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打工者的故事【优秀13篇】4-18-36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打工,为了梦想而打工,分享几个关于打工的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13篇打工者的故事的相关文档,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打工励志的故事:两个打工仔 篇一

打工者的故事【优秀13篇】4-18-36

年根又到了。村支书李二疤天天在村里转悠,时不时,还跑到村口眺望,目光在公共班车上下来的人群中逡巡着。

有的担着被褥行囊,勾着头走路,灰头土脸的样子,像从战场上吃了败仗下来的。李二疤推断,他们多半在工地上做小工,这些家伙,准是没挣着几个钱,说不定,还被老板拖欠着工钱,过了年之后,不知下一个东家是谁呢。他们那儿,别指望有招商引资信息。李二疤只是点点头,不咸不淡跟他们打个招呼:“来家啦?”

若是看到背着大旅行包,或是拖着带轮子的那种拉杆行李箱,衣着光鲜、脸露微笑、神气活现的村民,李二疤就眼睛一亮,凑上去,热情地和人家握手,打听他们在外面情况:“我代表村两委欢迎你归来,怎么样,这两年发财了吧?”

这类人,总会半谦虚半炫耀地说:“没有没有。只不过才进入管理层,还属于给人打工。”

这当中,庄东头的小四秃子见了李二疤,主动迎上来,和他打招呼。打量他那模样,虽然也穿着西装,打着皱巴巴的领带,估摸着,也就是个公司坐办公室的而已。

李二疤和他打着招呼,随意问了一句在外面的情况。

小四秃子倒是十分谦虚:“托您的福,在外混穷而已,只够养家糊口。李支书,您老身体好吗?”

这小子,哪天也学会彬彬有礼了?

李二疤嘴里“好好”地敷衍着,并不理会他,眼睛继续在下车的人群中搜寻。

送了灶王爷,过完小年,眼看着,就到大年三十了,乡里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还是一点眉目没有。李二疤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正举目眺望着村口,一辆黑色轿车,如同一只屎克郎,慢慢蠕动过来,爬进他的视野。

轿车到了李二疤身边,停了下来。远远望去,空旷萧索的村头,掉光了叶子的歪脖子柳树下,这只屎克郎趴在那里,李二疤站在一旁,宛若一坨驴粪蛋。屎克郎在嗅着驴粪蛋,拿不定主意,是推回去还是放弃它。

车门开了,轿车上下来一位西装革履、戴着墨镜的男子,风度翩翩地向李二疤伸出手。

李二疤端详着对方,微微一愣,没立即伸手。

男子摘下墨镜:“李支书,不认识啦?”

听了声音,李二疤一拍男子肩膀,双手握住他戴着两个戒指的手:“我当是谁呢,原来是张二狗!”说着,围绕轿车转了一圈,激动地赞叹:“二狗子,发了啊?不简单!”

二狗子拖腔拖调说:“发什么呀,一年才赚几百万,跟人家大老板一比,毛毛雨啦。”

李二疤睁大了眼:“几百万还毛毛雨啊?还让不让我们活了?”

二狗子问:“大冷天,李支书站在这里干什么?”

李二疤说:“迎接你啊,我代表村两委,欢迎你归来。”说着,拿出庄重的架势,重新伸手去握二狗子的手。

二狗子潇洒地一挥手:“请领导上车!”

李二疤小心翼翼打开车门,坐进车去。

在车上,李二疤迫不及待地把招商难的心事向二狗子和盘托出:“拜托二狗兄弟——不,应当叫张总,请你帮忙。”

二狗子一边握着方向盘,一边回答:“没问题!”

李二疤像捞到一根救命稻草,激动得抓住二狗子的胳膊摇晃起来:“谢谢,谢谢!”

二狗子吓得连忙叫道:“别动别动,我开车呢,不要命啦?”

李二疤这才松开手。

大年初三,李二疤特地将张二狗请回家,喝了一顿酒。过了初五,二狗子就开着“屎克郎”回南方了。

元宵节后,李二疤决定亲自出去一趟。当年刘皇叔还三顾茅庐呢,用二狗子的话说,南方那些老板,若不亲自上门拜见,谁到我们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投资?

李二疤先坐汽车,后转火车,再倒公交车。好不容易到了南方一座城市,却打不通二狗子的电话。看看天色已晚,城市的大街华灯初上,到处霓虹灯闪烁,戏弄地向他眨巴眼。李二疤找了一家小旅馆,登记完了,一摸口袋,顿时傻了:钱包没了!

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如何是好?李二疤差点哭出来。想想,自己好歹也是一村之主,怎能学老娘们哭天抹泪?便将眼泪咽回肚里,挺了挺胸。

李二疤脑袋冷静下来,勾头想了一会,想起小四秃子和二狗子在同一座城市打工。李二疤此时直后悔,过年期间自己不该对四秃子不冷不热的,请二狗子到家里喝酒时,怎么就没请四秃子一块喝两杯?

