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七年级地理教案印度(优秀15篇)2-14-41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

七年级印度教学反思 1

七年级地理教案印度(优秀15篇)2-14-41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失败之处

1、运用与印度有关的图片配以解说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文本设计过于冗长,精彩部分不够突出,使效果不如预想。

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 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 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 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

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

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

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优势2:消费群体庞大,消费市场广阔。

第二题:说明人口众多,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较少,影响粮食供给,而且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影响经济的发展。

六、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

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

那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它对农业的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二

七、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

1、印度的气候类型,特点

2、印度夏季(7月)的风向,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印度冬季(1月)的风向,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3、印度的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

展示图片

原因: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就会出现洪灾;有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就会出现旱灾。

4、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

二者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众多的人口,使得印度成为粮食消费大国。频繁的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在很长时间印度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行了两次“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供应状况得到改善。阅读“两次绿色革命”

八、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请同学们完成合作探究三

交流归纳

总结: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九:结合知识结构体系,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十、最后我们来检测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教学反思 3

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教学反思

本册教材是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从亚洲总论开篇,由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出发,由近及远介绍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印度这一节内容,简明的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和快速发展,这四个内容集中的反映了当今印度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计划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是前两个框题,是人文和自然部分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即人口问题和水旱灾害问题。这两个方面问题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比较集中。本段教材共安排了十幅各种图形,两处活动练习和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主要特征进行探究、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了解它,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满意。首先是各种风光图片的导入,以及教学中插入印度国人对“牛”和“恒河水”崇拜的风土人情的介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其次是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活动一通过让学生看图、读图、上台画图,增强了学生的识记和判读地图能力;活动二主要是通过学生获取图表的信息及相关思考题的讨论与交流,从而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了印度人口的现状和问题。本活动后缀的的拓展部分,“人口的过度增长和负增长会带来哪些影响?”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理解众多的人口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压力;人口的负增长会带来劳动力不足等社会问题,同样会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和发展观:人口的增长要与本国的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活动三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比较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获取图示的有效信息,通过填表格的形式,来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填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增加了直观性和针对性,从而比较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尽管如此,经过教学之后的学生作业检查和对教学环节的回顾,仍然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

一、反思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

本次课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看,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气候与水旱灾害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的确定不仅仅是知道了印度在哪里就行,还要学会“定位”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约需要8-10分钟;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涉及到读图、表两种不同信息载体的步骤和方法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就这两部分内容应该作为一节课内容来处理。最后的气候与水旱灾害问题是重点和难点,至少需要图示法和比较法两种重要的地理思维方式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基本技能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至少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说,本次课内容偏多,教学时间过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反思教学难点的突破方式的合理性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在这个板块中,采取了分组讨论法,图表比较法,讲练结合法,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做归纳总结。在这几种方法的应用中,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路线和方案一步步去实施,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意识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图表比较”环节的思考题应该具有开放性。比如:比较印度一月、七月风向图,你认为有哪些异同?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探究的成果,最后确定比较的内容和角度,这样既突出了教学过程,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这种过程、方法、情感的交融,落实了知识,培养了技能,丰富了情感,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反思作业设计的最优化

根据教学内容代表的三个方面,我设计了三个简答题,分别代表三个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事实上,学生做作业就是比较呆板地把教师整理的文字搬到作业本上,纯知识再现,能力目标难以实现。简答题型是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种检测形式,首先是通过对文字、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再通过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描述或阐释问题。因此说,本次课练习设计的题型单一,检测效果不够理想。应该以单项选择题作为主要形式。一方面,该题型比较灵活,任何知识点都能凭借它合理地调整考查的角度和难易程度,也能够灵活地考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也因为是各种题型中较简单的考查形式,学生会快捷地找到成就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轻松学习,快乐地理”是我在地理教学中不变的宗旨。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总结,我觉得教与学的相长,需要教师思考的方面太多太多,需要老师完善的方面也太多太多,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不断地通过与同行的探讨和交流,积极地去寻求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印度 4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关于“印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印度的主要工业区及其中心城市

【教学难点】印度的主要工业区发展的自然条件

【教学用具】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矿产资源的分布与主要工业区,印度城市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加之它的矿产资源丰富,印度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力条件,但由于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资源被大量掠夺,经济落后。只有在印度独立后,不仅农业得到了发展,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板书)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提问)一个国家的工业建设对哪种自然条件要求较高?(矿产资源)

(展示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

(提问)印度有哪些矿产?

