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医学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11篇)4-7-31

下面是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医学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11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遗传病论文范文 篇一

医学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11篇)4-7-31

关键词:教学;认识;遗传病;实践

在当今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各种疑难杂症始终是人类避免不了的。本篇文章就以遗传病为主题,讨论如何让在校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认识、了解这一疾病,以及在接触患有遗传疾病的患者时,怎样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情况,从而尽量减轻患者病痛和家人压力。

一、全面认识和了解遗传病

最近几年,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遗传疾病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科研成果更是屡屡创新。遗传学的教育也在慢慢的转变,开始培养学生自我的思维理解探索能力。加入了许多实际的临床应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对遗传疾病有更加宏观的认识。从生理上,病理上和药理上等多个角度直面遗传疾病。传统教育中我们对遗传学的教学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首先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再者是临床教学。

遗传学和其他医学课题一样,特点鲜明,具有一定规律性。这些规律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学习主题。遗传学还在不断的发展研究中,跟随当今科技发展的快速步伐,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干细胞等新知识不断被大众所熟知,这些新的科技将渐渐取代传统的知识。因此,这门复杂的学科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临床的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面,也能加强学生对医学行业的认识、增强自身责任感。所以,在临床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临床诊断,临床治疗以及临床预防都是重要的学问,也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一门重要科学技术。

二、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鉴于遗传学的特殊存在,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不得不注重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老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教育中,也要不断深造,学习。用于接受新的科技成果,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二是,增加临床学习实践课,让学生在理论后迅速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强化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一直强调的是遗传病学是需要理论和临床结合的基础学科,那么怎么正确划分这两种形式呢?首先是课程上面,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最好是同步。当学生学习了遗传病的典型案例知识后,紧接着安排观看案例的相关影像,如何正确安排理论和观看影像的时间,也是需要教师合理的安排。再则是实现学生自学精神,提倡学生在生活中自寻寻找遗传病的调查,正确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总之,合理调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理论课上适当删减一些重复的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加大课堂信息量,方能达到丰富课堂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操作教学

遗传病学术是一门自然科学,开设实验课程是让学生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手段。能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取经过实验验证得出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们通过遗传病学设计出实验体系,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对实验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经常会做到的是遗传病的诊断,羊水细胞的培养,PCR的技术分析,染色体等检验项目。实验之前要给学生做好充分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验仪器,材料等做好准确无误的检查,确保最后实验的安全和效果。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操作出现的问题,老师需及时指导。实验后,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对该实验课程做出相关报告。

四、重点内容和知识的教学

遗传病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是让学生认识遗传病的两个基本目的。我们就以智商低下为案例,先让学生自行讨论导致智力低下的发病机理。目前科研成果认为,导致人体出现智商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染色体的畸变,其中包括染色体数目的畸变和结果的变化;第二,单基因的突变;第三,多基因的突变;第四,线粒体的基因突变。在实践过程中,预防智商低下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为孕妇提供专业的卫生教育和营养方面的指导;其次,定期做孕期检查;最后,胎儿基因检查等。总的来说,遗传病的认知和预防都是极为课学的,是当前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而我们教学的核心就是为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的认识。我们在教育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定,就事论事,具体分析案件,解决问题,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层面。

遗传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生物教学;遗传学;教学法

遗传学是一门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基础学科之一[1]。随着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深入,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知识点难度加大,信息量显著增加,这些使得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困难也成倍增加[2-4],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遗传学教学工作者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5-8]。

1阅读专业论文,巩固课本知识

随着遗传学学科迅猛发展,遗传学领域的新研究、新技术和新成果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方法、操作技术和试验成果,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广泛查阅本学科最新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是较长篇幅的学术论文,或是短小精悍的科学简报。可以选择本学科相关专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论文。学生文献阅读环节可以与理论课堂教学过程穿行,即每讲完一个完整的专题之后开展相关文献阅读课。如在讲授完“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这一章时,可以开展一系列关于重组DNA分子的构建、功能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基因组测序等文献的阅读。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学生不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专业术语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对双语的训练也有很好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题的开展流程和模式,以便后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在文献阅读所有课程结束后,教师必须开展调查问卷,其主要目的是掌握学生在文献阅读环节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的、有何收获等,以及对文献阅读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标。

2借助科教视频,培养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一般主要以PPT形式授课,其最大的优点是信息量大,枯燥的知识点可以以各种生动形象的图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受到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普遍认可。然而,这仅仅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更为生动的教学方式——视频教学,这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授课方式。视频教学具有趣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能够较为生动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科教视频不但能够将生硬的书本知识变得有趣、活泼,而且可以将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原理、规律和微观抽象的知识等非常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细胞减数分裂”、“蛋白质翻译”、“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章节,利用视频资料,可以将该过程非常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来。短短的几分钟视频能够超过教师的千言万语。相比于丰富的科教视频资料的理工科类课程教学中由于视频素材匮乏,且单一,利用科教片辅助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少。目前,科普视频主要有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探索频道拍摄的大量生物领域纪录片,还有一些网络上简短的视频资料。这一课题还需进一步挖掘。

3鼓励学生备课,锻炼综合能力

遗传学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有难有易,如“染色体变异”、“基因表达与调控”、“数量性状遗传”等章节是教学难点,需要教师精讲。也有部分章节教学内容较简单,容易掌握,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即“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该章节为经典遗传学内容,也是遗传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但并不是教学难点,可以尝试让学生来备课并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先给同学列好提纲,布置学生按照提纲准备课件内容。学生上完课后,老师再进行讲解和点评,包括对学生课件的连贯性、外延知识的拓展,甚至是教态(师范生课堂教学是培养方案中重要环节)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点评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表扬为主。若有些知识点学生没有讲解清楚,教师可以补充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吃透课本,掌握学习重点,还能充分锻炼学生总结归纳、语言表达及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

4自主选择实验,注重学生实践

遗传学不但是一门理论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校不但要培养出具有知识性、学历型这种单一人才,还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应用型的综合素质人才。而理科实践课程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其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是摆在遗传学实验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完成对实验课程进行的模块型改革,即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模块。实验项目往往是老师限定的,不论学生是否感兴趣。有的教师甚至把实验材料都准备齐全,学生只要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数据即可。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没有挑战性,全班只设定一个实验课题,往往造成学生的实验报告都是抄袭的,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就是让学生在大纲范围内,自行分组,自选课题,如基础性实验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植物有丝分裂观察”或“减数分裂”或植物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或果蝇的观察、性别鉴定与培养方法等多项课题,不同的实验项目可以根据完成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学分,学生只需完成教师规定的实验学分即可。学生或选择一项或选择两项实验课题进行,教师不必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但要辅助学生完成实验材料和药品的收集。整个实验过程只有学生参与,教师只从旁协助。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也同样设计。这种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遵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将课本知识直观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5结束语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因教学内容冗繁,教学课时有限,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借助阅读文献、多媒体教学、科教片、视频资料、自主选题等形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遗传学课程教学模式,效果显著,亦可应用于生命科学其他课程的教学。该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锻炼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智杰,李勤,邓玉林。构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效生物学教学研究,2012,2(1):43-46.

