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加深您对于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5篇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 篇一
摘 要 围绕学校教学中心工作,发挥工会组织优势,把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以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促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交流和普及。本文就高校工会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效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工会工作 教师 教学基本功 比赛
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是做好高校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多年来,我们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把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发挥工会组织优势,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使这项活动在我校已经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和齐抓共管的局面。成为学校加强师资培养,促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交流和普及,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提高认识,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激励机制。首先,学校专门发出文件,把参加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得一等奖,作为评聘教学名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其次,这项活动虽然工会组织,但由学校发文通报表彰奖励,并通过校园网、校刊、橱窗等形式,认真做好宣传工作。三是教师晋升职称时,都把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获得的名次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名次越高,获得的分值越高。四是加大奖励力度,获得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选手的奖金是校级先进个人奖励的三倍。有了这些激励措施,极大地吸引了广大中青年教师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
二、做好思想动员,精心组织实施
我们坚持把组织好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作为工会参与学校中心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全力以赴,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
抓住重点,搞活基层。我们把比赛划分为各学院(系)的选拔赛和校决赛两个阶段,而坚持把重点放在第一阶段。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领导小组要求各单位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组织好评审班子,深入搞好动员,认真组织好本单位的选拔赛,加强选手的推荐工作,切实将群众公认的、教学功底强,经过预赛选的优秀选手参加校级比赛,同时还要求各单位的预赛,校领导小组都派人参加。由于措施得力,广大中青年教师参与比赛的热情高涨,踊跃报名参加。他们撰写教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难点,按照评分标准规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以求在比赛中发挥最佳效果。在各学院(系)的选拔赛中,有的单位还组织评委对参加比赛的教师逐个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过细工作,公平公正。做好比赛的公平公正是搞好比赛的关键。因此,我们制定了周密详细的比赛办法和评分标准。尤其重视评委的选拔和培训,会同人事部门,在全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人员中,认真挑选思想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作风正派的同志担任评委,并在赛前专门召开评委会,讨论研究评分原则,认真修改完善评分标准。对讲课教案与准备、教学方法与授课内容、教学手段等各个环节逐一讨论,细化核分内容,使评委在打分上更趋合理、一致。
为了扩大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的效果和影响,比赛结束后,我们还组织了别开生面的获奖选手教学现场观摩会。请三位获得小组一等奖的选手做了精彩的教学技艺和方法的示范演示,要求学校中青年教师全部到场,同时请学校和相关部门领导、比赛领导小组成员和全体评委出席,做好比赛总结。真正对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技艺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常抓常新
教学基本功比赛和做其它事情一样,如果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久而久之,就会平淡无味,失去吸引力。我们举办的教学基本功比赛一次比一次影响大,效果好,根本原因是坚持创新精神,善于总结,不断探讨新的思路,尝试新的形式,讲求最佳效果。
与时俱进,更新授课手段和评分标准。上世纪90年代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我们把板书工整列为评分内容之一。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形式的主流。因此,每次比赛前,我们都会同教务部门对评分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加大教学创新分值比重,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将本学科领域新技术、新成果、新动态融进授课中。在2013年的教学基本功比赛中,除体育课外,20名参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都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信息量大,形式生动,动画和声像效果普遍提高,是历次比赛最好的一次。在计分办法上也进行了改进,改变了过去只有评委评分的办法,将学生对参赛教师在比赛学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计入总分,规定评委评分和学生评分按4:1的比例计算参赛教师的总成绩。
[1] 李伸安。工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工会财会,2002(06).
