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德才兼备作文最新13篇3-8-33

德才兼备,汉语成语,拼音是décáijiānbèi,也说才德兼备。既有德,又有才;品德和才能都好。下面是细心的小编演员给家人们分享的13篇德才兼备作文,欢迎参考。

德才兼备作文 篇一

德才兼备作文最新13篇3-8-33

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一要求,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德才兼备原则的丰富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德才兼备,是衡量干部素质的根本标准,是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德与才作为干部素质的两个基本方面,不是平行的﹑并列的,二者比较,德更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正如古人讲的那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干部的德,主要指理想信念﹑党性修养﹑道德品质﹑思想作风等,它决定着才智发挥和权力行使的目的﹑方向和效果。干部有德无才,难以为党和人民做出大的贡献;有才无德,则会导致权力滥用,其“才”往往成为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工具。因此,我们党始终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是前提,是第一位的。

强调以德为先,在新形势下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四化”方针提出的时候相比,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县处级以上干部一般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知识化﹑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使我们更有条件在选拔干部时突出强调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当前,干部队伍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确有一些干部在德的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对少数领导干部不满意,意见也往往集中在德的方面。强调以德为先,对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至关重要。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必须深入考察了解干部德的情况。要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认真开展民主测评﹑民主评议﹑民意调查,让广大群众评价干部,通过群众的口碑了解干部。做好实绩分析工作,不仅要了解干部政绩的大小,更要了解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和工作作风,防止以绩掩德。加强延伸考察,既要了解和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更要从一贯表现中深入了解干部,正确评价﹑合理使用干部。既要搞好换届前﹑任职前的考察,也要加强干部的平时考察,注意在抢险救灾﹑处理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考察干部。要把以德为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和标准,在德的方面严格把关。同样是能力素质比较好的干部,谁在德的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就选拔谁;对于在德的方面有问题的干部,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重用。要通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一重要要求的落实,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组织保证。

德才兼备作文 篇二

【关键字】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70年前,同志在延安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为党的干部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70年后,同志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深刻理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用思想

准确理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辩证统一关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才”与“德”是辩证统一的,是有主次之分的,对我们今天准确理解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启示作用。“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才”是人得以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它们之间,“德”是首要的、第一位的。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统一,要坚决反对片面地讲“德才兼备”和片面地讲“以德为先”。片面地讲“德才兼备”,忽视了二者的主次之分。片面地讲“以德为先”,割裂了“德”与“才”相辅相成的关系。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任用干部是我党的优良传统。1938年10月,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根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面向新世纪,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要求各级干部,不仅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而且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新形势下,同志又着重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思想。这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干部路线、干部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二、准确把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时代要求

德,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政治纪律、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等;才,主要指一个人的学识程度、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德和才的具体内容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和历史任务决定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具有一以贯之的继承性,又根据党的政治路线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具有时代特色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和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大众“三座大山”,夺取全国政权。因此,阶级立场坚定,富有牺牲精神,会带兵打仗,能独立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就是德好才好。新中国成立后,选用干部德才兼备标准的具体内容必须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相适应。邓小平根据党的路线的变化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明确提出了“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方针,为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新的历史时期,指出:“对各条战线人才的要求标准,总的都是德才兼备,但德和才都不是抽象的。由于工作战线、事业领域的不同,德和才的要求也都应该结合实际加以具体化。”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要求,在继承前人德才兼备干部标准的基础上,赋予德才兼备标准以极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

三、全面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用标准

把德的培养作为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和“才”绝非与生俱来,而需后天培养。教育培训对提高干部德才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干部教育培训要体现以德为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加强敬业精神教育,使广大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加强道德情操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始终保持道德品行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把德的考核作为干部选用的重要依据。要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中进一步充实考德内容,明确考德标准,创新考德方法,提高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要全面地考核干部的德,既看政治思想觉悟,又看作风和品行;既从工作实绩看德,又防止用成绩代替对德的评价。注重领导、服务对象、群众意见的结合,对干部的德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用起来。

把德的监督作为干部管理的重要环节。干部良好品德的养成,既要靠自律,也要靠管理监督。要加强对于部道德的全程监督,坚持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对干部道德监督的强大合力。要严格落实党内纪律处分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岗位问责、述职述廉等制度,充分发挥制度机制在干部道德监督上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德才兼备作文 篇三

关键词:国有企业干部选拔误区对策

当前,国有企业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发生了许多变化。受企业差异和领导者思维模式和能力水平的影响,有些企业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陷入了误区。就目前而言,多出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拔任用标准方面

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什么是德才兼备,怎样衡量一个人德才兼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这方面,常有两个误区:一是主观化误区。德才兼备是一个客观标准,但实际掌握中,很容易出现客观标准主观化倾向,即陷入主观化误区。社会上流传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就最生动地反映了选人用人标准主观化的现象。二是片面化误区。德才兼备的标准,关键和难点在于“兼备”,有的领导在这里陷入了误区。他们认为,企业需要能人,选拔任用干部要选拔任用能人,以能人标准代替德才兼备标准,殊不知能人可能德才兼备,也可能多才少德或者有才无德。

(二)公开平等竞争方面

企业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公开、平等、竞争。这样,才能保证优秀人才得以选拔任用。然而,常常出现误区。

公开性方面,常见的误区:一是神秘主义严重,透明度不高,事情公开时,木已成舟。二是形式主义严重。公开化仅仅是个幌子,而真正人选早已内定。

平等性方面,常见的误区:从领导角度考虑的较多,从群众的角度考虑的比较少。民意测验只是走过场。另外,在掌握标准方面,常表现为因人而异。资深年长者从宽,资浅年轻者从严;“圈里的”从宽,“圈外的”从严;“有背景的”从宽,“无背景的”从严,等等。

