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本页是细致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1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的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 篇一
我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受益匪浅,感觉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确像文中说的那样非常了不起,我被他们父子之间的信任所感动。
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安顿好妻子后冲向儿子的学校寻找儿子,拯救儿子的故事。在故事中,在那位父亲寻找儿子的过程中,有许多人都来劝阻,但都被他拒绝了,最后父亲挖了三十个多小时才把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救出来。
我不仅被父与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所吸引,更被他们之间的互相信任所打动。儿子因为相信父亲会来救他而坚持到了最后,父亲也是因为相信儿子会坚持到最后而努力挖掘,正是因为儿子之间的这种信任儿子得救了。
信任不仅在父子之间,朋友,亲人,同学甚至陌生人之间也需要信任。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好像正缺乏这种信任,例如大家比较关心的老奶奶跌倒没人敢扶的问题正是社会缺乏信任造成的。我觉得老奶奶跌倒应该扶,就算她来找你赔钱。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来呼唤和建立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让我们的生活多一点温暖。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二
在我本学期中,最难使我忘怀的就是我学过的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4年,在美国洛山矶发生了一个大地震。有许多人都受到了严重伤害。 有位儿子阿曼达的父亲在他儿子的学校前面大声痛哭,此时的学校只剩下了一堆废墟。当他大声哭时,突然,他想起以前他曾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回跟你在一起!”父亲朝着儿子所在的那间教室走去。 父亲用自己的双手去挖这个废墟,过路人想尽办法去阻止他,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的。他用劲全力去挖废墟。
8小时、12小时……36小时过去了。父亲依然坚持着。他已经快不行了,他的双手都流下了鲜血。38小时过去后,父亲听到了儿子阿曼达的呼喊声。父亲连忙喊路旁的行人过来帮助他。他们齐心协力终于把剩下的学生救了出来。 我最喜欢本文中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要不是父亲想起这句话,父亲也不会想去救儿子的这个想法。要不是儿子也想起这句话,儿子也不会在38小时内不吃、不喝的等待父亲来救他。 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落,儿子对父亲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三
课前交流
师:我的名字叫高娃,猜一猜我是来自什么地方的老师?
生:我猜老师来自内蒙古。
师:为什么?
生:我在电视里听到过高娃一般都是内蒙古的名字。
师:有没有人知道高娃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老师的父母是希望你尽快长高,高大,你的知识也每天在成长当中。
师:你的猜想我的父母包好这美好的祝愿。可是高娃这两个字来自蒙语中的词语,意思是美丽。
师:教学生用蒙语问好
师:我们来聊聊天。512大地震哪些报道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有个小男孩自己被压在废墟底下,还唱歌,让营救的队员不紧张。
生:有个小男孩躺在担架上敬礼。
生:有个小女孩自己跑到半路后来回去叫同学,埋在废墟下。
生:有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背为孩子挡住了坚硬的石块。
生:一个父亲从下午就开始挖,只用一双手,一个人默默地挖,……第三天夜里终于挖到儿子,儿子已经死了。他抱着儿子坐了一夜。
师:听了他的介绍,天底下所有的人都会为父母之爱感到震撼。
有一年,在洛杉矶发生了同样大的地震,我们就去看看这次地震中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上课
师:这册书第6单元安排了一组有关父母的文章。默读导读,看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的要求。
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自由读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标上自认段,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
生:自由读书
【出示词语】
洛杉矶混乱昔日
疾步保着瓦砾
血丝血迹破烂不堪颤抖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非常动情,这些生字你能都读准确吗?谁来读第一行,
生:洛杉矶混乱昔日
师:第二行。
生:疾步保着瓦砾
师:也读得非常准确。疾步的“疾“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在这个词中选第几个。
生:第四个。
师:疾步是什么意思?
生:迅速走过去。
师:第三行
生:血丝血迹破烂不堪颤抖
师:黄色的字“血”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谁站起来读。
生:血丝血迹
流血
师:看看生字中哪个字非常难写。
生:颤抖的颤。
师:为什么?
