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大学语文作文最新10篇

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家找到的大学语文作文最新10篇,仅供参考。

大学语文教材 篇一

一、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要以人文性为基础,注重大学生“精神大厦”构建

主席曾说“人要有点精神”,实践证明,“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任何物质力量。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日益丰厚,人们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造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荒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这个社会走到了一个理想主义遭到普遍耻笑的年代,曾经拥有思想巨人的国度正从精神的高地往下滑。”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社会氛围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殷切期望,面临着学业、友情、爱情各方面的困惑,面对着各种物质的诱惑,这些都考验着大学生们是否能正确处理和对待,是否能分清是非、黑白。近些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自我封闭、休学、自杀甚至犯罪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有教育不当、经济压力、社会体制的欠缺等表面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一部分同学精神世界的缺失。因此,如何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大厦”,对面临着教育体制转变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学科不是应用学科的装饰品,其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思想上有所提升,进而达到求真、知善、爱美。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在构建大学生“精神大厦”方面应该首当其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本好的大学语文教科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沟通学生和老师、学生和课程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可见,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多么重要。大学语文编写无论形势上还是内容上都应该立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兼顾思想性,在此基础上打破以往的以文学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在内容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大学语文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正确观念的树立,离不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说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不能离开传统文化。面对丰富的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材可以以专题的形式来选文,进而体现其思想性。譬如,以人生观为主题的单元,选择泰戈尔的《生如夏花》,通过学习达到对学生心理疏导的目的,使学生保持正确的人生观。经过了夏花般的肆意绽放,尽情欢乐之后,对待得失,哪怕是死亡,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生也应尽兴而为,不要压抑自我的情感,对于所渴望的要极力争取。还可以选择庄子的《庄子•养生主(节选)》,通过解牛之理得养生之道的学习,让学生领悟生活的道理,领悟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集中全部精力,通过努力奋斗,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做事才能得心应手,化繁为简,运用自如,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学业为专题的单元,可以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一类文章。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有人说是为了以后更轻松地赚钱,有人说是为了有个更好的将来,有人说是为了摆脱现在的窘境,甚至有人说仅仅是为了将来有个饭碗,有个好家庭,也有人说是为了报效祖国。不论为了什么,我们都需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学习不“为了什么”那是虚伪的,学习带有目的性更不是可耻的,相反,我们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才能更好地学到知识,从而改变自己。2013年国庆期间,央视记者询问了社会各界约2000人对爱国的看法。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给爱国下的定义也不同。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最大的感触是当年的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反抗殖民者的斗争,对此,年轻人和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却无动于衷,并说“管好自己的事”就是爱国。更有甚者说,爱国就是“爱国者”导弹。学校尤其是高校有义务也有必要让学生内化和理解什么是爱国,所以在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中,可以选取高震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之类的文章,让学生从中领悟:爱国,不是没有方向的;爱国,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也可以选择德国海因里希•海涅的《论“爱祖国”》,让学生去思考什么是“爱国”,爱什么“国”,怎样才是“爱国”,如何才能“爱国……”“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基本的感情、责任和良知。爱国,就要身体力行;爱国,就要爱祖国人民;爱祖国,就要爱祖国文化……在今天,国家的兴亡、人类的进步,不仅仅与每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和希望。以爱情为专题的单元可以选鲁迅的《伤逝———涓生的手记》,通过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的学习,了解“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一观点。懂得没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人不可能有安逸的生活,也谈不了爱情,有国才有家,才有爱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自然性和人文性。不同地方的自然特征不尽相同,人们总是把自己出生的地方看成为故乡,是自己有“根”的地方。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风俗、饮食、建筑、道德标准等,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个性。地方差异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一个人对家庭的情感会逐步过渡到对祖国的情感,有国才有家,祖国就是扩大了的家乡。让地方文化、地方名人走进大学语文教学,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体现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的与众不同。所以地方文化专题单元可以选择当地高校所在城市的文化名人的文章,如亳州师专的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选择“三曹”的作品,如曹植的诗歌《白马篇》,通过诗中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激励正值青春岁月的年轻人。大学生“精神大厦”包含很多方面,所涉及的对象各种各样,“人文教育”就是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既要考虑现实又要利己、利他、利国,既要体现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学习的重点不是客观知识的单纯吸收,而是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指的是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而是指怎么更好地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在过去的十几年,是英语教育和其它学科盛行的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作为基础课受到冷落,大学语文更是没人重视。许多学生语文水平不高,毕业后无法应对基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水平相当差和很差的竟占多数……语文基本功太差,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书写混乱,错别字多,不会使用标点,不会记听课笔记,不懂行款格式,不会拼音,不会查字典,不会说普通话。”“写字、用词、造句、立意、谋篇达不到起码的要求,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思维不清晰,思想不活跃,知识不丰富,这些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这种现象,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这个问题,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续和继承,中学时代的许多语言学习习惯在大学应该继承和保存,譬如每个学生必须拥有一部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认真听课,勤做笔记,每周写作文等等。加强语言方面的学习,如学习老舍的《我怎么学习语言》,学习老舍先生的解决办法:读文学名著———明白一些语言运用原则;学习各种文艺形式的写法;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最要紧的。“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大学语文还肩负着传播“文字”、提高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重任,所以应通过如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等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汉文的魅力,爱上书法。针对现在的大学生“说”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不善交际的问题,大学语文教材应开设以朗诵、辩论、演讲、交际艺术为专题的单元,通过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交际,提升个人素质。

