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中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中职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一个好的教案要怎么写?教案的标准格式是什么呢?快回答整理了8篇中学数学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中学数学教案。

中学数学教案 篇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课前预习;课堂导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放弃传统的题海战术和抽象理论灌输,代之以契合学生实际认知情感和规律的教学方法。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们不能去堆砌他人的理论说教,而只能从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定对应的教学流程。在此基础上,为了有效扩充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课堂认知速率,我们就可以通过设置导学案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导学案教学概括地讲就是学生在实现编好的学案引导下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课前“先学”,课内再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后导”,其整个过程以学生主导,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课堂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功能。

一、怎样整合导学案

导学案本质上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备课后根据学生认知给出的新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学习方案。为了博采众长,导学案通常由科目组成员共同研究设定,这样便于吸取每位数学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特长,更能抓住学生的认知心理。具体操作中,第一,要明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细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对应的时间设定,然后教师再具体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及对应的分析和启发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导学案真正实现导学价值。第二,要注重基础知识。我们可以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给出的概念和案例掌握基本概念。第三,要完成初步练习。导学案要在预习环节设定对应的基础性练习,这样让学生通过自主完成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初步完成知识迁移。第四,要引导学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告诉我们学习和反思一定要结合起来,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根据导学案设置的反思问题进行反思,才能从整体上来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解题方法,并能及时完成易错易混等方面的自我总结,有效完善课堂认知。

二、学案如何导学

学案导学环节是实现学案价值、提高学生认知速率的核心环节,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从认知时间分配上选取课前预习与课堂导学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分析与讨论。

1.课前预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的过程是对新事物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然我们不能在课堂上一蹴而就,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这样才能达到“预则立”的学习效果。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有针对性高效预习的探照灯,它可以有效指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重点问题,并能在预习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初步探索,完成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对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圈点,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

这里就拿高一阶段看似比较简单的集合教学为例。如果没有导学案,许多同学可能一看这节内容比较简单就不重视,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导学案问题引导就会让他们发现细节:①集合的性质是什么?②例析下面几个选项哪个是集合:A.花草树木(该选项考查大家对集合确定性的理解);B.{9、5、5、6、8}(让学生意识到集合的互异性);C.集合{甲、乙}与集合{乙,甲}是一个集合吗(强化对集合无序性的认知)。如果没有学案引导,学生可能在阅读中不会发现知识细节,而通过学案启发学生就能深入思考,全面掌握和理解集合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课堂导学

有了学生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堂教学就能腾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导学。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登成导学练习来掌握他们对预习环节的掌握情况,只有抓住学生的导学反馈,我们才能及时调整课堂导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学习。

这里拿映射和二次函数的学习为例。函数到高中阶段切入到以映射的思想和角度进行深入理解:函数就是由定义域集合A到值域集合B上的映射。针对概念来说同学们的理解肯定比较笼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进行导学:

(1)基础题:如果有f(x)=4x2+5x+6,请求f(x+1)

这道题体现的是最基本的映射概念,我们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展示:f(x+1)=4(x+1)2+5(x+1)+6=4x2+3x+15。然后让他们根据映射的概念分析:根据映射的定义f(x+1)就是定义域(x+1)到值域集合f(x+1)上的映射,那么参照给出的f(x)的映射法则,我们就可以直接将x+1带入到4x2+5x+6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完成这样的演练和解说,说明他根据导学案进行了预习和自主探索,掌握了基本的映射思想。

(2)拔高题:反过来加入f(x+1)=x2-4x+7,怎么求f(x)

这其实就是在映射的基础上拐了一个弯,需要进行逆思维思考,我们可以选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来完成:

先看第一位同学的解法:f(x+1)=x2-4x+7=(x+1)2-6(x+1)+12,他是通过将代数式转化成能体现f(x+1)映射法则的方式进行替换来取得结果f(x)=x2-6x+12。这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配方过程烦琐。但是只有这一种方法吗?谁还有简便方法?在我的鼓励下第二位同学这样解答:设x+1=a,那么x=a-1,这样的话就有:f(a-1)=(a-1)2-4(a-1)+7=a2-6a+12,所以,f(x)=x2-6x+12。这样结合代数的思想进行逆向思维有效化简了问题,值得大家深入学习。

