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民族音乐学论文最新20篇7-18-42

摘要:高中音乐课程是弘扬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必须加大音乐教学力度,合理的将民族音乐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借此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本文就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做了如下探讨。

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以及加强教育的必要性 1

民族音乐学论文最新20篇7-18-42

(一)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

我国的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曲以及民间器乐,这些音乐的内容,形式,风格各不相同,不同的民族音乐构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许多音乐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反映除了劳动者的状态以及审美情趣,是对于劳动生活的直接表现。民族音乐具有比较强的通俗性和不确定性,这种音乐方式通过劳动人民的情感抒发来表现歌曲的内容,贴近群众,具有乡土气息和极强的通俗性,由于我国面积辽阔,民族音乐也具有多种形式,内容比较丰富。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了解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通过民族音乐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相关教育工作也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应当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强与世界各国音乐的融合,不断丰富发展自身的体系,促进民族音乐传承[3]。

民族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体现论文 2

2.1多姿多彩的音乐背景。茶艺表演在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关注自身的艺术表演形式,对音乐背景的塑造缺乏相应的认知。这样的状况直接导致茶艺表演变得非常枯燥,缺乏内涵,在当前时代的发展当中,茶艺表演开始融入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并且开始将民族音乐作为相应的艺术背景。这样的融合是艺术的一种升华,给予了茶艺全新的活力,也使得茶艺内涵得到了集中彰显。民族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体现,尤其集中在音乐背景的特色上,不仅加强了对民族音乐的应用,还注重对民族音乐的原有背景进行融合和升华,进而使得音乐背景的塑造得到了本质上的改善,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支持。茶艺表演在将民族音乐作为背景的过程中,凸显了独特的民族色彩,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而且,由于茶艺表演可以选择的音乐背景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在音乐背景塑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表演特色选择较为合适的的乐曲,不仅可以提高茶艺表演的艺术美感,还能够凸显出更多的民族音乐特色,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观看茶艺表演的行列当中。2.2独特的茶文化音乐内涵。民族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体现内容非常多,尤其是在茶文化音乐内涵的塑造上,所延伸出来的美感处于持续的上升阶段,而且拥有了非常多的现代化艺术色彩。茶文化本身是一种民族文化,它在凸显民族音乐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可以为民族音乐的文化融合提供全新的实践方向,也可以为文化的综合拓展形成更深层次的内涵。茶艺表演所具备的文化主要是以茶文化为中心的体系,虽然这一体系在近些年的发展当中变得较为完善,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接受,但是,大多数人群对于茶文化依旧缺乏相应的认知。民族音乐在茶艺表演当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整个表演形式变得更加全面合理,相应的文化认知也会全面地凸显出来,帮助茶艺表演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范围。

民族音乐学论文 3

摘要:新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但随着社会进步,文化生态的改变,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呈现出失去文化空间,传承人后继无人等状况。对此,要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认识分析,接受民族音乐文化随社会变迁而变迁的规律,尊重传统,允许改变,包容创新,才是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关键词:新疆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提出,是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文化学和生态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它的主要问题是要确定这些适应是否引起内部的社会变迁或进化变革。但是,它还结合变革的其他过程来分析这些适应。文化生态学理论普遍认为,文化并不是受某一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而是在多种复杂的变量的交叉影响下出现的。”[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加速发展,而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的取代则导致了农耕文化的日益破坏,原本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急剧变化,致使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随着西部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进程,新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也发生着巨变,很多音乐形式因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正在消失。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必定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地域、历史等风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创造的具有生态适应性特征、各种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文化方式和文化状态。

一、新疆民族音乐现状

生产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赖以生存的固有生产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生活习俗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原生态民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那些以特定的生产劳动为依托的一些民族特有的传统音乐体裁,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失去了其继续生存的根基,如新疆库车地区,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即兴编创的歌曲,如《犁地歌》《割麦歌》《麦场歌》《赶车歌》等多为散板,篇幅短小、节奏自由、气息悠长。据当地人反映,这些劳动歌曲和生活习俗歌曲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比较盛行,但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现代化耕作技术所取代,如今能够演唱生产劳动歌曲和生活习俗歌曲者已凤毛麟角,只有少数6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演唱两三首犁地歌、割麦、赶车歌,中年人能够演唱一至两首歌已实属不易,年轻人基本不会唱,生产劳动歌曲已濒临灭绝。作为无形遗产的传统音乐,载负于有形的人而存在。传承人老龄化却后继无人的现状,是目前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特别是70岁以上的传承人,他们昔日所经历体验的音乐记忆以及所持有的精绝技艺,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尘封,永久锁定在他们的脑海里。而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受现代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价值观的改变、母语的缺失,使得他们不能承袭祖辈留下来的音乐遗产。新疆传统民族音乐不能为当地的年轻人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另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外来的流行音乐。审美观念的不同和变化,本民族传统音乐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人,因此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二、新疆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认识新疆民族音乐现状,民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是随着其赖以生存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一味地保护、传承民族音乐的原生性,实则是有违社会发展规律,有违文化与环境相互适应关系规律的。少数民族音乐原本以自然传承的方式生存于民间,现代社会原有的传承方式和生存机制逐渐被边缘化,一少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在转型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现代社会,能够将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凭借市场完成自身的延续传承和发展。但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虽然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是却难以与市场结合,在民间传承中优胜劣汰。因此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应被认为是保护遗产的正确方式,发展可以不断出新,保护则应当尽量追求其原真性,音乐功能可以转型,但音乐形态本身不应发生太多改变。民间的自然传承也应当尊重传统,努力把握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容许在传承过程中有部分的改变,如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结合的新兴的民族音乐种类,也逐渐走进民间生活,而这恰恰是适应环境的表现,因此需要对其以包容的态度。这样,一方面增强民族音乐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激发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尽量保持原有的音乐样态,跟随文化生态环境而逐渐变迁。旧的传统不会被原样重复,新的环境又会使新模式不断加入进来,所以文化只能是一个开放、流动和与时俱进的体系。过去,我们孤立的看待传统文化,我 “传统是一条河流”,在文化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传统也在日渐更替,因此对于新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文化生态环境才是可寻规律。

