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师德格言【优秀8篇】(师德格言简短一些)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为了让您对于师德格言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8篇师德格言,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师德格言 篇一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这些教育名言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职业劳动是用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加强教育道德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1000字,请您阅读!

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800字1本学期校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师德学习活动,使我对自身的师德修养有了更明晰的认识,为今后强化师德,提升个人素质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首先,透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认真查找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好的继续发扬,差的地方就不断反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争取一点点改善,做一名称职的老师。

其次,透过听先进师德标兵的报告会,我耳闻目睹了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更进一步促使我不仅仅要把工作干好,还要以高尚的人格、无私奉献的态度去影响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师德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勇气和毅力。应对挫折与困难,应对金钱、权利、地位的-,我们仍能坚守本色,用纯真的爱、率直的情、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无怨无悔,乐此不疲。也许我要用一生去-,但是既然选取了这一行,再苦再累,我也不能松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被人们赋予了那么完美的称呼,这其中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教师人格的敬重。没有这样的师者典范,又怎能引发人类的诸多幻想“教师是蜡烛、是春蚕、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我们不能让坏名声辱没了先人的努力。先不要管别人做的如何,先从自身做起,哪怕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我们也要学荷花的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

教育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德育。而德育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我们的一言一行。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要养成谨言慎行的好习惯,为学生为他人树立楷模。

我骄傲,我是一名教师;我努力,我会成为师德的践行者。

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800字2在师德教育活动中,透过一系列的学习结合身边优秀教师的事迹,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育人”需先“育己”。

自古言:为师之人,以德为先。所以,在数年的教育过程中,本人一向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以身教重于言教为本,时时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例如: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尽职尽责,善于理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对于那些成绩差,不完成作业、调皮的学生,因人而教,多方面鼓励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本人从不震之以打,吓之以骂,而是以说服、正确引导和批评激励法教育他们。使犯有严重错误缺点的学生心服口服,用心上进。

总之,透过学习朴航英、陈丽华两位教师的先进事迹。使我心灵又一次得到启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无私奉献、勇于探索,把书教好,把孩子教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800字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演讲——《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者应秉承的教育教学理念,可谓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立足之本。我国当代教育宗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由此可见,“为人师表”是何其重要,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要足以成为受教育者的模范。如果教育者自己都不能实践,又如何来要求受教育者呢?

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在最细微处也要彰显“为人师表”的风范。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故事中教师在课堂上一个细小的动作让我记忆到如今。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老师走进教室,在讲台上站定,刚翻开教案本,一抬头看见一个男孩子用棉衣袖口抹了一下鼻涕。全班学生都等待着她开口讲课,可她没声音,她从口袋里掏出叠得整齐的一块手帕,两手慢慢展开,方形的,干净洁白。她用手帕轻轻地擦了擦自已的鼻子,然后叠好,小心地放进口袋里。她取、擦、叠、放手帕的全过程,很慢很慢,教室里很静很静,孩子眼睛瞪得很圆很圆,好像在欣赏一组电影慢镜头,画面很美很美。这时那个用袖子擦鼻涕的小男生,他歪了歪头,也许是他不好意思的流露吧。老师的新课开始。

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可是故事中那个老师的动作细节却永远的烙在了我的脑海中,一直与我的教师生涯相伴相随。现在我对“师表”这个概念理解得越来越具体。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心灵纯真的孩子,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这时,请不要忘记“为人师表”这个词,因为我们的言行正被学生关注着。我们无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也许正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却时刻谨记着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在课堂上,我规范自己的行为,关注每位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品德修养。在校车上,我以身作则,主动关爱学生,塑造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风师德演讲稿师表,展示的是教师的崇高人格;

师表,向学生传递的是最丰富的信息;

师表,在教育中释放的是最大的能量。

各位老师,让我们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对人类的爱心,激发他们对社会责任,激发他们释放出身上高尚、纯洁的潜能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二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800字4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爱搭建教育的蓝天》。我的妈妈是一名教师,从小,我就梦想有一天我也能像妈妈一样,立足三尺讲台,手持三寸粉笔,画出天地方圆,写尽学海茫茫。后来,我读到这样一首诗:

我是一个老师,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的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这首诗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澎湃起我教育的梦想!带着这份激情与梦想,我踏上了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从此,我拥有了一个和妈妈一样神圣的名字——教师!