通过上面的课前预习和课堂重点探索的学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导学案在课前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预习发现知识细节,掌握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在课堂上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及时调整,有针对性地启发大家深入思考和探索问题,最终通过重难点问题的探索与讨论,有效拓展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在有限时间内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识探索过程。学生认知新事物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及时弥补学生的认知漏洞,提高课堂学习速率。

参考文献:

中学数学教案 篇二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七年级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 创 www.kuaihuida.com 设情景 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三、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归纳总结,得出新知; 巩固运用,及其推广;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中学数学教案 篇三

关键词:案例教学;工程数学;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56-02

一、引言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比如,在工程数学中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学科,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课堂上,看起来教师在教授同样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但是在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下,学生实际所获得的学习经验相差是很大的。经典、生动又实用的案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及以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能熟练且理智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处理它们,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履行社会职责,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具体的案例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问题的建模示例,介绍建模的思想方法。案例教学始于美国哈佛大学的企业管理教学,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1-3]。目前在国内数学类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此种教学方法的还不多见,上海交大的乐经良教授讲授的数学实验课程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本不知道,要到最后考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即使当时记住了过段时间又都还给老师了。但是在案例教学中,当学生拿到案例后,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消化,然后自己到图书馆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知识。这在无形当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又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又是对学生行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都要求老师给以引导,这又促使老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理解,给学生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备课。

但是案例教学并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求老师和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造,使得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最近国家决定把我国部分学校转变为职业技术教育,国家将加大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作为一所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学校一直注意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我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使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法更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传授知识变为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真正地达到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可以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交流也可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之间的竞争意识。下面我们就数学中的实际教学案例介绍一下如何采用探究性案例教学,发挥科研先导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数学教学中的设计

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案例选择上,我们不但要考虑到案例的新颖性,还要注意我们所设计的案例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就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性而言,我们制定的案例目标应是恰当的、可行的、能够实现的。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抽象特征,也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所选择案例的适用性和迁移力。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深入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兼顾到教师所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把工程数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分为4个阶段:

1.选择案例。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选择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案例,选取案例时还要考虑其目的性、趣味性、代表性、真实性和实用性,由案例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案例。

2.分析案例。在引导学生理解案例的基础上,老师要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去思考,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去思考。

3.解决案例。和学生讨论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得到问题的答案。

4.归纳推广案例。在完成前面一个案例之后,老师再列举一些类似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解决的思想方法,通过案例之间的对比找到其共性,老师归纳知识点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解决其他的相关类似案例。

工程数学的教学,是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知识在其专业课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选择好案例,老师在教学案例的选取时要结合实际,尽可能贴近专业。例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用微积分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模型,用高等数学的语言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日常现象成因,我们可以选取如下实际案例:核军备竞赛,影子为什么那么长,易拉罐的形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蛛网问题等;线性代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举的实际案例有:小行星的轨道问题,受教育程度的依赖性,快乐的假期旅游,基因的距离等。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举求职面试问题、配对问题、人寿保险问题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了解了学习工程数学的重要性和其在实际生活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科研和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在案例选取时,老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理论知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所学专业,选择专业案例或贴近日常生活有趣味性的案例。例如:在讲授第二个重要极限的时候可以举金融中的复利、连续复利与贴现的例子,讲授矩阵的性质的时候可以举不同城市之间的交通问题的例子,讲授全概率公式的时候可以举敏感性调查问题的例子等。以下以“金融中概率问题”为例介绍工程数学中案例教学的使用。

1.选择案例。在现代信息膨胀的时代,不确定的信息随时存在,不确定的事件随时发生,而在股票行业,股票信息更是瞬息万变。为了判定这些不确定信息在某一动态区间是否完全一致或者近似一致,从而提供一种最优的股票组合排序策略。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讲到相关系数的时候可以举在股票中的运用。

2.分析案例。股票组合投资是对股票投资风险规避的主要方法,其中对各种股票组合投资策略的优劣评价是其关键。现对二级市场上同一行业内的不同股票进行投资价值分析是一个系统综合评价问题。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相关系数可以对股票组合进行相关性分析。

