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高考家长网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自闭历程电影观后感,可以帮助到您,就是高考家长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自闭历程观后感700字 篇一
屠培梧
一部真实的电影,没有可以让人开怀大笑的情节,有的只是自闭症患者――坦普尔的成长经历。
在电影开始,坦普尔和姑姑去农场生活。以此来度过整个暑假。在那里,她就展现出了社交障碍和奇怪的举止。她不喜欢和人类在一起,而是和愿意和牛待着,去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她居然发现了牛的耳朵的秘密——当它注意到什么的时候,它的耳朵就朝向那里。当她狂躁的时候,她使用了牛的镇静方式。
电影进行到一半时,坦普尔被妈妈送进了寄宿学校。为了让自己镇静下来,她制作了一个“拥抱机器。”用的正是牛的镇静方式。第一次被学校发现,砸了;第二次,由于姑妈的据理力争,机器被保留了下来。在房间中,她遇见了她生命中的关键人物――舍友。通过这个盲人舍友,她找到了自己和社会的相处方式。毕业时,她作为优秀毕业生的代表,在台上演讲的一番话,条理清晰,她肯定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她推开了第一扇门。
从实习到工作,女人的身份使她处处被嘲笑,被当做怪胎。她想做一个牧场控制系统,让牛有尊严的死去。图中的一道道门,换男装,当报社记者,导师的死亡……“它们”一起关闭了坦普尔要走的路。一开始时,坦普尔的内心是无比害怕的,就像她把自动门想象为断头台一样。但追求改变,每次都大于害怕。她踏了出去,伸出手勇敢地去打开那一扇扇的门。
最后,在全国自闭症研讨大会上,她接起了主持人的话筒,面前出现了一座洁白的门。但她不会害怕了,因为母亲的爱,朋友的支持,姑妈的理解,鼓励着她走向那最后一扇门。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见许多困难。但只要像坦普尔一样,把它们想象成一道道门,穿过去就行了。
自闭历程观后感600字 篇二
赵志豪
自闭历程这部电影很有意思,这一片子讲了美国畜牧学家坦普•葛兰汀是如何战胜自闭症成为学者的历程。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十分励志的,这一部电影曾多次说过一句话“打开另外一个门。”我在电影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的“门”,比如克服自动门的恐惧感……可我认为主人公,最后在结尾穿过的门应该是生命之门,穿过主人公想象中的“门”她开启了一个新的人生,所以我认为她开启的是“生命之门”。
当然,主人公成长到最后,克服了自闭症的恐惧感,肯定有很多人帮助的,她生命的转折点是不断的遇到她生命中的天使,一位包容她的姨妈,一位深知她天赋的导师和那位永远爱她,从未放弃她的妈妈,还有她的失明室友的理解等,才帮助主人公到最后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这些人都给予了主人公很大的帮助。比如主人公坦普尔的导师卡罗尔,正是卡罗尔发现坦普尔有很强的视觉思维能力,于是在寄宿学校中,申请教育一个别人都不愿意管的学生。卡罗尔不仅挖掘出了坦普的才能,而且教给了坦普尔很多的东西。卡罗尔告诉她要记住最好的人和动物,这样他们才能活在他们的心里面。在卡罗尔去世的时候,坦普尔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她记得卡罗尔教她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她试图记住卡罗尔的出现。卡普尔还告诉过她,面对未知想象他是一扇门,门后会出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将影响了坦普尔的一生。
从卡罗尔博士对坦普尔的仁慈,对坦普尔的爱和付出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力量。
总的来说《自闭历程》是一部很感动人心的励志电影。
自闭历程观后感 篇三
《自闭历程》是美国拍摄的一部关于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成长的影片。影片主要讲述19X1到19X8年间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的坦普·葛兰汀的学习成长历程。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生记录,本片追忆坦普从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尽管她患有自闭症,但却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对理想的执着,还有老师、亲人、朋友的帮助,她成功的获得了伊利诺大学的畜牧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现今世界少数的牲畜处理设计与建筑专家之一。
