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我与高考的故事(精选4篇)(我的高考故事100个)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4篇我与高考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我与高考的故事。

我与高考的故事 篇一

关键词:事故油池 变压器油 油水分离 验证计算

【分类号】:TM621

1引言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因投资经济、维护简单、运行环境要求低等特点,在变电站中被广泛应用。但遇到变压器喷油事故时,短时间内大量的变压器油从器身喷溅出来,对站内及周边环境带来污染;另一方面,变压器喷油事故往往伴随着火灾,着火的变压器油四处流动如果不合理的引导,会给变电站设备及环境带来很大隐患。

我公司110kV变电站有主变3台,2台运行,1台备用。主变压器均为油浸式电力变压器SF10-20000/110,单台变压器油重为9500kg。该站自建站起每台主变均设置有贮油坑,但站内无总事故油池。针对我公司110kV变电站内无主变总事故油池这一重大隐患, 结合我站特点,对主变总事故油池进行了初步设计。

2 设计思路

《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9-92 第4.6.5条 主变压器等充油电气设备,当单个油箱的油量在1000kg及以上时,应同时设置贮油坑及总事故油池,其容量分别不小于单台设备油量的20%及最大单台设备油量的60%。贮油坑的长宽尺寸宜较设备外廓尺寸每边大1m,总事故油池应有油水分离的功能,其出口应引至安全处所。

对照上述规范,我公司的贮油坑满足设计要求,但无总事故油池。根距规范中总事故油池的容量要求、功能要求及我公司110kV变电站的设备摆布位置,进行了总事故油池的初步设计。

3 设计雏形

考虑到变压器的喷油概率低,即事故油池的使用率低,故不考虑复杂、昂贵的处理设施,且变压器一旦排油,往往和消防用水同时发生,油水混合排入油池。为保证无论何时发生事故排油,能将全部排出的油留贮于事故油池内,只排出消防水,且无需人工控制干预,特选用油水分离最经济、最方便的方法―重力法,即利用油水密度差异,变压器油浮升、水沉降的特点实现自动分离。

根据站内设备布置情况、排水情况,主变总事故油池的位置选在了1#主变东侧、靠近排水沟的位置。进油管选用Φ200的无缝钢管与1#主变的储油坑连接,出水管也选用Φ200的无缝钢与墙外的排水沟相通,这样,变电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排油管路体系。当变压器发生喷油事故,事故油先流入储油坑,再通过管路进入事故油池,在事故池内经过油水分离,水排到排水沟,油沉积下来,等待处理回收。具体的空间布置图如下:

4 原理及验证计算

4.1 工作原理

总事故油池为一底面半径1.5米、高3.3米的圆柱形池,池高于水平地面0.2米、深3.1米。池中间用隔墙分隔成两池:水池与油池。两池在底部通过分隔墙底的连通孔相通,水池有排水管将水排出池外;油池为油水混合池,上部通过管路与储油坑相通,即事故排油入口。两池侧壁均设有爬梯,供人进入池底做防渗处理及底部清理。池顶及分隔墙顶有矩形凹槽作为通风孔。日常事故油池顶部盖有顶板,池内维持初始水位1500mm。

变压器发生喷油事故后,油水混合物进入油池,由于水重油轻,在油池内慢慢出现了水在下、油在上的局面。伴随着混合物的不断涌入,会压缩着水池的水不断排出池外,根据连通器原理,最后形成下图模式:油池内为油水混合物,液面总高度为h1+ h2;水池内全部为水,液面总高度为h+h1。

h1为事故排油后的水位,h2为事故排油后的油高,h4为油面距进油管底的高度,h5为隔墙连通孔的孔高,25#变压器油的密度为890kg/m3,因油水比重不同得出,h=0.89h2。

