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技能培训方案怎么设计呢?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以下这8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来自于快回答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篇一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效性关乎教育技术能否切实、持续地发挥支持教学改革的作用。就教育技术培训实效性的问题,粗浅地分析影响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建构支持教育技术能力持续有效发展的模式。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教育部师范司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第一轮已基本完成。但培训的实效性如何,这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很多地区在完成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就很少再去关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发展状况。其中似乎有着这么一条大家共同默认的假设:教师在拿到培训合格证后,他就已经获得了教育技术能力,从此就可以独立行事了。这种假设如果成真,那可真的让人兴奋。但对培训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际运用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理想化。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是,少部分教师参加完培训拿到合格证后依然是重归故道,没有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改进教学。这其中固然有教师的态度问题(有些教师从一开始参加培训就带有强烈的功利心理),但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尽量避免此种问题的发生。另一种情况则较为普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培训所学解决具体问题,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技术支持方面的、设备设施方面的、学校管理策略方面的,等等。很多教师在技术整合教学的实践中,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上,“电灌”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情况给出一个提示:“培训”还不能算圆满结束。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问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学应得到有效支持,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实效性。
培训迁移理论也认为,培训不是受训者单纯地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它还包括受训者在迁移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培训迁移不仅发生在培训后的短时间内,更关注受训者怎样才能在长时间内持续地使用所学。由此看来,培训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从培训角度看问题存在的原因
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采取分期、分批的集中式培训。优点是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较高的效率,有利于系统地传授教育技术的知识,革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具有教育主管部门强制参与的性质,可引起人们对教育技术的普遍重视等。这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很有价值的。但培训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2.1持续时间短。一个培训周期一般是一个星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培训者希望培训能带给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受训教师也期望培训能提高自己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能力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得到较大提高是很困难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短期培训的结果主要是,使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得到提高、观念有所触动、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得到训练,但教师技术整合教学的能力难以得到切实、根本的发展。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上后,还难以针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效运用教育技术来解决,从而易导致学而不用,用而不活,最终难以坚持。如此,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持续发展就成了问题。
2.2批量化生产。集中式培训虽有规模效应,但缺乏针对性。一大批学员集中到一起接受培训常常会使培训工作从学员的一般情况着手,而参加培训的教师既有年龄的差别、学科的差别,还有学习能力和经验丰富程度的差别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差别,这些都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影响因素。而集中式的培训却难以照顾周全,因此也难以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充分发展。如何使教师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这是个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3脱离教师工作实际情境。培训是去情境化的或者拟情境化的。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几乎完全脱离了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境,类似学科教学式的,讲授内容多是理论、程式和规则。案例教学关注到理论结合实际,但它所教授的是一般过程和方法,也很难顾及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学生等的教学实际。事实证明,教师在学完这些知识以后,回到工作中还是难以有效运用所学知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遇到困难。
2.4考核倚重培训结果。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需通过考核取得合格证,以证明达到了培训目标;合格率的高低也常常是评估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重要依据。这就使得考核非常看重培训结果。相当部分的教师把追求合格证作为参训的目的。这种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的学习评价,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切实、持续、有效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5教师需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都很忙,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再让他们腾出时间专门来参加培训,势必增加他们的负担。如此,要想通过将短期集中式培训常规化,来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2.6淡化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各个环节中都是没有学生参与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培训从教师的教入手,而从根本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中心和依据,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学生发展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也是检测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的根本依据;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保证。所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没有学生的参与。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用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14-05
一、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堂教学实际应用现状,我们采用深入一线学校走访及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样本教师的教学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中采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取得供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二)样本选择
我们抽取宁德市12所有代表性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试验学校(宁德一中、宁德五中、宁德九中、宁德师院附小、福鼎一中、福鼎十七中、福安城北中学、福安穆阳小学、霞浦实小、寿宁二中、寿宁南阳小学、周宁一小)已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德市中小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
我们共发放教师问卷账号545个,回收515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问卷的回收率为94.5%,有效率为100%。共计有515名中小学教师通过ETA培训网络远程平台参与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体育、美术、音乐、科学和信息技术共14个学科。问卷调研项目主要涉及教师基本分布状况、学校提供的教学环境情况、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堂教学实际应用状况等相关问题。收集的数据如表1至表5、图1至图6。
