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2024年汉语新词新语年编(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2024年汉语新词新语年编,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汉语新词新语年编 篇一

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

二 规范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

(一)规范的目的是有利于交际。(二)规范的对象是可能给交际带来某些情况或者问题的语言现象,而且是规范能够起到一些作用的语言现象。还是郭沫若1955年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开幕词》里说的:“……要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得这全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语汇上减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统一性。(《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1页,科学出版社,1956)不是所有的语言现象都要去规范一下,要管应该和能够管的,不要管不该和不能管的。主要是面向社会的有较大影响的用语,如报刊用语,广播电视用语。(三)规范的标准是看交际值即交际到位的程度,这是同语言的功能相一致的。交际值里包括感情、色彩等。如“手机”是口语词,是俗称,“移动电话”是学名,两个词都说。总的是文和质结合。大的规范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交际的原则。经常是多种综合的下位的基本原则有:1.必要的原则。看是否填补了汉语词汇的空白,普通话中是否有这些词语。如“博导、一国两制、减肥”。2.丰富的原则。即丰富了汉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词语反映了新的观点、新的事物,这跟上面一点交叉;二是新词语提供了有用的同义或近义形式如“的士、健全人”。3.经济明白的原则。经济,如“扫黄、共识”等双音节化的简称。明白,即表义清楚,让人理解。如表示设备等的“硬件”和表示管理等的“软件”。表示人才的“活件”就比较牵强。4.符合结构规律的原则。即符合汉语允许的大的结构规律。如“泼辣”和“洒脱”合成的“泼脱”,就比较牵强。5.重视国际通用的原则。有些东西汉语中没有译词,不用字母词就难以交流,有些字母词又回避不了,如“ct”“b超”。6.大汉语观。要考虑到汉语使用广大地区的情况。如“e-mail”,台湾用“电子邮件”。大陆规定术语时应考虑到世界华人区,沟通一下好。7.品位的原则。品位主要指思想性,列在大规范观里。一是过于粗俗的从严,如“搓蜜”。但反映社会消极面的需要存在,如“包养、三陪”。二是注意适当的避讳。三是要有动态的观点。8.使用和动态的原则。不存在抽象的不分使用情况的规范。有时候不是词语本身的问题,使用也很重要。还有“bp机”到“呼机”,“大哥大”到“手机”都有个变化的过程。9.引导的原则。我们常说鼓励创造,常说规范有利于创造,但是我们很多关于规范的意见和规定没有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我们要在规范的原则里列上这一条。一是指鼓励创新,二是指规范策略。(四)词语的规范有一定的特点。新词新语的规范更有一定的特点。不能拿别的词语规范的特点来要求新词新语。1.新词新语的特点就是新。一是用的时间短用的人少,就不能拿用的时间长和用的人多来要求。二是新颖,就不能拿稳定来要求。三是人们还不怎么熟悉,一方面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让人好懂,另外一个方面不能拿一些人不懂来指责它。四是其中包含着许多创造,而我们可能不容易判断,所以要特别宽容。不同形式往往是色彩不同,不要轻易地只要一个。真正是完全同义而一时难以取舍的可以先都留着。2.还有田小琳提出和做了初步研究的社区词,指形式上是普通话词而在某个社区流通。这个语言现象和新的观点,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并且尽量在我们的研究中体现。3.规范的策略和途径也有些不同。词语的规范同文字、语音的规范不同。文字、语音的规范可以由管理机关、职能部门经过调查研究,确定标准来推行。即使这样,人们平常口说读音的差异、手写文字形体的差异,也仍然存在。因此文字、语音的严格规范也只能在一定范围中实现。词语规范的实现是另一种情况。人们接受某些词语,有多种因素起作用:一是简易经济的因素,如“扫黄、共识”;二是求新求异的因素,如“氛围(气氛)、大腕/大款(富豪、阔老)”;三是丰富语言的因素,如“生猛、靓丽”;四是名人、权威机关的引导,如“出台、举措”;五是传媒的推广。此外,词语本身的因素也起作用:一是双音化的因素;二是语言发展中类推的作用。这些因素又分为几个方面:一为语词的来源:有音译、意译、方言、港台、名人等。二为语词本身的条件:有双音、新异、经济、理据等。这些因素互相作用,此消彼长,形成一种合力。传媒、管理部门的倡导起很大作用,但语词本身的条件也很重要。因此,在词语的规范方面,语言学家的作用是提出有根据的意见,但仍要借助管理机关的倡导以及传媒的推广才能起作用,单一因素不行。要正确估计语言工作者的作用。语言工作者只能因势利导,要看准“势”。这是在操作时首先要考虑的。以为定出标准就是万能的,一呼百应,这不可能。词语规范比语音、语法难。难在词汇的数量大、变化快、标准不明。每个词语的性质不同,是有个性的存在单位,用衡量这个词语的标准去衡量那个词语可能就不行。词汇系统是开放性的,自由度比语音、语法大得多,词语的变化也太快。除了明显不规范的词语可以马上决定,大部分词语不能操之过急。

