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13篇】9-10-73

《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记人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下)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1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13篇】9-10-73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 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任人宰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 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介作者及邓稼先,以引起学生对这两位科学家的重视。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

2、说说六部分各述的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暗走出的迷蒙,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及常常伴有的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解析六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三、质疑讨论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四、重点精读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第二课时

一、美点析读

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二、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其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三、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胸中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将个人的生命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他是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发现阅读法,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四、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国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作后盾,那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那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坚定 执着 勇敢

百年屈辱

舍身忘我 无私奉献

两弹元勋

忠厚朴实 无私心

传统文化 最不要引人注目

最有奉献精神

【教学后记】

本文主要通过六部分来展示人物的主要事迹,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凸现人物的伟大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创作风格,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忱,树立学生为中华民族振兴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大全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的方法,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资料介绍: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

2.关于邓稼先

?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三、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彷徨pang huang 鲜为人知xian 锋芒毕露lu

选聘pin 妇孺皆知ru 殷实yin 宰割zai 筹划chou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四、整体感悟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第二课时

一。 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明确: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明确: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 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 、 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 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 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 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 4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后来演变为*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5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 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 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 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 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 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设计 6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

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

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下)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难点;把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记下来;围绕课文,查找作者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图像引趣导入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视频资料。

师: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二、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鲜xiǎn为人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四、整体感知

邓稼先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

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五、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

辨: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

析:记叙语段和议论、抒情语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有什么好处?

悟: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六、总结存储

传记人物写法:

1、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下来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3、扬长避短。

教师小结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七、布置作业:

1、讨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

2、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知识点 8

[学生分析]

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建议]

叶圣陶曾经说过,国文教学的目的,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呼唤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不难看出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仍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何谓“发展为本”?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对于本文的教学,笔者认为由于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可拟设为问题讨论课,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为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其具体目标如下: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我心中的邓稼先”这一话题导入。学生交流资料,谈自己心目中的邓稼先,,老师适时点出“常人眼中的邓稼先”特点所在,那么科学家眼中的邓稼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杨振宁的《邓稼先》,共同揭开这个谜底。

(二) 整体把握情节,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为标题寻找合适的修饰语,如:伟大、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学生自由发言)

2.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对文章6个部分进行抽签选择,组员用5分钟时间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作复述准备,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作者的情感

⑤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评价邓稼先

3.课文六部分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你能试着找出它们的联系吗?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③补充、延伸和扩展

①引子 ②经历贡献 ④从另一角度扩展 ⑥总结

⑤具体化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并划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

点名回答:

奥本海默—— 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 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直诚坦白,从不骄人……

(2) 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同桌间两两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重点写邓稼先;运用对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你能试着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小组内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①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② 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邓稼先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我们的祖国有千万个像邓稼先一样的忠实儿女在为她奋斗,你还知道谁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

2. 学习第五部分

(1) 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2) 自由研读,提出理解中的疑难。

学生提出的疑难可能有:

① 作者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

② “也不知道……什么心情”“不知道邓稼先……手有没有颤抖”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③ 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探究:

① 《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散文家李晔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文中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在于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② 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情谊,这两句话以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深情。

③ “中国男儿” 即邓稼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3) 资料延伸

这一部分中邓稼先一句“我不能走”,将自己的赤子之心解剖在了人民面前。其实,象文中的例子在邓稼先身上还有很多,比如身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他,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总是站在操作人员身边;再如,一次航投实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他也因此肝脏被损、骨髓中侵入放射物。当身患癌症的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时,却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会来得这么快。”这些不禁让我们想起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是当之无愧的。

(4)教师教唱《中国男儿歌》,师生共同感受激情。

一曲《中国男儿歌》,气壮河山,唱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 “要将双手撑天空”,是一种气概,同时也是一种使命,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自己的天空。臧克家、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张光斗、陈岱孙、于光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亲的一方天空。今天,当我们再次唱响《中国男儿歌》,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5)播放音乐《龙的传人》和MTV动画,学生畅所欲言。

3.学习其余部分

(1)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中,你能说说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吗?