3.解决案例。利用相关性,经过对于股票投资选择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投资方向和大多数股民的投资意愿。即得出清楚的分类:关于哪些股票适合投资,哪些股票较适合投资,哪些股票较不适合投资,哪些股票不适合投资等。但是这些结论都只是理论的结果,它还需要经受现实的检验。

4.归纳推广案例。给学生讲解利用Vague加权相似度量优化模型求解指标偏好权系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会得到股票的最优选择策略,并与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把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应用到期权、债券、期货等其他衍生品当中。课后可以给学生留些相关的思考题如:利用本节所讲的知识让学生在其他金融衍生品中实践。

通过前面的案例,我们给出了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数学课程中的应用的一个具体应用,通过这个案例给出了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毫无疑问这更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要注意案例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师生之间要有共同的合作活动,要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指导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这样学生才能更系统地掌握该课题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发展为能力,并形成自己的东西。我们学校是一所应用性的大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学校比较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学校已经长期坚持把案例教学在课堂中应用,通过在课堂上所设计的一些案例教学的使用,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点建议:(1)老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应准备与实际生活比较密切的案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2)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先介绍案例,使学生能够对问题有充分的理解。再讲理论,尽量把相关知识给学生复习一下,或者将二者技巧性地结合起来;(3)在采取互动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时,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在案例的讨论中,可以分小组讨论,要注意师生互动、幻灯片放映等过程穿插着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这样学生不会视觉疲劳。

四、结束语

对于教育,它从古至今一直有着自身的发展变化,但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原则从来没有改变过。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学习知识,主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为适应工程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在传统的工程数学教学当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适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通过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验表明,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欲,深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及数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晓杰,赵玉荣。注重应用实例,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J].大学数学,2007,23(3).

中学数学教案 篇四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学案、学案教学法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形式。”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因为只有那些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教学,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最终成效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所以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年来,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单向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由于我校学生的数学基础薄落,学习习惯也较差,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不大有预习的习惯,即使有预习,也不知道怎样去预习,上课时不能积极参与等情况,以致造成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的现象,如果再不进行教学改革对学生将是不负责任的。因此,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目的,在新高一进行利用数学学案来教学的教学实验。

“学案教学”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我们学校当前的教学实际为出发点,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教学”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的结合起来,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们的学案教学法:

一、学案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全体课题组长进行理论学习,重点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和有关学案教学的理论;

2、积极宣传利用学案来进行教学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学案进行主动学习的热情;

3、集体备课,参与学案的编写;

4、实施学案教学;

5、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即使调整、完善学案教学;

6、对学案进行汇总、修改和完善;

7、对学案教学的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并不断深入研究。

二、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

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技能和意识的培养;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上只能被动学习,无从体验到自主学习的过程,更无法看清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它不是“教案”的简单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安排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学案的编写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不光要知道他们用好学案后的感想和建议,我们也可以事先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知识点的顺序和问题的难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学的全部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

三、“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知识要点:包括学习目的、学习重难点和本课内容简析。通过不长的篇幅,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以及在自学时,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学了这课内容后,可以让自己学到哪些新的知识等等。

自学过程:包括复习引入、新课和例题讲解等。根据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不同的引入,引入可以和课本相同,也可以选自课外,但关键要简单易懂,生活化,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对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内涵的处理上,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

运用能力训练: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小结与反馈: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四、“学案”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编写的数学学案难易程度要控制适当,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太简单又不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调整;

2、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学生如何参与及参与的程度怎么安排;学生在使用学案学习时,教师如何改进先前的教学模式以协调学案教学;

3、学生的反馈是否落到实处,同样,教师对反馈的处理是否及时和有效;

4、学生在使用学案后是否在学习习惯、方法、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5、通过参与数学学案的编写,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否有提高。

五、“学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学案”兼容了师生在教、学中的智慧和才能,教师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学案”的知识结构;调整运用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出的或收集到的创新性题目编入“学案”;追踪学生探究问题的新趋向,及时进行指导和总结。学生借助“学案”,而不拘泥于“学案”,可以从老师、同学的教、学中,吸取先进经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通过教学互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的不断反复和提升,进一步优化“学案”结构,优化课堂教与学的过程。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起步阶段,教师要组编整套“学案”,工作量大,困难多;学生要借助“学案”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可能一时不适应。但经过一阶段实践适应后,教师备“学案”只需在新模式下稍加调整,工作量减少。学生在运用自主学习的模式时由“观察模仿阶段”进入了“自我控制阶段”学会了使用“学案”,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学会高度概括技巧,可以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随着实践的深入,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就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