[参考文献]

[1]崔明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

[2]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途径 4

(一)对多元文化加强了解,深化民族音乐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是明确了高中音乐课堂的重点教学内容,即加强民族音乐教学,通过民族音乐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后能有效理解并掌握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差异与特色,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为弘扬民族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要求高中音乐课堂要融合多种艺术,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恩呢管理的提升,并加强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例如:在进行《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不同地区的民歌来拓宽学生的原有知识面,渗透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国之瑰宝——京剧》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嫦娥奔月》等让学生欣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京剧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民族音乐的内涵进行诠释

音乐是一门极富情感的艺术。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诠释民族音乐作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就以《广陵散》为例,它虽是首古琴曲,但在认真的聆听下,便会发现曲中所想表达的气氛,从聂政的怨恨到愤慨、从刺杀韩王的壮阔到悲凉在曲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采用联想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其内涵,继而能更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含义。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中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由古流传至今的民族音乐极为丰盛。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普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以生动的画面陶冶学生情操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针对一些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乐器、传统戏曲以及原生态民歌的具体内容,仅仅依靠语言的表示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能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方便学生理解,继而丰富学生的感官。例如,在向上民族乐曲《二泉音乐》、《百鸟朝凤》作品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想学生介绍与作品相关的各项内容,如创作背景,创作者的生平事迹等。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拓宽了自身知识面,也能充分调动自身各个感官,进而全身心投入去理解并感受作品,启迪学生的民族思想。

(四)通过民歌演唱,树立学生的自尊心

开展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更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民族兴衰的历史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如在欣赏《看秧歌》、《采茶灯》、《龙船调》等作品时,先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学生对此有了兴趣,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有效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

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分析 5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的兴衰与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未来是属于青少年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整个民族的振兴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我国众多音乐作品中,包含这我国各民族丰富的民族精神与信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民族信仰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相关知识的同时挖掘作品中所隐藏的民族精神,今儿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得以强化,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现代高中生特别喜爱流行音乐,因此不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或只有片面性的理解,审美范围亟欲拓宽,部分学生盲目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显,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民族音乐能有效的培养高中生心里,帮助高中生塑造正确的人格,并且在提升高中生思想意识与全面文化素养方面有着积极、显著的作用。

结论 6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应重视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音乐教师应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并将现代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融入教学,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只有加强高中音乐的民族音乐教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民族主义精神,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责任心与自豪感。

民族音乐学论文 7

【摘要】“田野工作”又叫“田野考察”,是文化人类学术语,是指学者在特定区域中进行的调查工作。后来田野工作这一方法被运用到民族音乐学学科,成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名民族音乐学者在研究时都必须通过田野考察来获取研究资料。

【关键词】田野工作;资料

一、田野工作的准备过程

(一)确定调查对象、目的。在《民族音乐学手册》一书中,作者玛西亚赫尔顿和诺尔玛麦克雷奥德以收集材料为着眼点,提出了田野工作中的六个W,即who(研究谁)、why(为什么研究)、how(怎样研究)、what(研究什么)、when(什么时间研究)和where(去哪里研究),这六个W可以准确帮助初次进入田野工作的研究者明确调查目的。当调查者对六个W有了明确的回答,进入实地调查现场才不会“手忙脚乱”不知从哪入手展开调查工作。所以,确定调查对象、目标是田野工作的第一步,一旦明确,就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了。(二)对被调查地区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在调查者确定了调查对象、范围后,就要开始搜集和了解与此次调查有关的资料,比如历史资料、背景资料、相通艺术资料和本次调查对象有直接关联的专业音乐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调查对象的社会历史背景、音乐文化发展、民族生活习俗,这样才能对所考察的音乐对象的相关背景有较全面深入把握,在调查过程中才能避免一些重复劳动,避免调查者在调查对象面前有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三)拟定调查提纲。田野工作准备过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拟定一份可行的调查提纲,调查者可以根据六个W列出提纲。一份全面调查提纲可以帮助调查者顺利开展工作,为调查者明确调查方向,使调查过程变得条理化、系统化,不会在调查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设备不全、忘掉细节等问题。

二、田野工作的方法及原则

(一)田野工作的方法。民族音乐学者根据长期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几种集体操作方法,如“直接观察法”“个别访谈法”“集会调查法”等。直接观察法,也称“现场观察法”,是指调查者在音乐现场进行直接观察,详细记录音乐事项的一种调查方法;个别访谈法,是指调查者在进入音乐环境后,逐一进行个别访问的调查方法;集会调查法,是指采用集会的形式,与被调查群体进行座谈访问的调查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势和弱势,所以在进入调查现场时可以考虑交替使用,这样才能得到满意的音乐资料。(二)田野工作的原则。在田野工作时,如何消除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双方的文化隔膜,也是值得初学者注意的问题。调查应该做到诚挚交往、平等待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应该有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和朴素平易的语言交流,应该尊重民族情感和地方习俗,不滥用被调查者的时间和体力,从而消除调查者可能存在的种种顾虑和思想。初学者在进入调查现场时,在采集资料上要遵循“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持久性”。在调查时,要求调查者保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我、只唯实”的工作态度,如实、原样、求真记录,并且要抓住机会不断验证调查材料的真伪。在采集资料时,要持之以恒进行调查和研究,持久搜集第一手资料,并且要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使采集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三、田野工作资料的整理