二、结果分析
(一)教师基本分布状况
在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当中,任教的学校位于城关占53%、乡镇占47%;男性占45%、女性占55%;学历为专科占38%、本科占56%;教龄1-5年所占比例为13%、6-10年比例占17%、11-20年比例占40%、20年以上比例占28%;其中,任教于小学占44%、初中占24%、高中占26%;职称为中学高级占15%、中级占25%、初级占10%、小学高级占33%;任教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人数相对较多,分别占23%、26%、10%。从调查对象结构分布来看还比较均衡,大部分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一线中小学教师。
(二)学校提供的教学环境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但还存在13%的校园网络较差或没有;近一半的学校多媒体教室还没有配足,只有小部分班级有配备或者是都没有配;供教师日常备课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也不够,超过1/3的教师认为尚未能满足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更少,好的学校3-4间,差的只有1-2间,有的甚至没有配,开展网络探究教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堂教学实际应用状况
1.教学媒体运用情况
经常使用的教学媒体有:模型17%(92人)、挂图33%(174人)、录音机20%(103人)、电视机25%(133人)、DVD机10%(52人)、投影机34%(180人)、实物展示仪28%(145人)、多媒体计算机52%(272人)、电子白板19%(98人)、计算机网络23%(121人)、其它1%(8人)。
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的频率(在一个课时中使用过多媒体设备算一次)(如表2)。
从图1、表2可以看出,教学媒体中多媒体计算机使用频率最高,占50%以上,其它教学媒体的运用在10%—35%之间浮动,包括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媒体的应用;70%以上教师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的频率为每周至少1-2次,基本每天都用的与每周1次以下的教师人数很接近,约27%左右,总体呈正态分布。
2.系统工具和软件应用状况
从表3可以看出,85%以上教师都会应用基本常用的工具及软件(操作系统、Office、搜索引擎及收发电子邮件),其中,13%-24%的教师应用非常熟练;但是还有1/3以上教师完全不会应用Flash、网页制作、图像、音频及视频处理软件。
3.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状况
使用或开发过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67%(348人)、专题教学网站25%(130人)、教学素材库27%(141人)、网络课程24%(124人)、博客16%(85人)、其它1%(如图2)。
获得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教学配套光盘46%(242人)、校内的教学资源库32%(167人)、省、市、区教育资源库16%((84人)、互联网搜索68%(352人)、自己制作25%(132人)、向商家购买7%(41人)、其他0%(0人)。
从图2、图3可以看出使用或开发最多的是多媒体课件信息化教学资源占67%以上,其次是教学素材库、专题教学网站、网络课程各占25%左右,博客最少只有16%,获得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68%是通过互联网搜索,46%利用教学配套光盘,32%通过校内的教学资源库,还有25%自己制作,而省、市、区教育资源库只占16%,向商家购买的更少,按顺序递减,说明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基本符合信息化教学资源收集的规律。
4.教学活动开展状况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实践情况:经常30%(158人)、偶尔57%(292人)、没有13%(65人)。
在教学工作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过的活动:布置网上作业24%(127人)、网上交流和研讨34%(176人)、在线调查20%(105人)、网上辅导12%(66人)、网上考试19%(101人)、收集网络教学资源62%(323人)、网上自主学习32%(165人)、其它2%(14人)。
由图4、图5可见,有30%的教师经常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实践,而近70%的教师偶尔或者没有开展;教师利用网络开展最多的活动是收集网络教学资源,其次是网上交流和研讨与网上自主学习,再次是布置网上作业、在线调查、网上考试以及辅导等。
5.教学评价使用状况
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教学评价方法方式调查如图6。
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方式主要还是课堂观察(66%)、课堂测验(67%)与课堂作业(67%)传统评价方式,其次是课堂问卷调查(33%)、课堂作业作品评价量表(28%),还有少部分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网络教学平台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评价方式(均在12%以下)。
实施信息化教学阻力状况
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制约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教学的阻力主要有五个方面:教室里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缺少相应的教学软件、缺乏技术支持与课前备课量大(均在30%以上);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与缺少教育技术教学实践应用知识各占21%;领导重视不够、设备经常损坏,未能及时维护、不熟悉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使用的约占10%-20%;只有6%觉得应用起来没有困难和1%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信息化教学;另外,从表中还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教师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需的技能,仍有21%的教师受缺少教育技术教学实践应用知识制约,为此我们又从这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结果显示:参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对以下表中的模块内容不知如何运用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有相当多的人不知如何运用,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资源集成与开发模块有40%不会运用,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模块相对较少只占15%,都会运用的只有17%,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际。
三、结论
从以上几方面教学实际应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硬件建设不容乐观,硬件设备依然是制约教育技术应用的瓶颈;大部分教师在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上能够积极使用,其它教学媒体也都或多或少运用在教学中,包括挂图、模型这些传统教学媒体的应用,体现了培训对教师媒体运用观有所奏效;大部分教师都能熟练运用基本简单常用的工具及软件应用,图像、音频、视频处理等软件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完全不会应用,有待于进一步培训与学习;教学资源方面,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课件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得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搜索,而且通过网络收集教学资源也是教师利用网络开展最多的一项活动,同时,我们也发现各级有关机构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费劲心机建设的省、市、区教育资源库与其它途径相比利用率却只有16%,如此之低,令人咋舌;还存在大部分教师偶尔或没有开展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实践;教师采用教学评价方法方式多样化,计算机辅助测验、网络教学平台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评价方式也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但主要还是传统评价方式,特别是课堂观察、测验、作业;调查结果还表明,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阻力主要是软硬件与相关技术的制约,还有就是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与缺少教育技术教学实践应用知识,而对于缺少教学实践应用知识方面,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自身因素以外,也反映出我们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如何提高培训质量,使更多的参训教师能有效转化培训所学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中令人高兴的是几乎所有教师在观念上已经都能接受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已接受信息技术的引入;以上所有这些调查分析,都反映出当前学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逐步形成一定的氛围,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奠定了较好的操作基础,但同时也发现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
四、建议
基于以上对我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课堂教学应用实际现状调查结果深入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一)夯实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管理
