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漂亮的高考家长帮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朋友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6 篇一

小时大门前的那块小天地,我永远不能忘记。

不必说长得老高的香椿树,毛茸茸的狗尾草,砖块上潮湿的苔藓,河道中的小苗;也不必说布谷鸟在树上“布谷——布谷——”的鸣叫,成群的蜜蜂飞舞在房檐下,鸣蝉在香椿上长吟。单是姑姑家房后的泥墙一带,就被有一番趣味。蚂蚁们在这里忙碌,蜈蚣在这里钻来钻去。要运气好,还能碰到一种条状的黑色昆虫,听说他是可以预测天气的,我于是常在地上画个圈,再把它翻过来,背脊朝下。把手放开,他通常会跳得老高。若是出了圈,明天就会下雨;要出不了,大概就是晴天了。他的`寓言准不准,我早已不曾记得了,可它却常在我不留神时悄悄飞走,上我郁闷老半天。要是碰见一只刺猬,那也是不错的。可他一般在晚上出来,我只得把他扣在盆子里,剩下的,就得等妈妈收拾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悟 篇二

书中自有话说

俞瑾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所写的《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所写的是鲁迅的童年生活。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心中不禁蹦出了“十万个为什么?”这两个地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两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篇散文不仅题目独特,内容也与《朝花夕拾》其余散文截然不同。通读文章,无处不是妙趣横生。在百草园中,儿时的鲁迅找到了无限趣味。三味书屋枯燥的学习让鲁迅感到乏味,但从中也找到了些许趣味。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肥胖的黄蜂……”光是这些事物,就足以用“乐园”这个词语,但百草园中好玩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鲁迅先生用活泼生动的写法将百草园都写活了,我仿佛身临其境,享受着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心中对百草园充满了向往,真想去百草园大饱眼福呀!在百草园中的快乐回忆还有许多,如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蝉等,都是那么生机勃勃。那是鲁迅先生儿时玩耍的地方,也是他小时候的精神乐园,后来的鲁迅先生也对百草园念念不忘。想必百草园也是他日后的力量源泉吧!

三味书屋就截然不同了,虽然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实在令鲁迅感到厌倦。但儿时的鲁迅爱玩,也找着了乐趣,虽然不像在百草园中的丰富,无拘无束,但总比枯燥死板的学习要好得多。折梅花、寻找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这些都是背着先生偷偷做的,不尽兴。私塾的先生虽然是个渊博的宿儒,但却不告诉鲁迅“怪哉”这虫,是因为他不希望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大大打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尽管他严厉死板,但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孩子们淘气时,也很少用戒尺。他非常热爱读书,常常沉迷其中,对儿时的鲁迅有很大的影响。总之,鲁迅先生是敬佩先生的,感激先生的,但鲁迅先生也批评了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天下的束缚。

学习中并不是无趣的,要学会享受学习。每个人都愿意享受着快乐,享受着自由……可是,有多少人想要享受学习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悟 篇三

自由•自律

沈子汶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鲁迅写的回忆性散文,里面分别讲了鲁迅在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两个事情。这篇文章我们读过好几遍了,我也悟到了不少东西。

鲁迅是我们中国人的“民族魂”,他回忆了自己分别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我们经过了对比,鲁迅在百草园无比快乐的,他在那是无忧无虑不受拘束的,可是在三味书屋里却不一样,他在那里读书受到拘束,虽然也能玩但必须要没有声音,没有那么快乐了。

而文中的先生是一个特别的老师,比如鲁迅问他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他却不予回答,可是他是一位“渊博的宿儒”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我是这么想的,因为鲁迅是明白先生所谓不知道都是是不愿意说。为什么不愿意说呢?先生其实也是想要鲁迅好的,因为在那个时候问这种问题是一种闲话,是不用功的表现,现在是要读书的,你要用心读书不能耽误学习,可是这也可能会毁害儿童的好奇心。还有先生有条戒尺但不常用,也写出先生是很和蔼的。孩子们也是有一颗喜好玩耍的心,先生的严格也是挡不住的,显然先生也是知道的,毕竟他们也还是孩子。

鲁迅先生的文章在现代儿童中是难读懂的,因为他在文章中都有深刻难懂的意义,而这篇里也有意义。文中的百草园在鲁迅眼里是他的乐园,是他精神寄托的乐园。他在那黑暗的社会中怀念小时候那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百草园。我们虽然不知道那时候社会有多黑暗,但我们能够从他文章中读出对那种社会的厌恶憎恨。他和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一起,想在这黑暗社会中找出一条光明之路,于是新文化运动出现了,他曾多么渴望一个新中国的诞生呢!