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哪里?

目前,印度都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总结:英国殖民者统治期间,印度经济发展畸形,只有采矿业、纺织业比较发达。独立后,印度重视培养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民族工业。其中电力、钢铁、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核能、电子、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印度正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

(提问)印度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展示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图)

(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棉纺织工业和麻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归纳(农矿产品与工业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用表格表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工业部门

分布

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钢铁工业

德干高原东北部

煤、铁、锰丰富,矿区邻近

棉纺工业

孟买

靠近最主要的棉产区

麻纺工业

加尔各答

地处黄麻产地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孟买、加尔各答、新德里三个城市,确认这三个城市在图中的准确位置,展示印度城市的景观图片,简要介绍这三个城市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板书)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工业发展条件

主要工业部门

主要城市

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

关于“印度”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相关的`印度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外,另外三个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也可提问学生)。这四大古国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明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

(提问)印度从位置看,位于南亚次大陆上,与我们相邻,那么大家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国家了解多少呢?

(学生联系实际回答)

(教师总结)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但是在18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遭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宣布独立,1950年才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国。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它的饮食和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展示课件)世界文明古国

(承转)在印度有一种动物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大家知道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牛―印度教)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唐玄奘到西天取经,目的地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今天在印度第一大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

(简要介绍印度是一个宗教复杂、民族众多的国家)

(课件展示)印度地形图、印度气候类型图

(承转)一个国家要想社会安定及不断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农业生产作为保障,而农业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从地形及气候两方面看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

(课件展示)(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位于热带,光热充足)

(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

(课件展示印度农业分布图及降水量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承转)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

(展示课件)印度粮食人口对比表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

(教师总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印度王公的大米》教学反思 5

1、创设情境,以情导学。

本文是一篇民间传说,但作为异国故事,文章涉及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前让个学生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创设情境,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异国的文化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他们入情入境的学习。

2、多读多思,读悟结合。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课标》指出:要重视朗读,要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品味、读中积累、读中运用。教学时,以主问题入手:你觉得婵德拉是个怎样的孩子?来辐射全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特别是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的形象活起来。

学习本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婵德拉和王宫各是怎样的人?放手让学生在文中自己找答案。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教师不再牵着学生的鼻子,指哪打哪,而是有学生指那谈那。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两个人物性格的比较把人物形象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7-9中的内容,大字部分仔细阅读,小字部分快速阅读,重点部分划线,疑难问题作好标记,并弄清以下问题:

1.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次大陆,河和河奔腾入海。

2.年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回家。

3.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称为。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和两个等级,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是和。

4.公元前世纪,古代产生了,宣扬。

5.第一等级: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二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四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姓制度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约15分中后,小组内交流,如小组内对某一问题有异议的进行提出,其它小组帮助解决。整个过程教师指导、引领。)

(二)小组合作探究

材料一:某国一村落,集体烧死该村官员的女儿,因为该少女未经父母同意与低种姓男子结婚,在结婚当天被父母抓回,经全村决定烧死该少女。

该国是哪个国家?为什么该少女会被烧死?源于那一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印度;该少女未经父母同意与低种姓男子结婚;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该男子祖先是理发师,那该男子属于哪一等级?被烧死的少女是哪一等级?