生:下面的日怕多一横。
生:破烂不堪的堪难写。
师:拿起笔,打开生字表,在你认为难写的字下面写一遍。
生:写字
师:回顾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挖开瓦砾寻找他的儿子,结果找到了儿子。
师:谁再来说?
生: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为了寻找他的儿子,不顾消防人员和巡警的劝告,挖得双手流血,儿子终于解救出来。
师:你对事情的结果很关注。那么这对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父亲很伟大的,儿子很善良的。
师:请你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父亲伟大,儿子坚强。
师:也请你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父亲做事坚强,坚持,一直挖了38个小时,儿子是善良的人,先不救自己,先救同学,
他们之间的信任解救了自己,解救了同学。
师:孩子你是个对文字很敏感的同学。
生:他父亲很勇敢,不怕大爆炸,去找儿子。
师:正如同学们讲的,作者也在课文最后用一个词概括了这对父子。哪个词?
生: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
师:你刚才说这位父亲非常勇敢,把这个词语写在这里。好不好。
师: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哪些文字深深感动了你,让你觉得这位父亲很了不起,用波浪线画下来,简单写下你的感受。
师:交流一下。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正音“血丝”。
师:你再来读这两句。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两句话还深深打动了谁?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师:还有谁,你来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父亲为了救儿子不顾一起去挖。
生:他不顾艰辛,为了救儿子,也在努力地挖。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父亲的挖掘的艰辛。
生:他挖了8小时,时间很久。
师:他一共挖了多长时间?
生:36个小时。
师:36小时有多久,算算,一天半的时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啊,这么长的时间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用意何在。
生:这样可以体现父亲挖了好长时间。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个句子。
生:(缓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为什么读这么慢?
生:因为挖得时间很长。
生:体现时间很漫长,很艰难。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吧,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吧,那从他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动作、神情和他的内心吗?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师:父亲在用力挖着,在这个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那位父亲用不满血迹的手在瓦砾堆上使劲地挖,布满血迹的眼睛在努力寻找他的儿子,时间过得很慢,也很艰难,他的衣服破烂不堪,但他仍然在挖。
师:流血的岂止是父亲的双手,还有他的内心啊。
生: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他心里想着的只有儿子,衣服破了,他依然坚持着没有放弃。
师:除了儿子,父亲此时心中完全忘了自己的安危。
生:这位父亲拼命地挖,一块石头接着一块石头挖,正是他想救儿子的心,让他忘记了伤痛,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寒冷。
师:看似简单的几个数字,却让我们通过想象体会到多么深刻的内涵。这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让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受齐声读读这段文字吧。
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生: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为什么这两句话深深打动你?
生:因为父亲为了救孩子,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
生:“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位儿子知道自己能出去了,可是他还是要最后出去,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动。
师:说的非常好,可是刚才老师让你们说哪些句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这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告,心中只有儿子,想救儿子。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好多人都在劝告,只有父亲在挖。
生:从第五自然段: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师:同学们,静静凝望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想来问吗?
生:同样是孩子的父亲与母亲,为什么只有一位父亲在挖,而其他人没有作出行动。
师:你很善于提问,非常好
生:我想问一下。这些路人为什么说太晚了,没有希望。
生: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
师:谁还有问题?
生:有好心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没有希望了,他们的孩子也在废墟底下,为什么不去挖,而是拉着这位父亲?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这位父亲?
生: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么大的地震孩子还能活下来。
师:多大的地震
生:非常大的地震
师:你从哪里知道这是大地震,读课文中句子。
生:有一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你能联系上文来理解非常好。
生:因为随时可能会发生大爆炸,如果没找到他,自己还赔上一条性命。
师:你能不能说为什么其他父母此时不来?
