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泥塑教案【优秀3篇】(橡皮泥塑教案小学三年级)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这3篇泥塑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泥塑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泥塑教案 篇一

趣;观察;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115―01

美术区域活动更能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但在区域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幼儿刚开始时兴致勃勃,但过一段时间区域就冷冷清清的情况。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让区域活动“活”起来呢?下面笔者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观察幼儿的兴趣点,逐次投放操作材料,让区域活动“活”起来

兴趣是幼儿参与任何活动的首要前提,但兴趣是短暂的,易受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幼儿在美术区域中进行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不同的兴趣“点”,然后再根据幼儿的需要逐次投放操作材料以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切不可一次性投放大量的材料,造成幼儿选择的盲目性。

案例:大三班主题活动“花瓶”,是在一个幼儿过生日时生成的。因为幼儿吃完了蛋糕,对包装纸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就组织幼儿从家中带来了一部分使用过的包装纸。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教师首先与幼儿一起欣赏这些包装纸的图案、颜色的搭配、线条的组合等。然后与幼儿将包装纸投放在班级区域中。在活动中一个幼儿说: “这张纸上有好多桃心,看我这样捏起来像一个桃心树。”另一个幼儿说:“我拿来的上面有很多玫瑰花,就是一把花,颜色特别漂亮!”旁边的幼儿听了他们的谈话都聚集过来拿着包装纸相互比较。从幼儿的谈话中,教师了解到幼儿对包装纸做成什么东西比较关注。于是,教师又投放了纸筒,让幼儿将做花、做树的想法表现出来。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改变及丰富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活动中。

二、捕获幼儿的移情信息,增加操作材料操作难度,让区域活动“活”起来

幼儿对每种操作材料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为自身的能力转换、自身兴趣转移、活动材料变化而转移自身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及时捕捉幼儿的这种移情现象,通过增添操作材料、改变操作材料的性质、作用等,使活动进一步深入,引发新的活动,让美术区域活动“活”起来。

案例:教师依据节日、民俗预设了手工活动“剪窗花”,也投放了一定的必须材料。活动前,教师给幼儿简单介绍了剪窗花的方法,将操作材料“蜡光纸、剪刀”投放到区角中让幼儿操作,幼儿兴致很高地参与到活动中。但几天之后,区角没有幼儿到里面活动了,教师检查发现操作材料并没有少,但为什么幼儿的活动兴趣由当初热情转变到现在的冷淡呢?教师从幼儿的作品中找到了答案,幼儿的作品已经由不成形到现在能剪出图形、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纸质的操作材料已经不感兴趣了……于是教师又找了各种各样的大小不一的塑料纸、糖果纸、布、卡纸、花边剪、剪刀等操作材料投放到区角中。果然,丰富的操作材料再次吸引了幼儿的注意。

三、及时发现操作需求,增添辅助材料,让区域活动“活”起来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因活动的发展情况适时地增添辅助材料,会使活动内容更丰富,幼儿的兴趣更持久。

案例:小班泥工区中,有序地摆设着各色彩泥、垫板。在平时活动中,幼儿就会将其揉团、搓条然后组合成各种图形,这种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有限。于是,小班的教师将豆子、牙签等辅助材料投放到美术区域中,新增的材料立刻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区域活动再次“活”了起来,幼儿发挥想象制作出了许多新的作品。

四、突出家乡文化,结合本土内容,让区域活动“活”起来

开展以农村资源和废旧物利用为特色的本土化区域美术活动,也会让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活”起来。

案例一:在中二班的布艺主题活动中,各种废旧的碎布块在幼儿的手上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布艺品:荷包、绣球、布贴等,活动中幼儿尽情地享受着快乐。

案例二:在本土化泥塑活动中,教师给幼儿准备了泥巴、小饮料瓶、造型不一样的塑料瓶等,幼儿在饮料瓶上面塑泥巴,然后用广告色进行涂色、装饰,一个个工艺品呈现在眼前,幼儿积极性特别高,作品栩栩如生,充满了想象力。