4.2 验证计算

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取h5=300mm,h1=600mm,h4=300mm

(1) 确定排油体积

变压器油重9500kg,排油量m=9500×60%=5700kg

排油体积v=m/ρ=5700/890=6.4m3

(2) 确定排油后油高h2、排水管高及进油管高

因为油池的底面积为0.5πr2=0.5×3.14×1.52=3.5 m2,所以排油量在池内高度为:6.4/3.5=1.825m,

考虑实际因素,取h2=1.9m=1900mm

h=0.89 h2=0.89×1900=1690mm

排水管底距底高度:h+ h1=1690+600=2290mm

排油管底距底高度:h1+ h2+ h4=600+1900+300=2800mm

事故油池距地面池深:2800+200(管直径)+100=3100mm (进油管距水平地面为100mm)

事故油池距水平地面取200mm

事故油池总高度为:3100+200=3300mm

(3) 在事故油池高于水平地面部分的侧面,做200×100mm的凹槽作为通气孔。

5 结束语

我与高考的故事 篇二

〔关键词〕单一故事;高三学生;叙事疗法;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9-0055-03

单一故事

四月六日早上八点半,小云来到“心灵驿站”。彼时的她,情绪非常激动,向我诉说委屈时,言语断断续续,泣不成声。原来,小云刚刚被班主任张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她找借口,就是不想学习,还说她不为父母着想,太自私…… 这样下去,无法开展正常的辅导,我决定先给小云一点时间处理情绪。

我对她说:“孙老师离开也关得紧紧的,你可以放声大哭,把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

十分钟之后,我回到辅导室。小云安静地坐在沙发上,虽还有小小的啜泣声,但情绪明显稳定了很多。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他们都不了解我的感受!”

“那你的感受是什么,能告诉老师吗?”我轻声地问她。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苦口婆心地跟我讲高考的重要性,人生成功的道路非常多,为什么就必须走高考这一条路?”

小云的话,让我非常惊讶,再有六十一天就高考了,在这关键时刻,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奋力向前,全身心投入复习准备高考,而小云却说人生的道路非常多,不必走高考这条路,并且还痛苦于自己的感受得不到老师和妈妈的理解,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我非常好奇。小云说,她的表哥和表姐都没有参加过高考,现在过得还蛮不错的。表姐初中毕业后,就不上学了,后嫁到丹阳,家里开了个店,还生了个女儿,过得很幸福。表哥上初中时,成绩不好,中考之后,只能到职中上学。在职中学习期间,表哥参加了好几项全国级的技能大赛,并用得到的9000元奖金买了一辆摩托车慰劳自己。

小云的另三个证据是:北大毕业生去卖猪肉,北大学生中途退学去技校读书,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小云对这五个证据坚信有加。我问她是从哪些渠道获得这些信息的?她说表哥表姐的事是从妈妈那里知道的,后三个是从报纸网络上看到的。然而,这些能作为证明高考不重要,人生成功道路万千条的证据吗?显然不能。可小云却因着这几个“有力”证据的证明,学习的意愿和参加高考的意愿都特别低。妈妈气得跑到学校请班主任帮忙,班主任找她谈话,也是水都泼不进去。

来辅导的前一天晚上,小云不在教室参加外语考试,却在另一间教室看课外书;来辅导的这天早上,上学又迟到。班主任实在太气愤了,劈头盖脸地就骂了她一顿,这让小云感到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我问小云,你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吗?小云说她知道,但她只想过简单的人生。我问她,难道经历过高考就不能过简单的人生了吗?她低头不语。在小云的思维里,她已经架构起一个“不参加高考也可以成功”的故事,证据既有自己的亲戚,也有来自北大的学生个案以及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象。她把这些事件列为重要事件和优先事件,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抗母亲及班主任。而来自母亲和班主任关于高考重要性的强调,则被她放到了这个故事的背后,因为它们不能帮助小云架构“不参加高考也可以成功”的故事。