三 关于“生造”

(一)1980年以后,生造词的研究有所深入,但还局限于产生的原因、辨识的方法等具体方面。虽然也提出了判定标准,但实际并不明确,仍然划界不清,难以操作。因此也就很难避免出现今天说是生造词明天又不得不承认是规范词的尴尬。我们认为“生造词”的提法恐怕有问题。生造词实际也是新词。只不过许多文章所列举的生造词大多出现于文学作品,频率低,范围窄,因而人们感到陌生,自然就看着不顺眼、听着不顺耳、不能望文知义了。自1955年以来,防止生造词和不断消灭生造词一直是汉语规范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生造词的说法在20世纪50年代也许有它存在的可能和必要。但在今天,社会和语言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语言规范观也发生了转变,生造词的说法就显得含混模糊,不够科学了。如果我们仍围绕着生造词做文章,恐怕很难有所突破。“品位”和“规范度”的说法比较有意义。新词语确有规范与否、规范的好与不好之分,对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分析评判,如表义、构词、语音、频率、范围等,进而认定它是可以被接受的还是需要淘汰的。似乎没有必要非定位在“生造”上不可。(二)以前说“生造词”或“新造词”,都是指以前没有的、新的形式。只是一般认为,新造词必须要符合现代汉语构词规律,否则就是生造的,不规范的,没有生命力的。另外,新造词必须适应语言表达实际需要,词汇中已经适应这种需要的词语,就不能再造了,否则也是生造。这种说法是比较笼统的。有的我们都认为是生造词,可以说是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如仿造的一些形式像“下了一夜劲雪”(仿造“劲风”“劲敌”等),“感到工作乐味无穷”(比附“乐趣”),“被人殴揍了一顿”(比附“殴打”)等,这些不怎么为人们接受,但原因似乎不是不合构词规律。此外,认为词汇中“已经有现成的某个词,不必另造某一个新的词”这种要求也显得有点简单化。实际表达的需要是多种多样、多方面的,有时候就是为了和已有的不一样,为了新奇。如“锋尖的匕首”,“锋尖”是个生造词,但不能说是因为有“锋利”“尖锐”就不必有“锋尖”了;“锋尖”不好还有别的原因。(三)新造词语当中确有一些生硬拼凑、难以为人们接受的词语,如“成立了剪纸、舞蹈等课外兴趣小组,并重点培养吹歌艺术人才”(吹歌),“哪一部是最受追捧的影片?”(追捧),“本报近期将推出绿色环保分类广告,即绿环信息集装箱”(绿环)

等。这些都是规范度或者品位度不高的问题。(四)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或者动词常常能合成一个双音节词。有一种情况是并列的两者之间有“而”或者“又”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比较牵强,也比较难合成,如“泼辣”和“洒脱”,而且“泼脱”的构音也有些不妥,像拟声词。即使有不少“而”或者“又”的关系也不一定能合成。否则“而”和“又”一类的短语不是只起过渡和松开的作用了吗?像“灰颓”里的。“灰心”和“颓丧”,后者还包含了前者并且程度又甚于前者。从“又”的关系方面来看,色彩一褒一贬,也合不成。合成一个词,还合得好,要有达意、逻辑、读音、色彩等好些方面的考虑。

