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高考家长网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我和书的故事记叙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荷塘月色朱自清 篇一
一、清幽朦胧的画面美
作为现代散文文学史上的著名代表作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朦胧、清幽的美丽意境。朱自清先生在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众多的景物,所有的景都汇聚成了一幅幅如诗般美丽醉人的画面,赋予了读者无尽的想象与美的体验。
首先,第一幅图画可以表现为月色下的荷塘。在朦胧的月色下,清幽的荷塘里“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叶子和花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着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短短几句话,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由静到动的月下荷花图景。我们可以自然地在脑海中形成美好的画面:在一轮清丽的满月光辉下,宁谧的池塘里亭亭的立着碧绿的荷叶,在荷叶的中间零星的点缀着各种形态的荷花。微风拂过,满塘的荷叶荷花随风摆动,在荷塘上形成了一道道凝碧的波痕。仔细品读与回味,脑海中自然升起的一幅美丽画面,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其次,第二幅图画可以表现为荷塘上的月色。作者朱自清在文中描绘道“荷塘的上空,月色如流水一般倾泻在这一池的荷花与荷叶上……叶子和花也如牛乳洗过一般。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薄云笼罩,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林落下斑驳的黑影,也留下杨柳稀疏的倩影…………”在描写荷塘上空的月色时,作者通过颜色的深浅对比来突出月色的静谧与朦胧。“青雾”写出了萦绕在池塘间雾气的朦胧绿色,“牛奶”显示出了月光如凝脂般的乳白,“斑驳的黑影”突出了树影下光线明与暗的交错。作者运用了色彩的对比与融合,给我们读者展示了一幅朦胧的荷塘月色。
最后,第三幅图可以表现为采莲图。作者在为我们展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后,紧接着带领我们转入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伴随着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作者为我们创造了一种美好采莲的意象:小船轻轻飘荡在荷塘里,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默默传情,无论是采莲者还是观赏者都是无比欢愉与高兴的。一幅美丽的采莲图便欢快地跃然纸上。
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无论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还是采莲图,它们的色彩或明或暗,且对比鲜明富有特色,耐人回味。
二、精巧细腻的语言美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体现在多个方面,作者不仅用了清新明丽的语言来对景物进行刻画与描绘,而且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将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鲜明独特。
首先,朱自清先生在对荷塘景色进行描写时运用了大量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比喻手法的运用,能够让所描写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和谐美感。作者在对荷花进行描写时说道:“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由此来衬托出月光下的荷花闪亮、晶莹、娇羞美好的特点。作者抓住了月光下荷花的特点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将荷花比喻成不同的美好事物,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与审美体验。紧接着作者又写道“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似的梦。”作者又将月色下的荷叶与荷花比作如同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好像轻纱般的梦一样轻柔朦胧,赋予了荷叶与荷花一定的动态美――如梦般朦胧轻柔。
其次,朱自清先生运用了新鲜别致的通感从多个角度展示荷塘的美。在通感的运用上,作者采用了嗅觉、听觉、视觉的相互转移沟通,使读者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这诗情画意般的荷香月色,给人以独特的艺术审美感受。例如,文章中写道:“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作者将视觉上的光和影转移到了听觉上的梵婀铃奏出的名曲,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将视觉上看到的光与影转化为听觉上的音乐旋律,在运用通感的同时也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化静为动,化无声的景为有声的乐,两者的对比与烘托为文章创造了一种朦胧、和谐的美好梦境。
最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叠词的使用不仅让语言变得更加柔美,而且使文章在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充满了无尽的诗意与音乐魅力。如作者在描写荷叶时,用到了“田田”、“层层”,凸显了荷叶的密集与层次;在描写荷花时,用“亭亭”写了荷花出水的姿态,用“缕缕”写出了荷花的淡雅清香。这样一连串叠词的使用,使得描写景物的手法和谐流畅,表现手法亲切、可爱。从而反映出作者对荷塘的深切喜爱。
高三誓师大会发言稿 篇二
各位家长、老师们、同学们:
沐浴着和煦的春光,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充溢着奋斗的豪情,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高考最后冲刺誓师大会,拉开我校迎战高考的序幕。在此,我谨**学校*支部、校长室向高三全体同学致以美好的祝愿!向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高三年全体老师致以亲切的慰问和诚挚的谢意!