在叙事疗法的理论中,这被称为“单一的故事”。“单一的故事”所导致的后果,就是认知的片面性,即通常所讲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1]。个体如果长期陷入单一故事之中,就不能全面客观地认知事物,它所带来的危害性也是难以估量的[2]。根据这个情况,在辅导中,我回避了和小云谈高考重要性的话题,而是从丰富她的认知开始,帮助她从单一故事中走出来。

走出“单一故事”

一、网络搜索,看到故事的另一面

先从那些“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吧。我把网络打开,和她一起查找北大卖猪肉的毕业生的资料。查到两位,一位是陆步轩,一位是陈生。前者出书《屠夫看世界》,编写《猪肉营销学》讲义,2013年受邀回母校演讲;后者号称“猪肉大王”,是自己所开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2009年,两位“屠夫”合w,开办“屠夫学校”,猪肉连锁店规模也越来越大。看完两位“屠夫”的资料,我们继续搜索从北大退学读技校的周浩的资料。原来周浩当年填志愿的时候受到了来自家人的压力,报了不喜欢的专业,后从北大退学,是出于尊重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长。

“那么说,我了解的只是一面了?”小云产生了对自己的质疑。

“是啊,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另一面。其实,你所知道的,还有我所知道的,合并起来,也未必是这几个人真正的人生。”

小云点点头,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不瞒你说,我还用这两个人来证明大学教育存在问题呢。”

“你是如何进行证明的呢?”

“像北大这样的名校,学生出来卖猪肉,表明其教育是不成功的。”

“那么在今天,进一步了解故事之后,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这样的推断太简单了,我真没有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事实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有趣哟。如果有机会,能对这两个人有更多的了解,你会看到更为精彩的故事。”

“肯定是的!”小云回答。

二、自由联想,打开思维多面解读

“卖猪肉”和“退学”的故事丰富了,小云想知道我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象的看法。我没有直接回答小云,而是拿出两张纸和两支笔,告诉她接下来我们要花十分钟的时间对“毕业即失业”进行自由联想,写出自己的思考。为了不互相干扰,我们分开来写。

时间到后,我们交换纸张。小云看到我的纸上写了一大片,从失业、毕业及自身三个角度提出十三个质疑;而小云的纸上只有一条:毕业就失业,读大学真有那么重要吗?我们所写的,都让对方感到诧异:我感受到的是,小云对大学的价值定位如此之低。她轻声问我,大学教育真的很重要吗?虽然起先我有回避谈高考重要性的想法,但既然小云提出来了,我就很肯定地告诉她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知识,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可以帮助我们去求职,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如果大学教育不重要,国家为什么要在1977年恢复高考?如果大学教育不重要,为什么你父母要你好好学习?

我的话似乎触动了小云,她非常认真地听,还不断地点头,似乎在表达对我观点的认同。小云对我的十三条质疑,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她说她没想到,可以由这么几个字引发出这么多的思考,自己从没有考虑到这么多。

“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很多潜在的故事,都有很多值得思考和质疑的地方,如果不思考就接受,那只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无法深入解读现象背后的复杂社会背景。”

小云很认真地听我说,却也兀自轻声叹息。接下来,我向小云逐条解释我对“毕业即失业”这个社会现象的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小云也主动参与了进来,我们有讨论,有争执,有质疑,有反思,当然,更多的是丰富认知后的顿悟和喜悦。

辅导到这儿,似乎也差不多了,但是还没有真正结束,因为上述是对他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我还需要小云与她表哥进行直接的沟通。因为在交谈中,小云告诉我,她表哥已经被保送上大学了。

三、电话交流,追问表哥求学动机

相对于表姐,小云更崇拜表哥。小云说,有很多单位想要签表哥,可表哥不肯,他已经被学校保送上大学了,并决定上大学去了。

“表哥明明可以立马工作赚钱,为什么却选择去上大学?”我故作惊讶地反问小云。

小云被我问得有点不知所措,手绞在一起。

“你问过表哥原因吗?”

“没有。”她弱弱地回答我。

“那么我们现在就打个电话问问表哥吧!”