当然,笔者对“学案”教学法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希望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

2、王勇强《普通高中数学学案研究》

中学数学教案 篇五

【关键词】中学数学;自主学案;问题

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目的。其中自主学习的倡导旨在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精神。因此,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实施导学案的方式来辅助课堂教学,在看过一些学校设置的导学案后,笔者发现很多都只是教材的改写,或者练习册的浓缩,偏重教材内容的梳理,或某些计算技巧和公式的练习。

一、自主学案的含义

自主学案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理解的程度、对自己实际情况的了解,自己初设定自主学习的计划,再由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学生们的计划为全班学生编制设计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参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完全是教师独立完成,也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自主学案与导学案有类似的地方,比如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但在编写者上,自主学案由教师或教师团队,连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完成;在内容设置上,自主学习材料更具有延拓性、探索性,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开放,比如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反思有自我监控,学生的主动性更强,也反过来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在编写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重视,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具有影响力。根据以上学案编制特点的不同,笔者大致将中学数学自主学案分为以下六类:目标型、阅读型、生成型、引导型、拓展型、练习型,下面是对这六种类型的自主学案分类的根据、各类的作用、适用的课型等进行的分析。

二、学案与教案、教材、练习册之间的关系

1.学案与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梳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的教师用具。教案的使用很好的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对课堂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发生的状况有所预设,有助于教师更有效的把握课堂节奏和效率。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因此,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

2. 学案与教材

于教材本是前后相连的,所以教材中对每一节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不会给出明确清晰的说明,而对知识建立丰富立体的认识需要教师将过去类似的知识点或学习方法、做铺势的知识点、R后所需的知识点等均提炼出来融入到学案中。教材屮对定义、定理、性质、结论等大都是直接呈现,而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一一启发学生猜测、推导、归纳、类比等。教材中对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明显展示,而教师编写学案时要把所能渗透的思想和方法逐一在内容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中得以体现。

3.学案与练习册

学案中的知识运用是必有环节,但不少学案把知识点以梳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之后,进行大量的练习,犹如课后练习册,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给出大量的练习题目。学案的在学与练中更注重的是学,由此练习的题目就更是教师精挑细选得到的,从这些典型练习题中学生除了运用知识以外,还要提炼出当中的思想、方法,对一类题目进行归类,以SK校的学案为例,当中的例题各个都有精准的分析,有些还提出新的疑问让学生解答,当中的练习题也非常注重变式,在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次练习后,给出一些注意事项和总结性语言。

三、案的共性与个性

针对个人的学案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但不是说不尊重学生的自。笔者所研究编制的自主学案就是在全班学生共有的学案中根据不同的学习个体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学习任务多少程度,也让学生个人参与等级的评价、个人的评价、重难点的梳理等。以此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时间,这样的自主学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此处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中学学习,更多的是日后的大学学习、社会学习。同时笔者通过研究得到的数学自主学案更多的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人语言表达对知识的认识、质疑、猜想、推广,对方法的提炼、总结,对思想的迁移、运用。这样的自主学案试图传达给学生"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这一意识,力求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结论:在沸沸扬扬的学案风背后有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自主学案是否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否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可以确保学生知识上、能力上、思想方法上的掌握和提升,是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好奇心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编制中学数学自主学案时必须时刻意识到的,并且需要教师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进一优化。

参考文献:

[1]吴宏秀。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010.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徐九延。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5.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数学教案 篇六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也称案例教学法。《辞海》将案例教学解释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描述的具体问题情境进行讨论而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技巧及能力水平方面得以发展提升的教学方法。[1]学者们对于案例教学的描述虽各有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均强调了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教师的指导,二是要有案例,三是学生要对案例进行讨论并各有所得。也就是说,学生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不管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必定能从中学会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并乐意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对之前所学的知识产生新的领悟。