[2]杨宏羽。浅析生物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教”与“学”[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4):93-94.

[3]肖建富,石春海。激发学生对遗传学实验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探索[J].遗传,2014,36(2):181-187.

[4]何风华,黎杰强,朱碧岩,等。“三自”教学模式提高遗传学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效果[J].遗传,2015,37(4):396-401.

[5]吴娟。PBL模式在遗传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117-118.

[6]HUANGJM,LINZQ,CHENDS.Electrochemicallysupporteddeoxygenationofepoxidesintoalkenesinaqueoussolution[J].OrganicLetters,2012,14(1):22-25.

[7]汪琛颖。基于问题的学习策略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16srRNA基因探讨叶绿体的起源为例[J].生物学通报,2015,50(9):40-43.

[8]许远。《植物组织培养》全实验教学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37-139.

遗传病论文 篇三

关键词:PBL;传统教学;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33-02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以往我校《医学遗传学》课程主要采用大班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地位。这种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陷入“高分数,低能力”、“有知识,缺素质”的尴尬境地。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学显得非常迫切。

一、《医学遗传学》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意义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 教师根据临床典型病例设计问题情境,学生分组对情境中临床表征、病史、诊断和治疗等信息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观察、鼓励和管理。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和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临床医学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相对抽象、枯燥,适合采用传统的板书推导、PPT或flas演示教学;而临床遗传学直接与人类健康、优生优育息息相关,涉及遗传病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教学中如果以临床病例为主线,从遗传病的体征、病史追溯其诊断、治疗手段、致病原因以及如何来预防等问题,用遗传学基本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可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这一点正好符合PBL的特点: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课堂总结。近年来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也陆续尝试将PBL教学模式融入到遗传学教学中,初步证实这种方式切实可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遗传学的整体教学效果[3-5]。

二、PBL在《医学遗传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的《医学遗传学》课程采取了“双模结合”的教学模式,即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PBL教学模式为辅。《医学遗传学》理论课总计39个学时,前21个学时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后18个学时进行PBL模式的案例教学。

(一)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的合理定位是开展PBL教学的重要保障。为开展好教学,学校一方面邀请了McMaster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PBL专家对4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PBL专项培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明确PBL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扮演着激励者和观察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在安排PBL课程前,对学生进行基本培训,使学生对PBL教学模式有初步了解,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

(二)案例的设计与编写

PBL模式的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学习未知领域的知识,因此一份来自真实生活又具有明确知识导向的案例是PBL教学的核心。我们以临床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愚型、视网膜母细胞瘤)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编写案例,并适当渗透人文和法律的内容。为了保证案例的精确性,我们还邀请了临床、人文、法律相关专家进行审核。

(三)PBL教学过程

每班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人,各选出一个主席和记录员。每个案例包括三幕,三次课(共9个学时)完成。第一阶段(3个学时):教师将案例第一、二幕内容发给学生,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初步讨论。第二阶段(3个学时):学生紧紧围绕第一、二幕的问题,对各自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发放第三幕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第三阶段(3个学时):回顾第三幕的问题,汇报结果;学生对整个案例进行综合讨论和总结;最后教师分析和解答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点评学生表现、归纳应掌握的知识点。

(四)学生对PBL教学反馈

本次PBL教学完成后,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效果、学生的自身感受和建议等方面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6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2%学生愿意接受PBL教学模式;86%的学生对教师基本满意;90%的学生认为锻炼了文献检索能力;6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88%的学生认为拓宽了知识面;78%的学生认为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是,55%的学生提出课时安排过于紧凑,没有充裕的课后时间来查阅资料;17%学生提出案例的内容略显枯燥乏味;53%的学生认为在讨论中团队协作还有所欠缺。

三、总结

PBL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相比,PBL教学模式能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学科知识体系性建立和教学效率上,传统教学方式更胜一筹。对于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讲授,而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后,安排2个案例进行PBL教学。这样,在有限的学时中,将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当然,我们在PBL教学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案例内容略显单调,还需完善和更新;案例教学课程安排得过于紧凑,一周宜安排一次为妥;语言表达能力稍欠缺的学生还不太适应PBL教学,教师应该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尽量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成长和锻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时不能相互间资源共享,难以形成团队优势,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帮助学生形成课后小团队。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PBL教学的每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总之,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值得进一步的开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萍,臧伟进。西方现代教学理念与策略之剖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22-24.

[2]Smith CA,Powell SC,Wood EJ.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J].Biochemical Educ,1995,23(3):149-152.

[3]陈芳杰,李春义,孙秀菊,等。医学遗传教学中合理运用PBL教学模式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04-306.

[4]张玉萍,朱金玲,侯霞,等。PBL教学新模式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实施与探索[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6):62.

