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从这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敬业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教育类书籍读后感【优秀8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一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明白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一样的教师那里,却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职责和义务。好教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一样形式体此刻职业生活的不一样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杯具”。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就应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教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仅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搞笑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欢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欢乐去欢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二
《教育力》 是华东师范大学工“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系列丛书之一。该书作者是日本学者斋藤孝,现任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他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在书中着力探讨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在面对教育工作时,教师的身心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读着《教育力》,我的心经历了一次次的感动和洗礼,在此同时也引发我一些思索……
通过阅读该书,可以重新认识教育工作的价值,并在身体和心灵方面得到更多的力量和勇气来投入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虽然辛苦,却很了不起,值得投入一生。”希望能激发年轻一辈对教育有这样的想法和体会。除此之外,对于现今那些面临种种苦恼却仍努力过好每一天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提供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重新认识教育的工作价值并受到鼓舞。
教育,不仅隐含着基本教学原理,同时也讲究教授的诀窍。倘若对此毫无认识,只懂得照本宣科的话,恐怕只会令周围的人无所适从。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生写下精采的扉页,不好的教育则有如公害!教育工作者唯有掌握基本要领,并进一步努力琢磨,在教导的艺术上下功夫,找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来,如此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正面、积极的发展,学习的环境也才会充满创造力。那么,就让我们倾注全力,好好打造人生旅途的理想蓝图吧。
不知和我一样读过《教育力》这本书的教师,也能否在本书中沉淀下来。我非常喜欢本书中的一段话:“一个老师必须拥有一颗柔软的心。若一味拘泥于自己的答案,学生的思绪就无法在安心的情况下天马行空地翱翔。”换言之,老师温和的人品以及丰富的见识所带来的包容性,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的发展。 我读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教师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 。其实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还得靠教师不断的学习, 因此我们说对于教师来说, “学习”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
人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心灵,有精神。首先,我们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教师是个领路人,是只领头雁,引领孩子们插上飞向未来的翅膀。我们教师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才会使我们的学生独立,他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再说,我们那可爱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思想、有个性,只是尚处在未成熟时期。我们只有尊重学生,把学 生当成一个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看待,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才会被激发,才能成为 热爱读书充满自信的人。新课程也提出“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不是待装知识的容器,把学生有独特的体验看成是人性的觉醒——不再没有自己,只会人云亦云;不再揣摩老师课堂所需。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和珍视,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人性关爱。
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给我们很多启示。《教育力》 就是这样一本书。我相信他将伴我更有力地成长!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三
寒假里,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我看了一本很好看的书,这本书你们一定是知道的,对啦!就是《爱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写的是一个名叫安利柯的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里面的故事情节非常精彩,首先,我非常喜欢他写的比喻句。从阅读第一页起,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就非常深刻,因为他的比喻句和其他方面都很好,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慢慢“品尝”这本书的“味道”。
当我看到67页的时候,我就发现67页和69明显不同,我还发现1至67页写的是介绍,而69页和422页是写教育和告别的。说到这里我不由自主佩服作者的条理性非常清晰。
每当我看到非常精彩的章节时,奇怪的是,只要我闭上眼睛,就能浮现出画面,好像我也融入到里面去了,我猜可能故事内容太精彩了吧!当我准备不看时,可我一看到一点内容就想继续往下看,唯有妈妈叫我,要成书呆子啦,我才从故事情节中被“救出来”。于是,我自言自语说:“也许,这就是书的魔力吧!”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本书,我用了三天空闲时间看了两遍。每一件事的结尾,都会有小男孩的父母或姐姐写的评语。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关于军人的评语,我就立誓绝不嘲笑军人。还有一次,我被一条关于母爱的评语深深地感动了,我就再一次立誓,绝不让父母为我们而早离开。
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被感动,我流了几滴泪,一滴是为军人而流的,一滴是为母爱而流的,而另一滴是为可怜畸形儿童流的。
又要和大家说再见了,这本书启发了我:即使你学习再好,但没有孝心和品德,也是没有用的。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四
当我热血汹涌的读完这本小说时,不知不觉我现已热泪盈眶,书中那些英勇、仁慈、聪明、坚韧的形象一遍又一遍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性格纯真、仁慈的安利柯;赋有正义感的卡隆;总是得榜首的德罗西;获取了金牌然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波列科西;孝顺、勤勉的克莱地;知恩图报的克罗西;学习吃苦的斯代地。
《爱的教育》的作者亚米契斯是意大利作家,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人士,曾参与过意大利解放战争,退役后担任军事刊物的记者,宣布了许多特写、报导及短篇小说,后汇集成《兵营日子》出书。