生:因为如果发生大爆炸,自己的儿子没找到,倒赔上自己的性命。
生:他们没有这对父子之间的约定。
师:如果没有平时的真诚交流,怎会有此时震撼人性的行动。没有人来帮助他,
其他的父母也同样爱这自己的儿子美女儿,可他们此时都已经绝望了,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这段话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师:为什么父亲眼睛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
生:他希望有人帮助他,找到他自己的儿子。
生:他用祈求的目光看着他们。
师:他的心中只有儿子,同学们注意到了他此时的神态。老师也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会留下来挖,他心中怎么想的?
生:因为他爱他的儿子。
生: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他,儿子还活着。
师:为什么他认为儿子在等着他?
生: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就是父亲36个小时一直不停地挖,他心中记住对儿子的承诺。一起读。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是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也是父亲对儿子爱的誓言。读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同学们,父亲用生命和鲜血来诠释一句朴素的爱的语言。经过38小时的挖掘,父子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你是否发现文中这些深深打动你的语句都是围绕父亲的哪些方面来写的,结合单元导读来说说。
生:他想救儿子的念头。
师:他的这些想法你是从哪些方面的描写中看出来的。
生:时间描写,语言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作者就是%d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四
在我一到五年级的学习生涯中,读过许多文章,但是有一篇却让我记忆深刻,它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任何人的劝阻,历经了38个小时辛苦挖掘,并且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在废墟里救出儿子和十四个同学的事。文章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而文中的几个片段更令我感动:“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再来阻挡他”。从这里我可以体会到这位父亲执着的信念以及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中充分描写了父亲救儿子时的外貌,神态,从而也让人体会到这满分作文网位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对儿子的承诺十分遵守,也体现出这是一位信守诺言,坚韧不拔,有责任感的父亲。
我们都知道,在灾难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但是这位父亲却不畏艰险,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子,这可都是源于他经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仔细想想,在我的生活当中,我的父亲也是这样的,每天晚上他已经足够疲惫,可每天早上他都顶着沉沉的睡意,坚持送我上学,我也劝说过他,可是他却常常对我说:“你的未来比我的身体更加重要。”每次听到这句话,我便会从心里感叹到:父爱是多么的伟大啊!
母爱是慈祥的,而父爱则不太善于表达,常常会使我们不理解他,但是在危难来临的时候,父亲总会挺身而出,这种父爱的力量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五
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立刻奔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当时的学校已是一片废墟。他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想起在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于是,他坚定地站起来身来,向那片废墟走去。他挖了38小时,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并从儿子口中得知,下面有14个同学,都没有被砸着,他连忙叫来路人帮忙。
我觉得这对父子很伟大、很了不起。那个父亲不像别人,喊几下,听不到声音就绝望地走了,尽管这位父亲挖的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痕,仍然不放弃,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因为有了父亲的努力,所以最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亲与儿子才能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篇课文表达的就是父爱。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他让我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与宽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感想及感触 篇六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我现在虽然还很小,但是我能明白什么事伟大和感动,尤其是我再学习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文中那种深厚的父子亲情,深深的震撼了我。文中大体意思是: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冲向孩子的学校,当时学校已经倒塌,别人都放弃了寻找孩子,只有这个父亲坚信他的儿子在等着他来救他,父亲不停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自从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面对困难不能轻易放弃。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冰车,当做到一半时,我被难住了,不知道从哪儿想起,我心烦气燥,便把冰车放到一旁,有点想放弃。这时我想起《地震中的父与子》里的父亲坚守自己的信念,在面对困难时,不动摇,不放弃,苦苦的挖掘了38小时,将自己的孩子救出时,于是我就去问了问爸爸,后来我想来想去,终于知道怎么做。
相比之下我十分缺乏这种坚定的信念,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我要加强培养信念,面对困难时要迎头而上,充满自信心。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七
之四
哈轻小学 安丽波
大家好!我是哈轻小学校教师安丽波。我的教龄5年。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十二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课文
下面我就把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及意图做以介绍!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3、揭示课题: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写作能力)
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
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五、实话实说: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感受父爱的?