从妈妈身上,我早已懂得教育是一个单调而琐碎的职业,伟大在平凡中孕育,崇高以单调为面孔。但是,短短两年的教育生涯,渐渐平息了我初为人师的热情,当我回首这七百个日日夜夜,便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对曾经和仍然战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前辈们产生了更由衷的敬仰!

在这样繁重而平凡的工作中,他们默默奉献,甘于付出。而且星河耿耿,银汉迢迢,岁月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如一颗颗明珠浮出了水面,他们的异彩流光,道德风范,照亮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为千千万万的师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陶行知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林崇德教授的“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等等名言佳句一直启迪和警醒着我!从叶圣陶到吕叔相,从魏书生到余映朝,从夸美纽斯到苏霍姆林斯基,从杜威到马卡连柯,无一不诠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高尚的师德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这句话。它鞭策着我,鼓舞着我,使我向一名更优秀更崇高的教育者迈进!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起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

虽然我早已知道,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但是!对于当初的选择,今生我无怨无悔。

师德学习感言讲话稿范文800字5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我县教育系统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高潮。今天,我们为了配合全县举办的“澧州师魂”演讲大赛,全乡中小学教师聚集在这里举行师德师风演讲初赛,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也是我乡教育系统以德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又一重大举措。

在这里,将有十五位教师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行云流水或激情昂扬向我们讲述一个个真实生动、感人肺腑的故事,向我们表达百名教师的心声,体现了我们广大教师对事业、对学生的挚爱,折射出他们高尚的师德,用爱心和责任全面展示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演讲教师讲述的事迹很平凡,但就是这些平凡的事迹、补实的语言,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强烈的震憾,受到一次次生动而深刻的师德教育,在这里我代表宜万中学支部和行政向十五名演讲教师带给我们精彩的演讲表示感谢,并向全乡默默奉献在第一线的教师致以最真诚的问候。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教师的差距,而师资质量,又以师德为先,教书育人德为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师本人的师德修养至为重要,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和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道德个性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

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国家教育部长周济曾讲过:“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这些教育名言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职业劳动是用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加强教育道德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像,是我们所有教师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的接受再教育,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实践研究,不断丰富的发展自己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完成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今天我们宜万中学在这里举行“师之魂”演讲比赛,就是要弘扬优良的师德师风,树立良好的师德形像,希望全乡中小学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那些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为榜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师德宣传力度,深化师德承诺活动,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动力机制,优化制度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使每位教师常常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自重、自省、自警、自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内铸师魂,外塑师表,在教师这一平凡而又神圣的岗位上,努力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志趣高尚、风度气质优雅的教师、人民满意的教师。

老师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教育的宗旨;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我们追求的永恒;让我们在优秀教师师德师风精神鼓舞下,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师德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和谐文明的宜万乡中学,实现宜万乡经济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师德格言 篇二

一、教师言传身教,使德育教育平易近人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媒介,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身份更多的是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于学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将自己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一面尽可能完善地体现出来。很多人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领悟能力不高,或者是知识素养不够,当时年纪尚浅的他们仍旧需要教师的关怀,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德育教育这个字眼看起来太过厚重,为了将它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通过日常机械专业课的教学,使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德育对于机械专业的影响,让学生从课堂中体会到对自己德育的培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想必专业知识而言,教师的言行更有说服力,所以,教师应该清楚自己的言传身教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改变教学方式,使德育教育趣味盎然

中职机械专业课时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传统的“讲”与“听”已经无法适应新型的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趣味,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一来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说教”那么简单了,转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更能够使德育教育在课堂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机械原理的视频,使本专业课更加真实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根据观看的视频,自己动手进行空间表达的图示制作,在进行讲评时尽量运用诙谐委婉的语言向学生传达有关机械行业的道德要求,这样一来在课堂讲解中穿插德育教育是一种能够使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的方式,更能够使德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增加课外实践,使德育教育融入生活

中职机械教育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因为中职教育视为未来社会培养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既然学生要独自面对社会,就需要在掌握好纯熟的专业技能外,拥有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良好道德品质。要想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训练。对于机械专业课的教学而言,每天会面对各种昂贵机械设施和机床,必须要树立起学生正直的思想品质,使学生更加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对于这种机械行业单凭自己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只有拥有了伙伴的帮助,工作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通过这种时间与德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培养自己的素质以及道德修养,使得教师的德育教育渗透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四、进行德育反馈,使德育教育有法可循

