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教师在教学之后,要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总结出本节课的两点和成功的地方。如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教法使用恰当,引人入胜等。下面的5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数学七年级下册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021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 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 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 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 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 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        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都在原点的左边,        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例4】在数轴上表示-2 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 而小于1 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00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A.1998个或1999个 B.1999个或2000个

C.2000个或2001个 D.2001个或2002个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规定了     、     、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      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A.7 B.-3

C.7或-3 D.不能确定

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A.正数 B.负数

C.不是负数 D.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但它们分别表示 .

提升能力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    和    .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开放探究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个,为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    个整数点。

9.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

A.-1 B.1 C.-3 D.3

2021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图里。

教学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 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3,5.7,-7,-9,-10,0, , ,-3 , -7.4,5.2…

议一议 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正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 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 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做一做 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数的集合

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 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有理数 有理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正确说法。

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 ,-3 ,3,0,50%,-0.3

(1)整数集合{};

(2)分数集合{};

(3)负分数集合{ };

(4)非负数集合{ };

(5)有理数集合{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整数就是自然数

B. 0不是自然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D. 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

提升能力

3.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例文 篇三

一 说教材:

(一) 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p80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引入课题环节:

1、 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 (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 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10)-(+3)=+7 (+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5)-(+2)=+3 (+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 (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 比5℃ 高多少?15℃ 比-5℃ 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82的练习1,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 :(1) (-3)-(-5); (2) 0 - 7

例2.计算(1) 7.2 - (-4.8) ; (2) (-3 - ) - 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 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 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2.6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例文 篇四

一、知识导航

1、主要概念:变量是 ;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

其特点是:列表: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 的值找到,查询方便;但是欠 ,不能反映变化的全貌,不易看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关系式:简明扼要、规范准确;但有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很难或不能用关系式表示。图像: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事物变化的过程、变化的趋势和某些特征;但图像是近似的、局部的,由图像确定因变量的值欠准确。

3、主要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和比较的方法(举例说明);数形结合和数学建模思想(举例说明)。

二、学习导航

1、有关概念应用

例1下列各题中,那些量在发生变化?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① 用总长为60的篱笆围成一边长为L(m),面积为S(m2)的矩形场地;

②正方形边长是3,若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为y.

2、利用表格寻找变化规律

例2 研究表明,固定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施肥量

(千克/公顷)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

土豆产量

(吨/公顷) 15.18 21.36 25.72 32.29 30.03 39.45 43.15 43.46 40.83 30.75

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使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

变式(湖南)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从静止到起动10秒后的速度经测量如下表:

时间/秒 0 1 2 3 4 5 6 7 8 9 10

速度/米/秒 0 0.3 1.3 2.8 4.9 7.6 11.0 14.1 18.4 24.2 〔www.kuaihuida.com〕28.9

①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因变量?

②如果用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那么随着t的变化,v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③当t每增加1秒时,v的变化情况相同吗?在哪1秒中,v的增加?

④若高速公路上小汽车行驶的速度的上限为120千米/时,试估计大约还需要几秒小汽车速度就将达到这个上限?

3、用关系式表示两变量的关系

例3.、①设一长方体盒子高为10,底面积为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体积v与底面边长a的关系。②设地面气温是20℃,如果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求气温与t高度h的关系。

变式(江西)如图,一个矩形推拉窗,窗高1.5米,则活动窗扇的通风面积A(平方米)与拉开长度b(米)的关系式是: .

4、用图像表示两变量的关系

例4、(桂林)今年,在我国内地发生了“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下图是今年5月1日至5月14日的内地新增确诊病例数据走势图(数据来源:卫生部每日疫情通报).从图中,可知道:

(1)5月6日新增确诊病例人数为 人;

(2)在5月9日至5月11日三天中,共新增确诊病例人数为 人;

(3)从图上可看出,5月上半月新增确诊病例总体呈 趋势。

例5、(陕西) 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后,

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分钟后才开始返

变式 (成都)右图表示甲骑电动自行车和乙驾驶汽车沿相同路线行驶45千米,由A地到B地时,行驶的路程y(千米)与经过的时间x(小时)之间的关系。请根据这个行驶过程中的图象填空:汽车出发 小时与电动自行车相遇;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为 千米/时;汽车的速度为 千米/时;汽车比电动自行车早 小时到达B地。

三、一试身手

1、(贵阳)小明根据邻居家的故事写了一首小诗:“儿子学成今日返,老父早早到车站,儿子到后细端详,父子高兴把家还。”如果用纵轴y表示父亲与儿子行进中离家的距离,用横轴 表示父亲离家的时间,那么下面的图象与上述诗的含义大致吻合的是(  )

2、在一次蜡烛燃烧实验中,甲、乙两根蜡烛燃烧时剩余

部分的高度y(厘米)与燃烧时间x(小时)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根蜡烛燃烧前的高度分别是      ,

从点燃到燃尽所用的时间分别是       ;

(2)燃烧多长时间时,甲、乙两根蜡烛的高度相等(不考虑都燃尽时的情况)?在什么时间段内,甲蜡烛比乙蜡烛高?在什么时间段内,甲蜡烛比乙蜡烛低?

