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9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0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快回答整理了9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二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18页—19页,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背景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图片)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

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

(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难点:

本课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

本课的地位:

这节课主要介绍唐代开放与交流的的外交关系。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有关通俗读物,对剧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学习热情高涨,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师点拨帮助。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叙述,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www.kuaihuida.com)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鉴真、玄奘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日本和服图》和《唐代女俑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两幅图片的异同点?这说明了什么?(目的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第一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主要介绍唐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鉴真异域传道的情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遣唐使?

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么?

③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

这三个问题答案明确,学生在阅读后能够自己解决。

(2)为了使学生对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产生感性认识,我又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今天的日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阳节登高、菜肴的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图片中轻松突破重点。

(3)接着出示《鉴真》的画片,学生介绍鉴真的生平,教师补充。

(4)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鉴真六次东渡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

①“鉴真盲目航东海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②“鉴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我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图》并介绍这幅图,使学生认识鉴真这位友好使者对促进中日文化做出的贡献。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绍玄奘西行求法的情况,是本课重点。我采用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和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具体步骤: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部片子的主题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西游记》是部神话小说,带有一定的夸张手法,但历史上确有玄奘西行取经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个人和一匹老马,而不是3个徒弟的。

(2)出示“玄奘画像”,请学生介绍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师补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线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其经过的地方,解释天竺地理位置,请学生思考:

①观看这个路线图你有何感想?

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贡献?

(4)为了了解学生对前两目的掌握情况,升华前两目的教学内容。我又设计一道题:“列表对比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目: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主要介绍唐朝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城市建筑布局特点。这部分内容课标虽然没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为此,我采用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方式,具体步骤:

(1)出示“敦煌壁画中反映长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图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图片。(教师做简要介绍)。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了解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

(2)指导学生观看《长安城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

①长安城分成几部分?

②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又出示了《大明宫复原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使学生了解长安城的宏伟。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部分构成?与长安城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认识长安城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课堂小结

我请同学们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在此基础进行小结。

教师总结: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帝国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势,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出现了开放与交流的盛况。大唐帝国又以汇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开放与交流,才会发展与进步。

4、课堂练习:通过对唐都长安城的学习,结合课文资料,想象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用30字左右概述。(培养学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 ,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 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勾画出他们的名字。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用五到六个字归纳洋务派学习西方有几大措施。

(学生看书后回答: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办近代教育、建近代海军)

课堂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各专题研讨一项洋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第一小组问题有:(军事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简表;

②观察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图,分析和大刀、长矛等传统武器的手工制造相比,这些军事工业大都采用了什么生产?

(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洋务派首先从军事工业做起鲜明地体现了这场运动的哪个目的?(强兵)(再回答第二问,点对比图)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看到机器生产开始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是中国人主动地在传统生产技术上做出的重大变革。所生产新式武器改变了洋务运动前清军以冷兵器为主的局面(点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

到70年代,洋务派发现要维持军事工业的运转还要解决资金、燃料和原材料等来源的问题,所以又创办了一批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工业。我们来看第二小组的完成情况。

第二小组问题有:(民用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简表;

②结合“小字”内容思考,开平矿务局的煤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关于第二个问题,老师给出了一段补充材料。(点出)

轮船招商局和汉阳铁厂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方面也曾经功不可没。(点出)

总结指出:(点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采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三小组问题有:(教育)

①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

②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和目的比较,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新变化?(点出对比图)

(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途径、目的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儒学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组问题有:(海军)

①洋务派共创办哪几支海军?

②创办海军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目的?(点出海军对比图)洋务派发展海军同样体现了强兵的目的,这也是清政府对海防态度发生的重大转变。

思考:洋务运动在中国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它最终有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请大家结合前面所学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遭遇思考并得出结论。(点出问题)

(学生回答:没有实现,追问为什么,展示时间轴突出洋务运动后的重大史实,指出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影响)

(自由讨论)洋务运动没有如愿地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呢?老师给出当今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大家可以讨论后表明你的态度,你支持哪一种?

当今观点:

A、彻底否定,没有价值

B、全面肯定,无可挑剔

C、虽然失败,但作用明显

(学生做出选择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选择的原因。在互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内容的学习加深理解。)

老师是赞成C项的,因为这是一种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说法……,下面再请同学们看一段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自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用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点出小结提纲)我们今天系统地学习了洋务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再到课文上去落实一下相关的知识要点。(2分钟)

总结和评价:

1、讨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流于形式,肤浅而且不能解决问题;

2、分组是最大的'问题,小组多的话,难以控制课堂纪律,组少的话,组员人数多,一些调皮的学生是在滥竽充数。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腊在神话、历史、戏剧、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罗马在历史、建筑、雕塑、语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过对希腊、罗马艺术的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世界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希腊罗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希腊罗马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3、通过对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戏剧和历史著作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它们不仅极具文学和史学价值,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从而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介绍古代雕刻和建筑,使学生知道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领略古罗**筑设计的巧妙和构造的宏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荷马史诗》,希腊剧作家,学者亚里士多德,罗马史学,拉丁语。

2、难点:要分门别类条理清楚。

教法设计:启发诱导法、导读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资料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塑等(激发学习兴趣)

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板书)

1、古希腊神话由什么组成?

(课前可安排积极分子搜集一些资料,上课提问时由他们回答)展示图片

识记荷马(展示图片)

2、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启发)谁能讲讲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话故事?