我让小云用我的手机打电话给表哥询问原因。小云通过妈妈知道了表哥的电话号码,她把电话打了过去。小云告诉表哥这边的情况,也问了表哥我叫她问的问题。

电话那头的表哥回答说:“中专的学历低了一些,如果现在就工作,我只能做一辈子的蓝领了,所以,我想读大学来提高自己。”

在通话快结束时,表哥还不忘叮嘱小云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好大学。电话挂断,小云羞涩地看着我笑。

我笑着问她为什么笑?她说没有想到表哥想得那么长远。

“你看,表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你现在正有着这样一个机会,你说要不要努力去拼搏一下?”小云坚定地点头。

十一点二十分,辅导结束,前后算起来近三个小时。此时正值中午,我带她到学校外面吃了午饭。也就在那里,我又跟小云说起接受大学教育对女性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她很认真地听。

在回校的路上,小云对我说:“老师,从来没有人像你这样和我慢慢地讲,细细地分析。”听到她说这句话,我感到很高兴。后续跟踪之后,我通过班主任张老师来了解小云的情况,张老师说,小云变化非常大,学习非常认真。

三个星期后,我又到小云所在的11班做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一句话激励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自己。她是八个发言的学生中的一个,她读〖www.kuaihuida.com〗着写给自己的话:“尽管我努力得有些晚,但我会一直努力下去的。”她的脸上笑意盈盈,像春天的花朵一般明艳。

“不参加高考也可以成功”是小云所创造出的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这故事并不被小云的重要他人――父母和班主任――所能接受,因此导致了他们之间冲突的产生。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到,小云为自己建构的故事证据是单薄的,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和理性的质疑。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小云丰富她的故事,让更多的与之相关的其他细节进入小云的主流情。后续的辅导效果显示,正是通过上述“更为丰富的描述”,小云突破了思维局限,重建起更为完善的关于高考的故事系统。这不仅增强了她对自己的信心,更激发她付诸行动,愿意为个人更为广阔的未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水玲,张茜。叙事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2):7-9.

我与高考的故事范文 篇三

一、问题提出

有人告诉在贵州山村里支教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人类主要需要学习的是文化,而文化主要是语言和语言能表达的东西”,并建议他“围绕着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来画画、造故事中的东西、编歌曲,把这些都写出来”[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当然可以把德育故事看做文化中的一个事件,对这个事件好坏的考量应当建立在能否反映整体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讲授德育故事应当是最古老的德育手段之一。从一些记载和人类学家发现的故事、神话中,我们可以不断发现其中含有道德意味的禁忌、规范乃至价值取向。几千年来德育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在人们还年幼的时候。

柏拉图认为在国家中,有些事不必然也不需要用法律加以规范,这时就需要道德出面,因为道德的作用更持久也更有效。他十分强调故事的德育作用,主张对故事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因为“在它幼小时,最容易改变,你想把它塑造成什么样式,就能塑造成什么样式”[2]。虽然柏拉图强调了德育故事的好处,但是这种方法真的可以达到其崇高的目的吗?我们知道,虽然对于教师的一些错误或不适合学生的观念,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拒绝接受的,但是学生能否觉察到德育故事背后隐藏着的教师的观点呢?由此,我们调查的基本问题产生了。首要的问题是学生是否喜欢德育故事;其次的问题是有多少学生倾向于通过一个好听的故事接受一个附带的结论,却不对结论本身详加思考;再次的问题是有多少课堂存在以德育故事代替思辨的现象。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0年12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师范学院附中高中部的两个班级的部分学生作为被试,总计收到有效样本108份,年龄范围15-18岁。

