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河南高考作文最新8篇(河南职高15年高考作文)

河南高考作文 篇一

让兔子下水,让走兽高飞,这是多么朴素而美好的“大同”理想。然而走兽没有羽翅,兔子没有鳍尾,这样强迫走兽跃崖,兔子跳水而求一个“个个全才”,便是孟子所谓“求全之毁”。“君子不器”的通才大概是最长也最远的梦。因为鳞片与歌喉的兼得古今中外好像只属于那个化为泡沫的小美人鱼。 

还是孟子说“二者不可得兼”。 

我们总是希望将所有的美好加诸于一个人身上。就像我们希望李煜可以上书韬略,下写愁情;希望赵佶可以左手国策,右手花鸟;希望纳兰可以口吟《饮水词》,手斩胡虏头……思及此,原来我们也是逼兔子下水的“罪人”。 

   

青史竹帛总是事与愿违:李煜献城,赵佶丧志,纳兰心事无人知。虽然如此,李煜难道就不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一代词宗了吗?赵佶就不是一幅花鸟价值连城的无限才情了吗?纳兰的《饮水词》就不被争相传唱了吗? 

不是的,如果你还惊艳“一江春水”,如果你还珍视花鸟如生,如果你还牵念“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请高抬贵手。 请放兔子一条生路,留给鱼一个特长吧。请放兔子一条生路,既然兔非鱼,又何必强求呢?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打开一扇窗。中国有同样的誓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古有琴师师旷,辨音第一,而目不能视。对于师旷来说,能够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自毁双目,何足道哉!清有康熙大帝,文韬武略,略逊诗文,然而一国之君,能治国有道,诸国来朝,难道还不能得到世人的褒奖吗? 

不是全才又何妨?不十全十美有何错?管仲爱财,难道就不是贤相?孙子膑脚,

难道就不胜庞涓?汉武专制,难道就不是英主? 

生而为人,就接受自己不是一个全才;生而为人,就宽容别人不能十全十美;

生而为人,就欣然去发现这个世界不仅有天空,海洋,还有陆地;不仅有飞鸟,游鱼,还有兔子。 

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我们何不能以古之君子之心,看待他人、自己和世界? 

子非鱼,何必曳尾? 

河南高考作文 篇二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黄河淮河生态过渡带

粟和稻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种植的主要作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南稻北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布局。一般说来,稻作物主要种植在南方,粟作物主要种植在北方。但是,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显示,历史上稻、粟作物的种植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个双方重叠的混作区。这个区域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晚期基本形成。大致位于北纬32°--37°,东经107°--120°之间,东至黄河在渤海湾的入海口,南以淮河为线,西抵伏牛山与秦岭汇合处,北达豫北地区。涵盖今陕西、河南、江苏、安徽和山东等省。

张居中先生等在1994年第1期《农业考古》上发表的《舞阳贾湖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一文中提出:“从新石器时代到史初时期,整个黄淮地区,或为稻粟混作区,或为稻的栽培区,似乎始终未曾作为单纯的粟黍类栽培区而存在”的看法。在1997年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农业考古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提交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稻混作区论述[1]一文的摘要,但未作详细的讨论。本文则反映了几年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一、

黄淮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开始在这里活动、繁衍。到新石器时代,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几大主干序列。按照地域划分,有陕西省境内老官台—半坡(仰韶)—陕西龙山文化序列、河南境内的裴李岗—仰韶—河南龙山文化序列、鲁皖苏交接地带的北辛—大汶口—典型龙山文化[2]等文化序列。随着人类活动的南北交流、东西互动,这些各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特点。粟作和稻作生产技术的交流及粟稻混作区的形成,也正是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石器时代,较典型的文化遗存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陕西蓝田[3]、中期的陕西大荔[4]、偏晚的河南南召[5]、晚期的河南安阳小南海[6]等代表性遗址,另外还有河南陕县张家湾、三门峡水沟[7]、灵宝营里、许昌灵井、舞阳大岗以及陕西韩城禹门口等地也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8]。黄淮之间的广阔地区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

这一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又明显呈现早、中、晚三个阶段。陕西序列早期以老官台文化为代表,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中部的关中平原和汉水上游流域,中心遗址位于黄河中游陕西华县老官台村遗址[9]。同类遗址还有陕西西乡县李家村、何家村、渭南北刘、临潼白家、华县元君庙[10]等处。该遗址与西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具有前后相继关系。早期河南序列,以裴李岗文化[11]为代表,同类文化有数十处遗址,主要遗址有:新密莪沟、新郑裴李岗及沙窝李、长葛石固岗河、舞阳贾湖、汝州中山寨[12]等,大部分遗址分布在黄河以南的豫中地区。以后这一文化发展为仰韶文化。

早期文化的山东、江苏、安徽淮北序列,以北辛文化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泰沂山区的南侧及西侧的湖东山前平原地带,同类遗址还有江苏邳县大墩子下层[13]等。

新石器时代中期该区域内三个文化序列继续发展,从而形成以仰韶半坡文化为代表的陕西序列,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河南序列,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山东、江苏、安徽淮北序列。

中期陕西序列以半坡遗址[14]为代表。农业生产方式多样,既有“点耕法”,又有“刀耕法”、“耜耕法”[15]。仰韶文化前后持续2000年之久,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支主干。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平原和陕、晋、豫交接地带。中心遗址位于黄河中游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代表性遗址有:陕西西安半坡(早期)遗址[16]、宝鸡北首岭(中期)遗址[17]、华县元君庙(墓地)遗址[18]、华阴横阵村遗址[19]、临潼姜寨(一期)遗址[20]等。该文化在龙山文化时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发展为陕西龙山文化,另一部分发展为河南龙山文化。中期山东、江苏、安徽淮北序列,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鲁中南、苏北地区。同类遗址还有江苏邳县大墩子早、中期[21]、江苏刘林早期[22]、江苏新沂花厅[23]、江苏连云港二涧村[24]。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在中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并迅速传播到南北各地,在该地区形成了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典型龙山文化序列。

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的渭水流域。代表性遗址有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长安县斗门镇、西安米高崖、临潼姜寨、武功县赵家来[25]等。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中心遗址位于河南陕县庙底沟村,代表性遗址还有王湾三期、后岗二期、王油坊[26]等遗址。新石器时代山东—江苏—安徽淮北序列,晚期以典型龙山文化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包括山东的全境、江苏和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区。主要遗址有山东历城县的龙山、江苏徐州高皇庙、安徽蒙城尉迟寺[27]等。

综上可知,广袤的黄淮地区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石器时代南北文化的繁荣和相互交流、相互吸纳,为粟稻混作区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社会基础。

二、

大致位于黄淮之间的粟稻混作区地貌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平原中有许多山脉分布。水资源丰富,地上河流由西向东顺地势向北、东、南辐射状分布,多达1000多条,由黄、淮及其支流连接成错综复杂的庞大网络。太行山东麓有大型“地下水库”之称,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就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受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加之河流的冲击、切割作用,本区地貌十分发育,河流阶地、山前洪积冲击扇、山间断陷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分布很广。山间盆地四周的高山遮挡了恶劣气候的侵袭,又靠近水源。早期人类在此生活,以狩猎为主,依赖采集谷物为食,并学会了使用火,进入了原始的火耕农业阶段。

陕西省蓝田县位于流入三门古湖的灞河之滨,即渭水干支流流经黄土长期沉淀冲击而成的断陷盆地[28]。南倚秦岭,北界关中北山。其中一处公主岭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万年,地质年代处于早更新世中晚期,出土丽牛、大熊猫、东方剑齿象、貘、猎豹、麋鹿、毛冠鹿、水鹿、苏门羚等动物化石,富有强烈的南方色彩,称为“公主岭动物群”。当时处在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对植物孢粉进行分析,也反映了森林-草原的植被景象。附近辋川遗址[29],地质年代在中更新世早期,属洞穴遗址,推测是当时蓝田猿人的住所。