虽然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强调了多年,但仍然是我市信息化教学所要面临的悬而未决的大事之一;可以说,目前我们离真正实现所有学校班班通,应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常态化阶段还相差甚远;当前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努力夯实多媒体教室设备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配备,加强教育技术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完善设备管理、使用和维护,为教师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及相关培训;加强对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健全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质量,提供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并及时更新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定期对教育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组合;每月定期公布资源目录,分类提供给教师使用,以提高教学资源库的利用率,特别是省、市教育资源库的利用率。
领导重视程度虽然较前几年有明显进步,但仍需提升加强;只有领导重视了,思想观念跟上了,才有可能实现机制转变,学校领导始终是影响信息化教学进程的重要因素;建立从教学活动、教学资源、过程监控等方面按质考核的激励机制,同时,在工作量核算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结合本校实际明确应用培训所学达到某种程度或实现某个目标要求所应给与的一定的物质或经济方面的奖励的措施,并保证给以时间、设备、技术等的支持,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积极利用教育技术开展工作;同时也应给与教师一定的自,鼓励教师尝试创新行为,对探索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以应有的理解与支持。
(三)营造学校学习氛围,促进教师整合实践
引导一部分优秀教师带头实践,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教育技术教学应用讲座等方式逐步带动全校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教学实践;采用师徒帮带,让教学经验丰富的、在技术整合教学实践中绩效较高的教师进行指导和示范,达到对知识和经验的有效分享;学校组织开展校本研修,针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组建学习共同体,为受训教师将培训所学运用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学习环境,受训教师可以针对在教学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如何利用新型的教学方式等培训所学内容进行研讨;建立专门的教研小组或者学习小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比如: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前备课量大的问题,经过探讨,采取集体备课来有效解决类似问题;各校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推广。这些都有利于将培训所学的内容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进而提高培训转化的效果。
(四)提高培(受)训者培训质量,完善培训后期服务
培训者的培训是一个动态过程,培训合格证的取得并不意味着培训的结束,培训技能的提高还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实践锻炼和不断的学结。培训者应加强自身学习,包括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及外出考察学习等,通过主动变革培训实践,努力丰富学习形式、有效强化教育阅读、积极尝试培训反思、自觉开展行动研究等策略来构建教、学、读、思、研的自我修炼体系;针对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组织培训专家进行培训,同时由优秀主讲教师介绍培训经验,达到不断提高培训者培训水平的目的。同时,培训内容上应在模块二至七部分加强备课,特别是模块六的磨课,图像、音频、视频处理等软件课时安排也要适当增加,培训策略、方式上也要更加注重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的运用。
培训后期服务主要是针对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为受训教师所提供的服务。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应为受训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供后期指导,参与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等。培训机构与受训教师并不仅仅是在培训期间存在依存关系,而是一种长期的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受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的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培训机构要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并定期对培训的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参考文献:
[1]黄艳,廖龙龙。信息化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技术导刊,2006,(5).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篇三
通过参加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感受到教育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引起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变化,而且改变了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面临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育技术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行业中从业者必须掌握的教育技术和技能,传统的言传身教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这套甘肃省中小学《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初级)》的编写,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为依据,以“任务启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编写原则,充分注意到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特点,力图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面向教育信息化,通过师生互动、理论导学、动手动脑、小组学习和自我反思等形式,使学习者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对于培训者来说,本教程的最大特色就是将教法整合于其中,每一模块都是编者精心设计而成的,旨在展示现代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这种活动化的课程设计使得培训过程规范化,保证培训的基本质量。对于学习者而言,本教材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网站和光盘资源的支持,教材还特别鼓励学习者的投入型学习,个人动手动脑,同伴交流协作和反思,希望学习者首先要成为一个信息化教育的受益者,并能够将培训过程中所学得的方法有效地迁移到己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培训我深深地了解到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在教学软件的控制下,打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课件,部分承担了教师的职责,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从“被灌输”状态转向“自主学习”的状态。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对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学科整合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也促使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积极运用,使之发挥最大的能量,帮助我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报效祖国。
对我们来说,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特别是为小组起组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篇四
1、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教学流程图让教学过程更加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
3、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训采用网络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时间空间灵活,给人轻松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带来了方便,特别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人。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线讨论中,不但解决了老师布置任务,而且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小组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最后经过小组互评,共同完成这次培训,小组成员也可以在全班讨论区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5、学习内容非常实用,从计算机基础操作,如文档编辑,数据的统计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等,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基本方法等基本技能开始培训,并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word中的修订功能用于电子作业的批改,excel中公式与函数用于成绩统计与分析,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篇五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迁移气氛