近几年,我校高考屡创佳绩、连续辉煌。各位老师、同学们,高考已进入一百天倒计时状态,后期复习已全面展开。后期的复习重在帮助同学们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重在提高同学们的答题能力。每一位同学经过这段时间的复习都会有较大的提高,较大的突破。所以说,后期复习的成败将关系到每一位同学的进步、关系到我们的高考成绩。希望大家****起来,立即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后期复习中去。
各位老师,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为了创造高考的辉煌,我们度过了多少难眠的夜晚,我们流过了多少辛勤的汗水。现在曙光就在前方,胜利即将到来。我们要以百倍的信心、满腔的热情,十足的干劲去迎接挑战、争创佳绩。这里我向你们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要继续发扬务实苦干的拼搏精神。老师是辛苦的,教高三的老师尤其辛苦。但是,这就是我们的职责,这就是我们的事业。老师的人生价值就是要甘为人梯,帮助学生去实现美好的理想。我们学校的高三老师向来能吃苦、能打硬仗,我们曾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这一百天里,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埋头苦干、务实拼搏的优良传统,拼出一片***,再铸一个新辉煌。
二是要继续发扬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高考备考是一场集体智慧的协同战,只有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产生最大合力,取得最佳效果。各学科组要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积极开展研讨活动,把握高考新动向,分析高考新信息,统筹安排,**步调。励志名言各班级的六位科任老师要团结一致,相互协调,认真研究班情、学情,加强交流和沟通,强化薄弱学科的补救,保证每个学生在今年的高考中能发挥出最好水平。
三是要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每位老师要针对后期复习的教学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要苦干,还要会干;不仅要实干,还要巧干。强化过程跟踪,精化教学内容,细化解题思路,实化教学结果。要以最优化的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率,要以最科学的方法取得最满意的成绩。力求严谨,力求高效,力戒浮躁,力争上游。
四是要继续发扬辛勤耕耘的奉献精神。在这一百天里,我们全体高三老师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教学上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关爱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心系高考,心系学生,全心全意倾注我们的热情去创造高考的辉煌,倾尽全力奉献我们的爱心去托起每一位学生的梦想。
各位同学,100天,对于你们来说,无疑将会是高中学习阶段中最忙碌,最艰难,最关键,也是最难忘的日子。所以,这一百天,对你们具有非凡的意义。你们渴望着成功,因为你们肩负着太多的期待和厚望。能否把握住这最后的一百天至关重要,意义深远。为此,这里我也向你们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是要有坚定的信心。我们全体高三同学都要树立坚定的信心。信心是动力的源泉,信心是成功的保证。凡事只有敢想,才能有做到的可能。为了帮助同学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学校将尽最大的力量为你们学**、生活上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学校将把高三这最后冲刺的工作放在首位,为高三的复习迎考开放绿灯;学校把大批骨干教师配备在高三,他们有能力把你们培养成才,把你们送入高等学府;同学们对自己更要有信心。只要老师的执著与同学的信心相结合,老师的勤奋与同学的刻苦相**,同学有信心,家长有信心,老师有信心,众志成城,形成强大的合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我们的预定目标,有能力打赢这一仗。
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高考备考既是一项艰巨的个人脑力劳动,更是一场智慧的竞争。在这一百天里,同学们要讲究科学的复习方法,要虚心听取各科老师的意见,要以查漏补缺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以反思总结为**,构建知识体系;以培养习惯为目的,增强规范意识;以强化练习为重点,训练解题能力。同学们在后期的复习当中要找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突破知识的盲区和误区,合理地安排时间,既要争分夺秒,又要科学有效。
三是要有顽强的毅力。人的一生紧要关头只有几步,现在到了同学们迈向辉煌未来的关键一步。在这一百天时间里,我们要以顽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高考要考六门学科,每门学科有那么多知识点和能力点,确实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如果怕苦、畏难,那永远只能原地踏步。但是,只要我们在老师的指点下认真去学,就一定能很好地掌握。高考攻坚,是艰苦的硬仗。在未来的一百天里,只要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创造辉煌。
四要有健康的心态。在这一百天里,我们要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环境。高考冲刺时间紧,任务重,一百天除去考试和考前准备时间,平均一个学科不到二十天,这么短的时间,必须要求高效率、高质量,需要同学们具备高度集中的***。要克服一切私心杂念,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高考复习中来。冲刺高考是我们当前人生中最主要的目标,它将决定着你一生的发展方向。我相信同学们在未来的一百天里不会迷失方向,更不会因小失大。只要你保持健康的心态,鼓足干劲,奋力苦战,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
老师们,高考冲刺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高考冲锋的号角催人奋进。让我们用拼搏铸就高考新辉煌,用行动谱写人生新篇章!