在另一处距公主岭仅24公里,稍晚的中更新世早期陈家窝旧石器时代遗址,土层剖面上,直接覆盖在该遗址动物群化石层上的第八层是由三条密集排列的古土壤组成,这类土壤在今天只能在中国南方才可以形成。陈家窝剖面上的“红三条”相当于深海同位素记录中太阳辐射曲线的第15阶段[30]。由此可见,在当时确实出现过十分温暖的气候环境。“红三条”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31]。出土大角鹿、斑鹿和啮齿类等草原性动物化石[32],但却不见南方色彩的动物成员,据此估计,在中更新世早期,自第三纪开始的喜玛拉雅运动,引起秦岭抬升接近现在高度。秦岭的抬升,不仅阻隔了西北寒冷气流的南下和东南温暖气流的北上,对于大气的水分和热量再分配起了很大作用,造成了南北气候的差异,南北地理界限基本形成。

小南海遗址在安阳西南30公里处,位于太行山东麓,卫河冲击扇平原上。周围群山环峙,峡谷以东是广阔的大平原。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傍近人类赖以饮用的水源洹河和小南海。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出土洞熊、最后斑鬣狗、披毛犀、野驴和安氏骆驼等动物化石,富有南方色彩。距今24100年---10000年,在末次冰期晚期,在向全新世过渡时期,距今约14000年,出现一次降温事件,达到末次冰盛期。而后气候开始转暖,气温升高。据植物孢粉分析,当时该地区是茂密草原景象,夹杂一定面积的灌木丛,有少许沙地及沼泽。[33]

进入到全新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从而引起了频繁的升温、降温事件发生,引起了对气候反应敏感的南北动物群之间的迁徙,在该地区形成了南北动物群之间的过渡地带。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走下山麓,选择平坦、宽阔的河流二级阶地上建造房屋,定居下来,形成了以氏族为基础的原始聚落,种植以粟为主的农作物,农业发生了采集阶段到种植阶段的飞跃。狩猎经济在生活中退居次位。距今7000年左右气温更加明显转暖,降水增多,进入大暖期,该区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湖沼增多,动物群和植物群落中有更多的南方成员。这为稻的生长提供了可能的气候条件,人类为适应这一变化,开始由单一的粟作农业转向以粟作为主,兼种植稻的混作农业。并开始饲养食草家畜,丰富了食物的来源。

何家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陕西西乡盆地旁的台地上,汉江支流泾洋河右岸400米二级阶地处,高出河面4---5米,四周是开阔的沃野。在地质年代上属于全新世第三期大西洋期,气候温暖湿润,高于现在2°左右。出土大量动物化石,其中东洋界哺乳动物占84.6%,有林麝、獐(今见于长江偏南地区)、小麂、水鹿(今见于川西)、苏门羚、野牛和犀(今见于滇、藏最南端)等。植物孢粉中见稻壳。[34]

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22公里处的北舞渡乡贾湖村东侧,是淮河的二级流域区。贾湖水注入南侧的泥河,泥河在遗址东侧15公里处注入淮河的上游支流沙河。距今4200-5800年,在地质年代跨全新世第三期大西洋期和第四期亚北方期:在距今5800-5000年的温暖期,气温高于现在2°;在距今5000---4200年,气候干凉而多变化,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有麋、麂、獐、鱼蚌、螺、鳄、闭壳龟和水鳖等动物活动。植物硅酸体中有山毛榉、枫香、小乔冈、盐扶木等乔木花粉和水蕨、大量湿生环纹藻类、香蒲、水稻等热带植物孢粉。同时耐旱的蒿属、藜科植物也少量存在。[35]

姜寨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在郦山北麓的临潼以北约1公里处,位于临河注入渭河的冲击三角扇裙上,西南是源自郦山的临河,南倚秦岭支脉郦山,山上有临河、潼河等几条短促河流。由于临河流经县城自东南向西北注入渭河,因此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距今6500---64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全新世第三期大西洋期中晚期,气候较现在温暖湿润。植物孢粉分析显示,当时生长着环形藻、鼓藻、眼子藻和香藻等水生植物。孢粉组合中有较多的水生植物花粉。喜热、湿水生植物比例大,高于现在。淡水藻说明距河口有湖沼。喜冷湿的针叶乔木和耐旱草本植物说明当时四季分明。并种植有稻粟。出土猕猴、中华鼢鼠、中华竹鼠、豺、猪獾、刺猬、麝等动物化石,说明当时湖沼存在。而田螺、丽蚌化石、大型淡水鱼及动物鹈鹕、鹤等的发现,说明周围有大面积水域的存在。也表明河流径流高于现在,降水充沛。而湖沼存在,也说明地下水渗透小于降水供给。[36]

半坡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在西安市东郊6公里,渭河支流浐河东岸二级阶地上。南倚秦岭余脉,北面北山山系,沿东西展开为渭河谷地,本身置于谷地的腹心地带。仰韶文化层中出土动物骨胳化石,除华北动物群,还有竹鼠、獐等今天在秦岭以北已经绝迹的具有南方色彩的动物化石。孢粉分析反映全新世该地区生长冷杉、松云杉、榆、柿等温带树种,还有禾科、藜科十字花科、蔽形科葎草、石松和一些水生蕨类植物。草本植物花粉数量多于木本植物四倍多。勘测四周地区,有大量泥炭层存在,是当时湖沼存在的标志。[37]

龙虬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江苏省高邮市东北8公里处,西临高邮湖和京杭大运河。位于里下河平原碟型洼地的西边缘,与地势较高的湖区平原接壤,在地貌类型上属于水网玙田平原。地势平坦,遗址高于地面2.6米。燕山运动之后形成的江淮凹陷,受西侧低山和丘陵影响,露出海面形成陆地,有少部分洼地积水成湖。距今7000年左右,该遗址在洼地上形成。距今6800-5000年,处于地质年代的全新世第三期与第四期的过渡阶段,即由大西洋中晚期的气温上升转向亚北方期的气温略有下降,由湿润变为干凉,由于降水量减少,水域面积减少,陆地面积增加。遗址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出土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有麋鹿、獐、梅花鹿、小麂、家猪、家犬等。对土壤中的植物蛋白石进行分析,既有粳稻,又有籼稻,反映了一个完整的从采集野生稻到栽培稻的过程。[38]

花厅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江苏省新沂县马陵山系的丘陵高地上,东距沭河2公里。距今2800-2500年,属于地质年代全新世第四期亚北方末期,距今2500-2300年,全新世第五期亚大西洋早期,气候凉爽湿润,之后出现一次降温事件。[39]出土动物化石有猪、犬、獐、水牛、象等。孢粉组合分析中,裸子植物、木本被子植物花粉18属(种)、草本被子植物花粉12属,蕨类植物孢子5属以及泥炭藓孢子。其中发现有山矾属和枫香属的花粉,是常绿或落叶灌木或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而这两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西南,今在该地区已经不可见。因此可以推断,花厅地区不是目前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而是亚热带含常绿树种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景观。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淮河以北。遗址植被进行了孢粉分析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混合分布的种属结构。同时发现有稻和粟遗存。遗存中的动物遗骸共有无脊椎动物2种、脊椎动物16种。有田螺、蚌、鱼、鳖、獾、獐、麂、梅花鹿、圣水牛等野生动物,另外还有狗、猪和黄牛等家畜化石。[40]