不过,这时候,也顾不上老脸了,得找到四秃子才能解决吃住问题。

可是,他不知道四秃子的电话号码。李二疤再使劲想了想,有了一个主意。他打电话回村里,查出了四秃子家里电话,然后,从四秃子家里找到了四秃子的手机号码。

四秃子接到电话,一听是家乡父母官来了,在电话里高兴地说:“您现在在哪里?听我说,您就在那别乱走,我去接您。”

一支烟的工夫,一辆轿车停在李二疤身边。四秃子下了车,打开车门,将李二疤的黄帆布大旅行包放进车里。李二疤也随着坐上车。

驾驶员问四秃子:“李总,到哪?”

四秃子说:“山水大酒店吧,五星级,条件好些。”

李二疤疑惑不解:“李……总?你不是说在外混穷的吗?”

四秃子说:“是啊,我是给老板打工。这是老板的车。”

李二疤将信将疑地“噢”了一声。

驾驶员说:“他是我们公司总经理,这是公司配给他的专用车。”

李二疤惊讶得嘴唇颤抖,说不出话来,伸出双手,紧紧握住四秃子的手,不停地摇晃。

依着李二疤的想法,第二天,四秃子出面张罗,安排了一顿老乡聚餐,请大伙为家乡的招商引资想想办法。

二狗子是最后一个到场的。

李二疤和他握了手,问:“昨天你手机怎么关机了?”

二狗子说:“手机没电了。”

“怎么到现在才来?我等着你给我介绍老板呢。”

“下班高峰,出租车紧张,打不着车。”

“你自己的车呢?”

“我哪有车呀。”

“你不是开着车回家过年的吗?”

“嗨,春运时,没买着车票,我临时租了一辆车回家的。”

“你不是一年赚几百万,还‘毛毛雨的啦’吗?”

二狗子仍然拖腔拖调说:“开开玩笑的啦。”

李二疤心里哭笑不得,在二狗子肩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你个混小子!”

打工者的故事 篇二

江西以南、渝水以北,坐落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水北镇。它隶属于江西省新余市,素有“渝北第一镇”之称。4月18日,《工人日报》记者来到这座小镇里寻找创业故事。

熊冬兵是土生土长的水北人,19xx年,初中毕业的他只身一人去了广东深圳。因为没有任何手艺和学历,他只能去工地做泥工、当小工。“每天就干一些繁重的体力活儿,年纪越来越大,体力也逐渐难以承受。”熊冬兵告诉记者, 19xx年,他来到宜春丰城市学习汽修,学满3年后便留在了当地的一家汽修厂打工。

20xx年的一个下午,熊冬兵正在汽修厂给客户修车,突然感到一股巨大的疼痛感从右手食指传遍全身,定下神来才发现右手食指已经被机器轧断。回过神来后,他仍坚持做着手中的活儿,无暇顾及断掉的手指,甚至都没有包扎一下。直到手里的工作全部完成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医院。因为没有及时手术,他的右手手指只剩下半截。这成了熊冬兵命运的转折点,他决定凭借在外学到的手艺,回乡创业。

回乡后,熊冬兵用自己仅有的'积蓄开了一间汽修小作坊,小作坊越做越大,20xx年,小作坊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家小公司,熊冬兵趁热打铁,开展了汽车贸易业务。20xx年,公司发展步入正轨,业务不断拓展,内部管理体系也日益完善。如今,熊冬兵已从一名打工仔成为主营业务破亿元、旗下设有8个子公司的新余市聚宏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和熊冬兵一样,同样结束在外漂泊回乡创业的还有同一个镇的刘细根。“回乡创业主要考虑到一方面家里投资条件好,另一方面自己的根在那里,不想在外面漂着了。”刘细根告诉记者。

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刘细根像个北方汉子。上个世纪90年代,20岁出头的他在学了三年木工技艺后,便和同乡人一起去厦门打工了。“在外面打工那段时间,过得真是很辛苦。”刘细根告诉记者,他的工作主要是做沙发,每个月工资只有300元,但是那段经历给了他很多磨练,手艺也越来越精湛。他不仅把做家居用品的技艺练得娴熟,也从老板那里学到了不少管理经验。

19xx年春天,刘细根决定返乡创业。他一手创办的名顺石雕厂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本地人。“要尽量把人留在家里,让他们在家里就能工作,可以照顾家人,又免受漂泊之苦。” 刘细根告诉记者。

刘细根每年都会给镇上的养老院和孤儿院捐资,熊冬兵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衣食无忧了,也要反哺家乡,让更多人富裕起来。”

20xx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像熊冬兵和刘细根一样的人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商会有组织性地反哺家乡,扶持着家乡的孤寡贫困者,同时也留住了家乡的年轻人,让每一个小家庭更加圆满。

励志故事2:永远不超出底线 篇三

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人们千里迢迢来跟他学武。

人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水都没有装满。

人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超过这条线,超过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开始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低一些为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感悟】

工作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

励志故事5:不要忘了最初的本心 篇四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想:“我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地劳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想,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让农夫知难而退。那农夫锄了半天,做得好辛苦,但他只是休息一下,还是继续锄地,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也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那小魔鬼就把他午餐的面包和水偷走,他想,农夫做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却连面包跟水都不见了,这下子他一定会暴跳如雷!农夫又渴又饿地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跟水都不见了!“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面包和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得到温饱的话,那就好了。”小魔鬼又失败了。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使这农夫变坏?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对老魔鬼讲:“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作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干旱,叫农夫把稻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坑满谷,他就因此而富裕起来了。魔鬼又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3年下来,这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了。他又教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贩卖的方式,就能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就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们不停地吃喝,衣裳零乱,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肥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着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

“唉!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

“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唉!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办到的?”