在田野工作过程中,现场笔记是最重要的一种文字资料储存方式,所以要及时跟进音乐现场笔记。在记录笔记时要注意内容一定要详细、真实,有什么记什么,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恶去修改所见到的音乐事项。由于田野工作的特殊性,导致考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结束的,所以在工作过程中也要整理好每天的工作日志,记录好当天调查的进度和调查遇到的问题,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方便。在进行田野考察时,不能光留有文字资料,现场的录音、照相、录像资料也尤为重要。在记录电子数码资料时,一定要全面、多角度、多方位记录,录制完成之后及时编辑好文件编号、信息和内容,并且要有备份,以防资料丢失。在调查时也有可能获得音乐实物,音乐实物比文字、电子数码资料更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在收集到音乐实物后,要对每件实物进行编号,用文字详细说明,文字说明可以采用填写“实物登记表”的形式,这样有利于以后资料的整理。对于初次进行田野工作的学生来说,一定要尽可能准备充分,多思考有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和调查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不要把田野工作当成游玩,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真正融入被调查者的生活,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张伯瑜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

[3]张伯瑜。再议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J]。星海音乐学报,20xx(2)。

结束语 8

小学阶段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个人修养的全面提高,增加艺术鉴赏能力。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促进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持续提高,为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做出贡献。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论文 9

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是能涉及到音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容很少。我国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活动开设,多受到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影响,导致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融合不够。故,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应用到高校教学活动中十分必要。

一、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高校其实是培训人才的重要基地,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为让高校的音乐教育和民族教育能更好的契合在一起,就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给学生传递正确的文化知识。但由于民间文化组织形式明显带有不确定因素,若在教学活动开设期间单纯的依赖民间文化的组织形式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显然是不够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新希望,所以要重视民族传承的重要力量。基于此,可以判定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重要的传承机构,是十分利于民族文化传播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高校教育的基础

高校教育中民族文化是重要的依托,也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从现阶段的`高校教学角度探寻问题,部分高校将音乐课程设置为基础性的教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也是精心挑选的教材,其实这是十分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加之,全球化发展已经涉及到世界上的多个领域内,为能在国际舞台上一显身手,就应该充分显现出我国音乐文化的特色内容。音乐文化一直被看成是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内容,所以能与民族音乐进行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学水平,建立完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不但能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也能为课程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若教学活动开设期间能从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角度探寻问题,就能解答出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遭遇到的问题和疑虑。因此,为让高校音乐教学能与传统的音乐传承更好的契合在一起,就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高校要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多与兄弟院校交流互动,了解到当前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并构建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更好的进行民间音乐的传承。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的传承不能死守一套,不进行更新。其实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通过革新的教学模式,保留先进内容,剔除落后文化,所以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开设时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先给学生选择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流行民歌元素,教师可以在上课期间给学生播放中国传统的民歌如《走西口》、《小河淌水》等,给学生多播放几个版本,让学生对比进行欣赏,最终选择自己喜爱的版本,并说出理由。很多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注意到龚丽娜的《走西口》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能真挚的将留念亲人的情感凸现出来,给人以感同身受之感,学生通过欣赏民歌音乐作品也开始重新审视龚丽娜这名歌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她,并看到她将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巧妙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独有效果。使用该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开发性特征,其实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要先吸收先进的文化,然后在先进文化的前提下进行音乐创新,从而让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推行下去,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使用上述教学方法,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内。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完美融合

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开设期间,为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开展创新教学理念,这样才能让音乐和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一,从音乐的技术层面考虑问题,教师要为学生选择较为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作品中体会到演绎的技巧,这将更好的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第二,教师为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系统性的认知,就要将传统音乐分类,通过分类学生能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学生能在音乐学习中对音乐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并使其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有价值;第三,开展音乐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通过互动教学提问的方式,使用情境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民族音乐展示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音乐和高校的音乐教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对引导学生认知音乐文化规律有着积极影响。

三、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内凝结着中国五千年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也是能集中体现我国音乐问题的关键点,能彰显出中华音乐文化的实质内涵,这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指导。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间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高校作为音乐文化传统机构,应该吸收民族音乐优势,弥补传统教学不足,所以两者的融合有其必然性。基于此,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最终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淑婧。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探讨[J].黄河之声,04:63.

[2]王靖怡。刍议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大众文艺,2015,15:196-197.

加强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10

(一)完善小学民族音乐课程的体系

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关于民族舞蹈,戏曲,说唱以及乐器的内容较少,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实践作用的课程缺少有效的安排,这也导致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缺乏认识,基本不能演奏民族乐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在民族音乐演奏时经常会使用锣,钹,板等乐器,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设置了打击乐器教学的内容,在讲解三角铁,木鱼,碰铃等内容时可以加入这些民族乐器配合进行演奏,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民族乐器的声音特点,增强学生的基本乐感和节奏感,也实现了对于民族乐器的教学。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民族音乐赏析的课程,让学习了解民族音乐四大件等基本内容,明确不同民族的主要代表性音乐作品以及主要的民族乐器,了解常用的古筝以及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开设民族歌曲演唱的'课程,使学生的民族音乐水平全面得到提高[4]。

(二)增加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接受程度

民族音乐与生活实际连接紧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组织校内外的多种活动来增加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接受程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美好。很多学校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参加民族音乐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一些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观看民族音乐会,倾听民族音乐,让学生学习各种民族舞蹈,类似的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使民族音乐更加立体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体验感,使得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三)让小学生切实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鉴赏以及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审美的能力,在感受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音乐的具体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用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各民族都具有自身的代表音乐,比如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江苏的民歌《茉莉花》等等,这些民歌的传唱度比较高,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学生的欣赏过程中,教师不可过多打断学生,以学生的自身感受为主,简单引导即可,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内在含义,提高自身文化底蕴,从内心深处喜爱民族音乐[4]。