全新世以来,该地区气温总的来说是高于现在的,从距今7000年开始,进入第四纪大暖期,气温升高,“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左右。因此新石器时代该地区的平均气温应该在14°至18°左右。”[41]气温相当于现在的江淮地区。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与现在长江流域相当;淮河流域类似现在江南地区。因此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综合以上对该地区一些遗址花粉的孢粉分析,可以判定新石器时代以来,随着温度的变化,这里既有广泛分布在北方的温带落叶针叶林,还有分布在亚热带的阔叶林及热带常绿林的某些树种;植物群落中既有适应北方干冷气候的耐旱植物花粉,又有适应南方暖湿气候的湿生藻类植物花粉。它们在此地的共生,表明该地区是南北两大植物种群的过渡地带。动物化石中既有现在在该地区常见的温带动物群,也发现一些对气候反应极其敏感的亚热带动物,如中华竹鼠、亚洲象、扬子鳄都有生存的迹象。这也表明该地区是南北两大动物群的过渡地带。

一般来说,当气温升高,我国东部的东南季风作用会加强。“在新石器时代,春雨伏旱与春旱夏雨的分界线仍然停留在淮河一线。但是气候比现代湿润。”[42]降水量在同一地区高于现在,而其水文特征之一是河流径流量的增加和平原内部洼地蓄水面积的扩大,从而形成湖沼的扩张。湖沼对于调节河川径流,改善平原地区气候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也起了重要作用。根据文献记载和钻井资料分析,历史上该地区有大量湖沼存在。在今修武、郑州、许昌一线左右的黄河古冲击扇平原,据历史文献记载有圃田泽、荥泽、萑苻泽等,形成于更新世末期,由古黄河冲击扇的前缘地带扇前地下水的溢出在低洼的地带停滞而形成。另外在今河南濮阳、商丘、山东菏泽一线以东地区,有大野泽、菏泽、雷夏泽及孟诸泽。该地貌单元,大致在早全新世黄河冲击扇前缘与中全新世黄河冲击扇前缘之间。这些湖沼地带,由于处在河流冲击扇前缘或河间洼地的地理位置,长期受河流泛滥所带来的泥沙填充,形态通常较为平浅,水草茂密,湿生动物如麋鹿之类大量生长繁殖。又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现大量泥炭层存在,表明那时也有湖沼存在。平坦卑湿之地和近山沼泽,稍加整治,便成为种植水稻的良田。

《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并对九州的土壤进行了分类,鉴定了各种土壤肥力。这部书的成书年代虽有争议,但多数学者都认为“其中保留了夏代的资料,十分珍贵。”[43]因此《禹贡》也为我们了解史前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状况提供了较可靠的文献依据。书中记载豫州(今河南)“伊、洛、瀍、涧既流入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这里有黄河、伊河、洛水、瀍水、涧水等纵横交错。大的湖泊有荥泽、菏泽和孟猪横亘。其间,这里的壤为黄河冲击形成的次生黄土,而“坟垆”为黄土下的底层土,宜于农耕,因此土壤品质被定为“中上”级。可见豫州的水利条件和土壤条件均较为优越,加之如上所述气候较今温暖适宜,不仅适合粟的种植,也适宜水稻的栽培。《禹贡》对雍州记载道:“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原隰厎绩,至于猪野……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古雍州为陕西大部,也包括今山西、甘肃南部等地区。位于黑水和黄河之间,北部有弱水、沮水、沣水贯穿渭水南北。这里不但有宽广的平原,也有大片湿地,并且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土壤属上佳的原生黄土,和豫州的情形大致一样。人们尽可因地制宜栽培粟稻作物。可见当时黄淮地区土壤状况虽然各异,但土质优良,因此具备了“地生五谷”的土壤条件。覆盖黄淮地区的土壤,大部分可以归为一种沉积土壤,即常说的黄土。黄土层内有毛细管状组织,渗水性强,不易蒸发、风化,并含多量的氮、磷、鉀、铁等物质,土壤剖面深厚,因此是多种农作物生长的温床。

黄淮地区处在中国南北的过渡地带,是南北方两个相邻植物群落之间的交接带,即是今天环境考古学所指称的“生态过渡带”或“生态脆弱带”。“生态过渡带生态界面活跃,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比较敏感”[44]。不同地貌单元及生物群落的界面地带,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生态环境的物种共生于此,种群密度大,生产力水平较高。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来看粟稻共存,是过渡带边缘效应作用的结果。

因此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在沿黄河以南伏牛、熊耳、嵩山山脉东麓洪积冲击扇与太行山东麓洪冲击扇地带及山脉间盆地,都留下了人类居址的痕迹。再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及土壤、地形、径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生态环境,促使原始农业及粟稻混作区开始形成和发展。

三、

南稻北粟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布局。这反映了这两种农业作物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它们的差异。粟属抗旱作物,适宜在北方干旱气候中成长。根据考古材料,新石器时代黄淮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粟。由于粟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的作物,在今天的海南及台湾等地区也有栽培。

据统计,新石器时代的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都有粟的发现。[45]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中游、渭河地区已经开始栽培粟了。在该区域中发现最早的是裴李岗和老官台文化的一些遗址中粟的出土,在另外一些新石器时期早期河南许昌丁庄遗址[46]、新郑沙窝李遗址[47]、陕西临潼白家[48]等都有粟的发现。

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中,粟发现数量较大。粟粒散见于住房、窖穴和墓葬等[49]处。另外在该类型文化的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灰坑内发现有粟,并出土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磨棒等工具[50],说明粟在当地的种植已经有了一段时间。陕西柳枝镇泉护村遗址[51],房址炉灶草木灰内发现有粟壳。彬县下孟村圆形带状灰坑内发现有粟外壳残留。宝鸡福临堡遗址、元君庙遗址都有粟出土。在陕西扶风案板龙山文化遗址,对一个灰坑内的灰土进行灰像分析,经过与现代水稻的灰像与湖北枝江关帝庙遗址的水稻灰像进行对比,可以确认为水稻。H35中,出土的一种禾本植物进行灰像分析,认定是粟。因此可以判断,当时该地区是既种稻,又种粟的。[52]河南龙山文化洛阳王湾遗址有粟遗存[53],同类文化汝州李楼遗址也有粟粒出土[54]。

大汶口文化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有水稻壳痕迹和粟粒。尉迟寺遗址红烧土块中,有大量掺入稻壳、稻草的痕迹。并见炭化粟颗粒。与此同时,在一个探方的大汶口文化4--8层中分别进行采样分析,发现均有水稻壳和谷子壳硅化表皮碎片的存在。另外,通过对另一个探方的土样分析,显示出了大汶口文化阶段的粟,在农作物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稻。而到了龙山文化时期,稻所占的比例又明显大于粟。这说明,在该地区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稻的种植得到了进一步推广。[55]

根据以上粟出土材料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出自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淮地区就有粟种植,到了中期,种植面积扩大,收获数量增多。逐渐成为该地区人类的主要食物。但同时也发现在河南贾湖遗址仅有稻而未见粟,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安徽尉迟寺遗址出现了粟稻共存现象。

稻属喜湿作物,适宜生长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即秦淮一线以南。1993、1995年在长江中下游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的距今1万年前后的栽培稻植硅石和稻谷以及野生稻遗存,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稻作遗存。此外还有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和李家岗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等40余处位于南方地区的稻作遗址。[56]然而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除了上述几个遗址外,在山东半岛和黄淮等地区也相继有稻谷遗存发现。

