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反思 篇一
一、 课前导入
师: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请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呢?(我请了两位穿着绿衫的同学来回答。)
生:我们一般很难想象得到将绿色囚住,很新颖。
生:我感觉在一个很封闭的环境中,满眼都是绿色,但为什么囚住的是绿色呢?
师:恩,很好,这两位同学即充满了想象,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那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质疑一起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大约3分钟)
三、合作探究
师:好,大部分同学已经阅读完毕。那么请大家看看课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生:(齐)常春藤。
师:什么地方的常春藤?
生:(齐)窗外。
师:能不能将视野再扩大一些呢?
生:(齐)北平的一家公寓。
师:这是几星级的公寓,三星级?四星级?
生:(呵呵直笑)没星级!很简陋。
师:(笑)那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那作者与这绿色是日久生情呢还是……
(没等我说完,学生抢着回答。)
生:(齐)一见钟情!
师:(笑)文章当中是怎样说的?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喜欢这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那我怎么没有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到绿色的宝贵啊?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明显在语气上加强了。)
师: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学生思考,短暂的沉默。)
生: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还有“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些都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怀念,焦 急的等待之情。
师:也就是说绿色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生:生命和希望。
生:“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
师:那除此以外呢,这句话还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哦,“视同至宝”说明他把绿当作宝贝一样珍爱着。
生:作者说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说明绿色给与他慰安。
师:我们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仿佛和作者一起在享受着这片绿,那么让我们继续这样绿的享受吧。
生: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
师:看来时间长了,这一见钟情变成了什么?
生:依赖。
生:不仅仅是依赖,作者的欢喜之情好像又有加深。
师:(迷惑状)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作者说:“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觉得这不仅是欢 喜,简直就是惊喜嘛!(很有感情)绿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还有快乐。
(学生鼓掌。)
师:(微笑)这位同学慷慨激昂的发言也给我们大家带来快乐。
生:作者是以一种“揠苗助长的心情”来看常春藤的生长。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
(女生齐读5~7段。)
师:请同学们以“绿是如此……”句式来造句,我们以接龙的形式来进行,好吗?
(学生思考。)
生:绿是如此的可爱。
生:绿是如此的温柔。
生:绿是如此的生机勃勃。
生:绿是如此值得我们留念、依赖。
生:绿是如此的寂寞。
……(这里例举一二)
师: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请同学们三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 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呢?
生: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近点。
师:那么我们请同学齐读这段,具体来体会作者这“自私”的念头。
(学生齐读。)
师:作者有这样自私的念头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喜欢绿色!
(师板书:喜欢。)
师:有个成语是“引狼入室”,我们在此处可以称什么呢?
生:(齐)引绿入室。
师:那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生: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
师:我们一起来大声的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我怎么好像没有体验到那种“超越任何种的喜悦”呢,是哪里出了问题?
生:(齐)我们自己。
(学生再次齐读。)
师:(笑)恩,我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兴奋起来了,不错不错。
师: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
生:(齐)绿友。
师:作者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
师:说得很好,看来作你的朋友很幸福呀。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呢?
生:(齐)没有。
师:这位绿友怎么了?
生:它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
师:看看还有没有变化?
生:绿友“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最初“绿友”是什么样子的?
生:浆液丰富的柔条。
师:给人什么感觉?
生:饱满,仿佛手轻轻一碰就会有水溢出。
生:我倒觉得怜爱。
师:(微笑)感觉如同这柔条一样丰富嘛。看着绿友的固执、衰弱作者情感有那些变化呢?
生:作者有些恼怒。
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了。
(师板书:恼怒。)
师:从最初的引绿入室带来的喜悦到如今的恼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啊。我们现在请男生朗读一下8~11,体会一下情感的变化。
(男生朗读。)
师:文章看到此处我不禁要问,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启示呢?请你们互相讨论一下吧。
(生热烈地讨论。)
四、扩展延伸
生: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生: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
(生鼓掌。)
师:(笑)看来同学们很认同这个观点,那我想问,“它”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样东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
生:可以指爱情吧。
(笑,同学都笑起来。)
师:(笑)好的,我们同学谈到了友情爱情,“它”可不可以指亲情?
生:父母对我们过分的爱其实就是伤害。
师:那种爱叫什么呢?
生:(齐)溺爱。
五、主旨探究
师:(微笑)我们同学说得很好哦。那么这些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
生:(齐)不是。
师:你们怎么那么肯定?
生:因为这篇文章最后说卢沟桥事变发生了。
师: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全体同学齐读。)
师: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生:一方面写了当时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作者终于**了这绿色。
师: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生:“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师:最后我们再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了变化了。
生:(齐)囚人。
(板书:绿囚。)
师:请同学们在最后一个方框中填上字。
生:人。
师:什么人?
生:(齐)*人。
师:*人有没有屈服于这“方框”中呢?
生:没有。
板书:
中绿囚国人
师:请看这“绿”和“*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生: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阳光的*人。六、总结全文
师:其实我也想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
章主旨是很重要的。但是不是我们同学收获的启示错了呢?
生:(齐)没有。
师:是啊,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师结束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那片绿色,更是寻找光明!
