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3篇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教学设计与反思的写作思路。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租船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优化的数学思想。
3、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春天到了,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他们想去划船,遇到了租船问题,请帮他们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板书:租船问题)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人数:32人
小船租金:24元/艘
大船租金:30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
大船人数:6人/艘
2.师:怎样租船最省钱?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先独立思考后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合作交流:
提示:大船和小船的租金不一样,坐的人数不一样,每人付的钱……
大船:30÷6=5(元)小船:24÷4=6(元)
大船便宜,尽量多租大船。
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32÷6=5(条)……2(人)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师:这是最省钱的方法吗?你还有什么想法?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生: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上还会空出两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2.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5条大船和1条小船是最省钱的?小组合作,再次调整试一试。
3.反馈交流,上台展示: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生:先假设,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练习三?春游?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2、四一班有42名学生去划船,大船60元限乘4人,小船50元限乘3人。怎样租船最省钱?
3、有27名老师带203名学生去游玩,怎样买票省钱?
成人:40元学生:20元团体(30人及30以上)30元
4、某公园门票售价有两种方案:
方案A:成人160元/人儿童40元/人
方案B:团体(5人及5人以上100元/人)
1、如果有5个成人、5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2、如果有3个成人、5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教学反思:
租船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这节课的内容,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租船问题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所以在上课还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可以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音乐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拉拉勾
目标
1、感受歌曲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学 活动准备:录音机、音乐磁带《拉拉勾》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情绪经验,为歌曲学 二、幼儿学唱歌
1、教师范唱歌曲《拉拉勾》,引导幼儿重点关注歌词内容。
请你们仔细听一听,老师的歌里唱了些什么?
2、教师再次范唱歌曲,引导幼儿重点关注歌曲中的情绪变化。
教师:你们感觉这首歌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3、教师引导幼儿初步学唱歌曲,注意在唱到切分音符和休止符处,教师要有较明显的动作暗
示。
4、教师引导探索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演唱歌曲前后两部分(用断顿的唱法演唱前半部分,轻快的唱
法演唱后半部分。)
三、幼儿按歌词内容创编动作,学 翘嘴巴。
活动延伸
当幼儿熟悉歌曲后,在歌曲的最后两句,教师还可以启发幼儿做出各种表示友好的动作,以突出歌
曲中同伴友好相处的积极情感。唱歌曲前半部分时,用较弱的力度表示害羞;唱后半部分时,用欢
快的情绪表示同伴间成功和好的自豪感!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教学意图: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幼儿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移动》。以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大胆尝试探索使物体通过不同材料移动的不同方法。
2.愿意用语言表述探索活动的结果。
教学准备:
小碗人手两个、乒乓球人手一个、围裙、小勺、口杯、吸管、夹子、毛线、毛巾、纸盒、筷子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以围裙老师的身份导入活动。
1.猜一猜:围裙老师的口袋里藏着什么?
2.出示夹子、小篮子、一次性口杯,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3.出示乒乓球,介绍“移动”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二、第一次探索活动。
1.幼儿自主探索使乒乓球移动的不同方法,教师指导帮助。
2.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教师帮助记录。
3.教师小结幼儿探索结果。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
1.介绍新材料,说说它们的作用,再次强调游戏要求。
2.幼儿自主尝试使乒乓球移动的方法。
3.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教师帮助记录。
4.教师总结幼儿探索结果。
四、结合日常生活,谈谈哪些物体可以移动?
教学反思:
教师按照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地选择主题、内容,思考要提供的材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我们的观念中,还没有把幼儿当作一个真正探索的。小科学家来对待,科学教育不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与理解能力,没有鼓励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因此幼儿难以获得独特的、富有挑战性的直接经验。学会给与幼儿出错的权利,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给予每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并挖掘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
活动意图:
数学活动本是枯燥的,幼儿很难进入正题。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融入游戏的环节,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 给动物按大小排序。
2. 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房子、标记图、动物、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我们班来几位特殊客人。
猜猜它们是谁?
2.给大小不同的三只兔子排队
有几只兔子?(出示标记图,幼儿说出:最大的兔、大兔、小兔)按从大到小顺序排。
刚才按照什么顺序给兔子排队的?
3.游戏:喂兔吃萝卜。
兔子最喜欢吃什么?