(二)实践能力———大学语文教材的工具性

笔者每年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时,都会发现学生文章题目杂乱、文体不分。交上来的文章姑且不说内容,就格式、语句的通顺程度而言都是令人担忧的。如果说专科学生论文不常用,欠缺一些也行,但很多学生对于日常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格式都不懂,更谈不上实际应用。江汉油田新闻中心负责人徐木君表示,企业定编后,政工部门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对外宣传、文化建设方面面临人才断层,一些在岗的理科生几乎不能写出条理清晰、表达明确的文章。中交二航局党工部负责人陈同尧也有同感,他对记者讲到,他们局一年有三百多个优良项目完工,可只有10%左右的项目经理能完整地从技术、管理层面上对工程进行总结。项目经理能干不能总结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在校大学生现存的问题,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使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不能再因袭传统,而要着重于培养学生能“写”会“写”。具体来说,学生毕业后若成为公务行政人员,至少要学会写行政公文如通知、报告、请示、会议纪要等;若成为企业公司人员,至少要学会写经济合同、策划书、计划、调查报告等;,若成为事业单位员工,至少要学会各种日常应用文的写作。

三、结语

大学语文 篇二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55—02

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绝不能脱离了文化教学而孤立地教授语言。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拉多说过:“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准则和模式,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而布朗(1994:165)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有着类似的描述,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一旦将它们分开,它们就失去了意义。”由此可见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只有语言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文化有了较好的了解,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否则只能是空谈。

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文化的教学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们缺乏对英语文化全面系统的了解,这也导致学生在英语应用过程中往往因为英语文化知识的匮乏而出现困难。以通过考试为目标导向的英语教学指导原则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仍然比较普遍,这也更加加剧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缺失。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用英语的语言来表达汉语文化而已,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比如有的学生听到别人夸赞“You speak good English.”的时候的回答不是“Thank you.”而是根据中国的文化习惯回答“No, my English is poor.”类似的因为不了解英语文化而产生的交际困难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人不禁在问:我们的英语教育到底怎么了,怎么十多年的英语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其根本原因还是英语文化教学的缺失。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我们摆正英语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真正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改变目前的英语教学主要将词汇、语法、句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三、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真正接触英语环境,而主要是来自于教材中人为编写的语言材料,有很多课本上的内容是脱离真实语境的,这就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所以,为了提高文化教学的效果,我们要尽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英语国家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英语文化。这些材料可以是英文电影、电视剧、广播、报纸、广告等等,它们都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让学生们观看和阅读这些材料,让他们自己体会英语文化的内涵,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中国学生脱离语境学习语言的限制。

2.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学生的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

比如《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一册unit3中有一部分是关于英语文化中人们如何表达感谢以及如何回答别人感谢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背下来这些表达感谢的句型,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如何使用的。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编写一些表示感谢的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通过表演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一定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谚语

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有各种各样的谚语,谚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经历了历史的积淀以凝练的语言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正如Larry A. Samovar等(2000,39)所说:“我们通过谚语学习我们的文化。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以丰富多彩、生动语言所表达的谚语都为我们提供了所有这个文化的成员都要遵循的指令。这些‘智慧的语言’流传下来,这样每一代人都能够知道他们的文化所看重的东西。正如Seidensticker说的那样: ‘人们以它们能记住的方式说着他们文化中的重要的东西,谚语表达了这个文化中的人们共同关注的东西。’”由此可见,谚语是了解一个文化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它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以简单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成为该文化中所有成员学习自己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其他文化的人了解该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4.电影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作为一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电影可以说几乎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学生对英文电影的兴趣来进行英语文化教学,无疑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和教学目的相关的英文电影,让学生观看,在学生观看过程中对于电影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及时的讲解,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状态下学习到英语的文化。比如教师想讲授英语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可以选择一些出现西方婚礼仪式的电影,比如《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在观看过程中及时穿插英语文化中婚礼的文化习俗。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容,对老师的讲解必定会产生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会好于枯燥的文字教学。

四、结语

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脱离了文化学习语言只能空谈,在全球化的今天,学生们只有了解了英语文化才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真正进行有效的交流。加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高校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英语人才。

大学语文 篇三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路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各专业的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 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各高校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响应,目前已有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把大学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甚至还有高校做出了“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的硬性规定,这是一个可喜现象,然而,有许多大学生表示不喜欢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或是认为不好学、太枯燥、学了也没用,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教学权威机构重视不够,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上的急功近利,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贬值,教学模式的老化。笔者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及与同行的交流所得,谈谈如何通过教学中的改革,切实发挥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1.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大学语文课日益边缘化。

