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最新10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这次高考家长网为您整理了10篇作文讲解观课报告,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 篇一

触摸思想张力,更新价值追求

任何一场报告,都是报告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是报告人思想和精神的集中表达。对教师来说,如果能学会在报告现场通过对报告内容的有效信息的捕捉,走进报告人的思想深处,触摸其精神世界,那么,教师就会打开一扇新的人生之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追问自己深层次的存在价值,追问自己个性层面的生命价值。唯有价值层面获得洗礼与更新,才有可能生成平凡教学生活中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动能。

聆听这样充满哲思的报告,教师要学会尽情享受思想的,不要错过任何一个生动的表达细节。比如聆听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报告,总是能让我们不断享受“打开一扇窗,射进一道光”的快乐,在一次次对报告内容的品读中,不断被震撼,不断有新的领悟生成。

这是我们摘录的部分语丝:

愚蠢的人看世界永远只看到他今天知道的东西,聪明的人看世界每天都会看到和我头脑里不一样的东西,这样会越来越聪明,看到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看世界的视角?你希望世界来证明你的经验,还是希望世界来打开你的世界,丰富你的经验,提升你的经验,你的期望不一样,你就会看到世界的不同面。我们要学会看教育世界,我们要改变头脑里继承的世界。

只有敢于直面现实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才是有内在力量的人。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不可能的外部条件上,或者短期内不可能实现而长期需要规划的条件上。真正的力量不是无视现实,不是幻想理想,而是我们要正视现实,要基于现实的思考与发展。

30岁以前,人的长相是由父母负责的;30岁以后人的长相是由自己负责的。你对生活怎么理解,你怎么思考,你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是不断创造新生命的人,这就是人的精神革命。

挑战是一种刺激,是让你奋进的力量。只有不断挑战的人生才有意义。

支持力量的根基在自己。没有自我的人是不能发展的。

在这样的报告现场,教师不能埋头去记,而是需要在静静的聆听中去触摸叶澜教授的精神世界,去触摸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再静静触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自己的人生追寻,去打开新的时空。这样的报告,教师要通过录影等方式全程记录,回去后再细细整理那些精彩的语丝,作为自己的珍藏,时时翻阅,用以触碰自我。

在角色转换中形成思维力量

在我们日常倾听的报告中,大多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一个倾听者,我们不是一张白纸,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认知。要让每一场报告为我所用,我们首先要实现从听众、观众的角色向学习主体的角色转换,要把报告人作为现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1.带着主题建构理解,进行思维互动。

当教师走进报告现场,知晓报告主题时,每一个倾听者都会在内心形成倾听期待,并会初步构建起自己内心的主题理解。如果教师带着这样的思维准备开始倾听报告,必然能和报告内容形成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或许就会产生共鸣的快乐、印证的幸福,更可能产生丰富和提升后的愉悦。

曾经听过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一个报告,题目是《从课例研究获取语文教学知识》。在报告开始前,我们对“课例研究”、“学科教学知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初步认识。王教授的报告分别从课例研究简介、学科教学知识的含义、两个阅读教学的课例、两个写作教学的课例四个层面展开。在倾听过程中,对课例研究的理解,自己的哪些想法和王教授提出的观点一致,哪些观点自己还没有认识到,马上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新的认知开始建构。事实上,通过这一报告,自己知道了在语文课例研究与评课过程中与王教授所抱的姿态不同、着眼点不同、所用方法不同。而王教授把“学科教学知识”上升到教学决定性因素的层面,也让我们豁然开朗,尤其是帮助我们认识到教学提升的瓶颈所在,即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教学知识的掌握。

2.带着质疑和困惑去领悟、体会。

许多时候,教师是从拿到报告主题开始叩问的。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为什么这么架构,为什么这么提,为什么这样来表达和呈现?当教师拿到报告主题之时,其思考和追问就开始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记得在听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国际视野下的语文课程改革》一课时,就曾这样不断在追问中听完整个报告。吴教授用了大量的时间完成了语文课程的追问:语文课程形态之追问、语文课程内容之追问、语文教学流程之追问、语文课程重点之追问……刚开始还觉得吴教授是不是跑题了,在追问上花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不开始国际视野的正题呢?

之后,吴教授呈现了很多文摘,如:

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规定“教什么”,而教学是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怎样教”;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好了的,而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但是听着听着,我们开始逐渐理解,吴教授的报告不是简单的国际视野下的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宣讲,而是随着对四大领域的深度追问,帮助我们构建国际视野,同时又在国际视野下认识我们自己正在从事着的语文教学。在一种综合的新视野下认识自己的同时,重新建构自己。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是线性的表达,其本身就具有学习价值。尤其当我们听到直面现实的解剖时,每一个倾听者都应该结合报告内容,问一问自己的教www.kaoyantv.com学实践做得如何,对自己的教学现实做一个深度比照。比如吴教授讲“教课文流程和学语文流程”时,提出:现代课程论之父泰勒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评价“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依据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

于是,我们都会在内心自觉地给出自己的分数和评判,更明确了以后的努力方向。

3.带着“阅读心理”潜心现场“对话”。

在报告现场,往往没有阅读文本,但是当报告人字字句句的内容进入我们的大脑时,又怎能说我们不是在和报告人进行思想对话呢?报告人试图在现场寻找到思想知己,而我们也盼望能在报告现场,在解读报告内容的过程中,通过我们的神情、姿态包括话语反应,和报告人进行对话。在这一倾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形成一种“阅读心理”,在倾听过程中潜心聆听,捕捉住字字句句,去领悟、去体悟、去感受。

记得前不久听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做《基于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探索生态式推进之路》报告时,身边一位老师听了一会儿说,什么时候说具体的“生态式推进”啊?而此刻另一位老师则轻轻告诉他:“已经开始了。”也许,PPT给出明确标题的那种报告形式让我们习惯了在给出标题后的学习和思考。面对一种纯思想表达的时候,我们缺失了一种把握报告“魂与体”的思考能力。因为这种综合渗透式的报告表达方式中,更需要每一个倾听者在倾听过程中不断追问,养成“潜心会报告”的阅读方式。在静思默想中,体悟他现在讲的是什么?这一内容与报告主题是什么关系?在高度紧张的思维中和报告人一起享受思想舞蹈之美。

捕捉生长点,明确发展方向

每一个报告都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做,每一个报告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主题而做。作为走进会场倾听的个体来讲,未必每一个报告都对自己有针对性。作为教师,一个半天静静坐在会场少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两到三小时,如何在每一场报告中捕捉生长价值点呢?

