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电影《江湖儿女》观后感3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这次高考家长网为您整理了3篇电影《江湖儿女》观后感,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一

很显然,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不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看完之后丝毫没有回味的余地,也就更谈不上去看第二遍,或者推荐别人去看了。

作为拥趸,这是我第一次对贾樟柯的电影有如此感觉,真不知道是他因为频繁接拍各种商业广告,经营饭馆而没有太多时间,还是已经江郎才尽——戛纳电影节没有把大奖颁给它,证明了戛纳的明智。

整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山西大同男女巧巧和斌斌之间横跨20年的情与义的纠结。两人曾经是情侣,后来巧巧为斌斌顶包坐牢,但斌斌并没有报恩,反而远走他乡,另结新欢。巧巧出狱后去重庆找他,但木已成舟。又是多年之后,斌斌身残返回老家,巧巧依然收留了他,只不过凭的是义气,并不是感情。最终,身体好转的斌斌默默离开了……

故事简单也罢,问题是贾樟柯把之前善用的所有“道具”又在这部片子中堆了一遍:街头斗殴、葬礼现场跳国标、狮虎笼子、街头卖唱的肌肉男、振聋发聩的舞厅……更为拙劣的是,把女主角的钱包被盗、押送犯人转移等对于表达主题毫无意义的场景都摆了上来,而这些场景都被我预先猜到了,并担心他会摆上去,而他真的摆了上去!这一切只能确认贾樟柯变得匠气十足,炮制能力高超,但丧失了进取的心。

为此,看《江湖儿女》会感觉是又把《三峡好人》《天注定》《山河故人》重新热了一遍剩饭,而且毫无新意。我想说的是,它根本配不上廖凡和赵涛的上乘表演,浪费了他们的演技和才华,贾樟柯本人应该为他们道歉。

《环球时报》总编辑看完后在微博上对这部片子颇有微词,我还表示了质疑。不过,我看完它之后,迅速决定对他的批评表示支持。

贾氏电影风格虽有辨识度,但观众不是傻瓜,尤其是我们这些看过他多部作品的拥趸。那些帮忙鼓吹这部片子有多牛逼的媒体应该闭嘴,我知道你们在拿钱消灾,你们的良知不痛吗?

总之,贾樟柯没有进步,甚至在倒退,他如果不坚守初心,以真诚之心面对观众,可能很快就会被抛弃。

电影《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二

科长的电影我都看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峡好人》,三峡好人有明显的科长风格,但多了情义在里面,人物也有血有肉了。表弟(韩三明)变得超级可爱,一下子变得鲜活有个性了,而不再是一个符号了。有人说科长的电影跟侯孝贤的电影类似,就是没有特写镜头,里面的人物似乎是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阶层或者一个现象,人物本身是没个性的,但是三峡{NIUBB.NET}好人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加了情义在里面。情义是江湖的最显著的特点。

江湖在三峡好人里已经出现过,接下来的《天注定》是一个更纯粹的暗黑江湖。看《江湖儿女》,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科长的电影,还是有点享受的,那种慢慢的节奏,接地气的画面,声音突然变得重要起来,这是看影碟感受不到的。

这个江湖不是港台电影里的江湖,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就是咱们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身边的江湖,生活在小镇的70,80后小时候应该都接触过这种江湖,身边的江湖人物传说,记得上小学初中,村跟村的结帮拉伙,打群架,似乎每一个开个店做生意的都跟江湖有关,最起码要跟江湖人打招呼,这就是早期生意的原罪。那个年代小镇上村子里,讲规矩,江湖管的多,很多人不敢做生意,是因为不敢去招惹江湖人。

这个现实江湖就像电影展现的,拿把枪去撑门面,吓唬人,而不是真正用来杀人,打架也是很少动刀子,棍棒为主。声势很大,场面很足,规矩要有,只有愣头青的小孩子学着电影里下重手,没规矩,但是远没有电影和小说里江湖那种腥风血雨。

