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成名之作。全文主要讲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厉批判。作者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扭曲、腐蚀文人灵魂的罪恶,并用许多事例来证明了这一观点。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4篇】,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700字 篇一
回忆匆匆而逝的暑假,除了“泡”在作业和课本中,也许其他对我产生影响的只有一样——读了几本好书。《儒林外史》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它给我很大的启发。
《儒林外史》出自于清朝小说家吴敬梓之手,它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在我的心中,它毫不逊色于四大名著。它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也许有人会说:“《儒林外史》我没读过!”没读不要紧,只要读一下它的典范《范进中举》,你就会深有体会。
《范进中举》中,范进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时才中举,等于初三复读了三十三年。可见当时科举考试的重要性。科举考试使范进自五十四岁后享有荣华富贵,可那是他已五十四岁,他所创造的财富值得他所拥有的荣华富贵么?这也正是它的弊端。在当时,像范进这样的人很多。除了会读书,他根本就没有为社会和国家承担丁点责任,家里都穷的叮当响,他还要家人供他读书,可悲啊!在《范进中举》中,我也看到了那时人们的爱慕虚荣,范进中举前收人欺凌,中举后受人敬仰,同一个人,前后转折怎么这么大呢?一个字,“钱”!
也许有人会说《儒林外史》反映的是历史。不!它反映的就是现实。现在许多家长的眼里整天就是俩个字:“读书”!家务,起居都不用做,学生只需学习,成绩象征一切,这和范进有什么区别?家长整天说:“考上大学就会有好工作,那么你就会出人头地!”不!考上大学,只意味着你在书本知识方面过关,并不代表你能适应社会的考验!也不代表就有好的工作。
对了,说到爱慕虚荣,现代人都是以前人的“楷模”,现代人眼里基本只有一个字“钱”!
面对当今的金钱社会,只有人人心中都存在一种爱,才能温暖它。对于学习,我们要理智,学习成绩不一定是first!不是么?你认为呢?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二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此为鲁迅先生对文木老人所著的《儒林外史》的评价,可见此书成就之高。我读罢全书,果然觉得回味无穷,其中王冕是最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和陶渊明一样的真隐士自风流,让世人为之景仰。
“隐而不仕”四个大字可谓是高度概括了王冕一生的追求。但是既已成大器,又为何不从政呢?以他的才华,荣华富贵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个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使我困惑不已,很是不解。但通读全书,答案便可显而易见了,贪官当权,小人得志,社会颠倒黑白,人民苦不堪言,为保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故隐而不仕。而这一行为便与之后粉墨登场的假儒士显得格格不入了,但优劣之分便呼之欲出了。假儒士们个个势利、贪婪、刻薄,而王冕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是一个真儒士、真读书人也。
再回望王冕的童年,便更为其能够成才而啧啧赞叹了。幼年丧父,母亲以针线活为生,而王冕读书的费用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不久后,王冕不得不辍学,为人放牛,王冕平庸的一生似乎已成定局。但王冕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以节衣缩食省下钱财托人购得图书自已钻研。其好学的劲头令多少人自愧不如啊!
可是,真正让王冕名声赫赫的却并非读书,而是作画。
话说当天,乌云密布,须臾大雨倾盆,正值夏日,荷花正艳,分外妖娆。雨过天晴,露珠在荷叶上肆意滚动,红绿相袂,阳光照耀,美丽动人。王冕见了,好生喜爱,于是便心生留住之意,可又能奈何。思来想去,倏然间灵光乍现,何不以画定格此美景。
寒来暑往,持之以恒,画枝终成。所画之物,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抚掌叫绝。
渐渐,王冕名声大噪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画师。地主官僚都欲购其所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心而作,不畏权贵,也不在意官爵,颇有陶公之风范。元灭明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慕名拜访,拟授王冕官职,但王冕并未接受。而那些假儒士与王冕是截然不同的,他们虚伪无立场,以隐博名,将钱财视为挚爱,抛弃尊严,真是可悲啊!