这里有什么样的萝卜。(幼儿说出最大的萝卜,大萝卜、小萝卜)引导幼儿说出:最大的`萝卜送给最大的兔子,大萝卜送给大兔,小萝卜送给小兔。
4.集体活动
出示标记图。篓子里也有兔子和萝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排队。注意边送边说。最大的兔吃最大的萝卜,大兔吃大萝卜,小兔吃小萝卜。要一 一对应
5.活动开始
表扬正确运用短句讲述的幼儿。
活动反思:
活动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这次活动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并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进入到各个环节中,大多数幼儿学会了从大到小的排序,从操作情况来看,部分幼儿完成的较好,但还是有部分未理解,希望自己在下次教学中,加以改进,做到课前准备充分,用更儿童化的语言进行表述,便于幼儿掌握。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概括剧情
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
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
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
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
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
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即从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性格。)
四、分析主题思想
1、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2、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3、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4、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
5、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
五、小结拓展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六、布置作业
将你的想法整理出来,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备注: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教学反思】
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
总之,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
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
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
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你们自己能行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
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
“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
6、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
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
2、指名读诗,师生互动。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满怀期待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愿意很快地告诉他故乡的事情吗?
③怎样读才会让别人快一点告诉你家乡的事情呢?
④大家想一想,再读一读。
⑤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非常想知道故乡的事吗?
④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急切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诗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了,他想知道一些事情,他会怎么问呢?
③谁再来试一试。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那种急切的心情吗?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3、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读懂了王维说了些什吗?
4、指名简单地说一说。(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5、出示cAI课件,播放动画,教师讲述诗意。
6、王维说了些什么,咱们知道了,那我想请你来当王维,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7、指名读。
8、有谁能把这首涛有感情地背诵下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通过你们的朗读,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
2、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梅花的古诗和文章,可引导学生背一背,说一说。)
3、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傲霜斗雪,争相怒放。一句“寒梅著花未?”不光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会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战胜困难的决心。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会在钟面上拨出整时,对接近整时的时刻只要求能说出大约几时,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主要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家庭教育,大部分的认识方式不规范,缺少系统性。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提升和总结。因为班级基础较好,教者对教学目标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会在钟面上拨出大约几时,教学难度有所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整时,会在钟面上拨出整时。
2、使学生初步认识大约几时,会在钟面上拨出大约几时。 3、通过学习,学生对钟表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几时教学难点:认识大约几时教具准备:课件,钟面模型学具准备: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老师今天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瞧,它来了。小猫kitty第一次和我们大家见面,它还带了些神秘的礼物呢!谁来猜猜它的神秘礼物是什么?
小猫kitty想给你们一点提示:(播放课件:谜语)这下,你们猜是
(播放课件出示多种钟表)小猫kitty带来了钟和表,这节课它会带着我们去钟表世界走一走,领略其中的奥秘与神奇。(回到课题:认钟表)【设计意图:熟悉的卡通形象——小猫kitty,作为贯穿整节课的情境人物首度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的猜谜语,拉近了情境人物与本节课的距离,突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多种钟表的展示,辨证地体现了钟表的表示时间的共性,拓宽了学生了的视野,也为“了解历史”部分埋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观察钟面
看,这儿有一个钟,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个钟面上有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问:有哪12个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让学生到前面指一指哪根针是分针,哪根是时针。老师发现了它们的样子不一样,你发现了吗?)
说的真好,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两根针,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老师也带了一只钟,你看看老师的钟比小朋友刚认识的钟面多了什么?伸出你的手指跟着秒针一起出发吧。它是怎么走的呀?
这个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我们的时针和分针也是按这样的方向走的。今天我们主要介绍时针和分针,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看时针和分针就能知道大概的时间了。
【设计意图:教材中所出现的钟面都是只有时针和分针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积累有一定的冲突,教者给秒针一分钟的展示机会,既解释了冲突又为后面的认识大约几时的“几时不到一点”和“几时刚过一点”做了铺垫。】
2、初步认识整时
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知道吗?(2时的钟面学生很可能会说成2点)2点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2时。
谁来说说2时的时候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时我们就说是2时。那么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试一试:1时、5时、11时)观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我们把这样的几时又叫做整时。
有了钟表,我们就能够知道,那你能根据每幅图中钟表上表示的时间说一说,这些小朋友是什么时候在做什么事情吗?(播放课件:想想做做2)提问:这时候钟面上的针怎么只剩下一根了?(第2幅图:12时)说的真不错,象这些时间都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老师这里有一个钟,我想自己拨一个9时,你能告诉我该怎么拨吗?那请你来给我示范一下好吗?
