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下面这3篇原电池教学设计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原电池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原电池教案 篇一
关键词:实验 创新 探索 启迪 发散
心理学表明,创造力的强弱受三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创造意识即创造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人的创造意识越明确,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实验是《科学》教学的核心,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获取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讲授加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仍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一、重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考试几乎是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而且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再者,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挖掘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那些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在考试中比那些认认真真实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换观念,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意识。即使要有分数,也不能按照传统的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要在学生具体操作中去评价。可以采用平时操作和考试两种成绩去评价学生。在考试时,可以要求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平时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既可通过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中看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看出该小组同学的合作探究精神。当考试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时候,必然引起老师和学生们对实验的重视。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的加以重视。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探究的习惯。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操作、懂得追求真实与科学,使实验能准确反映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三是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个活动过程,就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四是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在学过和没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去尝试,教师适时点拨,以达到实验的结论: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二、优化实验教学导入,创设情景,营造创新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昂然地接受知识,进入角色,我在实验教学的导入中,注重新、奇、特。
1.新,即新颖。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迅速变更,学生所处的生活情境已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能多方位地吸收知识,知识面广,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入环节。例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利用磁悬浮列车的例子来引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悬空奔驰的列车吗?”“最近日本设计出一种能悬空奔驰的列车,叫磁悬浮列车。你想知道它为什么能悬空奔驰吗?”从而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对新知识的探索。
2.奇,即奇异。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潜在动力,是创新的萌芽。设计奇异的导入,不但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学《大气压强》一课时,先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在一个锥形瓶上放了一个剥壳的熟鸡蛋,在另一个锥形瓶里倒进一点开水摇晃几下后,将水倒掉,也放上一个同样的鸡蛋,一会儿开水摇晃过的锥形瓶上的鸡蛋会慢慢地向瓶内移去,而另一个却依然不动,为什么一个鸡蛋会向瓶内移去,而另一个却一丝不动呢?学生好奇心油然而生。
3.特,即独特。独特的导入方式是一个教师教学风格上的成熟,是一个创新型教师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独特的导入设计也能启迪学生对创新的追求。如一位教师在上《惯性》一课时,匆匆走入教室,上讲台台阶时,拌脚前摔,当学生都投来焦急而关切的眼光,这时教师笑微微地站在讲台上说:“你看到刚才老师是怎样摔倒的?为什么会摔倒?”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原电池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实 验 步 骤 现 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稀硫酸
铜片插入稀硫酸呢?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a.现象又怎样? b.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c.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3、探究1和探究3发生的反应一样,为什么探究3会产生电流? 1.原电池概念: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实质: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3.原理:(1)当铜片与锌片不连接,一同浸入稀硫酸铜溶液时,锌直接把电子给了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把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
(2)当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一同浸入稀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锌比铜活泼,锌容易_____电子被_________成Zn2+进入溶液,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锌片上的电子通过________流向_________,溶液中的______从铜片上______电子,被______成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总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是将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负极(相对活泼的金属), 正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思考:
1、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C、Fe、Sn、Pb、Ag、Pt、Au等)
2、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3、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锌、碳/硝酸银;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镁、铝/氢氧化钠;硅、碳/氢氧化钠
4、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2+ = Cu + Zn2+设计成电池: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1).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______,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 ___电,盐桥中的_______ 流入,而使溶液呈中性。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____电,盐桥中的_______ 流入,而使溶液呈中性。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______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______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反应:_____电子(_____反应), 正极反应:_____电子(_____反应)电流方向:____→_____ , 电子流向:______→________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 : 阳离子:向_______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_______极区移动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复杂的电极反应:总反应-简单的电极反应)四。原电池的应用
1.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 2.利用原电池反应现象可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原电池教案 篇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 板块式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的去完成素质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现在的高中化学课程设计了各种的课程板块。这样的设计也为老师教学形式上更加的丰富提供了条件。实效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目标方针,也是老师在教学上的方法,要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进步与发展,就需要老师对教学方式进行思考,运用符合学生习惯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将板块式教学设计运用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过程分为几个有鲜明特点的教学板块,教学板块的设计可以在教学内容进行层层深入,在课堂过程中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让课堂节奏非常有逻辑性,这样最终会达到教学效率上的提升。
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含义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新的备课方法,是指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在教学内容整体性上得到加强,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整体化。将课程的内容分为不同的的板块,根据不同板块设计科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板块化教学设计可以让老师更加系统的研究教材、更加整体的把握教材、更加明确的领会编者的意图,能够避免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主次不分的盲目感。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板块化让化学知识系统化,化学认知能力科学化。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有序的思考。
板块式教学设计特点:
1、 教学思路上清晰,板块鲜活,给人的感觉一目了然。
2、 依据板块的设计内容,将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3、 每个板块都有一个核心知识点,将问题集中进行研究。
4、 每个教学板块间衔接自然,在知识内容上符合逻辑,使课堂能和谐有序的进行。
5、 在教学的目标上和教√快回答★www.kuaihuida.com√学内容上都非常的明确。
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目前我们就以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教学过程分为6个板块,让学生在自己了解的知识中发现未知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结论汇报上彰显现代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概念,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板块一:情景带入主题,将以学生喜欢的“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为背景材料,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就它们构件上的太阳电池帆板、应急电池、镉镍蓄电池三种电源的基础上提出电池工作原理的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板块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首先进行两种实验,第一种是将铜棒和锌棒分别插入稀硫酸中,观察有何现象?第二种就是让铜棒和锌棒接触再同时插入稀硫酸,观察有何现象?在学生观察实验反应现象的时候引导学生在氧化还原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而锌棒和铜棒靠在一起在稀硫酸中又会产生异常的实验现象,这样的现象又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追问,从而使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将假设进行证明。
可能是锌表面的电子流到了铜片上被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后产生氢气。怎样验证?让后根据这个猜想让学生讨论得出论证的方法,最终得出方案是,将锌棒和铜棒用导线连接,在导线之间加电流表,将两个金属棒不接触的插入稀硫酸,观察电流表的摆动,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猜想得到了证实,会有满足感,老师之后可以再通过讲解将实验的原理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白能量的转化,从而明白原电池的原理。
板块三: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的研究方案,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从电极、电路、溶液三个因素来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在根据三个因素进行分组实验进行研究。
板块四:成果汇报,学生通过分析图表,了解我国目前发电量的构成,再以课本上的格林太太两颗假牙生病的例子,让学生分析病情的来源,并去寻找药方,在学生的讨论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并在原电池形成条件的知识点上得到巩固。
板块五:就围绕学生在本堂课中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本节课中有没有发现新的学习方法等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
板块六:在课外将课程进行延伸,利用苹果尝试制作原电池,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查询更多关于化学电池的运用。
结束语:通过板块式教学设计的案例,将有序的教学思路在各个教学的环节中得到体现,构建了,即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历史思路,让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上不仅收获到了知识,还收获到了分析问题的顺序逻辑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循序渐进的对知识进行掌握,让化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3篇原电池教学设计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原电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