(学生自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拓展延伸
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八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感受颇深。
文中讲述了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地震之后,儿子不幸被坍塌的校舍掩埋了,父亲化悲痛为力量,凭着自己的顽强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救出了连同自己孩子在内的十几个小孩。
我深深地被这位父亲的行为所震撼,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能如此冷静,如此坚持,这是一份怎样的信任和默契支撑着他?又是一份怎样的执着驱使着他?
还记得那年暑假,爸爸带我去北京旅游,在参观故宫的时候,由于我好奇,不知不觉就和爸爸走散了,等我反应过来,茫茫人海哪看得见爸爸。我心慌、紧张、惶恐的不由哭了起来,我站在原地一边哭一边大声喊着,好一会看见神色焦急的'爸爸一边四下张望,一边不时的询问路人,还时不时的大声喊着我的名字,我看见了爸爸,顾不得
脸上的泪水,狂奔过去,爸爸欣喜的一把抱住我,连声说:“都是爸爸不好,都是爸爸不好,别怕,爸爸来了。”一边抚摸着我的后背安慰我。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我还那么无知,根本无法理解这是一种爱,一种信任。想想平日里还因为一些小事错怪父亲,甚至对父亲抱怨,实在是惭愧。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更应珍惜这份爱,这份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九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心里很感动。
课文资料是;有一次,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安顿好了妻子,奔和儿子的学校,那里已经变成一堆废墟。这位父亲十分悲痛,他突然想起了自我常对儿子说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他紧定地挖起来,别人阻挡他,他也一向挖,他相信儿子还活着,而别人以为他悲痛过度快要疯了。他挖呀挖,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当他到第35小时,他突然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同时,里面还要十几个孩子。最终,这对伟大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齐,真是激动人心的场面啊。
这件事情使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互相信任的重要和父爱的伟大。
如果,这对父与子不互相信任那孩子就没有坚持下去的信心,父亲也缺少了营救的动力,后果或许是杯具,孩子们可能会饿死,渴死,闷死……后果不堪设想。
信任是多么重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之间、亲人之间都是那么需要互相信任。
我在这件事中,感触最深的是那位父亲紧定地挖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这使我惊憾不已,这需要多大的力量啊这就是父亲和信任的力量,那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十
如果你的儿子已被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学校的废墟所埋,你会不断挖掘,救出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你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会让别人先脱险吗?就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篇课文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文章写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失去了孩子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但都被他拒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个小时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表达了这位父亲对儿子多有责任心啊!而他的儿子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让同学们先脱险,这个儿子又又是多么无私啊!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这位这个儿子畏惧死神而先上去了的话,那他的14个同学就有可能升入天堂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玩具,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如果大家能把文章中那对父子的精神用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一定会天天向上,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彻底的破坏与混乱之中,有位父亲将他的妻子在家里安顿好之后,跑到他儿子就读的学校,而触目所见,却是被夷为平地的校园。看到这令人伤心的一幕,他想起了曾经对儿子所作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至此,父亲热泪满眶。目睹曾经的学校成为了一堆瓦砾,真叫人绝望。但父亲的脑中仍然牢记着他对儿子说的诺言。
他开始努力回忆每天早上送儿子上学的必经之路,终于记起儿子的教室应该就在那幢建筑物后面,位于右边的角落里,他跑到那儿,开始在碎石砾中挖掘,搜寻儿子的下落。当这位父亲正在挖掘时,其他束手无策的学生家长赶到现场,揪心地叫着:“我的儿子呀!”“我的女儿呀!”一些好意的家长试图把这位父亲劝离现场,告诉他“一切都太迟了!”他们全死了!“这样做没用的”,“回去吧,这样做只会使事情更糟”。面对种种劝告,这位父亲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你们愿意帮我吗?”然后继续进行挖掘工作,在废墟中寻找他的儿子。消防队长出现了,他也试图把这位父亲劝走,对他说:“火灾频频出现,四处都在发生爆炸,你在这里太危险了,这边的事我们会处理,你回家吧!”对此,这位慈爱、关切儿子的父亲仍然回答:“你们要帮我吗?”警察赶到现场,对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着急,但是你这样未必能找到你的孩子。回家吧!我们会处理一切的。”这位父亲依旧回答:“你们愿意帮我吗?”然而,人们无动于衷。为了弄清楚儿子是死是活,这位父亲独自一人鼓起勇气,继续进行他的工作。他挖掘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后,父亲推开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听到了儿子的声音。父亲尖叫着:“阿曼达!”儿子的回音听到了:“爸爸吗?是我,爸,我告诉其他的小朋友不要着急。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活着,你会来救我的。如果我获救了,他们也就获救了。(next88)你答应过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都会在你的身边,你做到了,爸!”“你那里的情况怎样?有几个人活着?”父亲问。“我们有14个活着。爸,我们好害怕,又渴又饿,谢天谢地,你在这儿。教室倒塌时,刚好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洞,救了我们。”“快出来吧!儿子!”“不,爸,让我的同学先出来吧!因为我知道你会在和我在一起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永远都会来到我的身边!”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十一