(二)研究工具

我们使用自编的德育故事施测,两个班级分别选用故事A和B。其中故事A的内容如下。

1980年,一只英国旅行团的大巴车在撒哈拉沙漠抛锚,无法与外边取得联系,大家只能焦急地等待救援,车上的水只够饮用三天。每个人都很清楚,如果三天之内救援队没有发现他们,他们就有麻烦了。开头的三天,大家想尽办法:用石头在地上摆出SOS,夜晚燃起篝火,希望天空中的飞机能看到。晚上大家挤到大巴车上或火堆旁一起取暖,白天就躲到树荫底下躲避酷暑。三天过去了,平均每人只剩下一瓶水,而沙漠里白天的气温达到了40度以上,显然他们该做的是避免活动,控制水的消耗,否则就失去了生存的希望。3天后救援队没有出现,水很快就要耗尽,一些人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其中一个三十多岁,穿着时髦的女性有些失控,她早就把自己的水喝完了,也很不耐烦了。中午的时候,她抓起自己鲜艳的衣服,走到炙热的沙丘上,用力挥舞。别人劝她回来,认为这是自杀行为。她说:只有这样才能让飞机看见他们,躲在树荫下,飞机是发现不了他们的。

在正午的烈日下,她渐渐有些摇晃和虚脱,众人一再劝她休息,但她粗暴地拒绝了,她开始咒骂天气和同伴。终于,她昏倒了,众人赶紧将她转移到树荫下,而且都自愿分了仅有的一点水给她喝,她醒过来后,不听劝阻,又继续向沙丘走去,而且主动要别人的水喝。她说:“我救自己,也就是救你,你的水理应给我喝。”然后毫不客气地接过别人的水就喝下去。结果,反复晕倒几次之后,大家的水都被她喝完了。第四次晕倒后她就再没起来。第五天早晨,她死了。第六天早晨,一辆越野车出现在大家面前,救援队的其他车辆随即赶来,给众人提供了水和食物,大家吃饱喝足,坐上车,载着那个女人的遗体,离开了这片沙漠。

故事B只是对故事A的结局做了改动,即其他人因为这个女人的行动而获救,避免了死亡,其附带的问题是相同的,即:妨碍别人道德吗?

(三)研究方法

量表填报采用团体测验形式,每个班级分别听取一个故事,测验时间总计约为10分钟。由语文老师利用语文课的前10分钟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在课堂上统一施测。指导语、故事用录音机先后呈现。待故事播放完毕后,留给学生一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播放问题:妨碍别人道德吗?3分钟后,确定所有学生已写完,统一收卷。(见表1,表2)

我们将结果分为与故事意图相符组,与故事意图不符组,并分别进行频数累计,然后进行卡方检验。

A故事的意图是让学生得出妨碍别人是不对的结论,B故事则意图让学生得出妨碍别人有可能对的结论。我们将与故事的意图相符的归为与故事的意图相符组,其他结论则归为不相符组。实验数据使用SPSS 19.0进行卡方检验,显示P>0.05,两个故事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不论我们的结论是否矛盾,故事都起到了预想的作用。且从比例上看,我们的德育故事显然大获成功,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故事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未运用批判精神详加鉴别与考量。

作为对上述结果的补充,我们还进行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及座谈等项辅助调研。

三、结果与讨论

根据上述结果的梳理,本次调研有如下重要发现。

(一)高中生对德育故事存在偏好

在接受个案访谈和问卷中询问学生“是否喜欢德育故事”,第一个班级有80%的学生,第二个班级有78%的学生表示喜欢德育故事。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们一致认为,一个好的故事获得学生的认同往往更多。根据现场观察和录像分析,在现实教学情境中,教师讲完一个完整的德育故事之后,学生外在的体态和表情显示出较高程度的认同。

(二)学生会盲目地接受德育故事的结论,批判精神缺失

另一项对10名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一致认为,给学生讲授德育故事的效果要明显好于说教或说理,学生很容易接受德育故事的结论。他们一致认为讲故事是一种让学生接受“正确思想”的好方法,因此他们也曾有意识地讲授德育故事。我们随机对10名学生进行的个案访谈表明,德育故事虽然不会每节课都出现,但平时出现的次数还是很多的。无论从我们的实验结果来看,还是从教师普遍认同来看,或者从现实教学情境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和表情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盲目地接受德育故事的结论且缺乏批判精神。