除此,王冕之孝也是感煞众人,亲奉汤药床前伺候母亲六年,又坟前守孝三年,且严遵母亲遗嘱:世不为官。他也成为世人举孝廉的楷模,被竞相效仿。
王冕的一生并非大富大贵,但他无惧权贵,忠守孝道,淡泊名利,自在洒脱,将自已的情感全部寄托于书画作品中,是一个真儒士。这也坐实了他在小说第一回的原因。而每当忆及此书,我都不得不想起王冕,他的一言一行,至今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标杆啊。真的隐士无须荣华傍身也自成一代风流人物。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三
读了《儒林外史》,游了一趟“儒林”,见了众多“士人”——那些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们,以及众多官绅百姓,只觉得他们可笑又可悲。
想做官,五十四岁,仍然去考秀才的范进;年老,饱受屈辱的老童生周进等等一群被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被腐儒呆气所侵蚀的读书人。在他们眼里仅仅只有博取功名这一条道路,逐渐迷失自我。
在这等风气之下,身处市井之人也被污染,大多数成为腐败的科举取士制度的帮凶。
胡屠户,一个杀猪卖肉之人,本是平稳生活,却趋炎附势。对于中举前的范进,一口一个“穷鬼”、“现世宝”,贬低至极。直至范进中举,直称“贤婿”。我们看到的是胡屠户滑稽的样貌,但他却是迫不得已,在当时没有一点点能力,也不能去博取功名,为了能在市井安下身来,只有如此,他看不起人,是个墙头草,为了生存仅能这样。这便是可悲之处,没有丝毫权利与保障让自己享有,仅能投靠他人,做一个趋炎附势之人。还有他的邻居,一听到范进中了,送米送鸡,送鱼送肉,大家都是盼着身边的人博得官位,好让自己有一席之地。
风水先生余敷、余殷二人,作者用“拿出一块土,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然后手指头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了半天。”这一滑稽动作描写让人忍俊不禁,他们夸张的演绎让主人信服,从而达到骗钱的效果。在这个世道,虽然他们不去做正经事却用着坑蒙拐骗的方法来赚钱,但他们都是为了生存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生存。
那位带着两个丫头嫁到鲍延玺家的王太太,使唤丫头如呼风唤雨一般“叫的太太一片声响”;聪明的鲁满分作文网小姐虽是十一二岁讲书读文记得三千篇考卷,但还是被四书五经封锁思想,不读千家诗,解学士诗,只读四书五经,禁锢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了现实中的呆儒;还有胡闹的方巾,被打的“磕头如捣蒜”,两人交易从中获利的成老爹,贪婪无耻、不要脸面的卖权婆等等新的卑劣肮脏的市民形象出现在当时(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的社会中,让人愤慨。
还有那见钱眼开,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王德王仁,临死之前还心疼那两支灯芯的严监生,虽是大户人家,但还是吝啬,势利。让人不得不服思考的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
但在这样虚伪刻薄的社会中,总还是有善良正直的人。
家庭贫困,卖画放牛为生的王冕,听取母亲的建议,忠孝两全,隐居会稽山,不愿为官。虽然致力于科举,但不同于范进周进那种尖酸虚伪、痴迷官位的马二先生,找一个寄生的职业,乐观向上,不被科举制度迫害,坚守自我磊落正义。不谈及这些知识分子,也还有一些平民百姓,认识到科举制度的黑暗,看清世道。
像王冕的母亲,匡超人的父亲,都劝他们的儿子,放弃名利,不要继续被四书五经所迫害。可悲可悲,但最终匡超人还是背弃父亲的遗嘱,成为一个追求名利的人,迷失了自我。
可能《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缘故,作者还是把重点放在那些反面人物的面上,而正面人物就少了很多。但在正面人物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正直君子,所有的秉性,在黑暗的风气中,仍保留自己的气魄。
《儒林外史》中描写的儒林世态,万千变化,儒生们往往可能因为滑稽的行动惹我们哄然大笑,但他们所做,可能是迫不得已,有自己的难处,以百种态度生活在黑暗的世道中。
儒林外史优秀读后感1100字 篇四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