如果问这个世界上,谁拥有最纯真的笑脸,最纯净的心灵,答案无一例外,是孩子。是的,只有孩子才具备天使的一切潜质,才能让成人的世界透过温暖,不管他是黑皮肤还是黄皮肤,不管他是聪明还是愚笨,不管他的身体是否有缺陷,他都是应该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存在。然而在《自闭历程》这部影片中,坦普四岁了还不会说话,受到刺激时还会尖叫。她抗拒进行肢体触碰,拥抱,这个对常人来说随意自如的行为,她都不能做。在应该得到拥抱和抚摸的年纪得不到满足,也因此她的世界越来越封闭。坦普无法识别表情和复杂的语义,牲畜的叫声,电扇转动、切菜的声响,在她的耳中都如雷鸣般突兀,让她不知所措,挫折感与狂躁感笼罩着她。她习惯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由于对外界的毫无交流和沟通,让她不了解其他人,缺乏社交能力。
我最喜欢该影片里的一个小片段,就是在科学老师的“遗体”告别会上,坦普追悼后,准备离开前,坦普轻轻的给了她母亲一个拥抱,在母亲还没来得及反应后她就离开了,母亲哭了。如果说《自闭历程》是一个拯救生命、唤醒灵魂的故事,那么一切的救赎应该首先感谢这个人——坦普的母亲,第一次指导自己女儿的不同,被医生告知是自闭儿,到医生怀疑身为母亲的她没有尽到照顾者的责任,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心和关怀。那时候的她悲伤无助,痛苦无奈。尽管她在苦苦的挣扎,希望医生的判断是错误的,但身为母亲的她又能马上的做出了理性的选择,放弃所有的工作,照顾坦普,教坦普说话,耐心的等候坦普能成为正常的小孩。然而,她每一次身体的靠近,都只能使坦普退缩,抗拒。每一次的尝试都让这个母亲伤心欲绝,即使她知道这不是坦普的本意。可就是自闭症,让这个普通平凡的母亲觉得此生和女儿的拥抱都是一种奢望。因此,当坦普主动拥向了母亲——把那个只和机器偎依,拒绝包括母亲在内的所有人触摸的身体拥抱了母亲。也许这个拥抱对我们来说只是感动的,但是对母亲来说,这个拥抱让她等得太久了,在她还没有做好准备,还来不及品味这其中的幸福时,她看到的只是坦普离去的背影。尽管镜头里母亲的脸上似乎还有一点不自然,那仅仅只是一瞬间,随后我们看到母亲泪水潸然,眼睛里透露的是巨大的满足与幸福。而在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中强调儿童的父母在其成长中首先负有责任。也就是说,这类特殊儿童的父母的坚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期待的教育才能有奇迹发生。“期待”其实不是盲目的等待,是在行动进程中的期待,是含有积极心理暗示的期待,母亲与其他人的不离不弃并寻找帮助她的办法这才是出现奇迹的关键。
我们总是在感慨母爱多么多么的伟大,强调母爱如此如此的无私,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母亲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流了多少血,多少泪,母亲失去了什么,而我们看到了多少,又为她做了多少。
自闭历程观后感700字 篇四
邹永卓
今天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看了《自闭历程》使我受益良多。
女主坦普·葛兰汀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她因为这个病而吃尽了苦头,电影一开始,年轻的葛兰汀来到了自己的姨妈家度假,但是却因为自闭症的原因而不敢跟自己的亲人接触,她易怒,容易生气,而唯一能让她冷静下来的只有那群牛。葛兰汀想要拥抱,可她又怕接触人。偶然的一天,她发现自己能在固定牲畜的“挤压机”上冷静下来,她喜欢那种感觉。镜头一转,假期已经过去,葛兰汀上了大学,可是大学并没有改善她的自闭症,为了平息自己的情绪,葛兰汀在宿舍做了一个“挤压机”。葛兰汀遇到了麻烦,因为学校不允许出现这种设备。为了能让“挤压机”保留下来,葛兰汀做了个心理实验,写了份论文给教授。报告打动了教授,设备得到保留。
影片回到了葛兰汀的少年时代,她4岁还不会说话,被医生判了“死刑”,她妈妈把她送到寄宿学校念书,在这里葛兰汀遇到了自己的恩师,卡洛克博士。恩师发现了葛兰汀认识世界的角度,葛兰汀是通过图像认识世界的,这是她的天赋。在恩师的指点下,葛兰汀考进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葛兰汀读了研究生,在机缘巧合下,葛兰汀获得了设计整个屠宰场的机会。她的设计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却大大提高了屠宰效率。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葛兰汀参加了一个自闭症的研讨会。她打断了所谓的学术发言,走到台上向观众诉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影片到此结束。
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女主身患自闭症的同时也是一个天才,凭着努力达到了自己的人生巅峰。我觉得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努力就会有收获,即使身处绝境也不能退缩的道理,还教会了我们如何与自闭症患者相处,呼吁我们关爱自闭症患者!