我们小朋友在心里想一个自己喜欢的整时,然后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来。指名全班交流:拨出了几时,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
请小朋友将自己拨出的时间向同桌说一说,说说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我们小朋友都能自己拨时间,可小猫kitty在一旁可发愁了,它想拨一个6时,一不小心把钟拨坏了,你们瞧,只剩下一根针了,你能帮它修一修吗?老师这里准备了几根针,请你选一根,修好小闹钟。(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你为什么选这根针?
那你为什么要把分针放在这里呀?
我们小朋友真能干,我也想请你们帮忙修修这个钟,愿意帮忙吗?4时:你为什么选这根针?那你为什么要把时针指着4呀?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教学环节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在观察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帮助小猫kitty修钟是教者对“想想做做”的部分习题的出现顺序及出现方式做了些许调整,注重动手操作,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初步认识大约几时小朋友,你知道小猫kitty为什么喜欢6时吗?6时央视动画城频道要播放《大风车》。小猫kitty可喜欢看了!小猫kitty想在钟表世界里继续走一走,看一看,等下我们一起去提醒她好不好?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到了这时,你想提醒小猫kitty什么呀?(出示6时不到的钟面)你为什么说6时还差一点呢?
小朋友真热心,提醒小猫kitty,6时不到一点点,动画就要开始了。时间过得真快,6时到了,动画准时开始了。(显示随着时间推移,6时播放动画,学生跟着歌声一起唱一唱)
看了会动画,现在钟面上6时已经?是呀,6时刚过了一点点。
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6时不到一点或刚过6时,都可以看成是大约6时。(出示:大约6时)那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出示想想做做3)第一个,为什么是大约8时?第二个,为什么是大约9时?
小结:对呀,几时不到一点或几时刚过一点,我们都说成是大约几时。你能在钟面上播出大约5时吗?(两种情况)全班交流:他们俩拨的不一样,你觉得谁拨对了呢?
【设计意图:《大风车》是学生最喜欢的儿童节目,学生对其播放时间十分了解,教者抓住这一教学资源对教材做了些许改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跟着歌声唱一唱,寓教于乐。有了前面秒针的简单认识及这里环环相扣的提问,学生能够很好地自己的语言解释大约几时。动手拨一拨,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了大约几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4、24时拓展
小猫kitty和我们一起学习了整时和大约几时,可她却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播放课件:出示想想做做6)
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
介绍: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一天要转两圈,所以有两个10时,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 【设计意图:知识的初步渗透,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辨证地认识时间。】
5、电子表
老师平时还见我们有的小朋友戴过电子表,你能读出这个时间吗?(播放课件:出示想想做做7)你怎么知道是5时的?
电子表直接用数字来表示时间,数字是几,就是几时。你在哪里也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形式?(电视、手机、)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说一说,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数学”的思想。】
三、了解历史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小朋友已经学到了很多钟表的知识,小猫kitty还想带我们去一下钟表博物馆。(播放课件)在博物馆里小猫kitty见到了这样两个特殊的钟表,你能看出钟面上的时间吗?(只有4个数字的钟面和没有数字的钟面)
【设计意图: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对钟表历史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总结
钟表世界里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要想知道得更多,我们小朋友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总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做到情感化、生活化、趣味化和开放化,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摆正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通过看、拨、比、想、说、修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应用。既注重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又有效地进行了珍惜时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整堂课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课标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具体的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事物的存在总是有其两面性的,就教材而言,它体现了编者的匠心,但是它有其局限性,一线的教师都知道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并不是完全适合自己的班级。就本课教材的教学要求而言是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会在钟面上拨出整时,对接近整时的时刻只要求能说出大约几时。教材是我组织课堂的蓝本,就本班学生基础而言,我稍微增加了教学了难度,我要求学生能在钟面上拨出“大约几时”,通过自己动手拨一拨,学生能进一步认识表示大约几时有两种表示方法,这样的提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思维了开放性。
教材以“大约7时”为例来教学大约几时,认识“大约几时”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本篇教学设计中,教者将这一例题做了些许的改变。就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6时”更关注,因为这时有他们关注的儿童节目《大风车》,“大约6时”与《大风车》相联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学生每人一个学具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帮助小猫kitty修一修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三、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的课堂,单调枯燥的数学符号代替不了数学课堂的全部。从沙漏到原子钟,钟表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晶,对钟表历史的了解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无形中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八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团花纹样的设计。
2、综合运用折、剪、撕、画等方法制作伞面团花纹样。
3、通过模拟制作生活用品小花伞,体验生活乐趣。
教学重点:
伞面团花纹样的设计制作。
教学难点:
伞面的折剪方法、伞柄的安装。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范作、彩纸、剪刀、吸管、双面胶、透明胶。 学生――剪刀、正方形彩纸、吸管、双面胶、透明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歌曲《小花伞》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
早就听说咱班同学聪明又活泼,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想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猜出来!