(四)持续教学的模式

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使得小学生可以真正接受民族音乐,实现有效的传承。通过口传心授,感染熏陶的方式可以全面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录像等方式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通过音像资料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实现学习水平的全面提高。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论文 11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论文

近年来,流行音乐,尤其是爱情歌曲充耳可闻。我们不能否认流行歌曲优越的一面,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忘却我们的民族音乐!做为一名青年教师,为使下一代接受“美育”熏陶,端正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民族音乐教育。

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还有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种类,都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大唱民歌,扩充教材中民族音乐内容。课前认真备课,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练,如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不同特色,了解民歌中的不同体裁形式、基本特征,这样学生有兴趣,爱学爱唱,树立了民族自尊心。

二、认真上好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赏析能力。在欣赏教学中,选择古今的优秀名曲,如《怀古》、《流水》、《苏武牧羊》、《二泉映月》等。欣赏时,教师要进行引导、提示,介绍一些大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民乐曲时,启发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去想象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相映的动人画面,从内心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在实践中增长民族音乐知识,陶冶情操。前不久我们李埝乡文化站搞了一个乡土文艺演唱会,在全县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我们学校特地请来其中的几个主要演员给同学们做讲座,并且当场表演了极具民族气息的几个节目,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乡土,热爱乡土。

结合第二课堂,组织“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兴趣小组,每周定期活动,为弘扬民族音乐教学工作起了推动作用。另外,还组织部分班级开展“民歌演唱会”、“中华卡拉ok民歌大奖赛”等活动,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族音乐,针对当前的流行歌曲的冲击,这显然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另外,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教育,这是我们音乐教育上的一条灿烂的光辉大道。

民族音乐学论文 12

音乐永远是民族文化中的那唯美的一面,在乐器的缓缓鸣奏中,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无形之中乐曲的深处流淌着的是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精髓。

每每听着古典音乐的响起,那种悠扬,那种独特的中国风,心灵深处的有着不一样的触动,虽然听不出《高山流水》的知音难觅,品不到《春江花月夜》的清丽奇幻;但是

他们再现了古代的情感生活,过往的抑郁悲愤,那时的英雄儿女,跨时代的哲理思考,都是那么地多情,那么的发人深省。中华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

中华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中华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

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

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这两大部分音乐体现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皇权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贵族阶层的精神享乐。

文人音乐:

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乐:

一、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二、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三、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

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 如今古典民族音乐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

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当时以西方音

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和观念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之间存在割裂、脱节现象,这就造成了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因此,学校教育应�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

民族音乐学论文 13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浩瀚的大海。仅仅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歌、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数量来看,也是令人惊叹的。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民间器乐约有200余种乐器,独奏、重奏、合奏乐曲难以数计,中国的曲艺约有200多个曲种。

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种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者。

至于这众多的剧(曲)种中丰富多样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等。更是难以数计。

产生我国这么丰富的民族音乐的原因有:

第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

第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博大的文化背景;

第四,众多民族和人口。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章内容。

一、民族与歌舞民歌与歌舞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书中也是一起放在第一章一起介绍。民歌和歌舞都来自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这是它们一个很大的特点。

民歌的体裁大体分号子、山歌、小调3个大类。号子直接为劳动服务,是在人民体力劳动中编唱的,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和劳动联系十分密切,音乐节奏和节奏紧密结合。

山歌则产生山野劳作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地抒发感情的民歌。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的民间歌曲。

中国的歌舞音乐也很丰富,他的音乐特点与小调很接近,只是因为要配合舞蹈动作,常家用更多的衬词、衬腔和重复腔等。歌舞音乐大体分:秧歌类、花鼓类、花灯类、风俗舞类。

此外,还有旱船、莲湘、小车、拉花、春牛等歌舞形式及其音乐。

二、民族器乐分类有吹奏、弹拨、拉弦、打击乐器,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基础,段落性很强。

三、曲艺音乐曲艺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综合艺术,它以讲唱文学为脚本,安排布局,展开情节,汲取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曲艺是叙事性的音乐,是在“演故事”,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千百年来,文学、音乐、表演三者在曲艺这一综合体中相铺相成,有机结合,达到了今日曲艺的丰富、成熟的境地。中国曲艺有200多种,分类问题很复杂,一般根据音乐特点分8类: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牌子曲、走唱类、琴书类、杂曲类、数唱类;曲艺唱腔体式分曲牌体、主曲体、综合体。

曲艺分南北不同,各自有长处,我们熟悉的如北方京韵大鼓、南方评弹。四、戏曲音乐戏曲,是一种综有诗歌、音乐、舞蹈等多样表现手段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

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中国传统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音乐遗产非常丰富,形态十分复杂。

戏曲的艺术特点有综合性、戏剧性、民间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三点。戏曲的唱腔具有抒情性、叙述性、戏剧性三方面特征。

戏曲的器乐特点大多处于伴奏、陪衬的较次要的地位。戏曲的剧种全国性剧种有昆剧、京剧、两种。

我对京剧特别喜欢,对其中内容了解较详细。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性戏曲举重之一,约有200年的历史,因形成与北京而得名。

由于京剧名师辈出,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有了谭鑫培等一带新人出现,谭鑫培是这一阶段杰出的代表,他博采众长,继承余、张、程等又有所创新,为京剧老生的一带宗师。这时京剧不仅受群众欢迎,而且得到清王朝统治者的赞赏,逐渐取代了昆曲的地位而影响全国。

从此,建国前后,老生有言菊明、谭福英、马连良、周信芳、李少春、杨宝森等;旦角有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武生有盖叫天、厉慧良等;小生有姜妙香、叶盛兰等;净角有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老旦有龚云匍、李多奎等;丑角有肖长华、刘斌昆等;琴师有孙佐臣、徐仁沅、王少卿、杨宝忠等。