四 关于简称

(一)简称跟原词。缩略语是原词语缩略而成的,它必然是后生的。即原形出现在前,缩略产生于后。一些汉语缩略语词典把“朝鲜、俄罗斯、印度”说成是缩略语,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词在汉语中早就出现了,不能都看成是某个国家全名的缩略语。缩略语出现后,一般说来是与原词语共存的。缩略语与原词语不是一个取而代之、新陈代谢的关系,而是互有特点、互相依存的关系。当然这里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有差别。缩略语的使用范围要广得多,使用频率要高得多,原词语反而变得很冷僻,很少有人使用,但绝大多数没有潜藏。如“冠心病、高考”,这些缩略语可以说已经词化了。有些缩略语能量很大,超过了原词语,如“东单、东四、西单、西四”,其原形现在几乎无人知道。大多数缩略语与原词语是要长期共存的,对于缩略语和原词语来说,共存是一般的、基本的,取代是个别的、偶然的。缩略语与原词语在表达意义上是一致的、等义的,但是它们在风格上、情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一般说来,原词语比较庄重和细致,缩略语则比较简洁和明快。因此缩略语在语言修辞上也有一定的作用。缩略语的创造,多数具有类推性,即创造了一个缩略语后,可以类推出一群成族的缩略语。缩略语的能产性是很强的,不仅表现在它自身的成族创造,而且还表现为成为构成新词的一部分,有了构造新词的能力。有学者曾经提出全称和简称并存的时候说明简称还是不稳定的,是临时用法。实际上,简称除了经济之外,有比较随意等新颖色彩。嫌繁嫌正式的时候想到用简称,可是用简称肯定要失去一些东西。而且随意,有人是不喜欢随意的。有时候有几种简称,有的又简得不够好。人们接受简称本来要有个过程,加上有的简得不够好,人就更有意见。例如数词式的,的确有的是套套,往往是出自擅长搞套套的人之口。缩略词的现象比缩略语多,缩略词不一定有原形,数量很大,构词方式也不是原来的五六种方式能解决的,如“的哥、的姐”等。(二)简缩手法和简缩词语。脱离具体语境(狭义语境、广义语境),所指代意义独立稳定的,就能固定而使用开来。否则,对具体语境依赖性较大的,就固定不下来,用不开来。如:仅仅用于标题的“寄小、经谈”;仅仅用于某些场合的“热巧、女配”。数字式简缩尤其依赖语境,很难独立稳定下来。二是具有一定能产性的。否则多为临时用法。数字式简缩除应适应上述两条原则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意义方面:一是代表性。提取字要能足够代表被简词语意义。如“三好、三废、三通”。但“三开、三信、三青”就差一些。纯数字式的如“五四三”更是谈不上代表意义,可以说是意义非常不明确的暗号。二是有理性。若干同字词语首先在逻辑意义上有并列的道理,不是硬凑的、一味形式化的。三是一致性。提取的字,词性要一致。如“三头干部(赤脚光头、手拿锄头、生产带头)”,完全是凑在一起的。关于简缩手法和简缩词的区分,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就是数字式一类的,许多人意见大,许多人也没有都收录,但是在某些场合某些时段有交际价值,不能认为是不规范的。我们现在认为是规范的,但是没有词汇化。简称手法还有《红》《要略》《讲话》等。还有,就是我们说的是语文性的,在别的领域里可能是已经词汇化了的,不一定是语文性的。(四)有关规范原则。前人提到的一是两个平列的附加语公用一个被附加语,古已有之,但不太自由。如“演职员”不太好,“大小学”不能说。“挑应战、劳畜力、长短处”生硬。二是用数字概括平列的几项,省略太多,初次看见简直无从猜测它的含义,应当少用。三是县名不宜用简称。四是“市计委、市纪委”在广播里要区分,“中指委”在广播里用效果就差些。(五)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有的简称不完全是代表字的问题。如“考研”,指考研究生,已经占位了。所以指“考试研究”的就不容易进来。不是说这个“研”本身着重指研究生而不是考试。“律考”就同“路考”的格式相同而不同于“考研”。二是过去曾有人认为,政府文件中不应出现缩略语,用了似乎就有损于文件的庄重与严肃。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半个世纪前,政府文件中就出现过一大批缩略语,现在政府文件中使用的缩略语就更多了,并没有影响到文件的庄重与严肃,反而使人感到简洁明快,有助于文件的贯彻执行。三是关于数字式缩略语,现在用得很多。如“211工程”,在本行业、本地区相当流行。四是对缩略语的使用应有不同的宽容度。如:“华东师大”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同指的“华师大”在上海和整个华东地区通用。不同的范围里可以有不同的缩略语,要有不同的宽容度,在有些特定场合可有临时简缩。可见其区别性特征也还脱离不了地域的制约。五是有的词语演化为缩略语时,不同的人提取的语素不同,即一个原形有多种缩略语。这里有的有优劣之分,有的难分高下。如:爱卫会/爱委会、清华(大陆)/清大(台湾)、房管局/房地局、文研所/文学所、邮编/邮码。如何解决?要共存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的发展趋势不完全一致。如“爱卫会”用的多了,因它有区别性特征。但“邮码”比“邮编”更有区别性特征,却用的不多。六是有时孤立地看某一个缩略语,觉得不规范,总要有所责难,但放到同类成族的缩略语中,就觉得并非不规范,而是相当合理合法了。如有人认为“工行”缩略得不合理,但如果和“建行、农行、交行”放在一起并列,就觉得没有什么不合理的了。六是我们今天认为规范的一些缩略语,其实它们的表义未必明确,区别度未必高。有的缩略语使用寿命很短,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很短寿,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缩略语本身却不见得有何不规范。可见,表义明确与否、寿命是长是短不能视作规范与否的标准。规范与否除了受词语本身内部诸因素的影响,恐怕更多的还要受词语外的某些因素的制约,而我们对这些因素并未完全认识和深入研究,未及本质。这也提醒我们,规范与否不能只看词语本身,一定要考虑到词语外的因素,要看使用。七是新词语的简缩与人们对新词语表达内容的认知程度有密切关系,人们对新词语表达内容的熟悉程度,常常影响简缩词的产生与被接受。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动态的,因此,对新词新词的简缩也应持一种动态的观点。有了动态的观念,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新词新语的简缩。例如,“考研”一词,可以由“考试研究、考察研究、考证研究、考研究生”简缩而成,但人们现在只是接受最后一种简缩,主要原因是社会上研究生入学考试比较火爆,人们对之相应比较熟知。而如果研究生入学考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有那么大的影响,而人们对各种考试的认知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对于“考试研究”简缩,或许也可以接受。八是对于科技方面的术语或行业专有名词,无论是原形式还是缩略形式,语言工作机构应与有关部门合作,参考境外或民间已有的相应说法,事先规定其规范的称呼及规范的缩略形式,以避免