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感悟】

我们在努力追求梦想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最初的本心。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就跟着改变。

打工励志的故事:十年一觉打工梦 篇五

打工至少能解决温饱,可它就像一块鸡肋,消耗了他们的所有青春,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胆小,没有希望,也不敢绝望。

原地踏步的群体

东莞南城步行街坐落于新城区中心。冬日,这里行人稀少,各路品牌服饰安静地陈列在敞亮的商店。巨幅广告里,女人裸露出曲线,男人西装革履,卖弄着欲望与格调。步行街的对面,硕大烟囱兀然耸立,滚滚浓烟扶摇直上。错乱的时空感。

偶尔,36岁的吕莲娟会来这里走走,看着模特身上的时髦服装,有时也幻想自己穿上的模样。但也仅是幻想而已。身上的外套,是花32块钱在地摊上淘来的,已伴随她度过3个寒冬。

她来东莞10年了。2010年以前,她在东莞南城一家电子厂的无尘室里,日复一日地擦拭电子零件,悄然消耗着青春岁月。

吕莲娟是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工群体中的一员。过去二十余年,他们潮水般从各地农村涌向城市,涌向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他们聚集在城镇,提供着最低价的服务;他们建造起城市的一砖一瓦;他们进入工厂,推动工业化工程,实现着中国的崛起梦。

这些农民工吃苦耐劳,夜以继日出卖着最廉价的劳动,生产各式产品:从玩具、服装、运动鞋到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甚至波音飞机、空中客车的零部件。“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充斥全球市场每一个角落。

过去10年,“中国模式”开始被讨论、被总结、被欢呼、被沾沾自喜。2008年,中国举办豪华的奥运会,向世人展现其高大的身躯。2009年,《福布斯》文章称,廉价产品为中国积累了2万亿美元,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全球收购行为,令世界惊呼:“中国太有钱了!”

过去10年,这个群体始终伴随着耸人听闻的故事:切指断臂、 跳楼讨薪……不断刷新人们对生活的想象,被关注、被同情;被窥视,被消费。

“东莞在剧变,但我们没有变,”对于吕莲娟来说,10年来,工资的增长如逆水行舟,物价的飞涨却像脱缰野马,而她摇身变成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负担日益加重。10年前,她和丈夫从广西桂林的乡村出发,来到这个世界工厂,埋进轰隆隆的机器声中,推动这个国家迈向现代化。10年间,世界一日千里,吕莲娟及所属的群体,极少数人幸运而艰难地跃进另一个阶层;另一些人,却透支了体力和脑力,带着一身伤残,被抛回了农村。而她则如同沉默的大多数,在原点徘徊,接受命运,节衣缩食经营每一个日夜。

被收容的流民

2000年,孩子才满两岁,吕莲娟随丈夫来东莞打工。当时南城步行街还只是一条臭水沟,要3年以后才建设起来。她在臭水沟旁边的下潡村住了下来,下潡村的楼房当时还毫无踪迹,她望着一片矮小丑陋的瓦房,心想,家里的村庄真是比这里美多了,只是那里太穷了。

在广西灌阳县江口村,吕莲娟一家3口人种着6分田,“根本没法养活自己”,她说。大多数内陆农村遭遇着江口村同样的贫穷。中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大量过剩。1997年之后几年,农产品市场疲软,销售困难,农业生产收入连年下降,还得上交各种沉重的税费。青壮年农民无所事事,过着贫困的日子。

在堂妹的介绍下,吕莲娟进入东莞新科电子厂,400块钱包吃包住。丈夫则在家具厂的流水线上,做油漆工人。两人拿着不到1000元的月工资,花去120块钱,在村里租下了一间小房子。下潡村遍地是打工者,夏天夜晚,卖西瓜的小摊贩把西瓜切成小片,一晚能卖两千片。出租屋挤不下太多人,少年都睡到门口、街上。夫妇俩的小房间只能放下一张小床,劳累了一天之后,他们偶尔躺在床上,畅想着未来。那时,他们还有梦想。

生活的艰辛在于,满是未知和惊险。那时,每个农民工都要办理暂住证、就业许可证、外出打工许可证,每年办理各种卡证要花上三五百元。若是被查出没有证件,就要被抓到收容所改造劳动。不仅要补办证件,还要罚款两百元以上。每一天,治安队都要到村里来查证,治安员随意闯进他们的屋里,搜查、抓人。

吕莲娟夫妇老老实实办证交费,提心吊胆,总算平安度过那几年。可她的老乡则没那么幸运——保君三度被抓进收容所,谭大哥掏出暂住证,治安员接过后就将之撕成两半。孙大叔因为操着和打架者同样的口音,也莫名其妙被抓进收容所,不仅罚款两百,还要被惩罚扫地、洗被子。