新石器时代早期老官台文化的西乡何家湾、李家村遗址的红烧土块中发现有稻谷印痕,是陕西境内最早发现的,也是目前发现稻的最西线。另外在户县丈八寺、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也有稻壳的遗迹。[57]在甘肃庆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完整的炭化稻粒2720粒,碎米约2000粒,炭化稻谷187粒。这是发现目前分布在最北部的古栽培稻标本。[58]

如前所述,在龙山文化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现既有稻、又有粟的灰像。这证明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汉中及关中地区均种植水稻。

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稻和稻壳印痕。”[59]对水稻扇形硅酸体的形态研究,判定尚处于籼粳分化,以粳型特征为主,具有原始特征的原始栽培稻。该结论后经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得到肯定。例如在对人骨中碳13的研究中,发现贾湖人食物主要来源于碳3型(稻)植物,而非碳4型植物(粟黍类),证实当时该地区的人类“主要栽培尚处于原始状态的偏粳形稻”,也同时证明他们“获取植物类食品的主要手段是稻作农业。”[60]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一块陶片上发现有稻谷痕迹,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提到,后由两位瑞典植物学家艾德曼和苏德贝格采用灰像法得出结论是栽培稻壳。这是黄淮地区发现稻的最北线。[61]

此外,在河南洛阳西高崖[62]遗址的草拌泥的胚胎上有较多稻谷印痕;河南郑州大河村[63]遗址一块木骨泥墙的红烧土中,发现稻叶、稻杆和稻粒的印痕。在三门峡交口遗址也发现有仰韶时期古栽培稻,与粟遗存同时被浮选出来,表明当时的人们过程以粟和稻为主要食物,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64]

从理论上讲,农业生产工具种类和形式与其作用的农作物的种植、收获特点有关,也反映了文化传统。朱乃诚先生曾指出:“贾湖遗址属于原始稻作农业,但生产工具却与粟作相同。也许是表明了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原始农业工具有相同的特点,也许是反映了贾湖类型分布区域的淮河上游地区在当时可能是原始稻作与粟作农业进行交汇地区。只是粟作农业遗存尚未发现。”[65]实际上,这正反映了处在粟稻混作区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技术交流的情况。

新石器时代江苏淮北高邮龙虬庄遗址,在共水选淘洗出炭化稻千余粒,对出土稻粒进行形态鉴定,第4层与现代稻相似,第6、7、8层处在野生稻向栽培稻的过渡阶段。又经过对遗址中的水稻植物蛋白石形状分析,确认大部分是栽培粳稻。这也证明了该地的人们从无意识的采集野生稻,对其可栽培性有所认识,到有意识选择落粒性低、颗粒大的稻种进行栽培的过程。[66]

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河南境内的各个文化遗址中,陆续有稻出土,如河南汝州李楼1,T5第4层发现[67]粒稻米,第5层发现43粒,第6层发现53粒;河南禹州严寨[68],出土大量半炭化稻籽、稻壳;河南驻马店杨庄[69],在标本层位中采集到大量水稻植硅石,故认为此时杨庄水稻种植已成规模。此外,在山东省栖霞杨家圈、江苏省连云港二涧村、贛榆盐仓城、安徽省固安濠城镇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稻作遗存。[70]从上可以看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到中期的仰韶文化,再到晚期的龙山文化及大汶口等前后相承的文化中,黄淮地区经历了一个从采集野生稻、开始种植稻到大规模种植稻的过程。这也说明中国“南稻北粟”的传统农业布局已开始形成,但似可更加精确的表述为:南方以稻为主,北方以粟为主,而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粟稻作物的混作区。

四、

粟稻混作区的出现最早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考古资料显示,在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常常见到这两种作物,这说明至少距今7000年前,黄河流域已经开始种植粟了。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的大部分遗址都有粟作物的出土,在有些遗址,不仅有粟遗存,还发现了用于谷物加工的粮食加工工具,说明粟在该地区的种植已经历了一段时间,产量也较大。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们对该作物特性认识的深入,以及人口增长对食物需求量增加等原因,粟的种植已经遍布整个黄淮地区了。龙山文化时期的诸多遗址都发现了粟作物遗存。此时我们又在淮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安徽尉迟寺遗址也发现了粟,并且通过分析发现此时粟的种植比例大于稻的种植比例,这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粟的种植已经向东南扩展。在该遗址叠压于大汶口文化层之上的龙山文化层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稻的结构大于粟,说明稻的种植范围呈现扩大的趋势。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该地区粟在史前的种植情况: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中下游的人类无意识地采集野生的粟作为食物来源,随着对其特性的认识加深,人类开始有意识的种植粟。并逐步完成了采集农业向种植农业的飞跃。新石器时代中期在黄河中下游粟已成为人们主要食物,人们制作出谷物加工工具,对收获的大量谷物进行再加工。新石器时代晚期,粟的种植继续向东、向南扩展,到达淮河下游地区,在那里与广为种植的稻作物一起,共同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

根据近几年的考古资料,新石器时代北方也种稻。该地区最早见于在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稻的出土,并且呈现出栽培特征,明显有别于野生稻,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稻已在该地区种植。新石器时代早期老官台文化李家村、何家湾遗址也有少量稻出土,是此时关中平原有稻存在的证据,只是很多尚无法判断其属栽培或野生性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江苏淮北高邮龙虬庄遗址,发现了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共生现象,并且栽培稻的比例大于野生稻,反映了该地人类不仅种植稻,而且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渭河流域的一些遗址发现稻遗存,黄河流域也有较多数量的野生和栽培稻,这时稻和粟共同构成了人类的主要食物。新石器时代晚期,淮北地区有较多处遗址发现稻遗存,另外在整个淮河上游的范围,稻已经广泛种植了。尤其是此时期,在关中平原的扶风案板炭化稻的出土,证明了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关中地区一直把稻作为人们的食物。因此种植稻的先后顺序大致如下:新石器时代早期,随着大暖期的到来,在淮河上游的舞阳贾湖,人类经历了一个认识稻特性并采集食用的过程后,逐步开始种植稻。当然,也不排除由南方地区传入的可能。陕西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在稍晚也开始食用稻。淮河下游的苏北的淮北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稻了。稻的传播路线在该地区呈现出逐步向东扩展的趋势。至于其中的传播路线和交流关系,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新石器时代早期,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两种作物伴随着农业的产生而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它们沿各自的轨迹传播扩展,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两条轨迹在黄淮地区重合,形成了独特的交汇区特点,即既有粟作、又有稻作的两种作物的混作农业。

根据以上对粟、稻出土考古标本分析,结合各个作物出土地点的地理坐标,基本可以划定粟稻交汇区较为具体的地理范围:东起山东日照,西迄陕西扶风案板和西乡李家村,南到河南淅川黄楝树(111°28′;33°3′),北达河南渑池仰韶村(111°47′;34°50′)。如果将属于海洋气候的山东半岛除外,那么新石器时代的粟稻交汇区范围在北纬33°--35°,东经107°--120°之间。当然,对粟稻南北传播路线的分析和粟稻混作区的划定,只是我们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等所作的初步结论,由于考古发现常常带有偶然性色彩,以上结论并非定论。更为确切的结论的给出,还待于更为充分翔实的考古发现。因此,我们在本文开头,给出了较为宽泛的粟稻混作区的地理范围。

黄淮地区粟稻交汇的过渡地带,它是南北文化交流互补的重要场所。“南北交流,最重要的就是粟与稻的交流,代表北方粟文化与南方稻文化的交流”[71]。正是各地农作物互相交流,从而在文化、经济上相互影响,“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推动了较落后的地区”[72],促使农业得到了发展。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影响深远的南北文化和生产技术交流的重要成果。它不但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地区社会文明的进步注入了活力。

