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等式的性质,快回答整理分享了8篇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间关系;

2.掌握求差法比较两实数或代数式大小;

3.强调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比较两实数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在数轴上不同的两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例如,在右图中,点A表示实数,点B表示实数,点A在点B右边,那么。我们再看右图,表示减去所得的差是一个大于0的数即正数。一般地:若,则是正数;逆命题也正确。类似地,若,则 是负数;若 ,则 。它们的逆命题都正确。这就是说:(打出幻灯片1)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

1. 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较法

比较两个实数与的大小,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而这又必然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求差比较法。

2. 例题讲解

例1 比较 与 的大小。

分析:此题属于两代数式比较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可以作差,然后展开,合并同类项之后,判断差值正负,并根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来得出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解:

例2 已知,比较( 与 的大小。

分析:此题与例1基本类似,也属于两个代数式比较大小,但是其中的x有一定的限制,应该在对差值正负判断时引起注意,对于限制条件的应用经常被学生所忽略。

由 得 ,从而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例2中,如果没有 这个条件,那么比较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若没有 这一条件,则 ,从而 大于或等于 )

为了使大家进一步掌握求差比较法,我们来进行下面的练习。

三、课堂练习

1.比较 的大小。

2.如果 ,比较 的大小。

3.已知,比较 与 的大小。

要求:学生板演练习,老师讲评,并强调学生注意加限制条件的题目。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明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掌握求差比较法来比较两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

课后作业

习题6,1 1,2,3。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2

3x 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1)指名读题

(2)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和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合作学习

(1)已知a<b和b<c,在数轴上表示如图5-9.

由数轴上a和c的位置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那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吗?

(2)观察:用“”或“”填空,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①53,5+2____3+2,5-2____3-2;

②–13,-1+2____3+2,-1-3____3-3;

③6>2,6×5____2×5,6×(-5)____2×(-5);

④–23,(-2)×6____3×6,(-2)×(-6)____3×(-6)

会发现:当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不变;而乘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2、归纳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若a<b和b<c,则a<c.

这个性质也叫做不等式的传递性。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不等式仍成立。

如果a>b,那么a+c>b+c,a-c>b-c;

如果a<b,那么a+c<b+c,a-c<b-c.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所得的不等式仍成立;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必须把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所得的不等式成立。

如果a>b,且c>0,那么ac>bc,>;

如果a>b,且c<0,那么ac<bc,<;

3、做一做P104

4、试一试

(1)若-m5,则m___-5.

(2)如果x/y0那么xy___0.

(3)如果a-1,那么a-b___-1-b.

5、做一做P105

6、讲解例题

已知a<0,试比较2a与a的大小。

分析比较2a与a的大小,可以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利用数轴,直接得出2a与a的大小。

二、巩固反思:

1、P106T1、T2“

2、探究活动

比较等式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例如,等式是否有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类似的传递性?不等式是否有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的移项法则?你可以用列表的方式进行对比。(请与你的伙伴交流)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1、作业题P107

2、预习5.3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 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 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 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 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难点:

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温故知新:

实验一:天平一边放重300克的一本书,另一边放5克0的砝码多少各个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准备天平,让学生边做边观察边思考

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天平平衡后,两边分别同时放上两个砝码,天平还能保持平衡吗?试一试。

问 题二: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试一试用文字语言叙述后再用字母表示

先合作、交流 ,后找多名学生归纳规律,在学生都理解后教师出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设x=y, 则: X+c=y+c x-c=y-c(c为一个代数式)

问题三: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 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你能得到什 么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小组进行实验 ,总结规律。

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设x=y, 则:cx=cy x/c=y/c

(c为一个不为零的数)

活动(三)拓展运用:

例1 解下列方程:

(1)X+2= 5 (2)3=X-5

第一题教师领学生完成,给出解方程的完整步骤,逐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第二题学生口答,教师板书,锻炼学生组织语言能力。

例2 解下列方程:

(1)-3X=15 (2)-N/3-2=10

学生独立完成(两生黑板练习),后两生给与评价。

活动( 四):议一议:

通过对以上两个方程的求解,请你思考一 下,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你的解对不对?

