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平均数》教案(精选5篇)(平均数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平均数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5篇《平均数》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平均数》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0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安排在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之后。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能准确地从条形统计图中去观察和收集数据,并会作简单的分析、归纳,回答相关的一些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在学生掌握、比较多组统计图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及单个条形统计图内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通过观察统计图准确地比较出数量的多少及大小。例题中的情景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或类似的事情,学生分析起来也没有陌生感。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2、将条形统计图的认知与平均数的概念有机结合,进一步延伸对多组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计算。

3、向学生灌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概念,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设计理念:

统计及分析条形统计图是将简单的统计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一组或多组复杂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整理,绘制成图表来达到直观效果,并根据图表进行计算,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

2、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归纳新知。

4、将知识延伸到课外,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对多组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的方法,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平均数概念的引入及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5人一小组准备的十八枝小棒、三个纸盒。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启发谈话法、尝试法、启发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谈话导入。

1、请学生说说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谈话:上学期期末考试,四(1)和四(2)班进行了一场数学小竞赛,最后四(2)班得了第一名。这两个班的人数和每人考的分数都不一样,怎么就知道哪个班考得好呢?老师们是怎么算的呢?(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学生回答到用“平均分”来计算的。如果提到“平均分”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板书“平均”两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入两班考试的事例让学生想到“平均分”的概念,为后面平均数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解说图意。

2、课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谁套得最准?同样方法出示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并提问。

3、同时出示两组统计图。

提问:这是男女生的比赛成绩统计图,男生和女谁套得准一些呢?

【设计意图:先单个出示统计图是为了巩固旧知识,突然同时出现两组统计图并抛出问题是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引起他们对新知识的重视和思考】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质疑。直到学生说出“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为止,这其中老师可以用前面讲到的“平均分”概念进行引导。

5、适时提问:如何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讨论会发现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科学。“平均分”的概念会给学生很好的启发。】

6、学生尝试在统计图中通过移动长方块来达到大家都一样的结果。教师巡视引导,并发现方法得当的学生。

7、请学生发言,畅谈自己的方法及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让学生动了手也动了脑,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他们会通过移动方块和计算找到最恰当和最简便的方法来找到“平均数”,新知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8、师总结: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得到“平均数”。引入“平均数”概念,并告知学生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可对多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

三、拓展延伸,巩固学习

动手分一分

1、将学生5人一组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把十八枝小棒按5、6、7根的要求分别放到三个小纸盒内。

2、动手分一分,使每个纸盒内的小棒根数相同。看哪组最快最准地完成任务。

3、让分得好的小组发言总结。

动手算一算

1、师问:刚才大家很快就分好了,如果现在是180根小棒按不同的根数插入三个纸盒内再分一样多会怎样?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利用刚才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师对两种方法再进行比较,并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练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便和重要,也巩固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

四、归纳总结

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男生 女生

6+9+7+6=28(个) 10+4+7+5+4=30(个)

28÷4=7(个) 30÷5=6(个)

平均数: 7 平均数: 6

《平均数》 教案 篇二

一、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统计表的相关知识你了解多少?

预设

生1: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制成表格,用来分析情况、反映问题,这种表格叫作统计表。

生2:统计表一般包括名称、项目、数量、单位等基本信息。

生3:统计表也分为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

生4:制作步骤:一是收集整理数据;二是设计表格;三是填写数据。

师: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哪些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些统计图的特点同学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复习一下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

二、回顾与整理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小结并板书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分类。

提问:条形统计图可以分为几类?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名回答。

预设

生1:条形统计图按照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

生2:条形统计图按照实际需要可以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前者只表示1个项目的`数据,后者可以同时表示多个项目的数据。

3、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提问:同学们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2)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

预设

生1:注意直条的宽窄应一致。

生2:要注意单位长度。

生3:还要注意美观。

生4:应先在格子图上画出纵轴和横轴,并分别标上名称。

生5:还应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间隔,在纵轴上确定每格代表的数量。

生6:如果是复式条形统计图,不同类别要用不同的颜色或形式的直条加以区分,便于比较。

生7:还要写统计图的名称、日期、单位等。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结合下面提供的数据信息绘制一幅条形统计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纸上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出示数据信息:希望小学和光明小学六年级各班人数统计表。

