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优秀8篇】(五年级数学教案课件免费)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为了让您对于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8篇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小学五年级数学 课件 篇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正、负数的含义,体会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3.渗透数轴、区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分钟)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负数。

二、自学例3。(7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4表格。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读一读表格中的数据。

2.根据表中的数据说说每个月的盈亏情况,和同桌说一说。

导学要点: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2.全班交流。

3.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出示教材试一试情境图和表格。

亏损用负数表示,盈利用正数表示。

三、自学例4.(9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有用信息在全班交流时用。

导学单:

1.观察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 思考: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3.仔细观察直线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1.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 观察直线上的点,你的发现是什么?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由于东西方向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2千米。

在数轴上,0右边的数表示正数,0左边的数表示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和2到0的距离相等。

4.阅读第4页的“你知道吗”?

四、练习。(15分钟)

【基本练习】

1.第4页练一练。

点拨:蓝色线框里的正数表示存入的钱数,负数表示取出的钱数。

2.练习一的第5题。

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 练习一的第6题。

和同桌说说表中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点拨:小明家四月上旬收支相抵后,还有没有结余?

4. 练习一的第7题。

点拨:直线上两个数之间的距离越短,它们就越接近。

直线上的数,右边的数要比左边的大。

5. 练习一的第8题。

表中的正数、负数和0各表示什么?

6.创编练习。

五年级一班学生跳绳比赛的平均成绩为每人每分钟120下,丁老师记数时,高于平均数用正数表示,低于平均数用负数表示。王明的成绩是+12下,魏丽的成绩是-8下,王明实际跳(   )下,魏丽实际跳(   )下。

提示:在表示王明和魏丽的实际下数时,是以多少下为标准计算的?

五、课作。(8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2-3页1、3、4、5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小强从家向西走了300米记作

+300米,到达甲地,他从家走了-200米到了乙地,你能画出甲、乙两地的位置吗?

六、家作。

1.《课课练》第 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 课件 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利用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索活动中,发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等。

学具准备:

每人几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能不能通过观察个位上的数来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复习巩固。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呢?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活动二:探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书上第6页的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生1: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0、1、2、3、4、5、6、7、8、9没什么规律。

生2:十位上的数也没有什么规律。

生3: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

3、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1)自己先找几个数试一试。

(2)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验证的结论。

(三)活动三:试一试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45、53、87、36、65

(先自己圈,然后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活动四:练一练

1、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

36、17、54、71、45、48

(自己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0、4、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

(五)活动五:实践活动

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并涂上颜色。

(可以在自主实践以后再交流。)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题: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45、53、87、36、65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0、4、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 课件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活动准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需要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活动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面积单位。

(1)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是40( )。

(2)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2( )。

(3)我们所在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

(4)我校田径场的面积大约是1( )。

2.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联系实际说一说。

二、揭示课题

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较小的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往往需要度量较大图形的面积,如:某林业局要对当地一块沙漠地区进行绿化,绿化区域是一个长为5千米、宽为4千米的长方形,他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列式计算,5000×4000=20000000平方米,即面积是两千万平方米,用学过的面积单位平方米来表示这个较大的数不方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与“平方千米”。

三、活动感知1公顷的大小。

1.你认为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猜一猜。

2.师指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算一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公顷是比平方米大得多的面积单位。

3、2公顷有多大呢?5公顷呢?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到底有多大?联系日常生活实例找一找。

5.出示边长为50米的场地。

(1)这个正方形有1公顷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6.出示边长10米(几位同学手拉手为边长)的图。

(1)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7.你能判断我们整个学校有多大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我们的教室面积有多大?多少间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8.在我们学校周围有没有1公顷大小的地方?能举例说明吗?

小结:在估计时,你们都运用了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公顷的大小,形成1公顷的表象。)

四、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它比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还要大。

2、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关系?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学生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由此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为40公顷,1平方千米相当于几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呢?比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还要大,相当于2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 课件 篇四

教学设想:

“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圈数的活动,从中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知道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而且又让学生懂得列举的方法。因此,在巩固练习中,应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找到其它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总结规律。

教学设想:

1、尊重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但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深挖教材后,可以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看到这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看到这两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等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大量的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

3、让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课伊始从学生熟知的引出倍数这一前卫知识。课中又再次利用阿凡提的故事展开了知识的联想,为最小公倍数的理解铺垫了很好的基础。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51—52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方法;

3、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4、通过教学,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比较推理的过程中思维不同层次发展。

教学重点: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理解找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并掌握一定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找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并掌握一定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谁能说说倍数有什么特点?