合作交流并回答

活动(五):练 一练 :

课本随堂练习。

活动(六):小结反思: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另外你有什么感 触?

活动(七):布置作业:

必做题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回忆推理。

说说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再次推理: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验证等式性质2。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7页例5的看图填空并根据图意理解规律。

⑵举例验证。

方法:先写一个等式,再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数,看看还是等式吗?

⑶小结,感知规律的应用价值。

小结: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推想:在哪里会用到它?(解方程)

⑷学生举例,学习解方程。

学生举例,尝试解方程。

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

注意书写格式;并验算。

三、练习应用。

⑴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题。

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例6。

思路1:列方程解答。

40x=960

x=24

思路2:用算式解答。

960÷40=24(m)

⑶完成课堂作业。

练习二、3~4题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习一的第3题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3.做练习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 解方程

50=50 50+10=50+10 解: X+10=50

x+a=50+a 50+a-a =50+a-a X-10=50-10

X=40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 篇七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内容分析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

x=a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1)没有分母;

(2)没有括号;

(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

(4)没有同类项;

(5)未知数的系数是1。

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

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如解方程 7x-2=6x-4

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 7x-6x=4+2。

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

(1)两边都减去6x; (2)两边都加上2,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性质。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新课讲解:

1.利用等式性质1可以解一些方程。例如,方程 x-7=5

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 x=5+7,

x=12。

又如方程 7x=6x-4

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 7x-6x=-4,

x=-4。

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 3x-2=2x+1。

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2、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实验探究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

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知识重点: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天平,并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天平被调整到什么状态?

2、给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人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3、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拿掉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4、如果对不平衡的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会平衡吗?缩小相同的倍数呢? 通过天平演示,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探究新知 1、用或填空。

(1)-1 3 -1+2 3+2 -1-3 3-3

(2) 5 3 5+a 3+a 5-a 3-a

(3) 6 2 65 25 6(-5)2(-5)

(4) -2 3(-2)6 36

(-2)(-6) 3(一6)

(5)-4 -6 (-4)2(-6)2

(-4)十(-2) (-6)十(-2)

2、从以上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再用几个例子试一试,还有类似的结论吗?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并与他们交流。

3、让学生充分发表发现,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你能说出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相同之处与不同

之处吗?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去探究问题,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出学数学的兴趣。

渗透类比思想。

探究新知 4、 下列哪些是不5、 等式x+3 6的解?哪些不6、 是?

-4,-2. 5,0,1,2.5,3,3.2,4.8,8,12

2、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3 6(2)2x 8(3)x-2 0

巩固新知 1、 判断

(1)∵a b a-b b-b

(2)∵a b

(3)∵a b -2a -2b

(4)∵-2a 0 a 0

(5)∵-a 0 a 3

2、 填空

(1)∵ 2a 3a a是 数

(2)∵ a是 数

(3)∵ax a且 x 1 a是 数

3、 根据下列已知条件,4、 说出a与b的不5、 等关系,6、 并说明是根据不7、 等式哪一条性质。

(1)a-3 b-3 (2)

(3)-4a -4b 设置这几个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可强化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真正认识不等式的性质。

总结归纳

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应强调两点:

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不同之处;

2、在运用不等式性质3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通过总结,可以帮助自

己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所学知

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

下节课学好解不等式打下基础。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34页习题9.1第4、5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34页习题9. 1第7题。

3、备选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设计旨在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用类比和实验探究法作为主要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中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这样就能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贯穿了一条创设情境,引出新知实验讨论,得出性质探究辨析,突破难点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线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师生交流合作中营造互动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运用不等式性质3,本课设计了多样化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在学生回答、板演、讨论的过程中,课堂气氛被激活,教学难点被突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扎实地掌握性质并灵活运用。同时,学习伙伴之间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和沟通。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8篇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等式的性质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