课件出示:“不长藤儿不结瓜,下起雨来才开花,花儿开在头顶上,你走到哪儿它到哪儿”(打一生活用品)
谁能说说在生活中伞有哪些用处呢?
伞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雨雪天,它为我们抵挡狂风和雨雪,热辣辣的阳光下,它又为我们遮挡阳光!课件出示雨中撑伞图:瞧!当人们撑开一把把雨伞,就像大地上盛开出朵朵会移动的花朵,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展示范作:请看,老师手中也开出许多伞花,好看吗?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制作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小花伞》。(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分析伞的结构,讨论制作方法。
不管制作什么,首先都要了解它的结构,谁能告诉老师一把伞有哪些部分组成?
(板书:伞面、伞柄)
仔细观察老师制作的小花伞,猜猜我都用到了那些制作方法? (板书:剪、折、撕、画)
小组讨论一下制作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接下来,请思考一下:你认为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地方?谁有解决方法?
2、演示制作方法:
老师选择了一种自己喜欢的制作方法,想来制作一把小花伞,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制作的?那就请同学们自己观察哦!
做伞面:
(1)先找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3―5折后,用剪刀把尾部边缘沿弧线剪下。
(2)再把两边的线剪出各种图形,然后用水彩笔水浸染。
(3)最后把染好的纸慢慢展开,放在另一张白纸上凉干,
(4)用固体胶把染好的纸贴在一张白纸或彩纸上,留出一部分边,把小伞的伞面做好。
粘伞面:
用剪刀沿一个角一直剪到伞面的中心点,把剪开的这部分重叠粘贴一部分,注意边缘线要与原来的相重叠。
做伞柄:
将饮料吸管或用厚纸卷成细细的管状,在一端沿轴线剪开约1厘米长的小口并向两边分开,做成伞把,用双面胶将伞把固定在伞面内面尖端处。
【WWW.JIAOXUELA.COM】四、布置作业
想不想亲自动手试一试?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方法,来设计一把跟别人不一样的小花伞吧!相信你会比这些小朋友制作的小花伞还要漂亮!
温馨小贴士:
1、 动动脑筋,你还有别的办法制作小花伞吗?看谁做的能让人耳目一新!
2、使用剪刀注意安全,小心别把废纸掉在地上哟!
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并及时发现、表扬、展示。(播放轻音乐)
五、展示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从其伞面的制作,伞花的设计是否美观去欣赏,还有制作是否精细认真)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亲手制作了一把精致的小花伞,怎么样?有没有成就感?下课以后,你还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装饰手法,例如拼贴法,蜡染法,毛线缠绕、折纸等制作不同的小伞,可以当做礼物送给你的好朋友。 礼轻情意重,我想收到礼物他一定会非常开心!其实,伞有很多种!
希望将来 老师可以撑一把你们设计的伞走在大街上!
