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经典感人故事(精选10篇)

高考家长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经典感人故事,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经典感人故事 篇一

1、取譬古事,寄情于典。古人古事与今人之事,由于时代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由于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二者又有相同、相似、相通之点,写诗作文取譬古事,寄情于典便成为用典的方法之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有“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容易”,连用了“蚂蚁缘槐夸大国”和“蚍蜉撼树”两个典故。前典出于唐人的《南柯太守传》,说有个叫淳于棼的在大槐树下醉卧作一梦 自己招为大槐安国驸马,生儿育女,作太守20余年。一梦醒来,大槐树下有一大蚁洞,堆土而成城郭台殿。故事说明蚂蚁不过是借助大槐树的蔽荫而建立了自己的洞穴,却自以为气派无比。借此典故喻指那些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外反动派,自恃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四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实则不过如蚁穴之不堪一击。“蚍蜉撼树”典出韩愈诗《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原是嘲笑、斥责那些诽谤李白杜甫人。借用此典故来喻指内外敌对势力妄图歪曲真理,谤伤坚持真理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过如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取譬古事、寄情于典类似修辞中的比喻格,二者都有打比方的意味,但比喻修辞中的本体和喻体特点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显现,其含义比较单纯,而寄情于典的方法,典与情的关系则更隐曲,耐人寻味、琢磨,其含义更为深沉和丰富,收到借古道今,言不言之言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玩味的余地。

2、暗藏古事、若从己出。这是一种看似无典实有典的用典方法。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诗文所用词语中似乎已明示无余,然而却有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在其言外,读者必须对典故作一番分析,才能把握其内在的意蕴。若不知其用典,则止于词语的表面含义,与作者用意相差甚远。《水调歌头・游泳》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句,乍一读,似乎如白话语句,含义单纯而浅显,却不知由于用典而蕴含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三国志・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从建业迁都武昌,百姓怨声载道,有人上书谏阻,引用了当时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表达人们对旧都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作者对原句加以点缀,不仅道出由长沙到武汉的行踪,而且包含了到处是名城,处处都有可爱的风物,抒发了对家乡故土,对这两座城市的一往情深,透露出对故乡山水风物的浓浓的爱意。这浓情、这意味如果不是用典,仅用语句的表面意义是难以表达的。这种暗藏古事的方法,妙在一个“藏”字。“诗贵含蓄”,有“藏”则有诗,无藏则无诗。行文作诗暗藏典故,俗中见奇,才是上乘之作,历来最为人称道。王骥德《曲律》对此做了非常形象又非常贴切的比喻:“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饮盐水觉其味而不见其形,比喻真是精彩。

3、反用旧典、翻新出奇。反用典故,自古被文人学者公认为比较巧妙的用典方法之一。翻前人故事,创造出新的境界,别具幽默、诙谐、含蓄、讽刺意味。反用典故从语言形式上说,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其意而用之,即不用反语,却能体察出相反意义。如词《清平乐・蒋桂战争》描写红军建立根据地是“收拾金瓯一片”。这里用了“金瓯无缺”的典故。“金瓯”喻指国家疆土象金属的小盆小盂一样完整无缺。《梁书・候景传》记载萧衍夜出视事,到了武德阁,感慨说:“我国家犹如金瓯,无一伤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用“金瓯”喻指当时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土,土地革命治理好其中小小的一片,暗含的讽刺意味是直言所不能表达的。“对牛弹琴”一语本来是讥笑“牛”蠢笨无知,不懂道理的。古代音乐家公明仪为正在吃草的牛弹奏优美的乐曲,可牛无动于衷,“伏食如故”《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却一翻旧意,用来讽刺那些不看对象,脱离实际,空发议论的人是“对牛弹琴”。另一类反用典故是反其语而用之,增改某些字以达到表达相反意义的目的。《采桑子・重阳》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句。典出李贺的《金铜仙人楚汉歌》,说三国时魏主曹睿派人到长安去拆铜人,铜人不忍离别故土,潸然泪下,用“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说天地如果有感情的话,见了这不忍离别的凄楚情景,也会为之悲伤而衰老了。这里化“天亦老”为“天难老”,与“人生易老”相对举,道出不变的自然法则。反用典故,来自艺术思维中的对比联想,是由对某事物的感知而引发对与该事物有相反性质或形态特点的另一事物的回忆。如听见朗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喜悦诗句时,便有可能想起“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这抒发悲凉情怀的另一诗句来。但它又不是简单的反面比衬,而是一种融会于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经典感人故事 篇二

关键词:诗词用典;优劣好坏;用典方式

诗词中该不该用典,用典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关于这个问题,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钟嵘的意思是说,诗词是表达情性的,即抒情的,不需要用典,上文中他举出的诗歌中的名句,都是白描,都没有用典。而钟嵘又认为对于治国的大文章,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或叙述或辩驳,要考查过去的事迹,那就需要用典。

其实,钟嵘主张诗歌中不用典是针对当时“文章殆同书钞”的毛病说的,自然是正确的。

笔者认为,抒情诗中能不能用典,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写景抒情,以写景为主的诗歌,尽可能不用典故,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容易造成隔膜,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使得诗歌显得艰深难懂。这显然不好。

一方面是以抒情为主,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厚的诗歌,如抒发对国家的,对人生的,对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受到字数的限制,或者在当时有些话不便明说,这时,如果能够借用典故,来表达不便明说或者不容易用几句话来说出的感情,就应该是很恰当的选择。所以王国维先生一方面反对用典,另一方面又竭力赞美辛弃疾用了不少典故的《贺新郎》一词。当然,用典应该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作者确实有丰富的感情需要表达。倘若作者并没有丰富的感情需要表达,只是为了卖弄博学而堆砌许多典故,那就成了“有意为之”,那就不行。一言以蔽之,用典要做到不是为用典而用典那才好。

李商隐的诗歌《泪》写到:“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辛弃疾的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写到:“绿树听,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像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就以上两首诗词来说,都含有对国事的,身世的感慨。李商隐的一首,以青袍寒士送玉珂贵客,其可悲可痛为什么会超过上面所列举的那些事呢?他为什么会联想到诗歌中用到的那些典故呢?古代的士子往往用妇女来自比,士子在政治上的失意,受排挤,贬斥在外,往往用妇女的被幽禁,昭君出塞等来作比;当时政治上的挫折,流放的悲哀,有的用“四面楚歌”来比,有的有生离死别的悲痛。他在诗中用的那些典故,正能表达这样的感情,也就是说,这些典故里寄托着作者对这种身世遭遇的感触。