最后,衷心祝愿高三全体同学在今年高考中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谢谢大家
荷塘月色朱自清 篇三
关键词:《荷塘月色》;景物描写;概括性;具体性
人们总把目光放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对荷叶、荷花、流水、月光等景物的细腻刻画上,但如果只是将荷花、荷叶、荷香、流水、月光等景物纤毫毕露地刻画出来,能够产生如此长久的艺术感染力吗?笔者以为分析此文,应将着眼点放在作者对景物描写的分寸把握,即景物描写以少总多的问题上。
作者这样写月下的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段文字散发出一种隐约朦胧的美感。那“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 “点缀”是在事物上略加装饰的意思,满塘荷叶,一层一层,荷花却很少,东一朵,西一朵,故而是“零星点缀”,即使是这样稀疏的几朵荷花,也不是竞开怒放,而是“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个“袅娜”,一个“羞涩”,写尽了月下白荷那半开半闭的情致和神韵,在那样一个淡淡的、苍茫的月夜里,看见这样几朵别具一格的白色荷花,怎不让人感觉到它的脉脉含情、优美动人的质感呢?这样的描写不是很明快的,但却留给读者以领略不尽的意味。同样,作者对“荷香”、“流水”的描写也有与此异曲同工之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清香不是扑鼻而来的、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香气,而是丝丝缕缕,不绝不断,作者用了一个奇特而又再恰当不过的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比喻将微风中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表现无遗,歌声来自“远处”,又出自“高楼”,虽然听不真切,却会断续传来轻音。与此相类似,风是“微风”,清香成缕,虽不甚浓烈,却能不时闻到,正是这一缕飘散远逸的清香,造成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零星点缀”的“白花”,若有若无的“清香”,苍苍茫茫的月夜,这样的氛围像极了一首交集着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温柔的小夜曲。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一泓只可感觉不可看到的“脉脉的流水”,静静地藏在“叶子底下”,“ 不能见一些颜色”,多么神秘、幽玄的情调啊!
昔人讲究“为情而造文”,正如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朱先生写此文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之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彷徨苦闷却找不到出路,故而“心里颇不宁静”,心境如此,自然会想到要排遣一下,于是就在一个静静的月夜里,散步到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边,那么作者要表现的,正是那种找不到出路、压抑已久而又暂时得到排遣的淡淡的哀愁和喜悦,全然不是那种痛快淋漓的大喜大悲,而是一种“苦中作乐”,这“乐”当然不比平常的“乐”,必然受到“苦”的制约,所以朱自清的喜悦不是浓浓的、明快的,而是淡淡的、朦胧的。应该说,优美的荷塘上面那一层朦胧空蒙的情调,是与作者的心情相一致的。
那么,为什么月下几朵半开半闭的白花,一缕若有若无的清香,一泓脉脉的流水,会产生如此不凡的艺术感染力呢?
由上,朱先生《荷塘月色》一文的奇妙之处在于其对景物描写的恰到好处的分寸把握上。前人论诗讲究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3〕,讲究“语少意多,有无穷之味”〔4〕,无疑这“十分”、“ 三分”、“ 六分”和“ 少”、“ 多”即指“适当限度”,但文学描写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标指向问题,不是随便抓住一两样景物,信手写上几句就可达到“适当限度”, 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把握不好,可能会出现“语少”而“意”未必“多”,“ 举一隅”而读者未必“以三隅反”。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适当限度”,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从而收到“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语少意多”的艺术效果呢?