随着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对教育领域的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效性也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关注的一个重点,只有培训的实效性真正提高了,才能使教师最终受益,才能达到信息时代对每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问题的提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关其实效性的研究较多,通常对其培训效果的分析主要是集中在培训本身,大多是关注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参训者知识、技能、态度等的变化,利用两者差异的显著性来表明培训的效果.但是对于培训之外的一些因素分析得比较少。此种评价忽略了培训的真正目的,即培训是为了实际工作服务的。被培训者只有将培训所学实际运用于工作,才能体现培训的真正价值。当前的教师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将培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迁移,进而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对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培训迁移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企业培训当中.它是指受训者把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程度。培训迁移不仅仅强调受训者在培训中学到了什么,更强调受训者是否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效性的最终体现就是要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而培训迁移这一因素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本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影响因素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主要分为培训设计和培训迁移两个部分,培训设计部分主要从培训本身来分析影响实效性的因素,侧重受训者对于培训的掌握程度,主要从培训开始前的需求分析、培训的实施,以及培训产出评估这3个因素来考虑,培训迁移部分主要分析培训后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绩效变化的因素,主要从个人因素(个人特征和培训实用性评价)和组织因素(培训后期服务、迁移气氛和组织文化)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侧重受训者对于培训的应用程度。从模型中也可以看出,培训迁移部分是整个模型的核心环节,培训设计是培训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产生是培训迁移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效性的最终表现形式。
2.1培训设计
一个好的培训设计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必要前提.也直接决定培训是否可以迁移,有关影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设计部分的因素,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考虑。
(1)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培训实施前,针对培训的内容、组织模式、培训方式等对受训教师进行需求调查.依据调查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培训大纲。培训大纲要做到培训目的与培训内容相称,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相称。一切从受训教师的需求出发,学有所用,尽量做到“以人为本”,提高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地位,真正满足他们的教学需要。对培训开始前的需求分析这一因素的考虑对于培训的开展是必不可少。
(2)培训实施。培训实施阶段也就是培训的开展阶段,即整个培训的实施环节,师训教师根据培训大纲(根据教师的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完成相应的培训目标,在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各位受训教师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培训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受训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适时地对方案进行调整,进而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培训。培训开始前的需求分析是一方面,但是只有在接触到受训者之后,获得他们在培训过程中的一些反馈才是最真实的。
(3)培训产出评估。培训产出评估即在培训结束后对受训教师针对此次培训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受训者对师训者、教材、教学方法及培训的管理等的满意程度),以及受训者接受培训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的调查(受训者培训后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理念、基本技能和各种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等),对培训产出的评估也是目前常采用的实效性测量的方法.依据受训教师培训完的反馈,来调整以后的培训设计。
2.2培训迁移
培训迁移是受训者把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程度。它是整个实效性实现的关键环节,也是绩效产生的必要环节。下面将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这两个方面对影响培训迁移的因素进行分析。
2.2.1个人层面
个人层面主要考虑个人特征和个人对培训评价丽个因素。个人特征主要从迁移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两个方面来分析。
(1)迁移动机。在培训迁移中,迁移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动机是人们对将要承担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愿意付出努力的内驱力,是个人内在需要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迁移动机会直接影响培训所学是否会用于实际教学当中以及运用效果如何,影响培训后的迁移效果。如果培训者具有强烈的迁移动机即认为培训会给他们的工作效用或者职业效用(个人专业发展)带来帮助,那么他们将非常愿意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促进培训的迁移。
(2)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能够成功完成任务所抱有的希望或自信。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好的个体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在教师的培训过程中,如果受训教师对培训的内容感兴趣,对取得预期绩效充满高度自信即具有较好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他们在培训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很好的完成培训任务,并在培训完成之后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实现培训迁移,完成培训目的。
培训评价即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评价,在培训设计阶段的产出评估中也涉及到了对培训内容的评价.但它仅是在培训刚结束后对培训的一个评价,是一个感官层次的认同,或者是以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依据来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评价,并没有延伸到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而在培训迁移过程中的评价,才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它对进一步改善培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2.2组织层面
组织比如同事、领导,学校,培训机构等对培训迁移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培训迁移的组织层面的因素主要从培训后期服务、迁移气氛、组织文化这3个方面来考虑。
(1)培训后期服务。培训后期服务主要是针对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为受训教师所提供的服务。例如: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是否为受训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供后期指导,参与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等。培训机构与受训教师并不仅仅是在培训期间存在依存关系,而是一种长期的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受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的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培训机构要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并定期对培训的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2)培训迁移气氛。培训迁移气氛指阻碍或促进组织成员将在培训中的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组织环境,对于影响迁移气氛这部分因素的分析主要采用的是tracey和tews在2005年提出的gtcs量表.主要包括3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管理支持,它反映了上级和管理者对在职学习、创新和获得技能的鼓励与奖赏的程度。例如,学校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比较好的教师进行表扬和一定的奖励:学校领导鼓励教师将培训中的所学,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等。