辛弃疾的一首,张惠言说:“茂嘉盖以得罪谪徙,故有是言。”这话应该可靠,所以词里用了四个关于生离死别的典故,表示他们兄弟这一别,很难再见了。用李凌的典故,可能是指茂嘉的得罪说的;用王昭君出塞的事,既联系谪徙,又可能有在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的感概,跟李商隐的用这一典故的含义相似。其他两个典故都含有遭际不幸的意味。王国维赞赏他的这首词“语语有境界”,境界是指情景结合说的,这正说明用这四个典故是同作者当时的心情符合的。他不是写一般的离别感情,不用这些典故就不能表达出他当时的心情。

请再看李商隐的一首诗和辛弃疾的一首词。

李商隐的《昨夜》:“不辞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把这两首诗词和前文提到的两首做一个比较,我们可以知道,用典有比较明显的,像前两首便是;有不明显的,把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几乎看不出在用典,像后两首便是。这就像盐融化在水里,看不出盐而又盐味。像李商隐的“不辞妒年芳”,本于屈原《离骚》:“恐之先鸣兮,使百草为之不芳。”就是杜鹃,杜鹃鸣叫的时候,正是春尽花落,所以即使不知这句在用典,同样可以体会到这句暗指不嫌自己的青春消逝,事业无成。“但惜流尘暗烛房”,暗用潘岳《悼亡诗》的“床空委清尘”,哀悼妻子的死去,这已看不出用典。而“桂花吹断月中香”用月中有桂树的神话表悼亡之意。这首诗的开头结尾两句不看做用典也可以理解,但还有用典的痕迹,只有第二句已经看不出用典痕迹。

经典感人故事 篇三

关键词:经典文学作品; 兴趣; 感染; 体验、积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28-001

大班的孩子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较中小班孩子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以下就经典文学在大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粗浅的感受:

一、营造课堂氛围,幼儿提高兴趣

在教学《冬天过去是春天》一课时,先播放一段有北风呼呼吹的音乐作为情境导入。当播放完这段音乐,孩子们还沉浸在优美动听旋律中时,我便关掉录音机,询问小朋友听到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是冷还是热?这音乐和哪个季节能起来?然后再播放一段有鸟鸣、流水的音乐,让幼儿体会代表春天的音乐,并让幼儿描述他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导入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纷纷踊跃回答。接着再播放一段比较抒情的音乐,让幼儿想一想,春天到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最后我出示课件: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小动物们在快乐地做游戏。孩子们通过听、看、想,理解了北风呼呼地“歌唱”,实际上就是风吹的声音并且让他们知道冬天也是不可怕的。通过欢快的鸟鸣声、流水声,让他们想象春天的美丽。最后看着制作精美的课件,听着美妙的音乐,让幼儿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美的熏陶。

二、教师情绪渲染,幼儿情感升华

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叩击幼儿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幼儿的心田。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导入故事时我饱含激情地说:“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家里很穷,在过圣诞节的时候,那些富人们都在大吃大喝,可怜的小女孩不仅要出去卖火柴,而且连饭都吃不到,外面还在下雪,她是又冷又饿呀!这个小女孩非常的可怜,她没有吃没有穿,而且也没有亲人们的关心,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当孩子们听完故事,他们情不自禁地安静了下来,没有人讲话,都沉浸在了这个故事的氛围之中,还有几个孩子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当我问起孩子们有什么感受时,孩子们都踊跃发言,都说感觉很难受,对小女孩非常同情,有一个孩子还说:“我们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爸爸妈妈的关心,比起卖火柴的小女孩,真是太幸福了!”孩子们的出色表现让我大感意外,也深受感动! 接着我问:“那你们身边有谁需要我们的帮助吗?”小朋友马上说了很多,有残疾人需要帮助,还有那些经历了山洪或地震的人们,还有那些山区因为穷读不去书的人……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很质朴,但是,我相信善良和爱心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发芽了!

三、情境表演体验,幼儿理解内涵

体验指的是幼儿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言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有利于幼儿敞开心扉,更能促进幼儿对故事人物的情感体验。如在《白雪公主》的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故事讲述让幼儿了解了人物,然后让幼儿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如,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猎人等等。体验其中的悲与喜、惊和险,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幼儿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在完成,而且连魔镜这样的小角色。小朋友们也演得非常的认真,整个课堂被一片热闹气氛包围着。孩子们非常热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演绎着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而没有参加表演的小朋友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快乐、而悲伤、而担忧,伴随着笑声、眼泪和掌声,孩子们们不仅掌握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还了解了故事的内涵。课后,他们都跑到我身边来,告诉我,皇后真恶毒,不喜欢她,白雪公主好善良,所以,小动物也很喜欢她,而且他们还告诉我,小朋友在一起也要互相关心、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要做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让我深受感动。

四、积累作品知识、幼儿经验迁移

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幼儿畅游其中而引起幼儿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但是由于幼儿经验的缺乏,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而经典文学的可贵特质是诗文中蕴涵着一种引发向上的力量,是心物交感的结果,幼儿乐于接受,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经典文学去激发幼儿的情感。教学《绿色和灰色》一课时,我通过运用课件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聪明而有爱心的兔子和狡猾的大灰狼智斗的战场。把幼儿的想象带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让孩子们跟随着故事中角色的心理变化而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掌握了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孩子们很快把画面中不正确的行为找了出来,并讲出了应该怎么做,在其后的生活中,孩子们知道去帮助身边的朋友,知道要关爱身边的小动物,乃至花花草草。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的材料,更是认识感悟生活的老师,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五、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幼儿展开想象

经典感人故事 篇四

【关键词】《滕王阁序》;典故;效果

用典就是在诗文中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滕王阁序》一文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气势奔放,音调铿锵。文章由洪都的位置、地势、人才写到宴会,用铺陈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的三秋风光,渲染宴会的盛况,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境遇和身世感慨,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表达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作者运用铺叙手法叙事、写景、抒情,并将三者融为一体。而典故的大量运用,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文词洗练,辞约义丰