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 篇二
此次比赛,全国共有30支参赛队的90名参赛选手,经过层层严格选拔后来参加本届比赛,并围绕理论常识、声乐、键盘、自弹自唱与合唱指挥、器乐或舞蹈(两项中任选一项)等五项科目展开激烈的角逐。
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始于1996年,迄今已历五届。如果说,从理论上、实践上将理论常识、声乐、键盘、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器乐、舞蹈分为不同的专业与学科,并要求受教育者在其中的某一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体现出了我国音乐“专才”――音乐学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的培养模式的话,那么,将这些不同的专业与不同的学科,同样从理论上予以界定,并将其命名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则体现出了我国培养音乐“通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核心理念。这既是主办者坚持十余年,连续举办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的良苦用心,同时也是比赛组委会制订比赛科目的理论依据与评委评判参赛选手基本功是否全面、扎实的基本准则。
在组委会关于比赛的若干规定中,笔者注意到了这样一条对参赛选手的明文规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三年以上教龄的中小学在职音乐专、兼职教师。”此外,在对声乐曲目与演唱方法的比赛规定中,也有“不得用通俗唱法”的明文要求。无疑,这使得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具有了明确的导向性与原则性。而正是在这样的比赛导向下,历时12载的五届比赛才不仅增强了我国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基本功”外延与内涵的认识,同时,还给我国广大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带来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全面改观。
事实上,对于每一位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的选手来说,在本届比赛的所有科目中,除了声乐、键盘、器乐、舞蹈等技能性科目选手可在赛前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外,自弹自唱与合唱指挥科目则重在测试选手将音乐技能、音乐知识与音乐素养综合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自弹自唱(占自弹自唱与合唱指挥科目总分的60%)是一个由组委会提前15分钟将一首单旋律的简谱歌曲发给选手(小学组与中学组的曲目不同),同时要求选手在15分钟内完成对该谱从看谱唱词到为其设计和声、织体的全面准备,然后进行比赛的科目。合唱指挥(占自弹自唱与合唱指挥科目总分的40%)则是一个由组委会提前两天将合唱总谱交给选手进行从读谱到指挥图式、手势,以及根据作品需要而预设提示的系列准备,并在两天后进行比赛的科目(小学组的指挥作品是混声合唱《回娘家》,中学组的指挥作品为混声合唱《在那遥远的地方》)。与上届比赛不同的是,第四届的合唱指挥比赛采用了音乐学院通常的指挥考试方式,即由参赛选手现场指挥两台钢琴(一台为虚拟的合唱声部,另一台为伴奏声部)。但本届比赛尝试采用了另一种全新的方式――听碟(音响)指挥。显而易见,这种方式重在测试选手能否根据音响做出准确且符合作品基本规律特征与艺术表现、艺术处理的动作、手势,以及相关提示。
在理论常识的科目中,本届试题的题型构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音乐听辨;第二部分为音乐教育理论。前者除测试选手对音色、旋律、音调、体裁、风格的听辨能力以及对教材的掌握以外,组委会还特意增加了2008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音响的听辨内容,以此测试选手对该作品曲式结构、调性布局,以及演唱形式等作品本体方面的综合理解。后者则通过填空与简答的方式,了解选手对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以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有关内容的总体认识。
经过参赛选手们三天紧张、激烈的比赛,以及13位专家评委严格、审慎的评判,分别决出了中学组、小学组声乐、键盘、自弹自唱与合唱指挥、自选(器乐或舞蹈)、理论常识等5项科目总分的一、二、三等奖,以及声乐、键盘、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器乐、舞蹈及理论常识的单项奖。(获奖名单见第7页)
11月14日晚,在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演奏厅里,“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举行了庄重、热烈的闭幕式。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人民音乐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莫蕴慧主持了闭幕式。
在闭幕式上,为本届比赛评判的知名专家对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学校的参赛选手在各个科目比赛中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性点评。评委们认为:大部分选手基本功扎实,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均得到了普遍提高,所选择的比赛曲目也较为适宜,既有“技”,也有“艺”,能适应我国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但也有部分选手在选择曲目时有过大、过难的倾向,因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技术负担,最终导致了艺术表现力方面的贫弱与不足。评委们强调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功”是由音乐素质、音乐知识与多项音乐技能构成的综合能力,不能仅仅追求其中的某一项技能而忽略了其他与整体综合能力相关的科目。因而,建议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力求在全面、系统地掌握、提高综合能力方面下工夫。
应该说,专家评委们的点评,确有代表性、针对性地指出了我国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个别现象。诚如本文前述音乐“专才”与音乐“通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的问题一样,要克服音乐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受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与造就音乐家的模式影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我们已经看到和正在看到,十余年来,随着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先后举办,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或重“技”轻“艺”,或“专”有余而“博”不足的现象正在逐渐改变。
评委们精彩、独到的点评之后,杨瑞敏理事长对本届比赛做了总结发言。她在发言中对历时三天的比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指出了比赛在组织、安排等方面的欠缺之处,为今后赛事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
杨瑞敏理事长的总结结束后,吴斌先生向全场观众宣读了本届比赛的获奖者名单,全场欢呼雀跃,气氛达到了高潮。伴着轻快的乐音与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的部分领导和担任本届比赛的全体评委,分别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状。
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 篇三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能竞赛 总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59
1 引言
“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大赛”。每年一度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将如期而至。大赛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将为落实“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术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及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工作及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各职校的参赛选手经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代表全区到全国赛场上与全国各省技能精英同场竞技,这是无比的荣耀。然而,职业学校如何能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呢?