教学反思:
《小花伞》是一个让孩子动手体验的教学活动。我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动手能力选择了这个美术活动。为了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富有情感的美术活动。我选择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经常接触的“伞”。先让孩子通过观察伞,了解了伞的基本特征,和装饰特点和结构,之后开展了这个美术教学活动。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
根据孩子们课前进行的一系列的准备活动我制定了
1、初步了解团花纹样的设计。
2、综合运用折、剪、撕、画等方法制作伞面团花纹样。
3、通过模拟制作生活用品小花伞,体验生活乐趣。
我的教学目标,希望孩子能达到这些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本班孩子在动手方面尤其是在使用剪刀方面能力相对较强,所以我选择让孩子自主制作小伞,这既给了孩子们更多的动手机会,也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儿歌引入主题。
我以之前学过的小儿歌《小花伞》作为课堂导入,直接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引出,引导孩子说出他们所观察到的伞的样子。
三、范例展示,激起孩子的制作、绘画兴趣。
在语言表达后,我将事先准备好的范作按照不同的装饰方法出示了出来。这样,孩子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了不同的装饰方法,可以装饰出各种漂亮的图案。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辨声音引入风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听画上的声音,都是什么声音呢?
⑴指名回答
师:对了,是风先生来到我们的教室了。(板书:风)
师:风不仅能听,还可以写,古代就有诗人写下了许多有关风的诗句,谁能背给大家听听。(生背,师评价。)
2、揭题
师:其实风还可以画出来。风看不见,摸不着,他藏在哪儿呢?怎么画出来呢?就有三个心灵手巧的小朋友,不但能找到风,还能把风画出来!想知道他们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画风》(板书:画)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起把课题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看一下自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再把文中这7个认读的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能做到吗?
2、学习七个认读的生字
师:文中的小朋友看你们读得这么认真,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他们来了!(出示课件3)
⑴与文中的小朋友打招呼,问声好。
⑵师:谁能借助拼音读出哪个小朋友的名字?(指名回答并齐读)谁还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注意:“赵、陈”是翘舌音,“宋”是平舌音)
⑶出示课件4
师:没有了拼音,还会读吗?(全班齐读)
⑷出示课件5
师:找一找在生活中“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哪里见过?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吗?
“陈”:耳东陈(是识字的好方法)
“涛”:海涛、波涛(哦!“涛”跟水有关系)
师评:原来这些字你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呀!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个呢?(拿出“显”的卡片,让学生接读)
⑸识字巩固环节
师: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含有“显”字的句子读一读,谁来?(指名读)
老师这儿有许多精美的卡片,还想要吗?(想)想,就看你们的本领了!
“赵、宋”:要求学生能说出识字的方法
“艺、丹”:要求学生能组词
3、写字教学
⑴分析字的结构,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评价:你观察得真仔细!
⑵出示范字。
⑶范写“艺”。
⑷师巡视辅导,相机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三、初读课文
师:生字会认了,课文一定读得更好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宋涛、陈丹、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还找出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读完评价)
(一)理解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过渡:请一位同学说说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
1、指名回答(出示课件),再指名读
2、理解赵小艺为什么这样画风?(生反馈)
师: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这时候,她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全班再交流)
师评价:赵小艺真是个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孩子。所以,她第一个说“我能!”
师:其实,赵小艺很聪明,他看出风藏在旗子里。
3、课件出示: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4、先让学生自由填空,而后老师指正,并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二)理解陈丹和宋涛画风的句子
1、出示课件动画
师:风先生来了,三个小朋友的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指导朗读陈丹画风的句子
①出示课件: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师:噢!老师听出来了,小树弯弯的!
②再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宋涛画风的句子
①师:宋涛也把风画出来了,快和同桌一起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②读好“斜斜的雨丝”
③小组分角色朗读、全班分角色朗读(出示课件)
(三)师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看到风了。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七个认读的生字,还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要想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风,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作业(出示课件)
五、板书设计:
旗子飘
15画风小树弯敢想敢做
雨丝斜善于动脑
风车转
反思:
首先,我利用自然界的风可以通过耳朵听到,可以通过文字写出,以此来引导学生领会,风还可以通过笔画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俗话说:“空穴来风”。风来无影,去无踪,没有形状。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抓住了风力使物体发生变化这一特征,利用找到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不足之处:
1、语文教学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而我在识字教学中就犯了这一错误。
2、朗读的目标含糊,应该每次要有明确的指定。
3、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过于紧张,漏下的板书应在适当时机补上。
音乐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
椅子
活动目标:
1、学 活动准备:
1、熟悉音乐。
2、每人一张椅子,排列成秧田式。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泼水歌),找座位。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找自己的小椅子一起做游戏好吗?(幼儿边拍手边找座位)
(二)、游戏“亲一亲”
师:我们来请小屁股和小椅子来玩“亲一亲”的游戏好吗?