杭州余杭临平一小 蒋军晶
预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制教材第七册课文,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册课文。课文的大致内容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个想法,按顺序原原本本加以呈现,我希望我的这种“原生态”呈现,能最大限度地表明我的设计理念:
1、让学生感动。
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为可怜的《小珊迪》掬一把同情的泪;让学生感动,于是有
了学生为用生命铸就《丰碑》的军需处长荡气回肠;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的情深意长。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她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
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
2、让学生清楚自己为什么感动。
我忽然想,让学生感动,难道就够了吗?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只有3个生字,也没晦涩的词句,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的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这样的接近于奇迹的结局毕竟太具有偶然性。于是,一个念头就盘恒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后,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学生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我觉得我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3、让学生思考为谁感动?
我习惯在备课时,邀请个别学生先谈谈他自学课文之后的感想,在采访与倾听的过程中,
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学生会认为,那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儿子的努力,他们对自己儿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是被文学处理中的“详略得当”中的“略”略去了,被语言文字天然所具有的“形而上”的倾向蒙蔽了……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发挥我的主导作用,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亲的爱去感动学生。
基于上面意识流般的思考,我有了如下教学:
案例
一、续写文章结局,建构对父亲的初步印象。
【教学预想:让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初步感受“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并让学生以续写结局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是吗?今
天,蒋老师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想)但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学生疑惑的样子)但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
生:(安静)
师:第一,我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蒋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
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明白了)开始吧!
生:(各自读课文)
师:好了。谁先说说?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对!
师:你能回答吗?
生:能!
师: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生:还可以吧!(笑声)
师:我也觉得“还可以”。(笑声)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生:能!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
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怕回答不全面。
师:知道多少说多少。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看,你还怕自己回答不全面,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这句话是父子心中不变的信念,恒久的承诺,那就是——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看来,问题提得很好,能够激发大家的思维。谁再来提?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是一个涵盖量很大的问题,提得好,你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别人都劝阻他放弃努力时,他还坚持不懈地挖,这是父爱的力量在支撑。
生:这位父亲那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态度很震撼人。
生: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师:他们只是哭喊两声“我的女孩!”“我的儿子!”就走了。是吧?
生:是。
师:那你说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师:他们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你这是从父母的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有这个因
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
师:他们考虑得比较现实。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
生:对。
生:因为救火队长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挖会很危险。
师: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
…………
师: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刚才有同学问: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我把问题在缩小一点儿,就研究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
师:“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伟大。
生:超过一般人。
生:超出常人。
师: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
生:(异口同声)了不起。
师: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哪些四周围的人们,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
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学生写5—6分钟。
师:谁愿意上来读?