2 领导重视,全面支持
学校领导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脉搏,大胆决策,重视数控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数控技术专业的发展。
学校有计划多渠道派送老师深造,不断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及时引进年轻老师充实一线教学老师队伍,确保学校师资的群体优势,是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又一保证。对专业教师的大力培养,显示了领导对技能课教学的重视,也体现了学校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针,有高技能的教师是学校培养高技能学生的前提。
3 大赛训练循序渐进,以人为本
技能训练不仅是培养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劳动工人,更应是培养具有操作熟练,独立工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强,有产品精度、加工成本、生产效率等意识的技术工人。
3.1 计划周密,严格执行
训练方式应以考代练,以操作为主、理论为辅。训练严格分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为基本功训练,为期一个月左右。第二阶段为综合训练,为期一个月左右。第三阶段为模拟训练,为期一个月左右。同时,指导教师严格考勤选手的出勤情况,确保训练收到预期效果。
3.2 苦练基本功
基本功一般指具备操作熟练,编程熟练,刀具、量具使用熟练,切削参数选用合理,工装熟练等能力。实践证明,比赛中出现的一切失误,都可归根于基本功不熟练造成的。
对于基本功阶段的训练,我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安排选手进行零件的批量加工训练,并维持一段时间,以加强选手的动作协调能力,培养选手加工精度意识,产生效率意识。
3.3 注重独立操作能力
竞赛的命题方向是考题量大、难易适中,须操作熟练、临场发挥能力强及有技巧才能在规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按质按量完成。培养选手独立操作能力是提高选手应试能力的关键。在训练过程中,选手是执行者,教师是组织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加强工艺素养的训练。全盘考虑,思路清楚,主次分明;应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
②心理素质要过硬。工多艺熟,艺高人胆大。
③有自我状态调整的能力。
3.4 选手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训练就是一种坚持,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有好的训练效果。这也是指导教师在选人时要考虑的问题。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应作为选择参赛选手的前提条件。
3.5 以师生情深,教学相长
竞赛训练是一个较长强化过程,随着选手反复练习的时间增长,选手心理活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兴趣、意志力、成就感、挫折感等方面时有波动,作为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选手的心理变化,合理制定或调整练习方案,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教师要了解和关心选手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与选手平等相处,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说明,在大赛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工作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技能水平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4 紧扣竞赛宗旨,把握大赛动向
技能训练要紧紧围绕中职生培养目标来进行, 指导教师要把握好数控大赛命题的方向及技能竞赛的宗旨。
4.1 比赛与生产实际接轨
今后比赛更加着重尺寸精度与表面质量,与生产要求接轨,评分标准更为严格,若有某个主要尺寸不合,便视为废品,该零件不予给分。在训练过程中,选手要有产品意识及精度意识。
4.2 训练方法应与竞赛方式结合
了解技能竞赛的形式十分重要,其决定了组织训练的形式和方法。从近年来的技能竞赛看,常用的技能竞赛方式三种:
①公布试题,不公布刀具清单。
②不公布试题,公布部分刀具清单。
③试题及刀具清单均不公布。
指导教师要了解大赛的命题方向,及时更新训练内容。可以积累大量的训练样题,以保证每天一套新的训练题,通过强化训练,使选手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4.3 比赛应为教学服务
比赛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比如设备、刀具、工量具等的积累,教师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等,这些积累必将为教学服务。以赛促教,以教助赛。赛、教结合,是不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挖掘选手的潜能,以点带面,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深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是职业学校参加比赛的宗旨。赛后的总结工作是参赛实践中的理论升华,其必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竞赛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不仅要总结自己的得失,而且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4.4 竞赛是学习、交流的平台
有高原才能有高山,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才是举行技能大赛的初衷。比赛训练不应以闭门造车的方式来进行,应加强交流与沟通。实践证明,学校间的相互拉练是最好的训练方式。同时,教师应多到企业去看一看,多到制造业发达的地方去走一走,这样才能使教学与当前的生产要求相结合,与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同步。
5 结束语
综上,阐述了职校参加数控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各学校值得尝试。
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 篇四
一、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新的内涵
(一)能精通和解读教材