自闭历程电影观后感 篇五
传记电影《自闭历程》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动物科学家坦普尔。葛兰汀的真实故事,这让我想起了作家杨朔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心里都埋着一团火种,只要善于拨弄,它就会熊熊燃烧。”对于教育者而言,咱们应该如何探寻孩子心灵深处深埋的火种?如何拨弄孩子心中希望的火种?影片已为我们指引了路径----这就是尊重、理解、欣赏每一位学生。
在我看来那些_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她叫李静,是个长得很乖巧的小女孩,李静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愿上学,即使硬把她留在校也是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漠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联系其父母,希望从他们那能得到答案。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她从小都是外婆带大,外婆也没什么文化,平日里只管她吃饱,很少与孩子交流,更别说教孩子了,将要上四年级了,父母才把她接到身边。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她经常一人呆在家,也很少与父母交流,加之原本间的感情就很淡薄,环境又陌生,导致她性格孤僻,行为也较散漫。在学校里,她总觉得老师、同学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时间久了,便成为班上的后进生。
班上的孩子都对老师特别热情,经常会围着老师转,我也很习惯在课后把孩子们叫到自己身边,和他们聊聊天,李静同学也在其间,不过在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谈论声中,我看到她总是欲言又止,于是在课间十分钟我常常关注她,请她教教我那些新鲜的玩具怎么玩;问问她这件漂亮的新衣服是谁买的?考考她学懂了吗;对她说老师想听听她的观点,告诉她这几天进步了!今天和同学吵架不应该……告诉她老师想听听她的心里话……在这种轻松的聊天氛围下,及时把握好了教育的契机,自然而然地提出对她的一些要求。与此同时,并把她在校的进步及时打电话给家长,让家长予以表扬。一个学期下来,她愿意主动与同班同学聊天了,偶尔还能听见她爽朗的笑声。
李静同学的转变、电影《自闭历程》的主人公坦普尔。葛兰汀的成长,让我深深认识到,尊重、赞赏、理解在教育实践中对孩子的激励作用。获得他人的赞赏与肯定,达到自我实现,是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以后精神上的一种高级需求。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受到表扬后的行为,要比挨训后的行为更合理、更有效。
教育专家韩凤珍曾说过:“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不是命中注定要做后进生。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团希望的火种。只要我们做到像影片中的导师卡洛克博士那样,一如既往地鼓励、支持、指引我们的孩子们,用尊重、理解、支持去拨弄每一团火种,用欣赏去关爱每一团火种,用《一个也不能少》的师德底线去呵护每一团火种,我相信每一团火种都会熊熊燃烧……
自闭历程观后感1100字 篇六
吴佳锦
坦普尔是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女孩。她无法理解常人的情绪,不擅长社交;但是又出奇的拥有超群的图像记忆能力,满分作文网对于科学和动物有着不寻常的热爱。在他人眼里,坦普尔就是一个精神失常的怪女孩——她很少被人接纳,同时惧怕被人触摸。这样的孩子可能很难在门外的世界生存。但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坦普尔去到姨妈家度假。在牧场的门被打开的时候,坦普尔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将被改变。
牧场破旧的门后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牛们沐浴在它们自己扬起的灰尘中,日光随意地照射着干草堆和木栏栅。坦普尔对人们格外警觉,但是对动物们却格外温柔。在暑假中,她与牧场中的动物相处融洽,有时甚至和牛一起在泥中打滚。她对自然的感情使她向留在牧场——但是,他的母亲尤斯塔西亚希望她读大学。坦普尔不忍心让母亲失望,于是跟随母亲踏进了大学的校门。