竞争性方面,常见的误区:竞争面过窄,竞争评判标准主观片面。有的领导在评判竞争对象时,往往受口才、风度、仪表等外在因素影响,形成第一印象,并以此决定取舍。那些不善言辞和“包装”自我的内秀者,往往落选。

(三)考察工作成绩方面

看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如何,主要看政绩。而实际考察中,对同样的成绩,不同的人常常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原因就是陷入了误区:

一是不看主流,只看小节,不看成绩如何,只看问题多少。比如一个人做了许多工作,取得很多成绩,但有时也有问题,个别人有反映。在考察时,只注重有反映的问题,不看这个人成绩,显然以偏概全。

二是对政绩的分析不全面、不客观。现实中,有些人为使自己“政绩”突出,大搞短期行为,专门干一些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实事”,搞歪门邪道,甚至在上报成绩时,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搞浮夸之风。

要想超越这些误区,笔者以为,领导者除了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明辨是非真假的能力外,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对策之一:须树立三个观念

(一)科学发展的人才观

科学发展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有隐显之分。为企业发展和进步创造性劳动、在某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称为显人才。因缺乏机遇而没有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称为隐人才。隐人才,只要具备相应的机遇和舞台,就能为企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作为领导者,不仅要选拔任用那些已经做出突出贡献的显人才,更要选拔任用那些尚未被发现和承认的隐人才。

(二)辩证统一的能人观

所谓能人,是指某方面才能出众、能够成就他人难以成就的事业的人。企业需要能人,作为领导者应注重选拔任用能人。但需明确以下几点:1、能人不是完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能人不是全能。能人只是在某一方面才能出众,而不是所有的领域都出类拔萃。3、能人不是时时都能。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能人,衡量能人的标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4、能人也有失误。对待能人,不能以一时一事的成败论英雄。5、能人需要扬长避短。领导者要扬其所长,同时采取措施抑其所短。

(三)实事求是的政绩观

政绩是一个人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反映。一个人的政绩越突出,说明他越有能力、有水平,反之,则说明他能力平平。政绩是一种客观事实,最具说服力和权威性,注重政绩选人用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主观偏好和感情因素。

除注重政绩外,还应注重公论。公论是指公众舆论和评论。一个人的德能勤绩如何,本单位群众最有发言权。注重公论,能够避免依靠少数人意志选人用人所造成的失误,保证有真才实学又有强烈事业心的人得到重用。注重公论选人,是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是当前经济条件的内在要求。

对策之二:须坚持五条原则

(一)事业为重的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领导者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时刻把工作和事业放在首位,从工作和事业需要出发。而实际工作中,对同一人选,不同领导者有不同的印象和评价,甚至分歧严重。但如果都能够以工作和事业为重,从工作和事业需要出发去衡量评价一个人,就能最大限度地统一认识,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决策。

(二)任人唯贤的原则

在选人用人问题上,能否做到任人唯贤,关键是领导者能否做到公道正派。实践证明,凡公道正派的领导者,大都能做到任人唯贤,而那些不公道、不正派的人,大都妒贤嫉能。企业需要大批能人和贤人,这就要求领导者秉持公正之心,大胆选贤任能。

(三)德才兼备的原则

德才兼备既是选人用人标准,又是选人用人原则。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德与才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当前经济条件赋予德与才以新的内容和要求。德才兼备的德,主要是指能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及各项政策,拥护改革开放,廉洁奉公,忠于职守。而德才兼备的才,主要是指适应当前经济需要的才能。实际操作中,要克服重才轻德、重德轻才的倾向,坚持德才并重、德才兼备。

(四)用人所长的原则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企业领导者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首先要着眼于人的长处,发挥人的长处。当前经济条件下,坚持这条原则尤为重要。有长处的人往往也有短处。如果不以用人所长的原则选人用人,则难免误用人才,浪费人才。在着眼于人的长处的同时,企业领导者还应注意人的短处,在具体安排使用上,一定要扬其长,避其短,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

德才兼备作文 篇四

陈云;德才兼备;青年培养

潘伟玲(1971-),女,上海,陈云纪念馆对外联络部主任,文博馆员,大学学历,从事文博社会教育和陈云生平思想的研究。

C961 A 1006-8031(2017)01-0009-04

陈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一直都非常重视青年工作,特别对大力培养和选拔成千上万德才兼备的中青年人才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的大问题,进行过深入细致的思考,有着全面系统的论述。重温陈云关于培养和选拔青年人才的思想,对于当前进一步搞好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大力选拔培养党的接班人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青年人是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是时展的生力军。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各个岗位上都在不断注入年轻血液。青年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掌握着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有了他们才使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党历来重视选拔青年人才的重要性,陈云始终强调中青年干部有朝气,具备专业知识的一面,也主张要站在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来做好这件大事。建国之初,陈云就指出,我们的党和国家需要很多新干部补充到干部队伍中来,党的事业需要后继有人。比如,当时针对知识分子入党难的实际情况,陈云提出“这种情况必须坚决加以改变”。他认为“生产、科研、教育、管理部门的知识分子,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后,陈云就注意到,党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他强调:“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相当长时间以来就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问题,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或者解决的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于是,他又强调,要“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要提拔中青年干部,使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培养这样的人,我看很有必要”。此后,陈云等一批老干部身体力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在新老干部交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事实也证明陈云的这些话和建议是完全正确的,正因如此,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要求,青年一代肩负着党赋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他们是国家振兴的动力,是推动社会蓬勃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源。未来国家的兴衰荣辱寄托在青年人才身上,国家强大的真正宝贵资源是青年人才,是国家期望所在。国家正是凝聚了青年人的智慧结晶才有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让中国成为真正的“东方巨龙”。