他们在各个行当中都有重大建新,在唱腔、表演、念白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自成一派,将京剧艺术推到了鼎盛时期。京剧约有1000多个传统剧。

故事大多取材于“列国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杨家将”、“水浒传”、“说岳全传”等,也有从昆剧和其他地方小戏、民间歌舞中移植过来的,范围十分广泛。京剧的唱腔以皮黄腔为主。

二黄强苍凉深沉,长于抒发悲愤之情,有正、反二黄之分;西皮腔刚劲明快,长于表现灵活、昂扬、欢快之情。除了皮黄腔外,京剧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吹腔、昆腔和许多民间小调等唱腔。

京剧演唱也很讲究,注重按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京剧器乐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小三弦,有时还用笛、笙、唢呐、海笛等;武场有鼓板、大锣、小锣、钹,有时用堂鼓、水钹、碰铃、大饶等。

京剧著名的传统剧目有《二进宫》、《玉堂春·三堂会审》、霸王别姬》、《卧龙吊孝》等。其他的戏曲剧种如北方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豫剧、评剧、碗碗剧,南方赣剧、川剧、湘剧。

民族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体现论文 14

3.1塑造独特的音乐背景。民族音乐在茶艺表演当中的融合实践,必然需要从音乐背景的塑造出发。在当代人的审美当中,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背景,如果失去了音乐背景,那么相应的艺术表现会严重下降。茶艺表演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塑造良好的音乐文化背景,更多地从音乐文化出发,打造独特的音乐背景,获得更大的艺术张力。民族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融合实践,可以选择一些特色的音乐内容,尽可能与茶艺表演的主题相符,不能过于盲目,而应选择一些契合茶艺表演风格的背景音乐。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茶艺表演风格的全面拓展,确保更多的人认识到茶艺表演的科学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相应的音乐表现具备更高的现代化色彩,实际的表演艺术层次也能够得到全面的升华。在塑造音乐背景的时候,茶艺表演需要表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这将是茶艺表演推广的重要方向,也能够为茶艺表演的形式增添全新的魅力。3.2打造全新的艺术文化。民族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融合实践,本身是民族音乐与茶文化的一种融合,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融合过程中,需要以茶文化为主导,民族音乐仅仅是侧面的推动。文化融合有利于人们接触到更多的文化,爱屋及乌,人们可以从具备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茶艺表演当中获得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认知,也可以得到全新茶文化的诠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文化需要勇于创新,打破自身的文化局限性,给予人们全新的审美方向。在打造艺术文化的过程中,茶艺表演一方面要广泛地接触民族音乐文化,努力与民族音乐进行更多形式上的碰撞,以获得更多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需要以自身的文化� 同时,茶艺表演表达的茶文化也需要被持续有效地升华,通过不断改变基础的文化表现形式,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茶艺表演的艺术文化特色,感受到文化的独特渲染魅力,并被茶艺表演的全新形式所感染。

4结束语

茶艺表演在历史的源流当中,必然会与不同的艺术文化碰撞。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发展当中迸发出了相当大的发展活力,自身所拥有的艺术性也有了很大的升华。茶艺表演需要与民族音乐进行合理的融合,并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持续的拓展,这不仅需要加强茶艺表演音乐背景上的多重塑造,也需要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推广,使得两种不同的艺术文化能够在茶艺表演当中凸显出相同的文化艺术色彩,从而拓宽人们的文化艺术视野,从多个方面共同推动茶艺表演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周晨。各地“琴”系民族花,何愁寻觅民族路?―――探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采茶戏的融合[J].音乐创作,(3):131-133.

[2]叶娜,王魁。茶艺表演中的背景音乐研究[J].音乐时空,(22):115.

[3]吕彬。民族文化中的音乐表现―――抚州采茶戏音乐文化的研究[J].音乐时空,2014(22):79-80.

[4]宋晓胤,杨晓,陈玉琼,娄勇。茶艺配乐选择创新尝试―――引入新世纪音乐[J].中国茶叶,2014(5):38-39.

[5]宋晓维。试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广东茶业,(3):34-37.

参考文献: 15

[1]季玲玲。浅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知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

[2]刘德任。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本土民族音乐[J]。大舞台,2011(5):192-193.

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论文 16

音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体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教学中,更应参考高校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从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历史底蕴方面来升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喧闹的世界中找到灵魂的归属。

1、高校音乐教学要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搜集与规整。民族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音乐的搜集与规整,必须充分认知,并透过具象化的策略来进行维护以及传承,发掘并发扬音乐文化遗产。笔者通过走访以及调研了解到:目前能够演唱“川江号子”的艺术家已经屈指可数,外号“陕江号子王”的胡振浩业已达80岁以上的高龄,而可以演唱二百余首川江号子、20类以上的曲牌唱腔的陈邦贵业已年满90岁。此外,对某省某区域的小学生实施调研,可以演唱自身所属民族音乐的学生的比例很小。因此,发掘民族音乐并“抢救”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

2、高校音乐教学要重视对民族音乐教科书的编纂以及推介。教科书承载着高校音乐教学的内容,而编纂与推介民族音乐教科书是高校音乐教学的当务之急。高校应在搜集与规整的前提下,挑选适当的民族音乐材料实施编纂以及改写,并在课程设立与编排方面着眼于民族音乐的挖掘。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史实、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艺术呈现方式,均为民族音乐教科书编纂的参考元素。而在民族音乐呈现模式的挑选中,应权衡各民族文化的特征,从思维、民族特征方面凸显民歌、曲艺、唱腔、曲目的独特韵味。高校应综合相异地区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情况,并重视民族音乐自身的多样性,凸显本国民族文化的独到风格――特别是把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融会贯通,完成地区民族文化的继承来充实高校民族音乐素材。