第三等级(吠舍);第二等级(刹帝利)

七年级地理教案印度 7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知道印度地形和气候的发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印度的主要农产品以及粮食生产发展状况;知道印度的工业及其发布;知道印度的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及首都和主要城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印度的历史资料展示和气候直观讲解,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懂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通过对印度的历史与文化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印度的自然地理、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对印度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教具准备

印度课件,世界地理图册,世界地理填充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板书〕东方文明古国--------印度

〔引入新课〕

唐僧取经是到哪个国家?当时是学习哪种宗教呢?

图片上的荷花就是印度的国花,在许多有关佛教的场所我们能够看到,今天印度的。佛教已经不再盛行,大多数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这些也导致印度的政治版图的变化。

〔学生活动〕

恒河沐浴。

〔归纳小结〕

印度同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由于开发较早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印度的人口也很多。

〔板书〕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人口问题严重。

〔学生活动〕

提供参考网址:印度的人口,阅读印度人口、民族和语言。

欣赏印度的沙丽和泰姬陵印度世界建筑奇迹泰姬陵。

〔板书〕二、农业生产大国

〔学生活动〕

在“印度”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恒河、德干高原、印度洋。

〔板书〕1.亚洲耕地最多的国家。

恒河三角洲世界最大,灌溉和航运价值高。由于降水丰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主要种植水稻。是世界最大的黄麻产区。

〔板书〕2.印度河和恒河

〔学生活动〕

为什么恒河没有印度河长,但流量远远超过印度河?

〔板书〕3.热带季风气候

〔学生活动〕

观看影片:热带季风气候。

绝大多数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是小麦。

〔板书〕4.“绿色革命”

主要通过培育和引进高产的稻麦新品种为中心提高粮食产量,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的局面。

〔学生活动〕

看图分析印度的“绿色革命”前后粮食产量的变化。

〔板书〕5.经济作物

棉花种植面积最大,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黄麻种植发展迅速,茶树自我国引种,现茶叶产量巨世界第一位。

分析印度农业主要分布地区及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的关系。

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水稻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水热条件好。沿海地带平原为主。

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

恒河上游地区地处德干高原背风坡,地面起伏平缓、降水较少、日照充足,土壤肥沃。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中部

茶东北部雨水充足,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黄麻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阅读观看印度的牛。

〔板书〕6.印度的牛

是世界养牛最多的国家。

〔板书〕三、发展中的科学技术

〔板书〕1.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纺织工业基础最好,机械、化工发展快,原子能和电子等新兴工业有一定发展,空间技术、核能利用、电脑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板书〕2.加尔各答和孟买两大工业中心

加尔各答是世界最大的黄麻加工工业,孟买是著名的棉纺织城,两地分别是重要的海港,并为全国第一和第二大城市。

3.发达的电脑软件业

〔学生活动〕

提供网址:印度的软件业。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

板书设计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世界农业大国之一

1.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

2.亚洲耕地最多的国家

3.“绿色革命”

4.经济作物

5.经济作物

6.印度的牛

三、发展中的科学技术

1.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2.加尔各答和孟买两大工业中心

3.发达的电脑软件业

教后感

这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印度的古代文明作为导入,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上我又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气候部分的知识采取观看教学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印度的气候,并且客观分析降水对印度的影响,理解降水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将一节课的知识点精心组合,层层深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

《印度王公的大米》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掌握12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简要复述故事。

3.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

4.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创新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婵德拉的智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按婵德拉所说的方法往棋盘放大米,其数字之巨大,用米量之多。

教学准备:

计算器,画有棋盘的小黑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数学游戏导入。

1、数学王国是个富有魅力的神奇王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数学王国,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想试试吗?