2003年3月17日晚,一名大学生走在广州街头,他因没有暂住证,被广州市黄村警方抓走。在收容所,他被脚踢拳打、肘击棍捅,3天后,死于救治站。

大学生的墓志铭写着: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值得纪念的人——孙志刚。

艰难涨薪

2004年春节刚过不久,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一些农民工选择在家务农,不愿回到工厂,不愿继续忍受恶劣的工作条件。

2004年,因为缺工,吕莲娟成了新科电子厂的正式员工。她有了工资卡。9月,她的底薪为440块,加班114小时,再扣除16块钱绿化费,最终能拿到1179块钱。两个月后,她开始有了养老保险。这突然的改善让她开心了好一阵子。

每一天,她6点钟起床,在6:50之前赶到无尘室的流水线上,开始清理磁头,到了下班,通常已是晚上七八点,天已经完全黑了——她难以见到厂外的太阳。每一天都累得腰酸胃痛,可她心甘情愿地忍受这一切,赚钱的唯一办法是,加班、再加班。

好景不长。9月,金融危机暴发了。押宝于出口导向的沿海中小企业纷纷倒闭,25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他们大多数没有得到任何补偿,默默返乡,或是往其他地方迁徙。

吕莲娟所在工厂也遭到金融风暴的袭击。2009年开始,工厂不再让她加班。赚不到更多钱,她也“跟着感觉走”,跟着其他工人消极怠工,在正常上班时间,故意放慢速度,或者干脆站着不干活。

当不满情绪向生活蔓延之时,新的生命悄然降临。2009年6月,肚子里的小女孩已经4个月大了,吕莲娟忐忑不安地辞掉了工作。她想起那个挺着大肚子上班的工友,竟然生下一个浑身乌黑的婴孩,那孩子不久就死去了。4年前的一个早晨,她刚去上班,因为吸入过量消毒水,晕倒了。之后住院四十多天,除了医疗费,吕莲娟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她经常头痛,她想那也许是工作落下的后遗症。

吕莲娟孤独地面对农民工群体共同的问题。他们不仅经常面临工伤的危险,还占据着90%职业病患者份额。有害的工作环境正在夺走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患上职业病似乎是家常便饭,维权却是举步维艰。

无力消费

吕莲娟一家四口挤在下潡村一个小单间里,儿子睡一张床,她和丈夫、小女儿挤一张。小女孩总是哭闹,鼻涕滴答。没有衣柜,衣服都挂在儿子的床尾。房租一直涨,她在村里辗转换了几个住处。这个几平米的小单间,一个月要花去300块钱。

阳台用铁皮遮顶,铁皮挖出一个洞,让阳光透进这个潮湿的小房间。阳台一端用来做饭,一端是卫生间。下雨时,她就把小煤气炉拖进房子,在地上做饭。

儿子王大顺是去年接过来的。过去10年间,他都随着外婆留在老家。为了省去春运的费用,夫妇俩从未回家过年——来回的车费要700块钱 ,是平常的两三倍,过一次春节,要花去一两个月的工资。如今儿子长大了,外婆渐渐管不住他。吕莲娟害怕他像村里其他留守儿童,去网吧上网,沉迷于游戏,或是像那个14岁的孩子,吸毒过量而死于非命。

因为户籍制度,农村户口的王大顺没法享有城市的义务教育。到了东莞,他只能在附近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一年的学费将近5000块,她退回来的社保金,只够支撑他读两年书。

辞去工作后,一家四口都要靠丈夫一个人养。他在工厂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没有任何保险及福利。扣掉300块的伙食费和32个小时休息费,每月只能拿到1400块。

猪肉涨价后,吕莲娟便极少吃。前几天生日,才买了5块钱猪肉煮白萝卜庆祝一番。但她坚持每天煮一个鸡蛋给女儿吃,孩子是她通往未来的入场券。她想着,即便没有储蓄,没有保险,有了孩子,她就不至于老无所依。

家里几乎没有电器,那台小小的电视,起初吕莲娟因为怕浪费电而不愿意买,还是在丈夫的坚持下,花上60块钱在废品站买来的。

10年来,最大的消费是去年为儿子学英语买的影碟机,花了将近500块钱。可儿子并不喜欢学英语,影碟机被废弃在一边。他想回家了。他怀念在家乡的河里恣意游泳,怀念在田野间和小伙伴戏耍。他开始在学校里结识老乡、组成阵营,对抗那些欺负人的孩子。他个头矮小,每天都挨人打,可他总是全力反击。“打不过也要打”,这是12岁的王大顺最新领悟的道理。

吕莲娟想,这个城市永远不属于自己。她也想着回去,可是,老家没有房,结婚时用的屋子还是借来的,再说,生了第二胎回去还要被罚款。

在去与留的彷徨之间,在随时准备迁徙的不确定之中,在展望未来一片茫然之时,吕莲娟唯一确定的,就是尽可能节省,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

人,变成机器人

和老乡吕莲娟一样,30岁的保君在东莞打工10年,也从未在春节返乡与家人团聚。他是家里的支柱,每月挣到手的一千多块钱,除了支付自己的房租、伙食,还要养活老婆及女儿。