泥塑教案 篇二

关键词 泥塑 概念及意义(作用) 操作及进度 案例 成效与反思

一、提出背景

(一)学科本身发展的要求。

1.来自学生学习基础的困惑——起点低,理解能力弱,兴趣渐弱。

中职美术绘画专业的学生除少数同学有一定的基础外,大部分是因为文化成绩差而对升大学的需求等原因报考美术学校,对绘画没有兴趣。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素描头像的绘画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往往有一些共同的问题:画面平、缺乏大的体面和胚体意识,产生“形不附体”等,往往不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关系,画好物象的大致轮廓后立即上调子机械、被动地抄袭对象表面,调子平涂、平面化、立体感差。

2.来自教学内容安排的困惑——时间少,内容多,要求高。

现代的美术基础教学,学生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才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考核内容。但由于我们学生文化底子的薄弱,而专业授课时间又短,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一一解决构图、透视、明暗规律、结构关系等内容。

(二)现代教学理论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

由传统的师本教学向生本教学理论转化,教学实践出现了前所未有活跃和发展。探究式教学、创新教育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思想也大踏步地进入到学校,并在不断地更新着教师们的教学思想、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这些理论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而质疑能力和习惯是实现各种以生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关键。因为没有学生的呼应,任何完美的教学方法都是没有意义的。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理解素描教学:素描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针对某个局部的描摹、某个光影的处理,而是追求一种自己的见解与表达。在素描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各异,他们对作品的感悟理解会千差万别,他们对艺术形象的诠释、理解、拓展与补充,都会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活体验。

(三)学生本身身心健康发展要求。

高中的孩子具有强烈的独立倾向,要求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要与成人平等交往,在自我评价方面,他们重视同龄人及家长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希望得到较高的评价和重视、承认与鼓励。因此让学生自己去质疑释疑,无异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知识获取知识,这对培养他们自信、乐观、不懈追求等良好个性品质,是个绝好的途径。同时生本主义告诉我们,孩子天生有学习的内驱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发他的这种动力,在一旁加以配合和引导,而不是代替他去完成任务,质疑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正是起到了一个指引方向的作用。

另外,职高的学生从学习心理看,他们是愿意学习,都希望自己能胜任学习的,他们需要的是帮助,是引导和指导,给他们构建一个平台,相信他们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从而掌握一种属于自己的理解把握方法。

二、“泥塑”的概念及引入素描课堂教学的意义(作用)

(一)“泥塑”的概念。

泥塑是雕塑艺术的一个分类,是学习雕塑最常入门的训练方法,是学习雕塑最基础、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以泥土为原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雕塑: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造型艺术。

(二)手工“泥塑”与素描学习的联系点。

雕塑和素描都是以塑造客观物象为目的的造型艺术,素描是在二维的纸上塑造三维的形体,而雕塑是直接触即实体进行三维的形体塑造。两者对物象形态的认识途径也不一样,素描是由表及里地认识对象,雕塑是由内到外地认识对象,虽然途径不同,但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物象的形体结构表现出来。正是由于素描与雕塑的这一共同特性,让学生在素描训练中借用雕塑的思维与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形体深处,理性分析形体结构,弄清形体解剖,从而建立起结构观念,提高素描表现的主动性。

(三)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课堂教学意义所在。

1.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需要的原动力。在学习美术的学生队伍不断壮大的今天,兴趣却是他们最缺乏的,学生受到的多是“快餐”式素描教育和“填鸭式”的急训教育形成一些模式化认识,学习兴趣早已丧失殆尽,加上学生先入为主的认知规律,结果使学生的艺术素质畸形发展,缺乏必要的艺术自觉修养和创新能力,成了进一步艺术探索的严重阻碍。缺少了兴趣的素描学习,不但是被动的学习,而且使学习缺乏敏感度和创造力;泥塑作为素描教学辅助手段更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对造型艺术的浓厚兴趣,从而增强其探索艺术的信心和恒心。