大学语文虽然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一方面,学生认为语文课从小学上到高中,早就学腻了,现在大学语文课也没什么新意,很多大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把学习大学语文当作一种负担。且在大学里既缺乏“两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关卡”。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和学生都不得不让大学语文为专业课让路。

1.2 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

现在这些语文教材有时候教学目的不容易体现出来。也可能是难免的,经过几年的磨合也许能使它变得清晰起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时代的特点过于突出。语文不是政治课,不需要太突出时代的东西,应该还是讲究经典,只要文章好,能把思想错误指出来就行了。我们古代的一些文章难道思想都是正确的吗?不见得思想正确,但是它文章好,就可以选。不要选进来之后就说它什么都好,以便学生知道不同的东西,既知道资产阶级的文章也知道无产阶级的文章。

1.3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教育的目的是传播科学,帮助学生从盲目的感性世界升华到清醒的理性世界,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又成为融合民族精神的一根纽带,蕴含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精神力量。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很多学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应该定位在人文性上,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但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大学语文课程做得远远不够。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和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件就暴露出了当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1.4 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

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成为大学语文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在很多人眼里,讲授大学语文的老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在科研上不受重视。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优秀教师不愿意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一些高校只好用教学资历较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去上课。有的学校虽然有固定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队伍也比较稳定,但是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搞科研、方面都有困难,教师们心理负担较大,积极性不高。

2.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2.1 教学思想的改革。

面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环境,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把“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全面打破文、史、哲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让广大学生在“大语文”教学观中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功能,一是帮助学生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二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继承宋代以来的“疑古”传统,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教师,敢于独立思考;四是方便自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应建立理论框架,在理论的基础上选文讲解,这样就有点有面,令课程更有深度,而大量的补充例证也可开阔学生知识面。其次应加强写作训练,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出写作思路,让学生充分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从实际出发,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改良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考虑各层级学生的水平,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设法使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思维方法的改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第二,从兴趣出发,提倡自主学习。各层级教学的任课教师都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的宗旨,采取精讲与泛读、讨论、观摩、比较、鉴赏、研究性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对祖国文化精粹的兴趣。第三,寓精神品质培养于作品教学中和各层级教学中。要设法渗透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尤其是基础知识教学中不能只是字、词、句的生硬解释,解读中适时适度地融进人文精神,适当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避免枯燥,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更为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小型辩论会、演讲比赛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自然美景的意境或投身于社会实践亦不失为有效的教学探索。

2.4 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亚于教学过程本身,它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评价上我们注重的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学生平时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展示加进评价体系之中,甚至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全息化评价体系。强调学在平时、考在平时,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了解得出结果的过程,以掌握学生学习的全部信息。与此同时,也要把基础知识的考察和创新能力的考察放在同等地位,强调超越前人、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做法,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3.结语

总之,要强化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我们希望通过内容、教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收获得更多。我们相信通过教学者的努力,还有有关机构日益提高的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大学语文会迎来她的春天。

参考文献

 彭书雄。 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华中师范大学 , 2006 .

大学语文作文 篇四

关键词:作文为大;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伴随小学课改的逐渐进展,作文授课的指引思维,也发生了扭转。但是,在很长时段内应试思维的干扰之下,作文授课所依循的体系,还缺失新颖性。在旧有的作文课内,教师常会传递本源性的作文认知,很多惯常采纳的授课办法,在“作文为大”的现存课堂内,还占有侧重的地位。在这样的状态下,应明晰作文课带有的根本目的,注重对同学的有序指引。要吸纳旧有授课带有的精华,采纳稳固的对策,助推作文课的授课创新。

一、精讲课文范例,指导仿写

小学语文所采纳的教科书,可被当成作文指引用到的范例。在平日授课时,要提炼教科书内含的作文类素材,用精细指导的办法,让同学仿写这些精华类的材料;或指引同学改造范例,写下自己的独有感悟。目前,为便利同学领悟课本,教师惯常选取了单调性讲解的路径,而同学只好不停吸纳现成的知识,这就限缩了授课实效。因此,要淡化解析层次内的讲授,预设指引性的摸索话题,让同学亲身去领悟和表述。具体而言,采纳精细及侧重的解析,要注重如下层次:

(一)指引迁移

教师要明晰同学的思路迁移点,有序指引关联的仿写。例如:为让同学明晰描绘秋景所用的办法,在指引时,可解析关联的文段,抓好景物带有的特性,以便供应仿写所用思路。同学要抓好景物带有的主体特性,经由细致的平日观察,描绘出精准的自然界特征。在记录同学所欣赏的优良语段时,应整合记录的流程及运用流程,模仿关联课文,描绘出自己所见的那些景物。

(二)培育情感

同学投入情感的那些事物,较易供应写作用到的材料。例如:教师在解析关于亲情的那些篇目时,可带领同学回忆亲历的情形,在这样的经历以内,提炼仿写所依循的材料。同学在回忆及整合时,就会增添对篇目的领悟力,由于融汇进了感情,同学会寻找到充足的仿写灵感。

