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才有家,保家卫国自古以来就英雄辈出。下面是高考家长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经典爱国故事,如果能帮助到您,高考家长网将不胜荣幸。
爱国主义故事 篇一
一、发挥历史故事会的作用
为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感,我经常结合教材进度举办历史故事会。其做法是让学生自拟题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与题目有关的参考书籍。故事会自始至终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主持,讲和听的人都很投入和认真。由于准备充分,几乎每个讲故事的同学讲的都很生动感人,岳飞抗金、林则徐虎门销烟、孙中山的革命、李大钊的英勇就义------每个故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同学绘声绘色的讲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郑成功率领部队渡过波涛汹涌的海峡来到台湾,得到台湾人民大力支持,终于战胜了凶残的荷兰殖民强盗,收复了祖国领土台湾------学生们完全被郑成功的英雄壮举感到了,因而也就由产生崇敬之情,到激发了爱国之心。
每一个历史故事,就是一段历史教材,也是一个爱国主义的话剧,它突破了历史课本的框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还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利用电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如讲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时,我们曾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录像片《人民战争》。战争场面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当电视上出现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时,日寇那极其残忍的杀人场面,使学生们无不非常义愤,日寇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激发了同学们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憎恶和对侵略者的切齿仇恨。当电视上出现抗联英雄杨靖宇的形象时,英雄那以草根棉团维持生命,在林海雪原中与敌人拼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了学生,从而使学生们受到一次革命传统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历史课利用电视、多媒体教学有一定优越性,大多影像资料和电视片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通过这种形式,可使知识学习、思想教育、艺术形式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我曾多次组织学生举办班级间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各班集体准备,选出几个代表队。参赛前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和阅读一些书籍,如《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国农民战争故事》等,通过阅读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受到了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各班学生为协助本班参赛同学,相互间讨论、提问,从而也形成了一种学习的好风气。
赛题是老师多方收集自拟的,包过历史上重大事件、杰出人物、经济、科技、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内容,有一定思想教育意义。
竞赛中,各班同学都为代表回答好每个问题而鼓掌,又为答错一题而惋惜,学生们情绪活跃,气氛热烈。赛后评出优胜队和优秀个人,并颁发一定奖品,学生们极感兴趣。这种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扩大了视野,发展了智力和能力,也使学生通过竞赛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各项成就和中国历史上“世界之最”,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四、参观历史博物馆
有一部分九年级学生学历史兴趣很浓,我建议他们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博物馆那宏伟的建筑,丰富多彩的文物使学生们开了眼界:秦朝技艺精湛的铜车马、唐朝富丽堂皇的唐三彩、宋朝色泽如玉的陶瓷器皿及那件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壁画、碑刻,都使学生了解品味到了祖先在艰苦条件下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
爱国主义故事 篇二
关键词: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墨家创始人墨子,就对社会现实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特别对“农与工肆之人”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以“兼爱”、“非攻”为宗旨的变革现实社会制度的政治理论和方略,这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中国实施和平发展的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墨子认为,致使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疾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根源是“以不相爱”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本是为政者所谋,而今“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乃是天下大乱之原,社稷动荡之根。
在墨家学说中,“义”和“兼爱”、“相利”是同样重要的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明确指出,“兼爱”,“兼以易别”,“爱无差等”。在《墨子·大取》篇中写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主张“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在《经说下》中还说:“仁,爱也。义,利也。”这就是说“兼爱”和“义”是相通的。“义”也是贯串《墨子》全书的一条主线。在墨子看来,“兼爱”是天之所志,“义”则是天之所欲。“义”是为实现“爱利百姓”的天志服务的。故强调“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这里表明,“义”对人的生命和社会财富、国家社会的安危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贵义》篇的第一句话,就强调指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倡导的“义”之内涵丰富,它涵盖了社会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相互关系。但概括起来看,主要是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要求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要按照“义”去处事,实现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即“义行”;另一方面,要求为政者按照“义”的理念治理国家,以“义”管理社稷、规范社会秩序,即“义政”。就“义行”来说,墨家认为按照“义”的原则,不仅可以实行节葬,而且可以很好的尽到孝道,尽孝与节葬不相矛盾。所谓“仁也义也,孝子之事”,“若人厚葬久丧”,“则非仁也,非义也,非孝子之事也。”这就是墨子倡导的“义行”的内容之一;为政者“爱民”、“利民”,则为“义政”的表现。在墨子看来,为政者实施“义政”是顺天志所为。子墨子曰:“义者善政也,何以知义之为善政也。曰,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由此可见,墨家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尚义”。墨子要求“义行”并不是无原则、无准绳的一团和气,而是在“义行”时要明法度,为政者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方可实现“义政”,所以,《法仪》中强调:“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墨家的这种“义行”、“义政”的和谐思想与主张,既强调了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又为发展个人权利提供了激励动力和开拓空间。这种“尚义”和谐,就含有平等正义思想价值。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是墨子试图消除当时的战争、饥荒、专制、强执弱、富辱贫等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原则、方略和举措,也是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的基本条件。