二、培养和选拔中青年人才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原则

延安时期陈云就具体提出要按照“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原则,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干部人才,并要求将这条原则作为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和标准。对此,他专门对这条原则进行了阐述:一是要“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二是要“与群众有密切联系”;三是“能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四是要“守纪律”。概括这四条标准,陈云所说的选拔干部要具备良好的政治品质,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有群众基础,还要有廉洁自律的要求。同时,陈云一直强调,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所说的德是指党德,要提拔那些有党德党性的干部。“为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提供价值依据。”关于“德”和“才”,陈云特别指出,“德才兼备,才干固然要有,但德还是第一。”“德才相比,我们更要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因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只有成千上万的中青年人才政治合格,才能确保坚持党的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如果选拔干部只注意才而忽视德,把干部选拨的标准降低到不违纪违法的低水平上,即使有工作能力,也不能坚持做到勤政、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那么党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就会误国误民。如果将“德”和“才”对立起来,就会在干部的选拔中出现“要才不要德、要德不要才、重才轻德、重德轻才、德才都不要”等五种错误倾向。这完全曲解了对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所以,陈云认为:“选干部,首先要看德,有才缺德的人不能用。德好,才差一些不要紧,放到领导岗位上锻炼几年,才干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当然,干部的德与才应该是统一的。选拔干部必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如果选拔干部只注意“德”而忽视“才”,干部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就不能成为革命事业的骨干,“不能完成革命任务之德,是不完全的德。”德,应该包括工作做得很好。才,不是空才而须完成任务。陈云认为,青年人光德好还不够,特别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后备人才,有德无才,在政治上虽然可以信赖,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也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更难于开创新局面。为此,陈云对有德无才的人提出不能提拔,更不能委以重任的观点。陈云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思想,至今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要在培养和选拔中青年人才过程中“树魂立根,以德树人”

陈云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的锻炼作用。他指出:在选拔人才问题上,“真正政治上高明的革命家,只能在革命斗争中培养,不能专从学校里训练。”政治高明是表现在人的思想上,而不是在其他身上。而思想上的高明和发展,是因为这个人丰富地接触了并且理性地认识了革命运动中的许多客观事物。“实践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实际工作的过程,就是教育干部的过程。”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彼此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对此,陈云认为:“没有工作经验的新干部只在学校中学习,要掌握理论是不可能。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地领会。”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干部有错误时,就要及时提醒、教育、纠正,使他从错误的认知中得到教训和启迪,并将认知提高到一定的原则和高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就要鼓励他们吸取和正确地运用别人的经验,善于取长补短。陈云认为,通过这种锻炼――教育――再锻炼――再教育的方式,能使党员干部的德和才在各方面实践中获得进步。

陈云提出,让年轻干部挑担子,放到实际工作的负责岗位上去,是培养年轻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在1979年主持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工作时,陈云提出要“找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年轻一些,四十五岁到五十岁的干部,到财经委员会来工作”,来当“后排议员”,让这些人参与讨论问题,参与决定大政方针的事。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实践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云强调要成千上万地提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当有人指出中青年干部会有某些缺点,并且不成熟的情况存在。陈云指出,这些缺点和不成熟正是中青年人常有的现象,大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不要只看到他们现在还缺乏经验。他还提出:我们应该自问,我们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

“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这就要求青年干部的“德”与“才”素养要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巩固,“德”与“才”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从而在实际的领导岗位上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具体而深刻的体现,也是对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德才观的继承和发扬。

四、“德才兼备”培养和选拔中青年人才的现实意义

“德才兼备”是陈云在选拔、任用青年干部路线方面一以贯之的工作原则和工作风范。“德才兼备,以德树人”的思想,更是他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从多方面总结了党长期以来干部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刻地阐述了干部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干部工作思想理论。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为推进科学发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强调全面评估。“全面估计”是陈云德才观一个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原则。陈云认为,要用好人必须先了解人,就是要对一个人的“德”与“才”有全面的了解和估计。“如果你要提拔这个干部,首先就必须全面地估计他的政治品质和能力,看他各方面是否合适,要详细考虑一番。”一个人的“德”与“才”往往有着复杂的表现形态。他说:“一个人的长处里同时也包括某些缺点,短处里同时也含着某些优点。……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毫无长处、毫无优点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毫无短处、毫无缺点的,所以我们说,在革命队伍里,无一人不可用。”陈云批评了这个问题上存在的几种错误倾向,就是“只看人家一面,不看全面,不能面面都看到”;“只看到这个人今天干了什么,没有看到他以前干些什么”;“只看到他本领的高低,没有看到他本质的好坏”。这些错误归根结底都是“只看一时,只看一面”,即缺乏全面估计的态度。此外,要正确处理好“才能”与“资格”这样一对矛盾因素,“使用人才的原则,是用人唯贤。要注意用人之才,不能只考虑是否是党员或党龄之长短。按才能排位置,不按党票排位置。”同时,将“用人唯贤”和“量才使用”结合起来,陈云提出了在干部提拔问题上的既要坚持台阶论,又不唯台阶论的重要原则。“能力大小和工作历史必须符合于位置,即工作称职。”他认为,要根据干部德和才的实际水平来安排其职位。

“全面估计”在今天仍然是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所说:“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是一个鲜活而复杂的个体,长处与短处,好与坏,经常是相互交错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同时,一个人的昨天和今天、过去和现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着的。而从德与才所指内容来说,本领的高低和本质的好坏在一个人身上也是有区别的,也不能够把它们混为一谈。

其次,要注重学习和教育,强调保鲜保质。今天强调“立德树人”,仍然是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和提高中青年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要达到陈云一贯强调的“政治、能力”全面发展的标准,“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

学习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和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每个共产党员要随时随地在工作中学习理论和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增进革命知识,培养政治远见。”陈云多次强调在干部别是在领导干部中提倡学哲学的重大意义,指出:“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陈云认为主要是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背诵教条。他要求各级党校都要把培训“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政领导骨干”作为“迫切任务”。“党校学员既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此作为主课,又要学习一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及时提出要学习经济管理,要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干部管理国家、领导经济建设的水平,不能总是当外行,“不学习,经济建设一窍不通,那就搞不成。”在“”后期研究外贸问题时,他就要求金融部门要培养懂金融、会外语的人才,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一批技术干部到各级领导机关里来;出于对新时期党的理论建设的重视,他又强调必须培养能写文章的人;根据国家经济宏观调控部门的性质和作用,他还提出在计委等机关要有“踱方步”考虑战略性问题的专家,等等。