师示范:亲一亲,屁股碰椅子后马上站起来,同时嘴里发出“叭”的'声音。你们会吗?
幼儿练 亲两亲:方法同上。(亲三亲)
我们还可以请我们身上的什么部位和小椅子来玩“亲一亲”的游戏呢?
幼儿自由发挥,教师带幼儿尝试。亲小手的时候可以增至5亲。
(三)、游戏“躲猫猫”(创编游戏动作)
1、你们玩过“躲猫猫”的游戏吗,谁来说说?
今天我们和椅子一起来玩“躲猫猫”的游戏。
2、我先把自己藏起来,(师示范藏在椅背后,并扶住椅背)等你们藏好了,我就来找你们。
“宝宝,藏好了吗?”“那我来找啦”“宝宝,在哪里”
3、师说:刚才我看到这个宝宝把头这样露出来了,我就知道原来他躲在椅子背后了,看我来学学他的样子:师示范:(左右探头)
4、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让老师找到你啊?(引导幼儿创编伸出手、伸出脚等动作)带幼儿练 师带幼儿做:“宝宝,在哪里”边说边做动做:双手扶住椅背左右探头的动作,幼:“宝宝,在这里”重复第一句音乐。接着练 上下探头
右手叉腰,伸出左手做摇手状
左手叉腰,伸出右手做摇手状
6、待幼儿熟练后交换角色:幼儿找,老师藏。(找老师时,你们应该怎么说啊?)(音乐)
7、做完后,接着示范下面的动作:
双手叉腰,小碎步从椅子后面跑到前面,转身面向椅子
双手同时按照__|__X|的节奏拍击椅面
师:谁说说,我刚才还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你们知道我藏在椅子背后的。(幼儿说)
8、幼儿完整随音乐练 活动反思:
本课整体上的效果还是不错,孩子们在学 会唱歌的锤子
活动目标:
1、熟悉歌谣,学 活动准备:
音乐、图谱、图片、乐器:打棒、碰铃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熟悉歌谣的基础上,学 活动难点:用碰铃演奏十六分音符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唱歌吗?
师:有一位修鞋匠老爷爷他手中的锤子也会唱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
二、互动学 (一)欣赏歌谣,初步理解歌谣
师:老爷爷手中有几种锤子?(出示大小锤子图片)
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有什么不一样?
(二)再次欣赏歌谣,感知大小两种锤子的节奏
1、师:大锤子是怎么敲的?(出示图谱1)
师:敲了几下呢?
师:我们一起拍手来试试。
师:大锤子敲得声音重还是轻?
师:我们再来试一试。
2、师:小锤子是怎么敲的?(出示图谱2)
师:敲了几下呢?
师:小锤子敲得声音重还是轻?
师:我们一起拍手来试试。
3、教师说前半句,幼儿拍手表现两种锤子的轻重
三、探索交流
(一)学 (二)根据乐器的音色为歌谣选择乐器
1、师:小朋友真棒,知道在修鞋的地方拍手,说词的地方摆头。瞧,老爷爷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呢。(出示打棒、碰铃)
师:你们认识吗?
2、师:哪一种乐器的声音像大锤子在敲?
师:哪一种乐器的声音像小锤子在敲?
3、幼儿分两组分别使用打棒和碰铃。(教师巡视检查幼儿乐器的用法)
4、师:我们用乐器宝宝来试试:大锤子唱歌当当当当,小锤子唱歌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
(三)看图谱完整演奏
1、教师指图带领幼儿演奏(提醒幼儿说词部分乐器休息)
2、教师小结:乐器的使用以及小锤子的演奏
师:小朋友想一想碰铃怎么就敲得快了?