师德格言 篇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教师不只是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育人,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做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这里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作为某种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道德上应当具备的人品和资格。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古语也说:“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一句话,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自古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培养人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发展。结合我们芦墟二中的办学思想“与人为本,与时共进”,本人想结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探索,来谈谈如何“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

(一)、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中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崐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教师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的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力,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三)、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 。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如果一位教师在讲台是教育学生应当诚实,但某天为应付检查,为了听领导的话,居然教唆学生如何去说谎,在学生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扔阴影,那又如何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学生也很难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将来也很难成为出众的人才,挑起重大的责任。比如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张皇失措,退避三舍,还是从容镇定,迎难而上呢?又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领导同事的误解,或是家庭内部矛盾,是大吵大闹,怨天尤人,还是不争不辩,宽宏大量?完整的德育教育应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是今后德育中应该加强的地方。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以身立教”,以人格培养人格呢?

首先是教师要真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作为班主任,热情关怀,热心帮助,多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融洽,班主任和蔼可亲、坦诚相待才会有力地做好教育工作。

其次是教师的人格要合格。教师的职责是育人, 作为在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育人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一种观念:学生接受能力有强弱、学习进步有快慢,在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因人而异、分类推进、互帮互学。教师要用健全的人格素质和良知影响学生,关心学生。一切师德要求都要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因此,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癖,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

第三教师要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我在刚做班主任时,曾走过一段费力不讨好的道路,对于学生的错误,我非得揪出来,从不轻易放过。因为我认为如果不管他们就是不负责,而教师就得负责,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有的学生"不认真"做值日,我就在班上公开批评他,而后便是罚他再做一天,并申明,如再不认真就再做,直到会做为止。结果值日问题只是在短期内有一些变化,时间不长又开始恢复原状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请教了老教师之后,我才明白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家长们总认为孩子干点儿活得很累!于是,大人们便剥夺了孩子们的锻炼机会,直至今日孩子们没有能力。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根本是不干活的。因此,他们中的多数并不是故意偷懒,主要是由于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是认真?怎样才算是做好了;再有就是有些学生已经养成了偷懒的坏习惯。基于这种情况,我在班上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对他们讲:"我认为大家都想努力为班级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只是有些同学实在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把事情做好。今后,我会教同学们做。"从此,我几乎每天都和同学们一起做值日。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在班里大力表扬。从此,班里的值日问题基本解决了。从这件事情的解决中,我领悟到了学生绝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发泄怨气的被动接受者,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我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象我们照镜子一样,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怒,他就对你怒;你对他冷淡,他就对你冷淡。有所不同的是:你若对他微笑,他可能对你大笑;你对他冷嘲,他可能对你抵触。而后,你再对他笑,他也有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

(2)举止。 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

(3)语言。 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还要情理结合。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4)礼仪。 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必要的礼仪,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师德格言 篇四

关键词: 教师人格魅力 影响 全面发展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含义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教师人格魅力由其道德情操、学识水平、教育能力、个性情趣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主要指教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心理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优美的言行举止的感召力、感染力综合而成的人格力量。只有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才可以称得上一个成功的、富有魅力的教师[1]。

二、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比有形的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最直接的示范、导向作用。教师肩负着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职责,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广博学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是知识与智慧的交流,教师充满创新的教,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内在的人格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一个具有宽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精深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满自信与激情,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得他的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情与动力。

2.教师的高尚品质影响着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最直接的示范、导向作用。只有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2]教师的价值一方面表现在知识的丰富,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学生道德、人格方面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为此教师首先应当成为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是学生学会做人的楷模[3]。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多一份信任,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就会依照老师的言行来调节自身的行为。学生从教师身上体验到许多优秀品质,这才是无声的影响胜有声的教育。因此,教师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

3.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师。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表露,在教师人格的内涵中,教师个人的情感是制约人格形象最基本的要素,情感智慧确定教师的人格,没有真挚情感的教师永远不能具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要用情感去调整学生的行为习惯,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善待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与他们交朋友的重要性,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蹲下来和他们进行心灵对话,用浓浓的情去温暖学生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4.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优美的言行举止有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种关系要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无私、耐心的关爱、尊重和热爱学生能激起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触动其心灵,从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并引发学生积极的反应――对教师产生敬佩和信赖,学生的敬爱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在如此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华,师生共同营造出一种互相尊重、温馨和谐的情感氛围。这种良好的情感基础,为学生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