骈文由于受语句形式和韵律要求的限制,讲究语言精练,而精练的语言又要能包含丰富的内容,这种精练与丰富的统一,往往体现在典故的运用方面。因为典故本身就具有意旨高远,事理深微,辞句美妙,语言切实的品质,所以借典言事,文词洗练,辞约义丰,并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这在《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很好的表现。这篇文章仅有七百一十七个字,却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如此简短的文字,却涵盖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当我们读着这七百余字的短文,这些文化典籍,这些历史人物,就都涌现在我们的胸中;这些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使得文章的思想内容一下子丰富多彩起来。当然,这需要我们了解和熟悉这些典故。不难看出,本文因用典而达到了辞约义丰的效果。让我们再来看看具体例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物华天宝”,概述了当地物产的珍奇,语词夸张。如果单有这类空言,显得堆砌词藻,空洞无物。而“龙光射牛斗之墟”,引用一个关于此地的典故来证实,就可见果真是“物华天宝”,从而使“物华天宝”成为了具体可感之事。二句一概括一具体,相互印证,颂扬南昌宝地,言之不虚,令人信服。七字典故,包含一个神话故事。这一神话故事,虽然未必是实际所有之事,但也可见得神奇,这种神奇之事,至少显得此地在文化上的“物华天宝”,何况古人原本比较相信这些神话。总之,这一典故的运用,印证了“物华天宝”的判断,蕴含着神奇美妙的内容,颂扬了洪都故郡的物产,节省了文字,切合了文体的需要。这就是所谓辞约义丰。假若作者不用典故而用列举或举例来说明“物华天宝”,那所用的文字恐怕是“龙光射牛斗之墟”的数倍或者数十倍了,哪有用典这样精练!

2.含蓄委婉

《滕王阁序》一文的典故运用,贵在把握分寸,藏而不露,琵琶半掩,愈见风姿,这就是所谓含蓄委婉。当然文章用典并不是通篇都含蓄委婉,而只是在表达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时才表现得比较含蓄委婉。用典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跟典故本身的品质有关。典故并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浓缩形式,还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特定审美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典故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情感倾向等丰富、复杂的因素;②运用这些典故,就会隐含着它们所具有的历史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用典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可以避免锋芒太露。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连用四典来影射自己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人生感慨,本来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运用了典故,所以表现得非常委婉、含蓄。因为关于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历史故事,早已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如李广成了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名词,贾谊成了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名词。③作者运用这些典故来比况自己,就委婉地表达了对“圣君”、“明时”的不满。

3.华丽典雅

《滕王阁序》一文词藻华丽典雅,但不晦涩,而且某些别出心裁的佳句,长期为人传诵。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典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句,但作者在用典时注意了妙手翻新,赋予了新境,经过灵活改造以后,构成了新颖的佳词丽句,增强了文章典雅华美的语言风格。作者抓住了秋水、秋色来写秋景,并把这种景象凝聚到一双对句的下句,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白鹭,红霞在天上飘动,白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了一幅明丽鲜活的画面。并且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寓于景中,毫不张扬,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文词典雅,是人们千古传诵的佳句。《滕王阁序》一文因受体裁的限制,文字要求对偶,所以用典也不例外。本文的对偶主要有四四句对,如“冯唐易老”与“李广难封”,“东隅已逝”与“桑榆非晚”;六六句对,如“望长安于日下”与“目吴会于云间”,“酌贪泉而觉爽”与“处涸辙以犹欢”;上四六句与下四六句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与“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上句与下句对,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与“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典故的对偶用法,使句式整齐,相互对称,并且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有典雅之美。

参考文献

祝鼎民・典故知识查检・知识出版社,1992年。

经典感人故事范文 篇五

文本分析;心理电影;经典叙事;悉德・菲尔德;普洛普;布雷蒙

电影因其独特的呈现方式、技术特点,已经成为将人类潜藏的心理活动显现为外在动态信息的重要形式。心理电影,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工具,反映或展示某个心理学原理或者某种典型心理障碍,因此影片常常涉及幻觉、梦境等叙事时空,并伴随着精神创伤的治愈和心理障碍的突破,从而表达寻求心灵安宁的自我救赎主题。而幻象、创伤、投射、错位、记忆等心理元素也成为影片必备的叙事内容。也正是这些元素的碎片化特点,要求心理电影要在传统的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大胆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利用记忆碎片,对其进行重组和演绎,将真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和创伤本身交错在一起,虚实呼应,自圆其说。

“大胆的变化”,虽然促使心理电影形成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和表现手法,但同时也带来了“无视传统叙事结构”的评价,从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饱受争议。经典叙事理论经过前人不断积累、总结和认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本文以《二次曝光》为个案,将心理电影纳入到经典叙事理论之下,探讨心理电影与经典叙事理论的诸多契合关联,以期明晰心理电影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特色。

一、悉德・菲尔德电影“范式”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二次曝光》是一部由李玉执导,范冰冰、冯绍峰和霍思燕领衔主演的中国电影,是一部典型的以自我救赎为主题的心理电影,充满着“过往”和“当下”的不断穿插,“幻觉”与“现实”的情感错位,但正如悉德・菲尔德在经典模式的基础上为电影故事总结了一个基本“范式”,其中包括开端、中段和结尾三幕,以及第一幕和第二幕结束部分的情节点。所谓情节点“任何一个偶然事故、情节或大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他转向另一个方向。”

《二次曝光》其实是“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影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关于童年创伤和残酷真相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背叛的故事;第三部分是一个寻找记忆的事件。“寻找记忆”作为关键事件将“母亲之死”“幻觉世界”这两个故事固置在一起,形成了“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而无论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故事,它们都有故事最基本的结构,符合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

“一个故事”。开端,母亲之死,童年遭遇母亲被杀变故的宋其跟随刘建长大,她在养父车祸去世后的一次远行中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导致精神崩溃;中段,幻觉世界,宋其开始产生幻觉,并在幻觉中因遭遇感情的背叛而杀人逃命;结尾,寻找记忆,宋其从幻觉中清醒,寻找丢失的记忆和人生;情节点Ⅰ,宋其远赴新疆,发现母亲被杀真相;情节点Ⅱ,幻觉消失,宋其清醒。

“两个故事”。“母亲之死”,开端,与宋其相依为命的母亲惨遭杀害;中段,抚养宋其的刘建车祸去世,宋其在养父日记的指引下远赴新疆;结尾,宋其在发现母亲被杀真相后精神崩溃;情节点Ⅰ,母亲被杀;情节点Ⅱ,发现“父弑母”的真相。“幻觉世界”,开端,原本工作顺利,爱情甜蜜的宋其在偶然间发现男友与闺蜜(周小西)对她的背叛;中段,愤怒的宋其杀人逃跑,并在逃跑期间误杀警察;结尾,宋其报警自首;情节点Ⅰ,宋其发现丝巾,产生怀疑;情节点Ⅱ,宋其幡然醒悟,决定自首。