混乱,减少分歧。

五 关于外语词、音译词、字母词和借词

(一)外语词、音译词、字母词和借词等使用频繁,形式多样。音译词、字母词的出现和使用势头,将随着我国加入wto还会有所发展。这是国际性的一个问题。北京申奥成功,北京组织很多人学外语,这样的情况还会发展。(二)有学者认为意译就规范了,原型、音译都是不规范的。我们认为这是个过程,有时候来不及想什么音译、意译,而且想出来也不准确,就把原型拿过来了,在过程当中有人想出个音、想出个意出来子,三个同时用了,原型还用。这很复杂,从内部原因来说,把外语词语移进来是简便、快捷,可能音译、意译一下子想不好,也不如移进来准确,有的移进来的是外语词缩写,意译起来很长。有的过些日子想出音译的了,或者后来又想出意译的了,几种情况可能并用,当然会有主次,主次的情况也会变化。“麦克风”到“扩音器”,可是现在说“麦克风”的人又多起来了。一些音译还有两个的。不是说到了意译才完成了规范。入世之后音译词会增加。(三)外文原型或简缩形式如it。mtv,我们叫外语词。汉语拼音的简缩形式如rmb,我们认为是汉语词。有外文字母又有汉字的字母词如“卡拉ok、aa制、b超”也是汉语词。这些都是汉语大系统里的词。(四)现在很多人接受了“it产业”,很少说“信息技术产业”,但“vc”网络界说得比较多,其他多数还是说“风险投资”。网络语言有一个跟国际接轨的问题。