3、幼儿互换乐器,感受不同音色的乐器所演奏的效果不同。
四、拓展延伸
师:这首歌谣叫《锤子歌》,老师将图谱放到表演区,小朋友可以试试除了用打棒和碰铃伴奏,还可以用什么乐器?反思: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由于小班幼儿没有太多的演奏经验,对于他们来说乐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选择了歌谣《锤子歌》。
活动反思:
这首歌谣琅琅上口,便于理解,同时还有孩子们喜欢的象声词“咚”,“叮”,并且通过大锤、小锤的对比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感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及音乐的轻重、快慢。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颇有难度。例如:在本次活动中,小锤子敲了八下,小班幼儿没有那么强的自控能力,不可能正好敲八下。只要幼儿能跟上节奏,音乐停,乐器不敲即可。
怎样能让幼儿用碰铃给小锤伴奏时既敲得快还要节奏清晰,那就在于两个碰铃之间距离的掌握,离得太近听不清敲的节奏,离得太远跟不上节奏。要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来探索发现这一秘密。
由于小班幼儿没有配器的能力,因此我给幼儿提供了打棒和碰铃两种乐器。幼儿可以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和大锤、小锤进行匹配,为幼儿后面学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还是很高的,但是仍有3名男孩对于后面的集体演奏环节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是分组演奏,所以存在等待现象,他们3个是急切的想敲击乐器,但是老师不允许,所以后面出现了不耐烦的情绪。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十一篇
活动目标
1.在尝试中引导幼儿认识色彩的冷暖关系,即冷色调、暖色调。
2.激发幼儿的想像力。
3.培养幼儿敢于大胆尝试的精神。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立体房子两座,各种色卡5套,兔子一家头饰三个。作业纸、油画棒、音乐磁带、录音机、大头针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起幼儿兴趣教师扮演兔妈妈,带着孩子来到两座房子前。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们是兔子一家,最近我们新造了座房,可还没有装饰,听说你们的绘画能力很强,所以想请你们帮我设计一下,我的短尾巴小兔喜欢温暖一些的房间,我的长耳朵兔子喜欢凉爽一些的房间,小朋友们肯帮我吗?
二、第二次尝试,请幼儿分色卡
1.请你根据小白兔的要求分色卡。
师:小白兔妈妈已经告诉了你们,长耳朵喜欢凉爽一些的墙饰,短尾巴喜欢温暖一些的墙饰,那么请你们根据它们的要求来把桌上的许多色卡分一下。
2.师:小朋友请你告诉我,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3.教师启发和引导幼儿掌握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定义。
教师小结:用这种冷色来画成的画叫冷色调,冷色调看上去较凉爽。用这些暖色来画的画叫暖色调,暖色调看上去较温暖。
三、第三次尝试,制作墙纸
1.师:那么我们就来帮长耳朵设计一些冷色调的墙纸,为短尾巴设计一些暖色调的墙纸。
2.作画要求:小朋友自由选择桌上的各种纸,一种纸制作一种色调。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放轻音乐,增加气氛)。
四、第三次尝试,幼儿贴墙纸
师:小朋友真能干,为小兔设计了这么多漂亮的墙纸,请先设计好的先贴上墙去。
五、幼儿围着两座房子跳舞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紧凑但不紧张,气氛热烈但不混乱,幼儿活动积极,乐学、愿学,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教师主导的纲要精神。实现了“通过对各种图形展开想象,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的教育目标。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故事。
2,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感受故事的神奇,体会夸父追求光明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教材分析
夸父追日也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夸父追日的原因及其执著,奉献的精神,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看龙源湖公园“夸父逐日”雕像)
看到这个雕像,大家想到了什么?对,“夸父追日”——夸父为了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个了不起的巨人——夸父,走进神话故事——“夸父追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词),朗读(加拼音,再去拼音。)。
3、填空。
神话写了夸父( )太阳,( )虞渊,夸父倒下后变成( ),他的手杖( ),目的是( )。(课件演示)
三、再读课文、品味含义。
1、夸父追日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家从哪里知道的?请在第一自然段画出关键句子,朗读。板书:(追求光明)
教师补充:夸父喜欢光明,想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因此他要追赶太阳,要抓住太阳,他多么了不起呀!(其实,夸父本是一个巨人族的名称,他们是大神后土的子孙,生活在北方一座叫“成都载天”的山上,个个身材高大,威猛强悍,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着!可是这个地方,冬季漫长,夏季很短。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山上积雪还没有融化,又匆匆向西方落下。夸父族人民只能生活在寒冷的冬天与黑暗中,夸父族人想,如果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悬挂在成都载天的上空,不断给大地光与热,该多好呀!于是,他们从本族中挑出一名英雄,去追赶太阳,并把“夸父”的名称送给了他,夸父身上肩负着族人对他的希望与信任。)
2、那么到底夸父是怎么追日的呢?小组先商议一下,看在哪些自然段。(2——4)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后,出示课件夸父手提手杖追日,教师看着画面朗读“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从中大家体会到了什么?