学生自由研讨,教师归纳:

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说明他是对中国近一百年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 研读第四部分

① 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② 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① 邓稼先事实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 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豪,更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四)品味语言

1.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1) 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 对比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② 引用

第二部分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部分对《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歌》的引用。

③ 排比

第一部分中2—5段,第三部分中第3段,第六部分中所引述的话。

其作用是:语言凝练,增加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句式的多变

① 句式十分整齐

第一部分中列举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简历和贡献的句子;第五部分第3段等。

② 长短句交错使用

第三部分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与为人。

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是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决定的,前者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后者则形成一种交错美,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3)文章无华丽词藻,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感情。

第四部分的末段一个“热泪满眶”将作者的感情震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两句询问对朋友流露出的深情。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以“我最喜欢……句,因为它……”的形式在组内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屈原的《九歌•国殇》,体会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请以“假如我是名人”为话题,组织一段话。

(六) 结束语

让生命绽放一次灿烂,让感情澎湃一次潮汐,让思想散发一次光芒,让信念穿透一次时空,邓稼先做到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灵魂深处的希望,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邓稼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会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七)作业布置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

二、教学反馈

(一)达标检测

1.请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平沙无垠: 马革裹尸:

2.请仿照《邓稼先》一文中的“……时代,恐怕是……最……最……的年代,德国强占了……租借……俄国强占了……租借……法国强占了……租借……” 的句式,写一段话。(原句式的词语只保留:“恐怕是……最……最……”,句子形式要保留)

提示:可从写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发生的事件,主要训练用整句的形式,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几件事。

3.请仔细阅读《我不能走》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① 你能概括出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吗?

② 你知道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吗?

4.你能谈谈本文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吗?

参考答案

1. 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xiǎn,很少有人知道。 xiè,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

lù,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华。 yù,每家每户都知道。

rú ,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yín,旷野(沙漠)无边无际。

guǒ,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2.略。

3.①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4.略。

(二)检测建议

本课作为名人传记,留给学生的空间较宽泛。因此,教学反馈的途径尽可多样化,笔者以为除检测题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学生利用收集到的“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制作小报或课件,在班内交流;

2.选出学生所写小传的优秀作品,编成集子,予以表扬;

3.以“名人故事大家讲”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

4.班内举行一次相关知识竞赛;

三、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本文由于篇幅较长,历经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易陷入疲乏状态,因此,第一课时的导入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介绍的资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尤其是作者与邓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学中,小组内的活动,教师可采用竞争、评比的方法充分实现生生间的互动。对于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则可让其他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一些关键语句时,教师也可只提供一种思路,更多的让学生踊跃发言。教学中一些完全谈个人感想的环节,则更应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甚至于鼓励他们到台上演说。拓展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屈原的相关知识。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合作状态,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要角色与参与者。

《邓稼先》教案设计 9

《邓稼先》教案设计,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25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下)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进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有“巨大贡献”,为何“鲜为人知”?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细读,体会邓稼先尽管历尽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但依然保持着德高望重、严谨沉稳、忠诚坚韧的精神品质。

首先是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邓稼先所经历的客观条件概括。

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的探讨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着“巨大贡献”的邓稼先性格沉稳内敛,没有张扬丰功伟绩的内心需求;他长期扎根于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也没有被宣传的客观条件。进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下一环节探讨问题:既然邓稼先没有张扬功绩的内心需求,也没有被宣传功绩的客观条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呢?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

教师可以先给出几种假设,比如“名誉”?“权力”?教师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两个做出贡献的动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精读,体会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动力,进而感受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万里长征”“万里长城”和“僧侣向西朝拜的旅程”这“两个半万里”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共同体会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才支持着邓稼先作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却甘愿默默无闻。

第三环节:总结与升华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文章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杨振宁找到了与邓稼先的共通之处,同时也找到了邓稼先永恒的价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且有价值的呢?回顾全文,教师做总结升华:只有始终抱有热爱民族、抵抗侵略、结束战争、保卫和平、守护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才是个体生命发挥自己卓越的才能创造出穿越时空,抵达永恒的价值的途径。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设计 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实词“矜”、“颔”、“释”、“忿”、“徐”、“遣”;虚词:“尔”、“以”、“但”。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诵读教学法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课文的朗读、背诵。

2、文言词的积累。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

2、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

3、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短小精悍却又耐人寻味的文言文故事--《卖油翁》。(为了使这节课的学习更为顺利、高效,我把同学们分为男生、女生两个组,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来一场较量和比赛。希望各位同学畅所欲言,帼国不让须眉,好男儿也不怕与女斗!)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的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生:“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师:为答出的组加分)

解说:“射”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这“六艺”指的是“礼、乐、御、射、书、数”六种学问的技能。这就难怪康肃公陈尧咨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了。但“卖油翁”却不以为然,我们来学习这篇短文,看看这是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

1、用多媒体投影全文,教师范读。(听一听)

