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美育课堂的观后感(优秀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您精心整编的美育课堂的观后感(优秀7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听讲座美育教育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美育教育课堂观后感 篇一

专家的讲座精彩极了。她们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而让家长扮演孩子的角色做一些体验游戏,时而播放一些现实生活版的有关家庭教育不当而发生悲剧的影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直接渗透人心,催人泪下,我被深深的吸引了。两个小时的讲座,感觉瞬间而过,使人意犹未尽。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夙愿,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往往在家庭教育中盲目的搬出老一辈教育自己的方法粗暴的用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身上,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使得其反。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对孩子的教育更是竭尽全力的,但听了今天的讲座我发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在不经意间伤害着孩子,而且已经很久了。拿我来说,专家每一个讲题都会戳中我的痛点,比如父母要尊重孩子,要放下姿态和孩子平等的交流,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诉说。这样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有什么事儿才会第一时间给父母说,寻求帮助。反之,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有隔阂,孩子遇到什么事儿也不会告诉父母甚至会刻意瞒着父母,往往自己处理不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后果。可作为母亲我一直把他当小孩看,很少正儿八经听孩子的心声,经常对孩子的话敷衍了事,只要求孩子必须重视和绝对服从我的“旨意”。现在想想,作为母亲我竟然就这么理所当然的剥夺了孩子享有尊重和平等的权利,更要命的是我一直认为这是对他的爱,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爱孩子请尊重孩子”。

还有,当孩子有不好的习惯时行为矫正的最好方法是关注好的行为忽视不好的行为,不要故意放大孩子的缺点,要肯定和放大孩子的优点,使孩子变的自信,否则孩子就会越来越不自信。当我听到这里时感觉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简直是个反例,每当孩子做作业慢的时候我总会絮絮叨叨训斥半天,并且说一些打击孩子自信的话,比如会故意夸大其他同学写作业多快多快,而故意放大孩子的慢动作,“你就会磨蹭,你就是慢,慢,慢……”除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没有一点正确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除了受得委屈以外依然茫然无助,结果几年下来也没见孩子写作业速度提高,反而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了。不得当的教育不但不能有好的收获,反而会推波助澜使孩子从心里认同了自己的这一“缺点”,久而久之孩子会把这种“缺点”当成自己的性格。孩子就是父母手中一块待雕琢的玉,玉雕的优劣皆出自父母的手艺。只有父母手艺精湛才能雕出美轮美奂的稀世珍宝。

再比如,当孩子犯错误时要对事不对人进行教育,更不要粗暴的打骂孩子。老说孩子怎么怎么不好会使孩子潜意识认为自己天生不优秀,没有别的孩子好,从此失去上进心。打骂只能导致孩子今后更加叛逆。这一点我自叹也做的不尽如意,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常常会说他笨啊,没出息啊之类伤害孩子自尊的话。总之,这次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打铁还得自身硬。想教育好孩子,光有爱是不够的,首先家长自己得学习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起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否则我们所谓的教育恰恰是家庭教育的反例,不但起不了好的作用,反而会南辕北辙。

记得曾经有老师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不尽如人意、不顺心、烦恼、忧愁,甚至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会接踵而来。尤其是孩子的学习让我们头痛不已。从专家讲座中让我深深感到,作为母亲,更要学会宽容。宽容是教育孩子的秘诀,宽容比惩罚更有收获,孩子犯错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母亲更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一步步地走在通往孩子心灵的小径上,和孩子一起承担错误,一起找出错误的原因,正确引导孩子改正错误,从而使孩子在温暖的阳光下成长。

通过这次聆听学习,虽然不能说我已经掌握了一套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但最起码使我认识到自己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匮乏,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教育中存在的有些错误的方法,使我从思想上对孩子的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我相信,在我今后的努力中自己和孩子会一步步前进。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 篇二

美育是培养人的审美意识,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人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它和德育智育一样,是学校贯穿到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一项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长期的教育和任务。它能改善环境,净化人的心灵。最重要的是,美育启发了我们,有美育的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同样,在此次的培训课堂中,培训老师言传身教的体现出来的,以及运用于课堂中的美,我们领略到了美育的风采,感受了美育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深的影响。