混作区的出现,应是中国原始农业兴起阶段的一大特征。正是粟稻混作区形成独特的发达的农业文明,引起了连锁反应,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生产力快速的发展,因此作为人类文明重要标志的铜器的出现、城市的兴建、文字的发明均最早出现在这一区域。也正是粟稻混作区所创造的高度文明奠定的基础,取代氏族组织的国家政权才最先在这里诞生。粟稻混作区的形成,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可见,原始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注释

[1]王星光:《中国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简论(摘要)》,《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2]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3]贾兰坡等:《陕西蓝田地区的旧石器》,《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6年版。

[4]西安半坡博物馆等:《陕西大荔沙苑地区的考古调查报告》,《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王永炎等:《陕西大荔人化石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科学通报》1979年第1期。

[5]邱中朗:《南召发现的人类和哺乳类化石》,《人类学学报》1982年第1期。

[6]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7]贾兰坡等:《山西旧石器》,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灵宝县文管会:《河南灵宝营里旧石器地点调查报告》,《华夏考古》1990年第2期。

[8]刘士莪:《陕西韩城禹门口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邱中朗:《陕西乾县的旧石器》,《人类学学报》1984年第1期。

[9]巩启明:《试论老官台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1年第7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陕西西乡何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掘》,《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西安半坡博物馆:《渭南北刘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考古六队:《陕西临潼白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期。

[11]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第2期。

[12]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1988年第1期;薛文灿等:《沙窝李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葛石固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7年第1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舞阳贾湖遗址的试掘》,《华夏考古》198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临汝中山寨遗址试掘》,《考古》1986年第7期。

[13]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7页。

[14]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第1页。

7同6

8同6

[17]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发掘队:《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纪要》,《考古》1959年第5期。

[18]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19]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陕西华阴横阵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9期。

[20]西安半坡博物馆等:《1972年春临潼姜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3期。

[21]南京博物馆:《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

[22]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

[23]南京博物馆考古队新沂工作组:《新沂花厅新石器时代遗址概况》,《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

[24]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连云港二涧村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963年第2期。

[25]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1955-1957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1982年陕西武功县赵家来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83年第7期。

[26]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洛阳王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4期;杨锡璋:《黄河中游的龙山文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27]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徐州高皇庙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徽工作队:《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1期。

[28]王社江:《蓝田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动物群演变机制的因素分析》,《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4期。

计宏详:《陕西蓝田地区早更新世动物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年第3期。

周明镇:《陕西蓝田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4年第3期。

[29]黄春长:《陕西辋川锡水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30]徐钦奇:《华北更新世人和哺乳动物的进化与气候变迁的关系》,《史前研究》1984年第2期。

[31]张宏彦:《渭河流域旧石器时代的古环境与古文化》,《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32]计宏详:《从动物化石看古气候》,《化石》1984年第2期。

[33]尹申平:《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及其意义》,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4]周昆叔、张广如:《关中环境考古调查报告》,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张瑞玲:《陕西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生态学杂志》1982年第1期。

[35]张居中:《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0页;《环境与裴李岗文化》,《环境考古学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6]巩启明、王社江:《姜寨早期生态环境的研究》,《环境考古学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7]周昆叔:《西安半坡遗址的古环境与古气候》,《考古》1990年第1期。

周昆叔:《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孢粉分析》,《考古》1963年第9期。

[38]李民昌、张敏:《高邮龙虬庄遗址史前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生活》,《东南文化》1997年第2期。

[39]唐领余、李民胃、沈才明:《江苏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与环境》,《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王增林:《尉迟寺遗址中的植物硅酸体分析与史前农业经济特点》,《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4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42]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43]李民、王健主编:《尚书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44]宋豫秦:《生态过渡带之人地关系刍议》,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学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安志敏:《中国的史前农业》《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46]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资料索引二十三、二十四》,《农业考古》2001年第3期;王吉怀:《新郑沙窝李遗址发现炭化粟粒》,《农业考古》1984年第12期。

[47]同4。

[48]同4。

[49]《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1页。

[50]高国仁:《粟在中国古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

[51]同8。

[52]张文祥:《宝鸡渭水流域是我国粟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农业考古》1999年第3期。

[53]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54]同2。

[55]王增林:《尉迟寺遗址中的植物硅酸体分析与史前农业经济特点》,《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王吉怀:《五千年淮北地区的原始农业--尉迟寺聚落遗址带来的信息》,《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56]安志敏:《中国的史前农业》,《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5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考古五十年》载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58]张文绪、王辉:《甘肃庆阳遗址古载培稻的研究》,《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59]任重等:《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60]任重等:《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61]黄其煦:《关于仰韶遗址出土的稻谷》《史前研究》1986年第1期。

[62]洛阳博物馆:《洛阳西高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7期。

[63]安志敏:《大河村炭化粮食的鉴定和问题》,《文物》1981年第11期。

[64]魏兴涛、孔昭宸、刘长江:《三门峡交口遗址仰韶文化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65]朱乃诚:《中国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业考古》2001年第3期。

[66]李民昌、张敏:《高邮龙虬庄遗址史前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生活》,《东南文化》1997年第2期。

[67]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复旦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68]同3。

[69]同3。

河南高考作文 篇三

珍珠只有经历海蚌的磨砺,才能造就盈泪宝珠,散发夺目光彩。

海燕只有经历暴风的沐浴,才能振翅于蓝天,释放生命的振奋。

大自然的万物尚且学会接受挑战,迎接挫折,让生命更显魅力,那么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又何尝不需要给年轻的一代更多的锻炼与自强的机会,让他们多一些自我空间,少一些外界关注和溺爱呢?

年轻的一代作为祖国的希望,的确需要受到恰当的关怀与爱护,但更重要的是多给他们一些成长空间,少一些过度的关注,让他们在关爱的呵护中和自强的历程中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家长,必须有正确教育和关爱孩子的方法。既让孩子得到关爱,又不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的自立与自强品质。前南非总统曼德拉曾在狱中生活几十年,在这期间他无法陪在女儿身边细心照顾她。但他坚持以书信的方式保持与女儿的交流,既温馨呵护女儿的成长,又不停教导女儿如何学会自立与自强,最终女儿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试想缺少对女儿的教育,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吧!许多事实无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只有适度的关爱和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相反,如果一味宠爱,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又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前不久曾沸扬于一时的“杨丽娟追星事件”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她的父亲对她百依百顺,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最后不惜自己的生命来完成女儿的追星的要求,这不也正反映了社会中存在对孩子溺爱与过度关注的现象吗?如果只一味溺爱孩子,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只能危害孩子的成长,使其无法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因此,必须多一些成长的空间,少一些关注。

作为社会和学校,也应该多留给孩子一些自我成长和自立自强的机会,让他们得以健康和完善的发展与成长。

是雄鹰,就应该搏击于长空,接受暴风雨的洗礼。

是蛟龙,就应该叱咤于深水,成就生命的灵性。

河南高考作文 篇四

爱滋养万物,爱需要行动,因为大爱无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地动山摇!强大的摧毁力震碎了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撞毁了人们辛苦建造的家园。顷刻间,阴阳两隔,哀鸿遍野……

“求求你,再让我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每当回想起这痛彻心扉的话,我总不禁泪流满面。救灾人员正在争分夺秒地救助被埋在地下的儿童。然而,新一轮余震袭来,房屋眼看要再次陷落,有人突然喊道:“还有孩子!底下还有孩子!”一名救灾队员立刻奋不顾身向下钻,却被其他人硬拉到了安全地区,一名救援队员抱着一个孩子哭喊道:“求求你,再让我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但是,为了确保救援队员的人身安全,大家只能看着再次陷落的房屋,默默地流泪。

大爱,用眼泪来诠释!