三、塑造教师完美的人格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品德都会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它比有形的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它来源于教师自身渊博的知识和教书育的能力;来源于他的坦率、宽容、大度和对学生的赏识;来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培养的,所以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塑造自己的高尚完美的人格:

1.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

人的容貌仪表即外在形象,是人的内在情感的最高表现形式。不修饰仪容,内在的美好情感就不可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在待人接物时要修饰好自己的仪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5]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像样的外在形象,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或衣着打扮过分夸张,哗众取宠,不仅是对学生的不恭,而且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教师是承担特殊社会责任,受人尊重的职业,因此教师应当严以律己。既要维护教师的声誉,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自觉地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涉及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言行。又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高标准严要求,向着理想的道德人格攀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完善的道德人格是为人之师的基础。还要开拓创新。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只有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历史的变革,教育有定规而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拘泥于教条,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机智灵活地组织教育活动,才能培养出既符合教育目标,又有丰富个性的新人。

3.努力学习专业和综合学科知识。

教师渊博的学问如源头活水,能给学生以滋养。一个具有较强文化素养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伟大,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除了对自己的业务要精通之外,对其他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和了解,要真正教好某一门课都要综合许多学科的知识,而且现在不少学生上网多,知识面广,如果他发现教师的知识面都不如他,会引起他的轻视和鄙夷。教师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交叉科学都要有所了解和涉猎。甚至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新潮话题、时尚语言、网络游戏、超女粉丝等都要能略知一二,如果教师言之无文,老生常谈,如老古董一样和时代格格不入,对学生津津乐道的东西一无所知或者不屑一顾,必定会使学生轻视和抵触。[6]

4.努力学习教育知识,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自己。

教师要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积极借助网络资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教学内容;要熟练应用教学软件,系统地管理和处理学生的学习数据;要借助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开辟网上讨论园地,回答与讨论学生关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教学效果。[7]

总之,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升华、学业发展,甚至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等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塑造自己完美高尚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教育心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冯海珍。刍议教师的人格魅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7):75.

师德格言 篇五

[论文关键词]教师道德 师德 职业道德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善”始终都是“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 “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独立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喵”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一直夸我妙。”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师德格言 篇六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

(一)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教师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的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力,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三)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

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如果一位教师在讲台是教育学生应当诚实,但某天为应付检查,为了听领导的话,居然教唆学生如何去说谎,在学生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那又如何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

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学生也很难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将来也很难成为出众的人才,挑起重大的责任。比如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张皇失措,退避三舍,还是从容镇定,迎难而上呢?又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领导同事的误解,或是家庭内部矛盾,是大吵大闹,怨天尤人,还是不争不辩,宽宏大量?完整的德育教育应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是今后德育中应该加强的地方。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以身立教”,以人格培养人格呢?

首先是教师要真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平素不能搞师道尊严,不能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作为班主任,热情关怀,热心帮助,多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融洽,班主任和蔼可亲、坦诚相待才会有力地做好教育工作。

其次是教师的人格要合格。教师的职责是育人, 作为在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育人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一种观念:学生接受能力有强弱、学习进步有快慢,在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因人而异、分类推进、互帮互学。教师要用健全的人格素质和良知影响学生,关心学生。一切师德要求都要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因此,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癖,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

第三教师要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我在刚做班主任时,曾走过一段费力不讨好的道路,对于学生的错误,我非得揪出来,从不轻易放过。因为我认为如果不管他们就是不负责,而教师就得负责,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有的学生"不认真"做值日,我就在班上公开批评他,而后便是罚他再做一天,并申明,如再不认真就再做,直到会做为止。结果值日问题只是在短期内有一些变化,时间不长又开始恢复原状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请教了老教师之后,我才明白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家长们总认为孩子干点儿活得很累!于是,大人们便剥夺了孩子们的锻炼机会,直至今日孩子们没有能力。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根本是不干活的。因此,他们中的多数并不是故意偷懒,主要是由于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是认真?怎样才算是做好了;再有就是有些学生已经养成了偷懒的坏习惯。基于这种情况,我在班上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对他们讲:"我认为大家都想努力为班级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只是有些同学实在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把事情做好。今后,我会教同学们做。"从此,我几乎每天都和同学们一起做值日。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在班里大力表扬。从此,班里的值日问题基本解决了。从这件事情的解决中,我领悟到了学生绝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发泄怨气的被动接受者,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我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象我们照镜子一样,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怒,他就对你怒;你对他冷淡,他就对你冷淡。有所不同的是:你若对他微笑,他可能对你大笑;你对他冷嘲,他可能对你抵触。而后,你再对他笑,他也有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