3、高校音乐应重视对民族音乐课程的构建。课程构建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导方向,应妥善处置国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的融通。①从国外音乐的引进来实现中外音乐文化的沟通视界的开阔化,在国外音乐中取长补短,让我国音乐能够实现长足的进步。②要从对本民族音乐的发掘中传承我国的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从重塑人类音乐世界的战略高度来传承以及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而且,我国高校应以风味独特的民族民间乐曲入手,在课程设立方面增加少数民族音乐教程,透过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来奠定高校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例如:恰当加入乡土音乐内容,创办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的音乐教程,提升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系统中的影响。

4、高校音乐教育应重视对民族乐理知识精通的老师的引入以及培育。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来说,一支民族乐理基础扎实的老师团队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必须大力引入我国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来充当大学民族音乐课中的导师。例如:通过聘请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演奏抑或演绎的音乐界栋梁之才或者可以从民族音乐素材中获得灵感并创编民族歌曲曲目的创作家等等,让师资力量更为充实。此外,应激励老师在校外采风阶段考察民族区域,让其领略民族风情,透过搜集、规整以及研讨来提升民族音乐素质。而透过从民间聘任民间艺术家来校就职,抑或透过开办现场演绎活动以及讨论会,从而让音乐老师从内心深处认同民族音乐文化,让老师与学生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中能够对其进行正确定位,这其实就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

5、创造性地开发民族音乐教育形式,规整音乐教学资源。推动高校音乐教育革命,通常需要老师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并调整教学思维,接受新鲜的教学观念――尤其是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不但要在常规模式下讲授民族音乐,还应打造民族音乐文化的浓郁气氛,挑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音乐教学形式。例如:创办民族音乐社团,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宣扬民族音乐的关键性,让学生以本民族的民族音乐文化为荣;再例如:引入民族歌曲(如新疆舞曲、苗族歌曲等等),让学生领略新疆舞曲的柔媚,苗族歌曲的婉转动听。透过对相异民族歌舞的教学,拉近各民族学生间的距离,推介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6、高校音乐教学应重视对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创办。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有探寻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应从地区特征、文化内涵、活动模式以及宣扬媒介上实施全方位解析,探寻出一条与高校音乐教学特征吻合的民族音乐活动创办之路。例如:举行民族音乐实践采风活动,融合地区民族特征,在民族音乐采风阶段,不光要搜集民族音乐材料并实施规整;还要透过组织民族音乐汇演,让优美动听或慷慨激昂的民族民间歌曲传遍神州大地。

7、构建民族音乐教育的优良社会环境。气氛上佳的民族音乐教育环境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说极为关键。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要引发社会各阶级的关注。在学校中应演播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歌曲;在电视节目、播音节目、互联网视频中体现民族文化元素,构成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大环境,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老师在这方面应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学,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快板书、讲坛等让学生领略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比如西藏的歌唱家央金兰泽的《爱琴海》,歌颂了神山圣水,于华丽处见真情,也让听者领略了西藏的风情)以及韵味。而学生在网络资源发达的当今社会,能够随处听到民族歌曲,就是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跳板。

四结语

综上,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以及推介是递进的,高校在归纳以及参考的前提下,应重视创新民族音乐教育的模式。通过多元化、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并凸显民族音乐自身的感染力,展示各民族的优秀品质,并融入民族文化活动,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让我国民族音

参考文献:

[1]博特乐图。高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传承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的探索[J].人民音乐,(1):57-60.

[2]黄妙秋。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少数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接轨与契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17-21.

[3]李松兰,黄虎。高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现状调查报告――关于33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65-75.

[4]李松,樊祖荫,张欢,等。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1):12-23.

[5]任占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10):212-212,176.

[6]金奉。谁来担当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云南高校艺术专业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J].青春岁月,(4):6-7.

[7]滕腾。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3,(2):46-47.

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建议中的应用论文 17

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建议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音乐大发源地,主要是通过音乐的手段表现各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民间文化寝室就是群众文化,而民族音乐是群众文化的只要表现形式之一。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本文主要对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建议中的应用分析,阐述民民族音乐对群众文化发展的意义和应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群众文化;意义;形式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日益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逐渐提高,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群众的文化水平也逐渐提高,民族音乐成了群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群众文化成为了民族音乐的发展源泉。

一、群众文化建议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源泉

群众文化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源泉,群众文化的建议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群众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是人类子历史进步中的外在体现。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背景下,民族音乐产生,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群众文化的特色。在艺术产生的源头,人们最开始敲击树木、石块等抒发情绪,这种原始的方法逐渐发展成语言加上一定的旋律,到最后的发展现在的民族音乐,所以说群众文化是民族音乐的创作发展源泉。

二、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中应用的形式

(一)宣传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所以,人民群众开始最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各种科技产品应运而生,比如电视机、电脑、手机等。这些媒介工具成为民族音乐的主要传播载体。民族音乐具有带表民族活区域的特色的艺术形式,得到了迅速的传播,民族音乐的发展实际上是为群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宣传作用。在民族的忌日和活聚会活动中更能体现群众民族音乐对群众文化起到的宣传作用。在任何时间或者空间都进行,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二)凝聚形式

因为文化可以对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人民群众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在人的心理会产生共鸣,形成一定的凝聚力。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民族音乐具有文化凝聚力。在节日活动中,民族音乐引起人们内心的民族认同精神,体现了民俗的特色和风俗习惯,这种民族音乐产生的凝聚力有利于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有利于群众文化的繁荣。在价值观念上相同的群众就会形成组织,这是文化和音乐发展的基础。