2、出示画有印度棋盘的小黑板,介绍相关知识:印度象棋棋盘是正方形,横纵各8排,有64个方格,棋子放在格子中间。其中深色格称黑格,浅色格称白格,黑白格各32个,交错排列。

3、老师介绍游戏规则: 请你们在棋盘的第一格填上2,第二格填上4,第三格填上8,依此类推,每前进一格,用前面的数字乘以2,直到最后一格。请你们初步估算一下,当填到最后一格时,这个数字大概是多少?看谁估算的数字最接近正确答案。

4、老师将学生估算的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数字写在黑板上。

5、检验估算正确与否:请学生拿出计算器快速演算,(以二人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计算,另一人填写数字于方格内)同时请两名同学上台计算并填写。

6、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当算到第四排第八格时,数字已达到4294967296,后面的数字已大得连计算器也无法计算。)

7、老师填写4294967296于相应的方格内,请生读这个数字。(四十二亿九千四百九十六万七千二百九十六)

师: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当填写到第64格时,我们简直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天文数字,你们当初估算时有没有料到这个数字竟大到连计算器也无法演算?你能用一句话形容看到此天文数字时的感受吗?

8、这里涉及到你们初中将学到的一个数学问题:2的幂次方。印度有个名叫婵德拉的小女孩儿(板书:婵德拉,相机指导学习“婵”字,她从小就喜欢数学,并且发现以乘2的'方式递进将得到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她巧妙地利用这一规律,为村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你们想了解这个有趣味的故事吗?婵德拉的智慧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

9、板题,齐读课题。

10、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1、相机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三读课文,读通读懂课文。

1.第一次读文,解决部分简单问题:把课文读了一遍,你能解答你们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

2.第二次读文,要求:读谁字音,画记带有生字的词语,自主识字(可与同桌轻声交流),读通课文。

3.交流识记方法。

4.指导写字。

“染”:上边的“九”不要写成“丸”。

“填”:右边是“真”,框内有三横,防止写成两横。

5.第三次读文。

师:下面我们打一场朗读擂台赛,比比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最有情感。朗读得最棒的同学将成为我们今天的擂主。为了你们比赛中的精彩表现,想不想把课文好好地再读一遍?注意边读边想,头脑中要再现棋盘的样子,争取读懂课文,把不理解的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开展朗读擂台赛,老师相机指导评议,评选出“擂主”。

三、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探究课文。

1.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用心读文,提出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

预设: ①填完整个棋盘,究竟需要多少大米? ②难道真的如婵德拉所说:“到棋盘的最后一格,全印度的土地全都会被这些米埋到膝盖那么深?”

2.围绕疑点,探究问题。

当大米填到棋盘的第四排时,是以什么来计量的?(手推车)

那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有趣的数学题。我们从第四排开始,以“车”为单位来计算,看看填完整个棋盘,究竟需要多少手推车大米。(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的演算推出当计算到第七排的最后一格时需4294967296手推车大米。)

咱们中国有13亿多人口,想想看,如果全中国13亿人都出动运完这部分大米,你们知道每个人需要运多少车吗?(三车还多)而这仅仅只是运完第七排的大米,如果算到第八格的最后一格,那我们每个中国人至少要运八百车左右才勉强够。

3.从量词的变化体会米量之多。

从文中找出计算大米的计量单位。

(板书:粒→汤匙→碗→车……)

从计量单位的变化你体会到了什么?

想象:如果印度有足够的大米,当仆人们算到最后几排时,还能用手推车为单位来计算吗?你认为可能需要什么来搬运计算?(货车,轮船,火车……)

4.抓表情体会人物心理。

△从文中找出村民们、仆人及王公表情变化的词句;

村民们:直摇头→有了笑容

仆人:嘲笑→不知怎么计算王公:暗自高兴→吃力地站起来

△从他们的表情变化想象心理活动。 出示练习: 当婵德拉叫仆人们把2粒米放在棋盘的第一格,把4粒米放在第二格,8粒米放在第三格时…… 村民们对她的选择直摇头,心想:( )

仆人们一边嘲笑一边想:( )

王公暗自高兴,心想:( )