(二)案例教学的特征

1.目标明确。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挑选案例,就像医生讨论“病例”时病人的病情必须是确定的,律师讨论“判例”时犯人的罪行必须是清楚的。

2.材料真实。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不可以道听途说或随意杜撰。由于是真实的案例,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记忆深刻。让学生把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当作一个真实的前例,并将这种前例“归纳成为一种定理,一种更大、更宽泛的实践原理”,[2]当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就会迅速地回忆出这些“定理”。

3.学生主导。教师将精心挑选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后,学生独自阅读、分析案例,再经过一番讨论后形成对有关问题的独特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许教师会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评价,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标准答案,只是给予学生另一种理解问题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4.效果多样。一般的教学方式都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特别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例如,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要掌握多少知识点,一个单元结束后学生有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等。而案例教学却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决不是通过一节课或一个案例的分析就能够达成的。当然,在同一个案例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有的学生推理能力有所提高,也有的学生各种能力都有所发展。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成为丰富多彩的个体,而不再是流水线上生成出来的标准化产品。

二、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都具有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作用。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情节性地叙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而案例的真实性,尤其利于激发学生调动之前所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并集思广益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进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可以使原本没有观点的同学在同伴的启发下,思维逐渐扩散,进而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同学的思维更完善,而这对于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一)精选案例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都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情境,将小学数学知识融入到一个个案例中,可以使数学知识实例化、情境化,这些案例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改善学生在课堂中单调、线性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分析案例,就相当于和同伴一起做了一道数学题,同学之间可以共享解题思路,共同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教师积极地去收集那些既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又有生活趣味的案例,便成了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

1.深入理解案例的内涵。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案例,学者们有多种不同的界定。国内的郑金洲先生将其理解为包含有疑难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实际情境的描述。[3]在国外,理查特(Richert A.E.)将案例界定为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描述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教学实践的故事;[4]卡根(D.M,Kagan)认为,课堂案例是对真实的包括与所要澄清和所要解决的目标问题有关的事实等在内的课堂情境的一种描述。[5]综合以上学者对案例的概念分析,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是用叙述的形式呈现一个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而且这个问题情境要有研究的价值并能在教学中起到移情的作用,其基本特征如下:

(1)案例叙述的是一个问题情境,是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

(2)案例叙述的是真实的问题情境,案例中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

(3)案例叙述要清晰,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4)案例叙述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即具有典型性,是典型的故事。

(5)案例叙述的问题情境要能对学生有所启发,当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产生移情作用。

(6)案例叙述的问题情境要有时代感,即案例所叙述的故事不仅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而且能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2.多渠道搜集案例。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均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情境,其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发生在校内的,也可以是发生在校外的;可以是发生在学生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发生在师生间的故事;可以是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也可以是重大的社会事件。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日常生活。数学最初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小学数学所教授的都是些基础知识,更易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留心日常生活。

(2)查阅报刊书籍。当一时不能在生活中找出合适的案例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报刊书籍来搜集二手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他人写好的现成的案例(使用时要注明出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报刊书籍中的真实资料自己编写成的案例。

(3)使用网络搜索。前面我们提到的案例大多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其中的信息。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以图片、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案例内容,提高案例对小学生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吸引力。事实上,网络是教师搜索小学数学案例素材的一条重要渠道。

3.使案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必须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才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但由于案例教学在数学教学领域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教材配套的系统案例尚未形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从一些案例素材中提取出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关联的部分,并对案例素材加以整编,进而设计出合理的案例,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实际”的案例素材中选取那些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案例素材进行合理的整编、设计,使其成为能吸引学生参与、适合学生分析与讨论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实施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剖析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科学归纳、有所领悟,促进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有效实施

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案例选定之后,更为关键的则是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

1.正确区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讨论法。一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讨论法相混淆。