三、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中应用的意义

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建议中的应用,就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民族音乐起源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中传播,对群众文化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地意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现民族的特色。文化的集群效应使得人民群众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使得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凝聚的作用。民族音乐的传播对群众文化起到宣传作用,有效的推动精神的建设,使得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稳定。民族音乐在内容上是积极巷巷的对于群众有一定的而教育意义,这种教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四、群众文化对民族音乐审美与欣赏

民族音乐在审美功能上是指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文化的评价,民族音乐的审美是群众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对于民族音乐的审美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对群众来讲,可以建立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在民族音乐的审美上是具有多种标准的,符合群众的需要,根据不同民族本身的特色和习惯,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标准。群众文化是民族音乐审美和创造的艺术源泉,民族音乐的审美也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在不同阶段的观念和内容。从一定角度分析民族音乐的审美,它可以进化群众的心灵,引导人认识世界的动力,有利于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五、结语

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建议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烈的积极意义。民族音乐产生群众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给民族音乐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民族音乐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内容和民族的特色。民族音乐的表现群众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民族音乐对于群众文化有一的宣传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产品成为传播群众文化的媒介,这些媒 用民族音乐来宣传群众文化,具有明显的优势。民族音乐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此外,民族音乐对群众文化有一定的凝聚作用,有利于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凝聚力使得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形成一定的组织作为整体,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是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群众文化对民族音乐的审美,是通过民族音乐在表现的过程,人民群众根据对自己接触到的民族音乐进行判断。这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净化心灵。民族音乐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民族音乐的审美和欣赏有多种标准。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群众文化和民族音乐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林珠萍。民族音乐与群众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思考[J].科学中国人,(10X).

[4]李琳,武春荣。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李安明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之路[J].民族音乐,(6):52-54.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弘扬民族音乐 18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弘扬民族音乐

摘要:小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能够感受其魅力,进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加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小学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大一部分小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认知度十分有限。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加强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校本教材建设,探究适合传承民族音乐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民族音乐;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教育部修订出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要求。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由此可见,重视小学阶段的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1]。为进一步了解现阶段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所占有的比重和发展状况,笔者对扬州市区有代表性的三所小学开展了调研,试图通过现状分析,提出小学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选择扬州市区三所有代表性小学,在三所学校五年级的班级中,各选取了两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共计272人。

(二)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客观性民族音乐知识的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理性认知和掌握程度;二是主观性民族音乐感受能力的调查,主要了解学生是否熟悉、喜爱中华民族音乐,对中华民族音乐的了解范围和程度,以及学习和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渠道等。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设置了四个选项,即:对民族音乐的感知程度、对民族音乐的了解程度、对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聆听民族音乐的主动程度。在“对民族音乐的感知程度”选项中,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了四幅图片,同时播放了四首乐曲,要求学生将听见的内容与感觉相符的图片对应起来。四首乐曲分别为《赛马》《渔舟唱晚》《川江号子》和《欢庆锣鼓》。统计结果表明,该选项的正确率约为88.6%,将其中两首乐曲与图片匹配颠倒的占9.6%,另有1.8%的学生全部判断错误。在“对民族音乐的了解程度”选项中,笔者设置了四道民族音乐知识选题,分别为:民族乐器辨识、民乐与作者、民乐与演奏乐器、民乐与其流传地域。从统计结果来看,除乐器图片中一些较为常见的民族乐器(如古筝、竹笛、锣等)普遍认识外,其余乐器(如埙、扬琴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辨识错误和根本不能辨识的情况,其中,正确率达到100%的仅占总体调查对象的2.3%,正确率达到50%的占总体调查对象的19.1%,正确率在30%~50%之间占62.1%,有16.5%的学生正确率在10%以下。另外,多数学生表示对于列举出的民乐作品如《二泉映月》《浏阳河》《十面埋伏》等,并未听过且不了解。在“对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选项中,有83.9%的'学生表示“喜欢”,理由多为好听、有特点,或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有13.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理由是不好听、太俗、太土。另有2.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民族音乐”,因为不经常听,所以选择“不清楚”。在“聆听民族音乐的主动程度”选项中,对所问及的平时大多会欣赏什么音乐,以及希望在音乐课上聆听何种类型的音乐时,72.1%的学生选择了流行歌曲,18.4%的学生选择轻音乐或课本上的艺术歌曲等,而只有5.5%的学生直接表示会听民族音乐,另有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二、成因分析

通过现状调查了解到,导致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力不强,缺少必要的民族音乐知识,以及不喜欢中华民族音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对民族音乐重视不够是其主要原因。在最新的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每本音乐教材中除了需要含有的童谣、节奏训练、竖笛练习等内容外,民族音乐以及与此相关的拓展内容所占比例不高。如果按现有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内容十分有限。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对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关于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弘扬将成为一句空话。可见,教师对音乐教学内容的掌控对传承弘扬民族音乐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另外,从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小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很多老师提到的东西可以被很轻易记住,除了课本上必学的内容,教师对于相关内容的关联拓展,对于欣赏音乐的主观导向也具有重要作用,决定着学生在接受民族音乐时所能达到的认知程度[2]。比如,有一个班的学生都认识“埙”这个乐器,就是因为教师曾经放过相关的演奏视频。再者,由于长期以来流行音乐占据了媒体空间,成为传播音乐的主流,而一度忽视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弘扬,使得小学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接触到民族民间音乐,很多小学生虽然表示喜欢中华民族音乐,但由于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媒体以流行音 除此之外,小学教育中的主科优势毋庸置疑,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和家长都只关注语数外的成绩,而忽略了音乐素质能力发现和培养,尤其是忽略了对本民族、本地区音乐的了解和认知。正是在缺少良好引导的情况下,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民族音乐的陌生感,甚至在流行音乐的长期“熏陶”和感染下,产生了民族民间音乐“俗”或“土”错误认知,最终彻底放弃了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和想法。