“工资越来越少,物价越来越高。城市越来越繁华,可那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他10年来最大的感受。3000多个日夜里,他有一半的时间,面对同样的流水线,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有时他抬头望望周围,千人一面、整齐划一,再望望那些轰隆隆的大机器,他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个机器人。

许多次,他想逃出工厂,去创业,可最终总是以平息冲动、镇压欲望收场。要是失去了几年来的省吃俭用拼命加班才有的小积蓄,一家便沦为赤贫。

最近几年,这种欲望越来越淡,有时刚泛起一点小涟漪便消失在一潭死水之中,再后来就几乎不再出现了。

10年来,如同所有的工厂工人,他要日夜轮班。夜晚工作是他最难受最孤寂的时候,他想象女儿的模样,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女儿是他唯一的希望,他想把她健康养大,不再让她出来打工,重复自己的命运。

保君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打工10年,东莞仍是陌生。自己不属于东莞,他觉得把养老金存在这里,心里特别不踏实。“以后要办理转移,又得一笔路费”,再说,“政府一个字把你卡死了,以前连办个暂住证都很困难,他们三番两次把我抓去收容所,然后罚钱。”

休息的时候,保君偶尔也去南城步行街走走,自己永远消费不起,只是看着别人消费,幻想自己身着千元西装,“也有个人样”。可他不敢往商店多看几眼,他害怕遇到服务员盯着他的眼神。

近几年来,保君开始上网了,他看到国外的工会为工人争取利益,羡慕不已,“自己工厂的工会,最多组织大家去看电影。”

“外国工人最苦最累的活,他能买房开车,在中国,打一年工,打10年工,打60年工,还是那个命。”

“炒掉东莞,炒掉老板”,他说。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快意。

回不去的故乡

如果说,广西老家的山水,仍为保君留一条退路;那么,对于22岁的孙平来说,广西老家的山水,只能永远驻足在童年。

他的父母在东莞打工10年,每隔几年,就回家盖一点房子,陆陆续续盖起一层楼。作为留守儿童,他也每隔几年就来东莞和父母相聚。18岁那年,他从高中辍学来东莞打工。

几年下来,他辗转了几家工厂,“一个地方呆久了,没机会学东西,就不想呆下去”,相比起金钱,他更看重技能积累。

2011年,他回家了一趟,竟觉得“看哪里都不顺眼”。连续几天,他都感到单调无聊,无所适从,“没地方可去,一眼望到尽头。”

在工厂,仍是每天工作12个小时,但孙平并不觉得累。他蜗居在城中村,热爱城市的繁华。他最大的消费是买衣服,一件几百块钱,全是运动品牌。他觉得,唯有穿上时尚品牌,才显得“整洁”,显得与这个城市相匹配。

对孙平这一代人来说,很早接触网络,打开的是一个全球化的视野,接触的是世界最主流的叙述:城市化以及消费主义。他们成长的中国,是一个时空混乱的转型中国,他们从前现代的村野走出来,迈进现代化进程中的血汗积累,消费于后现代的狂欢之中。

18岁的张柱,在一家皮带厂的流水线上工作。每个月,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买衣服,然后和朋友到大型舞厅摇头晃脑地蹦迪。那是他摆脱机械感的一种方式。他讨厌被称为“农民工”,他说,非得带“工”字的话,请将他归类为“员工”。

张柱利用网络学习劳动法,看看老板的行为哪些地方不符合规范,同时还向母亲普及法律常识——这也是一个大趋势。在过去几年,网络成为新一代农民工了解自身权利、维护自身权益、表达自我的发声渠道。

2010年,在富士康,13条年轻的生命从高楼坠下,以死亡表达人生之绝望。他们的悲剧唤起了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命运的思考和关怀。而他们,在过去的10年,已经成为中国农民工的主体。

“那些跳楼的人脑子都是浆糊,”孙平谴责自杀的同龄人。然而,和他们一样,孙平觉得打工几年,最大的收获是:现实是残忍的,金钱是唯一的逻辑。没有钱,就没法在这城市立足。

他觉得自己不会一辈子打工,他觉得他能改变命运,虽然暂时还不知道改变的方法。但他确定,他不愿再回到农村去了,因为他们和这个飞速发展的国家一样——“童年的感觉已经消逝了,农村是老一辈的事。”

打工者的故事 篇六

古人说:“三十而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十来岁是人生最易施展才能的黄金年龄。但是,如今众多用人单位却将招聘打工者的年龄控制在30岁以内,除了技术和经验型的职业外,这些“黄金年龄”的打工者常常在求职过程中被拒之门外。广州某调查公司最近以“我为什么不招30岁以上的打工者”为题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普遍认为30岁以上的大龄打工者缺乏工作激情、创造力和一技之长,仅会“按部就班上下班”和“踏踏实实干活”。在此,我们就以大龄打工者所面临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一番探讨。

眼望青春花开花谢

张兵今年31岁,1995年出来打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这些年来,因为没有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张兵打工挣来的钱仅够养家糊口。前不久,张兵被工作了10年之久的皮具厂辞退了。刚失业的那段时间里,张兵满以为自己凭这么多年在皮具厂的工作经验,一定可以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失业的那一段时间里,张兵为找工作几乎花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工作却一直没找到。张兵被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年龄过大且没有一技之长。坐在简陋的出租屋里,张兵感到一阵阵的难过,他不知道,像他这样一没有积蓄,二没一技之长,年龄又偏大的打工者出路在哪里?