再次,要讲究方法和途径,形成规范和制度。培养和选拔中青年人才,仅有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路径还不够,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来规范流程,保障延续性和持久性。陈云长期担任党的组织和纪检系统的领导人,善于从程序化和制度化等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他清醒地看到“我们党内有大量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问题是我们没有去提拔,去培养”。在延安时期,陈云探索选拔任用干部制度、建立教育、关心干部制度、创立合理的甄别、审查干部制度,在选拔任用原则、资格、程序、方法和监督等制度化规范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不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保障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时期,陈云建议中共中央组织部成立中青年干部局,各级组织部门也要成立专管中青年干部的机构,自上而下、上下对口地设立辅助工作机构和辅助人员,并形成制度,使那些有专业知识而又年富力强的干部能被及时选拔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来。为了使干部“基础扎实,本领全面”,他还支持邓小平提出的既大胆提拔干部,又要有台阶的做法。在组织保障上,陈云强调要靠党的组织部门去做,但主要的是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大家动手去做,从基层单位直到中央,都要一齐动手。如办公室、秘书处、研究室等机构及相应人员,“让中青年干部在这些机构中工作,给他们接触全面工作的机会,让他们随时了解工作中的问题。凡属向党委提出的问题或方案,先由上下各级的这些辅助机构中的中青年干部经过研究,提出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办法,提供党委参考”。“只有这样用大批真正年富力强的干部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在工作岗位上调查情况,研究问题,提出方案,才可以减轻各级党委的工作,而且可以培养出大批中青年干部。”

与此同时,陈云积极支持废除干部终身制,指导做好干部的新老交替。他说,要解决干部队伍的交接班问题,首先是老干部要陆续从领导班子中退出。他提出,老干部应该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热心主动地退出工作岗位,让大批中青年干部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挑起重担。老干部还要随时向这些中青年干部提出建议,给予帮助。

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早在21世纪初,就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和人才强国战略。之后,又指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前景。要下大力气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优秀青年脱颖而出”。现在,又强调:“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紧迫而且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

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7:526.

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312.

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314.

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293.

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257-258.

严爱云。陈云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07:70.

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359.

陈云。陈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05:277.

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05:498-499.

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214.

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250.

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216-217.

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252.

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09:342.

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119.

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111.

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247.

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215.

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09:343.

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142.

陈云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01:404.

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322.

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5:133.

有关德才兼备的 篇五

古人有云:“以德服人。”在源远流长的*的历史上,圣贤之人无不德行端正,其次才以才论之。《千字文》、《三字经》、《第子规》……

无不体现着古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四书五经中也多涉及道德的培养,而这些古籍被古人奉为圣贤之书,足见道德的重要性已在先人心中根深蒂固了。

而当今的现代社会,人们总将“德才兼备”之人视为人才,“德”仍排列于“才”字之前,其间的深意不言自明。一个人,可以无才,但决不可无德。

一个“德”字,卷起历史的风云涌动,掀起历史的惊涛骇浪,震撼着后人的心灵。无数前车之鉴,怎能不令我们对“德”与“才”有正确的权衡和认知?

无德无才,虚度一生;无德有才,或*淡一生,亦或为祸他人;有德无才,虽无丰功伟绩,却也受人欢迎,安然一生;德才兼备,人中龙凤,前途不可限量。

——德才兼备方为人才的作文500字5篇

德才兼备作文 篇六

第一,干部考核是通过干部考核者的实践来实现的,“能者举能,贤者举贤”,干部考核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干部考核的质量和成果。干部考核者首先是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其综合素质也包括“德”与“才”两方面要求,只是由于其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才决定了其德才要求具有特殊而丰富的内涵。

首先,干部考核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素质内涵包括坚强的党性、公道正派的作风、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这里最核心的是实事求是、公道正派。这是干部考核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干部工作者的基本形象之所在。干部考核者不论职务高低,都负有重要责权,掌握得不好,就会让“庸才”或“歪才”充塞领导岗位,使贤才受到埋没和压抑,从而贻害党的事业。所以干部群众评价干部工作,看待干部考核者,最主要的就是看是否公道正派。干部工作一旦背离这一条,其产生的导向和后果将是比较可怕的。与领导干部为官从政一样,公道正派的前提是清正廉洁,古代有句名言,“民不惧我威,而惧我公;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廉,公生明,廉生威”,对干部考核工作者而言,其政治生命力何尝不是在“公”与“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无论社会风气如何变化,对干部工作者的这一要求却丝毫不会变。

第二,要有较好知识结构和较强业务能力。考核者是鉴识人才的人才,其工作对象是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刘劭说:“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善二流之美;尽有皆流,则亦能兼达众才。”这就是说,能不能识别人才,识别什么样的人才,与识人者的素质关系极大。新形势下,考核鉴别人才越来越成为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情,复杂在于干部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困难在于干部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更需要考核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党建理论和干部工作的原则、政策以及工作程序,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历史和相关专业知识;也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思维力和较强的综合表达能力等。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知识和能力,是做好考核工作的“本钱”,并对考核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干部考核者的德才综合素质对考核工作,乃至被考核单位(地方)的事业和考核对象都可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往往这一影响是隐性的,就不易被重视。实践中,因干部考核者素质条件差异容易导致的现象有:

1、对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缺少应有认识,缺乏高度政治责任感,马虎、草率考核,简单想象汇报,不深入实际,不广泛接触群众;有的从自己的感情印象出发,先入为主,听不进不同意见,有的简单按领导的意见和看法判断是非,以至于考核达不到准确评价干部的目的;