[5]张娟,李莉,刘铭,等。七年制医学生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6):425-42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BL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Genetics course

Jin Yucui,Li Lingyun,Zhou Bisheng,Yue Shen,Yu Tingting,Ma Changya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遗传病论文范文 篇四

关键词:高脂蛋白血症;遗传学

高脂蛋白血症是血浆中某一类或某几类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现。其大部分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存在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缺陷,由基因缺陷所致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本调查选取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具有家族遗传性患者所占比例、脂质生化检测水平、饮食及疾病控制状况。了解该病发病情况,对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500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其中年龄21~94岁,男性286例,女性214例。

1.2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统计调查方法,随机筛选出500例高脂蛋白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高脂蛋白血症家族遗传性患者情况500例被调查者中有6例具有家族遗传性,其患病率为1.2%。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患病年龄为45~80岁。饮食控制较差。

2.2患者家族遗传情况,见表1。

2.3患者生化水平,见表2。

3讨论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症的发病机制是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缺如或异常,导致体内LDL代谢异常,造成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临床上常有多部位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WHO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六种类型[1]:I型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IIa型是临床常见类型,它表现为血清LDL、TC增高,而TG水平基本处于正常水平;IIb型表现为血清LDL、TC、TG均增高,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其机制尚未阐明[2];III型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V型为内源性高甘油三脂血症,遗传缺陷尚不清楚;V型为家族性重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集IV型和I型的特征。目前,高脂蛋白血症可见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高,大多原因不明。临床上高脂蛋白血症常常与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相伴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3]。改变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避免高脂蛋白血症发生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将对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此次调查,发现具有家族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病情严重,饮食控制较差,未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对家族遗传未有清楚的认识。同时,由于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遗传倾向或者医生忽略了对家族遗传史详细的询问,笔者认为具有家族遗传性的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将大大超出统计数值。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开展遗传知识宣传,使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平时注意饮食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树岩,张文琪。高脂蛋白血症临床分型及遗传基因缺陷[J].中国社区医师,2002(18).

[2]张蓉,刘宇,杨鲁川,等。IIb型高脂蛋白血症与脂蛋白脂酶基因内含子8HindIII多态性关联的研究[J].中华遗传性杂志,2003,20(16):539-540.

遗传病论文 篇五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B)―0051―02

甘肃省近几年高中会考生物试卷中,都有一道关于家系遗传系谱图方面的题(系谱题)。家系是指在一个连续的世代中,有共同祖先的若干个家庭构成的集合体。系谱图则是家系中遗传病发病情况的图解,常用来分析人类某一家系遗传病的发病情况。从会考阅卷情况来看,这类试题得分率普遍较低,原因是教科书(人教版)中对于家系遗传系谱图的问题,只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这两节中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笔者原先在第一轮中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也没有适时地引入系谱图方面的问题,生怕引入早了学生不易接受,造成学生思维混乱,觉得应在学生学完本章后,再讨论系谱图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对系谱图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结果却发现系谱图知识引入得越迟,越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从后来的教学实践情况看,整体把握、分步引入系谱图,不仅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系谱题的分析方法,还可使其在分析系谱题中体验和巩固基因分离定律。

如在引入“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时,教师可出示系谱图①和②,告诉学生图①是某家系白化病(显性基因A,隐性基因a)的遗传系谱图,图②是某家系并指(显性基因B,隐性基因b)的遗传系谱图。再通过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在分析中使学生初步明确系谱符号的含义,并总结出根据系谱图判断显隐性遗传的主要依据,学会推知亲代基因型,预测后代表现型及其概率。

(1)在系谱图①中,4号患者的表现型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2)4号患者的基因型是什么?

(3)1号和2号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

(4)5号个体的表现型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5)与5号个体的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是什么?

(6)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Aa、aa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7)1号和2号亲本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

(8)1号和2号亲本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多少?

(9)5号个体和患该病女子结婚,生一个患该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

(10)如果5号个体和一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了一患该病的孩子,那么5号的基因型是什么?

(11)在系谱图②中,9号个体的表现型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12)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两个家系遗传病系谱图的讨论,教师再谈谈判断某种单基因遗传病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的方法。最后在学生讨论、小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

遗传病论文范文 篇六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8-01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是遗传学与优生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用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从而提供诊断、预防和治疗遗传病的科学依据及手段,为改善人类健康做出贡献。遗传与优生学基础作为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遗传与优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能成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创新性专业人才。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是来自新疆各地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但是汉语水平及基础较差,为了培养出面向基层的高素质的适用性医学人才,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的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对农村医学专业《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 制定课程标准

2010年我校部级示范校申报成功后,根据农村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制定了《遗传与优生学基础》课程标准。重新制定的课程标准由课程设计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与要求及实施建议等部分构成,其中课程内容由4大模块、8个典型任务组成。根据不同任务合理设计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素质目标,结合培养目标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并注重农村医学专业相关后续课程的衔接。课程标准制定后,邀请相关专业的同事对本学科的课程标准给予指导,突出了本学科的基础和桥梁作用,避免了教学过程中各科脱节的现象。

2 理论教学的改革

2.1 由临床病例导入新课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基本概念和重要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病因、诊治及预防,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由病例导入新课,在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后,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讨论与课堂上所介绍的临床病例相关的问题,学以致用。如讲X连锁隐性遗传病时引入红绿色盲病例,男性遗传咨询者甲表型正常,但父亲为红绿色盲患者,甲与正常女性结婚,请问甲的子代患病的概率是多少?写出遗传系谱图及各家庭成员的基因型。又如讲多基因遗传病时引入病例,有一对夫妇表型正常,为什么会生出唇裂腭裂的后代?当一对夫妇生出两个以上患者时,患者一级亲属发病风险是否增高?由病例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遗传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的理解,为以后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2 结合多媒体教学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概念比较抽象、课时量少,时间长了学生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如讲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时,配合用动画讲解,使静态的图片动态化,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有遗传病大多是发病率低,临床不常见的疾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典型的病例,学生对这些疾病有了直观印象,提高了学习兴趣[1]。另外在课外时间给学生播放电教室里有关遗传病的电教片如《常见遗传病及先天畸形调查》、《优生优育系列片》等,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认识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与规律,更深刻的认识遗传病对人类健康危害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