2.促进形体结构等素描要素的掌握。

在素描头像课堂中引入手工“泥塑”是素描教学的一种教学辅助,这种练习方式据了解也在我国的一些中学美术教学中也有借鉴和实验过。学生通过这类练习,对形体结构要素的掌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进行这个课题实验之前,学生在素描写生时,普遍都不善于剖析对象,只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眼看手画,注意力都被物象的表象和细节吸引住了,习惯把客观内容不加选择地罗列出来,似乎是很忠实地表现对象,但距远一看,画面的形体结构缺乏说服力,素描调子只是照抄了表面的浮光掠影,形体单薄,内容空泛,只获取了表面的肖似,没有得到素描的实质。这个问题的存在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作者没有对形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认识肤浅,表现被动。

通过进行一些手工“泥塑”训练学生在素描头像写生中,形体感、空间感、量感等素描要素在素描头像的写生作业中更加得以掌握,画出如泥塑头像般坚实。

3.改变学生原有的素描思维模式。

在素描训练中,自觉地理解物象的形态结构,才能强化对物象造型因素的感知能力,只有理解了物象的造型特征,才能更深刻地表现它。素描写生的过程,是眼、脑、手共同作用的过程,如果只是眼看、手画,这种照抄对象的作品只得其外表,画面没有厚重感,是肤浅的、没有说服力的。素描写生必须用眼睛观察、心理感受、头脑理解、手的表现,达到眼、脑、手的合一,才能深刻生动地表现对象。把雕塑思维并通过手工“泥塑”制作引入素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强理解,以理解来指导表现。

采用雕塑思维开悟学生,使学生慢慢走出了原有画素描的误区。利用雕塑造型开悟学生,使学生有正确的素描思维,迅速地掌握素描立体及整体的观察方法。

4.为将来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素描课堂中尽管学生的雕塑作品做得并不专业,但在触及结构实体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素描的理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脑的习惯。而学生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训练了脑对手的控制意识,使素描训练产生了质的飞跃,为将来步入高校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及进度安排

(一)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

1.课内:使学生从观念和方法上对素描要素整体性有所把握在素描头像写生教学中,穿插“泥塑”头像训练进行辅教学实验:在画室的一角安排泥塑台堆放了泥巴和雕塑工具,首先向学生阐明教学目的,介绍课程的意图,接着介绍雕塑的观察方法和塑造步骤,并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在画素描人物头像的时候,抽一段时间接触泥塑,亲手用雕塑泥进行人物头像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主动地用思维分析形体比例、研究解剖结构、塑造形体特征。

2.课外:为了巩固在素描头像课堂中穿插“泥塑”教学的教学效果,带学生泥塑兴趣小组在周六开展活动。带学生参观雕塑老师的工作室,并看他现场制作雕塑作品。

(二)手工“泥塑”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1.搭骨架:这是做雕塑的基础。搭骨架要根据对象的动态、比例、造型特征来进行,注重立体的框架关系,避免繁琐,力求牢固,切忌外露。

2.建立大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抓大形、抓取主要的东西。要以框架观念,几何体积的观念来构筑、塑造,克服通过对轮廓来塑造的坏习惯。把握客观对象(模特)的第一感受,并把这种鲜明的感受贯穿塑造的全过程,这种领悟往往就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的艺术感受。

3.深入刻划:通过对每个局部和具体刻划来充实,丰富整体造型。依据解剖知识,防止表面的模拟,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刻划,学会和掌握提炼概括的能力。

4.总体调整:从整体出发,回到“第一感受”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业。检查作品造型是否准确?形体、结构是否充实?是否具备一定的体感、量感和空间感?作品整体是否和谐统一?这一阶段要多看少做,冷静地对待每一个问题,思想明确之后,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去加以解决,直至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三)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课堂教学的进度安排。