大学的校门口人潮如流,明晃晃的太阳使坦普尔的脸庞有些发烫。伴随着强烈的眩晕感,坦普尔来到了宿舍。宿舍空无一人,坦普尔因为不适应环境而情绪激动起来。母亲只好让她一个人静静。这时,母亲的记忆回溯到坦普尔的小时候。
医生无奈地告诉她:“自闭症”。她的心中还残存着一线希望,“那么,我要怎样做呢,才能使孩子痊愈?”医生的建议是,将孩子送到专门的疗养院。母亲拒绝了,她把沉默的孩子带回家,教她说“dog”“cat”“mother”,而女儿只是一声不吭地看着天花上的耀眼吊灯,如果没有妈妈的坚持,坦普尔的未来只是一片黑暗。
在和大学老师的争辩中,坦普尔寻找中学科学老师的帮助。
学校办公室的门内是坦普尔的母亲和几位负责招生的老师。母亲想让坦普尔入学,但其他的老师都因为坦普尔的自闭症而犹豫。这时,一位教授发现了坦普尔的过人天赋,决定让她入学。这位教授便是卡洛克教授,他用自己的慧眼发现了坦普尔的天赋,然后又用爱与智慧教育了她。母亲说“diffrent,butnotless。”他说:“与众不同,但不比别人差。”卡洛克对坦普尔的影响是一生的影响,为坦普尔打开了一扇科学之门。
大学时,坦普尔一直研究畜牧业。她对动物的耐心,智慧和爱让她取得了许多成功——这同样离不开她在卡洛克门下度过的三年和在牧场的暑假。直到她硕士毕业,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她参加了一场关于自闭症的研讨会。当研讨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坦普尔打断了所谓的学术研究,准备走上讲台诉说自己的经历。
在走上讲台的过程中,她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扇流光溢彩的金色大门,也许门后就是崭新的世界。
自闭历程观后感 篇七
昨天根据心理老师推荐看了一部20xx年上映的自闭症为题材的剧情片,这是根据美国畜牧学家坦普葛兰汀人生经历改编,讲述了她如何战胜自闭症成为学者的历程。
片中有价值的信息很多,尤其在对自闭症个案特征的分析和描述、自闭症患者融入社会和个体自理方面,以细腻的情节展示给观众,同时,该片对有自闭症侯群患儿的家庭来说意义非常。
坦普葛兰汀(克莱尔丹尼斯饰)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她的妈妈(朱莉娅奥蒙德饰)为了抚养她成人吃尽了苦头。1966年的暑假,葛兰汀来到了自己的姨妈家度假。在这里,葛兰汀对牲畜特别感兴趣,因为自闭症的原因能促使她像牲畜一样思考。
后来她发现自己能在固定牲畜用的挤压机里安静下来,挤压机对她有安定神经的作用。暑假很快就过去了,葛兰汀来到了大学。可是大学生活并没有改善她的自闭症,她依旧与人疏远、容易激动、拒绝别人的拥抱和触摸。.。.。.
剧中葛兰汀与盲人室友的相处的情节,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同时我也觉得这在葛兰汀的整个人生中是占据着意义非凡的位置的。
葛兰汀然她有着典型的自闭症侯群特征,但是他一直就读的都是普通学校。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过程中她遭遇了许多误解和非难,甚至曾一度想放弃求学,直到她的新室友一个有视觉障碍的女孩的出现,在所有人都不理解她用自己制造的挤压装置给自己拥抱时,新室友却几乎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的接受并理解了她的这一举动,并让惧怕与人身体接触的葛兰汀带领自己去观看电视节目。.。.。.
葛兰汀与室友的快速、顺利而友好的接触让我有这样的感受:社会的宽容,学校的接纳环境和态度,包括学校老师、同学的认同和接受,更多为特殊个体提供的是来自外部的一种能够更容易适应的氛围。而特殊个体内心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价值感则更容易在与自己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中间得到回应,突然明白为什么在有些随班就读的例子里会出现孩子在资源教室比普通教室更活跃的情况了。也许是他们都更为敏感且有着同样的心理背景的原因吧。
纵观整个特殊教育的发展,主流社会从对残疾者的遗弃,到慈善性质的隔离、救助和生存教育,再到回归主流、一体化和融合教育。我们似乎一直是在做一个单方向的工作,即主流社会能够做些什么去让特殊个体拥有更好、更公平的生活,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不论从伦理层面还是实证层面都无可辩驳,并且我们也应该继续这项工作,但我们在努力做到如何更自然、公平的去接纳特殊个体的同时,也应该想到,我们是不是也在同等程度的被特殊个体所接纳?这种双向的接纳和交融,才是更符合我们理想的融合不是吗?