3 实验教学改革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课可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了遗传与优生学基础实验教学,首先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删减《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观察细胞的有次分裂过程》、《人类皮纹分析》等传统实验,增加了《人类外周血染色体制备和G显带技术》、《遗传病的系谱绘制和分析》、《遗传咨询》、《人群中PTC味盲基因频率的分析》等临床密切相关的实验,体现了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桥梁作用。其次抓紧实验教学过程:实验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课时小组为单位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书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4 开展遗传与优生学第二课堂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虽然是属于专业基础课,但临床应用型很强,加上学时数有限,因此有必要通过遗传与优生学第二课堂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我校遗传咨询中心作为伊犁州唯一的遗传咨询和诊断中心,保存着遗传咨询者的病历、遗传病患者照片和外周血染色体片子,以这的有利条件,在遗传与优生学第二课堂开展了以下活动:(1)遗传咨询方面:根据咨询者病历学习了遗传咨询内容、方式、注意事项、加深遗传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遗传系谱图的绘制、传递方式的判断和发病风险的计算等知识。(2)染色体病的诊断方面:强化外周血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技术等实验的操作,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己做的及遗传咨询中心保存的染色体片子学习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及染色体病的诊断。(3)优生优育方面: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遗传病的调查,宣传预防遗传病的知识,为提高人口质量、加强优生优育方面做了实际工作,在实际应用中使遗传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5 改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有效的考核方式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综合能力,改革了考核方式采取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综合性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实验考核和理论考核。具体做法是:学习态度占总成绩的10%,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第二课堂中的表现综合评价打分。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30%,考核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课的考勤、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完成等。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60%,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及病例分析形式出题,主要考察学生医学遗传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评估方式不仅能全面、客观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通过农村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改革,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今后,我们继续改革和完善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而努力。

遗传学论文 篇七

1909年夏天,谈家桢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在县邮局当小职员的父亲受新思想的影响,决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现代教育。于是,先后在教会办的小学、中学毕业后,谈家桢被免试保送到苏州东吴大学,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1930年,已成为燕京大学研究生的谈家桢开始研究亚洲瓢虫,并在随后的一年多中完成了《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变异和遗传》论文,获得硕士学位。这篇论文被当时世界著名的遗传学家摩尔根审阅后,大加赞赏,邀请谈家桢到闻名遐迩的摩尔根实验室攻读博士。1936年,他的博士论文《果蝇常染色体的遗传图》通过答辩。博士毕业后,谈家桢放弃了导师提供的研究岗位,回到浙江大学担任生物系教授。1945年,谈家桢应邀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于1948年代表中国遗传学界出席第八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被选为国际遗传学会常务理事。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谢绝了许多遗传学界名人的挽留,再次回到中国,献身于新中国的遗传学事业。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曾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他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成果显赫,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活了100岁的谈老,有哪些长寿秘诀呢?

谈老很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绝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他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教书育人,虽然伏案工作和动脑筋的时间多,但从不吸烟。在交往中,人们一次次递上烟来,都被他婉言谢绝。谈老说:烟是个坏东西,不仅对人体气管与肺部有损害,还会引发其他疾病。每年我国死于吸烟的患者有近百万,要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一定要远离烟草。

谈老爱饮绿茶,一年四季不断,他还是上海茶叶学会的名誉会长。他说:绿茶含有茶多酚、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有抗衰老与抗癌作用。我国有个绿茶之乡,那里的老人都很长寿。

谈老还有一个好习惯,每天晚上用热水洗脚,坚持数十年不间断。他说:脚是人的第二大脑,人体29条经络都经过此部位。用热水洗脚可刺激穴位,调理血脉,加快血液循环,提高人的免疫力。

谈老认为,生命的节律就在于有自己的生物钟,遵守生物钟,生活规律,才能保持人的健康。谈老每天何时起床,何时看书,何时锻炼,何时吃饭,都有极严格的时间表,从不打乱与违背。

谈老在生活细节上也十分注意。他从不憋便憋尿,一有“紧迫感”,便及时排掉。他说,大便与尿含有大量毒素,长时间憋在体内,会危害身体健康。

性格对身体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在谈老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和气待人,心胸开阔,遇到挫折不急不躁,是谈老在长期生活与工作中磨炼出来的好性格。“”期间,谈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戴高帽子,涂黑脸,赶到校园里打扫卫生,受尽了侮辱,但谈老坦然处之。 平和的心态伴随他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成绩卓越的学生,谈老更是心胸开阔,和气待人。在学术上,有的学生走到了他的前头,有影响的论文刊登在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上,谈老马上复印下来,把它嵌在镜框里挂在自家的墙上,还第一时间打电话去表示祝贺与鼓励。“看到我国科学事业后继有人,我从心眼里特别高兴。”这是谈老常挂在嘴边的话。

遗传学论文 篇八

在我担任上海市科协常委的时候,跟谈家桢教授有过许多交往。我们曾经一起前往北京出席中国科协的会议,同住在北京京西宾馆。在那里,他接受我的采访,详细地谈及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波折,他还送我在美国留学时的珍贵照片……

诺贝尔奖获得者摩尔根的学生

1980年3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接见大厅里,出席中国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一千五百多名代表与中央领导人合影。在合影时,谈家桢与一位白发苍苍的代表并肩坐在一起,他俩意味深长地说:“这也是我们五十年师生之谊的纪念照!”

这位皓首银发、高个子、脸膛黑里透红的代表,叫李汝祺。他当时已是八十六岁高龄,曾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生物系遗传室主任,天津人。

谈家桢,中等个子,身体壮实,前额宽广,当时虽然年已七旬,仍然显得很精神。

谈家桢祖籍浙江宁波,1909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初二)生于浙江慈溪。他的父亲当时是邮政局局长。由于他父亲的工作常调动,所以谈家桢在少年时代到过浙江好多地方。他念过私塾。在宁波斐迪中学读完初中,在湖州东吴第三中学读完高中。

1930年,李汝祺任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当时。谈家桢从苏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毕业。出于对李汝祺教授的敬慕之情,他特地千里迢迢来到燕京大学生物系,在李汝祺门下当研究生。

李汝祺是一个脾气和善、治学严谨的人,他主张对学生“教而不包”。他认为,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是最重要的。正因为这样,他对年仅二十一岁的谈家桢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给予指点,平时放手让他自己钻研。谈家桢非常勤奋,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写出好几篇遗传学论文,在学业上大有进步。其中,有一个研究题目是生物系主任胡经甫教授出的,--《异色瓢虫色斑的变异遗传规律》。瓢虫,俗称“花姑娘”,谈家桢像着了迷似的,捕捉各种瓢虫,细心研究,写出的论文受到老师们的好评。

李汝祺是美国著名实验胚胎学家、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1866―1945)的高足,在1919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在摩尔根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李汝祺那套“教而不包”的培养学生的方法,便是从摩尔根那里学来的。李汝祺在言谈之中,非常推崇摩尔根,使谈家桢也非常向往这位太平洋彼岸的遗传学泰斗,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亲耳聆听他的教诲。