第一,从《墨子》一书看来,墨家主张建立稳定有序的“尚义”和谐社会之首要条件,就是为政者必须牢固树立爱利百姓的“兼爱”理念,并付诸实施。在墨家看来,社会动乱失范与社会稳定有序的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为政者是否尊奉“兼爱”理念和实践“兼爱”之宗旨。子墨子曰:“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他尖锐指出:“以不相爱生邪。……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因此,他明确指出,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按照“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去做,就可以使“诸侯相爱,则不野战。”继而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相爱之,结果是全社会和谐局面的出现,即“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贼,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第二,建立没有“野战”、没有相篡、相贼的和谐世界,为政者还必须奉行举贤良的“尚贤”宗旨。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为何说尚贤是为政之本呢?他又说:“自贵且智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因此,为开创公平竞争的尚贤使能的局面,实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理念,真正做到“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用人原则。在墨家看来,贤能者都是奉“义”举“义”之人,都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人,不具备这些品格的“贤能”之人,是不能入贤良之列的。故《墨子》中专有“尚贤”三篇来阐明这些贤能之人,既是创造和谐社稷的栋樑,又是“国家之珍”的道理。但是,这些“贤能”之人要做到“义行”的要求,必须遵照“尚同”的原则,即在各级职能部门的“贤能”之人,必须把思想统一于上级要求的方针策略,而最高的方略原则就是“天志”,即“爱利百姓”。墨家的“天志”不同于儒家的“天命”,其思想实质,是社会下层劳动者的权益和意志的反映和外化,没有儒家“天命”中的神秘成份。因此说,“天志”的根本含义就是“爱利百姓”。由此可见,“尚贤”以“尚同”为前提,就可以使各级职能部门的贤能之人为事,就有了“爱利百姓”的正确导向。否则,“尚同”就会演变为当政者随心所欲、独断专行的思想专制的举措。“尚同”之“同”就是要求“同”于“天志”,“同”于“爱利百姓”,不是同于任何之同。“尚同”之“同”有其特定的含义,是一种思想原则,并以这一思想原则所限定、所规范,既不是独断专制的思想要求,也不是为政者随心所欲的思想垄断,而是反映社会劳动者根本利益的思想原则,即“天志”。“尚同”就是以“天志”为准则来统一社会的思想和舆论,“天志”是社会思想意识的导向,其核心含义就是“爱利百姓”。所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之所以如此要求,就在于其中是以“天志”为导向,而不会发生思想专制。因此,“尚贤”与“尚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对“尚同”不要孤立地阐释,要结合“天志”和“尚贤”去理解“尚同”的思想内涵,就是爱利百姓的“天志”,不是同于任何某一级的为政者的思想。
第三,建立社会稳定、社会矛盾与纷争得以化解的和谐社会,还必须实行强本非攻的方略,以巩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外部环境。墨子把“节用”与“强本”结合起来,强调重视增加生产、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社稷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经济中又强调农业生产的优先地位,在《墨子·七患》篇中记载:“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墨子认为,农业生产收成的丰与歉,是关系到整个社稷的安危和国家的兴衰的重要基础。如果农业生产搞不好,则发生岁馑。国家则处于凶饥状态,结果就造成为政者都要削减俸禄,大夫撤去悬挂的乐器而不得悦,学者不得入学,而从事生产者少,消费者多,仓粮不足,就会发生饥荒,社会就难以稳定,就谈不上和谐,因为已穷到了极点。所谓“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士不入学,君朝之衣不革制……彻骖騑,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同时,墨子还强调 www.kaoyantv.com 人人都要“强力从事”,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劳动创造财富高尚风气,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巩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
“非攻”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和谐精神的深刻而突出的体现。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攻伐兼併战争的兴起,固然有其必然性。但强欺弱、大攻小的不义征战不息,是背离“天志”而恶万民的。墨子坚决反对这种不义之战。认为战争本身是残酷的,造成人民死亡、田园荒芜、财物耗尽、社会大乱。这是与墨子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根本宗旨相背离的。因此,他提出“非攻”主张。非攻是古代一种和平正义精神,也是兼爱精神在攻伐事件上的表现,是仁与义的表现形式,是对各国诸侯和人民命运的关怀。因此,他以“非攻”来反对和制止这种掠夺性的战争。他以“盗鸡”“偷牛马”为例,说明侵伐他国之不义。他还尖锐指出,为了“贪伐胜之名”,竞然以杀人之大不义,侵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是一种“夺民之用,废民之利”的恶行。以生动的事例作比喻,说明为什么要“非攻”的理由。在《墨子·非攻下》中,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攻伐他国的无理和造成的社会恶果。墨子不仅积极倡导“非攻”主张,而且还把这种主张主动地向各国主政者进行游说,要求主政者接受他的主张,反复宣传侵略他国是得不偿失的道理。所谓“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他认为,发动攻伐他国,就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实际上,墨子批判的“七患”,就是破坏社会稳定,产生征战的七种不和谐的因素和条件。同时还要指出,墨子主张“非攻”,而不废除“征诛”之战。要把二者区别开来,前者是非正义之战,后者为正义之战。墨子这种区分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观点,完全是和他倡导的“兼爱”原则相符合的。他认为为民除害的“征诛”之战,就是“兼爱”的一种表现。
爱国主义故事 篇三