(三)与刻板结论挂钩的德育故事经常在课堂出现

在课堂中,德育故事经常出现,学生接受德育故事的意愿较高,老师讲授德育故事的意愿也较高。在后来对3名教师21节课的旁听中,我们发现5节课中有德育故事出现。经过分析,这些故事大多与刻板结论相联系(比如任何时候不能说谎等等)。进一步探察发现,真实情景中的故事以及实验用到的故事A,都是与刻板结论挂钩的。而这些刻板的结论往往被学生所接受。在教学中,德育故事往往都附带刻板结论,很多德育故事带有欺骗性,不能反映整体,脱离文化,这种带有刻板指向性的德育故事是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刻板结论的。

综上所述,课堂中普遍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的德育故事取代思辨的教学现象,教师往往将需要宣扬的价值观孤立化、静态化、抽象化,严重与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相脱节。以故事取代思辨的做法导致刻板的结论(甚至也可能包含刻板结论所代表的某些价值观)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事实上,只有经过反思的道德,才可能具有力量,才蕴含着新的可能性,其效用也远比刻板的观点更为持久。而且,引入德育故事的教学可能会存在某些布鲁纳称之为“民族教育学”的现象,也就是说教育者自身已存在某种价值判断标准,导致对德育故事内容的选择、故事材料的陈述方式等都存在着个人或某群体的“特色”,而这种“特色”自身可能是有问题的。

四、对策与建议

(一)关注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滥用德育故事

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处于人生的重要关口,独立意识不断地增强,也不断地在尝试各种新的可能性,出现教师眼中的“错误”在所难免。另一方面,高中生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心理发展也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增强。根据这些特性,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动力聆听自己所述的故事。学生动力不足时要以推心置腹、平等交流的方式开展工作,而不应直接将内置刻板结论的德育故事隐性地推销给学生。

教师绝不可以简单地认为,既然学生不想听自己的说教,不如随便讲个故事活跃气氛并以期让学生折服。如果要讲一个故事,首先要考量这个故事是否暗藏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否有助于学生生成一个好的“系统”或窥探到各种“系统”,并反思这些“系统”,再自主生成一个新的“系统”。具体来说,教师要注意故事结论的正反对比,考察德育故事引出结论的适用范围,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不仅要找寻故事背后的隐义,还要对隐义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文化适用性等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形成牢固的、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思维模式。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鼓励提出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轻信任何观点,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以判断。允许学生对教师进行质疑,让学生了解一个经过批判思维验证的道德体系,才是巩固的和蕴含着新的可能性的德育。要注重和学生一起就德育故事在内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地探讨,探讨的结局不应总是一个确定的答案。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问题的存在并非学习缺失的标志,学习也并非是清除问题的过程,而应是创造新的可能性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甚至是大胆地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批判。

从埃里克森的研究来看,高中阶段正处于确立自我同一性的阶段,让学生保留适当的疑问和质疑是必要的,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人格新的更高层次的整合。反之,提前实现自我同一性以完结内心的需要却可能出现问题。[3]目前,我们大多数老师“心中已有定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深度的问题与质疑鼓励不够,甚至持排斥态度。许多老师甚至认为某些学生“纯属捣乱”,“干扰课堂秩序”。在课堂上对反对意见进行“冷处理”或加以斥责,而对于符合自己观点的回答就立马叫好,然后立即迫不及待地进行长篇大论。无疑,教师应摒弃上述狭隘的观念和做法,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指挥者变为引导者,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敢于并善于与学生共同就问题进行探讨。