下课!
囚绿记教学反思 篇二
研读《囚绿记》后,往往会产生疑问,作者真正喜欢的是常春藤这种植物吗?不,应是此时此地处于逆境的植物,更是绿这种色彩所蕴含的意义。由藤到绿,在作者心中由实转虚,绿成了一种情感载体,一种信念**,由具体植物升华了。结合文本的多处语言线索,我以为绿的含义应是多重的,它可以包括:爱的承受者,自然的**,生命、希望的象征,不屈、执着追求光明精神的象征。而绿的多重含义使得对主旨的理解也呈现多重状。所以我以为,要理解好主旨,应从绿入手。理解绿的含义,就离不开对植物外部特征、内在品质、生存环境、他人评价多个方面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会抓、读文中关键词句。想好需要教学的内容,就需要将教学的结构梳理出来,从哪里切入呢?如何让它更具条理性?我反复斟酌后,决定从题目切入,“囚绿”二字化为问题,绿是什么?为什么囚绿?如此一来,问题简单了。前问探讨绿的含义,我将之具化为:感受绿的形象,感悟绿的深层含义;后者探讨主旨。教法设定为学生活动为主,自主阅读、研讨、交流,我在一旁适时引导学生。希望在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借物抒情类散文的鉴赏方法。
课上完了之后,我对这节课颇多遗憾,文章解读任务完成,作为拓展的比较阅读朱自清的《绿》只能留作作业了,主要问题在课堂进度前松后紧,说明设计还是有问题。再加上借班上课,对学情把握不够准,与学生的默契度也不够,学生找的关键点与评价深度与预设有些出入,使得文本解读推进较慢。反复思量后,我觉得在以下方面还是可以再做斟酌:
首先,导入的诗歌谜语引入可以选择更浅显些的。我所选的费冠卿的《挂枝藤》一诗““本为**难,寄彼高树枝。蔓衍数条远,溟濛千朵垂。向日助成阴,当风藉持危。谁言柔可屈,坐见蟠蛟螭”,本意是展现藤看似柔弱,却懂得借力壮大自己的特点,再加上“枯藤老树昏鸦”的“枯藤”萧瑟忧愁的意象特点,能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人眼中看来是不同的,借此让学生思考陆蠡眼中的藤是如何,体会他的心境。可惜,刚上高一的学生毕竟古诗文积淀不够,刚看到诗,学生哑壳了。解释诗句用了些时间,学生最后也猜出是藤,但学生***转移到知识理解层面,没能真正进入情境。
其次,是不是每一课都得把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呢?课后,我试着把这一环节去掉,发现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把握依然明确,对文章理解根本不受此影响。由此,我得到一点启示,何必拘泥于旧例呢!教学角度是丰富的,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一课一得有何不可?若能让这个“得”再深刻些,学生的收获才是真实的。如果每篇散文都照着分段、概括段意与中心、分析内容、鉴赏写作特色等一路下来,学生学到的内容往往是泛化的。倒不如结合学生需求,按照文章的特点,每篇课文一个侧重点,实效性更佳。
再次,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设置了质疑环节。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将疑问提出,我将之收集起来,归纳整理,然后再课堂上解决。教学过程中感觉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在围绕教学目的完成教学步骤时,文本中还有些语句问题学生不明白的,那么通过这个环节就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只是,在初步接触课文时,学生提出的问题部分或是较浅,或是纠结于某个词句的意思;但在学习进入一个阶段后,学生发现问题往往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所以,课后我想,是不是将初始问题打出来,有些在下文探讨中就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就放后解决,有些难解的小细节点,简单点拨下,时间不应分配太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随着讨论深入生成新的问题,放在后期探究学习阶段质疑、交流、互答,也许能给老师们带来更多惊喜。我们应该记得: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集体思考比教师单人思考的力量大得多。
还有,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学生在读过两遍课文后,很快能找出绿对光明、**的向往。但谈来谈去就在这一层**,难以深入,而文章对绿的形象塑造明显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作者评价绿就用了一大堆生命、慰安、希望等等词汇,还把它视作自然的**等。显然,得出结果容易,但把文章读深、读透,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去咀嚼字里行间的深意。要教会学生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建立绿的形象,抓关键词,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修饰语。显然,在我巡查更小组研读课文时,我强调了读懂形象的方法,有些学生就能找得更集中些,如外部形态,作者反复强调的“柔软”等相似的词,就是要强调常春藤弱者的形象,再深想下为何一定要强调这一点,这就与作者自身的境遇与心情有关系了。作者在生活中经济窘迫,为生活奔波,不如意的事很多;身处的是备受日寇侵凌的时代,*是弱者,所以无形中,他更关注弱者的生存状态,当然这样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分不开。因此体会作者用意,更易由此触摸到主旨所在。因此,在课后,我更坚定了重分析过程这个观点。有些问题看似简单,马上能找到答案,实际上还未深读,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当然,对那些学生确实能理解掌握的,教师也不宜滥用时间。
囚绿记教学反思 篇三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多。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色彩的**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这3篇囚绿记教学反思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大学》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