无论故事如何地进化或者变革,或是被怎样地分割和细化,电影都有最基本的形式和内容结构,也就是它的“范式”,这是故事不变的元素。

二、克洛德・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法国叙事学家克洛德・布雷蒙在《叙事逻辑》一书指出“任何叙事都遵循一个具有双重可能性的基本序列”,而基本的叙事序列能够产生若干复杂的组合类型。其中有三种基本的可能性或序列组合类型:连续、嵌入、并列。

电影《二次曝光》从“一个故事”的叙事时空来说,属于“嵌入”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影片有着基础的序列,伤痛―迷失―救赎。“母亲之死”带来的童年创伤为宋其精神崩溃产生“幻觉世界”提供了可能,促使行为得以实施。而在幻觉行为实施期间,影片叙事时空发生改变,从现实到幻象,从主人公的外在行为表现到其内在精神展现,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故事,一个全新而完整的叙事序列。幻觉中,宋其发现男友与闺蜜背叛了自己(行动的可能性),然后愤怒杀人(行为的实施),最终报警自首(行为的完成),这是“幻觉”序列的结束。此时叙事时空也再次回归原来的现实,而“记忆的找回”也作为行动结果完成了整个序列。

从“两个故事”的内容和情感主题上来说,影片属于“并列”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幻觉世界”除却其产生原因,在故事内容上和情感主题与“母亲之死”完全不同,“母亲之死”,关于寻求母亲被杀真相,关于亲情;“幻觉世界”,关于爱情背叛,关于爱情。两个故事相对独立,形成了两个并列的叙事序列。但与布雷蒙的理论不同的是,这两个序列不是由同一“动作”在不同序列中的不同功能而产生联系的,而是如同两匹完整的布被“寻找记忆”这一行为“缝合”起来,建立结构上的联系,通过人物、情感、情境以及事件“相同性”做到内容上的融合。

借助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和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分析,我们可知,时空交错、记忆闪回作为心理电影的标志性元素大量出现在影片中,但它们并非“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并非杂乱无章地聚集在故事里,而是被强而有力和坚实的结构维系在影片叙事中。

三、普洛普“行动范畴”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人物研究

在故事中,人物是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是矛盾冲突的载体,是叙事的核心,更加是作品创作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普洛普在自己的叙事理论中将故事中的人物划分成了七类,称为七个“行动范畴”,分别是反面角色(侵犯者)、捐献者(施惠者)、助手、公主(被拯救的人)、送信人(委托人)、英雄、假英雄,和他们“各自的表演者”相对应。而这七类人物是由他们在故事任务中担任的“功能”来决定的。

《二次曝光》讲述的是主人公面对童年创伤与残酷真相时,深陷幻觉,自我救赎的故事。在自我救赎主题中,“英雄”“公主”“恶棍”三者往往是重合的,主人公要拯救的是自己,要战胜的也是自己;虽然“不曾离开”的刘东看似是主人公宋其的精神依靠、“白马王子”,但他在宋其深陷幻觉、努力挣扎时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帮助,是一个“假英雄”;反而是郝医生在宋其清醒后帮助她找寻丢失的人生,充当“帮手”。

借助七个“行动范畴”,影片人物的关系和功能将会更加清晰,而“行动范畴,并不完全等同于影像中的某一专属人物,而是强调故事中不同段落和情节发展到不同时刻文本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次曝光》同一人物不仅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中担任不同的“行动范畴”,而且在同一叙事时空也被赋予多重的“行动范畴”。

四、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结合

《二次曝光》作为一部心理电影,承担了解构心理和叙述故事的双重任务。影片将大量的精神分析融入叙事结构和人物设置上,蕴涵于在“母亲之死”与“幻觉世界”的内在关联中,做到经典叙事理论与电影心理解构的结合。

“两个故事”,不同的叙事时空,相对独立的内容,却被影片用各种元素的“相同性”联系起来,建立了“母亲之死”和“幻觉世界”之间的投射关系。“幻觉世界”如“梦”一样是现实中“所见、所说、所欲与所为”,只是那现实中的事物、行为和情感已丢失了原有的逻辑载体,它们被打乱,重组,最终重建在一个全新的故事里,连同自己的欲望也在这一个世界中被具象地表达。杀人工具“橙色丝巾”作为主人公宋其对“死亡”的记忆深深印在脑海里,所以它在“幻觉世界”中再次成为杀人工具;宋其在母亲死后被带回刘建家时的那场雨已经与她的悲伤和痛苦建立了深深的联系,所以当在她“幻觉世界”中发现男友与闺蜜的背叛时,天空下起了雨;两个叙事时空内都有“车祸”,两次都发生在刘建身上,宋其都是无能为力,两次都引起事情发生转变。现实在幻觉中渗透,表达。

人物作为最为具象和最具戏剧张力的叙事元素,是影片解构心理的重要工具。“两个故事”中,名字相同的人物拥有不同的身份,却有相同或相似的叙事功能或情感功能。“幻觉世界”中人物的设置承载了主人公对于“母亲之死”中人物的情感和欲望。

影片中相同的道具、事件、场景和精巧的人物设置遵从经典叙事理论和心理投射原则,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欲望外显在故事结构和人物中,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实现了对主人公的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达到了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完美结合。

五、结 语

通过对《二次曝光》进行经典叙事理论的分析,我们得知心理电影并不是大众批评的那样“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影片不仅进行了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更是符合了经典叙事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人物设置。

心理电影,蕴涵着自我救赎的主题,有错位的情感,有创伤的疼痛,有交叉的叙事时空,有投射,有隐喻,有幻觉,这些阻碍观者理解和感悟的元素在经典叙事理论解读和分析下易于理解和体会。悉德・菲尔德关于电影故事的“范式”,有利于我们理清交错的时空,从本质上认识故事基本形式,了解故事基本内容;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注重解决“如何讲故事”的问题,通过灵活运用序列组合模式解析文本,理解故事整体的叙事结构,掌握故事各个部分的组合方式及其内在逻辑;普洛普的“行动范畴”理论则通过揭示人物类型和功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和细致探索文本深层含义。

经典叙事理论不仅可以应用在心理电影的解读上,更可以用于心理电影的创作中。不同的是,创作是从内而外的,从心理到影像,从解构到结构,这时经典叙事理论可以作为心理电影的创作指南,将抽象的、内在的心理元素具象化、外在化,将情感和欲望融入故事中,对应心理结构构建叙事结构,根据情感功能进行人物设置,帮助心理电影形成严谨而独特的叙事表达。

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创作指南.魏枫,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30,12.