二、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直观理解

师:我们来比比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到4的倍数和6的倍数。

生独立找,请一生上台汇报,投影展示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数字表上4的倍数和6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口述并板书)12,24,36,48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也就是说它们是4和6公有的倍数,我们给这些数取个名字叫4和6的公倍数。

师:在12,24,36,48中,最小的一个数是12,我们也给12取个名字叫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找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找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找最小公倍数)

师:我们用列举法找到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请大家用列举法再在50以内找找6和9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汇报,

师: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圈来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的公倍数。

小结: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究方法

1、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用列举法找到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6和9的最小公倍数。请看屏幕,请大家再用列举法找出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7和14 8和24 9和18

5和6 2和7 9和4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观察每横数据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小结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两数是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

(2)两数是互质关系时,最小公倍数是两数的乘积。

师: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时,除了用列举法,还可以用你们发现的特殊办法去找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样更简便。

我们进行一个抢答比赛,看谁能最快找到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和6 6和7 4和12 2和5

9和5 10和11 8和10 10和20

学生抢答,请学生说说想法

2、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我们已经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有信心来挑战一下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2,3和6 3,4和5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小结:我们同样可以用列举法找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总结

师(指板书引导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了找最小公倍数,知道了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还知道了找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列举法,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师:大家的收获不小,我们一起来练一练,看谁能做得又对又快。

1、判断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2)4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40。

(3)自然数范围内,4和6的公倍数有无限个。

(4)15是最小公倍数。

(5)6是3的最小公倍数。

2、在括号里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7 ( ) 7和1 ( )

6和8 ( ) 18和6 ( )

12和8 ( ) 52和13 ( )

10和15 ( ) 9和4 ( )

2,5和4 ( ) 3,6和8 ( )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2、思考:有一包糖果,不论是分给8个人,还是分给10个人,都正好剩3块,这包糖至少有多少块?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

6的倍数有:6、12、18、24、30、… …

4和6公倍数有:12、24、… …

4和6最小公倍数:12

小学五年级数学 课件 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P67~68例1、例2、例3及练习十五第1、2、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理解形如a±x=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出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一猜里面可能有几个球呢?(学生思考后会说,可以是任意数。)

教师继续通过多媒体补充条件,并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

并用等式表示:x+3=9(教师板书)

二、互动新授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思考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的值。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通过天平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 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 +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 +3=9。

观察:把左边拿掉3个球,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要怎么办?

(右边也要拿掉3个球。)

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x +3-3=9-3

x =6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

3.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

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5.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方程左边=x +3

=6+8

=9

=方程右边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6.出示教材第68页例2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并用等式表示出来:3x =18

引导学生:通过刚才解方程的经验尝试解决这个题。

学生自主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解题过程: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3,解得x =6。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x =18

3x ÷3=18÷3

x =6

质疑:你是根据什么来解答的?

引导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O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让学生尝试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出示教材第68页例3,并让学生尝试解答。

由于此题是“a-x ”类型,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可能会出现困难,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学生可能会在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 ”,但x 在等号的右边,不会继续做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等式的性质,只要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相等的数或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那么我们可以同时加上“x ”。

通过计算让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只剩下“20”,而右边是“9+x ”。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20和9+x 相等,可以把它们的位置交换,继续解题。学生继续完成答题,汇报。根据汇报板书:

20-x =9 请学生自主尝试检验:方程左边=20-x

20-x +x =9+x =20-11

20=9+x =9

9+x =20 =方程右边

9+x -9=20-9

x =ll

8.讨论: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再汇报。

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解方程时要先写“解”,等号要对齐,解出结果后要检验。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自主计算解答,并集体订正答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作业:教材第70~71页练习十五第1、2、7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1)

例1: 例2: 例3:

x -3=9 方程左边=x +3 3x =18 20 - x =9

x +3-3=9-3 =6+3 3x ÷3=18÷3 20- x + x =9+x

x =6 =9 x=6 20=9+x

=方程右边 9+x =20

所以,x =6是方程的解 9+x -9=20-9

x =ll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 课件 篇六

一、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以前研究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而本节课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要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出现了一道准备题,接着列表分析每经过1分钟、2分钟、3分钟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然后再出示例题解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突破点放在学生对应用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对行动的体验上。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三、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1、复习铺垫法。2、直观演示法。3、分组讨论法。4、启发讲解法。5、练习巩固法。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五、教具学具:实物投影