现在没错是新中国成立了,但是我们先辈的那种精神却好像不见了,大家仿佛忘记了那段黑历史,都沉浸在安逸舒适的生活中!你是否还沉迷在网络世界里不可自拔呢!醒醒吧别被懒惰和颓废吞噬了,当你从惰性中挣脱出来,你会明白一切,明白了你之前一切因懒惰而做的事情是多么的无聊,白费力气,当你看向那美好的远方,新的路就在你的前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四

告别诸暨,回程途中,我们顺路来到绍兴。

说起绍兴,自然会想到鲁迅先生,我们当然要去看一看鲁迅故里。

现在的鲁迅故居已不完全是鲁迅先生当年生活的样子,各个院落、房屋修缮一新,从一些陈列品中依稀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当年生活的痕迹。

我一心想一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风貌,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鲁迅先生笔下“乐园”的样子: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这样想着,我就绕到了屋后,果然发现了一座园子,想必这就绿色作文网是百草园了。只见园子中正有几处碧绿的菜畦,种着韭菜、南瓜等蔬菜,石井栏、皂荚树也都跟鲁迅笔下的描写一一对应。

出了百草园,循着路标缓缓而行,我们来到三味书屋,我非常激动,一心想看一看先生当年刻在书桌上的那个“早”字,可惜整个三味书屋被保护起来了,我们无法凑近了看,只能在门口看个大概,先生的课桌太靠内,任凭我怎么伸长脖子也望不到桌子上的“早”。这真是遗憾。

我这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行,算是真切领略到文章里的场景了,不虚此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悟 篇五

伏在菜花,乐在心头

施依欣

从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描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不上半里”到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这两部分是通过一个过渡段连接起来的。

百草园不仅是“我”的乐园,还是“我”的精神寄托。

“乐”体现在百草园中的美景,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和在冬天的百草园中可干的事情。“不必说……不必说……单是”,这两个“不必说”强调的是“单是”后面的内容。说明了百草园的有趣,体现了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蝉”、“黄蜂”、“叫天子”等词是视觉描写,“长吟”、“低唱”等词是听觉描写。“我”内心十分快乐,才觉得百草园里有无限趣味。“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肥胖”能够看出菜花多,蜜也多,黄蜂因此吃得很饱,也能体现百草园的环境是很不错的。“伏”字,说明我没去打扰黄蜂,它就很放松。体现了百草园是个美好、和谐的地方。“我”在听说何首乌根吃了可以成仙,就经常去拔它,表现出“我”的天真,充满活力。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单独成一段,不仅是个过渡段,承上启下,也带有强烈的神秘感,吸引读者。而“我”只是听了大人编的一个故事,就信以为真了,表现出“我”的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

接下来写的是“我”在冬天的百草园中捕鸟。“扫、支、撒、系、看、拉”等词是动作描写,有条理的讲述捕鸟的过程。“我”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而闰土父亲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既体现了闰土父亲的厉害,也体现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意。因为“我”只注重结果,所以捉住的很少。而闰土的父亲注重过程,便也有了好结果。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我”被家人送去三味书屋读书,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无限的不舍与留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悟 篇六

少年终究需成长

李奕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鲁迅从童年时代迈入了少满分作文网年时期,生活也从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变成了枯燥乏味。

三味书屋当中的老先生是一个具有很多形象的渊博宿儒,他十分古板,从来不允许学生问他怪哉是什么虫,认为这不是一个读书的学生该问的问题;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说明他不会经常去责打,学生还是比较和蔼慈≮www.shubaoc.com≯祥的。文中还写道,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说明他十分负责,尽职尽责,可以严格地对待学生。

我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有必要写,因为这个故事承载了鲁迅的童年回忆。长妈妈为了不让鲁迅道长的草里去,所以讲了这个故事。而年幼的小鲁迅把这个故事当真了,并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体现出小鲁迅的天真可爱。