1.寻找冲击点,生成新视角。

当我们在倾听报告的过程中,要逐渐能培养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资源敏感性。当一种新的思考和认识出现的时候,教师便能敏锐地捕捉、把握,帮助自己判断和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常常用捕捉关键词句的方式,迅速记录下来,再细细品读。前不久,听叶澜教授作《新基础教育生态式推进》辅导报告时,我们在笔记本的页眉处记下了这样几组关键词:生态式、学校群落、正力量。因为这几个词语背后是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新的视角,当然就孕育着新的力量。这一组都是有关于区域研究推进的,但是我们又何尝不能把它们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呢。我们的学科教学同样可以吸收这一认识的力量。

事实上,在一场报告中所汲取的新认识,新冲击,新力量,会支持教师走得更高更远,也走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2.捕捉发展点,汇聚新动力。

其实,我们今天听报告,一个月后还会听报告。作为教师,我们似乎在听报告中成长。但是如果我们能在发展的视角中去把握报告的价值,也许我们就会有新的收获。

一是在解读报告人的多样报告中形成认识力。同一个学者,往往会在不同的现场做不同的报告,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报告进行“连点成线”、“线面成体”的整体解读,从而全面把握这位学者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发展。无疑,当我们初步获得对一位学者的全面认识时,我们也在获得一种全新的成长。所以,我们往往专门准备一本厚一点的笔记本,甚至可以用几年的。如果有电子设备,那就更方便了,可以归类记录,方便我们在倾听时随时翻阅,进行比较思考。当教师慢慢构建了对这位学者的整体认识,就更容易读懂他的报告内容和背后的追求。

二是在解读报告人的学术背景中形成理解力。一些教师还有给自己喜欢的学者建个人学术档案的习惯,随时了解他在该领域做的研究及进展,在认识学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中触摸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这些教师把这一个学者发表的文章归在一个文档里。在倾听这位学者的报告时,可以先读一读他最近发表的文章,这必然能生成更多的问题,也能生成更多的自我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立场。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 篇二

传播过程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对于研究广告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意义,也成为广告活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广告者研究(控制研究)、广告受众与消费者研究(受众分析)、广告作品研究(内容分析)、广告媒介研究(媒介分析)、广告效果分析(效果分析)。传播学理论为广告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指引,本科阶段开设的“传播学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基本的传播学理论知识,它为广告学专业学生传播能力的提高打下了理论基础,也为广告学专业学生日后进一步深造和从事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广告学专业开设的传播学课程偏重于学理流派,偏重于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旨在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作母机”。一方面,传播学理论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传播能力提供了理论素养,其基础作用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过多的理论讲授却容易使得传播学过于抽象和玄化。笔者认为,除了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外,广告学专业有必要加强操作性更强的传播技能知识的传授:(1)人际传播人际关系及其发展;友谊、情感、欺骗、冲突与人际关系;会谈的学问和技巧,如何应对招聘面试等。(2)小群体内的传播运用群体做决策、达成目标的方法与技术;如何表达不同意见却又避免遭遇误解。(3)公共场合下的传播演讲者、听众与演讲主题研究;如何设计、组织和发表演讲。(4)企业组织内的传播企业新闻的采写;企业报刊的编排与设计;音视频产品的采集与制作;企业媒体的互动与融合问题。

Gamble夫妇是纽约大学的传播学博士,他们在纽约周边两所“级别不高”的文理学院担任传播学教授。美国的文理学院通常只培养本科生,教师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内外的教学与辅导上。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Gamble夫妇的《有效传播》(CommunicationWorks),这本书主要用于为本科生开设“传播学概论”等课程,这本书自1984年问世以来就受到同行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清华出版社引进的是第7版。从这本传播学教科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体系,这与国内目前开设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广告学专业应该加强具体的传播工作技能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习了传播学课程以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传播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传播工作能力,这应当成为传播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授课内容的安排有两种思路可供参考:(1)增设“传播技能与实务”课程,将授课内容集中安排到这门课程里讲授,并安排相关的训练。广告研究W8张8嚣A张《:(2)将授课内容分散安排到“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共关系”、“企业文化”等课程里,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加以讲授和训练。

二、文案传播能力的培养

1.加强汉语教育

现在大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令人担忧,一方面,出于功利的考虑,大学生不得不对英语的学习投入大量的精力;一方面,大学里往往不再开设语文课程,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也普遍不够重视。很多时候人们可能会有一个误解,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汉语言难道还需要好好学习吗?学生也可能会想上了大学终于可以不再学习语文了,可以喘口气了。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苗头。我们看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错别字、病句连篇,这样的学生怎么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大学生呢?广告人从事的很多工作都离不开写作,比如广告策划工作需要撰写策划书,广告设计与制作需要撰写广告文案,广告媒体计划作业需要撰写媒体执行方案,等等。广告学专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写作就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从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夯实汉语基本功实在是一件大事。汉语言是我们写作的工具,汉语言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真正写好文章。应当培养学生树立母语写作光荣的思想,加大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汉语言教育力度,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这是一个基础问题,基础打不牢,高楼大厦就不稳固,终究是要坍塌的。应该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最低程度上必须开设“现代汉语”课程,我们的写作还是采用现代汉语写作的多,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

2.为什么要学习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是现代社会最成规模的职业化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总结提炼出了许多宝贵的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十分有利于广告文案写作的借鉴。新闻写作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的必备武器,也是现代人生命中无价的技能,是生存和竞争的需要。新闻写作具有提升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普遍价值。它首先是一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还训练了公民的表达能力。新闻写作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它不喜欢形容词、副词和套话,它反对记者乱发议论,它强调事实的力量,它重视事件叙述、细节描写、直接引语撰写等技术,它强调新闻结构的灵活运用,追求传播的效率。写新闻容易,写出好新闻并不容易。像记者那样写作——用最普通的字词写作,质朴无华却又充满魅力,写得准确、简洁、清晰、通俗易懂,写得又快又好看!我相信,通过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像记者那样写作。新闻写作的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文章的写作上,可以很方便地迁移到广告写作上。一旦广告学专业学生掌握了新闻写作技能,等去掉了“镣铐”,“舞蹈”会跳得更好——广告写作会变得轻松自如,得心应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开设“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之前,非常有必要先开设“新闻写作”课程。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写作传播能力,也必须重视新闻写作技能的培养,这一点非常重要。

3.梳理广告文案写作课程内容体系

“广告文案写作”是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核心传播能力的重要实务课程。目前一些广告文案写作教程中,“有的是注重纯理论介绍,很少广告案例,教师要到处寻找资料补充印证理论;有的是理论不足,堆砌案例,成了广告文案汇编;还有的是在广告文案写作教材中讲很多广告学概论的知识,如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受众心理等,冲淡了写作理论;有的大量引用国外案例,由于学生对国外市场和背景不了解,很难全面理解案例内容;有的把文案写作与广告创意糅在一起,不伦不类。”⑧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梳理出一个科学的内容体系,“广告文案写作”课程这样安排内容体系比较合适——广告文案写作概述、广告文案的语言、广告文案的构成、广告标题的写作、广告正文的写作、广告口号的写作、报刊广告文案写作、广播广告文案写作、电视广告文案写作、分类广告文案写作、系列广告文案写作。

4.少讲多练,注重写作实践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必须让学生明白写作实践本身的重要性。写作教学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要看学生到底写了些什么,能写出怎样的作品。写作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多动笔多实践,少讲多练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容易有一个误解,觉得这个老师总让学生练习,是不是他讲不了写作课啊?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对于写作来讲,老师讲得再多,讲得再动听,如果学生的练习跟不上,是无论如何也提高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我们的写作课程主要的不是培养写作理论家,而是要培养笔杆子。美国西北大学Medill新闻学院一年级专业必修课“采访和写作”每周上两次课,每次课程3个学时,第一次课程讲授为主,第二次课程之前教师布置选题,学生到室外采访2个学时,回来完成写作。@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也可以参考美国同行的做法,更加灵活地展开教学,让学生多动笔多实践。还应该鼓励教师编写实践训练教程,现在的教材多侧重理论阐释,却在实践训练方面缺乏亮点。授课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编写更加实用的实践训练教程,这必将会大大提高广告学专业写作类课程的授课效果,有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他们的文案传播能力。