从电影里看,似乎开始斌哥是江湖人,巧巧不是江湖人,后来反转了,斌哥不在江湖了,即使坐轮椅也不是被人砍的,而是喝酒喝中风的,巧巧进入了江湖。其实斌哥依然是江湖人,最后偏瘫依然瘸着“走啦”,没带走一分钱;赌桌上输了,依然讲面子,讲规矩。出狱后选择离开,是想有一天风光回来,让女人顶罪本身就不算个爷们,面子上过不去。江湖人脖子要硬,不能低头,可以丢情义,不能丢面子。斌哥的江湖人讲面子,不讲情义,讲情义的反而是不在江湖的巧巧,为情顶罪,为义收留偏瘫后的斌哥。这样看来似乎巧巧才是传说中的江湖人,斌哥似乎是个爱面子的假江湖,这个时候江湖人又是模糊的。

如果大家有机会阅读这两本书《江湖丛谈》,《乡土中国》,更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可能全世界都一样,有法内之地,也有法外之地共生,但是中国的江湖似乎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古代郡县以下都是乡绅管理,郡县以上是庙堂之高,郡县以下就是江湖之远了。具体到人有时候很难说你是庙堂之人还是江湖之人,因为中国人没有高在庙堂的世袭贵族,每个人追溯都来自农村,有乡土的根,一代穷一代富,一代在朝堂一代在市井,皇帝轮流做,今天到你家,所以既有孔孟礼仪,也有江湖规矩,在人们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中两者混合兼有,文化传播听评书,相声曲艺,这些过去都是江湖人的行当,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不自然的会带出江湖的价值观。几千年江湖还在,因为在演变过程中有共通人性的普世价值,以后也依然会继续有。

总结一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每个人都是江湖人,不管你在不在江湖里。有的是面子里的江湖,有的是里子里的江湖。易中天老师归纳过三点中国逻辑:问态度不问事实;问动机不问是非;问亲疏不问道理。这些是乡土中国的人情世故,讲情不讲理,乡土中国就是江湖中国诞生的土壤。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三

《江湖儿女》已经上映好多天了,曾写过如下观影感受:不错!自认为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电影中最好看的一部。赵涛扮演的巧巧让人钦佩,廖凡扮演的斌斌也不让人讨厌。每个人本身似乎无所谓好坏,坏的是欲望,是人性。正如影片中徐峥的一句台词: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囚徒。

如今静下心来,再次回顾剧情,曾经让我黯然神伤的电影结尾此刻却让我眼前一亮。斌斌最后的离开,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斌斌和巧巧似乎都是爱对方的,但是爱情在他们各自生活中的份量并不一样。爱情于斌斌而言,像是配菜;而爱情之于巧巧,却好似大餐。所以,当巧巧如飞蛾扑火般地扑向爱情,斌斌却没有相向而行,而是如外人般冷静淡然。

尽管巧巧为救斌斌坐了五年牢,但出狱后巧巧却发现,斌斌已有了别的女人!

从女人的角度看,斌斌似乎是既可憎又可恶的不仅忘恩负义,又薄情寡义。但是,如果我们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冷静下来细想,从来都不曾看重爱情的斌斌此时依然对爱情淡然他生活的重心似乎从来都不是爱情。

巧巧对此若有所悟,她不用恩情绑架爱情。她觉得,既然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并非坚如磐石,既然对方又有了新欢,死缠烂打或者竭斯底里都非明智之举。所以,尽管她心有戚戚感,但她还是选择默默离开。

斌斌历经种种人事,落难时仍首先投奔巧巧他早已把巧巧当成了亲人。不过,当他得知多年来巧巧一直未嫁人,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对爱情的敷衍从来都配不上巧巧的真情。所以,与其在一起日后伤感不如及早分离

总之,看过电影,我又领会到了一种爱情的处理方式不合适,就分手!免得日后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