谭千秋老师,一名默默无闻的执教者。在地震发生时,他把4名学生护在课桌下,而他自己用身体将课桌护住,手臂张开,紧紧地抓住桌沿,最后被落下的楼板夺去了生命。当他被挖出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被他的凄惨状况,被如大鹏展翅般无畏的姿势夺走了心魂。

大爱,用谭千秋老师的奉献来诠释!

地震发生后,正在河南考察的温总理,第一时间乘飞机来到受灾现场,他说:“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他还说,“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百倍的努力!”他的手受伤了,但他拒绝医务人员包扎。他走进一个个受灾群众的临时帐篷,送去关怀与慰问……

大爱,用国家领导人的温情来诠释!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河南高考作文 篇五

韩信迟疑了。这位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处事果断头脑冷静的人迟疑了。吕后派人请他参加庆祝汉王打胜仗的宴会。隐约地,他感到有一丝危险,凭着他多年驰骋沙场的经验他感觉到了。他明

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却没想到这厄运来这么早。这么说,汉王已经决意要除掉他了?尽管他早已被剥去了王权,只保留了一个大将军的虚名。

他的手心渗出了汗;如果不去,该怎么向吕后交代呢?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

这句事先由吕后交代好的话似乎洞穿了韩信的心,他的眼睛豁然一亮:“萧丞相!”是的,萧丞相?他的挚友,良师。韩信望着那缭绕的烟气,陷入了沉思……

同邑的人嘻嘻哈哈地笑着,要他从他们的胯下爬过,韩信缓缓地弯下了腰。

漂母每天给他拿来食物,尽管她自己也贫穷得靠洗衣为生。

他缓缓走出刘邦的帐下,对着皓皓明月长叹一声,心里充满着迷惘,痛苦。他随着逃亡的士兵漫无目的的走着。身后一阵马蹄响,萧何那清晰的声音如同那清冷的月色一起穿入他的心中:“韩信留步!”尔后是月下对酌,畅叙心曲。那晚,他会心的笑了,如那轮满月一样清纯。

“是的,萧丞相是我相交多年的知己,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日。”韩信的眉头舒展开来,重重的吁了口气,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走吧。”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

韩信轻快地跳上了前来接他的马车。马车“嗒嗒”地响着,扬起岁月的风尘,向未央宫驶去。那天,韩信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点评:这篇文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语言老到。

先说构思和结构。本文取材于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韩信因为与萧何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最终没能识破吕后设下的“陷阱”,一去不回,留下千古遗憾。可谓扣题严密,浑然天成。旧题材翻出新意味,而且自然天成,显示出作者目光的敏锐和独到。文章结构的严谨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文章开篇便直写面对吕后邀请韩信的迟疑,使者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萧丞相也将出席”,实在是文中至关重要的一笔,这句话既写出了吕后等人的奸诈,也巧妙地使文章过渡到韩信对往事尤其是对萧何与自己之间深厚情谊的追忆,也正是插叙的这段追忆最终打消了韩信的顾虑,使韩信走向未央宫,走向不归路。

再说语言。说本文语言老到,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同样从细微的地方来分析。文中对“使者”的描写有三处:

“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使者在静观其变。

“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使者一直在观察韩信,“轻轻”说出的一句话,却有无限的分量,无限的奸诈。

“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暗示结局。

以上三处描写处处精妙,语言精练到位,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使文章结构严谨,真可谓滴水不漏。

文中的那炷香,同样是神来之笔。我们似乎看到韩信在烟雾缭绕中的徘徊迟疑,也似乎领略到韩信的心中实际也烟雾缭绕,这一特写镜头的闪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流逝,气氛压抑,令人窒息。如果作者能在韩信上马车前后加入“烟消香尽”的描写,会更精彩,更严谨。

河南高考作文 篇六

中国以“中”做社稷,河南居中国之中,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中国的心脏。这种观点始于几千年前的周朝,古文献有记载:“周公营洛,建表测景,豫州为天下之中。”而在另一部文献《尚书》中也明确地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为九州之中。”

古代的中原可以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古人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中”代表着权力和地位,古人以为地方天圆,在中间的总是以王者风范,于是大家都喜欢凡事必称“中”。所以现在的河南人说到“中”字时,常常会有一种地理位置处在中原的优越感。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个帝王的都城建在河南境内。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占了3个,洛阳是九朝古都,开封是七朝古都,安阳是四朝古都。而同样处于河南的信阳,虽不及前三者那样有名,却也是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古今战略要地。北宋名相司马光、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就生于此、学于此、长眠于此。

文明的发展必然带来教育的昌盛,一千多年前,中原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全国已赫赫有名。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四大书院中,有两家开坛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和登封的嵩阳书院。时至今日,河南仍旧是我国高等教育大省,高校林立,每年吸引了大批学子投师门下。

第一站:郑州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十省通衢”,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有着相当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我国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以及我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均建于此。

郑州大学

推荐看点:郑州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省内唯一受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支持的高校,同时也是国内首批开通中国教育与科研互联网的百所高校之一,被誉为“全国融合最好、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郑州大学拥有凝聚态物理和材料加工工程等6个部级重点(培育)学科,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0个省级重点学科。

近年来,郑州大学取得了诸多举国瞩目的科研成绩:河南省本土培养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是国内权威;霍裕平院士作为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项目,是我国建国以来科技界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钟香崇院士研究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矾土系列产品,使河南省矾土资源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由申长雨院士领衔的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突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技术,成功为神舟七号研制航天员出舱头盔面窗,在我国航天领域写下精彩华章……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郑州大学的毕业生在河南省傲视群雄,甚至江湖传言,“郑大毕业”正在成为一种“品牌”,不管走到哪里,毕业生都是“质量信得过产品”。每年郑大应届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都在四分之一左右,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

优势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建筑设计及理论、口腔医学、计算数学等。

河南农业大学

推荐看点: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因此,强大的农学是我国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原地区有着发达的农耕文明,河南农大是中国第一所省部共建省属农业大学。作为河南省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学府之一,可以追溯到1913年,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就是河南农业大学最初的“倩影”。在国内多个版本的大学排行榜上,河南农大在全国农学院校里名列前茅,居前十五名。

河南农大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之一。作物栽培学与耕种学属于国家重点,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造林学等12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4个部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和重点实验室。

河南农大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主持有“粮食丰产科技工程”、863项目等一批部级、省部级重大项目3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科技成果、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首位。

优势学科:小麦、玉米、烟草、畜牧等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基础兽医学、病理学等。

河南工业大学

推荐看点:河南工业大学由原国家粮食部所属第一所本科院校郑州粮食学院与隶属于原机械工业部、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工程的配套项目的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是全国第一批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之一。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是河南省承担粮油食品方面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之一,是我国磨料磨具和超硬材料的研发基地。有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应用化学、结构工程、产业经济学等25个省级重点学科。

虽然河南工大肇始于粮食学院,数十年来几易其名,这所学校与粮食相关的领域依然是独具特色的强项:老一辈的专家教授中,有中国储粮昆虫分类学科创始人陈启宗教授,粮食缺氧储藏研究的开拓者路茜玉教授,率先攻克大豆磷脂提取加工技术的张根旺教授,解决了粮食筒仓防爆难题的周乃如教授。现任教师中,有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谷物与豆类分会主席卞科教授、国际谷物科技协会主席王凤成教授、三届奥运会田径裁判王晏教授等知名学者,还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中国粮油学会、中国粮食工程建设委员会、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热处理学会、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磷化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理事长或副理事长职务。

河南工大的国家粮食局粮油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业界相当有分量,国内最前沿的相关技术都与此中心有关系。据介绍,目前全国约70%的大中型小麦加工企业、50%的植物油加工企业、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采用了河南工大提供的技术。