后生可畏,思想压力大

34岁的刘明在广州打工已经13年了,一直在某鞋业公司当宿舍管理员。从刚开始的几百元工资到现在两千元工资,尽管工资涨了好几倍,但因为物价也在涨,且一家大小都靠刘明一个人的工资生活,他们家一直不太宽裕。最近,公司新招了一批大学生,他们生龙活虎,干劲十足,这让已过而立之年的刘明感到了不小的压力。这段时间,刘明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了什么问题,一家老小的生活就堪忧了。不仅如此,刘明还特别担心自己失业。那样的话,不仅养不了家,而且就这样一文不名地回到老家,肯定会遭人笑话。刘明一想到这些,就烦躁不安。

打工者的故事 篇七

缪晨伟,来自江苏省海安县农村家庭的孩子,19岁考上了无锡一所高校。20xx年大学毕业,当时非常迷茫,由于不是重点高校,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很困难,国有企业进不去,上规模的私营企业要求也非常高。怀揣着从小的城市梦想,他决定留在无锡找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成人职业培训单位,虽然跟他的专业不对口,但是为了生计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慢慢地熟悉了解这份工作,喜欢上这份工作,在他的踏实勤奋的努力下,取得了好的业绩,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当时,公司正处迅速的成长和扩张时期,急需忠实可靠肯干的员工。

20xx年,缪晨伟受公司委派,赴浙江嘉兴协助另一名同事,成立分公司。经过一年的时间,分公司经营增长稳定,持续盈利。他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再次受到公司高层的肯定和赞赏。

20xx年,总公司高层决定让缪晨伟来淮安成立分公司。他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实现人生理想,只身一人,带着自己两年多积累和总公司领导的信任与支持,踏上他的创业征程。

缪晨传来到淮安首要任务是选址,经过对市区的写字楼进行调研,最终选择了新亚国际大厦,这里增理位置优越,淮安人都熟悉的地方。但是租金高、物业费高,还是毛坯房,装修费将是一笔很大的支出。选址后,他立马联系装修队,为了节约成本,他也跟着装修队一起干点,曾经有两个晚上没睡觉,经常干到半夜才回去。在装修的同时,边办理公司成立证照。20xx年5月,公司的营业执照办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瘦了一圈,这只是刚刚开始。

缪晨伟认为:一个人是干不出来事情的,必须组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才能更好更快的开展业务。在他再三请求下,总部调派了3名精兵强将加入他的团队,后来通过招聘,筛选需要的人才,至20xx年底,他的团体稳定在10人左右;20xx年达到15人。

团队组建完成后,立即展开了淮安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竞争对手,制订宣传方案,突出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背后还有总公司的支持,业务很快开展起来。成立初期,团队成员经常放弃休息,主动加班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两年来,随着业务的不断开展,人员、办公成本及以固定资产投入也不断增加,20xx年底单位仍处成本回收阶段;20xx年初,实现了扭亏为盈;到20xx年中期略有盈余。随着公司的发展,团体越来越大,能力也在不断磨炼和成长,员工的收也越来越高,并为员工缴纳了社会保险,解决后顾之忧,逢年过节还发放福利。

缪晨伟一路走来,从打工者向创业者脱变,一方面是自己付出了努力,另一方面也是赶上了好的机遇。在市、区人社部门的指导、关心下,他的淮安上元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享受了诸多创业初次创业补贴、营业房租金补贴等优惠政策,还被市人社局评选为创业典型。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淮安人民造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打工者的故事 篇八

初尝打工滋味

1985年,四川省合江县尧坝乡的周崇贤初中毕业,就离开家乡去了贵阳。在此之前,他的三姐在贵阳马王庙粮店的面条厂打工,每月有五六十块工资。在三姐的努力下,他也进了面条厂。

然而面厂生意不好,经常没活干,没有活干就没工资发。那时周崇贤连菜都吃不起。上班的第二个月,他和三姐两人加起来只有十多块钱的生活费,为了咬牙挺到发工资,姐弟俩没有吃饱过一餐。

值得庆幸的是,周崇贤是在面条厂做工,不用为米饭担心,靠山吃山,他们每天不是吃面条就是吃面团,了不起的“菜”就是一袋盐!为了活命,姐弟俩互相鼓励,你一块我一块,狠狠地往嘴里塞,有时候咽着咽着眼泪就出来了……长期的营养不良让周崇贤一天到晚都头昏眼花心发慌,随时都想呕吐,手软脚颤四肢没力。

1987年春的一天,周崇贤在街头的广告栏里看到民盟贵阳自修大学的招生启事。他很想读书,可那需要一笔钱,那笔钱之于他,承受起来非常吃力。可他心中的学习情结解之不开,一咬牙,还是报了名。

因为是夜校,晚上7点半上课,到9点半下课。那时候,周崇贤特别喜欢上写作课,讲写作课的是贵阳师范大学的简发祥教授。他努力做笔记,认真思考老师的提问。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农村娃,日后竟会成为一名著名的打工作家。要知道,当时的他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那时没当地户口不能参加成人自考)。