第二个维度是工作支持,是组织的工作或技术系统,它代表了工作设计对持续学习的促进程度和对知识技能获得的灵活性的提供程度。例如,学校定期举办教师技能大赛或者课件制作大赛:学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等。
第三个维度是组织支持,代表了组织系统,它与能证明培训重要性的政策和制度是一致的]。例如,学校为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学校将参加培训与教师的绩效评价(职称)相联系等。
(3)培训组织文化。培训组织文化主要从学习型组织和可持续学习环境这两个因素来考虑。学习型组织主要是指在教师中是否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些专门的教研小组,针对教学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如何利用新型的教学方式等进行研讨.这些共同体的建立非常有利于将培训所学的内容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而可持续学习的环境也是将培训所学运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每个教师能够对培训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并保有积极的态度,同时又有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那么对于培训所学内容的迁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提高培训迁移效果的策略
通过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影响因素模型.从培训设计和培训迁移两个方面来分析了影响培训迁移效果的因素.弥补了传统培训实效性分析在培训迁移部分的缺失.较全面分析了影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因素,而提高培训迁移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培训内容符合受训教师教学的实际
培训内容与受训教师教学实际需要的一致性程度直接影响着学员培训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投入程度。只有当参训教师愿意并且真正从培训中获得有关知识、技能与态度时,培训迁移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应该在前期做好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和访问。明确受训教师的真实需求;在培训内容的选取上一定要有针对性:在实施阶段可选取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师训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各位受训教师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
3.2激发受训教师培训迁移的动机
受训教师培训迁移的动机实际上从培训设计阶段就开始了.在培训前学员对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学员对培训的投入程度和学习的成效,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迁移动机、迁移的积极性以及迁移的效果。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相关性、学校对参训教师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的支持与奖励、培训后期的跟踪服务、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支持性的同事关系都有助于激发参训教师培训迁移的动机。
3.3构建良好的学校培训迁移气氛
从影响培训迁移的因素中可以看出.迁移气氛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参训教师所在的学校环境因素对应用培训所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领导是否明确提出应用培训所学的要求,是否为参训教师应用培训所学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和资源支持,是否赋予参训教师应用培训所学以必要的自,学校领导和同事是否肯定和积极支持应用培训所学,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参训教师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的积极性和程度。因此。学校领导和同事对培训的支持和肯定对迁移效果的提高将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篇六
【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保证。文章结合固原市的基础环境、实际条件以及以往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固原市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是新一轮部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
固原市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教育基础设施差,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非常薄弱,加之固原市财政困难,培训经费缺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还处于初始试点阶段。笔者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依据,自制了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固原市四县一区60所中小学的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2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546份,有效率为94%。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1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一部分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并且,他们主要参加的是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这与教师期望的培训地点是不一致的。大部分教师是希望在本校、或本乡(镇)接受培训,即培训的地点要求便利、方便。这很符合固原市中小学教育的实情一教师授课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所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各有不同,需要继续提高的重点也不一样,对于今后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内容的选择情况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有66.1%的教师选择多媒体技术,54.8%的教师选择计算机网络技术,54.2%的教师选择教学设计,52.4%的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1.8%的教师选择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知识,48%的教师选择教育理论。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需求以多媒体技术为最多,其次则是网络技术,而教育理论比较靠后,这和在前面的知识与技能的调查结果相吻合,广大教师对教育技术是什么认识不清楚,把教育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所带来的实际效果也并不乐观。对于培训内容,只有9.7%的教师能全部掌握,有58.1%的教师大部分能掌握,23.1%的教师少部分能掌握,还有9.2%的教师几乎什么都没有掌握。当问到“培训内容对教学工作有无帮助”时,有35.9%的教师认为培训的内容对教学帮助很大,30.4%的认为帮助一般,30.4%的认为帮助不大,还有3.3%的教师认为没有帮助。
2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合理的定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实施对于这些问题有所阐述,但是,标准只是对整体情况所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和规定,具体到不同地区、不同人员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j。就固原市已经开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来看,在内容方面,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和简单的课件制作培训,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化作用等培训甚少,过于重视技术本身,忽略能力的培养,背离了培训的真正目的。培训的目的在于教师能把教育技术作为促进更高级学习的工具,用技术工具来收集、分析、解释、交流各种传达信息的数据资料,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会影响教师培训效果。
2.2培训方法运用不够恰当
目前,固原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大多采用团体推进、整体划一的运作范式。这既不能满足个性学习的需求,又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在培训过程中,部分授课教师缺乏教学激情,不能“言传身教”。讲授教育技术却不使用教育技术,所采用的内容传递方法也不“对症下药”,使技术和理论脱节。忽略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导向,培训模式单一,忽略教师已有的知识体系。教授理论的教师缺乏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联系与分析,教授技术的教师只局限于一般的基本操作,缺乏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案例的示范教学。受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工作实际脱节、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般操作内容。教无所优、教无所长,学无所补、学无所获,使得教育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