(2)举止。 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

(3)语言。 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还要情理结合。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4)礼仪。 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必要的礼仪,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师德格言 篇七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①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http://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善”始终都是“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 “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②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独立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③。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④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⑤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⑥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转贴于 http://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⑦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喵”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一直夸我妙。”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师德格言 篇八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15-01

摘 要 我们知道德育教育要想达到其教育目标,不是依赖强硬的灌输性教育,可能更多的还是依赖环境的熏陶和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中职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道德、求知欲、师生关系、教师威信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就着重分析了中职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影响,希望能对中职的德育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职;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影响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的开拓者和传承者,始终承担着教书育人、繁衍文化的光荣使命。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而且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中职德育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人格形成的最为重要阶段的诱导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位教师的人格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培养。教师人格在教育中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1 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价值

高尚的品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中职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塑造学生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对中职德育教师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道德不是被教导的,而是被感染的。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如果德育教师一味的对他们进行硬性的灌输,教导他们必须养成高尚的道德,那么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制情绪,结果可想而知。而如果德育教师不仅“言传”,而且“身教”的话,效果就不一样了。德育教师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高尚品德的要求,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使学生心甘情愿的向老师学习,信服教师的思想和教导。调查结果显示,96.4%的中职学生同意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对自己的道德升华具有感染和示范价值。德育教师坚定的信仰、磊落的胸襟、无私奉献的精神、浩然的正气、言行一致的作风、淡泊名利的心境等高尚品质会对学生起着熏陶和示范作用,使学生不知不觉间受到鼓舞和感染,渴望自己也拥有高尚的道德,内化为发自内心的信念后,学生就会以德育教师的高尚人格为榜样和奋斗目标,不断的升华自己的道德品质。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拥有人格魅力的德育教师必定是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坚强的意志不仅能使德育教师勇敢的克服工作、生活和自我完善中的困难和挫折,沉着冷静、果断独立的处理各种意外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为中职学生树立良好意志品质的榜样。调查发现,95.7%的学生都同意德育教师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坚韧品格。德育教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退缩、迎难而上的昂扬斗志、向着奋斗目标不懈努力的坚定信念、不轻易言败不轻言放弃的执着精神都会深深地震撼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教师的顽强毅力与坚忍不拔的意志。在佩服与尊敬之余,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也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也只有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勇攀高峰,在生活中才能成为拥有顽强毅力、必胜的信念和坚定恒心的强者。

3 激发同学强烈的求知欲

经调查得出,94.3%的中职学生都认为中职德育教师渊博的学识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每个学生心中都有着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向往,他们更羡慕和佩服知识丰富的教师。因为知识渊博的老师不仅能把教学内容讲得清晰准确、易于理解,更能把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博学多才的德育教师在讲课时不仅向同学们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同时传授给学生广泛的社会学、经济学、德育学、伦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美学、行为科学、自认科学等知识,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遨游,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就像磁铁强烈的吸引着学生,激励着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探索更多的奥秘。一句话,德育教师渊博的学识魅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 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

这里的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对学生的影响力。德育教师的威信对其教育教学活动起着促进作用,帮助其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的威信怎样才能树立起来呢?教师依靠自身的教学地位和粗暴的打骂只能使学生表面上屈服于他的威严,而只有借助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威信才是真正的威信,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信任与尊重,才能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古人言“德高者位尊”,意思就是拥有道德高尚的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会受到人们的尊敬。所以道德高尚的中职德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会有着较高的地位。无数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最尊敬的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教师。调查发现,97.9%的中职学生同意赋有人格魅力的德育教师更有威信。德育教师正直无私的大无畏精神、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处世原则、淡泊名利的宁静心境等高尚的道德品质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着强烈的震撼,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爱戴老师。另外,德育教师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坚强的意志、优秀的自制力、高度的创新精神等人格品质会使学生举得自己的德育教师真的很优秀,从而产生信服敬佩之情。学生对教师的崇敬、爱戴、信服和敬佩之情最终会转化成教师的威信,所以说,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参考文献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这8篇师德格言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师德格言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