侯薇。浅析符号学分析在影像意义解读中的应用――以短片《人质》为例.当代电影,2012(04).

李军。特效叙事:当前电影改编的诱惑与陷阱.广西社会科学,2013(01).

经典感人故事范文 篇六

辛词“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点出了其词的特点:擅长用典。人教版必修四所选的两首词完美地把这一特点体现出来。那什么是用典呢?

用典,亦称用事或用句,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篇》这样诠释“用典”:“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就点明了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用事、引用化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①?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②。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③!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①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②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却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③据《世说新语》,晋朝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从注释上不难看出仅有50字的下片却连用三个典故。词人借古抒怀,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词人不愿作追求享受的张翰,也不愿作谋求私利的许汜,却大加赞赏关心天下、雄才大略的刘备,同时感慨时光飞逝,理想无法实现。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注释③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说明词人心中怕的是时光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老去,我们不难从这个典故里联想到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用典就其方法而言,既有明用和暗用,又有正用和反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廉颇等典故均属明用,这些都是直接点出人或事来明用;暗用则是不指明出处、不指明是谁的事迹。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的是关于“桓温”的典故,但融化为自己的话,用得了无痕迹,让人浑然不觉。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正用典故(典故的意思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再也找不到向孙权这样的英雄了,借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即反用典故(典故的意思同作者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词人不愿作追求享受的张翰。

无论用什么类型的典故及如何运用典故,典故的使用,都是有一定好处的。首先,它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丰富诗歌内容,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使诗词具有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次,有些不便说的内容,用典就可以表达得委婉、含蓄。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可能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正是这种原因,最近五年语文高考很少考“用典”这一名词术语,即使考“用典”,考题也常限于三种类型:

(1)诗词下直接标明典故出处。如(2010·全国卷二)

梦 中 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①,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作于1049年,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到颖州。②晋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考题)①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解析)由所给典故注释可以看出:诗人前后处境的变化,由高居庙堂到贬谪异地,处境的变化自然而然会使诗人产生脱离官场返乡的心情。

(2)以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形式出现。如(2010·安徽卷)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考题)②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的“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解析)《汉书·终军传》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后用“请缨”来指投军报国。“朝廷谁请缨”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3)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如(2008·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考题①此诗颔联以屈原和白居易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4)直接考查用典出处,如(2011·江西卷)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陇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考题②指出颈联用典的出处。

(参考答案)《孟子》

综合以上四种类型,我们不难发现,高考题型中用典,主要基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因为高中课本涉及到《屈原列传》、《琵琶行》、《滕王阁序》及《齐人有一妻一妾》。看到“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这一句时,学生马上能联系《屈原列传》和《琵琶行》,进而想到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历史人物,看到“请缨”一词,也能联系到《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从而作出正确答案。

经典感人故事范文 篇七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典故;技巧

近年来,经济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外国事物。最明显体现在英语方面,国家英语人才标准更倾向于实用。英语翻译特别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是实用英语具体体现,需要对英语的深刻理解,其翻译具有一定难度。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是重难点,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差异,英语作为外来语言有其自身特点,作为非英语国家人士有时对英语典故理解有误差,造成翻译文化偏差;二是英语典故来源广泛,需要丰富的语言经验与阅历,否则就会造成不理解导致翻译失败或是直接翻译错误。

一、英语文学作品典故来源

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发源地及文化发展基础。希腊文明古国中许多神话故事承载着民主思想,传递着那个时期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活气息、精神面貌,关系其整个文化命脉。欣赏古希腊神话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到其诙谐幽默与悲壮凄凉之处,同时感受其特有生活气息、社会文化。古希腊神话是英语文学典故重要来源。宗教在西方国家占有重要地位,是其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宗教文化成为艺术创作重要源泉,尤其是基督教的《圣经》,其典故逐渐被引用到文化艺术中。欧洲文艺复兴使整个欧洲思想得到解放,同时涌现出大批经典文学作品,深入人心,得到大众广泛认可,许多典故被引入文学作品中。寓言故事也是英语文学作品典故主要来源。寓言故事简短精悍,寓意深刻,传递不一样人生感悟及社会生存道理,起到意外文学效果。尤其是欧洲《伊索寓言》被引用次数最多,《农夫与蛇》经典语句“Nurseaviperinone’sbosom”(把蛇放在怀里)被英语文学作品广泛引用。除此之外,历史故事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时需了解其实在意义推敲表达含义。

二、英语文学典故翻译考虑因素

(一)文化背景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轨迹,因为处于不同地理环境,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形成不一样的民族文化、、风土热情,这就是影响异国相互沟通理解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非英语语系国家和英语语系国家更是如此,这就是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英国是英语的起源,历史上英国曾大量扩充殖民地,间接对英语文化起到了传播作用,也正因为这样为今后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奠定基础。那么在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时就需要考虑其来源国家文化背景,才能够找到最贴近中国语言对其进行艺术与生活融合的完美翻译。

(二)英汉典故对应情况

俗话说人有国界而文化无国界,文化作为国家无形资产,除了国家对其赋予的某种职能以外,在某种意义上讲,它的确没有国家民族限制。因为人们体验的是其中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是不会因为不同语言阻隔就被破坏的,所以说外国经历过的文化变革,有时在本国一样能够找到相同影子,这对于我们理解所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典故非常有利,促使翻译过程中更快理解其中的含义与意境,达到更深层次理解与完美翻译。

(三)文章整体性

英语文学尤其自身的写作特点,一般都具有画龙点睛之笔,不是在文章最前面,就是在最后面,如果掌握好整个文章的纹路命脉,就能把握文章整体大意,对文章翻译非常有利。翻译人员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学作品中典故所在位置,进而推断出其大致含义,结合文章意境,完美结合灵活翻译,尽量还原文章最想表达之意。

三、典故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直译法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翻译,不需变通但也不是直白翻译,也要讲究润色,不能身影死板,那样就会失去文学意味。注意遵循文学作品本身风格及保持文学作品原创性。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读者直观了解与感受文学作品中典故内涵,体验原汁原味英语文学。