优势学科:储粮害虫分类学、粮食工程学、粮食储藏学、油脂化学等。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推荐看点:由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的多科性高等本科院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它坐落在黄河之滨,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发展。学校的历史与和平解放北京的国军高级将领傅作义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现在,学校是水利部监理工程师定点培训基地和建设部建设监理工程师定点培训单位,学院监理中心是全国高校唯一的建设监理甲级资质单位。学院还与美国托伊州立大学和匹兹堡州立大学签订协议联合培养人才。

师资方面,两院院士潘家铮为学院高级顾问,院士队伍中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顾金才、王浩、倪维斗、周丰峻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学校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先后参与了国家诸多重点建设工程,比如三门峡、万家寨、葛洲坝、小浪底、长江三峡等等。

优势学科: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地质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农业水土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设计与理论、流体机械与工程等。

河南中医学院

优势学科:中药学学科、中医内科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医妇科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等。

郑州轻工业学院

推荐看点:拥有食品科学、应用化学等河南省重点学科。近年来所承担的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6项中多项获奖。香精香料研究、模糊控制技术研究、电镀不锈钢应用研究等项目已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化。与新飞集团、海尔集团、小鸭集团等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优势学科:电机与电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报考指南:本科生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3-6年内修满主修专业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河南财经学院

推荐看点:以于光远、刘国光、卫兴华、厉以宁、李京文等为代表的我国当今经济学界的一线专家,被聘为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定期来校讲课,为学生奉上学术盛宴。主办的“河南经济论坛”,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活跃学术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报《经济经纬》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优势学科: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等。

中原工学院

推荐看点:以学生综合素质高享誉省内,近年来,该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各种奖项百余项,在“中华杯”服装设计大赛中获金、银奖41项,服装表演赛上多次获得部级和省级冠军。是河南纺织业科研领域重镇,建有纺织工程技术中心、中原服饰文化与艺术设计中心、河南省纺织服装CAD研究开发中心等。

优势学科: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企业管理等,其中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为河南省重点学科。

第二站:开封

“一城宋韵半城水”,开封是北方少有的水城,市内有包公湖、铁塔湖等大小湖泊多处。城市有了水便有了魅力,难怪这里颇能吸引古代帝王,成为著名的“七朝古都”,也滋养了这方水土浓厚的文化气息。

河南大学

推荐看点: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与清华大学、南洋公学并称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民国时代已是最为著名的国立大学之一,差点被带往台湾。医学,在解放后首批获得博士点;教育系入围全国前六;考古学方面,殷墟和甲骨文研究成就突出;中文系被称为亚洲第一大系;经济学、中国音乐史等方面也硕果累累。

河南大学是河南省建校最早的高校之一,有其辉煌的历史和骄人的成绩,在她的近百年的发展中,有拼搏,有曲折,而她在拼搏中成熟,在曲折中坚强。经过百年的历史熏陶,河南大学所形成的凝重而典雅的气质和那朴实又灵动的性格或许才能够真正体现大学的精神。

河南大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往往以“铁塔牌”自称,“铁塔”是大礼堂之外河南大学的另一个精神象征。它位于河大北垣,是北宋时期的开宝寺塔。河大生物系实力雄厚,许多成果已经推广到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方面,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维持在50%左右,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均在全校理科院系中名列前茅。

优势学科:生命科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药物制剂、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等。

报考指南:河南大学虽然还没有进入“211”序列,但该校在不少省份的录取分数已直逼或超过了重点线。另外,去年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中专门提出“支持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将符合条件高校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明确了国家将重点建设河南大学的精神,河大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机。

第三站:洛阳

龙门石窟和花王牡丹,是洛阳最为著名的两张名片。这里“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岛腹地”之称。城市的发展历史已经有4000余年,有相当的人文积淀。

外国语学院

推荐看点:全国重点院校之一,担负着为军队培养中、高层次外语、科技外语、国际政治和汉语专业人才的任务。为“全军外语考试主考院校”。这是一所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外语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高水平的综合性国防语言学院,也是全军外语人才培训基地、外国军事留学生汉语培训基地。她的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红军无线电培训班和1938年成立的军委日文训练班。

优势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军事情报学等。

洛阳师范学院

推荐看点:北依洛河,南望关林,近邻宋理学家邵雍故居,文脉传承,底蕴丰厚。溯源于1916年成立的河洛道师范学校,设立的“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为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曾是1988年原国家教委首批表彰的“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的十所模范师专之一。

周边城市:

焦作:由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的焦作工学院发展而来的河南理工大学在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和工程力学等领域优势明显。

新乡:河南有名的高校城,主要高校有在物理化学、理论物理、动物学、环境科学、细胞分化调控等领域见长的河南师范大学;为豫西地区培养临床医学和农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并属于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的河南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在儿科、眼耳鼻喉科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卫生等临床医学领域成就突出的新乡医学院;以及实行学历证书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和“订单式”培养模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专升本”整体上线率均稳定在95%以上的平原大学。

河南高考作文 篇七

【关键词】负面消息高考替考媒介角色建构

媒体一直以来把负面消息当成是敏感消息,处理起来也是小心翼翼。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负面消息正面报道做法,很少会对其进行深度报道或者专题报道。然而,当前媒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以前处理负面报道的手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是因为,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事件,官方消息源已经不是大众了解事件的唯一消息源。这种情况下,媒体在负面报道中一定要有正确的媒介角色观,发挥媒体的正作用。本文以媒体对2014年“河南高考替考”72小时内的报道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各媒体关于“替考”报道的内容分析媒体在负面消息传播中的角色形象及表现,进而由表及里发掘出隐藏在各媒体日常运作中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河南高考替考”事件

2014年6月17日中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高考场上的神秘“考生”》,新闻报道曝光过了高考替考的利益链。一时间,关于高考作弊的报道层出不穷。新京报网6月18日发表文章《高考作弊手段逐年升级橡皮指纹膜成“秘密武器”》,分析了高考作弊的“高科技化”发展道路,对历年来高考在作弊工具包括2014年河南杞县高考用的指纹膜等科技“产品”进行了报道。央视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对“河南高考替考”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并且对替考“行业”的运作、人员组织、家长联系等环节进行了暗访报道。多家媒体包括新华网、网易等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在新浪微博上对#河南高考替考#的讨论成为最热话题之一。

媒体和全社会的目光投向了河南,受众批评高考的不公平、河南高考监管漏洞时。此时,网络上尤其是微博上出现了另一种声音,他们认为,替考可能只是个别行为,河南杞县出现替考并不能上升到对整个河南省高考的怀疑。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报道有诋毁河南考生的嫌疑,是对河南人的不尊重。也有人站出来为河南考生称赞,认为河南人数多,分数线高于其他省份,考生压力大,因此能真正靠自己能力进入大学的学生不论是三本还是重本,都是值得尊重的。这种声音大部分来自河南本地的学生群体,包括大学生、本次参加高考的学生等。

二、“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三种媒体角色

1、信息报知者

“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地把宣传当做新闻媒介首要的,或者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功能。而现在,中国新闻界已达成一个基本共识:虽然不同的新闻媒体在功能定位上有不同的侧重,但从整体上看,新闻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作为其生存前提,或者说,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①在“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媒体无疑是消息报知者。

6月17日中午,中央电视台对河南杞县高考替考作弊事件进行了报道。当天下午,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在官网上《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关于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强调了该部门对报道的事件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行动,在《说明》中还对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事情发生的72小时内,该网站没有公布任何有关此方面的消息。