六 关于新词新语的品位

(一)新词新语的品位是客观存在的。品位包括思想情趣、文化含量、新颖程度等方面。(二)确定品位要注意的几点。一是过于粗俗的从严,但反映社会消极面的需要存在,如“包养、三陪”之类。要区分词语所反映的事物的好坏与词语本身格调的高低。就是有些粗俗词也并不都是“品位”低的,要看具体使用,使用在什么场合,指称什么事物。使用得体恰当的,不能说“品位”就低。比如“骂娘”就是。“倒爷、息爷、三陪、小蜜”等词语,从词语蕴含的色彩看,都有一种调侃、嘲讽甚至否定的情绪倾向,不属于低品位之词;而“挎蜜、嗅蜜、搓蜜”等“蜜”系列词则属于低品位。词语的品位与它具体所指的事物、行为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一定要把这两者分开。要充分重视一些高品位的新词新语的语用价值。表达积极事物的也可能品位低,表达消极事物的也可能品位高。对一些消极的事物,我们指称的时候满含愤怒,例如“豆腐渣工程”,就美,品位就高。还有“红眼病”衍生的“白眼病、绿眼病”,“白条子”衍生的“绿条子、红条子”品位也不低。我们常说“硬件、软件”衍生的“活件”就不怎么样,因为生硬、别扭,文化含量低,虽然指的是积极的事物。二是人们对一些表达消极内容的词语避而远之,这又是事实。一个原因是避讳。大众场合,又是大雅之堂,做报告老举性活动或者厕所做例子,不雅,需要避讳。三是要有动态的观点。一个词的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新词语,在尚未成为基本词语以前,变化的可能性更大。如“写真”,单从这个词看,其表达含蓄模糊委婉,品位不低。当然它所表现的行为与中国长期以来的民族心理不相符合,所以似乎给人以品位不高之感。但是,民族心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反之,一个词的品位还会由高到低。如“小姐”,本来品位很高,不仅是尊称,而且含有年轻、漂亮、时尚等积极的倾向,但现在又生发出一些不太好的含义,而且使用者在用这个词的时候似乎带有一种暧昧的色彩,于是这个词由高品位生发出低品位,使人们现在被该词称呼时,有了一种复杂、尴尬的心理。还如“绿色食品”一类,如果一旦人们滥用,或者有很多绿色食品并不安全,“绿色食品”的品位马上降低。四是品位也有个度,叫品位度。了解品位度,要从实际出发,要调查人群的感觉。但是有不少人群会有误解,需要经过我们的过滤。误解也有原因,对我们也有启发,但是误解毕竟不是正确的理解。

七 关于新词新语的使用

(一)我们说语文性的词语,除了“美丽、高兴”这一类之外实际上是跟各个领域跨界而有不很专门的词语,就是伸到各个领域里面但又不深。现在群体的知识结构也发生变化了,知识面扩大了,语文性的范围也扩大了,有许多原来认为比较专门的词语也为大众了解并且经常使用了。这跟一些术语进入语文性词语如“反馈、反思、信息”还不同,而是要把整个语文性的圈子往大里画一画。所以人们使用了一些原来的术语、行话等,这是词语使用的发展,是群体知识结构的发展,当然是社会的发展。(二)还有个“说”和“听”的关系,各人说各人的,听的时候宽容一点儿,不要求别人跟你说的一样。

[收稿日期]-04-06

【参考文献】

郭沫若。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开幕词.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秘书处编《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1956.

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许嘉璐。容纳·分析·引导·规范.《文汇报》12月30日。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语文建设,1985,(9).