(三)延展思路

延展仿写所用的思路,要侧重锻炼发散属性的思维。例如:教师在解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指引同学联想。可预设如下层次内的问题:“如果小女孩生在我们的时代,她的命运能否被扭转?”“如果你遇见这个小女孩,你会怎样对待她?”等等。这样一来,同学就能超出思路框架,拓展现存的作文架构。

二、组织实践活动,积累鲜活材料

小学生带有的素材量,凸显了狭小的弊病。惯常状态下,同学依据领悟到的那些真实事物,能写出生动及具体的文章;而依据课文中剪辑下来的文段,则很难提升自己带有的作文层次。这是因为,同学对自己所历经的那些真切场景,带有深刻印象。因此,有必要经由实践的路径,让同学累积真实层次内的材料。

例如:可利用好地区内的自然环境,带同学去郊游。在春季,教师可指引同学去感悟美好的春景,观看细雨中许多季节性的情形。游玩的同时,让同学写下游玩顺序,记录所捕捉的那些细节性春景,供应平日的写作材料。

再如:教师可激励同学,加入到年级层次内的各类比赛中,如朗诵类和运动类的竞赛。同学会对预设的准备情形、参与时段内的争先情形、赛后受到鼓舞的情形等,留存深刻印象。在遇有竞赛类别的作文题时,就可采纳这样的留存印象,当成素材。

三、留心生活中的发现,搜集写作素材

作文类别的小学授课,应着眼于平日内的发现。同学在平日生活内,会遇有各类别的人事,如同学间的友爱故事、邻里见闻、亲人关爱的故事等。然而,多数同学仍旧没能摸索出作文的可行对策,这是因为,同学常会忽略掉平日内的亲历性感受。因此,要指引同学,留存下生活内含的点滴片段,以便供应写作时的有序指导。同学也要提升自己带有的素材累积意识,随时写下感动自己的那些情形,给自己增添写作储备。

例如:同学在随同父母去购物时,可能遇有自己十分喜爱,但不是必要购买的物品,如玩具等。这时,同学可记下自己带有的感受:为做一个节俭的好同学,就要克制购物欲望,不去增添奢侈的物品。这样一来,在日后遇有类似性的题材时,同学就会寻找到可说的话题。

四、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语言储备

同学经由阅读,会获取多重的语文认知,也会明晰平日难以发觉到的素材。然而,语文课所能供应的阅读原料,没能与同学延展性的需求相契合;因此,要找寻课外属性的写作原料,来拓展同学带有的储备。教师可经由摸索,列出可读性优良的那些课外篇目,并推荐给班内同学,让同学拓展语文认知。

然而,很多同学带有惰性,不愿主动接纳课外性的篇目任务。这时,教师应采纳激励的路径。例如:可在早自习时段,指引同学去分享读过的课余性篇目,并让其他同学辨识内含的素材。

五、教学评价改革,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

作文类授课所带的评价流程,可查验同学这一时段内的作文水准,借以激励同学,提升他们浓厚的创造热情。在这样的评判流程内,要凸显鼓励性语言带有的价值。教师要发觉同学写出的亮点性语言,采纳欣赏的视点,与同学一起进步。

此外,还要整合过程属性和终结时段内的测评。过程属性的评判,能供应持续性的作文建议;而终结属性的评判,能供应总括的调整思路。不应忽视掉这两个类别的测评,尤其是过程时段内的测评。同学只有明晰了现存的写作弊病,才会着手转变。

六、结语

要构造起“作文为大”的授课框架,就应延展小学生的阅读累积,指引同学去欣赏多量的优美语段,打下作文的稳固根基。与此同时,培育起同学观察及认知生活的能力,锻炼他们精准的观察视点,让同学获取到平日生活内含的感悟。教师要调和作文课带有的气氛,创设出愉悦及轻松的总氛围,激发同学的探究热情。继承惯常授课办法,同时引进新颖的作文思维,提升同学的整合性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曲霞。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2011(04).

大学语文教材 篇五

英语教材编写;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人文性;《大学英文选》

H31 A 1674-893X(2012)05?0054?04

近年来,英语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不断繁荣,各类教材推陈出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新思路,也丰富了教材使用的选择。但是,在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呼吁英语专业回归人文学科本位的背景下,英语专业教材尤其是综合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如何充分彰显专业人文性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已成为国内英语教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教材是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和核心材料,而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各种目标要求编写教材,其选材取向直接关系到《大纲》规定的各种语言知识、技能、人文素养等目标能否实现,需要外语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究。在已有的研究中,文秋芳提出了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三大原则。庄智象则指出现有英语专业教材中对人文科学和文化重视不够的倾向。这些论述,阐明了当前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包孕了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对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具有较普遍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前述研究基础上分析《大纲》教学要求的不平衡性以及教材编写过程中盲目的需求分析给编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以一本民国时期编写的英语教材为例阐述英语教育人文性内涵如何体现在教材编写选材中。