三、对策建议

如上所述,影响小学生感知、了解民族音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观念和社会媒体等因素外,教师自身因素也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可能对于某些客观的社会因素无法掌控,但是对于很多有利于弘扬民族民间音乐的途径和方法,还是可以做到和改变的,因为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本文从教育主导者角度,提出三点对策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质

众所周知,目前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毕业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但是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上沿袭的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在以“欧洲音 由于受此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后,很多人仍然以“西方音乐”为主要传播内容,缺乏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不能做到在弘扬民族音乐方面主动下功夫。特别是在音乐学科不受重视的当下,得过且过是很大一部分教师的一贯做法。因此,要改变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受重视的状况,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每位教师都应该以弘扬民族音 同时,加强理论学习,把学习、了解、掌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重中之重。主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熟知本地区的民间音乐。在此基础上,探究传承民族音乐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等等。

(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教材建设不容忽视。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筛选,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能够易于被小学生接受的民族民间音乐或乡土音乐,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编写校本教材,作为国家、地方教材的补充,形成国家、地方、校本三位一体的教材体系。校本教材应该以地方民间音

(三)探究教学方法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既要学习借鉴西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更要遵循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特点和规律。要在大力加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创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究与建立,一定要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学内� 在这方面,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等等。这些享誉世界的著名音乐教学法,都是建立在本民族音乐基础上的教学法,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另外,当今的网络音乐教育十分发达,为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教学平台。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手段,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中感知民族音乐,接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广大少年儿童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真正得到提高[4]。

四、结语

在“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理念的指导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职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学习、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是培养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要夯实中华民族之根基,铸就中华民族之魂魄,小学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夯实中华民族之根基、铸就中华民族之魂魄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 19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依托,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站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将音乐设置成基础性的教学课程,而使用的音乐教材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同时,全球化已经涉及到更多的领域,要在国际大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展现出我国的音乐文化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与其进行完美的融合显得十分重要。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完美融合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打破一贯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进行完美的结合。首先,就音乐技术层面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熟悉了解该作品所使用的演绎技巧,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最后,在进行音乐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借助互动性提问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展现在教学课堂中,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的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死守旧的一套,而不进行任何改变。事实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将先进的内容保留下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因而在开展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精心挑选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承的过程就等同于在吸收其他的先进文化,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得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有力教学队伍

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对音乐教学课堂质量的保障,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课堂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在教学课堂发挥指引作用,能够解答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因此,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结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对此,高校应担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素养,构建出有力的教学队伍,更好的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文化凝聚着中华五千年音乐文化的精髓,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集中和体现,全面诠释出中华音乐的实质性内涵,对我国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联系十分密切,高校是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则是开展高校教育的基础,因此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显得很有必要。对此,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了,采取先进性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这样的路径才能让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民族音乐学论文 20

摘要: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其文化艺术特点也是各不相同。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逐渐的受到了国内乃至于世界领域的重视,从我国的边界山区逐渐的走向了文化汇集的大型都市。若不及对其进行保护,很有可能导致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被国内外的文化艺术所吞没,失去了其原有的艺术特点。因此,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展开了分析,并针对如何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点;传承发展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

少数民族的音乐主要以反应现实生活及文化特征为主,由于云南地区所居住的少数民族众多,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与传统文化并不相同。因此,导致了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表现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也造就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及艺术方面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在进行表演时,所使用的乐器多为其民族乐器,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而来,并将研究出的结果在子孙中进行传递,因此,其音乐中的民族气息十分浓厚。不仅是音乐的部分,在音效的方面也是一样,除了一些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固有的音乐元素以外,还融合了许多现代的音乐元素,甚至有许多歌曲中还含有较大部分的地方方言,使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民族性更加明显。歌曲《阿杰鲁》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其取材于彝族民间的童谣,歌曲中的全部歌词都是由彝族文字语言组成,却又在编曲方面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基本元素,既体现出彝族歌曲中的民族艺术特点,又满足了现代人对音乐的追求,是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二、保护和传承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必要性研究

(一)有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古代的音乐表现形式中,诗词曲赋缺一不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其音乐表现形式除了歌舞以外,也包含了词曲与诗赋。从这个角度来看,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属于综合艺术类音乐[1]。这种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不仅能够刺激听众的感官,促进听众感官的协调,还能使听众通过更多的层面去感受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特征,感受音乐带给人的快乐,对于促进听众心理功能和个性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性的作用。

(二)促进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创作源泉多来自于节日庆典,集体劳动、生活。因此,多数都是由集体创作,表现形式也以集体表演为主,也正是依靠了集体的力量,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才得以流传至今,并在不断的传承中拥有了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由此看来,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对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是我国民族文化冲� 因此,许多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云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反对民族间的仇视与冷漠,坚决抵抗外来不良势力的煽动与挑拨。因此,才形成了今天云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齐聚一堂的壮观景象,促进了地区的稳定与和谐。除此之外,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原生态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音乐表达形式,在音乐中充分的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具体措施

(一)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环境

从当前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以及选秀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听众以及音乐人对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的接受程度越来越深,使得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逐渐的走出了山区,来到了现代化的都市,现代音乐的文化元素也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云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汇集的地区,其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原生态音乐也是该地区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推向城市化舞台的同时,也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环境保护。

(二)通过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音乐传播

云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旅游景区,其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样的地方民族特色都是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游玩的重要因素之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2]。因此,在大力发展云南地区旅游产业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在其中融入一部分民族音乐,使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传承。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歌舞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此,让游客感受到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与美感。其次,可以在旅游景点中建立民俗文化村或者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还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了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特点的保护,确保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良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楚楚。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J]。民族音乐,2010(01)。

[2]陈劲松。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现代解读[J]。学科建设与文化创意,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