葛兰汀很幸运的是她有一个不愿放弃的妈妈,以及遇到了自己的恩师卡洛克博士,卡洛克博士通过自己的慧眼发现了葛兰汀对世界认知的角度,发现了她的天赋。原来葛兰汀是通过图像来认知这个世界的,为了让葛兰汀明白自己的优势,卡洛克博士通过一个视觉问题让葛兰汀明白了自己的天赋。
卡洛克博士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与众不同,而不是不如他人。回到我们的融合教育之中来,其实现在还有很多的人对于特殊孩子还是有着不一样的眼光和看法的,带着同情的心在看待,有同情心是好的,但是个人认为融合教育的发展更多需要的是接纳,不把他们当成特殊的看待。
不要用有色眼光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每一个人在上帝眼里都是上帝独一无二的。特殊的人身上可能有独一无二的天赋是我们不能具有的。学会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自闭历程观后感1300字 篇八
郭泽佳
这部影片讲述了身患自闭症的坦普尔如何战胜病症成为一名优秀的畜牧学专家的历程。
影片开头,主人公来到姨妈家度假,她为牧场打造了一个更好的自动开门设备,打开了“认真观察,付诸实践”的第一扇门。在房间门上的纸掉落后,她发现自己能在给牛打预防针所用的挤压机中做到像牛一样舒适,于是她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挤压机。来到大学后,因为她不愿意与人接触交谈,对陌生人、事都非常抗拒,从而没人接受她,常常嘲笑、排挤她,导致她每天情绪很不稳定,她就在宿舍中造了一个挤压机,不料被校方发现,扔掉销毁了它。为证明挤压机不仅对自己有效,对别人也会有不同效果,为此她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并写了一份论文交给教授,成功的保留了自己的机器,这是她打开了“为维护自己东西所做出的抗争”的门。
影片接着回到她四年前专为自闭症患者开的寄宿学校生活,遇到对他影响深远的恩师卡洛克博士,他曾在美国NASA工作过,他发觉了坦普尔对世界的特殊认知角度——即通过图像来认识事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天赋。他通过一个“视觉问题”,触发坦普尔的研究,在众人的不信任与无数次失败中,她制造了该问题的模型,并证明了自己对图像方面的天赋,最终在恩师指点下,考入了大学。这是本片的一个转折,也是在卡洛克博士的一个帮助下,他理解、同情她,给予她心理上的支持,解决她学术上的种种困惑,激励她向自己的兴趣去研究,让她的成长空间更充实了,可以说,影响并促使坦普尔最终成功的人,有她母亲和阿姨的理解、支持,最为重要的是卡洛克博士的指引、教导。这次她打开了通往自信的一扇门。
另外她的盲人朋友也相当支持她,这也使得她慢慢开始不再不适应肢体接触,而是慢慢接受,也开始懂得如何人际交往。大学毕业以后,她选择了畜牧学,并在观察思考,到处走访后,写出了许多了不起的论文,并刊登在了报纸上。在屠宰场研究期间,目睹了因失误而造成了许多牛死亡的惨状,以及总听见牛人们不同大小的哞叫声,她开始了不断的探索。她还曾俯身爬遍整个屠宰场,详细的记载了各种影响因素,机缘投巧,她可以设计整个屠宰场,并在牛仔们的反对下拆除过,后来不断改良制作设计,出了更加完美的结构,并在与上级的会议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解析整个屠宰场设计,却因成本过高,被一再反对,而她没有放弃,坚持她的依据进行辩驳,最终被同意通过,大大提高了屠宰效率,也大大减少了牧场主损失,她在这期间没有被困难阻险、失败打压战胜,始终坚定不移来回走访,最终大获成功。
就如卡洛克博士的比喻,他把坦普尔人生中所面对的重要关卡都比作是一扇门,一扇呈现崭新世界的门,引领她从个人天地走向世界,不断迈进的,不只是导师,母亲、阿姨、朋友的支持,更有的是她对自己的不放弃,不言气馁。她之后还在自闭症研讨会上打断学术发言,走到讲台上发表讲述自己的经历,这则是一扇迈向辉煌的门,她吐露心声,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帮助自闭症患者以及如何对待他们。
我们的人生也许正是这样,不必将自己封闭起来,要勇敢的去尝试,去推敲,去打开一扇扇通往光明的大门,去探索未知、发掘兴趣,去拥抱世界万物,哪怕一路上坎坷险阻,一路上磕绊摔倒,也要挺起身板,站立起来,拍去灰垢,继续向前。
自闭历程观后感700字 篇九
王汇鑫