二、拓展延伸。

1.婵德拉为什么要这么做?她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

2.除此外,你还觉得婵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如:她心地善良,关心大象,从七个兽医没有治好大象的病而她能治好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她思考问题不囿于常规,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

三、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搜集有关的数学趣味故事或数学智力题,准备举办“智慧乐园”班队活动。

板书设计:

初一地理印度教案人教版 9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地图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第三章海洋与陆地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既自成整体,又是学习后续分区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章在介绍气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地图等资料,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基本的科学道理,学生感悟了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六章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状况的基础,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采用清徐二中四环节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

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2、重点、难点的处理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与同学们谈地理、第一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2课时

第二周: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2课时

第三周:地球的自传2课时

第四周:地球的公转2课时

第五周:第二章地图第一节地图的基本要素2课时

第六周: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2课时

第七周:地图的应用第三章海洋与陆地第一节海陆的分布2课时

第八周:第二节海陆的面貌第三节海陆的变迁2课时

第九周:复习2课时

第十周:期中反馈测试2课时

第十一周: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天气与生活2课时

第十三周: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气候2课时

第十四周:第五章人类活动与气候第一节天气与生活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2课时

第十五周:第五节影响气候的因素第六节人类活动与天气2课时

第十六周:第六节人类活动与气候2课时

第十七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八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2课时

第十九周:单元检测复习2课时

第二十周:复习期末考试2课时

七年级印度教学设计 10

授课章节

第七章第三节

课 题

印度

授课课时

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知识目标:

1.   知道印度是南亚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文明古国。

2.   记住印度的季风气候特征以及西南季风给农业带来的影响。

3.   记住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及其分布地区。

4.   知道印度重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

5.   明确印度的北中南三大地形区。

能力目标:

1.能在印度季风图上介绍印度旱雨季盛行的季风,并分析西南季风所造成的水旱灾害。

2.利用作物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农作物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

3.利用矿产与工业分布图,分析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与工业分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人地观念。

2.树立人定胜天的必胜观念。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2、3、4

能力目标1、2、3

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2、3

教学方法

提纲教学法,读图导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    具

板图、地图册、课本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阶段目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谈话导入

讲授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它记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唐代高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最后到达了佛教发源地——天竺)同学们知道天竺是现在的哪里吗?(现在的南亚)打开课本第三页在图上找出南亚,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一国呢?(印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日本之后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另一个国家——印度。(板书课题,手绘印度板图)

(一)位置

对照地图,介绍一下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二)历史

印度和中国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说出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板书: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三)邻国

印度的邻国很多,有陆上邻国,也有海上邻国,对照投影图,完成活动1(1),找出邻国,并说出它们各位于印度的哪个方向上。

学生互相交流。

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照世界地图,介绍印度的位置。

学生阅读材料,了解印度的悠久历史。

学生从课本上找出印度的主要邻国,然后在黑板上指出介绍。

阶段目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四)地形

在印度的国土上,南北分布着三大不同的地形区,在地形图上,依次找出,并分析印度地形的分布特点。

学生到板图上填出三大地形区的名称。

(五)人口

印度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人口增长很快,看图说出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了多少亿?(10亿)仅次于中国,因此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板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由图推算,未来印度人口增长趋势会怎样?(继续增长,增长数目会越来越大)

读材料分析:印度人口继续增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政府没有采取行动吗?(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分析统计图表,讨论从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总结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你想对印度的老百姓说些什么?