2、挟私考核。干部队伍中由于相同的思想观念、感情观念以及老同事、老战友、老同学等因素会逐渐形成“圈子”现象,并不同程度地反应到干部工作中来,导致极个别干部考核工作者不严格按程序和有关规定进行考核,泄露人事秘密从中徇私情、作交易;相反,对感情上有偏见的则以主观想象代替考察了解,用道听途说代替事实根据,甚至借机报复;

3、态度傲慢、妄尊自大。表现为缺乏作为干部工作者应有的自知之明,持组织之威,对工作中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缺乏诚恳待人的态度,对干部意见建议漠不关心,目中无人,使干部敬而远之,对考核询问应付了事,不愿讲心里话,不愿为考核者提供有关干部的可靠情况;

4、知识面狭窄、缺乏一定观察思维能力。这些考核者承担一些简单的考察任务还可以,如果考察环境比较复杂,对被考察者的评价分歧较大时,往往只能以多数人的评价为评价,缺乏自己的深刻分析和判断。还有的考察者不具备起码的业务专业知识,有时连专业术语都听不懂,使自己对该一领域业绩判断与这一领域的同行、专家的看法差距较大,产生考察误差使经手的考核工作质量不高,甚至用人失察。

上述可能导致的现象表明,干部考核者的综合素质是干部考核工作重要的“源头之水”,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首先应注意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工作者队伍。

第三、德才兼备是考核使用干部的基本标准。干部考核过程实质上就是按照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对干部进行衡量和评价的过程。因此,正确理解和严格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是决定整个考核工作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这也是几年来领导干部队伍中极少数严峻问题使我们反思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要明确德才兼备干部标准的内涵

所谓德,主要是指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品质和思想作风;所谓才,主要是指干部的理论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德才兼备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德是思想基础,才是服务本领,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符合党的干部标准。有德无才,政治上固然可信,但是难以担当大任,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奸,倘掌权为私,重用了会有很大危险。因此,干部考核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值得探讨的是,德才兼备并非说明德与才之间是半斤对八两、平分秋色,而是有主从之别、先后之异的。德才兼备,德是前提。、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此在40年代就有精辟论述,认为德才两者不能缺一,但才是从属于德,受德制约、为德服务的。历史上统治阶级在选拔人才时,也无不把德即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少数统治者在乱世时为应一时之急需也网罗“鸡鸣狗盗”之徒、或奉行所谓的“唯才是举”,但多数仍然恪守以德为主的政治标准,有的甚至把德提高到区别“君子”、“小人”的高度:“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些至今仍有很大借鉴意义。德才兼备,德是前提,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是稳定的,而不应该被一时的形势所左右。近年来干部考核工作中的一种重才轻德观点认为,德是软指标,不好衡量,实绩才是评价干部优劣的尺码,“有才便是德”。“宁用有缺点的能人,不用有缺点的庸人”曾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这些观点都不同程度地割裂了德才辩证关系,也在干部考核任用中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实践已经证明,忽视“德”甚至放弃“德”的标准,或把“能”凌驾于“德”、“勤”、“绩”之上,以“能”代“德”,极易导致用人失察,有的还使党和国家付出沉重的经济和政治代价。

(二)要根据干部的实绩科学地鉴别干部的德和才

实绩是干部德才的集中表现,但干部考核评价要完成从实绩至德才的过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注意对干部实绩作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一是必须看到实绩不等于德才。有的实绩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德”在其中不起直接的影响;而有的实绩则是德在其中起的作用更直接、更大一些。考核干部不能把实绩与德才搞简单的“对号入座”,而要注重对实绩形成过程的分析,排除各种虚假因素。如不要把集体的功劳加在一个人头上,不能把前任打下的基础说成是现任的成绩,不可将政策性因素当作个人努力的结果。二是要正确区分显实绩与潜实绩。实绩就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效果明显、作用直接、已经显露,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显实绩;一种是性质较虚、效果缓慢、作用间接、不那么显而易见的潜实绩。近年来,领导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增大,从政热衷于短期行为的现象也时有所闻,考核显实绩与潜实绩更具有特殊作用。尤其是对那些工作性质较虚、效益显示缓慢、不容易立即下结论的事物,要注意看其“实迹”——工作轨迹,通过分析“实迹”来确认蕴藏在事物中的潜在实绩因素。对那些既努力实现当年的工作目标,又注重长远利益,为单位长远建设下功夫打基础,即使眼前没有明显效益,甚至暂时受了一些损失,也应同样看作是有实绩的。此外,还要注意从分析领导岗位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入手认识潜实绩,不能只注重前台的表现,看不到后台的辛劳;或只看到主角的才干,看不到配角的功劳。

(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依靠群众是贯彻德才兼备用人标准、鉴别干部德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我党做好干部工作不变的法宝。干部生活在群众当中,在同一条件下,干部的是非、功过和优劣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近年来推行被考核者公开述职、群众民主测评、扩大普通谈话对象以及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依靠群众的办法。依靠群众要求干部考核不能只凭印象、听领导,而必须多听听群众的反应,特别是要听干部下属和所领导的群众的意见。只听上面不听下面,只听本人不听群众;或一次汇报定终身,办一件事定乾坤,都可能偏离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只有把党的干部政策和用人原则交给群众,充分发扬民主,才能真正鉴别和选拔出群众信任的优秀干部。

第四、考核方法是考核活动的手段和工具。我党长期形成的干部考核的基本方法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这种方法基本上可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和全面。但由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情况千差万别,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一些难以避免的负面因素的影响,使近几年来的干部考核难、考察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考核工作者甚至有“难于上青天”之感叹。为此,学习和改进传统的考核方法已成为我们做好当前干部考核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考核前的准备工作应当充分