学生根据课外见闻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视野)

3、古罗马人在史诗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维吉尔的有关资料

(过渡)古希腊人在戏剧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腊戏剧(板书)

(质疑)古希腊两位的戏剧家是谁,他们被尊称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质疑)希腊史学开西方史学之先河,那么古希腊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展示艺术家们的图片

三、历史名著(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有哪些历史名著,作者是谁?

(引导)我们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联系中国史,对比记忆。)

(过渡)古希腊、古罗马在许多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的科学家(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出现了哪些科学家,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识记亚里士多德,一学生朗读他的名言并分析。

(过渡)下面我们来欣赏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成就。

五、(视频资料)建筑和雕塑(板书)

看录像欣赏,(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引导)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见闻,你还能举出其

他例子吗?

(启发)这些成就是什么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过渡)我们对拉丁字母并不陌生,比如汉语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拉丁语。

总结归纳并举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体现)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思考回答。

六、拉丁语(板书)

(回忆)拉丁字母是从什么字母逐渐演变的?它对世界有何影响?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读表格列举出几种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教法建议:

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一目。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必然性与目的性。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民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

教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教学思想: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

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51页第三段大字和小字。

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讨论回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2)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见媒体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然而,就在这样的治世时期,也有叛乱发生。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景帝时为什么会发?"七国之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七国之乱

方法一:

学生集体阅读思考:七国之乱与前面所学的哪个知识点的类似?然后教师安排一组简单介绍"西周的分封制";其余同学从中找出异同点。教师最后点评并补充,介绍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七国是什么国?七国为什么乱?七国之乱的条件?七国之乱的经过、结果?七国之乱与历哪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七国:是诸侯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大封刘氏子弟为王。诸侯王封地广大,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掌握财政权,拥有重兵--掌握军权,实际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

七国之乱的原因:为了争夺更多的权益。

七国之乱的条件:诸侯国数量多,势力大,占地面积大--相当于西汉全国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吴国、楚国实力。

七国之乱的经过:由于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即"削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发动了叛乱。使晁错在叛乱中被听信谗言的景帝所杀。

七国之乱的结果:随着叛乱的进行,景帝认清了诸侯王反叛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从此,王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1)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2)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3)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4)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1)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2)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小结:

方法一: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从高祖刘邦下马治天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景年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汉初顺应国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我们下节课就将学习西汉的强盛。

方法二:可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媒体

幻灯片、图片、视频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20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电灯,可以用来照明;电视,可以了解世界大事和娱乐;电饭锅,可以煮饭;电熨斗,可以熨衣服;电脑,可以查资料、玩游戏;电热水器,可以用来洗澡……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教师讲述]刚才大家说了电的发明的理论基础,那么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已经说了电与我们生活中的密切联系。那假如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没有电,我们将不得不熬过一个个漫长而漆黑的夜晚;我们不能看电视,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聊天;没有电,自来水没有了,冰箱也不能使用,食物的储存成为难题;城市里,电车不能行驶,学校里,电教设备也不能使用……

[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教师过渡]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爱迪生和他的发明。

2.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了解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在电灯发明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不但亮度差,而且烧起来有黑烟和臭味,要时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还很容易引起火灾。自从电出现以后,很多人都想用电来照明,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电灯很难普及使用。

爱迪生立志解决这一难题,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试验过从世界各地找来的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终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炽灯。

[教师补充]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正式注册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项,其中最著名的除了电灯以外,还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而他本人却回答说:

[投影显示]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教师提问]请大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回答]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 篇八

一、教学进度及内容

1、初一:《中国历史》第二册。期中授完1—14课,期末授完全部内容。开学第一周,教师引导学生通览教材,整体感知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师生共同商定本期教学计划。全期用2——3周时间组织学生期中期末考试。

2、初二:《中国历史》第四册。期中授完1——17课,期末授完全部内容。开学第一周,教师引导学生通览教材。整体感知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师生共同商定新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全期用2—3周的时间组织学生期中、期末复习考试。

3、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期中考试或5月1日以前授完全册内容。期中至中考前完成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三轮复习。即分册系统复习,重点、难点、热点专题复习,综合模拟训练。教师新授《世界历史》第二册前,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分析新旧教材的异同,调整好教学计划和学习策略。

二、教学要求及建议

1、基础年级应严格开设课程,开足课时。初三年级要根据新授和复习要求适当增加课时。

2、各年级均要配备专职历史教师。兼职历史教师要力求课堂教学规范化,历史学科知识专业化。

3、要建立历史教师的培训机制,健全历史学科教研组活动规章,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和历史课题研究。

4、要深入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深理解,查找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新教材,积极开展对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5、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推进师生互动,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6、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比武和论文竞赛要作为常规要求落到实处。

7、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重视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充分利用本地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积极开发地方校本历史课程。

8、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积极运用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教学。各校在教材征订时要严格订齐订足挂图、地图册等教学资料。

9、注重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加强毕业年级的复习备考工作,发挥集体力量,搞好重点研究。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研究;市中考考试说明和市编复习资料的研究;近年来中考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的研究。

三、学科活动的安排

1、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三级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培训。

2、适当的时候,组织全县毕业年级教师开展复习备考研讨活动。

3、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标准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或教案竞赛。

4、在全县重点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学研究。

5、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学考察与学习。

初中历史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

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上面这9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