一、教材编写的依据及相关问题

(一)教学大纲

《大纲》开篇指出,《大纲》所作的各项规定是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依据。这要求《大纲》确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必须在教材编写中予以体现。《大纲》确定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复合型英语人才”,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1)。客观而言,这样的目标描述是比较全面的。

就具体的教学要求来说,《大纲》对各类专业技能如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又按级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是在文化素养方面,《大纲》仅要求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1)。比较《大纲》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教学要求,可以发现它们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前者条目清晰,层级分明;后者则笼统含糊。《大纲》仅指出学生在四年学习中要熟悉英语国家的概况,学习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较强的创新意识,至于“文化传统”“人文知识”等究竟要包括哪些层面的内容,《大纲》则语焉不详。从开设课程来看,专业技能课课程类型丰富,学时较长,体现人文素养的课程除了文学、英美国家概况等少数课程外多数被列入选修课,而通观此类课程的教材,内容往往多介绍说明,少思辨分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诚然,关乎语言本体的知识和技能,在教材编写中须充分关注,但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过多关注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对人文科学和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教学要求上的不平衡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纲》较高层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不容忽视。此外,从教材编写者角度来说,依照《大纲》描述的语言本体结构特点进行选材编写,方便按部就班,易于操作。相反,要将文化素养这些高层次目标内容全面落实在编写中,则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编者自身视野开阔,人文素养深厚,语言功底扎实,这样在选材时方可博采人文精华,集成学习精品。

毫无疑问,包括教材编写者在内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在这一问题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编写者在选材编写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兼顾基本功、知识面、能力及素质各个方面,做好各阶段各方面统筹考虑,在选材上要既重视语言技能训练又认真挖掘较系统的人文科学素材,力争每篇选材“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帮助实现技能训练融入文化教学,实现《大纲》规定的各级培养目标。相反,若编者畏难怕苦而避重就轻,或缘于自身学养所限缺乏甄别眼光,则无法汲取真正的人文精髓,仅会炮制一些新的大众读物,其结果也必然是昙花一现,不能成为教材精品。

(二)学生需求

大学语文 篇六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的重心在小学和中学,从小一旦没有受到好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没有积累,大学阶段再开设语文教育没有什么必要。其实,大学语文并不是中小学语文的延伸。大学语文应以培养大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为主,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一直难以定论。工具性、人文性比重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一直无法取舍。在本科院校中,目前语文教育现状是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人文教育比例过大;高职院校则是恰好相反,只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教育。现在很多大学普遍要求语文课能尽快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这种要求并不符合实际,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想在很短时间内很少课时下大幅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切实际的。大学语文的定位不宜太实用,当然也不宜太脱离现实,不笼统讲人文性,如果脱离了生活,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语文课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大学语文定位目标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全面创新发展和继续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真正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老师用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和科学程序,组织实施严谨的既有线性顺序又有层次梯度的言语表达与理解技艺训练,用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言语经典去浸润感染、陶冶同化我们的莘莘学子,就是“真”教真语文。可是现在的大学语文课堂要么多媒体声光电,要么野外体验考察,要么一味多读多写多练,都不是真正语文教法。首先,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整体感受,一定不要抛弃学生的感受来单纯讲文章的具体技巧。其实,也就是老师不要把教材的内容都讲出很有道理,而是首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体味感受,如果丧失了体味感受这一步,在教学中就没有把文章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所以,第一要让学生们体味到这篇文章是好文章,是美的,然后再讲具体技巧;假如是议论文,就让学生先认同它讲得有道理,被文章的道理折服。反之,学生还没有被折服或产生疑问,你便硬讲它好它有道理,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不合逻辑的。当然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数是公认的好文章,但学生并没有认同,我们不能说专家教授承认的好文章,学生就要承认,这是说不通的。其次,语文不是定性的学科,大学语文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在语文中,对一个概念思想的理解没有一个固定内涵,也就是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这个教学思想很重要。孔子的教学思想是每位大学语文教师应效仿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感悟人性,这些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调动起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问题乱、杂

是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许多旧的教材中,文章虽然老化,体现的思想虽然僵化,但是教材目标性很明确,说明过去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它的优点——清楚。现在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还在不断摸索前进中,还有一些不足,最突出的就是,教材内容选择有点乱,教学目标过杂,不明确清楚。当然,在教学改革中这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相信经过磨合大学语文教材能使教学目标变得清晰。

三、总结

大学语文教材 篇七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英美文化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

一、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及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方针的确立,大学英语改革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作为如今高校普遍使用的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是旨在培养英语学习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一套集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大学英语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若读者细细翻阅该书,就会发现本系列教材书不仅秉承一贯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学习技能,而且弥补了作为非英语专业用书中可能会遗漏的英美文化知识的介绍,如英美文化、历史、地理、人物知识的讲解和相关知识的链接。这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使他们在日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使用英语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日后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英美通俗文化的展现