3、(2006宿迁课改)小明从家骑车上学,先上坡到达A地后再下坡到达学校,所用的时间与路程如图所示。如果返回时,上、下坡速度仍然保持不变,那么他从学校回到家需要的时间是(  )

A.8.6分钟 B.9分钟

C.12分钟 D.16分钟

4、某机动车出发前油箱内有油42l,行驶若干小时后,途中在加油站加油若干升。油箱中余油量Q(L)与行驶时间t(L)之间的关系如图8 所示。

回答问题:(1)机动车行驶几小时后加油?

(2)中途中加油_________L;

(3)已知加油站距目的地还有 ,车速为 ,

若要达到目的地,油箱中的油是否够用?并说明原因。

所挂质量

0 1 2 3 4 5

弹簧长度

18 20 22 24 26 28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所挂物体重量为 时,弹簧多长?不挂重物时呢?

(3)若所挂重物为 时(在允许范围内),你能说出此时的弹簧长度吗?

6、小明在暑期社会实距活动中,以每千克0.8元的价格从批发市场购进若干千克瓜到市场上去销售,在销售了40千克西瓜之后,余下的每千克降价0.4元,全部售完。销售金额与售出西瓜的千克数之间的关系如图9所示。请你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1)求降价前销售金额y(元)与售出西瓜 (千克)之间的关系式;

(2)小明从批发市场共购进多少千克西瓜?

(3)小明这次卖瓜赚子多少钱?

7、如图中的折线ABC是甲地向乙地打长途电话所需要付的电话费y(元)与通话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的图象。

(1)通话1分钟,要付电话费多少元?通话5分钟要付多少电话费?

(2)通话多少分钟内,所支付的电话费不变?

(3)如果通话3分钟以上,电话费y(元)与时间t(分钟)的关系式是 ,那么通话4分钟的电话费是多少元?

8、如图是某水库的蓄水量v(万米3)与干旱持续时间t(天)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水库原蓄水量为多少万米3?持干旱持续时间10天后,水库蓄水量为多少万米3?

(2)若水库的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请问:持续干旱多少天后,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

(3)按此规律,持续干旱多少天时,水库将干涸?

9、(成都市)某移动通信公司开设了两种通信业务,“全球通”:使用时首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自付话费0.4元;“动感地带”: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方式的费用分别为 元和 元。

(1)写出 、 与x之间的关系式;

(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3)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信合算些?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快速运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是本节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计算并回答问题:

(1)4a3b4c÷2a2b2c;(2)(a2b2c)÷3ab2

(3)以上的计算是什么运算?能否叙述这种运算法则?

2.计算并回答问题:

(1)3x(x2x+1);(2)4a(a2a+2)

3.请同学利用2、3、6其间的数量关系,写出仅含以上三个数的等式。

说明:希望学生能写出

2×3=6,(2的3倍是6)

3×2=6,(3的2倍是6)

6÷2=3,(6是2的3倍)

6÷3=2.(6是3的2倍)

然后向大家指明,以上四个式子所表示的三个数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只是表示的。角度不同,让学生理解被除式、除式与商式间的关系.

二、新课引入

对照整式乘法的学习顺序,下面我们应该研究整式除法的什么内容?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点明本节的主题,并板书标题.

1.法则的推导.

引例:(8x312x2+4x)÷4x=(?)

分析:

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规定,我们可将上式化为4x·(?)=8x312x2+4x

然后充分利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引导学生对“待求的商式”做大胆的猜测:大体上可以从结构(应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项数、各项的符号能否确定、各具体的项能否“猜”出几方面去思考.根据课上学生领悟的情况,考虑是否由学生完成引例的解答.

解:(8x312x2+4x)÷4x

=8x3÷4x12x2÷4x+4x÷4x

=2x23x+4x.

思考题:(8x312x2+4x)÷(4x)=?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5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