六、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在未学新课之前,老师先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看谁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最好。)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3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投影出示)

(1)、口头列式解答。

(2)、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师:这道题是我们以前研究的关于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时,它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假如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在运动,那么它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看准备题。)

【设计意图:在原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展示教学,通过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次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再次感悟行程问题。】

2、准备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投影出示)

(1)、读后回答a:这里讲的是几个人在运动?

b: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c:做手势理解同时出发,相对或相向而行。

(师:请大家伸出两只手,把两个食指比作两个人,让他们同时出发,向对方走去,准备好,听老师口令出发。看图,两人一起出发叫同时,不能一先一后。对面往一起走,叫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那么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变化情况怎样呢?我们先填表,再理解。)

(2)、填表并汇报填表结果。

(3)、观察表后思考回答:

a、 每经过1分钟,两人所走路程和有什么变化?与此相反,两人之间的距离又有什么变化?

b、 当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c、 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0,这表示两人相遇了,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家的距离。像准备题这样的应用题,我们就叫它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如何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种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手势模拟表演,理解同时出发,相对或相向而行的含义,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不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读题。

(2)、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成线段图。

(师:小强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小丽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求什么?这道题如何解答呢?老师准备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思考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找出解决办法。)

(3)、出示思考题,分组讨论学习。

思考题

A、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与所求的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B、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C、怎样列综合算式求出两家距离?

D、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

(4)、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54+704 (65+70)4

(5)、比较:两种解法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6)、小结:今后我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看书质疑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分析比较、质疑问难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巩固练习

第一组

1、根据线段图口答。

2、动笔做一做。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46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第二组

1、看图列算式。

2、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算式。

3、根据算式补充条件和问题。

4、看图编一道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验收题

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轮船每小时行23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轮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0小时两轮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思考题

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使知识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小学五年级数学 课件 篇七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3)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在课题下面板书:(指不是0的自然数)]

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所有因数记录下来。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

交流: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各人找出的因数,并(www.kuaihuida.com)按交流的方法板书所有因数。 比较:你认为这里每人找因数的方法,哪个比较好一点?为什么?

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说明:找36的所有因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两端;(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为什么?)6和6,相同的只要写一个。中间还有吗?(结合说明板书成:36的因数有:1,2,3,4,6,9,12,1 8,36 。)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 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指名按顺序说一说)

说明: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 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16呢?(按一对一对的顺序板书结果)

(3)发现特点。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请你找出3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大家独立试一试。 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2)完成“试一试”。

(3)发现特点。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2.做练习五第1题。

3.做练习五第2题。

4.做练习五第3题。

5.做练习五第4题。

6.填充。

(1)7的。倍数最小是( ),7的因数最大是( )。

(2)一个数有因数3,它一定是( )的倍数。

(3)8是2的( )数,2就是8的( )数。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 课件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预习生成单、作业纸、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2、 师:针对这个内容,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相信你们一定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现在请组长带领组员提炼出你们组最想研究的问题。

3、 指名学生汇报。

4、 师:同学们,不管你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关,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

二、 检查预习,自主探究

1. 出示预习生成单:(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形成统一意见准备汇报。)

2. 指名上台展示并汇报。(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最先上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3. (学生展示中注意分工汇报,在汇报中要注意学生用比一比的方法证明涂色部分相等,如果有用分数的意义的理解“都是相同纸的一半”或者“分子是分母的一半”理解也要给予肯定,教师应及时提出,照这样一半的理解,提问:你能在写出一个和他们大小一样的分数吗?教师及时的板演,

4.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你们得出这个结论了吗?

三、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师:第一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学生说二分之一),第二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的(四分之二),第三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八分之四),涂色部分都相同,也就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也(学生说相等),可是,它们的分子分母却不相同,他们有没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呢?我们通过合作交流来探究这个问题。

2. 出示合作要求(课件),指名学生读一读。

3. 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4. 学生汇报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要规范,同时,可以让小组回想补充,特别是,跳跃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变化规律是怎样?

5. 指导汇报,总结规律。谁能完整的说一下你们刚才总结出的规律?

6. 教师归纳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7.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吗?(0除外)

8. 再读一读,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关键。

9. 拓展深化,加深理解 ,完成练习,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之间的联系。(练习一)这个过程也要看学生的生成在哪,教师及时的给予肯定。

9.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孩子们的表现特别出彩,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的表现会更棒。

四、应用拓展,新知内化

1.出示例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觉得解决这道题应该利用什么知识?(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3.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就应用分数的基本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