《新视野大学英语》(以下简称《新视野》)充分抓住当前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其关注的社会现象和产物展现在文章之中,引发其共鸣,使之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目的。

如《新视野》(第一册)第二单元“Deep Concern”,描述的就是当前热议社会话题之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中15岁的女孩Sandy扎耳洞、化浓妆、听摇滚乐、穿奇装异服、不听父母管教,简直就是一个“问题少年”。这样一个人物让学生们表现得异常兴奋、兴趣盎然。原来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家庭关系也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家庭类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甚至爆发了激烈的辩论,整个课堂氛围浓厚,充分展现了话题对学生参与兴趣的激发作用。通过最后总结,学生发现亲子关系的和谐不仅是我国父母、孩子关注的话题,整个世界的父母、孩子双方都需为之努力奋斗。

再如《新视野》(第一册)第七单元“Face to Face with Guns”,文章中竟然还提到了中国孩子喜欢吃的美国快餐肯德基炸鸡块。学生们都知道肯德基这种食品,但是一旦问及它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史,大家就知之甚少了。所以这个时候适时地将美国餐饮文化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兴趣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并且主动参与的热情也会高涨。而课后有一项Online Resources把相关的网页也列举出来,方便学生查找相关信息,可谓非常体贴周到。

三、英美社会文化的体现

“The Trashman”来自新视野(第一册)第六单元,讲述的是一位垃圾工的故事。文章中一段话让中国学生感触到中西方职业地位的差异:

“...‘Listen,lady,I’ve got an IQ of 137,and I graduated near the top of my high school class.I do this for the money,not because it’s the only work I can do’...”(第九段第三行)

让学生感到诧异的是,为什么做垃圾工可以make money(赚钱)呢?原来,在西方做体力劳动的人较少,因此像管道工、垃圾工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在多劳动的前提下是可以赚不少钱的。

美国人留给学生的感觉普遍有以下几个特点:开朗、乐观但散漫、时间观念差等。而“Time-Conscious Americans”这一课的学习(出自《新视野》(第二册)第一单元)为美国人正名。原来除了以辛劳、认真、视时间为生命而闻名世界的日本人和德国人之外,美国人也有紧迫的时间危机感。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以往供英语学习的教材僵化死板,只就语言点的讲授而学习,这样的教材只讲皮毛,不能深入考察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语言学习者只有充分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将语言应用自如,在文化交流中不犯错误。

四、英美历史文化的展现

《新视野》(第二册)第五单元“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中提到了一种名为Prince Albert(阿尔伯特亲王)品牌的香烟。而Prince Albert正是Queen Victoria(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学生们虽然对于英国历史并不太了解,但是大概都知道英国历史中有一位杰出的女王――维多利亚。利用现有知识做基础,再加上教师之后的补充,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英国十九世纪的社会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个知识点扩大,再延伸,学生的知识就由点及面了,日后还会形成立体知识,自然也就融会贯通了。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材的设置应充分关注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传授语言的同时,要把课本和相关背景文化知识结合起来,这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英语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将文化元素加以扩大,使其全面完整,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这应该是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语文作文 篇八

关键词:应用写作;教学;探索

一、引言

目前,大多数普通本科高校到了大二,开设了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但应用写作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上岗位与职业发展的需要。要想摆脱教学困境,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英语应用文写作人才,是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面临的新课题。高校英语教师只有按市场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

二、目前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现状

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是放在素质拓展课程来学习的,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手段的创新性等也影响着大学英语应用写作教学效果。

1.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不够被重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还是更重视四、六级的学习。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应用写作课是作为公共课和公选课,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或者4学时,总共30或32学时,2学分。30学时对于内容丰富的应用文体来说是杯水车薪,理论讲授、作文训练以及讲评等难以兼顾。

2.学生写作习惯不好

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英语应用文写作的原动力,对写作课的兴趣不大,有的人甚至一提起写作课就头疼不已。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都选择到网上进行资料搜集。结果是,高校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不断下降,一些学生甚至连常用的请假条、自荐书都写不好。

3.教师应用文实战级力不强

攀西这种西部地区,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师,大多数是英语教育学专业毕业,未受过系统应用文英语写作培训,又缺乏实践经验,同时还缺乏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只能照本宣科,理论与实际结合者少,课堂教学机械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次一到批改作业时间,一看到那错别字、病句就想发火。

4.教学方法和模式简单、陈旧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实用性的本质属性,缺少实践训练,整个教学过程实践训练极少。由于学生很少社会实践,课堂中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

5.教材编写滞后

目前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材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材编写模式基本都是从应用文文种的概念、特点、种类到文种的写作结构、内容、写作要求等,没有新意。第二,目前写作教材仍以纸质教材居多,多媒体教材较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第三,大部分教材案例与现实极不稳合,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措施

1. 创新教学理念

打破传统观念,建立新的教学思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精讲多练、互动教学、理论结合实际等方式组织教学。