生1:其他孩子的父母感激地说:“如果不是你坚持自己的信念,我想我们的孩子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生2:曾经劝说他放弃努力的一位父亲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位父亲心里在想,我还误会他精神失常了呢,其实是他对孩子爱得太深了……
生3:……
二、改变结局,“诗化”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
【教学预想: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
师:是啊,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
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事奇迹的结局,但是,蒋老师要改变这个结局。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
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难受。
生:很伤心。
生: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但是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
生(齐):有可能。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课文第二段有一句话: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
已变成一片废墟,“废墟”说明了学校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学生生还得希望很少了。
生:我从“有的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感觉到事情的确很糟糕,因为作为父
亲,如果还有希望,一般都不会放弃。
生:……
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
生:(沉默)了不起。
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儿子,他有什么了不起。
生1:因为这位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
管死活。
生2: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果,而要看事情的过程,这位父亲坚持不懈救自己
儿子的过程让我们敬佩。
生3:我看到了父亲那种坚信自己儿子还活着的信念。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
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
生:是。
师:那课文中那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
生:他挖了8小时……到处是血迹。
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浑身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是血迹……
生:(读)
师: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刚才你说我们像你父亲,我请你读,好吗?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我不情其它同学评价了,我想请你自己说一说,你读的时候,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哪几个地方特别注意了,努力了?
生:我在时间上特别强调,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个数字比
一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
师:是啊,再过两个小时,就是整整两天两夜啊!
生:后面每一个短句我也很注意,因为这些句子写出了父亲解救儿子过程中的艰难。
师:是的,有了理解,我们才能读好课文,请你们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这首诗。
生:尽情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争取自己的朗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生:读(有感情,但都是一种节奏,一个调子)
师:你入情入境地读了,如果要讲一点朗读 www.huabuqi.com 技巧的话,再富有一点变化就好了。
生:读(读得很好)
师:同学们,这就是入情入境的富有变化的读。
师:蒋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蒋老师的朗读能否让你联想到这位父亲在挖掘废墟时候的种种艰辛,联想——
师: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是因为他挖了很多地方,挖遍了角角落落。。
生2:我想到这位父亲连续38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整个人快要虚脱了……
生3:这位父亲在搬一块大石头时,不小心被石头压伤了。许许多多得碎石把这位父亲得衣服和皮肤划破了。
生4:……
师:是啊,同学们,带着你们的联想,再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声情并茂读)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联想到这位父亲身体上所受的种种痛苦,实际上,他精神上也承受了很大压力。请你联系上文,看看他承受了怎样的压力?
生:(生默读,找,思。)
师:
生1:我觉得最大的压力是别人都觉得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所以没有人上来帮助他,甚至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生2:课文中说,这位父亲放下受伤的需要照顾的妻子,匆匆赶来救自己的儿子,他的心既牵挂自己的妻子,又担心自己的儿子,心力憔悴……
生3:其实这么多人劝他,他也知道情况很危险,万一,他们有什么以外,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他妻子一个人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感悟,再次一起读读这首诗。
师生:(读)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教师喊停)
三、再改结局,体会细节,全面辨证解读“所有父亲”。
【教学预想:再次改变结局,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鼓励表达真实想法,允许适度辩论。辩论之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真诚发表观点,在适当的时机,建议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师:今天,蒋老师残酷地改变了事情地结局,但蒋老师还要残酷地改变第二次。(大屏幕出
示)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
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师:同学们,我看有些人看了这个结局之后,难过得说不出话来,但是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
能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有可能,一位救火队长曾经阻拦过过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生2:一位警察也跟他说过,如果坚持挖的话,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
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们还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吗?不要急于说,先静静地思考1分钟。
生:(静静地思考)
师:有改变主意的同学吗?请站到台上来。
生:(有6位同学陆续站到台上)
师:现在你们的意见不一致,请你们各自结合课文辩论。
生甲1:这位父亲我看有点失去理智了,如果他不坚持挖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丧命。
生甲2:我觉得这位父亲有点自私,如果发生什么意外的话,那他的妻子该怎么面对这个世界……
生甲3:我觉得这位父亲太冒险了,这位父亲应该让专业的救护人员来救孩子。我想身边的救护人员不会置之不管的,让他们来救,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