在李汝祺身边攻读了・年半之后,谈家桢回到了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李汝祺把谈家桢的论文《异色瓢虫色斑的变异遗传规律》转给了摩尔根,另外两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

摩尔根看了谈家桢的论文,非常赞赏,希望谈家桢到他的实验室里当博士研究生。

1934年,谈家桢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他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成为摩尔根的研究生。

摩尔根身材颀长,大胡子,前额微秃,双眼闪耀着聪颖而坚定的目光。他早年主要从事实验生物学的研究,进行性别鉴定、授精、再生、发育等方面的实验。后来,他转入研究遗传学,在遗传学的奠基人――奥地利神父孟德尔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他还曾在果蝇的实验遗传学研究中,论证了染色体遗传学说并进而提出基因理论。1933年,摩尔根荣获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

谈家桢第一次见到摩尔根,显得十分拘谨。然而,摩尔根那谦逊的为人,很快就使谈家桢打消了顾虑。尽管当时摩尔根由于获得诺贝尔奖,社会活动异常繁忙,但他总是抽时间指导谈家桢,果如李汝祺所说。摩尔根对学生热忱而尊重,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精神。摩尔根从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谈家桢,而是让他去独立思考,自由发展。

不久,谈家桢还发现,摩尔根以自己为核心,以他的研究生、助手为成员,组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进行各种研究。摩尔根对遗传学的重大贡献――发现“伴性遗传现象”,提出“遗传学第三定律”(连锁交换法则),建立染色体遗传学说和基因理论,这都是摩尔根和他的几位学生共同研究取得的成果。摩尔根学识渊博,他采取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他的才智,在许多领域中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一代新人,使学生们得到锻炼。后来,摩尔根的学生斯多芬、穆勒和布里治。都成为国际上著名的遗传学家,其中斯多芬、布里治和摩尔根共享诺贝尔奖金,而穆勒曾独自获得诺贝尔奖。

在摩尔根的实验室里,谈家桢从事果蝇进化遗传学的研究,利用当时刚发现的巨大唾腺染色体,进行种内和种间的染色体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的探索。在三年时间里,发表了十余篇科学论文,登载在美、英、德等国的一些学术性刊物上,有些论文被国际上公认为经典著作,对现代进行综合学说作出了重大贡献。直到半个世纪之后,《科学美国人》等杂志,还引用、介绍了他的这些研究工作。

谈家桢获博士学位后,于1937年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教十多年,曾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

谈家桢刚回国,“七七事变”爆发了。紧接着,8月r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发生了“八一三”事变。不久,战火蔓延到杭州。浙江大学搬迁了,教师和学生过着动荡的生活。那时候,浙江大学曾搬到浙江建德,又搬到_江西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湄潭。时而在破庙里上课,时而把山洞当课堂,头上有日军的飞机轰炸,地上有日军的追兵。在这兵荒马乱的战争年月,谈家桢与王淦昌、贝时璋、苏步青、钱人元、王葆仁,卢鹤绂等教授一起坚持教学工作。

来自北方的“寒流”

新中国成立后,谈家桢的境遇大为改善。1952年。他被调到复旦大学,任生物系主任,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遗传学。

正当谈家桢打算大展宏图、探索遗传学的奥秘的时候,却从北方刮来一阵“寒流”。这“寒流”,来自当时的苏联,来自李森科。

李森科从1929年起因搞小麦“春化”而声名显赫。逐渐爬上苏联生物学界“权威”的地位。他拉米丘林的大旗做虎皮,“创立”所谓“米丘林―李森科主义”。

其实。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同,在一门科学中产生不同的学派,是完全正常的。在遗传学范畴中。便存在着孟德尔-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然而。李森科这道道地地的学阀,把经典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体系打成“伪科学”,扣上“唯心”、“资产阶级反动理论”的大帽子,公然提出“消灭孟德尔一摩尔根主义”,把反对他们的科学家打成“科学上的反动派”,轻则撤职,重则判刑以至流放,死于不毛之地。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学界受苏联的影响,照搬苏联科学界的某些错误做法。例如,1957年当我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化学界便照搬苏联,开展所谓对美国化学家鲍林的共振论的“批判”,把“共振论”称为“马赫主义”和“机械主义”。我的老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傅鹰教授是鲍林的学生,也因此遭到批判。在中国生物界,当时

则“批判”起孟德尔一摩尔根学说来了。

谈家桢是摩尔根的学生,通过自己的长期实验坚信孟德尔一摩尔根学说的基本内容。早在1948年,在瑞典出席第八届国际遗传学会议时,他发觉原定担任会议主席的苏联著名遗传学家、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凡维洛夫没有出席会议。一打听,才知凡维洛夫的理论在国内被李森科指责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伪科学”,遭到“批判”,凡维洛夫受到政治迫害。当时,许多人劝谈家桢不要回中国,因为李森科的那套学阀作风使人心寒,恐怕中国在政权被共产党夺取之后,也会这样。谈家桢却坚定地回国了,因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他认为,共产党总比好,中国不一定会学那一套。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那“批判”孟德尔一摩尔根的浪潮中,谈家桢首当其冲。有关部门凭借行政力量,不准谈家桢在复旦大学开设讲授以孟德尔一摩尔根学派观点为基础的正统的遗传学课程,强令改学米丘林遗传学说。就这样,谈家桢关于基因和染色体遗传学的研究,被迫停了下来。

这件事,引起了主席的关注。

1956年,主席为了繁荣中国科学和文化,提出了著名的“双百”方针。这一年夏天,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根据“双百”方针,谈家桢在会上阐述了对国内片面强调米丘林学说、压制孟德尔一摩尔根学说的意见。

1957年3月17日,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的当晚,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谈家桢。一见面,第一句便说:“你就是遗传学家谈先生啊!”接着,便问起他的工作和身体状况,问起青岛的遗传学座谈会。谈家桢一一作了汇报。听后说,你们青岛遗传学会议开得很好。过去我们学习苏联有些地方不对头。应该让大家搞嘛,可不要怕。

1957年7月,第二次见到谈家桢时,一眼就认出了,说道:“谈先生,老朋友!”

1958年1月6日,又用他自己平时乘坐的飞机。把谈家桢等三位知识分子从上海专程接到杭州,在西子湖畔的一个庭院里,共进晚餐,并作了长时间的畅谈。

关切地问:“谈先生,把遗传学搞上去。你觉得还有什么障碍和困难吗?”