学生黑板填写出三大地形区的名称。

学生回忆印度的人口数量。

读图计算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

读材料了解印度的政策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差异。

学生通过总量与人均占有量相比,了解人口众多对经济的影响。

学生有感而发。

(六)水旱灾害频繁

1.看两幅水旱灾害图,说明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水旱灾害频繁)

2.看“印度气候类型图”,说出印度属于什么气候?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有明显的旱雨季)

3.对比印度与东南亚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分析讨论为什么印度多水旱灾害?(降水过于集中,雨季降水量特别多,易形成水灾,其它时间则降水过少,易形成旱灾。)

4.印度降水变化为什么这么大,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季风)对照“两种季风走向图”,明确不同源地、风向、盛行的时间、带来降水的多少?完成投影连线——

学生看图了解印度的自然灾害。

查找印度的气候,读图总结这种气候的特征。

了解两种不同的季风及带来降水的多少。

完成表格连线。

内化知识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西南季风对印度的农业影响最为严重,它的时间长短与风力强弱会造成不同的水旱灾害,分析讨论活动内容,弄清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6.如何抵御水旱灾害呢?印度人民做了哪些?结果怎样呢?(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仍显不足,但是,印度政府和人民一定会想尽办法,治理好水旱灾害,相信人的力量一定会战胜大自然的。

老师指导学生复习巩固,掌握知识要点。

应该说,印度和我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水旱灾害频繁,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相信我们都有信心团结起来,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学生思考讨论,填写表格。

学生自己了解课本知识。增强战胜大自然的信心。

学生复习巩固本节所讲知识,做基训相应的练习题。

学生谈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印度》教案 1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研究方式不断涌现,"说课"成为近年来地理教育研究中探讨教材、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一种好方式。说课成功与否,重在说清教材,说好教法,说明学法,并注意教学程序设计,本文就《印度》第一课时谈谈说课这种教研方式的应用。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章南亚的第二节课文。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亚8个国家中,要求学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国家,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个国家之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总论之后,继第一册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而且本节课文为了避免与前一节南亚概述内容重复,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从而为后面学习国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印度是当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通过对印度历史发展的简介,使学生树立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观念。

b.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农业物种类丰富,粮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给,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人口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很大,因此把农业发展和人口压力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的自然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只有通过讲解不同农作物的习性和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步步启发,层层突破,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

4.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1)世界文明古国:(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除文字外,还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两处"读一读"和一处读图练习。

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略讲,主要通过看人文景观图和有关录相以及自读课文,了解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及难点所在,所以要详讲,主要通过读图析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当然在讲述"人口压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课文较简单,还须补充材料,列举事实,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第一:中学地理是一门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地理对象的广阔性,地理空间的遥远性与学生视野、见闻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学习地理必须经常借助地图,以小见大。

第二:中学生初中阶段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机械记忆,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记硬背的办法业进行机械记忆。

因此: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采用以上两种主要教法的同时,针对本节课有较多的提问而采取小级竞赛的方法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之目的,也使得课堂活动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亚地形挂图,有关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及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的电脑课件,印度舞蹈录相片(约2分钟),若干景观图。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

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地图和地理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而且阅读地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问,启发学生运用相地理知识、地理图表来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经过推理解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先盾一段录相,看完后请回答,说出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板书课题:第二节印度)

这样导入新课,比较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世界文明古国(板书)

学生自学"世界文明古国"课文,并看"读一读"材料,"泰姬陵"彩图等。

思考并讨论:

(1)为什么说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

(2)简述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8亿多,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18世纪,印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板书)

让学生根据第一节南亚概述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看地图册第一页《南亚地形图》对照高度表,读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什么气候?

4.读课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图,思考:(1)印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约为多少毫业?(2)从西南到东北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5.从印度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看,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作出必要的纠正和补充,然后总结归纳如下:

有利条件 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

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不利条件 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板书)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板书)

读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结合印度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地形图,讨论:

1.印度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们各分布在哪里?