2.3教师自学能力不足
由于教师平日里要忙于正常的教学工作,加上观念的陈旧,对于新教材的理念,新教材的渗入课堂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受自身水平影响,教师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上述所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教学软件的应用和课件的制作有很大的困难。加上繁重的工作量,根本没时间去钻研新的教育技术培训,更不用说自觉学习与钻研了,故此也造成了教师教育培训的阻力。
3解决对策
加强对固原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结合以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措施。
3.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
由于固原市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远远落后于县城,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固原市基层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较低,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从未听说过教育技术。因此,在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起点就要与部级、省级的培训有所区别,应在国家统一的培训大纲、培训教材的基础上,从固原市各县已具备的软、硬件环境出发,选择适合当地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和本市的实际相适应。同时,加强本市已有的媒体技术培训,让现有的媒体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调查中当问到“您已经接受过的培训”时,有30%的教师接受的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并且培训的内容简单、次数少,这与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相差很大,使得广大教师没有机会获得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成为阻碍本市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今后教师的培训中,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开展以建构主义心理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应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机制,明确教育技术在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还要加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培训,能够让广大教师从系统论、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应用对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技术手段。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把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关键,所以在培训时选取成功的案例加以普及,让教师的课堂教学由模仿向创新过渡。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念、学生观念、技术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有观念变了,意识和方法也能改变,否则方法只是方法而已。
3.2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走出教材展开培训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的传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培训给教师提供的应该是仅依靠他们自己阅读不能获得的经验。通过培训,教师应能了解这种理念和技术在真正教育环境中应怎样被运用,帮助教师理清理论与技术、知识与运用的关系。 3.3依据教师实际,分层次进行培训。教育技术的培训是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与教师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由于固原市各个县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技术培训时应分层进行。
第一,根据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层培训。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培训的内容就可以不一样。对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教师,应重点培训他们对最新、最前沿知识的吸收,应采用研讨、观摩等形式,让教师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而对没有基础的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开始,让他们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进行必要的多媒体教学。
第二,应考虑教师的层次,以骨干带骨干,层层推进。应先培训那些教学骨干,让他们首先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形成现代的教育观念,使其发挥先导作用,带动其所在学校、所教学科人员进行大胆尝试,使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具体的做法:①派教研员参加自治区或国家一级培训,回来后组织各乡镇学校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参加二级培训,参加二级培训的教师回校后组织三级校本培训,培训中心对三级校本培训进行检查、评估和回访,确保培训的有效性;②邀请骨干教师与教研员合作进行培训,在培训别人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才干,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③聘请城区骨干校长对新任校长进行上岗培训,使新任校长在学校制度建设、教学管理、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明晰的思路,以很快地适应角色要求;④实行帮带制。各级骨干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承担帮助其他教师的责任,在教育技术培训应用中,实行“以一带五”的传递方式,较好地解决技术和应用问题。要求每一名骨干教师都要进行“一带一”的帮教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第三,应注意学校之间的差别。有些学校教学设备先进、计算机数量也比较多,对他们应要求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并且可以根据其学校特点,给予一定的实验课题,让他们开发研究;而那些在计算机、教学设备较少、较陈旧的学校,则应从基本的技能培训开始,让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司以了,。
3.4加强培训管理
教师的培训应有连贯性和持续性。固原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长期培训计划,建立系统的培训内容体系,规范培训机构,并对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监测。合理运用政策,为培养、培训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提供政策依据,保证教师培训工作能顺利实施,并引导它步人正确轨道,促进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做法:①要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②要组织和管理好参加培训的教师,满足培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聘请相关的专家和学者,结合实际制定科学详尽的培训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③要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教师的培训也应有发展性,在总结已经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以及评价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培训管理。
3.5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首先,阻碍固原市教育技术普及、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的不足。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固原市,财政本来就很紧张,特别是现阶段把重心放在“两基”教育,教师培训应有资金得不到保障。应拿出一些教师培训的奖励资金,对优秀教师实施奖励,以提高他们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固原市按照“以项目争项目,以项目引项目,以项目促项目”的思路,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依托教育部李嘉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和试点等项目培养培训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使校长和教师更新观念,丰富思想,拓宽学校管理层面,推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
3.6重视培训评价考核