谈家桢如实地回答:主席提出“双百”方针后,尽管在复旦大学可以开设孟德尔一摩尔根遗传学说课了,可是大多数人以为米丘林学说才是“正统”。让他开课只是“统战”的需要,是对高级知识分子的一种“照顾”。正因这样,要真正开展现代遗传学的研究工作,困难还不少哩!

听了,热情地鼓励他:“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定要把遗传学搞上去!”

那晚,兴致很浓,和谈家桢等一直谈到凌晨3点,临了,还亲自把他们送到西湖边。指着高挂在夜空的明月,说道:“今晚的聚会,也可以算是一段西湖佳话吧!”

就在那年,复旦大学生物系设立了遗传学专业。谈家桢劲头十足地干起来了。

1961年五一节前夕,来到上海,再一次接见了谈家桢。紧握着谈家桢的手,问道:“你对把遗传学搞上去,还有什么顾虑吗?”

这时,站在一旁的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说道:“我们大力支持谈先生在上海把遗传学研究搞起来。”

笑了,点了点头说:“这样才好呀!要大胆搞,不要怕。”

在的鼓励下,复旦大学在1961年年底成立了遗传学的研究所,谈家桢任所长。这样,谈家桢带领一批中青年人向着遗传学高峰登攀。

谈家桢学习了摩尔根的治学方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为的遗传学工作者――盛祖嘉、施履吉、徐道觉、刘祖洞等,分别从事微生物遗传学、细胞遗传学、人类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

谈家桢也是“教而不包”,着重培养青年一代的独立工作能力。在谈家桢的领导下,从1962年到“”前夕,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共发表了论文五十多篇,出版了专著、译作、讨论集等十六种。外国朋友见了,都欢喜地说:“新中国的遗传学家们,正在奋起直追。”

几经磨难 勇往直前

正当谈家桢及其同事们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急起直追的时候,却又被绊脚石绊了一跤,本来正在缩小的差距,又重新拉大了。

这绊脚石,就是从1966年开始的“”。

“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谈家桢”的大字标语,贴满复旦大学。

“”用尽一切恶言毒语,嫁祸于谈家桢,污蔑谈家桢坚持摩尔根学派观点,“是在生物学外衣下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是“宣扬‘龙生龙,风生凤’的资产阶级血统论”,攻击谈家桢进行人类和医学遗传的研究是搞“希特勒种族主义”。

谈家桢的助手们也受牵连了。谈家桢领导的遗传研究所被污蔑为“谈氏小朝廷”、“资产阶级土围子”。研究工作被迫停止了,设备和仪器也遭到破坏。

谈家桢遭到了多次抄家,更不幸的是,谈夫人多次被斗,受尽折磨,于1966年9月自尽,含冤离开人世!谈家桢被弄得家破人亡,但是,为了祖国的遗传学事业,他坚强地活了下去!

谈家桢被下放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谈家桢一边劳动,一边仍不忘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有一次,他看到生产队的棉花遭到了严重的枯萎病害,便把幸存的棉桃种子收存起来,想来年在这块带菌的大地上播种,看看新一代的棉苗是否仍具有抗病能力,以便从中培育抗病的良种。

谁知这件事竟被当做“阶级斗争新动向”,谈家桢又受到了批判。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谈家桢不仅无法从事遗传的研究,就连这种结合生产实际的试验都无法进行!但是,他坚信,真理总会战胜强权,科学总会进步的。

1968年11月的一天,谈家桢正在田里锄草,有人特地来找他。附在他耳边说:“你明天不要来劳动了。”直到后来,谈家桢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主席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谈到了谈家桢,指名应当解放他。说:“谈家桢还可以搞他的遗传学嘛!”

谈家桢终于又回到了复旦大学。可是当时在“”牢牢控制的复旦大学,开展遗传学的研究谈何容易!

1970年。王震曾两次托人写信给谈家桢,约他一起到全国各地考察育种工作。谈家桢欣喜地把信交给了当时的复旦大学党委,结果却是不予理睬。

可是不久,那些人却又主动找上门来,又是“请教”,又是“指点”,围着团团转。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在一份材料上看到这样的报道:用微量电刺激棉花植株,据说可以使棉纤维的长度增加,从而使普通棉花转化成长绒棉。对遗传学一窍不通的。居然写下了如下“批示”:“要通过电刺棉花走中国遗传学发展的道路。”于是乎,忙坏了一班人,又是开现场会,又是搞展览会,又是找人写捧场文章。但是他们发现,捧场者中,唯独没有遗传学家。于是,便想找谈家桢当吹鼓手。

谈家桢没有昧着科学家的良心去参加他们的“拉拉队”。所谓电刺棉花热闹了一阵子,也就化为泡影。

这时,又有人远道而来,找谈家桢了:四川的某人把棉花与蓖麻杂交,搞什么“有色棉花”。

这件事又吹起来了。

谈家桢专程来到四川,在那里“学习”了两个月,他看不出什么科学依据。然而,那位试验者却是一位在当时不可一世的“火箭式”人物,有着“中央候补委员”、“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的头衔。此人明知自己的试验没有科学根据,却硬要在自己所写的“论文”上添上谈家桢的名字。他想,一旦加上了谈家桢的名字,在《植物学报》上一发表,这“谈家桢”三个字便是“论文”的科学依据。这么一来,他的“政治资本”就更加雄厚了。

谈家桢是有科学家的骨气的。在科学上,他毫不含糊。他很坚决地对那位“中央候补委员”说:“我无功不受禄,请不要把我的名字放上去!”

谈家桢久久地感叹:“如今,真科学不许搞,伪科学却在中国盛行!”

谈家桢痛心疾首。

就在这时,主席在病中托王震带来了口信。王震对谈家桢说:“主席很关心你,问这几年为什么没有见到你发表文章。”

的问话,勾起了谈家桢的满腹辛酸。可是,当他想到自己在复旦的处境,到了嘴边的话不得不重新咽了下去,只是托王震转告主席:“谢谢他老人家,我是要搞的啊!”