三、媒体传播能力的培养:创办和运营模拟媒体

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离不开媒体渠道。认识媒体,熟悉媒体运作规律,提高运用媒体传播信息的能力,这是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修炼的功课。创办并让学生去运营模拟媒体是培养学生媒体传播能力的有效方法。虽然学生可以去社会上的新闻媒体实习,但由于媒体不可控制,学生往往只能接触表面的东西,真正有价值的操作却往往被隔离起来,一时很难起到操作训练的作用。这里讲的模拟媒体主要是指与国家正规媒体相对应的企业媒体和校园媒体,这类媒体主要用于组织范围内的传播,国家新闻出版和广电管理部门一般也不予正规审批。

1.企业媒体

由企业出资、专业教师参与创办企业媒体,在企业媒体的运作过程中教师发挥专业指导作用,掌握一定的自,并安排学生较为灵活地参与企业媒体运作实践。创办并参与运作企业媒体可以很好地锻炼师生的企业传播能力。企业是经济社会的主体力量,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职,企业传播技能的培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有必要多参与企业的传播实践,这是有效提高广告学专业师生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唐山学院广告学专业2009年5月与唐山福星公寓合作,创办了《福星人》;2011年3月与大唐鼎旺集团合作,创办了《大唐鼎旺》。我们在这两份企业报纸的创办和运作中均发挥了专业主导作用,进行的是深度合作,从办报方针的确定、编排思想的确定、通讯员的培训到稿件采写、摄影、编辑修改、版面设计、广告制作,参与办报的广告学专业师生均是全身心投入,从中体验了许多,也提高了许多。参与者同时初步尝试了企业报与企业网站的媒体互动与融合,在运作企业报的同时也将报纸上的稿件到企业网站上,并把《大唐鼎旺》做成电子报与纸质媒体同步发行,只要是可以上网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电子报纸,这就扩大了企业报的传播范围,也提高了传播的效率,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 篇三

为了保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小组教学时需要注意:学生各小组成员数量最好控制在6~8人左右,这样才能做到每个学生与教师都有密切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小组活动安排在教师班级授课或学生自学基础上进行会比较有效;有些小组活动可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担任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小组活动的具体形式尽量多样化,可利用各种讨论、角色扮演、个案研究、游戏等方式进行。

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对,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或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个别教学是在班级授课或者在学生已有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学生的预习、复习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学习,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向教师请教,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的优点主要有:

精心设计的自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允许基础各异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对自己负责,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允许教师花更多时间去关注个别学生;

教学时间和空间灵活性强。通过概述以上三种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学需要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扬长避短,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在多数情况下,这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如班级授课可以结合提问、讨论,个别教学可以补充小组相互作用等。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或多种教学组织学生结合使用,以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模拟舞台演出

音乐专业的学习实践性很强,需要高校音乐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模拟演出的条件和机会,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课堂上学生表演之后,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刚才学生的表演发表意见,教师在一旁适当补充,最后对学生的表演和发言做一个点评,指出学生们表演和发言好的地方,及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师在点评、提问、谈话、体式和总结时要注意使用精确具体、简洁明了的语言。要注意在学生表演和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由表达和尽情发挥。通过这种教学形式的锻炼,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舞台表演的技能技巧,把握舞台表现的多方面要素,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学术报告与讲座

学术报告和讲座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现,以扩大他们的知识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内容不是局限在课程范围之内,多半是对学科内容的补充和加深。学术报告和讲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的求知需要,发展他们的志趣和特长。音乐专业自身的特点,使得音乐专业的教学远远不应止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一些音乐学科的专家、教授、著名音乐家或优秀音乐人给学生开展音乐学术报告或讲座,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更新学生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观音乐活动现场

观课报告 篇四

【2017地理观课报告1】

我有幸聆听了5个课题(自然地理课题:《地球的运动》、《中国的土地资源》、《长江》,人文地理课题:《高新技术产业》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选手们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多人次的指导,水平的确很高,为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导向。从各位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同时深感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

大多选手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尤其是不局限于一个版本的教材。注意挖掘乡土地理素材,选手们设计的案例和例子很多涉及到聊城本地的资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实。这一点来自泰安的老师体现格外突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讲授就是分析聊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并配以诺基亚手机和碳纤维自行车借以引导和分析,实例选取针对性强,贴近学生生活,抓住一个细微点,以点带面,讲透讲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我认为这一点在今后的讲课活动中至关重要,照本宣科的课越来越得不到认可。新的教学观念带来了教材使用的新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师必须摈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从现实生活的切身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本次听课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的淋漓尽致。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这一课题时,有的从是聊城一年四季树木的变化导入,有的是从聊城放假时间的调整上导入,有的是从聊城一年四季小明楼房影子的照射情况导入等等,他们都是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最后再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发言热烈,思考积极,甚至能对不理解的问题,也敢于向老师提出疑问,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课堂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灵活多样的课堂环节设计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也尽情展示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除了常规的教学环节,不少选手设计了学生反思反馈、关注家乡问题探究;除了传统环节名称外,一些选手设计的环节名称更能时尚、醒目,比如我行我秀、我的地盘我做主、观世博知世界、农业考察第一站、摸家底、看现状、板块运动表演等等。如“你问我答”等环节设计,不仅检测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奠定了课堂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学生主动参与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

四、课件制作精良、巧妙,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灵活每个老师都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不仅直观性强,而且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尤其是来自青岛的张日平老师将土地类型图做成了动画的形式,随着课件中小男孩的脚步移动跳出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在讲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时,中国地形图与干湿地区图层层叠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还比如杨青老师在讲长江时,讲到每一段时都会有该段的局部放大图和景观图弹跳出来。课件设计精巧,运用适时且流畅,有耳目一新的快感。

五、精心设计板书内容,凸显教学主题如烟台的一位年轻的男老师在讲《高新技术产业》时,现场板画中国版图,令人感叹其功底之深厚,尤其是课堂小结环节,教师设计的板书既体现了本节课的主题内容,还显示了学习本部分内容要借助的学习手段(读图、识图、分析、分布、作用)简单的板书寓意深刻、全面、思路清晰透彻、让人佩服:板书还可以这样设计,真是神了!