对专业课老师应该从专业水平、职称等级、学历层次等多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相对稳定的专业大学英语应用写作教师队伍,提高了大学英语应用写作的专业能力。

2.整合教学内容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及水平差异,以实用为目的,有重点、有目标地确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对学生未来工作所需应用文知识的能力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以适应未来工作需要为前提,确定各专业所应掌握的应用文文种。将实用性作为出发点,学生就会认真去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教学目标自然轻松实现。

3.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教材来模拟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大学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为目标,教材内容蕴涵了丰富的情境,因而并不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情境的定位。

多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网络技术,如采用PPT课件形式,增加英语语言的真实性、典型性与形象性,更好地展现知识面和知识侧重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情境。

接触生活,体会情境。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和自身成长的需求,借助现实生活的情境与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成长的需求凭借客观现实生活情境来教学。有了情境做前提,学生大学英语知识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4.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培养长效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是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英语写作教学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难题,也是一个实用性的问题。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手段也要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评价应该创造自由、公平、民主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以教师为主,专家、学生共同参与,使英语写作教学评价真正成为学生交流的场所。

四、结论

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无论从主旨的确立、材料的积累、选择、使用到文章的结构布局、语言表达,还是从信息的选择、利用、传播,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经过完整的系统训练,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具体的讲授内容,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和社会、单位岗位的需要,设计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实现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提高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陆雷娜。试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王宁。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大学英语,2008(9).

李肖飞。高校写作课教学策略谈.教育探索,2007,(10):56-57.

叶邵宁、滕巧云。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外语界,2003.

王玉杰。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端困难报,2008,(9):105-107.

大学语文 篇九

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语文教育

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将该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应当引起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达成普遍共识,并付诸新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之中。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处境和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眼下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工程管理方法之移用于学术研究管理,在于工程技术的价值标准之凌驾于学术研究中原有的标准。阿玛蒂亚?森将这种思想和理路称之为“关于治国方略的技术取向”。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工科为主的院校基本不开或只在文科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虽开设该课程但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师资力量弱、水平低,以及“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想教”等。另一方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乃至毕业时写文章仍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状况,仍无多少实质性的扭转和改进。关于这一困境,有人将其概括为“重视不够”、“定位不准”、“目的不明”、“队伍不稳”和“学时不足”等五个方面,并作了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阐述。

二、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斯图尔特?霍尔指出,“文化”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概念之一。“语言是在一种文化中表达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媒介’之一”。语文教育一方面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因为“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是其工具,即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个体获得成功与良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此,社会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口才好并且其他方面也不太差的人常常能立即获得收入丰厚的工作,并且能使他的职位得到迅速提升,以致超过那些缺乏口才的人……”屠锦红、徐梅综合加涅和布卢姆的观点,用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学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相应的三类课程要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语文能力事实上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读、听、写、说。其中,读和写指向的是书面的言语活动,听和说指向的是口头的言语活动”,而语言情感则是指“社会性的、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一位学者认为,以工具性为主的语文课程属性应当在中学语文阶段完成,已经没有必要将之作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

三、人文教学是“育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生活的有机性、整体性,同时也在于促进个体的成长的有机性、整体性。文化和技能训练是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共存于一个紧密的整体之中,远非互相对立、水火不容。无论是中西方,都有悠久的人文传统。但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中的“人文”,一般指西方的人文主义。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个体而言,可以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明智地确立发展的目标,审慎地选择发展的方式与途径,积极地谋求和掌控发展的结果……对社会而言,大量受过良好人文教育的分子分布于全社会,社会将获取更多的社会关怀和公共关怀,诸如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和谐、公共福祉以及共同善等价值和追求,将得到更好的尊崇、维护和实现。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所有人文学科的总和,要想使人文精神真正成为学生人格构成中的一部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最有效的方式与途径无疑仍是依靠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的内容,选编古今中外的佳作,以中国历史上先贤的名篇为主,科目涉及文学、社会学、伦理学、科学史、历史、法学等。

四、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因为大学语文教育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特点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实现途径。“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完美人格的先决条件。”审美教育的特点是运用形象思维,需要情感介入。其他一些人文教育课程当然也运用形象思维,也需要一定的情感介入,但在程度和效果方面,则不可同日而语。此外,大学语文教学中还更多地应用直觉感悟的方法,并获得上佳的效果。因为,“思维并不都是逻辑的,还有直觉的、感悟的,直觉感悟是靠近心灵的一种思维。”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五、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有人指出,一个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些大师的素质,兴趣广泛、思想深刻、知识渊博,而且在秉持专业情操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陈寅恪批评说。国文则全国大学所研究者,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虽有贤者,势不能不以创造文学为旨归。殊不知外国大学之治其国文者,趋向固有异于是也。换而言之,中国早期的教育包括大学语文教育是曾经确立了人文教学的。现在,已到了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恢复和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王宇,王文玉译。森?A?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江晓原。人之上升(科学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霍尔?S著。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泰勒?E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语文教材 篇十