2.这些农作物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教师巡回辅导,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利用有关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和印度降水量分布图的电脑课件来归纳总结,如下表:

小结:从上表可以看出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板书)

由于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因此,补充介绍印度从60年化开始为发展农业和产而推行的三大战略,即"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具体内容略)。然后再介绍印度的人口增长状况以及人口与土地、粮食形成的尖锐矛盾,来说明人口增长一定要经济增长的相适应的道理。

过去印度与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经过近50年的发展,印度与中国又存在着哪些差异?(看下表)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印度虽然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也比中国好,而且人口也比中国少,但是印度的粮食总产量比中国少得多,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也比中国少许多。我们中国能够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充分说明了解放后,特别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部分内容课本是没有的,但可以利用这个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总结新课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众多、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富饶,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明显的影响,60年代以后,印度农业发展较快,但人口急剧增长,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四)巩固练习

1.下面四幅景观图中,哪幅是印度的泰姬陵(图略)

2.下面四幅景文化景观图中,哪幅是印度的"纱丽"服装?(图略)

3.把印度的主要农作物与分布地区及地形、气候条件用线连接起来。

德干高原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水稻 地面起伏平缓,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 平原,降水充足

恒河三角洲 棉花 雨水充足,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东北部 茶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

(五)布置作业

1.课文P9复习题第一题

2.练习册P21-3题

公布小组竞赛成绩,表扬优胜小组,鼓励成绩差的小组。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印度

一、世界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有利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地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不利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印度》说课稿 12

《印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和季风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压力

难点: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

(四)教材处理

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

1、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学习。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以“跟着唐僧去西游”为线索,不远万里前往西天取回真经, “西天”指古代的天竺国,就是现在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

课件展示:印度的舞蹈、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泰姬陵、新德里城市风光等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图识印度

课件展示: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图中闪烁北回归线。

(1)地理位置: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部分讲解。(让学生找出印度的邻国,加深地理位置的印象)

(2)通过“唐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进一步引出印度地形,让学生探究分三大地形区:即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3.用提问、讨论及谈话式的学习方式,学习“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提出问题:(1)印度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为什么还会缺水?

(2)2007年7月7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且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的泰姬陵,这座昔日洁白通透的建筑近年来为何已开始发黄?

(3)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且是世界上第二软件大国,但是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的脚步都比较迟缓,阻碍因素是什么?(人口众多、水旱灾害频繁)

A.让学生对柱状图和表格资料的分析归纳。

B. 为后面印度的粮食生产的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人口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原因进行分析。

4.用读图分析法展开“水旱灾害频繁”内容的学习。

展示印度季风课件,教师相继提出三个问题:

①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②印度的降水变化受什么影响?(主要受季风的影响)

③印度的水旱灾害与什么风有关?(与西南风的强弱)

教师通过三个问题的渐进式提出,让学生读图,思考、分析、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最终共同归纳得出原因:

① 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水灾

② 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旱灾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表格。

《金色花》教案 13

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德育目标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散文诗,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含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诗

二、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一九○三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匿笑( ) 沐浴( )( ) 祷告( )嗅 ( ) 衍 ( ) 摩 ( )

2、解释下列词语:匿笑:祷告: 沐浴: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给予指导

1、自由朗读

2、听课文示范朗读磁带,注意对朗读技巧的把握

3、个别学生读

4、学生评价

5、朗读指导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读得轻松活泼,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

⑵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如果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⑶ 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⑷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总之,现代诗歌的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五、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1、请谈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⑵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⑶诗歌表现了什么?

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 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1、⑴写了孩子的三次嬉戏。

⑵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我”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我”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⑶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爱。

2、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因为妈妈找到孩子,非常着急。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呈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是责怪的口吻,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的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中国人喜欢把儿童比喻成花朵,印度人也一样。金色花是印度最美丽的圣树上开的一种金黄色碎花,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板书设计:

三 母亲 孩子 (金色花——圣树) 次 祷告 散发香气 嬉 读书 投影书页 戏 拿灯(去牛棚) 恢复原形

六、迁移拓展

1、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注意体会其内在思想感情

2、阅读泰戈尔的另外一首散文诗《审判官》,注意理解其主要内容。审判官你想说他什么尽管说罢,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你如果把他的好处与坏处两两相权一下,恐怕你就会知道他是如何的可爱罢。 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 当我使他眼泪流出时,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 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