当然,省地理优质不知是这些优点,比如还有:教学设计理念先进,关注了新课标的要求,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方式带动学习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教师的激情投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场效应”、灵活组织、调控课堂,波澜不惊中见智慧等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通过听省地理优质课,我深刻进行了反思:在以后地理教学中,逐步学习以上地理教师的优点,还将从以下方面向进行改进,促进课堂教学。

1、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教案再设计

教学中应先依据自己的教案设计一节课,然后坐下来好好地反思,把刚讲过的课过滤一下,如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活动方面是否有突破,学生主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否得到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是否到位,及时记录下来,进行重新再设计,以便更好地进行其他班级的教学。

2、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

现在的地理教学,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教师如果能获得一些成功的反思,就能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感悟,从偶然的收获走向成功。如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的一种尝试,力图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

3、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俗语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样,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休,他们总会有闪光点的出现,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这些独特的风解,激励学生这种求异思维,同时在课后反思学生的这些有独特见解的内光点,就能够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经验起到互补的作用。

4、反思教学中的遗憾

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遗憾的教学,课前教师精心周密的设计,而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性格个性的差异,总会留下许多的遗憾。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创新,就会有遗憾,但能抓住遗憾,并反思遗憾,也许一个新的教学灵感就诞生。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素质教育的先锋。

【2017地理观课报告2】

在这次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看了多位优秀教师的说课、授课、反思和评价等,学习到了不少新颖、灵活、实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我受益匪浅。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要好好把握每次研修的机会,不断充实提高自我。以前在学校听同事的课或者外出学习,只是盲目的看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点、课堂氛围、和知识掌握的效果,当时感觉收获很多,但记忆很快褪去。现在看来,是因为没有深入的根据维度进行系统的分析。此次,培训平台给出了详细的分析维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技术规范、总体评价。可以一一对照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改进。下面是我的三点就观课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怀揣自己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梦想,认真对待每次学习的机会

通过研修平台,看到那么多的优秀老师精彩的授课,梦想哪天也会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有梦想,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努力的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激发内心的洪荒之力来实现自己成为优秀教师的梦。每位老师的课认真的、完完整整的,甚至反反复复的仔细观看,思考每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老师适时引导,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借助优秀教师的经验,多思考每节课的精华,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提炼和修饰,来更好的教学。

二 、观课,思考”教与学“各自的地位

观看了来自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刘应莉老师的关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这节课,让我收获很多。刘老师的教学设计主题思想很明确,那就是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解决世界气候类型和分布的知识。用慧眼识图的环节引入,先把一幅气候图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完成---认识图例、找到不同颜色图例位置、再仔细看看每种不同颜色所对应的位置,最后学生自己说出每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这个步骤,不仅让学生对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也突出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加上老师的引导,课堂上的互动为学生找到了很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证明了自我总结的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就是课改理念的实践。另外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世界气候分布知识的热情,那就是动手拼拼图。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拼图游戏,在游戏中感受、理解、掌握看似枯燥的气候类型分布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再次验证,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

三、小小建议与整体感受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稍微能否再拓展一下,例如在讲解气候分布整体规律的同时,可以重点指出某几个部位,让学生深刻体会特定小位置的气候。例如中国的气候有哪些?地中海周围?非洲好望角?阿拉伯半岛?等等这些以后地理重点地区气候的特例,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既要学会看放大的整个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也要学会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某些重要位置的气候类型分布,对以后学习帮助会很大。

教师观课报告 篇五

同课异构;“U-G-S”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

G652 A 1005-4634(2014)02-0013-0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并引起理论与实践领域全面而广泛的探讨。“同课异构”作为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为平台,通过“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以下简称“U-G-S”模式)的规约和引领,对“同课异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使“同课异构”成为一种创新型教师教育程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 “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承载

1.1 “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

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多根据“同课异构”的操作形式与实施方式来界定,且多为描述性定义。如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上进行同样教材、同等进度的“同名课”,以比较他们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比较研究方式。有学者认为,“同课异构”即组织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或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和观摩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也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应当使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承载不同的课程目标:“同课”可以理解为同一课程(或教学)内容,而“异构”则是从不同的课程目标入手构建起来的课程实施体系。

以上三种观点较为全面地代表了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基本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指出了“同课异构”在教学内容、学生、授课时间上的共同性和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风格、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出“同课异构”的操作方式以及教师观摩、交流、研修等取长补短的价值功用,但这种认识窄化了“同课异构”的功能,尚未使“同课异构”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在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实践操作中,“同课异构”被赋予了创新型构建与发展意义,成为集教学、研修、培训于一体,通过合作、授课、点评、交流、反思、报告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开展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途径。

1.2 “同课异构”的实践承载

1)“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平台。服务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是师范大学的首要任务。1988年,东北师范大学率先进行了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即“U-S”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吉林省白山市创建基础教育服务区,为当地农村和山村培养并输送近600名教师,强化并提高了白山地区的整体师资水平,这一举措被广誉为“尽显华章异彩的长白山之路”。通过对“长白山之路”实践经验的总结,东北师范大学于2007年与东北三省教育厅下辖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中小学校共同开展教师教育事业建设工作,成立“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在“实验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承担共同的职责与使命,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主体协同发展,为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召开和“同课异构”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2)“U-G-S”教师教育模式引领。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验区”建设工作稳步进行。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探索出了以“实验区”为载体的“U-G-S”教师教育模式,形成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机制,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培养工程”的重要途径。“U-G-S”教师教育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在协同发展理念下以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分享、资源互补为工作原则,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为工作核心,通过制定工作制度和形成组织结构,为实验区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模式规范和引导,为“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暨“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模式与机制保障。

2 “同课异构”的机制与保障

2.1 “同课异构”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系统事物进行正常运行时,各要素间所必须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规则、程序和由这些规则程序形成的整体秩序。科学、系统的运行机制能够使模式的构成要素最大限度发挥其职能,能有效建构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稳定的模式结构,使模式的整体功能得以发挥。

“同课异构”依托“实验区”平台,在“U-G-S”模式的引领与规范下有效运行。其中,东北师范大学负责“同课异构”的整体策划和理念引领。通过大学固有的学科和师资优势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和人力资源保证,邀请国内教学名师和相应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示范教学和评价指导,同时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并为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地区的参会教师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为“同课异构”活动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帮助,组织协调中小学校在职教师参与活动,加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的有效衔接,成为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高效合作的枢纽。中小学校在具体层面选派相关学科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同课异构”,获取在职培训机会,并就参会教师代表的感想、体悟、思考和经验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做进一步传播与分享,扩大教师受教育范围。

2.2 “同课异构”的保障制度

在制度层面,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及其下辖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学校于2007年12月签署了“实验区”工作协议,并于2012年9月共同成立了“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制定颁布了《“实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实验区”建设和发展的保障文件。这些举措保证了“U-G-S”模式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也使“实验区”建设工作得到持续、稳步、全面发展。这样,“同课异构”作为“实验区”建设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制度层面取得了良好开展的保障。

“同课异构”在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主体相辅相成的联动发展机制下,构建了教师在职培训的新范式。使“教师备课-教师授课-课例观摩-专家点评-交流互动-理念解读-专题报告-专业反思-经验共享”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使一系列活动取得一体化发展,充分实现了教学优势的互补与整合,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取得专业成长。