汉语新词新语年编 篇二

汉语新词漫议阅读理解及答案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来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用港台腔的耶--!哇--!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的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1.文中加线的普通话有特殊的含义,请选出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a.指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首先使用而后在全国迅速流行的语言。

b.是以北京地区的方言或流行语为基础的,并已进入语言使用中心的现代汉语。

c.指那些原来属于上海方言而现在人们早就习以为常的时时脱口而出的词汇。

d.已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然后被人们开始熟悉和使用的一些词语或表达方式。

2.对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它方言只能蛰居边缘。

b.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c.京、沪、粤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大概是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

3.下列选项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中,语言存在着势利、不完全平等的客观现象。

b.一种方言能否突破边缘成为普通话,与其所在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有密切的联系。

c.对于语言的发展演变,不妨采取宽容的态度,不必随意批评责难或痛心疾首。

d.为了让语言更富有个性化、自由化,作者主张广泛使用生动、新鲜、丰富的外来语。

答案:

1.a

2.c

3.d

汉语新词新语年编 篇三

雷颐《汉语“新词”漫议》阅读题及答案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的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报道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1、下面对文中画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c、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2、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c、“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3、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

c、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

d、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参考答案:

1、c(体现在第二段“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和“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a。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普通话的定义”,和本文中的“普…义指向不同。)

3、b(作者在文章中没有这样的意思,本文的观点与提倡现代汉语规范化并无矛盾。)

汉语新词新语年编 篇四

汉语新词的社会学意义论文

词汇作为语言要素中最为积极、活跃而且敏感的一部分,反映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最为直接。新词是指反映新时期、新观念、新事物的词语,或是在原有的内涵基础上衍生出新意的词语。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新事物、新观念、新现象不断涌现,由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词,大量的新词给汉语词汇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得词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展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新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日常语言词汇,更能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内容和材料。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新闻报道是传播信息的一种常用方式,新闻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具有和词汇一样的敏感性和反应迅速性,能以最快的速度对社会生活的新发展、新变化,当前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以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理论加以报道。在报道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新观念、新思想的同时,新闻也积极传播随之产生的大量新词新语。在新闻报道中,新词新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电视新闻在不断实践“三贴近”和探索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被业内称为以“民生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民”指民众也就是老百姓,“生”指生计也就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事情―――这类定位于报道普通百姓身边事、关心百姓生活事的新闻栏目和新闻报道,内容多为百姓日常生活,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浓厚,它第一时间报道百姓身边事,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这类节目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如《南京零距离》、《都市现场》、《阿六头说新闻》,这些脍炙人口的民生品牌栏目成为地面收视的王牌军,甚至超过上星频道成为收视冠军。

在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口语化、有亲和力、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生活。大量使用汉语新词是民生新闻更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信号,是吸引广大受众的一个重要“武器”,这与新词的来源和特点密不可分。汉语新词,或来源于新生事物或新的思想观念,这必然是广大民众所好奇和关心的,如克隆、托福、卡通、艾滋病等;或来源于旧词新用,如“老板”一词,原是私营企业主、企业领导的一种不正式的俗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还包括了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学校校长等“一把手”以及学生导师。又如“效应”,原是一个并不常用的专业术语,近年来通过语义泛化,构造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族,如“经济效应”、“名人效应”、“轰动效应”、“负面效应”等。汉语新词还可能来源于方言俚语、网络动漫、港台海外,这些词语的使用能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产生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如“的士”一词,来源于港台,传到大陆后很快流行起来。“的士”指的是“出租车”,但是这两个词语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却不相同。“的士”来自英语taxi,这个新词显示出现代气派,有时尚的意味,用这个词来替代“出租车”,反映了民众追新求异的心理趋向。

“的士”后又简化为“的”,从而产生了“打的”、“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词语。在民生新闻中,大量鲜活的新词的运用无处不在,形容生意兴旺、事业发达,说“火”;形容年轻女性外貌漂亮而且光彩照人,说“靓”;形容清新可口、令人喜爱,说“爽”;感到尴尬说“濉;觉得带劲说“给力”;吓人、让人觉得恶心说成“雷”;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的叫做“山寨”;把热爱某项活动的人群或人说成“某某族”或“某某客”;把为履行某种义务而失去自由的人称作“某某奴”等。这些新词新语或是运用在新闻标题中,或是掺杂在报道、评论的语言里,或是出现在节目里采访双方的交谈口语中,这些新词,不仅丰富了民生新闻的语言,使其更有表现力,还将这种新闻形式的“以民为本”的传播理念,“平民视角”的叙述方式,报道的“快捷”、“新鲜”的“亲民”特点更好地体现了出来。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汉语新词在民生新闻中的使用更是充分表现了新词是民众的话语,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