(夸父奔跑的速度快)评价:夸父跑的真快,像风一样,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相当于一眨眼从焦作跑到了东北,这就是神话故事的传奇色彩。
(2)、请女生读第三自然段。出示课件:夸父喝干黄河、渭河水。
大家从夸父一口气喝干黄河、渭河水体会到了什么?
(夸父太渴了)夸父太渴了,说明他已经追了很久了,夸父为了追求光明,不停地追赶太阳,可是因为太渴了,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巨人喝水,那真是一饮而尽江河水啊!
(3)、喝了这么多水,喝够了吗?请朗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夸父倒下,奋力向前一抛手杖,闭眼。
教师:夸父还没到大泽,就颓然倒下了,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尽管夸父已经筋疲力尽了,尽管他已站不起来了,但他并没有屈服,用上最后一口气,把手杖抛出去,夸父这一抛为了什么?(挽留太阳,给人们指明方向……)
从中你体会到了夸父什么精神。(板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3、那么故事的结果呢?课件出示: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定格在桃子上,教师朗读。
(1)、齐读最后一段。
教师:此刻,你还觉得夸父仅仅是个身躯伟岸的巨人吗?(精神也很伟大)你感受到了他身上什么品质?(顽强拼搏,无私奉献。)
教师:夸父这种执着追求,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他不仅仅留给我们巨人的形象,他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巨人,让我们再次以敬佩的心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四、考考你
“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是这样记载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含义吗?
解释: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还没有到,就在路上因口渴死了。夸父将他的手杖丢弃了,化作了一片桃林。
五、总结
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从夸父身上感受到了他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他的这些精神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继承并发扬下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围绕课题“追日”质疑,以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为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
在研读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讲讲你读懂了什么?进行简单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后“考考你”这一环节,联系最早写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经》,请学生读读古文,结合课文所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其含义,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上一个台阶,学会阅读古文,同时亦是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升华。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十三篇
【教材内容分析】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七单元,本节学习的是例一,书本88页。本课时的内容是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们教起来比较费力。在本课时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到规律。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多了。
【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的年级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到规律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可是只要在我们的教师指导、提醒下,他们会学得很快,因为我们的学生平时就有喜欢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得到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要他们学会发现看着一个图片知道下一个图片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置学习内容】
1.通过对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的引入,让学生发现这规律是如何得来,其实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了解规律对本节课重要性,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体会规律的美。
3.同学们明白规律的得来,那么对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得多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
1.根据白板对喜洋洋、美样样、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说出排列的规律。
2.根据老师的提示进入到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老师指导:
1.出示照片排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排列规律。
2.说说规律的存在性。
3.看清例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最后发现规律。
师小结:其实,课题就是本节课的眼睛,同学们在预习应从课题入手。
设计意图:
1.能自己发现规律的存在性。
2.教师的小结渗透学法的指导。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时间:8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的排列,试着自己去发现规律。
2.与老师合作看图,学生注意老师的提醒去发现规律。
3.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老师指导:
1.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把观察图片的结果说出来。
2.根据学生说出图片排列的结果,然后教师进行排一排。
3.最后一起观察排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看着前一个图片,能说出下一个图片是什么,反过来也可以。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能力;
2.明白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三、观察例题,发现规律(时间:15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
1.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规律;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规律;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自主学习。
4.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画下来。
老师指导:
1.老师检查学生画下的结果,在画得不对的学生之间让他们改正。
2.教师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交流情况。
3.引导全班交流汇报,最后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把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好,学会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时间:13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练习,发现规律,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老师指导:教师进行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课堂小结(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得到的。
六、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观察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郎图片规律的排列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大胆猜想激趣乐学
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兴经验。如猜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顔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顔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别人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3篇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教学设计与反思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