(三)把理解和阐释的权利交给学生,还学生一条幸福之路

无须赘述的是,时代早已承认人性解放和个人价值的重要意义。一些流行的思想如价值澄清理论,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价值的自由选择和生成(与接收和模仿相对),这些思潮的出现暗示了德育故事的应然――要让我们的孩子远离带有偏见的宣传,具备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由此看来,柏拉图等人主张对故事进行选择甚至删减以满足某些目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快乐科学》的“幸福之路”一文中,尼采借傻子之口说出幸福的要义:自我欣赏和“蔑视”(contempt),而且没有“蔑视”就没有自我欣赏[4]。“蔑视”的对象可以是人、思想等等。随着多元化的兴起,文中的“蔑视”已越来越有“对比”的意味了。如果课堂德育故事反映的是老师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学生的“蔑视”之上,那么我们创造学校的目的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学校毕竟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

布尔迪厄指出,因为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是内置的,所以传播者再现事实的原来意义基本是不可能的,关键是“选择一个有利于受众理解和阐释信息的叙事方式”[5]。教师作为传播者,对德育故事的选择和陈述要坚持公正、中立的态度,要把理解和阐释的权利交给学生,播撒幸福的德育故事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自我欣赏和对比的权利之上,要鼓励学生在与他人及他人观点的对比中找到体验幸福的途径。

总之,本文的调查与思考表明,教师在讲授德育故事前必须对德育故事进行合理的检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德育形式,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协助他们自主地形成良好的批判质疑精神及行为习惯。如果高中生对德育故事多一点批判精神,教师也能够对包括德育故事在内的各种德育形式进行综合和合理运用,那么,我们的课堂德育故事才会变得既有活力又有创造力,师生也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幸福。

参考文献:

[1][德]卢安克。非目的的行为[EB/OL].省略/luanke/.

[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杨恺,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67.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77.

我与高考的故事 篇四

关键词:职业院校;安全事故防范;应急救护能力

国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别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近几年,全国各地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校园踩踏、暴力、交通事故、火灾等屡见报道。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校安全问题处理能力已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我国国民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现状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急救培训起步较晚,2001年,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统计数据显示,面对突发性灾害,中国掌握应急救护知识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0.5%,与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30%)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自救互救本领十分必要[1]。

2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除了要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3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主要阐述各种安全事故的种类、原因、危害程度、防范措施及重要性,着眼于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安全事故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使学生从容应对各种安全事件,采取及时、科学的自救、互救措施,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4我校开展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培养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我校利用自身卫生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优势,对全校学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其应急救护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分学期、分学年向学生进行在校期间专项安全教育,增强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应急救护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制订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4.1培养思路

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检索课题相关内容,建立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次遵循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干预实验,在干预因素实施前后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再次在充分考虑实验设计的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三大因素及统计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进行应用研究。

4.2实施方案

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根据我校学制三年(每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实习一年)的实际情况,按每届学生在校两年,分年级、分学期、分阶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总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意见》(红总字[2010]101号),依托我校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平台,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实行全员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在新生未进行我校安全教育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前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进行第一次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应急救护知识和能力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火灾、地震、溺水、踩踏、触电、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防范培训,组织学生进行安全事故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二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再次加强对学生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的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火灾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在学生入校的第三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地震、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对学生进行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的能力。安全教育后,给学生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进行第二次安全知识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四个学期,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与考核。以华夏急救联盟发行的《急救手册》教材为蓝本,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应急救护》校本教材。由教务处制订《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将学生的应急救护课程安排到正常教学课表中,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并选派我校通过国家、省红十字会培训和考核的优秀教师作为应急救护培训教师。学生经过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后,按考核标准,进行规范化考核。低于90分的学生重新考核,直至达到考核标准。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护能力比赛,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组织专项安全事故疏散逃生演练,疏散后,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不同“伤者”进行应急救护演练。最后,发放《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应急救护能力调查,分析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效果。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后,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相较于培训前显著提高(P<0.01)。

5结语

本研究是一项应用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提升我校医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本研究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校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对创建安全有序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也是当今局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这4篇我与高考的故事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我与高考的故事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