一次负责的考核,首先应掌握被考核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简历、性格、家庭、现有德才表现等。将其中有疑问、需要核实和特别注意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考虑考核内容。其次,要搜集有关考核对象(单位或个人)的背景材料,主要是班子或干部本人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如机构职能、行业概况、岗位职责等;再次是拟定谈话提纲,以确保考核谈话有条不紊地进行。对环境较复杂的,还应认真考虑怎样策略地提出一些应该了解又不宜明言的问题;此外,还可酌情预先通知考察对象准备工作总结、自我评价等材料,或发给访谈对象谈话提纲。总之,作好考核前准备是减少考核盲目性、确保考核质量的重要基础。(二)重视和运用好谈话艺术,谈话是干部考核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其他考核方法无可替代的重要功能。近年来,由于干部考核工作量大,新手较多,又时常临时借用人员,对考核谈话缺乏足够的重视,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考核质量。

干部考核谈话的基本方式有漫谈式、提问式、征询式、鼓励式、教育式等多种方式,需要考核工作者根据谈话的内容、对象以及进度等因素适当转换。如考察干部知识面,主要可采取漫谈方式,而考察其专业知识,则主要应采取提问方式;对被考核者的上级和年龄稍大一点的人,可主要采取漫谈式和征询式等。这里,作为考核谈话者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一要谦虚谨慎,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被谈话者。谈话者不论职务高底,在谈话对象眼里都是代表组织,往往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但仅凭这一点却还不足以使谈话成功。唯有谦虚谨慎,用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谈话对象,体现出组织的信赖,谈话对象才会说真话。二要不以己之好恶取舍谈话内容。面对不同谈话对象,谈话者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好恶,不先入为主,否则就容易给谈话对象以心理误导,影响考核的全面客观性。三不能喧宾夺主。谈话者主要是听取谈话对象的意见,虽需适当引导,却要注意力诫谈话者自己夸夸其谈,使谈话对象缺乏表现才能和反映意见的机会。四是注意记录质量。谈话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记载谈话的真实情况,为全面分析考核对象、写作考核材料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干部考核材料的积累。只听不记或少记,不仅无法实现这一目的,也是干部考核资源的一种浪费。

德才兼备作文 篇七

关键词:德育工作;对策;建议

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贯彻落实、开拓创新,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实际德育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应该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采取适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从而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体系。那么,要想建立健全德育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树立准确的、合理的德育目标;二是创新德育内容;三是开拓德育途径;四是改进和完善德育方法;五是建设德育评价体系。

二、更新理念,深入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含义

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其实质是服务于社会。然而,全面发展指的是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团结、写作、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发展。其中,“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一个人没有“德”,就算再有学识,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深入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涵,把德育放在优先的地位。

三、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德育工作开展是否顺利,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者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创新能力强、理念新的德育队伍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一个优秀的德育队伍一定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总之,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知识的价值。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德是才的灵魂”这一观念,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做出一定的贡献。

有关德才兼备的 篇八

做一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行要靠才能做资本,才能要用德行来统帅,两者不可或缺。

从前,有一个人十分有才华,可道德品质却十分败坏。所以他只当了一个小小的县令,可他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自我那么有才华,却只当上了一个小小的县令。

一天,他走在街上,看见一个衣服打了许多补丁的老奶奶正在卖鸡蛋。老奶奶身上传来一种臭味,他捂着鼻子走过去,用力地踢翻了装着鸡蛋的笼子,还对那位可怜的老奶奶恶狠狠地说:“卖什么鸡蛋,你身上的臭味太难闻了,死回家去!”老奶奶看着破碎的鸡蛋,流下了悲痛的眼泪,因为那可是他们一家人唯一的生计。

鸡蛋碎了,他们一家可怎样办啊?街上的人纷纷停下了脚步,因为他们都明白老奶奶家就剩下她和孙子两人了,全靠卖鸡蛋维持生计。这时有人忍不住了,冲上去想打那位县官,却被捕头给挡了下来,还有人拿钱给那位老奶奶。就在这时,那位县官却气势汹汹地说:“好啊!原先你就是想骗钱啊!”他对着老奶奶狠狠地踢了一脚。

老奶奶倒在了地上,有人把老奶奶送回了家中。就在那天晚上,人们忍不住了,不约而同地拿起了家中农具走向了县官的住地。大家都下定了决心,必须要“解决”掉这个县官。虽有侍卫招架,可在如潮的民愤面前,不是逃走就是倒下,县官最终还是被人们给打死了。

有才华而没有德行注定会失败,有德行而没有才能也注定会碌碌无为,仅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请记住这个故事,也请铭记: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有关德才兼备的 篇九

师德师风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也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的重要标志。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推进教学改革向深度和广度的进展,而且有利于校园精神风貌的改善,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层层规划,全面部署。

系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纳入了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同时还建立了以系党总支*许步国同志任组长,系主任朱晓慧同志任副组长,由其他党政领导和有关人员组成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三年工作规划。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部署下,党总支各委员和行政各领导分工负责,团结协作,认真结合各自职责,积极做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动员和贯彻落实工作,确保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全系范围内的全面开展。

二、注重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师德师风建设,首先是思想建设。而抓好思想建设,关键要抓好学习教育。只有 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教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掌握关于教职工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政策规定,有效提高广大教职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才能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三年来,我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把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同教职工政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证,形成切合实际工作的机制,使广大教职工的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目标明确、有章可循,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抓好落实,完善机制,规范管理。

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过程中,各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积极抓好落实,注意通过加强建章立制来不断完善管理,既重视办好学校对广大教职工的职业要求,又充分尊重教职工的职业特点,把师德师风建设同广大教职工的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实现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积极性,将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推动我系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精心组织,丰富活动,突出主题。

1、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校园制度。优美的校园,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爱校精神。针对我系在浦东校区单独办学的特殊性,系党政领导们除了配合学校做好校园硬件设施建设,还积极创造“软件”条件,努力改善校园氛围,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主要有:

① 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

② 施行“晨读”、“晚自习”制度;

③ 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④ 举办大学生素质教育节;

⑤ 制作宣传橱窗。

2、组织讲课比赛和“师德师风”演讲赛。授课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既是教师教学、业务水*的体现,也是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三年来,我系结合学校开展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校工会举办的“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讲课比赛,对讲课效果较好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并从中挑癣推荐出授课效果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学校讲课比赛和“师德师风”演讲赛,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对师德师风内涵的理解。

3、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及时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及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反映,对有问题的教师进行谈心,限期整改。同时对新教师也不放松,在教学上精心指导,随时为他们指出缺点和不足,使其尽快成熟。

4、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实行师生双向交流。一方面教师深入学生与其谈心,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其改正。

五、注意宣传,树立典型,做好示范。

注意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并进行推广交流,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

六、抓住重点,认真查摆,促进工作

1、召开领导班子会。要求班子成员对自己公正廉洁,勤政务实,依法治教,依法从教,规范办学秩序。

2、召开党员大会,会上要求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到师德师风建设中去,大力配合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在“保持*员的先进性”学习活动中,做师德师风的楷模。

3、召开教职工会。

总之,我们通过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深深体会到:只有制度完善、加强过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保证师德建设有成效。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师德水*。

有关德才兼备的 篇十

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是这样评价德和才的“德大于才谓之君子,有才无德非良人,无才无德是非人,德才兼备圣人也。”

我认为在学校不光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而做人的根本在于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和知恩图报。

以礼待人就是对待任何人无论老幼、贫富贵贱都应该讲文明有素养,不看势力交朋友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诚实守信既是交友的要素,也是成功的基础。试想谁愿意与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交往呢?一个人如果失了信,就算他再怎么强大也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与支持。《史记》中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直到最后有兵来攻打却无人前来救援,西周灭亡了。可见信守承诺对一个人来说是多麽重要。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这样的恩情永远说不完,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何谈爱家爱国。

做人还应该懂得知恩图报,别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份恩情要铭记在心,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

只有德才兼修,才能成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

有关德才兼备的 篇十一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诗情画意的夜景,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境界。然而,在城市中。我们不论如何努力,抬头望见的,却也只是那一方小小的天空,昔日的意境已不复存在。然而,当夜幕降临,难得的,我们仰头看到那点点繁星。虽已没有了*野衬托,却仍旧璀璨,美丽,幻影迷离,使人感到光明的无处不在。

万籁俱寂的城市之夜,罕见的,一次星斗满天。一闪一闪的星宛若好友璐璐那秋水分明的大眼睛,闪烁不定。星空,,尤其是夏末秋初的星空,是温馨的,是迷离的,也是梦幻的。美妙的星空如一个无意间落入的天堂,人们一旦发觉它那令人迷醉的魅力,便再不忍心移开目光。在我为星空痴迷之时,星光已悄然而至,轻柔地吻着我的脸颊,微抚我的发丝,挽起我的手臂,再带着我那万千遐思悄然没入夜色中。

星辉倾泻,银芒如练。星光笼罩下,万物朦胧,在地面洒下浅浅淡淡的斑驳浮影。忽的,一阵清风徐来,风中带有繁星的呢喃细语,拂过我的耳畔,亦真,亦幻。我屏息凝神,用心倾听,却也只听见“哗——哗——”之音。那是星浅吟的宛低回的歌谣,那是星轻诵的意韵悠长的小诗,那是星低唱的余音缈缈的安眠曲,散发着自然清新的气息,为我的心灵洗礼,荡涤我心灵的尘埃……万物聆听着星的絮絮低语,沐浴着圣洁的星光,安然的入眠,沉睡……

点点繁星闪烁,但赏星之人已悄然离去,然而那璀璨的星光,却依然在她心中闪烁……

德才兼备作文 篇十二

【关键词】道德意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创先争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对于党员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我院是一所高职院校,更应践行此理念。因为学校不同于普通的机关单位,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也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地方。作为一名党员,应做到道德的“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统一,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地感染周围的同志与学生,力求做到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一、加强党员干部道德意识教育,利用中华传统美德文化与党内宗旨浸润党员心灵,培养美好道德情感

“知”是指我们的道德意识;”情”则是指道德情感;”意”则是道德德意志;”行”是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好坏由道德意识、道德情感指引,道德意志控制。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道德认识的建树尤多,孔孟、中庸之道等优良传统价值理念可以做为党员道德思想培养理念。学校作为圣贤人才输出之地,利用书香校园文化平台,传统优良文化理念,通过讲座、人物美德分析与个人读后感等形式浸染党员思想,促使其养成良好行为。党内宗旨主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人民服务”等良好道德意识。它是中国革命道德实践的开端,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源。此外,邓小平、、、、等革命道德实践。这些理论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些都包含了良好的道德意识,充分利用党内宗旨引导党员养成良好品德。目前,社会经济在发展,道德、诚信缺位,良好德目信条受到严重挑战,一系列的恶劣事件质疑我们的传统美德与信念,过分注重经济发展数字的案例比比皆是。重拾中国传统美德德目,融入党内教育,也不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一国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数字上,也包含在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了一种有根的发展方式,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才能更加长远。

二、道德意志控制道德行为,锤炼道德意志成为党员当务之急,实践是检验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以此促使党员干部养成良好道德的行为习惯,形成坚定道德意志