自然界是按美来设计的,美国物理学家阿热在其《可怕的对称》中写道。其实,审美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物理学的驱动力。物理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自然中的许多形态都是圆形的。圆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圆满、完善之类的说法。大自然本身似乎就是按照某种美的法则来生成和营构的。我们地球的球体现这种自然本身的完美。说一个东西美,对称与不对称是其中一条法则,一片树叶。你会惊叹按照数学上对数形状排列,也就是最美的形式排列着。人以鼻梁的中线垂直延伸,可以相当精准地分成左右两半均等的对称体。这种生理的决定,人视觉上有基本的审美要求,不合对称原理的东西就会引起人的脑垂体的不良反映,而出现不舒服、反感。但自然界,绝对对称基本上是没有的,只有对称中的不对称才有艺术效果。绘画如果完全对称,就成了图案,桂林山水倒影绝对对称是不美的。科学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科学的艺术化过程。换言之,人类行为的高级状态,都是艺术的状态。符合真善美的理想的境界,都会殊途同归,通往艺术的境界。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篇三

成为一名老师,已经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既然选择教育的这条路,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好老师,怎样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师呢?优秀的教学成绩?评上中高级教师职称?我认为一名好老师,不能从教师的角度评判,而是要从能否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从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评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做了深刻的阐述。

拿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几行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这条主线贯穿了整册书。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讲到“呆滞的思想是指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样一堆不能运用的知识,你觉得他能够储存在大脑里多久呢?一周,一个月,一年还是两年?很多同学出了考场就已经把这些知识忘掉了。那同学们在他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里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这些很快就忘掉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本书当中还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他们生动活泼起来”如何防止思想上的僵化呢?

第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的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学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接受能力来合理的安排科目。做到少而精,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第二、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新学的每一点知识都要讲的清楚明白。教同学们学习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同学们彻底的掌握,能够真正的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对老师尤其是初中高中的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老师必须要十分清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因为这牵扯到了速度和效率的问题。学生的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都是有固定时间长度的。初中三年后面对中考,高中三年后面对高考,这是暂时没法改变的事。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不能让同学们的思想僵化,所以说教育的艺术绝非易事,克服教育的困难,特别是初级教育中的困难,值得最有天分的天才来为之努力。

第三、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设置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一点在咱们国家暂时不太现实。因为全国绝大部分的同学是要面对中考和高考的。要想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就不得不面对考试所规定的科目。

第四、根据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教学。孩子年龄阶段不同,智力发展也不同,只有根据智力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最适合孩子的教学才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第五、有创造性的人。要想教导出思想不僵化有创造性的学生,就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老师,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管理层和校长。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也许这条路不是那么平坦,但是值得每一个教育人为了这个目标奋斗。

听讲座美育教育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美育教育课堂观后感 篇四

长久以来,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家长最关心也是最困惑的一个问题。作为培训机构的老师,不论从目前的工作上还是以后的家庭方面考虑,了解家庭教育的方面的知识都是很有必要的。上周,听了钱老师和陈老师的讲座后,让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聆听讲座,有以下几点体会:

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每周在校的五天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1、言传身教法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教育孩子,这种效果明显不会有效。你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自己却惬意地看着烂俗的电视剧,玩着网游,这让孩子情何以堪呢?所以,以身作则,比千言万语都更管用。

2、学会赏识教育

都说孩子还是自己的好。所以说,从内心赏识自己的孩子,应该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只是,家长要做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当,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的不如意就苛责孩子,更不要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而迁怒孩子。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孩子的诚实、善良、守信,这些都是很多大人所不具备的。能一口气说出孩子10条以上优点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从小树立自信,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3、学会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易。其次,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家长如果总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再者要有耐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