河南省教育厅在17日19时55分转发了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的《说明》,19日15时27分发表信息《关于杞县、通许县高考替考事件调查进展情况的说明》,对调查结果包括涉嫌的主考、监考、中介、考生、替考者等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此外,河南教育厅还通过官方微博@河南教育发表内容,18日发表《关于媒体报道开封高考替考事件的情况说明》;19日14时04分发表《关于杞县、通许县高考替考事件调查情况的说明》,内容与网站公布一致;18时43分,发表《关于查处高考替考事件所做主要工作》,较为详细列举了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招办、省公安厅、开封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对该事件的重视。河南高考替考事件曝光72小时里,相关部门对此事的报道总计不过10条。之后多数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大多援引了以上两个官方消息源。

各个媒体对“河南高考替考”事件进行了报道,新华网在18日发表《新华视点:127名“”击中替考之乱》,文章对河南杞县等地替考舞弊案进行了评论,就是高考监管漏洞、追逐利益、畸形需求等原因让号称“史上最严”的高考漏洞百出。

负面事件发生后,官方消息在权威信息来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作为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官方与公众进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媒体理应发挥信息报知者的角色。事件发生后,官方应该积极与媒体进行沟通消息,充分利用媒体传播官方消息,站在事件舆论的最高点,防止谣言的传播。虽然,有关负责部门在看到央视报道的第一时间里就发表了有关事件的权威信息以及官方立场的权威报道。可是,这样的报道量很少。而且官方消息少也会让媒体的消息报知者角色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2、事件解读者

手机、微博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权威媒体需要对事件进行及时跟踪报道事态的最新演化发展,并将这些消息报道给受众,实现对事件的全态描述。在“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河南教育厅公告,“经公安机关积极侦查,截至18日晚,杞县、通许县已经调查控制了23人(其中:5名学生家长,1名媒体报道中出现的豫BQW665车主兼司机,1名主考、12名监考和4名起中介作用的教师共17名教师)。目前23人中已有9人供述承认涉案。已核实通许县、杞县疑似被替考生4人,其中通许县1人,杞县3人。对于两县的全部监考人员也在继续排查。”对替考者如何“瞒天过海”躲过高考身份确认等种种疑问并没有做详细解释。

这些疑问没有得到解答,不但没有对事件本身的解决起到解释和解读的作用,媒体引用官方消息源信息进行报道反而增加了事件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公众对河南高考甚至是全国高考监管的怀疑。对事件的疑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围绕替考可以逃过指纹监测的系列疑问。这包括替考者的身份、替考背后的组织者与利益链、涉嫌的考生与家长、监考老师等问题的疑问。当然这还涉及到了法律层面的疑问;第二,围绕“河南替考”的疑问。包括为什么杞县等个别地方的作弊要波及到整个河南省的高考、其他省份没有涉及高考作弊等疑问。媒体在事件中应该对这些疑问进行积极的解读,适时化解疑问,用理性和法律等措施解决问题。可是,媒体的报道不但没有让“拨开云雾见青天”,反倒让事件扑朔迷离,媒体也在这迷雾中迷失了解读者的角色。此外,媒体无法发挥权威性解读的原因还在于消息来源的单一化。消息来源的单一化,无法提供一个相互论证的平台,大多数媒体将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和河南省教育厅网站信息作为主要或者是单一消息源。

3、舆论监督与反思者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媒体所持有的监督手段对社会实行的一种监督,它在处理负面消息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媒体面临的监督内容和对象呈现几个方面:第一,高考作弊现象背后涉及到法律的权威、社会的法制精神。笔者认为这是媒体对公安等社会职能部门层面的监督,涉及到社会职能部门正常发挥监督。第二,危机中官方行为、措施的监督。官方的措施是否有效也将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官方作为事件的主角,理应接受媒体的监督。

从最初事件的曝光、官方对事件的态度、信息公布中的用语、在事件中领导对事件的态度等这些都应该被置于舆论监督之下。可是在这次事件中,有关负责部门没有利用好媒体开展好舆论监督,即使在@河南教育微博上,也只是对事件情况进行了说明,并没有对事件进行评论。反倒是外地和中央级的媒体在事件中发挥了异地监督的优势。

异地监督虽然对负面消息具有监督批评的作用,可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地信息制度的缺失,舆论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我们不得不说,媒体在此次事件中反思式的监督作用有些差强人意。

结语

从上述角色分析中可以发现,在负面消息报道中,媒体角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官方的迟钝影响了媒体消息报知,在事件发生后的72小时,体现官方立场的新闻稿件不足10篇,而在网络上,仅新浪微博对事件的评论数量超过500条,其他网站例如网易等对事件的报道数量也不少;第二,事件解读者角色缺席、缺位。具有权威性的官方消息内容及数量少不足以消除事件的不确定性,官方及媒体迟迟未能对事件中的种种疑问做出深刻解读。另外,消息来源的单一也让权威性解读缺失;第三,在对公众情绪疏导工作中仍存在不足,媒体对替考事件的报道引起了公众的恐慌与愤怒,可是对一个群体(河南人)的心理极其情绪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不少河南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尊严受到了破坏,因此官方、媒体与公众三者之间的交流模式还值得进一步协商;第四,官方在负面消息中被动接受监督,官方消息的透明化还有待提高;第五,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网络背景下,媒体的舆论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不少人会借助网络发泄情绪,因此,媒体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发挥舆论监督者角色也面临着新问题。

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不断影响着负面消息中的消息传播方式和沟通格局。本文提出了在负面消息报道中媒体的信息报知者、事件解读者、舆论监督者三种基本角色,并没能穷尽媒体在事件中的角色。笔者认为,媒体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体功能的演化、社会的发展、公众媒体素质的提高,媒体在事件中的角色变化也应更加丰富多样。

河南高考作文 篇八

空气动力学家曾证明,大黄蜂翅膀与身体的比例使他根本无法飞行;而生物学家则暗自庆幸,幸好,没有人告诉大黄蜂这可怕的事实。看,它依旧翩翩起舞了不是?

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众生芸芸,人海茫茫,人耳总是张大了耳廓,兴奋而又迷惘到接受着这世间的万籁,从而不可避免地相信他人,动摇自己的本真。这时,他会迷失了自我,不相信自己,只一味依赖于他人,凡事毫无主见,成为一只温驯的任人宰割的羔羊!

你不想成为羔羊,你就必须坚守自己的阵地,寸步不让,据理力争!但你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十足的把握,这样才不至于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目中无人的狂傲之徒。

相信自己是一种精神的充实,灵魂的丰满。精灵般的大黄蜂就是一个世间的智者与精神上的英雄,它用自己的真实行动默默地向世人昭示着;每个生灵,每个人,其潜力都是无限的。不要相信外界的轻蔑与嘲讽,坚守自我,相信自己,最终定可化腐朽为神奇,成就一番非凡的伟业。

昏庸的君王

应秦王之邀,楚国怀王将出访秦国。

出访之前,怀王召集群臣,商议是否出行。

屈原直言敢谏,当即陈述出行的种种弊端,力求制止怀王,以防不测。可恨那一帮*佞小人竟说什么与秦国交好,此番出行意义重大,不可不击。殊不知,“秦,乃虎狼之国也。”与之交好,不是自取灭亡吗?

最终,怀王还是去了,但竟是永远的诀别,他落了个身死异国,骨抛荒野的可悲下场!

相信自己固然重要,但广纳贤言一样不可或缺!

面对他人意见,不加选择,肆意采用的做法是谓愚蠢之至。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结合自身情况,充分践行,以使自己更加茁壮、繁茂,事情得以顺利解决,方是上上之策!

尾声

要做舞动的精灵,自由自在,无羁无绊,飞翔在自己人生的航道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8篇河南高考作文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2014河南高考作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