3 “同课异构”的实践范式

3.1 名师授课:在观摩中进行专业学习

名师授课环节可谓是“同课异构”活动的核心部分。在此环节中,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师均为在该学科教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并具备自身教学特色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每次“同课异构”活动通常邀请三名以上教学名师就教科书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教学示范,形成对比。同时,名师授课环节除教师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所展示的课堂教学外,在隐性层面也包含着教师授课前期的教学准备工作。参与“同课异构”的示范教师,在授课前均进行过较为全面、细致的教学设计和备课工作。需要结合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教学风格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设计、组织和改进。这种授课准备工作往往通过教师个人设计、小组或集体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伴随着研讨与反思,对授课过程中的诸多可能性和偶然性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呈现教学艺术的完美性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此达到“同课异构”课例教学的示范性、参考性和学习性。

3.2 专家点评:在反思中获取专业成长

专家点评是“同课异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专家点评能够清晰呈现课例对比中的亮点,补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针对教师授课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进行解读和评价,挖掘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并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引领授课教师和观摩教师进行专业反思和专业提升。参与“同课异构”的专家和学者大多为该学科教学与课程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高校教师。其中,有的专家在活动之前参与过授课教师前期的备课工作,这样有利于深入发掘和解读课例。另有专家未曾参与过授课教师的备课工作,其评价相对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在专家点评过程中,每一位专家会针对不同授课教师的课例进行点评与讲解,对授课教师提出具体建议和意见,并对教学内容的内在理念和价值目标进行深刻揭示。同时,促使与会教师掌握实现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思维,引导教师在反思中取得专业成长,进而发挥“同课异构”的实践成效。

3.3 交流互动:在沟通中实现专业完善

交流互动是“同课异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交流互动环节能够为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对话空间。通过交流与互动,授课教师可以将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等缄默知识呈献给观摩教师,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对学生的认识与期望、对专业性的自我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风格做出明确的解释,并就观摩教师存有的疑问和想法进行解答与交流。观摩教师能够在交流与互动中就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与授课教师进行探讨,同时与授课教师分享经验。另外,教师之间可以借此环节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交流与互动环节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显性和表象层面,往往能够深入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甚至延伸到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交流与互动使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彼此交换经验,相互吸收各方之长,充分实现优势互补,不断实现教师专业的完善。

3.4 专题报告:在引导中形成专业展望

专题报告是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专家就学科教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所涉及到的问题做出专题讲解,对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专业知识、教师职业认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做出专业引领,并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形成规划与展望。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不仅是对传统教师在职培训方式的继承,更是对教师教育方式的新发展。“同课异构”与专题报告相结合,能够实现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有效衔接,使报告主题紧密围绕“同课异构”展开,使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专业提升,使观摩教师在对“同课异构”形成直观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专业理论,获得宏观专业引领和具体的理论指导。此外,专题报告同样设有交流与互动环节,形成参会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交流与对话的空间。参会教师可就教学实践、教育理论、教学管理、教育政策、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与报告专家进行沟通,破解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师专业困惑与实际问题。

4 “同课异构”的价值追求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课异构”与有效教学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关联。如果说“同课异构”是手段和途径,有效教学则是手段和途径的最为直接的价值导向,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有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影响着“同课异构”活动的构建与实施,也是“同课异构”活动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在以县、区和农村学校为合作主体的“实验区”,“同课异构”活动成为一种促使农村教师更新观念、传递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设计、深化理念解读、优化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成效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利方式。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个体的专业性提升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举和核心保障,也是实施“同课异构”与实现有效教学的中间衔接力量。“同课异构”活动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直接价值导向,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充实教师专业知识、养成教师实践智慧、完善教师综合素养为直接目的。“同课异构”活动的展开旨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补融合的课程与教学范例,发挥其对教师的观摩、欣赏、学习、启发、反思、完善作用,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双向提高。

3)改善农村教师培训状况。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教师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经费受限、培训资源匮乏等问题始终影响着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瓶颈。依托“实验区”平台建设和“U-G-S”模式的支撑,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打破了以往相互独立的状况,建立起有效衔接,使“同课异构”成为破解农村地区教师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的有效途径。加之师范大学对活动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缺乏经费而引起的教师培训难题。

5 “同课异构”的成效评析与实践反思

5.1 成效评析

自2007年“实验区”成立以来,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及其下辖的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学校共同开展多次“同课异构”活动。2012~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携实验区联盟学校分别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吉林省通化县、辽宁省朝阳市等地区共举办5次“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活动包括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多个学科,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长春等多个地区的教学名师和专家受邀参会,对活动的开展做出了精心的准备,并对活动的策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课异构”活动也得到了东北三省教育厅和县(市)政府、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肯定。5次活动共培训东北地区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2000余人,成效显著。“同课异构”改善了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破解了长期制约东北农村地区教师质量提升的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质量偏低的难题,切实推动了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有重要作用。“同课异构”活动也因此受到社会教育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5.2 实践反思

在“同课异构”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同课异构”活动本身也不断取得完善,其成效和意义值得肯定。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得以正视,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课异构”才能逐渐走向完善,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最大发挥。在“同课异构”活动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有效衔接的枢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地方政府的参与程度与“同课异构”的效果呈正相关。但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政府参与程度低,导致“同课异构”效果受限。充分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发挥政府最大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参与范围小,目前还限于东北三省地区。在参与活动地区,教师专业成长水平明显提升,但对比其他地区,师资质量又出现了新的差异。因此,大范围地组织实施“同课异构”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最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地区教师参与活动的困扰因素依然较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周边地区和偏远地区。保证这些地区的教师培训质量是今后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8-10.

程瑞,田万惠。运用同课异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和提高实习生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的途径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8):99-102.

齐健,李秀伟。教师课例研修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要义.中国教育学刊,2012,(12):77-80.

教师观课报告 篇六

培训工作由教研员主持,首先进行的是教研员领导老师们认真学习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标准还详细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并着重指出教学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要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空间;评价形式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倡建立学生学习记录档案;提倡多主体评价;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培训内容接下来进行的是由孙西革老师做了题为《高中基础年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精彩报告,指出目前我县高中物理教学缺乏和探究;教师的教学设计直白,不能有效的创设情境;解题示范性不强,有的教师没有读题、审题等环节,不能及时拓展升华。教师要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尝试现代化教学模式。教师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转换。

然后由陈辉老师进行了题为《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备考意见》专题报告,报告中提出的一轮复习策略是:明确高考特点,抓好基础复习;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强化答题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如何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强调如何正确对待错题和改正错题;要重视物理实验的复习。

高三复习课与新授课是不同的,进入高三,要上好复习课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信恒光老师在他的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轮复习要抓基础,抓好中、低档题目,抓好概念、规律;抓薄弱环节,注重计算题结果的分析论述;抓好两大主线力和能;抓好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模型意识;培养良好的物理习惯,要严谨认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为了让老师们对高考改革前后物理试题的变化有个清楚的认识,张殿龙老师做了题为《山东高考试题与全国高考试题的比较》的翔实报告,通过张老师的报告,消除了老师们对高考改用全国卷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并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并特别提醒老师们要重视学生数理模型的构建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最后的报告是由刘新华老师做的题为《打造高效课堂,追求高考辉煌》的精彩报告。刘老师在报告中指出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介绍了高效课堂的特征和操作方法,并介绍了教学管理经验及圣泽中学利用该教法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 篇七