要建立培训考核机制,搞好培训考核,保障培训质量。从调查情况来看,固原市中小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往往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这在“考试”制度下看似是合理的,但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却只有其害而无其利。学校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应以过程取向的评价为主,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的范围,包括课前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课后练习等环节。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况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总之,应该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切实做好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做到教师培训与硬件配备同步走,使更多的教育技术教师能高质量地开好教育技术课,让更多的其他学科教师能高水平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各科教学服务。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篇七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绩效评价;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自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以下简称标准),很多地区都组织了一线中小学教师或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下简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标准对教育系统中的三类人员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也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目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方式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即计算机操作考核和理论笔试相结合。计算机操作考核部分往往只考察一些简单的操作,理论部分往往只注重受训教师对一些教育技术理论的简单记忆。传统的评价方式没有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考察培训的效果,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笔者尝试借鉴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中绩效技术的内涵,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绩效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形成培训绩效评价。
一、绩效评价概述
(一)绩效评价的含义.
绩效来源于英文的perfomrnace.原意为成绩、表现、能力。绩效技术又称人类绩效技术,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目前,学者对绩效技术的概念、定义、基础理论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从下面三个方面来阐述人类绩效技术:人类:组成一个组织的个人与团体:绩效:活动与可测量的结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与整体的方法。国内学者张祖忻则认为: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目。
绩效评价,是绩效技术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领域,是将绩效技术的思想系统地运用于评价实践活动的过程和行为。
(二)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
绩效技术起源于教学系统设计,美国学者GaryAnglin认为“绩效技术包含了教学技术,绩效技术还涵盖了人类绩效问题的非教学法解决方案的设计。”94定义的作者西尔斯(B.Seels)认为“(教学技术的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其焦点在于面向绩效的提高,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是教学系统设计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产物而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两者在相互补充中又略显差别,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将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不断发展。绩效评价是绩效技术重要组成环节之一,是绩效技术的重要领域,类似于教育技术的评价领域,也类似于教学系统设计活动的评价环节,绩效评价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二者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二者交叉发展的现状无疑为绩效评价在教育技术培训领域里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AECT05定义中指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将94定义中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五大领域归结为创造,使用,管理三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当具备知识、能力、意识等教育技术素养。05定义强调绩效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并且突出强调教师意识和潜力在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意识和潜力层次是绩效评价强调的长远评价目标之一。
在教育技术学中如此重视绩效思想,突出教育技术工作者绩效的提高,作为教育技术领域之一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尤其不能脱离这些思想。我们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引进绩效的系统思想,采用绩效评价方式来评价受训者绩效的改变就显得尤为迫切,探讨绩效评价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绩效评价本身的许多优点。以及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设计不可分割的发展关系.为绩效评价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可能,这也是绩效评价乃至绩效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本位回归。这种回归让我们思考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如何运用绩效评价的思想、方法,更好的对培训进行价值性评定。
二、培训绩效评价的原则及指标体系
今年上半年,笔者在科技信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试论绩效评价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运用》一文,文中笔者提出了培训绩效评价的概念,并总结了培训绩效评价需遵循的六点原则。基于绩效评价的特点及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结合标准,并依据培训绩效的培训原则,笔者提出了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设计培训绩效评价表,探究相关指标内容可行性,思考建立有关的绩效指标体系时.笔者结合当前一些现状,力求体系能够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1.该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维度)有三块内容,分别是知识、能力与潜力、意识。
2.提出参考权重的概念: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将各维度所占的比例设置某一参考值。在查阅近年来的文献时,我们发现目前关于绩效评价运用于教育技术培训领域里的文献很少,而且教育技术的学者大多也局限于讨论绩效技术本身的发展、或者是绩效评价在商务领域里的运用、没有将具体的绩效评价方法借鉴性地引入到教育领域,尤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领域。学者还没有尝试建立一套比较受欢迎的培训评价体系和权重比例,因此笔者在明确评价的主次和重点,设置能力和权重维度对应地占有较高的比例。学校在实施具体评价时,应当以发展为主.兼测目标的评价思想。绩效指标只是强调要将意识和潜力应当占有更大的比重。具体的权重,应该结合受训教师的特点、结合学校物力财力,灵活设置。
3.培训绩效评价体系中,对于知识,能力潜力维度在二级指标中给出了具体可测的行为或者能力表述,因此不存在三级指标。而意识维度.为了区分意识维度差别和层次,建立了二级指标内容,并且对每一“二级指标”中还给出了三级指标,每一指标项里还含有具体的内容,这样更具有针对性。(1)关于知识维度:受训教师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对于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如教学理论)的理解应该大部分是已经具备的,也是容易达到的。(2)关于意识和潜力维度:问卷调查和实际调研显示,大多数受训教师并非缺乏信息技术技能,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但很少会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和使用。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举办一系列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目的就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正如O5定义强调绩效中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吻合绩效评价中对能力和潜力的强调,具体表现就是受训者行为、能力、潜力的提高和改变,因此建立培训绩效指标体系时,应突出强调受训者通过培训在能力和潜力方面的绩效。笔者在培训绩效评价中,将能力潜力和意识维度置于较突出的位置,两块内容构成了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在主体,将评价体系中能力潜力维度所占的参考权重一设置为50%的比例,这符合信息社会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要求。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篇八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研究设计,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标准》,笔者随机在3个县市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对15所中小学的1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具体资料见表1。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所有中小学教师都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所任教的教学有着优化作用,其中80%的认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大规模的培训使中小学教师都能意识到在所任教的学科当中教育技术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也表明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能加以应用。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现状