幼小的鲁迅为了更快地捉住更多的鸟,性子很急,等不到鸟走到中间再去拉绳子,导致捉到的鸟很小,很少。小鲁班为了成仙,不停地去拔何首乌,不断地去寻找人形的何首乌,甚至弄坏了泥墙。小鲁迅和伙伴们一起在菜畦边嬉戏,在时顶栏上玩耍攀爬,一起爬上高大的皂荚树,捣碎了泡水完,摘下桑葚来品尝,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小时候的鲁迅十分顽皮,在三味书屋上课时不专心听讲,在下面画画,长大后觉得很可笑,给我的枯燥的学习生活添上了一丝色彩。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虽然那里只有长长的草,但在我的眼里,里面的一切都是好玩的。

百草园中充满了鲁迅儿时的回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虽然十分枯燥,但也有乐趣。无论如何,少年终究需要成长,要接受这现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悟 篇七

可敬的寿镜吾老先生

董馨莹

鲁迅去到三味书屋学习,认识了寿怀鉴老先生。

文中写道“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先生是个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见多识广、为人正直的人,充分地体现了他作为清末秀才的风采。先生虽是私塾里的老师,却与别的不同。“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先生的严厉并不令人讨厌,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厉也是一位老师负责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才能教导出一批批好学生。先生虽然严厉,但并不喜欢体罚犯错的学生,他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却也不是用责罚的方式来教育。

可毕竟“封建思想害人”,即使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先生,也难免受到影响:在鲁迅问他有关“怪哉”的事时很不高兴,让学生们读他们根本不理解的诗句。虽然如此,但鲁迅依旧对先生充满了尊重与敬爱,不乏对他的赞美。

三味书屋虽可玩耍,也有可敬的先生,但毕竟与在百草园自由玩耍有别,这样上学经历十分枯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字里行间中,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的不满,认为它禁锢了孩子的思想,约束了孩子们的天性,拘束、死板又无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悟 篇八

百草园的乐

卢永豪

这篇散文条理清晰,描写了鲁迅在百草园里玩,听长妈妈讲故事,和闰土父亲一起捕鸟以及在三味书屋里和其他伙伴一起到庭院里玩的事。

从对百草园的描写,与鲁迅小时自己挖何首乌根、玩斑蝥虫,可以发现鲁迅即使已经隔了七八年未见百草园,没在这里玩要,但对那里的事物依旧熟悉,体现了他对百草园的热爱,对里面虫子植物的喜爱,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活泼的心理。再来看长妈妈对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书生,在古庙里用功,却不料被美女蛇缠身,这时来了一个老和尚,给了他一盒飞蜈蚣,这才保住了他的性命。而长妈妈之所以讲这个故事给鲁迅听,是因为她要告诫鲁迅,陌生人叫你的名字时不能答应,那时天真纯洁的鲁迅也就相信了,并一直渴望能够得到一盒飞蜈蚣,这也体现出了长妈妈对鲁迅的关心、爱护。让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和闰土父亲一起在雪地里捕鸟。鲁迅同闰土父亲虽然捕鸟的方法、用具都一样,但奈何鲁迅那时还是一个心智未熟的小孩,性子难免有些急躁,每每见鸟刚走进篮子就拉线了,还没让其走到中间去,所以捕的鸟比闰土父亲少得多。

然后鲁迅就被送到了三味书屋,里面的老师对他十分严格,这也使鲁迅不能像在百草园里一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在院子里玩耍,滋味自然比在百草园里逊色了很多,这也体现出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这种虐杀儿童童心教育的批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悟 篇九

百草园式的童年和三味书屋式的教育

徐柔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中的乏味生活,都是鲁迅先生所怀念的童年生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这些传达了百草园的风韵,体现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以及百草园是“我”玩的乐园和精神乐园。还有那繁杂的捕鸟过程,使“我”明白做事不可以只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还有那曲折紧张的美女蛇故事,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童年生活。这就是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让人感觉到好玩,可以追赶云雀,直至它们飞翔云霄,还可以拿树枝赶蜈蚣,时不时就拔起何首乌,想找一块根像人样的。

这里无疑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欢乐,无一不充满生气,难怪鲁迅先生如此喜欢这里。但是鲁迅先生要读书时,家人将他送进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向老先生请教一个“怪哉”的故事,但被老先生一口否决,并要求他不能再对他提出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只让他一味的学习,这让鲁迅十分的苦恼,只好在课堂上画画,时不时叫上伙伴们一起溜出去玩耍。由此可见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是因为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读书未读好,画反而提升不少”——从自己的角度否认了三味书屋的教育方法,还有一段“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认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正是那种逐利趋势之人,旧制度的维护者与世界的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和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真实而生动的想清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个侧面。表达了儿童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快乐地成长的要求。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