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分别在第三、第四两学期学习。理论部分包括两大模块:一是使学生先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和行业情况的注册会计师职业概述,具体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二是使学生具有审计工作执行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技术与方法,具体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计划、审计抽样、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实务部分包括主要包括六大业务循环的审计、重要项目的审计、完成审计工作、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的内容安排由审计的起源和发展到审计的概念、方法、应用再到审计结论,整个结构遵循了知识的逻辑递进原理,根据高职教育的使命及高职学生的特点,该学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安排做出颠覆性调整,教学内容安排将审计报告和审计案例放在内容的最首位,也即审计第一堂课首先教学生看审计报告,分析比较审计报告与财务报告的区别,告知学生审计报告前期审计项目的收费,然后读审计报告、“啃”审计报告,通过这种先果后因的方式“抢占”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知其果时必想知其然,追根溯源的本能自然而然被激发,那些基础又相对枯燥的概念型知识随后学习就会觉得很有意义。教学方法的改革审计工作对审计知识应用中需要的隐性知识成分较多。所谓隐形知识是指高度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审计课程在讲授时是很难凭几句讲解、几张图表、几组公式能说清楚的,其中许多概念和方法以条文和释文的形式出现,可以在总体上加以把握,但不适合做具体的描述,要靠学生自身的领悟和思考。

对于审计理论教学方法主要是: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单项操作。具体是:(1)课前阅读,要求学生上课之前阅读相应教材内容、写出读书笔记并将其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同时收集与所读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准则条文及案例资料,如要求学生在预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时同时收集安然公司的相关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2)课堂重点讲解,课堂上通过提问、学生讲课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会学习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视频观看的方法讲解重要概念、重要程序。如在讲解审计重要性概念时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资本市场》中有关红光实业有限公司财务虚假的记录等。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性学习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锻炼。课后要求学生写出听后感同时反馈给老师,一方面加强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听课感想中总结教学方法的适应性。(3)单项技能训练,通过历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希望学校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涉及审计程序的课程内容安排在实训室,通过审计软件的操作来训练每一审计程序,如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抽查记账凭证、发函询证等通过审计软件操作来完成。考核方式的改革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将课程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为:第一,课程考核仍以熟悉的100分制为计分基础,然后加浮动奖励分,浮动奖励分体现在下面的具体考核过程中。第二,考核过程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笔记。占总成绩40%,记分标第二部分,集体创作,占总成绩40%。学期末,每6-7人组成一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自荐为组长,如果没有自荐同学,由教师指定,每小组给出一个案例和一个论题,每位学生针对案例和论题提出至少一个问题或作出至少一个项目分析(根据指出问题的多少给分)。然后结合准则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小组长的任务是记录小组成员的提问,整理组内所有同学的观点并形成完整的讨论稿,对自荐担任组长的同学另加5分,如果没有自荐同学,由教师指定并为该同学另加5分。小组讨论稿完成后,全班评比,评比只选优,评比得优者,小组成员每人另加2分。第三部分,口试,占总成绩20%。将基本理论知识以200个选择题的形式给出,由学生自行抽签抽取其中5题进行回答,回答包括答案及选择理由。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审计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基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使命,兼顾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思路,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课程改革基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使命2011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第五级高等教育第一阶段(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文凭)的B级对应于我国教育体系的专科、高职教育阶段,是在完成高级中学教育(高中)教育后继续进行的一种高等教育,依次推定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层次的教育,这种层次定位首先是属于高等教育的层次范畴,带有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那么它应该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表现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高层次定位,除了专科层面外还应该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层面。然而我国著名高职教育研究专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教授2012年5月11日在南京的一场专题讲座上指出“服务经济社会与学生终身发展、规模数量发展与内涵质量提高”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其中两个挑战。也就是说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高等”而盲目地职业化、实践化。审计课程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改革中采用“先果后因”、“知识逆序逻辑”的结构安排仍体现“高等教育”对知识逻辑系统的基本原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强调读书,英国作家艾迪生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结合事例分析、论题讨论的集体创作和口试等正是把握这类教育的层次定位,体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目的,使高等职业教育第一不为普通本科教育的变异,第二不降级为中等职业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由专科层面向本科甚至于研究生层次发展,使“高等”的属性充分地彰显出来。

课程改革兼顾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思路通过图书市场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审计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从审计的概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抽样、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六大业务循环审计到审计报告,理论知识由基础到深奥,内容由浅入深;通过对山西87所高职院校和3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几乎所有的学校和老师遵循着上述顺序进行课程讲授,这样是否更符合事物认识的规律,但极容易使学生从开学的第一天产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而“无味”的无奈心理,也就形成目前普遍的“等靠要、学记背”的习惯。通过教学内容结构的改革,如通过审计报告的收费、审计案例的分析等“诱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通过“抢占心理”式激发学生学习、思考。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读书做笔记,把读书既作为学生的日常作业又作为考核内容之一,通过读书一方面从日常中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读书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教学的主体有教师转为学生,教师由“教、告、讲”转为教师“传、授、解”。学生由“学、记、背”转化为“取、思、创”。考核方式中的集体合作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能力;口试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三种考核方式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获取和应用的主动性,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杜仙玲 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教师观课报告 篇八

【关键词】奉献 学科素养 教学探索 教学真谛

全国性的优质赛课活动与高价值的教育讲座,之于上进积极的老师来说,正如盛宴之于饕餮,自然之于混沌!2015年12月3日开始的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及6日上午韩军老师的讲座――《“清华四篇”文本解读与语文教育话语变革》,就是这样的精神盛宴。

大赛中,各地老师带来了风格各异的课。有深刻隽永的《背影》,有灵动精巧的《望海潮》,还有令人警醒的《雷雨》!不同地区的老师带着各自的特色,为我们展示了别样的风景。最震撼的莫过于韩军老师的两堂标杆课。韩老师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发掘,重重地撞击在听课老师的心上,可谓振聋发聩!

报告里,韩军老师以“清华四篇”为例,向老师们展示自己是如何解读文本的,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举三反一、着力于言语、吟诵和研讨相结合”的语文教育三原则……韩老师用两年时间琢磨《老王》,花二十年功夫悟透《雷雨》,可谓“十年磨一剑”!多么可敬!韩老师说:“教什么比怎样教重要得多。”透过这句简短的话,我们可以想象韩老师在教学研究方面下了多大的功夫!多么耐人寻味!

有人从韩军老师的课堂了悟:韩老师“说学逗唱,样样精通”,教师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课堂要充满表演性。有人从韩老师的报告中学到了分析解读课文的好方法,欣然宣布:“我知道以后怎么解读一篇课文了!”有人对韩老师的报告中谈到的“语文教师要有‘悲悯’情怀、文学情怀”深以为然,默默思索。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对韩老师的课,有人质疑:一堂课8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能持续?有人追问:教师领会到的“死生”的大问题,真适合在课堂中讨论吗?有人疑惑:课堂中都是老师在介绍自己的思想成果,学生的思考在哪里?对其他老师的课,有的老师说:“一些课借鉴性不大,竟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的课!”