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找头像教学与泥塑头像的四个结合期,发挥每一个结合时期的不同辅助作用。根据学生三年的不同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提出递进式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施中,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整体的观察方法,培养正确的素描思维和作画意识,求得艺术审美的高起点,由浅入深,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明确各阶段的教学要求。

第一结合期,是学生在学习五官阶段,画五官时结合泥塑制作,这一阶段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了一些优秀的雕塑作品,然后示范刻画方法,并请他们认真观察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结构关系;对五官有个深入了解和泥塑简单的制作程序与方法。通过“泥塑”来塑造五官使学生了解了五官的结构特点,并认识到五官最能够表达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主观情绪。

第二结合期的的泥塑练习是在学习头像骨骼时,了解点、线、面、体是雕塑作品形成的造型要素。让学生利用泥塑进行相关头骨塑造练习,泥塑作品大小与真人头骨一样,对于完成的头骨,要求学生把主要的骨骼用线标记出,写上文字,实际动手去做,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能形象地记住一些重要骨骼的名称,比如颧骨,什么地方是颧弓,什么地方是“颧突”,怎样与眼眶的骨骼相连?结点在什么地方?等等,第二结合期的作用是让学生如何建立头像大的形体关系与头像如何通过分面建立大体积问题;深刻理解头部的骨点结构关系为头像学习做准备,同时要初步掌握一些泥塑打法。

第三结合期,随着头像写生与临摹作业的进行,学生对于头像的积累也越来越多,重点练习内容转为形体,结构深入了解时期。此时可安排一个石膏头像摹写,这一时期的泥塑制作是学习优秀的与我们素描老人头像写生直接相关的雕塑作品的制作,重点是雕塑的形体结构转折,这也是雕塑的基本语言,体是由面而开成的,一件雕塑作品体面不明确就缺乏立度,显得绵软,找出面的转折,先方后圆,面的寻求离不开“高点”,点、线、面、体是雕塑作品形成的造型要素,塑造中注意“宁方勿圆”的语言理解;再进一步的深入刻画时,通过对每个局部的具体刻画来充实丰富,整体造型,依据解剖知识,深入地分析研究人的骨骼肌肉的生长规律和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分解组合,直至确立的过程。作业过程中教师可示范、讲解,同时学生在素描写生中强调的头部骨骼及骨骼位置在雕像中要逐步对照体会。这个结合期的作用是要加深学生对头像结构、形体转折的理解,深刻体会素描学习中要求的“先方后圆、圆中见方”的道理。

第四结合期,是头像写生基本熟练时期,可安排泥塑头像的写生练习,如《青年男子头像》等命题,用长期作业的形式去进行练习。这一时期强调的是作品的整体性和学会调整整体关系,回到“第一感受”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业,检查其造型是否准确?形体、结构是否充实、严谨?大的节奏是否鲜明?作品整体是否和谐统一?思想明确以后,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去加以解决,直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最后在素描联考前期安排一次泥塑创作,可以根据学生默写的素描头像来完成创作。这一时期强调的也是作品其造型是否准确?形体、结构是否充实、严谨?大的节奏是否鲜明?作品整体是否和谐统一?这一阶段要多看少做,冷静地对待每一个问题,它的作用是一次对素描默写学习内容、要点的复习;同时是对紧张而枯燥的高考训练有效调节,给美术高考创造积极而乐观的考试心态。

四、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课堂教学的课堂情景演示

(一)课前准备。

1.场地。对我们视觉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线,制作泥塑的光线要柔和、稳定、自然,最理想的是有明亮的天窗,避免直射。如果要选择灯光,灯光最好是接近自然光的光源,不要有阴影在泥塑上。

2.泥。泥塑用泥一般有陶泥和瓷泥,这些泥可以重复使用。泥最好是选择色相偏灰的便于观察。生泥经过完全烘干后帅选掉泥渣最好浸泡一个晚上,经过摔打后软硬适中方可使用。过硬过软都不适合塑造。对于高中生不做艺术作品而言,市场也有可塑橡皮泥暂时用来作为初学之用。