可惜,书还没读完,面条厂却垮了。没法子,周崇贤只得忙着找工作。不久,他在城外一个钢材仓库里当起了搬运工。每天一大早,他便早早地到了仓库,坐在火炉边等活儿。活儿是计件的,主要是装货卸货,按多少钱一吨计。那是力气活,简单,但很苦。

1987年10月,周崇贤又上了贵阳文联办的文学创作培训班,可是,为期半年的自修大学辅导学习还没结束,他只得两边跑,要是不巧碰上两边都上课,他一狠心,便把自修大学那边的课放弃了。在他心目中,文联这边的课重要多了。那时,早已成名的叶辛和刚刚走红的何士光,都来给他们上课。

不久之后,仓库又进了“关系户”,周崇贤因为没有“背景”被扫地出门。周崇贤再次失业。无奈,为了生活,他只好跟老乡去贵阳久安矿区拉煤。

由于人小力气不支,加上没经验,周崇贤跟不上别的工友,结果拖着煤往外爬的时候,他很快就掉队了。四周阴森森的没有人,忽明忽暗的灯光使隧道更加幽深可怕。周崇贤吓环了,大声呼喊熟人的名字,可任他怎样叫,隧道里却只有他的回声。他一着急,下坡时没撑住煤船,煤船往下猛冲,他一个前扑摔下去,挂在煤船上的`电石灯晃了几下,熄了。四周漆黑一团,他感到自己就像掉入了绝望的深渊!

惊魂不定的第一天终于成为过去。可是周崇贤实在受不了那恐怖的煤窖,结果只干了7天就逃回贵阳。他无法在那阴森森的隧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时至今日,周崇贤的双膝上还残留着一些大大小小的黑点——那是扎在皮肉里的煤渣,这些煤渣已经永久地留在周崇贤的身体里,成为难以磨灭的印记。

疼痛中的写作

贵阳显然已经没有周崇贤的容身之所了,他决定到到四川西昌学木匠。也就是这年夏天,他写出了第一篇小说处女作。他投给了《凉山文学》。不久,《凉山文学》的编辑按稿子后边留下的地址找到他住的地方,可惜当时他出工去了,编辑从邻居那儿得知他还只是一个“大娃娃”、一个浪迹他乡的小木匠,很高兴,一连为他发了两篇短篇小说和一篇中篇小说。从此,他再也无法放下文学。

1990年2月2日,周崇贤带着他的梦想和希望到了广东珠江三角洲一个偏远小镇——顺德市均安镇。他要投靠他的三姐,三姐和三姐夫分别在均安的一家鞋厂和磁性材料厂里打工。

最后,周崇贤找到一个私人开的铸造厂,听说一个月有三百来块钱。他的工作是用沙打模,然后倒进铁水浇铸一些笨重的器件。一天下来灰头垢脸腰酸背痛,躺在河边四面透风的宿舍里动弹不得。此后不久,在姐夫的努力下,周崇贤终于进了顺德均安磁性材料厂。但是到材料厂,干的也不是轻松的活。他一天到晚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在液压机前做各种形状的磁铁毛坯。活很脏,特别是夏天,车间里热得像蒸笼,一丝风也没有,汗水顺着脸往下淌,把一张脸搞得“五彩缤纷”。吹风扇时灰尘四起,一天下来,满身满脸全是黑的,只有两颗眼珠黑白分明。而冬天更难受,每天用冷水洗毛毡,一双手上开满口子缠满胶布,一年四季都洗不干净。

一天傍晚,周崇贤避过门卫混进了三姐打工的鞋厂,无意间看到三姐和工友们在煮半生不熟的大蕉吃,那是广东人喂猪的东西呵!周崇贤的心颤抖了,回去之后,他彻夜未眠,满含着热泪写下了曾在打工群落中影响深远的中篇小说《打工妹咏叹调》。

周崇贤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他的作品,思考当下的打工生活。几十个人的大宿舍里随时都吵吵闹闹,他放下蚊帐,伏在床上看书写作,有几次太投入了,伏的时间太长,双腿竟麻木得半天不能动弹。有时宿舍里实在太吵,他便跑出厂门,钻进那半人高的鱼草丛中,将书稿铺在膝盖上写作,草丛里的小虫子特别多,一个劲往身上爬,没多会儿浑身就痒得不行,有时一边写一边抓。有一次遇上下雨没跑赢,连人带书和稿纸全都湿透了。

躲草丛里不行,就又回到宿舍,找几块砖头叠起来,伏在床沿上写。由于床架太低,一会儿腰就痛得要命,而且人来人往,没法静下来。周崇贤苦恼了好久,终于发现一个好地方——饭堂,那儿有很多桌凳,比宿舍和草丛中好多了,唯一的缺点就是蚊子太多,而且广东的长脚蚊子很厉害,一叮一个包,且又痒又痛。那阵子,他几乎天天“挂彩”。

就在周崇贤潜心创作之时,女友却变心了。一纸短信宣告了他们爱情的终结。周崇贤没想到自己累死累活换来的竟是这样一个结果。他心里苦,只有一头扎入写作之中,让文字给流血的心疗伤。