生乙1:这位父亲是非常爱孩子的,这份爱足以说明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
生乙2:当孩子们遇到危险时,有的父亲走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坚持挖,所以我觉得这位父
亲是了不起的。、
生乙3:这位父亲得知自己得孩子有危险以后,心里觉得一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活要见人,
死要见尸,一定要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
…………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下面蒋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位父亲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
子,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我想,同学们都能理解这位父亲。但是其他的父亲,保持着一点点理智的父亲,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是不爱自己的父亲的。下面我请同学们找出我觉得最不应该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一边读一边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生:(读)
生:我从“急匆匆”看出……
生:我从“大喊”这个词看出……
生:我从“绝望”这个词看出……
……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基本上到这儿,同学们可能有些感动,但不要感伤了,下课后,大家去做做游戏。
反思
1、让学生在“解构”的阅读中进行多元思考。
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但是,我再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更多地是在想办法让学生从各种“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有意识地凭借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多元视角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这种“解构”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我在课堂中先后呈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位父亲”进行多元解读。第一个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是完满的喜剧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使学生的感受、意见“高度”统一,学生轻松地谈论着对地震中的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可当结局改变以后,学生的想法有些动摇了,但最终学生还是努力为初始建构的认识寻找理由: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局而更应关注事情的过程,不论结局如何,这位父亲坚守信念、置自己生命于度外拯救儿子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然而当第三个结局残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观点分化了,解构了,有的一如既往地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因为这位父亲不顾个人安危,执着要和自己的孩子永远在一起;而有的学生开始认为这位父亲不够理智,他的所作所为是过度悲痛引起的失常行为。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的两种见解相互阻遏,相互推翻,相互取消,从而达到了深层意义上的确立。
当然,尝试“解构”的阅读教学并不是想把阅读教学变成一种没有本源性、根基性和意义约束的游戏,变成一种“丧失中心”、“落入无权威”、无确定性状态的世界。尝试“解构”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多元视角、多维思考。我想这一方向应该没有错,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语文阅读教学素材大多是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而选入的作品,它们没有绝对的是非判断,只是提供一种价值取向或暗示一种人文培养目标,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而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它也不同于其他学科大多以验证某种存在为指归,而是以试验某种选择为指归。
2、让学生在语文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滋养。
让学生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王尚文先生指出:“具体到语文课程,它正是通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别于其它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的。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舍人文而求语文,那当然是缘木求鱼。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个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相关性。但矫枉不能过正,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文,人文毕竟并不等同于语文。”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反诘、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位语言、积累语言。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其他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再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
我希望我的语文课有语文的味道。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语文课堂 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十二
以前,我以为母爱总比父爱多,但是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觉得父爱也很伟大。
【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情:美国洛杉矶一代*生了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许多父母赶来痛哭一场后就离开了,只有一位父亲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不停地挖废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到第38小时的时候,孩子和他的14个同学终于被解救出来了。
稳重父亲说的一句话曾出现多次:“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就是这句话,让父亲有了挖掘的力量,哪怕他双眼布满血丝,满脸灰尘,身上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也不管。同样,这句话也让儿子充满对父亲的信任,即是身在废墟里,没有希望,但他还是坚信父亲回来救他所以乐观等待。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简单的话,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也让孩子在这次磨难中长大了,小小年纪,居然先让那14个孩子先出去,多么让人感动!
父母是最疼爱我们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会跟我们在一起。可有些孩子却不懂,经常让父母们伤心难过。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想一想,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所以我们要记住父母给我们的爱,长大以后报答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