笔者认为,文学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达到概括性和具体性的辩证统一,方可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一、概括性指所描写的景物具有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正如前引钱钟书先生所言:“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从这一点红中已经衬出满园春色来了,自然会使人想起万紫千红的景色,所以说“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足见“点红”是具有共性,能启发读者联想的东西。概括性的景物不仅能表现时间、地点、气候、环境,还可以表现共性的思想感情。还以《荷塘月色》为例,前文谈及先生笔下“月色下的荷塘”,恕不赘述。这里我们再看“荷塘上的月色”: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牛奶洗过了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一切都是隐约朦胧的,更有“蛙声”、“蝉声”的衬托,“睡眠”、“小睡”的比喻,情与景交融在一个“淡”字上,创造出了一个无比美好的艺术境界。
这种美好正是朱自清那“说着不想说的话和做着不得不做的事”的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所以,感动朱自清的不是荷塘,也不是月色,而是荷塘月色下美好宁静的气氛。当然,这些并不能解决朱自清的实际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平息他内心的烦躁,所以,荷塘夜行后回到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心情烦躁的朱自清了。因为烦躁,而想到排遣;因为自然景色的美好,而暂时陶醉其间,忘却现实中的无奈和不堪。这难道不是一种带有共性的普遍的思想情绪吗?
二、具体性指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能够限制读者的想象。比如“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颜色不须多”这两句诗,如做一般的理解,或者想象成牡丹花,或者想象成月季花,只要是春天的红花,都可以引起联想,但作为一句咏物诗却忌讳这么理解,从资料证明,这两句诗是写石榴花的,这就有了具体性了,再不会想象成别的花了,我们脑子里唤起了这样的形象:在浓绿的石榴丛中,刚刚开了一朵鲜艳的红花,带着盎然春意和无限生机。同样,《荷塘月色》如果只泛泛写了荷花、荷叶、荷香、流水、 月光等,我们便只知道是写荷塘,而荷塘有什么特质,什么心境下的荷塘却不得而知。朱自清笔下写的是“层层的叶子”、“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白花的情态是“袅娜”的、是“羞涩”的,而“缕缕清香”有如“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若有若无,更有“脉脉的流水”,静静地藏在“叶子底下”,“ 不能见一些颜色”,这便将景物锁定在一个作者特定的心绪下,即大革命失败之际,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压抑已久而又暂时得到排遣的淡淡的哀愁和喜悦,而不是那种痛快淋漓的大喜大悲,这种喜悦是淡淡的、朦胧的,蝉声都可以把它冲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带着他特有背景和特殊个人感情的“荷塘月色”。如果没有具体性对于我们联想的限制,则作品很容易成为概念化、抽象化的东西,而缺乏感人的力量。
事实上,上述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文只是为了说明方便把它们分开了,“三分”也好,“ 六分”也好,既是具体的,又是概括的,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既能启发联想,又能限制联想。这就是景物描写的分寸把握问题。
司空图。与极浦书。
荷塘月色朱自清 篇四
摘 要:朱自清的散文形式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美文。“幻梦手法”与“意象手法”的运用是朱自清散文一大特点,其中《荷塘月色》最为典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幻梦中的美人意象是对《荷塘月色》最好的诠释。
关键词:幻梦手法意象手法美人意象
读过朱自清散文的人,都会惊叹于朱自清散文的美。郁达夫曾这样评价:“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从中足见朱自清散文的魅力。美的根源在于创新,在于独特,在于不同。世人对朱自清散文之美也各有其不同的看法。而在我看来,朱自清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幻梦手法”和“意象手法”的运用,更确切地说是“幻梦美”与“意象美”的完美结合。这是朱自清与其他同时代散文家的极大不同。这其中以《荷塘月色》最为典型,幻梦中的美人意象是对《荷塘月色》最好的诠释。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以“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开篇,为他脱离现实进入另一种幻梦境界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月色,告诉读者满月光里的荷塘,会有另一番样子,从而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朦胧的月色,使作者与现实世界隔开,进入另一种幻梦境界。“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到了”,同样的,朦胧的月光使作者脱离了现实,进入了超越现实的幻梦中,孩子们的欢笑自然也就听不到了。