3、学生谈感受

4、以孟郊诗《游子吟》作结。

印度 14

教师寄语 太阳给你温暖,我给你祝福,祝你运气像雨点一样密集。

学习

目标 1. 知道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2. 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重点、

难点 印度的气候类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生环节 教师环节

基础知识:

一、阅读“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完成:

1.在我国西南邻国中的文明古国是_____,是南亚面积_____的国家,人口已经超过

_____亿,仅次于_____,居世界第二位。

2.完成35页活动。

3.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北部是_____,中部是______,南部是______。

二、阅读“水旱灾害频繁”框题,完成: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______和________,以________气候为主。受季风气候的影响,______灾害频繁。

2.印度在北部______、_______流域修建了大规模的灌溉系统,在南部修建_______,

是为了抵御__________。

3.完成37页活动。

4.完成表格并

月份 风向 降水量

一月(6-9月)

七月(10-次年5月)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巴基斯坦 b.孟加拉国 c.印度 d.尼泊尔

2. 印度目前人口已超过

a.11亿 b.10.5亿  c.10亿  d.9亿

3.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印度河  b.恒河  c.湄公河  d.布拉马普特拉河

4.下面关于印度地势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部高,南北低     b.东西高,中间低

c.自北向南,逐渐降低  d.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5.印度众多的人口对其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下列资源、产品

学生环节 教师环节

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水平的是

a.耕地  b.水资源 c.粮食 d.钢

6.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生的原因是

a.海路位置的影响 b.地势地形的影响

c.季风的影响导致年降水量极不稳定

d.6、7月份太阳直射23.5°n时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

7.印度雨季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8.为减轻人口对农业的压力,印度政府采取的根本措施应是

a.努力控制人口数量 b.开荒种地,扩大耕地面积

c.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   d.选育良种,提高单产

9.关于印度与我国国情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大国  b.人口大国  c.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d.降水季节变化大 10.下列国家不全与印度相邻的一组是

a.中国、巴基斯坦        b.孟加拉国、尼泊尔

c.尼泊尔、不丹          d.缅甸、柬埔寨

二、读南亚季风图,回答:

(1)图a中箭头表示的是______(方向)风,此风从______吹向_____,

称为_______季风。

(2)图b中箭头表示的是______(风向)风,此风从______吹向_____,

称为_______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______季风。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_____季,该季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_____月至_____月。在图b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_____季,该季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_____月至_____月。

(6)下面a-f是西南季风的几种情况,将相应字母填入表中。

a来得晚 b来得早 c风力强盛 d风力不足 e退得晚 f退得早

水灾 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

印度教学教案 15

第三节 印 度

○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的新契机

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重点和难点:

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时安排:2时

○知识点一:世界明古国

学生自学本P34页,并看阅读、“印度舞蹈”图、“泰姬陵”彩图、本P36页活动3、4题。

○知识点二: 自然条:(位置、地形、气候)

1、阅读本P35页图7.34印度地形图回答:

2、播放: 印度的洪灾 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本P37页活动,学生观察印度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和南亚季风图,注意观察出雨季和盛行季风,再观察旱季和盛行的季风。回答:

读南亚季风图回答:

3、阅读本P38页图7.41 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

4、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学生结合人口、地形、气候、农业问题综合讨论题:①印度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②印度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们各分布在哪里?这些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③为什么人口给印度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要求:①分析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②分析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的关系;③了解印度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的情况。

归纳出以下几点: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

有利条:耕地面积广,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不利条: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印度在六十年代开始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和良种,农业发展快,农产品产量大大提高,但人口增长过快,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印度政府正在努力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知识点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学生阅读本P40页图7.43印度矿产资、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

○本节小结:

本节知识要点:

(一)世界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1.矿产资:煤、铁、锰

2.工业部门:采矿、纺织、电力、钢铁、机械

3.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四)主要城市

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

孟买——一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本节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