调查显示,在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发展途径,主要是通过参加教育技术的培训而获得发展提高,其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与同事交流和网络自学方式而获得发展。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的“过程”或“程序”。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能够熟练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等环节进行设计。但对于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设计这两个方面,只有半数的教师表示能够达到熟练程度,由此可见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两个方面有待提高。
调查也表明,大多数教师对于计算机安全管理、网络搜索、文件下载、文字处理等软件的操作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课件制作工具方面,绝大多数教师对于PowerPoint的课件制作软件均比较熟悉,而对较复杂的Authorware,Flash等课件制作工具软件的操作则不太熟悉。在视音频素材获取和处理工具方面,大部分教师不太熟悉这些软件工具的操作。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发展的期望
为了解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发展有何展望,本调查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了调查: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教学资源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能、教学媒体使用方面的训练、加强对教学课件制作技能方面的学习以及其他。调查表明,要想在教学中应用好教育技术,关键在于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设计,即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媒体,此时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学科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当前中小学教师在发展教育技术能力中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方法与策略。
二、建议
从我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培训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中小学教师把“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作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其次才是“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观念”、“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等。可见大家都认为教育技术方面最薄弱的环节是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这应该在培训中进一步加强。从国外教师教育的趋势来看,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正由“训练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即增强教师的“职业感”,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有意义学习,这也正是行动学习和群体学习所要求的发展模式。我们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时候,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教师任教的具体学科相结合,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的整合向纵深层次发展,真正把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一线,真正使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作用。
1.构建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共同体
我国学者赵健认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有三个水平:学习型社会、实践共同体、实习场。为帮助教师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设实践的学习环境,我们有必要构建基于网络资源的实践共同体,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真正发展自己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在共同体中进行有意义的共同学习,网络则为此共同学习搭建起了一个可进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人人公平分享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使教育机会平等。为使教师个体能够进行持续的学习反馈和反思,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的互动,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可提供网上培训的互动栏目、邮件,QQ,MSN等交流工具,让教师相互合作与交流,这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等有重要的作用。
2.实施双导师制的培训形式
在学习共同体中采用双导师制,既不放松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又强调了教师任教学科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培训。由教师所任教的学科的专家在学习共同体中担任导师,可以使参与培训的教师能够接触到该学科的前沿知识,熟悉该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等理论知识。教育技术学方面的专家在共同体中也担任导师参与培训,不仅能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发展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能在实践中掌握如何把教育技术真正应用到教案编写以及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想成功实行共同体中的双导师制,首先需要技术导师和学科导师的密切配合,共同备课。专业导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技术导师则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技术使用的方法与思路,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密切跟踪,使技术密切贴合学科教学。学科导师和技术导师在培训过程中要以主导为主、各取所长、紧密配合、协调互动。
3.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发挥评价在培训中的作用,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主要是体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性较强,所以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着重能力形成的特点,所以在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中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是不合适的。形成性评价能活跃思想,调动思维的积极性,鼓励新颖的分析、独到的见解,把对受训者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该模式的特点。所以,我们应当建立形成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不仅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相一致,也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形成性评价一方面可以为受训者提供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受训者在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感知到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能力的成长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德儒。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石新茂。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2.
[5] [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张化东。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审视学习共同体。现代教育技术,2006(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这8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