(二)意译法

意译法意思是以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基础,以一种与我国文化较为接近的手法对其进行翻译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原因是直译法会破坏典故意境而这个英语文学作品典故又找不到合适的与之对应的中国典故,只能在保持意境不变前提下翻译。

(三)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将中国传统典故运用到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中,因为如果执意,就会破坏其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感情。如“Birdofafeatureflockstogether”这句话直接翻译就是鸟类在一起聚集功能,这样看了之后完全没有文学感觉,很直观的感觉就是翻译错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考虑与之相近的中国文学故事,用中国老百姓容易接受理解的语言翻译,更为形象生动。

(四)增译法

增译法就是在充分理解文学作品典故含义基础上,加入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品读思想,在直译基础上添加相关文学修饰,促进读者正确理解典故所要表达情感,更能使读者感受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气息。

四、短语典故翻译举例

在英语文学作品典故中几个词语可能就隐含一个小故事,如果不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根本翻译不出究竟是什么意思,翻译会严重受阻。以上已经详细阐述了英语作品中典故翻译方法,下面举个例子详细体验一下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技巧。以“handwritingonthewall”、“meetoneawaterloo”为例,“meetoneawaterloo”这个词直译成中文就是“遇上某人的滑铁卢”,但就字面意思根本不能理解这说的是什么,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涉及到否个典故,事实上该典故源自拿破仑,作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的命运与战争息息相关,他的成功在于战争,而他的失败同样由战争决定,比利时布鲁塞尔滑铁卢是拿破仑一生政治生涯的最后一站,在这个小镇上,多国联军混战中以失败告终,最后沦落被放逐,这几个词就关系到这样一个故事。因此在翻译时应翻译为“大败北或惨败”。“handwritingonthewall”典故出自《圣经》,故事说的是在古巴比伦国王伯撒沙王位登基大典宴会上,突然空中出现一只手并在墙上写下MENE,TEKEL,PERES三个大字,预言家说其意思是国家将忘,国王将死。不久之后,寓言实现了,巴比伦真的灭亡了。这个典故所表达的不好事情即将发生,在翻译时需将其翻译成成语“不祥之兆”。这样翻译更符合我国读者阅读习惯,从而加深读者对相关文学作品的理解。

结束语

我们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典故时需注意把握:一,把握典故寓意,避免望文生义;二,保持英语典故翻译原滋原味,不将本国民族特色专有名词用来翻译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词汇;三,符合大众口味,不论如何翻译都必须保证翻译作品有市场价值,这就要求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过程中保持大众化与口语化,不要让读书者看不懂究竟什么意思。不被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文化传播意味。总之,翻译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典故翻译的可读性问题,翻译者在对要翻译文学作品典故充分查资料了解之后,确定自己弄明白其原著所要表达的意境之后再结合中国语言特点进行翻译,运用汉语将典故中所要表达的寓意与道理还原出来。英语文学中典故翻译要达到“信、达、雅”,其中“信”比较容易做到。要想做到“达”和’雅”必须丰富各方面知识与素养,否则翻译无法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王冰琴。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11):155-157.

经典感人故事 篇八

“大胆的变化”,虽然促使心理电影形成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和表现手法,但同时也带来了“无视传统叙事结构”的评价,从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饱受争议。经典叙事理论经过前人不断积累、总结和认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本文以《二次曝光》为个案,将心理电影纳入到经典叙事理论之下,探讨心理电影与经典叙事理论的诸多契合关联,以期明晰心理电影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特色。

一、悉德?菲尔德电影“范式”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二次曝光》是一部由李玉执导,范冰冰、冯绍峰和霍思燕领衔主演的中国电影,是一部典型的以自我救赎为主题的心理电影,充满着“过往”和“当下”的不断穿插,“幻觉”与“现实”的情感错位,但正如悉德?菲尔德在经典模式的基础上为电影故事总结了一个基本“范式”,其中包括开端、中段和结尾三幕,以及第一幕和第二幕结束部分的情节点。所谓情节点“任何一个偶然事故、情节或大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他转向另一个方向。”

《二次曝光》其实是“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影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关于童年创伤和残酷真相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背叛的故事;第三部分是一个寻找记忆的事件。“寻找记忆”作为关键事件将“母亲之死”“幻觉世界”这两个故事固置在一起,形成了“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而无论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故事,它们都有故事最基本的结构,符合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

“一个故事”。开端,母亲之死,童年遭遇母亲被杀变故的宋其跟随刘建长大,她在养父车祸去世后的一次远行中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导致精神崩溃;中段,幻觉世界,宋其开始产生幻觉,并在幻觉中因遭遇感情的背叛而杀人逃命;结尾,寻找记忆,宋其从幻觉中清醒,寻找丢失的记忆和人生;情节点Ⅰ,宋其远赴新疆,发现母亲被杀真相;情节点Ⅱ,幻觉消失,宋其清醒。

“两个故事”。“母亲之死”,开端,与宋其相依为命的母亲惨遭杀害;中段,抚养宋其的刘建车祸去世,宋其在养父日记的指引下远赴新疆;结尾,宋其在发现母亲被杀真相后精神崩溃;情节点Ⅰ,母亲被杀;情节点Ⅱ,发现“父弑母”的真相。“幻觉世界”,开端,原本工作顺利,爱情甜蜜的宋其在偶然间发现男友与闺蜜(周小西)对她的背叛;中段,愤怒的宋其杀人逃跑,并在逃跑期间误杀警察;结尾,宋其报警自首;情节点Ⅰ,宋其发现丝巾,产生怀疑;情节点Ⅱ,宋其幡然醒悟,决定自首。

无论故事如何地进化或者变革,或是被怎样地分割和细化,电影都有最基本的形式和内容结构,也就是它的“范式”,这是故事不变的元素。

二、克洛德?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法国叙事学家克洛德?布雷蒙在《叙事逻辑》一书指出“任何叙事都遵循一个具有双重可能性的基本序列”,而基本的叙事序列能够产生若干复杂的组合类型。其中有三种基本的可能性或序列组合类型:连续、嵌入、并列。