一方面,许多新的思想观念的传播、新生事物的出现和认识,最初常常并非通过系统的思想形态和理论阐述以书面形式来完成,而是通过一系列乃至一个个看似孤立存在其实却有各种关联的反映新观念、新事物的词汇(新词)的产生、传播、流通、潜移默化实现的,从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当社会迅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一些新的思想潮流应运而生之时,新词责无旁贷地成为新的思想观念得以在广大民众中传播的途径。一般人最初未必完全理解这些词汇、概念所代表的知识和思想观念的全部内容,但并不影响他们对这些思想和事物的了解认识,他们同样可以在视听或者使用有关词汇与概念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接受一些知识和一种基本的思想观念进而传播,为这种社会思潮的发展、对新事物的认识推波助澜。并且,在现代文化环境中,一旦新词进入流行文化中,尤其是进入媒体领域中,大部分民众就会仿效进而高频率地使用它,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老土”、“落伍”,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影响正常的社会交际,这使得现代人更追随语言的变化。“从众”心理以及现代交际的需要,使得率先使用新词语的人群具有社会和语言上的优越地位,因此,当体现新事物新思想的新词新语出现时,人们会在交际中积极使用、传播它,很快地不自觉地让新词进入媒体的视线中,引起媒体的充分关注,进而出现在各类反映民生的新闻节目语言中。

另一方面,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新词新语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汉语新词也表现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生新闻是反映民众生活的第一声音,新词新语出现其中,才更能体现出其“第一现场”的本质。可以说,没有新词新语这一“民众话语”,民生新闻也不具备说服力。另外,汉语新词在民生新闻中的使用传达出新闻话语权下放的信息,表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理念的进步。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给广大受众的感觉是“高高在上”,是“官方”的喉舌,而民生新闻则一改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成为题材内容上选择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报道立场上采取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采取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使用民众话语的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新闻领域体验式采访、融入式采访、闯入式采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这样的采访方式使被采访者获得与采访者平等交流的一个平台。新闻话语权对调,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以交谈的方式进行交流,大众传播由单向开始向双向传播转变,传统的新闻语言风格悄然发生变化,为追求亲民的传播效果,大量的新词新语出现在节目中,新闻语言的表述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口语化和通俗化色彩。新词新语已经不再是不能登新闻媒体“大雅之堂”的市井“小众语言”,民生新闻给了新词新语这种最具表现力的语言要素反映社会发展变化、展示新生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最好的舞台,这是新闻媒体在传播观念上的一大进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

新词为民生新闻增加了亲民、新鲜、时尚的色彩,电视传媒也使新词传播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两者的结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语言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泥沙俱下,在民生新闻中新词的正确使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汉语新词中有些不但具有时代性、富有表现力,而且符合语言规范和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但是也确实有一些反映的是不健康甚至低俗的文化和思想,会起到混淆视听、污染语言环境、传播劣质文化的负面作用。这就要求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者和主持人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语言既要新鲜有活力,又不能哗众取宠,流于粗鄙放肆;既要个性亲切,又不能装腔作势、媚俗花哨。

参考文献:

1:汪幼枫:《现代社会的语言趋异及其社会学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5)。

2:喻国明、赵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瓶颈突破方式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9)。

3:汤天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电视新闻交流》,(1)。

汉语新词新语年编 篇五

浅谈网络语言等新词新语

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 祝妮

【摘要】

近年来,新词产生的数量和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它以简约、新颖的面貌给我们的语言应用带来新鲜空气。新词新语的出现必然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飞速发展,网络语言的诞生成为社会变迁对新词新语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就网络中的代表词汇进行简单探讨,以加深我们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变迁 新词新语 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实践的领域不断扩大,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也在变化。词汇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应变性,它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创新,从而完善和丰富起来。新词语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社会文化内涵。可以说,一定时期出现的新词新语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紧密相连。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各国之间的频繁交流,外来文化必然对我国带来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新词新语上,我们可以看出。同时,新词新义的大量产生,也更加丰富和满足了人们交际的需要。