教师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的价值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难度的把握角度、坡度的设置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价值观的教学要素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体育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帮助学生建立起动作与动作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为教学的顺畅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对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益,改变师生的学习交流方式,拓展获取知识的渠道,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在优化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具有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网络以及进行课件制作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善于整合教材和教材以外的“材料”
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质量指标的主要凭借,但既定的教材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的驾驭和取舍。要寻求教材以外的各种“材料”,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种种具体情况加以“微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重组,应善于挖掘、善于扩充、善于超越。要关注其他学科、关注现实生活,使课程资源变得丰富鲜活起来,这些同时也是现代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意识和能力。
(四)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功
教育科研功,是教师更高、更深、更具有内力的素质功。重视教育科研,练就教育科研功,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棋。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矛盾,问题和矛盾必须通过研究,才能形成认识,才能解决。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功,来推进新课标的进一步落实。
二、提高体育教师基本功的有效途径
(一)勤学苦练,孰能生巧
教学基本功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勤学苦练、扎实掌握,才能熟能生巧。结合体育教学项目内容繁多,练习方法手段不尽相同,教学对象差异性较大等特点,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勤加练习,做到“拳不离手、令不离口”,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普通到特长,力求各项基本功项项精湛。
(二)参加培训,快速提高
参加培训,是提高能力的一种快捷方式。通过听专家、名师的专题讲座,可以逐步掌握和积累体育教学基本功的相关经验;通过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传帮带”,采用听课、评课、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可以迅速提高教学基本功的水平;通过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展开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合作研究,可以高效地促进教学基本功的提高;通过细心观摩省、市教学基本功竞赛,使自己从多方面吸取营养,并在观摩后互换角色、加以分析、逐步积累,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三)勤于反思,促进发展
教学中深刻反思是体育教师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对有效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方法包括:(1)总结反思――主要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教学行为是否正确、合理、有效;(2)对话反思――主要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3)磨课反思――主要通过“磨课”磨出教学素养、教学技巧和教学模式。
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 篇五
本次教学技能比赛,是为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而设置的专门展示性比赛活动,是国家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研活动形式的创新,也是针对近二十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下降情况而创生的赛事。
一、本次教学技能比赛的特点
与所有部级体育比赛活动不同,参与比赛的是体育教师。因此,本次比赛,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比赛,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比赛,是一个体育教师展示其职业才华的比赛。
(一)开创性
本次教学技能比赛,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专门针对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比赛。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体育教研活动,是体育教研活动的顶层设计。毫无疑问,本次教学技能比赛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为本次比赛的见证人和策划者之一,笔者能参与其中,倍感荣幸。
(二)权威性
本次教学技能比赛是在总结20多个省(区、市)体育教师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大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赛的设计方案汇集了大部分省市的设计思路,是全国既有教师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比赛设计智慧的结晶。
中国教科院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为完善比赛方案,分赴全国5个省、市进行调研,在包头、上海、北京分别举行座谈会征求意见,最后结合本次比赛的条件,将调研结果和征集意见有机吸纳到比赛方案中去。
2011年11月5日,利用浙江省举行教学技能比赛的机会,按照比赛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性质的“测试赛”,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将解决意见写入到最后的比赛方案。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准备,三易其稿,形成了本次比赛的执行方案。本次比赛,为了最大限度体现对体育教师“教学的”技能这个核心的检测,比赛设置的内容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应用能力”――与体育教师实际教学紧密联系的教学应用能力。