这本书是小学生安利柯四年级时的日记,其间记录了他在校园、家庭、社会日子中所见、所闻的各式各样的感人小故事。经过这些小故事,作者在最平实、朴素的言外之意歌颂了人类最巨大的情感-爱。一同,这部小说还反映了其时意大利中下层公民困苦的日子,浑厚、朴素、和睦的道德,以及他们仁慈、英勇、广大、忘我的博爱精力。
那些普通、实在的故事,足以让咱们感遭到简直无从挑剔的各种巨大的爱-亲情、友谊、师生之情,等等,处处流淌着或温馨、或浓郁的真情。尽管我没有拥有过和书中彻底相同的阅历,但想想自己身边的人,我相同感遭到了相似的爱情,这都是我曩昔从来没有注重曩昔的。我还发现,其实爱就在咱们身边,只需咱们怀有一颗仁慈的爱心,就必定能够感触得到。发现爱、感触爱、支付爱、共享爱,让咱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能沐浴在爱的温暖中,这便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迪。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五
在寒假,我读了同学们推荐的书——《爱的教育》。读了它之后我感触良多。本书以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以高尚的感情,挚爱的笔调书写了一个个爱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篇是《父亲的批评》。
这一篇是讲了作者安利柯不懂得感恩母亲,伤了母亲的心,对母亲说了无礼的话:不要来拥抱我,不要来走近我,我现在没有心情拥抱你。然后,他的父亲十分严厉的批评了他,给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教育作者。
我小的时候就和文中的小作者一样不懂得感恩,犯了大错误的时候,妈妈就在旁边骂了我好几句,小时的我不但没有严重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很不服气地与妈妈顶嘴。妈妈火冒三丈,狠狠的说了我一顿。到我看了这本书中的《父亲的批评》以后才明白:其实妈妈这样说我是为了我,让我知错,再改正它,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人需要学会感恩,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饥寒交迫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家中的这个女孩给了他一个面包和一瓶牛奶。女孩长大后生了一场大病,来到了一家医院看病。治好了以后,女孩看到收据单上的巨额治疗费,不禁要晕过去,但旁边还有一行字:费用是一个面包和一瓶牛奶。原来主治医生就是那个小男孩。
人是必须要学会感恩的,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永远不会知道爱是什么滋味。
家长感言:
很幸运的和孩子一起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该书以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以高尚的感情,挚爱的笔调书写了一个个渗透着爱的故事。使我和孩子在这一个个感动的故事中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怎样去互相帮助,去谅解,去体贴,去感恩。
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六
这是一本记载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的书籍,书中以案例的形式记载了若干个师幼互动行为,同时,他用35张图表将研究的成果以数据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孩子在对人、对事所持的各种内在的尺度,寄予的各种期望、企盼、要求等,呈现孩子的心灵世界。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一生都好比一条有起点和终点的线段,注定了要和其他的线段相遇、相交接成一个又一个网点,直到生命结束,每个人都有了一张标志他曾经作为人生存过的网。想了解一个人、了解他人对他的影响,我们不能只是停留于查看他所编织的静态的网,而是要去亲历一下他与他人相交接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发生在幼儿园的真实的师幼互动案例描述性的记录了孩子的几多欢乐、几多愁!走进教师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场域,走进了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微小空间。在这些案例中孩子们具有独特的内在尺度、动机、意愿、需要与冲动。以及老师时如何去了解孩子、知道他们的思想,并花很大的精力去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等等。作者以主管的关注者的身份对师幼互动行为发表种种先见,力图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师幼互动行为的现实所在。
以上是我在粗浅的翻阅这本书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将细读书中的许多案例,感知它深刻的涵义,体会身临现场与孩子发生的一切……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七
在我刚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总有这样的疑惑:这本书的题目为什么叫“爱的教育”呢?这个疑惑引起了我的思考。读完以后,我又陷入了另一份思考,那就是什么是爱?
我也有写日记的习惯,可是此刻我却沉浸在一位意大利少年写的日记中,认识了他的班级、他的教师、他的同学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感动在他的师生之爱、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对祖国的爱之中,从而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叫“爱的教育”。因为他教育了我,我渐渐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其中有一个情节最令我感动:齐启禄的爸爸病了,住进了医院。齐启禄去照顾他爸爸,担由于一时的着急和不安,走错了房间,认错了爸爸。可齐启禄没有发觉,尽心尽力地服侍着“爸爸”,那位身患重病的“爸爸”一向凝视着齐启禄。直到爸爸出院那天,齐启禄才明白自我认错爸爸了,可是他并没有所以离开那位病人,而是送走自我的爸爸,又尽心尽力地照顾“爸爸”。再和那位病人道别时,齐启禄说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话:再见,爸爸!读完这段之后,我留下了眼泪,这是多么感人事情啊!现代小学生中有几个能做到这样的事呢?这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爱是无私的,爱包含了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亲人之间的和睦之情,师生之间的鼓励之情。人的一生是爱的一生,爱在人生旅途中就如一个一个的加油站,陪伴着人们一向走到终点。我国是一个注重爱的国家,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再到中山先生的“博爱”都体现了爱的重要。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我深深地感动在这一篇篇生动的日记里,深深地感动在《爱的教育》里,和他们一齐欢笑,一齐悲哀,一齐爱。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 篇八
近来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专着——《玫瑰与教育》。本书主要记载了窦桂梅老师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及为人处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国外教育(日本)现状的透析,还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对窦桂梅老师肃然起敬,倒不是因为她如此年轻就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还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而是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广泛读书,积淀学养。
小时侯的窦桂梅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个读者到作者的经历,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窦桂梅语)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积极实践,勤于积累。
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着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精神站立!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窦桂梅老师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感谢《玫瑰与教育》!感谢窦桂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