(二)课堂注意事项。

1.学生可自己创作,也可组合成泥塑创作小组。

2.爱护泥塑工具,不得丢失或损坏。如有丢失或损坏要赔偿,使用工具注意安全,不要误伤自己和他人。

3.实践结束,做好泥塑操作台的整洁工作,将泥塑工具洗干净放回原处。

五、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课堂教学后的成绩反馈

近年来本人在素描教学中尝试将手工“泥塑”作为素描教学的辅助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造型艺术的浓厚兴趣,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省、市竞赛中多人获一等奖;在省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中取得平均分达89之高。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个成果也说明,中职素描教学也能达到不唯应试而赢得应试的目的。

(二)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课堂教学后改变了学生学习习惯。

在泥塑头像的教学中,转变了学生的素描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欲学”,变“依赖性”学为“自主性”学。

在引入手工“泥塑”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主动分析物体的动态、比例、研究解剖结构,塑造形体的方法,培养了素描的理性思维,训练了脑对手的控制意识,深刻理解了素描的本质,绘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也训练了学生的多角度观察能力,素描分析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激发了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了雕塑和素描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并把雕塑思维运用到素描学习中去,掌握了研究形体的方法,树立了正确的素描观念,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时间短,学生所作的“泥塑”不是太专业。

迫于高考压力,教学上众多师生不得不把基础美术教育当成了专业美术教育,为了应付美术高考应运而生了一套程式化的教育模式。手工“泥塑”的课时安排有限;而班级人数多,教师对个别指导力度不够,因此一些学生所作的“泥塑”不太专业,这是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契合点去解决的问题。

素描基础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职基础素描仅仅是一小部分,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给学生技法还应关注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多思考,多实践,勤于动手,乐于思考;对素描工具材料的广泛尝试,拓宽、提高学生的眼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练习素描,提升自己的“技”和“能”。最后应该指出,手工“泥塑”穿插于素描头像课堂教学练习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方式,所以它不能完全代替正规的素描练习,只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时地插入到教学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素描的艺术。(美)德博拉。A.罗克曼著[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向大师学绘画——艺用解剖。(美)罗伯特。贝弗利。黑尔。(美)特伦斯。科伊尔著。张敢译[M].中国青年出版社。

泥塑教案 篇三

美术教育 教学效果 审美情趣

近年来,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广大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美育在幼儿园教学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仍然是整个幼儿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农村的经济物质条件落后,软硬件配备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这成为阻碍农村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经济上的贫困并不意味着美术资源的贫乏。在农村地区。例如山东淄博,就有陶瓷、琉璃、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如果我们将这些民间美术形式运用到儿童美术课堂上,就能够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并能够通过民间艺术等形式陶冶幼儿情操、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笔者在《民间美术在农村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课题研究中,选择了淄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和小学为试点,进行了将民间美术带入儿童美术课堂的实验。下面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对我们的探索做一个整理。

案例一:(施教对象:幼儿园大班)

一、活动目标

通过泥塑欣赏教育,让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民间艺术活动产生兴趣。让幼儿感受泥塑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儿童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的到美的享受。

二、活动准备

民间泥塑作品;面塑作品。

三、活动过程

1.通过一首民谣的学习进行导入:宝宝哭,找妈妈,妈妈捏个泥娃娃,逗得宝宝乐哈哈。

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多个少数民族泥塑娃娃,摆放在桌上,展示给儿童看并讲解。

师:这些个漂亮的泥娃娃,都穿着不同民族的漂亮服饰,小朋友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呢?……(结合泥塑娃娃,讲解不同的民族,激发幼儿对国家的热爱及自豪感。)

3.组织一个玩偶剧。

师:这些漂亮的娃娃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都是中国娃娃,他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呢,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和爱好。