本次比赛的设计理念,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理念完全不同,没有使用试卷进行理论、知识的测试,也没有采用任何以时间、距离、高度、长度等量化指标为尺度的达标竞赛。所有的比赛,都采用质性评价。
最后形成的执行方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实践部分包括队列队形、广播操(武术操)、专项技能(自选)和教学技能(规定)。
为了保证本次比赛的权威性,组委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体育教学专家担任比赛的裁判。本次比赛的裁判,主体是各省省级体育教研员、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授,还有部分地(市)级体育教研员及优秀高级教师。
(三)引领性
本次比赛设置的比赛内容,以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为主,理论部分是体育教师对具体教材的处理能力、教学计划制定能力、教学资源统筹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实践部分是口令与队列队形、广播操和武术操、专项技能和基本教学技能等内容。其中,专项技能和基本教学技能设置了田径、武术、体操、球类、韵律操与舞蹈五大类技术的技能水平和教学传授能力。
专项技能和基本教学技能内容的设置,在最初的设计中,内容和项目要丰富得多,难度也要大得多。如有跆拳道、轮滑等新兴体育项目。但在方案实验过程中发现,本来,作为一个体育教师、作为一个受过专业培养、培训的体育教师,田径、武术、体操、球类、韵律操与舞蹈五大类技术、技能,都是曾经学过的最基本的技能,教师应该掌握。但是,实际上,当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中,真正掌握这些内容的并不多。于是,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成为本次比赛的主体目标。
事实上,由于大学扩招,九十年代进入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体育技术、技能基础差,致使新一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水平低下,所以,今后一个时期,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最重要的任务,而体育教学技能比赛是这种培训的最好引领。
体育教学技能比赛对体育教师培养、培训的引领作用,在持续开展过教学技能比赛的地方已经有很好的体现。如重庆市,连续开展三届全市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直接参与市级比赛的2000多名体育教师,从市到区、县,辐射广泛,覆盖教师群体达到40%以上。体育教学技能比赛已经成为继优质课展示(比赛)之后最重要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四)职业性
本次体育教学技能比赛,是以展示体育教师最基本教学技能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其特点是职业特点鲜明、专业特色突出,展示的是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学职责、胜任体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必需的能力。
体育教学技能,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体育教师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体育教师,不能掌握这些教学技能,就不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专业体育教师。
中小学体育教学技能比赛,就是一把鉴别体育教师真伪、良莠的衡量标尺。
二、教学技能比赛有待改进的地方
尽管赛事取得圆满成功,但是,由于受制于赛事举办的条件,受制于比赛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空间,本次教学比赛留下许多遗憾。除此之外,教学技能比赛本身还是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关于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厘清
什么是教学技能,在学术界存在巨大的争议。教学基本功属不属于教学技能,或者说教学技能是不是教学基本功?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并取得统一认识。本次比赛的设计,采取了回避理论争议,直接以“教学技能涵盖教学基本功”的认识为理论基础的方式。这种认识可能是错误的和有误导作用的,需要专家和体育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明确。
有许多学者对本次比赛设置的内容提出质疑,认为这些内容根本不能代表一个教师教学技能的全部。另外,他们认为,对于不同学段的教师,不同性别的教师、不同年龄(教龄)的教师,教学技能的比赛内容应该有所不同。质疑最集中的是本次比赛将初中和高中教师混编成“中学组”的做法。
(二)如何更加全面、客观检测参赛者的教学技能水平
本次比赛设置的内容中,教学技能(规定项目)“模拟上课”部分占总分30%,而这个项目是通过抽签确定的。对于在不同运动项目上技能水平不平衡的体育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运气好”的教师抽到优势项目,成绩一定好,“运气不好”的教师如果抽到弱势项目,成绩就不好。
极端的情况是,由于地域不同,有些地区的学校体育根本没有开展所有规定项目的体育教学,来自这个地区的体育教师整体上就肯定得不了好成绩。
同样是地域不同和文化差异,有的教师在语言表述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短时间内,要克服来自地域、语言、气候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对于这部分教师而言,现有的比赛要求显然过于苛刻。
如何减少偶然性,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客观、全面的测评?是适当增加比赛时间、增加选择的项目,还是干脆测试全部十个项目?是特别设置地域特色项目,还是增设长教龄(或教龄超过30年的另设组别)特别项目?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评分标准和尺度如何更加客观、科学
本次比赛的理论部分的部分评分和实践部分的全部评分,都是采用分组评分的方法。尽管“评分规则”对“起评分”、“评分区域”、“评分差距”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事实上,不同组的评分差异依然存在,并且,这种差异在本次比赛名次的排列中还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本次比赛的评分规则具有可操作、易执行的特点,但仔细研究,在科学性上是存在问题和瑕疵的。
如何在下一次比赛中进行改进以保证评分的科学性?是将不同组的得分(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后再进行比较?是不是还是有别的方法?
(四)关于教学技能的其他方面是否要展示,如何展示
本次教学技能比赛涉及的内容,其实只是有关教学技能的很少一部分。也就是说,即使掌握了本次比赛中的所有内容,也并不能代表就一定是一个教学技能高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5篇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