痛苦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在科学的春天里,谈家桢的脸上露出了多年未见的笑容。十年浩劫,给谈家桢带来巨大的痛苦,他并不计较个人的委屈,只是痛惜新中国的遗传研究事业遭受到挫折。他回顾历史,深刻地用“两落两起”四个字来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李森科的影响,新中国的遗传学研究“落”了一次;由于主席的亲自关怀和“双百”方针的贯彻,从“落”转为“起”。然而,当新中国的遗传学之花含苞待放,却又遭“四害”霜打,从“起”转“落”;粉碎“”之后,再度由“落”转“起”。

谈家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宽宏大量,团结许多曾经“批判”过他的同事一起工作。他认为,那是时代造成的过错,不应追究个人的责任。要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啊!

谈家桢不顾年逾古稀,远涉重洋,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并订购实验器材。特别是在全国科学大会把遗传工程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后,谈家桢更是夜以继日,献身于科学事业。

谈家桢说:“我是一个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工作者。摩尔根学派掌握的科学事实,不仅有理论的根据,而且有丰富的实践意义。”但是,他也并不否定米丘林学派,

谈家桢充满信心地说:“中国人并不笨。差距虽然大,赶超有基础。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前进,步子会越来越快,一定能赶超世界遗传学的先进水平。”

遗传病论文 篇九

[关键词] 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遗传模式;作用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80-02

Affects on type 2 diabete and general genetic model of genetic factors

LUO Wei LI Xuejun

Medical College of Yi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Yiyang 4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ffects on type 2 diabetes and general genetic model of genetic factors. Methods Carried out pedigree diabete epidemiology study on 18 proband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heritability was estimated by Falconer regression method, the general genetic model was calculated using Penrose′s method, and the genetic polygenic mode confirmation was calculted via the projection formula of Jian Sanduo′s Threshold Model Theory. Results It found 13 cases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type 2 diabete probands suffering from type 2 diabete, accounting for 7.83% of the total number of first-degree relatives, higher than the morbidity of that of general population; the genetic model of type 2 diabete might be polygenic inheritance; the actual morbidity of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robands with type 2 diabetes was 7.83%, which was close to the theoretical incidence. Conclusion Type 2 diabet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ygenic genetic diseases and shall be with a certain genetic tendency. Its mode of inheritance needs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Key wrds] Genetic Factors; Type 2 Diabete; Genetic Model; Role

2型糖尿病(T2DM)是遗传异质性疾病,从遗传模式上讲可分为单基因遗传性糖尿痛和多基因遗传性糖尿病[1]。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性非常明显,但这种遗传易感性必须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导致个体发病。目前不同学者对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通过文献很难得出本市遗传因素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笔者对本市18个2型糖尿病家系进行遗传学研究,以分析本市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一般遗传模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先证者: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本校附属医院门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45~62岁,平均(53.4±13.4)岁。一级亲属:先证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

1.2 纳入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2型糖尿病的诊断;均为本市常住人口;排除合并有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病例。

1.3 调查内容

按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性别、年龄、体力活动、嗜好、病史、糖尿病家族史、饮食因素、女性生产巨大胎儿史、以及2型糖尿病确诊年龄、诊断依据、并发症及治疗情况等,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体格指标。

1.4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人员均经过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培训,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收集先证者二、三级亲属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存活情况等,若二、三级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则需要了解其糖尿病确诊的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和并发症的情况,并判断是否为2型糖尿病患者。

1.5 计算方法

1.5.1 遗传度的估算 遗传度的估算采用Falconer回归法进行计算[2]。

1.5.2 一般遗传模式估计 一般遗传模式估计采用Penrose's法进行估计。判断标准为:单基因显性遗传模式,s/q接近1/2q;单基因隐性遗传模式,s/q接近1/4q;多基因遗传模式,s/q接近1/q1/2。s为先证者同胞的患者病率;q为人群患病率[2]。

1.5.3 多基因遗传方式的确认 多基因遗传方式的确认采用江三多阈值模型理论推算公式进行计算[2]。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先证者家系的基本情况

本组研究中,18例先证者家系总人数为652例,其中,男性342例,女性310例;男女比例为1.10∶1。一级亲属共166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87例;二级亲属共289例;三级亲属共197例。

2.2 先证者一级亲属的患病情况

一级亲属中患2型糖尿病者为13例,占一级亲属总人数的7.83%,其中先证者的父母患2型糖尿病者为4例,发病率为12.90%(4/31),同胞中患2型糖尿病者为7例,发病率为8.24%(7/85),子女中患2型糖尿病者为1例,发病率为3.23%(1/31)。在18个家系中,父母双方均未患2型糖尿病的为14家,占77.78%;父母双方均患2型糖尿病的为0家;仅有父亲患2型糖尿病的为1家,占5.56%;仅有母亲患2型糖尿病的为3家,占16.67%。

2.3 先证者二、三级亲属的患病情况

二级亲属中患2型糖尿病者为14例,占二级亲属总人数的4.84%;三级亲属中患2型糖尿病者为4例,占三级亲属总人数的2.03%。

2.4 遗传度的估算

采用Falconer易患性阈值模型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在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45.78%。

2.5 一般遗传模式估计

采用Penrose′s法进行估计,2型糖尿病在18例家系中的s/q=3.209,与1/q1/2较为接近,而与1/2q和1/4q相距较远,说明2型糖尿病的遗传可能为多基因遗传,而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见表1。

2.6 多基因遗传方式的分析

把2型糖尿病确定为多基因遗传疾病时,对先证者各级亲属的预期发病率的估计是非常重要的。本组研究中,取2型糖尿病在我国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作为群体发病率,当本组18例家系中遗传度为45.78%时,采用江三多阈值模型理论推算公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先证者一级亲属的理论发病率为8.07%,与研究中先证者一级亲属的实际发病率7.83%接近,说明2型糖尿病在先证者一级亲属中的分布符合多基因遗传疾病的特征。18例先证的二级亲属发病率为4.84%,三级亲属的发病率为2.03%,说明先证者的各级亲属的发病率与先证者亲属关系级数呈负相关。

3 讨论

2型糖尿病已经为多数学者确定为遗传性疾病,因此明确家族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过种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确定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并对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的预防[3]。

本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的总发病率在先证者一级亲属中为7.83%,比一般人群的发病率高很多;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在糖尿病先证者一级亲属中为45.78%,即遗传因素约占糖尿病的多种病因的1/2,与目前的报道结果一致,因此,说明2型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且具有明显家族聚集和遗传倾向。

单基因遗传病只需要对疾病的基本特性进行确认,并相符,即可判定为单基因遗传病。而多基因遗传病的确认则比较复杂,还需要采用数学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才可以确认,当理论的、实际的发病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才可确认为多基因遗传病。本研究出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的理论发病率为8.07%(利用江三多的阈值理论模型推算),本研究的实际发病率为7.83%,与理论值比较接近,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江三多的阈值模型理论,多基因遗传病患者,其先证者各级亲属的发病率与先证者亲属关系级数呈负相关。本组研究中先证者二、三级亲属的发病率分别为4.84%和2.03%,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阈值模型理论相一致[4]。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具有多基因遗传疾病的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但其遗传基因及传递方式尚不明确,其遗传方式与孟德尔常染色体遗传规律不一致[5-6],具体的遗传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韩学尧。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对中国人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影响的系统评价[J]. 中国糖尿病学杂志,2011,19(3):161-162.