对于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一个赛课活动里有优有劣实属正常。优劣并存,对比起来,才能看出优在何处,劣在哪里。看到有知识性错误的课,要提醒我们自己:备课不可不认真,错误误人又误己!精彩的课可学的多,要反思自己:怎么让自己的课也能够如此精彩?有争议的课,可以学习你自己觉得可学的地方,要拥有扬弃的精神。

很有幸:我观摩过程翔老师的阅读课《囚绿记》,聆听了他的报告――《探索学理关照下的语文教学之路》;我观摩过黄厚江老师的阅读课《孔乙己》和《背影》,聆听了他的报告――《教师如何阅读》;我还观摩过王君老师的《苏州园林》;聆听过李镇西老师的报告――《做一个幸福的老师》。现在,我又有幸观摩了韩军老师的《背影》和《雷雨》,聆听了他的报告,了解了韩老师的部分教学思想。

在探求教学真谛的曲折之路上,这样一句话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但凡特级教师、教育名家,都一定有他们的过人之处,他们一定是沉醉于教育的!程翔老师,非常强调学生的初读体验,从学生不会的地方找教学的生长点,而且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理的关照下开展的;黄厚江老师,精研文本,精心设问,用质朴之思、质朴之言,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韩军老师“十年磨一剑”,苦研文本,醉心于文学,沉醉于课堂,陶醉于讲坛,迷醉于教育……

时下都说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可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呢?我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不足,有改进的需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育要振兴,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如果语文教师多能醉心于文学,沉醉于教育,拥有悲悯博大的情怀,语文教育就能腾飞。沉醉于杏坛,与年龄无关,与起点无关,与功利无关。

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两鬓染霜的中年教师,白发苍苍的老年老师,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您想明白了,把教育当作一生追求的事业,要把自己的心祭献给杏坛,那么,任何年龄都不晚!如果以前游戏人生,现在就有一个可以让你沉醉的理由,你值得沉醉下去。

你是中师生,我是本科生,他是硕士研究生……无论什么起点,只要您想通透了,把教育当作一辈子追寻的答案,要把自己的情奉献给杏坛,那么,任何起点都不低!如果以前积累单薄,现在就有一个可以让你沉醉的理由,你值得沉醉下去。

醉心于语文教育,与功利无关。那是对文学文化深爱的文学情怀,是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无限关怀的博大情怀,是对生命对人世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韩军老师、程翔老师、黄厚江老师、王君老师、李镇西老师……他们沉醉于杏林的精神感召着我;他们如夜空中的北斗,一定也感召了众多曾在黑夜里抬头仰望的人!

【参考文献】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

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语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

教师观课报告 篇九

教师教育;课例研究;教师培训

G650 A 1002-4808(20LO)05-0076-03

“教师事关重大”,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大规模投入财力物力、旨在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培训项目日渐增多。无论教育行政部门如何重视、资金投入力度多大,决定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特别是教师培训项目的课程内容设置和培训方式的选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上海研究中心”自1999年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挂牌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旨在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参与式培训模式,尤其在最近6年,随着“行动教育”模式的开发和应用,目前逐步形成了一种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其操作过程和方法日臻完善,培训特色和效果已逐渐为受训委托机构所认可。

一、为何要基于课例开展实作式培训

(一)课例作为培训的课程内容的特点

所谓“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课例研究”表现为教师研究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即“做课例”),它有两个要点:一是以学科内容为载体(即以具体学科的某节课为研究对象);二是围绕某个小的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改进(即研讨活动有一个聚焦的研究主题)。因此以课例作为培训的课程内容,它有如下特点。

首先,课例本身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培训内容比较贴近教师的实践需要。由于课例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学科实例,课例涉及到的学科内容和研究的教学问题往往是教师们日常教学中所熟悉的,一般来说容易引发教师的共鸣,教师们往往感到亲切、有话可说。以课例为培训内容的载体,可以说打破了以往培训者所独有的偏向于理论的话语霸权,使得培训内容直接面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一线。

其次,课例来源于实践却高于实践,培训内容承载着理性成份和理论含量。作为培训内容的课例,由四个要素构成:背景与主题、情境与描述、问题与讨论、诠释与研究。第一个要素涉及的是研究问题和为何研究它的原因;第二个要素涉及教学中的原始关键片段或撰写者的叙事描述;第三个要素反映的是授课思路和过程背后的观点争鸣;尤其是第四个要素,涉及到揭示道理或者总结概括主要观点,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研究结果推广和上升到一类课,涉及到学科教学和学习理论探讨以及对该学科的本体性认识和理解。课例作为培训内容的载体,倡导的是不同于高校以理论建构为目的的研究,而是一种强调如何应用理论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以及中小学优秀教学实践如何进行理性概括和提炼的“中介”研究。  最后,课例研究本身反映的是教学改进过程,培训内容易于迁移到日常教研活动中。“课例研究”实际上是“做课例的过程”,其作为培训内容展现的是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过程,如研究主题遴选和明晰过程、同一教学内容连环多次的改进过程以及过程中使用的课堂观察和诊断技术、教研组群体合作的研修技能等。把“做课例”过程本身作为培训内容,给出了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活动的技术路线和操作模式,易于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从借鉴、模仿到内化地使用,突破了以往培训者只讲“为何这样做”的道理而很难给出“该如何操作”的技术难点。

(二) “实作式”教师培训的优势

“实作式”教师培训倡导教师在职学习必须通过教学现场的实际体验与亲历亲为,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深刻体验和操作技能,体验和经历教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让教师体验到教学研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提出“实作式”,主要针对目前大多数培训项目中采用的培训方式的弊端:“只听不做”的专题报告式、“只看不做”的现场考察式、“只说不做”的经验交流式等。当然每种培训方式也有其优势,“实作式”并不排斥使用上述培训方式,关键在于如何结合每种方式优势、以合理的顺序安排。

第一,实作式发生于学校课堂教学现场,能够把培训活动置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中。世界银行关于发展中国家终身学习的一份报告,曾对较有效的培训活动和成效低下的培训活动特征做对比,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指出,较有效的培训活动“大部分在学校进行,受训者在那里进行观察、协助和教学”而不是“主要在大学、师范学校或教育部进行”。在职教师原有的知识大多是镶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案例知识,实作式培训把教师学习置于了他们所熟悉的学校教育场景,有利于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第二,实作式受到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驱动,能使培训活动直接指向实践问题解决。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指向未来,作为成人的教师其学习目的却在于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其特征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的学习。”实作式培训活动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活动内容,教师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某一主题的知识和技能,更容易激发受训教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

第三,实作式强调教师的“做中学”,能够使培训活动分层递进并逐步深入。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教学完全不是由实验室里产生或在大学教室里学得的整理成的技术和原则的应用而组合的过程”,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通过书本阅读和培训课程实现的,而是在真实教育环境中、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的。实作式培训活动特别强调,先由学科导师带领学员共同解决―个教学中的问题,然后由学员分组独立解决一个教学问题,这种分层递进式的“做中学”让教师经历了在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中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二、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流程

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一般由四个课程模块组成:课例专题报告模块、课例实作模块、课例写作模块、课例交流模块,各个模块的课程内容、研修方式和理念等如表1所示。担任培训任务的学科导师由学科教育方面的专家担任,这类专家不但能熟知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而且精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安排,因为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模式需要进入课堂和老师们一起摸爬滚打,必须对一线课堂教学实践的现实状况比较熟悉。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三级组织开展研修活动:全班活动――不分学科背景的全体教师参加的专题