2、男女生以抢答的形式给红色标志的字词正音,清除读音障碍。(比一比)

①矜(jīn) ②圃(pǔn) ③睨(nì) ④颔(hàn) ⑤矢(shǐ)

⑥忿(fèn) ⑦杓(sháo) ⑧酌(zhuó) ⑨沥(lì) ⑩遣(qiǎn)

3、学生自由读,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

4、师生讨论朗读技巧。(议一议)

康肃:傲慢、轻篾稍快、偏高

叙述部分中速、平缓;对话部分

卖油翁:镇定沉着较慢、较低

5、播放课文flash动画,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并理解课文大意。(学生可以小声跟读)

6、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要求整齐、响亮、准确、有感情、语速恰当)。(试一试)

三、精读探究

1、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习课文,小组解决不少的问题派代表写在黑板上。(教师调动:巴尔扎克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会思考提问的人,将是学习的优胜者。教育家陶行知说:愚者问得笨,智者问得巧,我们快速议议,看看男、女同学哪方提的问题好,能难倒对方。)

2、全班一起先解决黑板上有关疏通文意的问题。

3、用多媒体投影重点词语,学生掌握并积累。

矜:以此自矜--自夸

颔:但微颔之--点头

但:但手熟尔(惟手熟尔)--只不过

忿:康肃忿然曰--气愤

善射--射箭

射:

汝亦知射乎--射术、射技

以此自矜--凭借

以: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以钱覆其口--凭借

但手熟尔--语气词,通“耳”

尔:

尔安敢轻吾射--你

杓:以杓酌油--同“勺”,sháo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全文。(为复述者所在组加分)

5、小组再次探究,解决教师投影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投影:

①你认为卖油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怀绝技、谦虚稳重)

②你如何评价陈康肃这个人?(自我炫耀、趾高气扬)

③这个故事可能蕴含哪些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④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戒骄傲,勿卖弄,智者超然物外,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背诵训练

1、投影背诵方法:

①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②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词背。如:

康 肃 公 卖 油 翁

第一段开端:“善射”、“以此自矜”“睨之”、“但微颔之”

发展:“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

第二段高潮:忿然酌油(技高一筹):取、覆、酌

结局:笑而遣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教师按背诵方法带学生一句一句背诵。

3、学生自由背诵。

4、集体背诵全文。

5、个别背诵全文(给背诵者所在组加分)

五、作者简介:

投影:欧阳修,字永叔,溢号文忠,号醉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归田录》。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六、相关连接

投影:想一想,议一议:

①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名言警句: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②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故事:如

达芬奇画蛋

……

(不拘于此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七、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投影:

1、卖油翁走了之后,陈康肃会怎样,写一段你所想像的内容。

2、自由组成小组,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课后排练,在语文活动课上表演。

3、上网查阅《卖油翁》有关学习资料,了解唐宋八大家有关资料。

(下)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12

创意说明:

对于本文而言,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内心世界,深刻认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乃是全文教学的重心和核心。这是一篇科学家写科学家的文章,二人是同行,是老友,同时又都是卓有成就的世界名人,要深刻认识邓稼先其人,不但要对比文中所提到的奥本海默,还可以联系本文的作者以及我们所了解的其他科学家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演讲辩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活泼的形式来认识人物,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影响和造就。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

二、联读《我的信念》《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等课文

三、思考一个问题:科学有无国界?

邓稼先是祖国的好儿女,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科学家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国外去发展自己的事业,譬如本文的作者杨振宁就加入了美籍,而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求学及从事科学研究却在法国,这些科学家是否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当《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落后一步到达南极,看到飘扬着的挪威国旗而怏怏不乐地插上自己祖国的国旗的时候,我们几乎能够看见他心中的创痛,而《登上地球之巅》中的中国登山队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为整个人类赢得了挑战自然的胜利果实,《真正的英雄》中的七位“挑战者”的遇难成了整个世界共同的悲剧和全人类共同的伤痛。科学到底有没有国界?

四、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五、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六、教师作结

此次辩论不求“标准答案”,只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客观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态度,在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同时,促进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与邓稼先的友情杨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少年时代的邓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时二人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邓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课文扩读材料

使用建议:和邓稼先一样,徐悲鸿不仅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有着高尚的品格。他们同样的平和谦逊,同样的无私纯正,同样的执著忘我,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对祖国同样的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这两位伟人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事业领域,却在做人与做事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共同的表率。教学时,可将此文提供给学生进行联读,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方向。

《邓稼先》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