什么是新词新语?各家均有不同的看法。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新近产生的新词语,狭义上的新词语认为音和义都是新的。广义上的新词语既包括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的词,又包括新义的旧词,还包括语义未变却产生了新的语音形式的词。

近年来,新词的数量很多,速度也很快,它以简约、新颖的面貌给我们的语言应用带来新鲜空气,如:濉⒗兹恕hold住……新词语可以直观快速的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般来说,社会发展越快,新词语产生的也越多,越频繁。面对大量涌现的新词新语,它们主要包括网络用语、外来语等等。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飞速发展,网络语言的诞生成为社会变迁对新词新语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词汇系统中,词类的区别使得某些词语只在一定语境中使用某个词性,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等等。而在网络用语中,往往灵活运用词语,经常打破词性的限制,从而使某些词语增加了一些项:比如:汗/寒―敬畏;顶――支持;晕―一吃惊;滴――的、地等等,尤以“萌”最具代表性。

例如下面几个新闻标题中出现的“萌”:

1.《清纯可爱超萌美少女高中生一炮走红》(新浪网)

2.《80后玩家的萌式长假》(天极网)

3.《萌到心跳不能!很有爱的梦龙<通话>mv》(tom网)

在一般文章、网络对话和论坛中“萌”出现的情况更加多, “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在各大搜索引擎输入“萌文化”一词,谷歌的查询结果有424000项,()百度的查询结果有20700项,雅虎有19700项。庞大的数字可以看出新词“萌”的流行程度。《说文解字》中解释“萌,草芽也”,现代汉语中“萌”是萌芽,萌生,发端之义,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 “萌”的意思大同小异,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而从上面给出的例子来看,新词“萌”则不是那么一回事,而是有了新的含义。

一般都认为, “萌”一字是由“燃”所变化而来。“萌”本来是用于形容读者在观看美少女时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热血类作品中常常出现“萌”这个字眼。为了区分和传统的热血的分别,就借用同音的“萌”来形容,并成为acg界的一种网络黑语。另一个说法则跟汉字的本身意义有关。

根据《商务学生词典》,“萌”指草木发芽,及比喻事物的开始,所以用作“开始吸引目光”的“引申义”也情有可原。

新兴词“萌”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萌”的系统化发展,与养成游戏及galgame(俗称美少女游戏)有密切的联系,恋爱游戏与“萌”的系统化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关系是很理所当然的,是“gal game”必然的发展结果。一般都认为,《心跳回忆》(台译:纯爱手札)是恋爱培育游戏的始祖。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在它之前已有不少h- game有追求女孩的成份,《心跳》固然是促进了“萌”的系统化发展,而在它之前的pc h-game《同级生》更具有殿堂级的意义。

随着“萌文化”的兴起,萌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个意义。其基本自义可以罗列如下:

1.植物的芽:――蘖。

2.发芽,开始发生:――生。――发。――芽。――动。

3.古同“氓1”。

4.一瞬间让人觉得可爱,单纯。

5.动词有“狂热”“喜欢”“爱恋”“欣赏”,可爱,让人有感觉的意思(此用法为日本语用法)。但用起来又有一点不同。萌用法是xx+萌,xx可以是人名(角色名),职业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人名+萌”即使很喜欢那个人(物)。非常喜欢的心情。这种喜欢的心情,就如草木发芽般,打心底而来。

6.很可爱的意思:萌猫,指很可爱的猫。

“萌”字在网络爆红,其新的含义的出现是必然的事情。又如近几年出现的“雷人”。“雷”用作名词时较多,可是在“雷人”出现之后, “雷”作为动词的“使人震惊”的意义就变得普遍起来。 “囿”这个字并不常见,原本意思是“刻镂分明,多孔明亮的窗子”,从字形上看好似失意的表情,因此也常常用于表示“尴尬”“无奈”等状态;又因为发音与“窘”相同,所以也常常有窘境、窘况的意思。“雷”和“囿”的用法,也是义项增加的体现。

新词新语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产生而产生,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交际职能规定了一个社会的语言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语言系统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从词汇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类的历史进入现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口头话语言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出现了很多新词新语。这些新词新语的出现必然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探讨这些影响可以加深我们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