幼儿兴致盎然的观看老师表演玩偶剧,并积极的为自己喜欢的玩偶设置角色和剧情。

4.老师讲述泥塑娃娃的起源,给幼儿讲泥人张的故事。

师:小朋友们知道这些泥娃娃的来历吗?(通过泥人张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5.老师继续拿出更多的泥塑、面塑作品分发给幼儿,让幼儿更近距离的观察艺术品并进行讨论。

6.请个别幼儿到讲台上分析自己喜欢的泥塑(面塑)作品,说出它的颜色、形状和特别惹人喜爱的地方。

案例分析: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在学唱民谣、玩偶剧和幼儿自主讨论发言的环节里,幼儿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教师给予了充分的时间,并一直以接纳、赞许、鼓励的态度评价幼儿自主表现,使幼儿始终处在欣喜、放松的心理氛围中,从而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所见事物的认识,并以此使幼儿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出幼儿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并在此过程中达成得到审美体验这一最终目的。

其次,在欣赏艺术品和听故事两个环节中,幼儿所体现出的专注和好奇,证明了民间艺术欣赏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适合的,生动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对幼儿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仍然重视幼儿自身感受的表达,采用与幼儿问答、讨论等互动形式,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幼儿,使幼儿在全身心参与到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加深入的艺术体验。

案例二:(施教对象:幼儿园大班)

一、活动目标

用漂亮的软陶泥代替雕塑泥,让幼儿在玩软陶的过程中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并体验民间美术的魅力。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使幼儿体验到相互合作和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彩色软陶土多块;各种工具

三、活动过程

1.设置问题,引发儿童的好奇,从而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玩的东西,软软的、绵绵的、五颜六色的,我们呀,可以用它做出很多可爱的小玩意,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幼儿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发言)

教师拿出几块彩色软陶泥,展示给幼儿看,立刻又引起了一阵讨论。有的幼儿说:“这是什么呀?”有的幼儿说:“这是大块的橡皮泥!”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这叫软陶泥!(进行简单的介绍)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昨天的课上,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泥娃娃呀?今天,我们就用老师带给大家的软陶泥,试着做一个自己喜欢的陶泥娃娃,好不好?

2.教师简单的示范如何搓泥后,把各色陶泥分发给每个幼儿。

3.幼儿进行泥塑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4.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师评价幼儿的作品。

师:你刚才做出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5.再组织一次玩偶剧,幼儿主动报名,拿着自己制作的陶泥娃娃到台前来表演。

案例分析:在这一次的美术活动中,幼儿锻炼了动手能力,对我国的民间艺术又有了更深的喜爱。为了方便开展,笔者选择了易操作、易购买、色彩漂亮的软陶泥为媒介,对于幼儿来说,较之普通雕塑泥更加有吸引力,且更加卫生。但是价格较雕塑泥略高,对于更加贫困的农村和地区来说,长期开展仍有难度。可以兴趣班或选修课、短期课等形式,让幼儿有所接触和了解。面塑、草编、剪纸等美术活动,也可以在适龄的儿童中开展。活动结束后,教师开设了展览角,展示幼儿亲手制作出的民间美术作品,同时也起到了美化装饰教室的作用,增加了幼儿教室的艺术氛围。

通过以上案例,发现在农村幼儿园美术课堂中引入民间美术能够进一步充实本不丰富的课堂资源,利用民间美术来改善农村的幼儿美术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在农村环境中收集方便,操作性强,可塑性大,便于幼儿操作。如草编,可进行平面粘贴,拼接图案,又可进行日常用品的编织和立体工艺品的制作。由于民间美术在农村幼儿美术中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利用其来增强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

民间美术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具有其他美术形式所不具备的有亲切感,很容易被农村幼儿接受。且材料种类繁多,可塑性大,操作性强,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美术课程的开展,开发和利用这些民间美术资源,可降低学校的费用开支,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在农村幼儿园开设,对基础美术教学的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幼儿在自己所熟悉的民间美术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学校也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并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衡莎。对农村美术教学的探究[J].双语学习,2007,(8M).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3篇泥塑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泥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