(4)学生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后在全班展示,并说出自己的绘制方法。

(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①根据纸张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纵轴和横轴。

②在横轴上适当分配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③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并标出数量和计量单位。

④用不同的图例区分两组数据。

⑤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标上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日期和图例。

求平均数 篇三

课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 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 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1、练习三的第2题。2、练习三的第1、3、4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仪)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平均数》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读作“x拔”。

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 16 18 21 23 24 26 29 34

相应队员数 1 2 4 1 3 1 2 1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

巩固练习一:

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 元。(课本P216随堂练习 1)

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 环(精确到0。1)

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

A 93分 B 95分 C 92。5分 D 94分

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A B C

创新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言 88; 45;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誰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誰将被录用?

解:(1)A的平均成绩为 (分)。

B的平均成绩为 (分)。

C的平均成绩为 (分)。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的测试成绩为 (分)

B的测试成绩为 (分)

C的测试成绩为 (分)

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

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巩固练习二:

1、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变形训练:(小组交流)

1、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要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 元;

2、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结果如下:(单位:吨):17,18,20,16。5,18,18。5。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10月份全班同学各家总共用水的数量约为 。

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布置书面作业:课本P216习题8。1 1、2

课外作业:(两题任选一题)

1、到校医那里收集本班同学左眼视力检查结果,计算本班同学左眼视力的平均数。

2、请设计一个利用“加权平均数”方法来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再将其“权”作适当改变,观察平均值的变化。观察“权”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板书设计

1、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

读作“x拔”

例1解:(1)A的平均成绩为

B的平均成绩为 。

C的平均成绩为 。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的测试成绩为 (分)

B的测试成绩为 (分)

C的测试成绩为 (分)

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

加权平均数: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平均数》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

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 ,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

(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

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

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

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

(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

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

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

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学生汇报:

生:从8本书里拿出1个放在第二层4本书里,再从第一层拿出2本书放在第三层书里,这样他们每层就一样多了。

师:现在每层有几本书了?

生:现在每层有5本书了。

师:5就是8、4、3的什么数?

生:5就是8、4、3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先把三层书合起来,在平均分成3层。

师:你能有算式表示表示出来吗?

生:(8+4+3)÷3=5(本)(师板书)

师:8+4+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3?5表示什么?

(1) 找2-3人来汇报。

(2) 把这个算是各部分表示什么?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

2、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小问题。(出示统计图)

(1)师: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小红收集了47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33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25个矿泉水瓶。小红收集了35个矿泉水瓶。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跟我们今天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这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怎样求出这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先独立思考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交流,再把自己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汇报:

生:(47+33+25+35)÷4

=(80+60)÷4

=140÷4

=35(个)

答:这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35个矿泉水瓶。

师:观察这个算式,哪部分体现了合?哪部分体现了分?哪个数是平均数?

生:47+33+25+35体现了合, ÷4体现了分, 35是平均数。

师:35是哪些数的平均数?

生:35是47、33、25、35平均数。

师:有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吗?

师:你们怎么不用这种方法呢?

生:数太大不好操作。

师:好,老师把这种方法放到了上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放,学生体验一本一本的移比较麻烦)。

师小结:看起来,真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不方便。我们以后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根据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

(2)师:老师把平均数也放到了统计图中,请你用这个平均数与这四位同学实际的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看情况,让学生小组交流)

生:小红收集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小兰和小亮收集的个数比平均数少;小明收集的个数与平均数同样多。

师:它是每个人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生:不是。

师:它只是反应了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对平均数有了较深的认识,那我要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1、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生判断。)说说你的理由。

师:说得好!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道题。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那么。。。。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没错。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小马过河的问题。

2、有一匹小马要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河边有个告示牌:平均水深120厘米,请注意安全!小马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平均水深要高,一定能安全过河。

师:同学们,你们说小马能安全过河吗?和你的同伴讨论讨论。

学生们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小马能否安全过河是不确定的,小马听了你们的分析,一定会谨慎从事的,谢谢同学们。

3、在一次采摘活动中,小明摘了52个苹果,小刚摘了56个苹果,小红和小兰共摘了84个苹果,他们平均每人摘了多少个苹果?(列 综合算式)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5篇《平均数》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平均数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