要想观赏那在“满月的光里会有另一番样子的荷塘”,现在已经是时候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静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作者带着读者沿着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进入那“会有另一番样子”的荷塘。作者为他进入幻梦情境创造了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可以说这条小路是作者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梦世界的必由之路。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句话使读者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已身在“另一个世界里”。这是个特殊的地方,是个不同于现实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能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能让人脱俗。这是对“白天”即意识的一种脱离和反叛。对“白天”的什么都可以不想,是为了“在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这什么都可以想,是建立在对“白天”的即意识的什么都可以不想的基础上的,而人的思想主要就是由意识和潜意识构成的。因而,对意识的什么都可以不想,就是对潜意识的什么都可以想。是由超我进入本我,是由意识进入潜意识,是由现实的世界进入幻梦的世界。作者进入幻梦世界是要表达自己被压抑的潜意识愿望,是对现实世界的一次超越、一次脱离、一次反叛。《荷塘月色》的幻梦性特点是朱自清的有意创造:他要借“荷塘月色”之梦,脱离和超越现实,进入一种新的幻境。
“幻梦”已使读者忘俗,美人意象的描绘更使读者痴迷。
作者进入“幻梦”之后,便可以“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作者在“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时,对荷花进行了大量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点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段对荷花的描写可以说把读者的思绪全集中在了这人间仙境的荷塘之中,荷花之上。荷叶像亭亭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荷花象出浴的美人,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荷花的清香是美人的歌声,似有若无,荷叶的颤动,是美人的舞蹈,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这是一位风姿绰约、婀娜多姿、轻盈娇美、含情脉脉的美人。
美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物理属性,人的美更是如此。美人是物理美与灵性美的完美统一,可以很客观地说,美人是世间最美好事物的象征。它给人的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还有思绪上的无尽遐想。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接下来作者则为美人营造了一种幻梦似的朦胧美。
如流水的月光,静静地泻在荷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月光已有一种幻梦似的朦胧美,清雾就使这种朦胧愈加迷离了。有了云,月不能朗照,且有树的掩映,荷花更具朦胧性了。荷塘的四面,高高低低像烟雾一样的杨柳,隐隐约约的远山。这些都是作者有意为荷花营造出的一种幻梦的意境。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融,令人如痴如醉!
除了这些,紧接着作者又把我们引入江南的旧俗――采莲,作者说“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还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来表达江南旧俗采莲时“嬉游的光景”,这更把读者带入了当时的情境。如果说此时作者只是在观赏采莲的话,那么当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时,读者已身不由己地随着作者开始“采莲”了。文章到此可以说已到了至高的境界。
《荷塘月色》是作者“幻梦手法”和“意象手法”的完美结合。 “幻梦中的美人意象”一直吸引着我们,作者在一开始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如“幻梦”的世界――一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一个“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的世界,一个给人们以充分自由的世界,一个能消去人们心灵所有羁绊的世界。然后在这个世界里作者又把要观察的对象意象化,女性化,把荷花作为自己、作为每一个读者在潜意识中永远追求,而又永远不能得到的“美人”形象,从而抓住了读者的心,进行了一次洗涤心灵的旅程。
参考资料:
杨朴。 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文学评论,2004(2):132.
梁仁。朱自清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59.
温儒敏。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陈孝全。朱自清.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43.