坦普尔在小时候被诊断为自闭症,但妈妈还是将她送去寄宿学校中磨砺她。这便是坦普尔的人生中的第一扇门。坦普尔的第二扇门是遇见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卡洛克博士,不断地给他出难题,坦普尔一次次突破。
在坦普尔高中毕业后,她被送到了安姨的农场,开启了她人生中的第四扇门,她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东西——牛。在牛的身上,她找到了归属感。
后来坦普尔选择去上大学,是她自己对自身心理上的突破,也便是第五扇门。不久后他到养牛场工作,并发现了养牛场的弊端,自己发明装置,也成功说服了各大养牛场的老板。他这个第六扇门的顺利开启让她的心灵也慢慢放开。让她开启第七扇门时,就是她走向演讲台。她是那么的自信,眼神中也充满了光亮,她将帮助更多的自闭症患者走向光明!
我个人认为,坦普尔成功的因素中包括了妈妈的理解。妈妈是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的博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当她得知坦普尔患有自闭症时,没有向不可抗拒的命运妥协,没有将坦普尔送到疗养院,而是独当一面,花费时间精力培养坦普尔,她坚信她不比任何人差,妈妈的信任与陪伴造就了一个天才坦普尔。
另外一个因素是安姨对坦普尔的支持,当坦普尔将头与身体放入固定牛的工具里解压时,安姨没有阻止她,反而还劝说生气的妈妈。这让迷茫的坦普尔决定去开启大学生活。
第三个因素是卡洛克博士对坦普尔的启发与栽培,是卡洛克博士让妈妈同意让坦普尔留在那学校,卡洛克博士看见热爱科学的坦普尔天赋异禀,于是,他交给坦普尔许多难题,让坦普尔突破自己,也在同学们面前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证明了自己。这使坦普尔增长了自信心。
最后一个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坦普尔自身的性格与天赋。坦普尔对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与质疑,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越挫越勇从一开始不敢与人交流到自信地上台演讲,一步一步的向他人证明自己最终走向成功。
自闭历程观后感600字 篇十
巫菲菲
我们语文老师说过一句话"家庭中如果有个自闭症的人,会影响到整个家庭”这句话让我感到疑感,可是看完这部电影,我得到了答案。
电影中,这个小女孩在四岁时就患有自大闭症的困扰。四岁还不会说话,不喜欢玩具、布娃娃,更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喜欢撕东西,情绪混乱,没有情感也不懂爱。长大后,她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改变,她不明白女孩为什么为男孩疯狂,她不明白别人的表情的意义,她说话语速快,又老重复,因此被别的小孩嘲笑为复读机。
这样的坦普尔像从小就躲在自己的小黑屋里把自己封闭起来,医生建议妈妈送她去专门的疗养院,可妈妈觉得这样就像把孩子遗弃了。她说,她的女儿很聪明用可以跟别人交流,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过生活。
电影一开始,坦普尔被送到农场安阿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坦普尔找到了让自己开心的事,找到了使平静情绪的东西。和牛呆在一起,一台挤压机,和牛呆在一起让她心情愉悦,在挤压机中被挤压让她感受到了被拥抱的感觉。
妈妈跟阿姨还有卡洛克博士是她精神支柱让她开启了第一扇大门。老天是公平的虽然她有自闭症,但是她有超人的天赋,她能像拍照一样把眼前的东西复印到大脑中。一次又一次的勇敢,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一次研讨会上她大胆的说出了白己自闭的经历,后来她母亲也在研讨会结束的法那一刻拥抱了她,很轻很短暂却让坦普你感受到了爱。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用自己的方式击破一堵堵墙,打开一扇扇门,不要用自己的认为去评价任何一个人,你永远都不知道他们的潜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