1991年6月,《佛山文艺》终于发表了周崇贤的中篇小说《打工妹咏叹调》,小说发表后,不少打工仔打工妹夜里加班回来还抢着读,读得热泪盈眶。那是一个充满挣扎的小说,接近呐喊乃至呼嚎的声音饱含打工人的热泪,评论家将它列为“打工文学”代表作之一。因为这篇小说传达了一种精神——也就是打工精神。

打工者的故事 篇九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说:“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感悟】

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励志故事4:爱迪生的爸爸没有发明电灯 篇十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说:“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感悟】

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打工者的故事 篇十一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普通打工者陈伟以不愿服输的韧劲和实干的创业头脑为这句话书写了自己的注脚。

10年前的陈伟走在上海街头,是最不起眼的打工者。10年后,仍旧貌不惊人的他发展了20家擦鞋连锁店。从农村到大城市,从工地建筑工、餐厅杂工、房产中介业务员最终到老板,本文只呈现陈伟创业过程中最可圈可点的创业部分。

就是这样的平凡创业故事,让我们能理解为什么书城最畅销的总是励志类书籍,正如陈伟,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是一本《绝不放弃》的。书给了他继续的力量。——采访手记1首次做老板兵败北京“创业,要有热情,有智慧,靠拼搏,靠机会,还要谨防陷阱,保持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是我在北京的经验教训。”

在北京成立自己的广告公司时,陈伟曾做过工地建筑工、餐厅杂工、房产中介业务员。

他的公司曾做《精品购物》的房地产信息代理,他每天工作到凌晨3点,第一个月纯利6000元,第二个月是1万多。一个朋友见势把自己的广告公司交给陈伟管理。到了第四个月,一家新的公司在朝阳剧院三楼成立,陈伟感觉自己真的像个老板了。

好景不长。新公司成立半月不到,父亲重玻陈伟扔下公司跑回四川,一个月后,老爸救过来了,钱也花光了,回到北京时,公司面临倒闭。

他蒙头大睡了一个星期,一个老板出资60万元,与他一起成立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干了两年,公司回报投资老板580万元。但陈伟却感觉生意已经做不下去了,这个行业竞争激烈,不够规范。有关部门整顿市场,陈伟重新一无所有,被迫离开北京。

路边擦鞋找到创业灵感

“有了北京的经历,我想做实业,但我没有资本,只能做竞争不大的行业。擦鞋就适合我。

20xx年初从北京南下广州时,陈伟的身上剩下几百块钱。

在广州,他就睡在农林东路的街头,做化妆品推销。每天晚上,他都在珠江边上推销,一走就是几小时,十多公里。

打工者的故事 篇十二

1987年,19岁的远勤山怀里揣着从亲友处筹借的几千元钱踏入商海。听说卖摩托可以赚钱,尽管没有经验也没有门路,年轻的他还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他自己先到江苏南京买了一辆摩托,然后骑到山西运城卖掉,虽然一路上餐风露宿需要两三天时间,但每次都能赚几百元钱。反复几次有了些积累之后,远勤山开始组织青壮后生一起去“倒车”,慢慢地钱赚得多了,倒车的经历也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摩托车知识,他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铺,诚实守信为他赢得了信誉,也赢得了财源。修理铺变成了销售公司,善于动脑、喜欢琢磨的他很快以市场拓展快、经营有方赢得了众多名牌摩托生产厂家的信赖,并成为这些厂在山西的总代理,短短几年时间,他的企业就由当初的经营面积不足100平方米、总资产不足10万元发展为集摩托车批发、零售、储运、配件供应和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总资产达到了一亿元,实现了最初的资本积累。

谈起那些日子,远勤山说:“那一段时间最辛苦,也最快乐。”不过,到了“钱能生钱”的时候,能吃苦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和把握机遇的能力。1997年,远勤山组建了山西通达集团,正像这个企业的名字一样,远勤山的事业从此开始步入了快行线,汽车销售、房地产开发、对外贸易以摩托车生产制造等,集团的业务范围迅速扩大,成为拥有21个成员企业、18个分心司、12个办事机构、1600多个营销服务网点,管理总资产近2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20多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山西通达集团在20xx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名列第30位,远勤山也成了当地一颗耀眼的'企业家新星,先后获得了“山西省优秀青年管理工作者”、“山西省再就业功臣”、“优秀企业厂长经理”等一系列荣誉。刚刚步入而立之年就取得如此佳绩,足以让许多同龄人“仰而观之”,但正像所有成就大事业的人一样,远勤山井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说:“我要在更大的舞台上跳舞,要在实现自身价值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由打工者到创业者,不仅是职业上的变换,而且是身份的改变,不是表面的变化,而是本质的跃升。因此,每一个立志创业的打工者都应当有“男儿志在四方”的勇气,更要有立足长远,求发展,求成功的智慧。要借鉴别人的经验,要汲取别人的教训,掌握打工的技巧,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打工者的故事 篇十三

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人们千里迢迢来跟他学武。

人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水都没有装满。

人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超过这条线,超过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开始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低一些为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感悟】

工作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