电影《二次曝光》从“一个故事”的叙事时空来说,属于“嵌入”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影片有着基础的序列,伤痛―迷失―救赎。“母亲之死”带来的童年创伤为宋其精神崩溃产生“幻觉世界”提供了可能,促使行为得以实施。而在幻觉行为实施期间,影片叙事时空发生改变,从现实到幻象,从主人公的外在行为表现到其内在精神展现,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故事,一个全新而完整的叙事序列。幻觉中,宋其发现男友与闺蜜背叛了自己(行动的可能性),然后愤怒杀人(行为的实施),最终报警自首(行为的完成),这是“幻觉”序列的结束。此时叙事时空也再次回归原来的现实,而“记忆的找回”也作为行动结果完成了整个序列。

从“两个故事”的内容和情感主题上来说,影片属于“并列”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幻觉世界”除却其产生原因,在故事内容上和情感主题与“母亲之死”完全不同,“母亲之死”,关于寻求母亲被杀真相,关于亲情;“幻觉世界”,关于爱情背叛,关于爱情。两个故事相对独立,形成了两个并列的叙事序列。但与布雷蒙的理论不同的是,这两个序列不是由同一“动作”在不同序列中的不同功能而产生联系的,而是如同两匹完整的布被“寻找记忆”这一行为“缝合”起来,建立结构上的联系,通过人物、情感、情境以及事件“相同性”做到内容上的融合。

借助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和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分析,我们可知,时空交错、记忆闪回作为心理电影的标志性元素大量出现在影片中,但它们并非“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并非杂乱无章地聚集在故事里,而是被强而有力和坚实的结构维系在影片叙事中。

三、普洛普“行动范畴”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人物研究

在故事中,人物是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是矛盾冲突的载体,是叙事的核心,更加是作品创作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普洛普在自己的叙事理论中将故事中的人物划分成了七类,称为七个“行动范畴”,分别是反面角色(侵犯者)、捐献者(施惠者)、助手、公主(被拯救的人)、送信人(委托人)、英雄、假英雄,和他们“各自的表演者”相对应。而这七类人物是由他们在故事任务中担任的“功能”来决定的。

《二次曝光》讲述的是主人公面对童年创伤与残酷真相时,深陷幻觉,自我救赎的故事。在自我救赎主题中,“英雄”“公主”“恶棍”三者往往是重合的,主人公要拯救的是自己,要战胜的也是自己;虽然“不曾离开”的刘东看似是主人公宋其的精神依靠、“白马王子”,但他在宋其深陷幻觉、努力挣扎时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帮助,是一个“假英雄”;反而是郝医生在宋其清醒后帮助她找寻丢失的人生,充当“帮手”。

借助七个“行动范畴”,影片人物的关系和功能将会更加清晰,而“行动范畴,并不完全等同于影像中的某一专属人物,而是强调故事中不同段落和情节发展到不同时刻文本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次曝光》同一人物不仅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中担任不同的“行动范畴”,而且在同一叙事时空也被赋予多重的“行动范畴”。

四、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结合

《二次曝光》作为一部心理电影,承担了解构心理和叙述故事的双重任务。影片将大量的精神分析融入叙事结构和人物设置上,蕴涵于在“母亲之死”与“幻觉世界”的内在关联中,做到经典叙事理论与电影心理解构的结合。

“两个故事”,不同的叙事时空,相对独立的内容,却被影片用各种元素的“相同性”联系起来,建立了“母亲之死”和“幻觉世界”之间的投射关系。“幻觉世界”如“梦”一样是现实中“所见、所说、所欲与所为”,只是那现实中的事物、行为和情感已丢失了原有的逻辑载体,它们被打乱,重组,最终重建在一个全新的故事里,连同自己的欲望也在这一个世界中被具象地表达。杀人工具“橙色丝巾”作为主人公宋其对“死亡”的记忆深深印在脑海里,所以它在“幻觉世界”中再次成为杀人工具;宋其在母亲死后被带回刘建家时的那场雨已经与她的悲伤和痛苦建立了深深的联系,所以当在她“幻觉世界”中发现男友与闺蜜的背叛时,天空下起了雨;两个叙事时空内都有“车祸”,两次都发生在刘建身上,宋其都是无能为力,两次都引起事情发生转变。现实在幻觉中渗透,表达。

人物作为最为具象和最具戏剧张力的叙事元素,是影片解构心理的重要工具。“两个故事”中,名字相同的人物拥有不同的身份,却有相同或相似的叙事功能或情感功能。“幻觉世界”中人物的设置承载了主人公对于“母亲之死”中人物的情感和欲望。

影片中相同的道具、事件、场景和精巧的人物设置遵从经典叙事理论和心理投射原则,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欲望外显在故事结构和人物中,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实现了对主人公的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达到了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完美结合。

五、结 语

通过对《二次曝光》进行经典叙事理论的分析,我们得知心理电影并不是大众批评的那样“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影片不仅进行了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更是符合了经典叙事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人物设置。

经典感人故事 篇九

借助媒体融合,形成传播优势

传统的典型报道是长时间、大幅度的强势报道。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而典型报道占据的媒介空间日益缩减,已很难形成以往强大的宣传效果。因此,典型报道要走出传播困境,就要把握信息传播的规律,科学地利用不同媒体的优势与特点,构建多种媒体互补互动的整合传播势态。

典型报道的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将典型人物的世界观、人牛观、价值观等意义性信息,蕴藏于报道之中,蕴藏于典型报道的大传播环境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效果,就要进行整合传播。在聚焦典型人物时,以独特的报道角度和报道亮点,体现出整合的理念,在互补与互动中形成传播的合力。这种多层次、多侧而、全方位的传播方式能促进信息的整合与浓缩,使新闻典型的“信息核”得以呈现。媒体要突破线性思维,改变单一的、简单的传播模式,真实、生动地表现典型人物的生活原貌,尽可能使受众深入地了解典型人物,适应受众的需求。

对“海军372潜艇官兵群体”的宣传中,众多名牌栏日同时聚焦,多家新闻媒体和网络开辟专栏、专题进行报道,采用了多种体裁与形式集中宣传这个荣耀的集体。人民网专题策划了《敢打必胜的深海铁拳》军旅典型报道专栏,推出了《海军372潜艇MTV:逐梦深蓝》这种新颖的传播形式,并通过动漫视频再现了海军372潜艇绝境重生和摆脱外军侦察的历程;新华社配发了多篇专稿:如《致敬,中国潜艇兵!――采访海军372潜艇官兵群体先进事迹记者感言录》;央视通过多个栏目报道了潜艇官兵的事迹,如《372潜艇――强军先锋深海铁拳》等。