总之,感谢公司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了这次培训,让我在家庭教育方面受益匪浅。感觉自己需要提高的还有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听讲座美育教育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美育教育课堂观后感 篇五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任何一次听课或听讲座,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经验,因此我怀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想法,带着理性的思考,欣赏了各位专家教授精彩的讲座,专家们的讲座就像丰盛的大餐,精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使我们对德育有了新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理解。下面我谈谈听讲座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通过听高玉丽教授的讲解,让我知道让教师德性成为德育首要素,德育的目的是育德,育学生的德先育教师的德,师德是对教师人性的考验。人格是教师的最高学历,对小学生而言,教育的全部就体现在师生交往之中。因为我们手中的权力可以给孩子一个阳光高尚的灵魂天堂,也可以给孩子一个阴暗恐怖的心灵地狱。教师人格的伟大就体现在师生交往中。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文化的现象,班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在社会主流文化、学校教育文化、教师文化的影响下,由班集体中全体成员自己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如果把班级比作容器的话,那么学生就像水,在不同的容器里,会被塑造成不同的模样。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构建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听了隗金枝教授的讲座让我知道班主任可以以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创设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用活动引领学生完成从他律到自律,从自育到自塑的过程,引导学生们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隗教授组织学生写心语馨愿、班日志、成长手册,让孩子在思考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举办开学典礼,参加秋运会、校庆、布置教室,小小百家讲坛,最美女生、最帅男生、天天读书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技能、磨练意志。

通过零距离接受专家指导,对话,启发,对话,交流,使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再一次发生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受益匪浅。当然我也深知,要做到高起点,就要对自己高规格,严要求,人的本性都是安逸的,可是在其位,就要谋其职。所以我要有忧患意识和较强的敬业精神,加强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不断的积累和储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锤炼自己,提升自己,踏踏实实得做好德育工作。让我们播种希望,收获成功,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吧!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篇六

与罗素的大名相比较,我们对怀特海的了解,是伴随式的。

这本薄薄的《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整个哲学大厦外的随手之作。正如皮亚杰出于对“认识论”研究的目的而投身儿童智力发生领域,怀特海出于“演讲”需求陆续写了《教育的目的》。作为献给学校教师的劝解,它阐述的是博见洽闻者对教育常识的梳理。它的启示并不过时。

在茅于轼为本书所做的推荐序言中写到:“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同时,茅于轼指出,学习的第一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老师所需要的是保护孩子们天性中就有的好奇心,进而表扬他们提出问题,启发创造性思维。

怀特海亦在前言中明确: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自我发展亦即一个人自我教育中建立自发地从自身出发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的途径的能力。

怀特海强调教育要避免太多科目,同时要在所教科目上做到透彻。针对儿童,他说:“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中加以运用。这些孩子自己的发现就是一些普遍的、基础的概念,这些概念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他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层出不穷的各种事情,孩子就是要这样来生活。”对所学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那就需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在这种心理氛围中,他们运用材料,自由发挥,逐步从思维上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游戏方法,并推及其它方面。

“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与先贤们的交流是一种伟大且令人激情迸发的集会,但这种集会只能在一个地方进行,那就是现在,而先贤们到达这个地方的先后顺序并没有什么意义。”

注意这里所说的“现在”,它所涉及的深沉广阔的思维感受,就如同“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真理般的命题,对那些正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进程中的人,具有方法论上的启发。即,所有已经成型的知识与方法皆为此时此地而存在,我们选择性地认识,激发,再认识与激发。

“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临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统一的校外考试非常有害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所有这些能力的塑造,不是单靠几张考试科目表中所体现的几条既定规则就能传授的。”统一考试的弊端造成了人们在不同地理、风俗、境遇、个体差异等前提下,为追求一致性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可能,多数人在大一统的教材和考试中,变得比较被动,思维僵化,兴趣索然,有一些人会放弃对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怀特海说:“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他的话针对的是百年前的英国,但也适用于更多时代的更多人。“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

另外,怀特海坚持对审美的培养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使得人们具有对风格的追求意识,进而对人类生活中的“创造”产生心理共振。要知道,艺术和创造是相伴随的概念,无论物理学家还是数学家,那些在各自领域最前端的位置挖掘的人,绝大部分是出于对审美和“秩序的可能性”而工作的。

怀特海强调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他意识到极其重要且常人很难理解的问题,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把较难的内容往后放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智力发展的阶段性早已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研究中得到总结。但怀特海与他们不同并且进一步的地方在于更强调智力发展阶段的循环特性。他借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关于认识的“正”、“反”、“合”概念,将智力发展的阶段规定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即大量感受、精确认识、运用实践,三个阶段。