干部受贿,食品安全、诚信遗失等诸多不良风气在党内漫延,党员的道德遭遇挑战,同时也挑战党性与其宗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也“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救人生命的医药明胶事件、科级干部存放1.2亿现款等,这些人员大多都是党员,尤其是这些企业高管,他们都是高学历、有才能且都是接受了良好道德意识教育的,也具备道德情感的。可他们为什么还要实施不良行为?道德行为的好坏到底由什么来决定呢?答案就是道德意志。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最后会做出有违纲纪的事情。那么党员干部如何锤炼道德意志呢?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时“照镜子、整衣冠、洗洗澡、红红脸、出出汗”就很有必要。通过党的群从路线实践活动来锤炼党员道德意志,因为“道德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还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人民群众才能对广大的党员干部,即能听其言,又能观其行。也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之下,一些手握权力的干部才会有敬畏之心,才会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法纪。也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之下,广大的党员干部才会更加注重自己的人品,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会珍重自己的人格、声誉、形象;才会自重、自敬、自省、自励。也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之下,广大的党员干部才会牢记党的宗旨,才会心系群众,从而堂堂正正的做人、清清白白的做官、踏踏实实的做事。” 所以,对于党员干部的录用我们必须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一步为我们党培养大批真正能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优秀的、高素质的党员干部,才能最终实现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道德教育不能间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后续道德教育,利用各种网格媒体宣传平台,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德行,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多元化的价值观五花八门。俗话说: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 年轻党员干部在当选后,如何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里以及各种形形的理论中,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又终究回归到思想道德的教育问题上。曾提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该时时讲,日日讲,月月讲。这是党员同志应该长期关注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我们只有从小节、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定能提高党员干部德行,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以德为先,“创先争优”、 群众实践路线活动为党员的后续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与一种价值取向,能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党组织和党员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也进一步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

结语:“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色,也只有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才能够保持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色。在实践中,尤其是作为党员干部,由于其地位突出,角色多样,对象多样,责任重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里,领导干部的形象就是我们党的形象。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任何与其身份不符的行为、举动,都会给我们的党抹黑,都会影响到党的威信,影响到群众对党的感情。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有责任、有义务,也必须,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承担起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示范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肖泽彩。 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几点思考福州党校学报,2010(1):14-17“

德才兼备作文 篇十三

关键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使用干部;用人标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060-02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赵王任用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赵括的母亲坚决不同意。她向赵王上书说:“昔日赵奢为将时,把大王的赏赐全都分给士卒,从接受出征命令开始,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一直住在军营,与士卒同甘共苦。而赵括当了大将后,不是与士卒打成一片,而是高高在上使军吏不敢仰视,还把大王赐给的金帛全都藏在家中,一有时间就置办田宅。这样的人怎能担当重任?”赵王不听劝阻,认为赵括才华出众,决意令其领兵出征,结果导致全军覆没,赵括也在乱军之中丢了性命。

百行德为首、德为才之帅。故事中括母把“德”作为判断标准,在选拔人才时突出德的决定地位,不仅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今天各级党组织选人用人的一种标准和要求。

一、突出“德”在选拔干部中的主导地位

故事中赵括之所以失败,固然有赵括道德品质方面出现偏差的原因,其关键还是因为赵王在选人用人上出现了失误,忽视对官员道德品质的考查。因此,我们在选拔干部时要突出对干部“德”考查,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基础,以德为先决条件来选拔使用干部。

首先,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稳定。“授有德则国安,授无德则国乱。”官吏是国家机器的运转者,公务人员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统治效能,必须具备公正无私、清廉勤谨的道德素质才能干好公务,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苏联解体前,正是因为苏共忽视了对干部的道德品质的要求,导致干部出现贪污腐化、,严重脱离群众的情况,最终使称霸一方的苏联走向末路。苏共用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关注干部的道德素质建设,特别在选拔使用干部中要突出“德”的主导地位。当前,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我们少数干部经不住形形的诱惑,放松党性修养,降低品德操守,甚至走上腐败堕落之路,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开始危及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危及国家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要突出德的主导地位,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其次,官德对整个社会道德和风气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为官者的“品德”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单位的风气,反映着某个时代或某个单位的整体道德水平。纵观历史,优良道德品质的建立永远是领导者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单位的干部,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风貌不仅为下属所关注,也注定会对部属起示范作用和导向功能,进而影响一个单位的风气建设。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官者的“风”决定着下属的“草”的方向。推而广之,如果少部分干部出现问题,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所在单位,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将会有很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认清德对领导干部的重要性。

二、辩证看待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在干部的选拔问题上,我们既要注重考查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将其摆到主导地位,又不能忽视干部才的重要性。故事中赵括即使拥有与其父一样的道德品质,只懂得纸上谈兵的他最终也难逃失败的结局。因此,我们在选拔干部时,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提倡德才兼备,又坚持以德为先。

一是选拔干部坚持德和才的辩证统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发挥和体现德行的基础和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德,决定着干部才智发挥和权力行使的目的、方向和效果。德和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可或缺、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如果只有道德修养,而没有干好工作的才能,单位的发展将不会得到提升;相反,具有较强的能力素质,而缺乏干部应有的道德素质,单位的发展将会走向歧途。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必须坚持德才统一观,既要看政治上是否可靠,又要看是否具备带领部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命令指示的能力,特别是要看干部在关键时刻、大是大非面前的立场和表现。因此,选拔任用和培养干部时,应对干部的德才素质进行全面考查、通盘衡量,既注意防止重德轻才的现象,也注意防止重才轻德的倾向,做到德才兼备的,大胆提拔使用;有德少才的,先培养后使用;有才缺德的,坚决不能使用。

二是选拔干部始终把德摆在首要位置。与才相比,德是本质、是根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统帅和支配地位,始终是第一位的,才是从属于德、受德制约、为德服务的。一个干部只有德好,才能很好地发挥其才能。相反,如果德不行,就意味着方向偏了,会对才能的发挥起消极的作用,以致才能越大,负面影响越大。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出现问题往往并不是因为没有才能,而是道德品质败坏,而且品德的败坏影响尤为突出、尤为深远。正如有人所总结的那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因此,对于在“德”的方面不合格的人,坚决不能选拔使用,始终把德摆在首要位置。

三、构建完善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