选择合适的媒体,重塑新闻竞争力

媒体的信息通过各式各样的“包装”传递给受众,这些“包装”对典型报道传播效果的发挥有强有弱。典型报道采用哪种“包装”,如何“包装”,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典型报道主要有实录性典型报道、传记性典型报道、解释性典型报道、调查性典型报道四种形式。“传记性典型报道以宏大的背景、全景式的画面,再现新闻人物经历的广度和深度。解释性典型报道是对典型事件、工作进行解释或分析的典型报道,这种文体最能体现出典型报道以教育和启迪为主要承载的新闻写作思想。”报纸以其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更适合传记性典型报道、解释性典型报道。报纸可以突出通讯、言论等体裁,在写作上下工夫,给读者以书面语言独有的想象空间和心灵感受。

电视则应侧重实录性典型报道和调查性典型报道,以纪实性节目和调查性节目为主。“实录性典型报道以颇具镜头感的描写见长,忠实地再现重大的典型新闻人物、事件。其报道形象、生动,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串联起来。调查性典型报道以展现事实为基础,阐述记者鲜明的立场和独到的见解。”采用这两种报道文体更能发挥电视媒体的声画优势。

总之,媒体的典型报道应该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报道体裁,发挥相应媒体的优势,尤其要避免报道交叉重复、资源浪费的现象。

就媒体内具体新闻形态而言,一种媒体内有着不同的新闻形态,选择最具影响力、最适宜的新闻形态也是典型报道成败的关键所在。例如,电视新闻节目有新闻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评论类、新闻杂志类四种主要的节目形式。电视新闻典型报道往往多侧重新闻评论类、新闻消息类节目报道,在新闻专题类、新闻杂志类节目的投入上较少,而新闻专题类、新闻杂志类节目在表现典型人物和事件的生活化、细节化、感情化方面更具“杀伤力”。新闻专题人物节目对典型人物表现的感染力是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

例如,央视“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精心策划拓展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除了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军事报道》等新闻消息类节目中播发报道外,还通过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微博等新媒体发声,开设《央视网独家:图说中国人的生活》、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等栏目,采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求证与诠释新闻的魅力,讲述平民梦想,增进网友互动。

此外,央视综艺频道特别开设了《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专题栏目,采用表演艺术家讲故事、人物访谈、优秀作品分享、特殊赠送环节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复合式地展现“中国梦故事”,将典型人物的经历和感悟呈现给广大受众,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借助新媒体互动,增加平民视角

由于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典型报道应该更多地通过普通人对典型的关注和参与,来反映典型,塑造“普通”典型,同时让典型通过媒体的传播,走入寻常百姓家,使受众感到平实、亲切、可敬。这种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典型报道形式,能引发受众的共鸣,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拉近了典型报道与普通人的距离,它具有传统媒体不可企及的互动性,增强典型报道的互动性,为的是增加平民化新闻视角,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平民关怀,回归典型的本我。典型报道从开始策划,就要有借用新媒体优势的意识,尽量采取一些新的媒体形式、新的“包装”策略。

微博、微信等一些新传播形式的引入,吸引了大量受众参与到典型报道之中。通过这些新媒体新闻文本的催化剂作用,典型报道的可感染力、可接受性及与受众的相关性等大幅上升,典型报道从理想化走向理性化。典型报道突破以往的传播模式,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的优势,反映受众的心声,用普通人的话语引导、感化受众,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典型的影响。

例如,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五网联盟”2014年共同开设《好人365》专栏,每天在网络上一个感人故事,讲述中国好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故事。十多家地方都市报也开辟了《好人365》专栏,刊载好人故事。这些报道带来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过亿,百度相关搜索数百万条,网友转发、评论留言数十万条。专栏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传达“中国好人”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引领网友们一起追寻好人、走近好人、分享好人,一起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典感人故事范文 篇十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

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

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

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永远只是为自己的简历。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MORNING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MORNING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别刁,只吃馅,两头的皮尖尖就丢到后面的小河里去。

好景不长,在他十六岁那年,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这下他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饭。邻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给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则发奋读书,三年后考取官位回来,一定要感谢邻居大嫂。

大嫂对他讲:不要感谢我。我没有给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的饺子皮尖,晒干后装了好凡麻袋,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你了。

大官思考良久,良久……

有一个有名的三八理论: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这个人人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在于业余时间怎么渡过。时间是最有情,也最无情的东西,每人拥有的都一样,非常公平。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十一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十二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没有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十三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十四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

责任可以让我们将事做完整,爱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好。

十五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十六

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

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一个好的心态+一本成功的教材+一个无限的舞台=成功。每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

十七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十八我想跟什么样的人合作

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次成功的秘决。比尔盖次说:因为又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

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有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是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

成功的人很多,但在我生活中我不认识,也没有办法去为他工作,而让成功的人为我工作,在现阶段,我更没有这个实力。

只有合作,是我最喜欢和最欣赏的。我也力图借助一个宽松的环境和积极的团队,与更多的人公平合作,以便在未来替自己经营一个抵抗风险的事业。我最喜欢合作的人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不甘心。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感,最大的陷阱是满足。人要学会用望远镜看世界,而不是用近视眼看世界。顺境时要想着为自己找个退路,逆境时要懂为自己找出路。

二。学习力强。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掌握将来。懂得从任何的细节,所有的人身上学习和感悟,并且要懂得举一反三。主要的是,学习,其实是学与习两个字。学一次,做一百次,才能真正掌握。学,做,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达到教的程度,才算真正吃透。而且在更多时候,学习是一种态度。只有谦卑的人,才真正学到东西。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比所有的河流都低。

三。行动力强。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行动不一样,结果才不一样。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做了没有结果,等于没有做。不犯错误,一定会错,因为不犯错误的人一定没有尝试。错了不要紧,一定要善于总结,然后再做,一直到正确的结果出来为止。

四。要懂付出。要想杰出一定得先付出。斤斤计较的人,一生只得两斤。没有点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的。要先用行动让别人知道,你有超过所得的价值,别人才会开更高的价。

五。有强烈的沟通意识。沟通无极限,这更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技巧。一个好的团队当然要有共同的愿景,非一日可以得来。需要无时不在的沟通,从目标到细节,甚至到家庭等等,都在沟通的内容之列。

六。诚恳大方。每人都有不同的立场,不可能要求利益都一致。关键是大家都要开诚布公地谈清楚,不要委屈求全。相信诚信才是合作的最好基石。

七。有最基本的道德观。曾经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

儿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

记者一看,果然如此: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