浪漫阶段是指孩子们懵懂面对大量的信息和内容,不知所措却兴奋异常,知识不受系统程序的支配,孩子处于对事实的直接认知中,只是偶尔对认识的事实进行系统化分析。这时候对幼儿和儿童来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感受机会,大量的自然环境、游戏材料,动手和参与过程。此时他们无需“规定”这些事物和材料的分类、性质,亦不进行任何训练,重在感受。

然而人必须对大脑中纷繁复杂的骚动进行有需整理,这就要求进入精确阶段。这一阶段,各种知识之间的广泛关系居于次要地位,从属于系统阐述的准确性。各种概念被分类,条理化和系统化。这时候,你只需在某一领域或类型中,获得必要的训练即可。掌握了思维的方法,能够运用知识于不同的客体对象之后,孩子的大脑会发生质的变化。精确阶段是通过掌握精确的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

到综合运用阶段,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论综合。这是在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技能之后重又回归浪漫。利用分析和综合力,在漫漶分散的各类信息中寻求潜在的逻辑关系,进而将知识的边境向前推进一点点。这一阶段是抛弃细节而积极使用原理的阶段,这时候知识的细节退却到下意识的习惯中去了。重要的是对方法的运用。

每个人都必然经历从具体特殊的实例到对一般概念的了解,这种对应关系在幼儿期正是用大量图片文字和发音的对应来训练的。之后,人又必须学会从一般概念向具体事例的运用的转变,即所谓的综合运用。如果通俗来讲的话,这有点类似培根的归纳,得到某种共性后,又以演绎的方式将之推演到个别事物中去。

在怀特海看来,尽管智力发展有阶段性和循环性。但初期的浪漫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把孩子推向精神世界的生活中去。它的精髓是在知识王国里遨游和激发大胆生动的创新,尽管它也缺乏精确阶段所必要的克制和约束。这就涉及到幼儿教育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关乎自由的开放性和关乎训练的规范性。教育的开始和结束阶段主要的特征是自由,但是中间会有自由居于次要地位的训练阶段。需要注意的是,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而我们的教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不断地实施“过分严格的训练”,让孩子对教室、老师、学习产生厌恶心理,视学校如同牢笼。

在教育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没有训练——或没有自由,但是在浪漫阶段,重点是必须放在自由方面,允许儿童自己观察,自己行动。在精确阶段也并非没有浪漫。真正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发现自由和训练之间的那种确切的平衡,这种平衡能使求知获得最大的收益。所谓平衡的原则就是:在成长的早期,应该注重自由,在稍后的中间阶段,重点放在对指定的知识的确切掌握上。另外,唯一重要的训练是自我训练——这种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有自由才能获得。

在所有的教育阶段,自由教育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力的教育,它通过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含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杰作来进行。它关注运用能力。如果你想了解什么东西,那就亲自动手,这是一个可靠的原则。你的概念获得了现实感,这种现实感来自于你亲眼目睹了这些概念和原理的适用范围。因此,开放的环境、开放的精神、开放的游戏、,在任何教育阶段都比较重要。

美育教育观后感 篇七

今天,我观看了《美育云端课堂》,观看到了我们中国的伟大壮举。

李小兵教授,作曲了——《我们》,有两百多名音乐家在线歌唱,歌声动听,曲调优美,其中,有一句歌词触动了我的心灵“一起面对风和雨”多么简单的一句歌词,可它却凝固着我们中华民族上下约几十亿人团结的心,在音乐快结束时,一整个屏幕的名字、单位标志,顿时让我震撼,那些数不清的字幕,是这首乐曲的参与者,也是在为这首乐曲默默奉献的人,我发自内心地佩服他们。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咦?这不是冼星海先生写的《黄河大合唱》吗?我小时候就听过,那时我就深深记住了“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刘小瑛奶奶今年93岁,她讲述了自己11岁时参加的《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在那时,她就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长大后,多次指挥了《黄河大合唱》,还开展了近几年指挥演唱的'片段,她的精神严肃,虽然已经93岁,但她指挥时,仿佛让我觉得她还是那个年轻时的刘小瑛奶奶,让我很佩服。

郭淑珍奶奶是一位93岁的女高音家,她展示了近几年歌唱的《黄河大合唱》声音还是那么动听、优美,这歌声让我知道了黄河是伟大祖国的象征。

伟大的国家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伟大的祖国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祖国等着我们开放,为它争光添彩,使它繁荣昌盛。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