关键词:美国;汉语教材;研究;中学;文章

一、两部教材的基本情况

二、两部教材的扩展分析

1.关于《中文听说读写》的扩展研读。关于《中文听说读写》的单独并且专门分析的文章很少,目前能检索到是编者刘月华在国际汉语讨论会上的《关于中文教材课文的一些思考》,其中简要分析了《中文听说读写》的课文内容、语言、文化、文体的一些特点。其余的有几篇都是将《中文听说读写》与其他汉语教材对比分析的研究,再有就是王若江《美国与澳大利亚两部汉语教材的对比与分析―中文听说读写和汉语的考察报告》分析了美国大学汉语教学与中学汉语教学的异同,提出“汉语与文化”在美国高中开设的相当于大学水平的中文课程教材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刁文豪《汉语为外语环境下的教材研究―基于美国环境的教材分析》将《中文听说读写》作为能够代表美国本土教材的样本,与有些美国学校使用的大陆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美国本土汉语教材的经验,也提出中国国内所编写的教材的不足。权艺仙《从新西兰所使用的四套汉语教材的考察看海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对新西兰主流教学机构使用的四套针对欧美学生编写的汉语教材,其中包括《中文听说读写》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总体看来,当前学界对《中文听说读写》分析较少,本文选择《中文听说读写》的内容进行研究,正是希望能够对海外汉语教材的细化研究进行一些探索,为实际的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2.关于《汉语》的扩展。华文教材《汉语》每课的展开方式:学句子--读课文--生词表--写汉字--玩游戏。在教学设计思路方面,《汉语》课本的语音、词语和汉字的教学是从属于句子教学的,它把句子作为基本的教学单位。而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需要考虑的问题又比单纯的一般教材多出一个层次。普通教材所要遵循的那些编写原则,例如系统性、科学性、积累性等,需要贯彻落实。同时,第二语言教学又有自己独特的编写要求,教材编写要符合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特点,要按照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安排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和进行任务分配,除了那些基本的原则,还要注意如区分语体的编写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增强趣味性的原则,注意重现率原则、练习方式和课型设计特点的原则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第二语言教材的通用原则。

三、两部教材的借鉴之处

1.《中文听说读写》的借鉴之处及启示。《中文听说读写》使用对象明确,针对性强。海外汉语教学环境中,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与国内的学习者不同,并且多数地区的学制、学时和国内差异较大,一般不能达到国内水平,这些都影响了海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我们不能直接参照国内的各种标准大纲,应在语法和词汇的数量和难度方面重新作出调整,尽量根据学生的兴趣求、时代的特点来选择课文和词汇。因此面向海外的汉语教材应该放慢节奏,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有适当的进阶,能够挑战学生的智力水平,让学生增长知识。

2.《汉语》的编写的借鉴之处及启示。教材的首要编写原则是定向,要结合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为即将编写的教材合理定位,确定其规模与容量。就是要考虑并详细列出实现教材定向要求的具体实施方案。

《汉语》教材,是以句子作为基本教学单位,大部分教材先出课文再给词语的做法,而《汉语》是从“句子”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替换来记住句子的句式,以便结合句型学习生词,再进入课文。认知原则,教材设计和编写原则要考虑好学习者在习得过程的认知因素。《汉语》在教学内容安排中考虑到了儿童认知能力中的记忆力强的特点。在内容安排上注意增强其无意记忆力,具体策略就是安排好词语的重现率。重现率这一点是很重的,它能表明一个词语的重要性。

教材设计和编写应恰当的安排文化知识点。 编写教材也要注重实用性原则,首先能让学生感到“学了有用”,所以所教的词语和句子都能使学生在他们每天的生活中使用,所教的词汇和语法都有使用价值。

四、关于两部教材的教学

首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安排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选择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活动场景,设计出具体的、可行的任务,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其次是适当借助英语为媒介语进行教学。初级汉语教学中,多数学生汉语基础较差,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英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汉语基本知识。最后是引导讨论,刺激说话。讨论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情况、作品等通过口语的方式交换看法或进行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结语

《中文听说读写》与《汉语》在美国是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这两部教材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这两部教材的各方面不仅限于AP汉语的编写,为我国教材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也提供了一些编写原则的依据。此外《中文听说读写》研究的文章都是与其他教材进行比较而得出一系列的结论,但是关于澳大利亚出版的《汉语》这本教材几乎是空白的,只能借鉴华文教材《汉语》来研究,因此我们应该对《汉语》这本教材进行研究甚至深入研究,挖掘它的可取之处,更好地为编写各类教材服务。

参考文献:

王若江。美国与澳大利亚两部汉语教材的对比与分析-《中文听说读写》和《汉语》的考察报告.语言文字运用,2006.

李敏。《中文听说读写》的优缺点及其对国内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现代语文,2009.

吴晓燕。论海外汉语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教学策略-以《中文听说读写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

陈绂。2006五个“C”和AP汉语与文明化课教材的编写.语言文字运用,2006(4).

李蕾。中文听说读写与新实用汉语课本的对比分析.现代语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