举例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特定的例子,说明、解释、证明相应的观点、原理或规律,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6]从教学的目的来说,举例教学的重点是要学生理解、领悟教学内容。而案例教学在要求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教学主体上来说,举例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来举例子,通常是教师先讲述一个理论知识,然后举出相应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对例子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有时候教师也会让学生自己举例子,但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可见,举例教学更多情况下是和传统的讲授法并行的。案例教学却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在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负责管理并引导课堂讨论,起帮助的作用。从例子本身来说,“案例”(case)与“例子”(ex-

ample)虽是一字之差,但本质相去甚远。前文已经提到,案例描述的是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情境,有情境就会有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量丰富;而例子有时候是一个完整的案例,有时候只是案例中的一个小片段,形式并不固定。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对教材中的中心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7]案例教学和讨论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但是,二者依然有许多重要的分别。从讨论的内容来说,讨论法讨论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教材中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而案例教学讨论的内容只能是与案例有关的内容,讨论要紧紧围绕案例展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不偏离主题。从讨论的目的来说,讨论法更倾向于为“讨论”而讨论,注重的是讨论的整个过程,最终是要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讨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里,讨论成为学习的工具,各种思想在讨论中相互碰撞,最终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内涵,将其与一些传统教学方式区分开来,这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

2.有步骤地实施案例教学。大体说来,案例教学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呈现案例。清晰地呈现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而呈现案例的方式可以是文字的描述,也可以是图片、音频、视频的展现,还可以是真实情景表演等。具体选择何种呈现方式,既要依据案例的内容,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避免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理解产生歧义。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案例,都应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案例情境当中,了解、掌握案例中的事实真相,为下一步分析案例做好必要的准备。

(2)分析案例。分析案例的主要形式是课堂讨论,讨论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选择何种方式要依据班级规模和教学时间来定。分析案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学科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用学科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进行恰当的引导。首先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争辩,通过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并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进入案例讨论的情境当中;其次是帮助学生析取案例中的信息,避开无关信息的干扰,准确把握案例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再次是适时调控,避免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最后是引导学生作出抉择,用学科的方法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使学生完整经历案例分析与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这一完整的过程中,领悟到特定案例情境中所隐含的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3)总结案例。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彼此思维的碰撞,相互受到启发。此时,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必要的时候对学生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作出补充,并将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概念、规律、技能、方法等,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拓展应用。案例教学的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其作用就是归纳、总结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内容,再实现应用方式上的迁移。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兴趣,此时教师再顺势鼓励学生将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如引导学生将在案例讨论中所习得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进一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等。将案例教学拓展运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之,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集工具性、文化性和基础性于一体的学科课程,在培养个体基本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并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案例的情节性、生活性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探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价值。(注: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1.

[2](美)朱迪恩・H・舒尔曼,郅庭瑾等译。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中学数学教案 篇七

关键词:导学案;新课标;教学实施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

【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的学生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示以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堂的学习及课后的检查中,以此为导向进行学习和总结。

【课堂导入】(1)导学案的设计中,在教授新的数学内容之前,应先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里所提的“问题”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①“问题”与所讲的新内容是紧密联系的、有意义的;②“问题”还要富于启发性,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解决。

(2)即使有导学案的“引导”工作做在前面,也不能忽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探索有关的数学问题时,应做好启发、引导的工作,要有意识地将问题往原来设定的目标引导,及时总结思维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预习探求】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方法,以填空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研读教材完成本项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效率必然提高。

【预习检测】设计少量(1~4个)的练习题,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设计的题目以基本题为主,直接测试预习内容,是基本性练习。本环节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预习效果,也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初步理解数学中存在的问题。

【典例精析】将教材上的例题及教材课后习题上有关题型进行整合,以典型例题的形式呈现在学案中(3~4个),可避免教材、学案的重复学习,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课堂自测】这是对学生知识学习情况检测的方式,一般以5~10分钟为检测时间,主要通过典型练习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方法加以指导。

【课堂小结】不仅可从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入手,还可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入手。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我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深化】总结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结论或是数学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等。开阔学生学习思维,拓展学习视野。

【同步测评】本阶段是导学案的分层课后作业部分,达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迁移与拓展的目的。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活动性原则

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以自主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对知识的领悟、技能的形成。以“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教学为例,为让学生掌握“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以三个类似的方程来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找到图像与x轴的交点和坐标,然后通过类似的方程来引导学生进行共同点的归纳,从而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关系。再将问题拓展到y=f(x),进而在讨论中来理解函数y=f(x)的零点方程f(x)=0的实数根、函数y=f(x)的图像和x轴简单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对学生讨论交流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其解决问题。