对于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这门课,这是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一是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即有点枯燥性,说大道理的多,学生不爱听;二是尽管目前实行了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而实际上措施还是没有很好的落实,有比较重的考试压力,学生对学习兴趣不足。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好政治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那就是在课堂上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故事的魅力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我这样做的依据:一是故事通俗易懂,告诉我们为人做事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二是故事人人爱听,由于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层次,其直观思维很强,同样爱听故事。如果在政治课上,教师紧扣课文内容,把握适度时机,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哲理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政治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哲理故事,学生会紧随故事的节奏,时而凝神聚听,时而捧腹大笑,不知不觉中将政治知识记住了,教师也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政治课教学中能插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所选的故事要有代表性,什么时候讲,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掌握。
1、由故事导入新课。由故事导入新课,这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吸引他们对新课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不过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最好能提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样他们就能有持续的兴趣,故事听完后,道理也悟出来了。
2、中间穿插,加深印象。有些时候讲故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中间穿插。比如在讲初一知识点“虚荣心的危害”时,我给学生讲法国莫泊桑小说《项链》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虚荣心的危害。
3、下课之前,由故事加强记忆。虽然新的教材已经阅读性很强,但对初中生来说,有些内容还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要学生记住这些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时,不妨把课文内容串编成故事,加强学生的记忆。
(二)利用故事提高学生的自省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生活离不开思考,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思考。只有在学会了一种对生活的自觉的反思后,一个人才结束了懵懂状态,开始自觉地把握生活。因而,学会对生活的自觉反思,非常重要。
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大道理是需要的,可是泛泛而谈,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由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入手,最后引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大道理来,学生会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对于他们来说,有时一分钟的小故事常常比一个小时的道理说教更有效。比如在学习初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针对某些学生有厌世的情绪,我在给学生讲故事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反思:(1)你是不是常常觉得不开心?(2)你是不是觉得周围的朋友、亲人都不理解你?(3)你是不是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甚至曾经有过自残的行为?那么,假设一下,“5.12”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四川汶川,可能会怎样?接着我会给学生讲一些“5.12”地震发生时的动人事迹,还配合播放一些受伤者的画面,让学生去感受、去反思。最后,告诉学生一个大道理:“我们要珍惜生命,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当你哭泣自己没有鞋子穿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三)利用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能仅靠老师的说教,而要让学生具体感受爱国主义的表现,那些历代爱国者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示范。比如可以在一定时期开展以“爱国者的事迹”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分别去搜集爱国者的故事,然后课上讲给大家听,看哪一组搜集得多,哪一组讲得声情并茂,哪一组讲得更吸引同学。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近代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丁汝昌等的故事。一定会让学生具体体会到先人的爱国热情,从而也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了。
(四)利用故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果说老师的故事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让学生参与到讲故事、演故事中来,则更加能调动他们的热情,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自信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综合素质会更强。
1、学生知道的故事就由学生讲。
经典爱国故事 篇四
【曹操烧信】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北方奠定了基础。
【汤显祖泪著牡丹亭】
汤显祖写《牡丹亭》入了迷,饭不吃,觉不睡。有一次,汤夫人问他饿不饿?他说:“我整天都同杜丽娘、柳梦梅、春香打交道,哪里还觉得饿!”
一天中午给他送饭,书房里竞空无一人,急忙派人四处寻找,也毫无影踪,后来忽然发现柴房里隐隐传来痛哭声,夫人进去一看,正是他掩面悲恸。原来(《牡丹亭》写到(《忆女》一场,春香陪老夫人到后花园祭奠死去三年的杜丽娘,悲从中来,低头看见自己身上的罗裙,恰是丽娘生前穿过的,物在人亡,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他说:“我正写到,‘赏春香还你旧尼裙’一句,好像自己成了春香,睹物思人,情发于中,忍不住就哭出声来了!”汤夫人把他从柴堆上拉起来,又是埋怨又是关切地说:‘快回去吃饭,你这个人呢,就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直到这时,他才发觉肚子咕咕作响了。
由于汤显祖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活动,使《牡丹亭》一问世就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家传户诵,几令《西厢记》减价。“搬上舞台后更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汤显祖谜讽狂士】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生活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说完,汤显祖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来了。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也写一篇。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写成的东西,请汤显祖评点。满以为汤多少会夸赞几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汤显祖只是在结尾空白处写了一句曲词:“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狂生起先以为汤显祖是补充去世人心态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细一琢磨,才悟出原来人家写的是一字谜,这一字就是对他文章的评价,那脸刷地就红了,心想,幸亏没求人家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