学习活动;学科活动一同一学科的全体教师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改进活动;小组活动一同一学科的三到五位教师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其中课例专题报告板块采取的是全班集中讲授式(所有学员不分学科和学段),但所有的报告内容均围绕“课例”这一关键词设置,如《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观察与诊断》《课例研究中的研修技能》《课例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等。这些内容往往以演讲者参与开发的学科课例为载体,来表达理念、理论、方法和技术,这些报告中所援引的大量课例本身就是学员后期做课例可以参照的样板。课例专题报告板块实际是明确知识的面对面传授,直接和高效地学习有关课例研究的前期经验。

课例实作板块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学员按照学科分开,在学科导师的带领下到一所学校共同开展一次有研究主题、分工合作的课例研究。在连续三轮的备课、授课、观课、议课以及围绕研究主题的数据收集过程中,该学科学员将和导师一起实践前期报告中关于课例研究的理念和方法,通常至少需要3天(有三轮授课以及改进活动)。当本学科集体的课例研究完成后,同学科的学员被分成3―5人/小组,根据确定好的研究主题和分工合作计划,各小组分头到蹲点学校也实践三轮授课以及改进活动,并使用各种观察技术收集研究主题的相关材料(如使用访谈、前后测等)。限于教师并不能完全脱产研修,同组教师需要协调共同时间,一般拖得较长。学科导师在选择研究主题和选课以及方法层面根据需要灵活指导,并不需要亲历每个小组。课例实作板块既是前期报告中明确知识在实践中内化的过程,也是团队实践研究中体验和感悟默会知识的过程。  接下来就进入课例写作板块。之所以要求各个小组“写作”课例,目的是让学员把课例研究过程中的观点和认识梳理出来,并学会如何基于观察数据和事实组织材料,是默会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因为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做”得多而“写”得少,实质是默会经验积累多而理性概括和提炼少。撰写课例报告是帮助教师条理化和系统化经验的一种途径,也是教师明确“个人的实践型教学理论”的契机。这一阶段学员参照的是一个通用的课例报告写作框架,导师主要在观点提炼方面发挥指导作用,限于学员在职研修的时间精力,写作的时间段也拖得较长。  课例交流板块通常采用答辩的形式,目的是鼓励教师把课例研究的成果明确地表达出来,对显性知识进一步概括和提炼。同时,采用答辩形式不但能督促每个小组为回应来自外聘专家、学科导师和其他小组同行的提问而精心准备,也创设了一种相互借鉴、质疑批判的研讨氛围,鼓励教师跳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客观地认识每一个课例研究的成果如何推及到一类课或其他学科。

上述实作式教师培训活动的流程,既承认了教学作为一种专业活动其中所蕴含的大量默会知识,更着重于培训者与被培训者所携带的默会知识与明确知识之间的四种转化方式: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课例专题报告);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内化(主要通过课例实作板块);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的体验(主要通过课例实作板块);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外显(主要通过课例写作和交流板块)。

三、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的特点

第一,整合多种培训方式的优势,特别强调实践操作中的“做中学”。各种培训方式都有其优势所在,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在教师教育项目中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以往培训活动的主办方为了操作简便、尽可能降低培训成本,往往以专家报告为主,辅以学校教学现场观摩或组织学员间讨论交流,造成了学员“听的时候激动,回去后没有行动”,或者说没有行动的能力。教师的教学专业工作,是一门源自实践、运用于实践的艺术,用演讲为主的培训方式教会教师如何行动,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在合理安排架构各种培训方式的同时,主要精力和时间均放在了聚焦课堂的实作式研修板块,其根本出发点是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学习如何教学、学习如何做教学研究,它是一种强调“知行合一”的研修方式。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 篇十

植物栽培 种植生产 教学方式

植物栽培教学需要跟上时代的进步,满足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创新。在这方面,各个学校都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植物栽培教学方式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和职业对其要求,来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更新。

一、植物栽培的教学目标

植物栽培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都比较强的特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多。植物栽培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分类、繁殖技术、各类植物的栽培特点和管理技术及植物的应用等所必需的理论和技能。为了适应专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增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相应的学习新的内容。在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增加一些实用性的项目。随着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为了使教学能跟上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应包含基本的理论和技能要点,而且应体现职业和适应未来工作能力的新要求,所以需要大力拓宽学生的农学知识面。

二、植物栽培教学方式

1.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植物栽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程,该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创新和实践的机会。在课堂,老师需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在讲解理论内容时,要插入大量相关的图片和短片内容。这些照片和短片可以是老师自己在植物栽培过程中自己拍摄的,也可以是利用网络资找到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仅要具有典型和形象的特点,最好还要具有趣味性,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也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播放有关植物栽培的短片,使学生对植物栽培的过程,植物生长的变化过程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例如在讲解植物栽培成苗的过程,如果只是利用电子课件将课本内容展示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避免学生觉得讲解的内容单调乏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对此都有很高的评价,觉得这样接受和记忆教学内容会更快更好。

2.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今天的学生个性都很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与传统的学生比较起来具有更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不喜欢被动式教学,而是希望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以及未来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采取一些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准备自己课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也可以将这个任务交给学生。现在,我们都处于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资源来做一个课件对学生并不是一个难事。当然,每个学生都完成课件,会占用他们过多的时间。这样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每个组完成一节课的课件。这样在课堂上,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最后再由老师对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学生准备的过程会查阅大量的资料,会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还可以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对自己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与其他小组互相交流。当然在讨论前,也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理解讨论内容和讨论的目的。最后,就是留给学生更多总结的机会,在课后将课堂的一些有探讨意义的题目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思维去查找资料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些方式都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在兴趣和责任中学到植物栽培知识。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出自实践。植物栽培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才能更好地熟悉植物栽培的基本操作过程。由于植物栽培实验需要的时间长,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验前必须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实验前要求学生根据要栽培的植物种类,根据老师在课堂讲解的内容,并查找相关的资料,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准备工作。实验报告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实验进度和结果分析等。学生要根据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查找到的资料列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进度等。在实验前,老师需要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检查其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若实验报告中没有问题的话,就可以允许学生按照实验报告的方案来进行实验,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在现场对实验只是担任指导工作,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答疑,在需要的时候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在实践过程中遇见问题,老师可与学生一起观察和分析,对于实验的结果可以相互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要做出详细的记录,记录下实验的环境,实验的每一个步骤,还有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实验的过程要对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心里有数,在实验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内容,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总结和完善。在课余时间,要鼓励学生走进组培实验室,自己动手操作简单的植物栽培实验,亲自体验操作的每一个环节。此外,还需要多利用课程的实习机会,尽量增加在校外基地的实习机会。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在实践中加深了学生对植物栽培课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植物与农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学习植物栽培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实践,强化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植物栽培是农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老师应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去学习。此外,还要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巩固学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冯美,高艳明,马海军,王文举。设施园艺专业《园艺植物栽培》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安徽农业科学,2011,(32).

申晓萍,兰益。高职观赏植物栽培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今日南国,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