我和书的故事记叙文 篇五
有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说得真对,我就体验过。
记得有一天下午,我爷爷回到家,说:“洁洁,快过来看看,我给你买了什么好东西了。”我赶紧跑过去一看,呀!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正好,我正愁没书看呢。我立马拿着书跑到我的屋子里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书中的知识可真多呀,它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谜,比如说吧,我以前从不知道人老了,头发为什么会白?这个问题缠了我几年了,今天这么一看,什么都懂了,原来“头发的颜色是由头发中的黑色素的多少来决定的。头发中的黑色素含得多,头发的颜色就深,头发中黑色素含得少,头发的颜色就浅,头发中不含黑色素,头发就是白色的。人到老年的时候,生理功能衰退了,黑色素生产得少了,头发就渐渐变白了。不过,也有一些年轻人长白头发,这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因为有病,从小就黑色素少造成的。”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以前我只以为只有老人才长白发,现在我不仅知道了老人长白头发的原因,还知道了年轻人长白头发的原因了。
书中的知识可真多呀,我这一生怕是离不开它了,它也将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高三誓师大会发言稿 篇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三年前,我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载着家人与老师的殷殷期望,坚定地迈进zz一中校园;今天我们在这里,郑重地面对高考赫然醒目的战书;今天我们在这里,吹响一百天决战冲锋的号角。
我们坚信,奇迹总是由强者创造,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
我们坚信,正是在这里,新的辉煌将张开腾飞的翅膀。
蓦然回首,春寒料峭中有我们执着的追求,夏雨磅礴中有我们跋涉的身影,秋风瑟瑟中有我们坚定的足迹,冬雪飘飞里有我们勃发的激情。十载寒窗苦读,三年一高磨砺,我们的梦想从来没有这样真真切切,喷薄欲出。
如果说之前的十二年是漫长的马拉松,我们已进入那最后的冲刺;如果说从前的付出是辛勤的耕耘,我们已面临夏秋之交的更迭。我们早已拉满弓,上好箭,我们唯一差的,就是这最后一百天的努力,最后一百天的挥汗如雨。
鲜红的终点在前方真真切切,成功从来没有如此贴近我们年轻的生命,在未来的一百天里,受太阳之光华,乘春风之快意,御天地之灵气,使强者必可脱颖而出,使胜者必可力压群雄。
一百天的时日,我们举目望苍穹,不是为了摘星取月,而是为了有一个永不屈服的姿态。
一百天,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它燃烧。
一百天,我们将用青春证明,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乱云飞渡,战士信念未移;驰骋疆场,方显英雄本色。足够的博大,让我们扬鞭策马,登高临远,足够的坚强,让我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同学们,冲锋的号角在耳边响彻,波澜壮阔的画卷已尽情铺展。永不言败的信念,可以让脚步更加坚定;踏实勤奋的学习,可以让进步更加显著;平实严谨的作风,可以让道路在脚下延伸;激情火热的勇气,可以让未名湖、博雅塔的风景在我们眼前更加夺目鲜明。
奋斗一百天,智慧与梦想就能在六月尽情绽放。
奋斗一百天,未来与希望就能在六月美丽夺目。
奋斗一百天,汗水与泪水就能在六月结晶闪光。
奋斗一百天,20xx年高考大捷便是我们的胜利,永恒的辉煌。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十年,今将试锋芒。
让我们不负学校重托,不负恩师厚望,不负青春梦想,顽强拼搏,乐战不怠,全力以赴,铸我辉煌。
谢谢大家!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孤独和追求 篇七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偏概全,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既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学生。笔者深入阅读《荷塘月色》全文却有另一种发现:朱自清的心情并非“淡淡的喜悦”,而是浓重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文章开头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评论界的说法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与其猜测,不如不猜。且不管他为什么不宁静,对于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从文字入手,政治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只是辅助手段。文章值得关注的一句话“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它让作者感到愉快的不单是“荷香月色”,还有“独处”,甚至可以说,作者是因为“独处”,才能更细腻地感受自然界的一切,才有后文细致的刻画描写。