2.层次性原则

即导学案中的问题是按照由简而难、由低到高的层次来进行的。因此,问题就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解决简单的问题向更深层次的问题迈进。如,在《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中,先以问题“①具有奇偶性的函数,其定义域关于 对称;②奇函数的图像关于 对称,偶函数的图像关于 对称;③若奇函数的定义域包含0,则 ;④在偶函数中,f(|x|)=f(x)”来让学生掌握奇、偶函数的性质等类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用性质去解决问题。层次性原则注重按学生的学习规律(由简而难)用问题来进行引导,从前一问题的解决而衍生出第二个问题,通过对小问题的解决来“化整为零”解决整个问题,从而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或是教学目标)。

三、导学案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重难点为切入点

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要以重难点来让学生形成相互质疑、释疑的习惯。特别是在“典题精讲”的环节中,教师不能包办,很多问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然后提出来,教师用方法去进行指导。

中学数学教案 篇八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案例式教学 教学实效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变化莫测的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优劣的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往往过于重视对数学问题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等方面的培养,不能运用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案例式问题进行教学,使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深入实施新课标内容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案例式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我在此谈一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案例式教学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紧扣案例的巩固特性,使学生对内容及时掌握

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深切感受到,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教学,例题内容的解答,教学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的掌握,但由于在课堂中缺乏一定的巩固练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十分精确。而采用典型的案例,进行知识的有效讲解,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准确、实时地掌握教学重难点。如在讲授完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内容,我向学生出示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1.某质检部门抽取甲、乙两厂相同数量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测得甲厂有合格产品48件,乙厂有合格产品45件,甲厂的合格率比乙厂的合格率高5%。求甲厂的合格率是多少?

案例2.某市为治理污水,需要铺设一段全长为3000米的污水排放管道,为了尽量减少施工队城市交通造成的影响,实际施工时,每天的效率比原计划增加25%,结果提前20天完成这一施工任务,原计划每天铺设多长管道?

我在出示这两个实例后,让学生解答问题,使学生在进行此类相关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让学生进行解答,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掌握。

二、注重数学的生活特性,使数学案例贴近学生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学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学生对充满生活特点、贴近自身实际的数学问题充满了浓厚兴趣和探究欲望。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案例式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进行有机的融合,多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答,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强烈的探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激发。

如在讲解一次函数知识时,我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地在调整电价时,为了鼓励居民节约用电,采取了居民用电分段计价的办法:若每月每户用电量不超过80度,按0.48元度收费;用电量在80―180度(含180度)之间,超过18800度的部分按0.56元度收费;用电量在180度以上,超过180度的部分按0.64元度收费。同时规定在实行调价的当月收费中,用电量的1/2按原电价0.42元度收费,用电量的2/3按调价后的分段计价办法收费,以后各月的用电量全部按分段计价的办法收费。(1)已知在调价的当月,小王家用电量按原电价部分所付的电费为12.60元,现请你求出小王家在调价的当月共需付电费多少元?(2)若小王家在调价后的第三个月用电量为x度,请你写出小王家第三个月应付电费y(元)与用电量x(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在案例式教学中,我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密切的联系,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传统课堂的个性与灵气,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三、抓住习题的探究特性,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数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活动时,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努力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新知,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态诸方面得到发展。

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时,我向学生提出如下探究的案例习题:某市高速公路收费站有m辆汽车等候收费通过,假设通过收费站的车流量保持不变,每一个收费窗口的收费检票的速度也是不变的,若开放一个收费窗口,则需20秒才能将原来排队等候的汽车及后来到的汽车全部收费通过;若同时开放两个窗口,只需8秒就可以将原来排队等候的汽车及后来到的汽车全部通过。若要求在3秒内江排队等候收费的汽车及后来到的汽车业随时收取费用通过,请问至少需要同时开放几个收费窗口?

在教学中,我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又积累了进行数学活动的一般经验,切身感受到了探索数学知识的意义。

总之,案例式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并取得实效,需要教师进行辛勤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认真研习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习效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验稿).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8篇中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中学数学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