不但如此,对于朱自清而言,独处意味着自由。虽然他爱热闹爱群居,但也爱冷静爱独处,他希望忘却白天的杂事、烦心事,获得一个与平时不同的自我。他说:“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白天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是充满违心的事和话的,而他分明是想要逃避现实世界,追求另一个清静自由的个人世界。在这里,作者流露出的是浓重的避世思想,有众人皆醉,独善其身的意思;在这里,作者表现出的是不容于世俗的无奈和孤独;在这里,他所要追求的是自由。
文章的第4、5、6三节,是叙写荷塘景色的段落。这与其说作者在写荷塘的美,不如说是在写他的梦。作者下笔是很轻柔的,充满了梦幻的色彩。出水的叶子如舞裙,含苞的花如星星、明珠,香味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青雾是薄薄的,月光如笼着轻纱的梦,这一切都是轻柔的,飘渺的。这些词句变成了一种误导,让我们以为这是在形容荷塘的美,所以有人对“峭楞楞如鬼一般”提出质疑,认为这句话破坏了美感。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作者并不是要写荷塘的美,他写的只不过是荷塘给他带来的感受而已。他所写的是如同梦一样的荷塘,在梦里,既有令人愉悦的景象,也有让人心悸的场景。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构成了一入一出的对应关系。“我且受用”一句,是进入荷塘的句子,也是进入梦境的句子,“我什么也没有”是脱离荷塘的句子,也是脱离梦境的句子。“受用”和“没有”特别值得品味。作者原以为在荷塘里可以获得宁静,获得安慰,获得解脱。既然世俗和我不相容,但至少有荷塘可以亲近片刻。但是,蝉声和蛙声惊醒了他的梦,原来他“什么也没有”,这一片天地并不是“我”的,而是“他们”的,“我”只是这一片天地之外的一个人,“我”原以为到了另一个世界,却被这个世界拒之门外。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起家乡来了。
朱自清恋乡恋土的情结是十分浓重的。自其18岁离家去北京读预科之后,一直在外奔波,能够回家的时间极少。家道中落之后,朱自清家累颇重,辗转于杭州、温州、北京,有心顾家,却无法回家。又加上老父日渐衰弱,南方政局不稳,这种种情况让他更加思念家乡,思念儿时的那一片乐土。他在五月写下“踟蹰计行程,嘶骢何处行”的词句(《和李白〈菩萨蛮〉》),之前在《一封信》、《我的南方》等散文和诗歌中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他写到家乡,除了都有以“莲花”为联想的线索外,还在寻求一种精神的怀抱和回归。南朝采莲的旧事是那么无拘无束,自然纯朴。“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是自然纯朴,而不是春心萌动。朱自清在世俗中无法获得自由,在自然中无法获得自由,只能从对家乡的回忆中去寻找。但是他的这份期望很快就落空了——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
“无福消受”暗合“受用”一词,朱自清无法“受用”清华园的荷塘也无法“受用”家乡的荷塘。既然如此,他心中又生出否定荷塘的想法,于是发出了“今晚若有采莲的人,这里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但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慨叹。朱自清再一次回到了世俗之中,在他身上,无论是面对妻儿还是父亲,他需要更多地担负责任,同时渴望人生的自由。
我们在这篇文章里,看到的是一个孤独无奈的灵魂,他与世俗不能相容,渴望自然让他涤烦析酲,但他也不容于荷塘,于是转求家乡,家乡也不容他。他想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但是自由对于他而言,是奢侈品。朱自清奉行的“刹那主义”希望自己能活在“现在的生活里,不惆怅着过去,忧虑着将来”,这种思想决定了朱自清不可能抛下责任,卸下担子去忘乎所以地追求“自由”,他的精神从现实社会的“溜号”也只是匆匆的一瞬而已。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职业学院附属中学(201100)
我和书的故事记叙文 篇八
从幼年起,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打开记忆匣门,我似乎回到了那天真、快乐的童年时代。
那时,我才刚上小学2年级,就已经被书迷**,当看到别人买书的时候,我就眼馋,常央求妈妈也给我买。为这,没少挨妈妈训斥。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放学后我边走边哼着小曲,突然想了一个好主意:哼,妈妈不给我买书,我去书店看书,我高兴得像一只麻雀,远远的还没走进门,便看见店里面有很多人,我放心地向书店奔去。
我跨进大门,嘻,还好没被老板发现,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啊,终于挤到里面来了,顺手拿了一本我最爱的《格林童话》。我看着书,仿佛自己已经沉浸到了整个故事当中。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然亮了的时候,我才知道,我已经站在这里两个多钟头了。我咽了一口吐沫,好像把所有的知识都吞了下去。这个时候,我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自那以后,我在书的世界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日子。我似乎和每一本书的主人公都混在了一起,和他们一同悲伤,一同欢乐,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喜爱读书,,书带我在浩瀚的知识里遨游,书是我的营养品。我喜爱读书。李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