[2] 江三多。 医学遗传数理统计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4-144.

[3] 刘茂玲,吕郁豪,邹宇华,等。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2):136-139.

[4] 彭惠民,张豪华,李晨钟,等。 家族性Ⅱ型糖尿病核心家系的遗传方式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4):270-272.

[5] 陈玲。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35):23-24.

遗传病论文 篇十

关键词 优生;男性Y染色体;人类进化质量

一向被认为很脆弱的性染色体的自我保护能力比人们想象的更强。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说,Y染色体内部存在一种独特的结构,使它能够自我修复有害的基因变异。

Y染色体从3亿年前包含有1500个基因,退化到现在只掌管几十个基因,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但新的科学发现却为Y染色体迎来了新的春天。

Y染色体是在生物进化中出现的。我们知道性染色体分X、Y染色体,开始时可能只有常染色体以后分化成性染色体。Y染色体在人体23对染色体中体积最小,而且基因数也最少。染色体是由染色质(DNA、蛋白质等)组成的,Y染色体主要是异染色质(即没有活性的基因),其它染色体主要是常染色质。在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过程中发生交换,其结果是染色体中的基因会发生各种重组,使得有性繁殖的后代有多样性,这是进化的产物。Y染色体只有极少部分与X染色体配对,绝大部分是不配对的,也就是同X不发生或极少发生交换。这样在进化中,Y染色体上发生的突变就会保留下来,而且会传递到男性子代。譬如在某一家族的曾祖父Y染色体有一特定序列,则其儿子、孙子、曾孙的Y染色体都会带有这种特定的标记,这种标记可以视作为进化标记,也可以在亲子鉴定等方面起到独特作用。

有一个例子是1998年对美国历史上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200年前一桩风流案的了断。据传,1802年杰弗逊在丧偶后与黑人女管家海敏斯有染,且有一私生子伊斯通。尽管当时舆论沸沸扬扬,但由于无法证明而不了了之,成为一桩200年来的悬案。1998年,美国一个有名的分子遗传学实验室检查了有关人员Y染色体上的序列,了断了这桩公案。

托马斯・杰弗逊总统与其夫人只生育一女,所以他的Y染色体无法传递下来。但是,研究人员收集了总统叔父两个儿子的5名男性后裔的Y染色体,这些Y染色体上的特征应该是同总统的Y染色体相同的,因为总统的Y染色体来自他的父亲,他的叔父同他父亲的Y染色体都是来自祖父,所以他叔父的男性后代的Y染色体就能代表总统的Y染色体。研究人员同时采集了海敏斯与其丈夫生的大儿子的5名男性后裔的Y染色体。这两个家系的男性后裔的Y染色体上的DNA序列同伊斯通男性后裔的Y染色体比较,发现伊斯通男性后代的Y染色体上的特征序列与杰弗逊家系的相同,而不同于海敏斯大儿子家系的Y染色体。由此明确无误地断定,伊斯通确是总统婚外情所生。

这一结果1998年正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当时正值大炒克林顿总统绯闻之际,所以,美国各大报都刊登这一新闻,并调侃美国总统的风流韵事不是“空前”,恐难“绝后”。所以,Y染色体可 在杰弗逊案后还有过多起用Y染色体鉴定亲子关系的报道。

另外,检验Y染色体也可用来研究人群迁徙的路线,可作为亲缘关系的一种标记,成为群体遗传学、历史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然》杂志重点报道了Y染色体上男性特有区段的来源,它们有的来自X染色体,有的是进化过程中X染色体序列退化的遗迹,还有的是扩增的产物。同时发现了在Y染色体上这些区段中有8个回文序列。在8个回文序列中发现其中有6个带有编码蛋白质基因,而且这些基因差不多都专一地在睾丸中表达。回文序列两侧的臂可以自行配对,这样,Y染色体自身之间可以发生基因转换,表明Y染色体也可以产生一些多样性,而这种交换会产生何种效应值得研究。

由于这些效应只产生于男性睾丸中,所以会与男性特征密切相关。从医学角度看可能会与男性不育、性别畸形等男性疾病有关。从基础研究上讲,回文序列的臂结构使得Y染色体本身形成内部基因交换,有助于产生Y染色体的多样性,这可能对生物进化、性别分化都有意义,也提示我们在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序完成后,认识、克隆基因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些特定的序列结构,如回文序列、重复序列也可能产生一些功能,这些都有助于拓宽人们从事基因组研究的思路。大家现在关注较多的是常染色质的基因序列,而对异染色质中的DNA序列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这项工作是一个新的开端。

优生学这一名词是英国人类遗传学家高尔顿在l883年首先提出的,意思是“遗传健康”。优生学是以遗传学、�

优生学的发展是经过曲折的历程的。20世纪初在英国与美国首先建立了优生学会。1935年美国学者建议,“绝育法”应只限于下列一些遗传病患者:①遗传性舞蹈症,遗传性神经萎缩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②家族性智力低下。③精神分裂症。④严重的躁狂抑郁症。⑤癫痫。此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法西斯主义横行,希特勒打着优生学的旗号推行种族歧视及种族灭绝政策,屠杀犹太人,使人们对优生学谈虎色变,一些人把优生学及种族主义及法西斯主义混为一谈。

1545年以后,原子弹造成的遗传损伤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对人类遗传学的研究引起了更多的注意。1960年美国遗传学家斯特思提出了负优生学(或预防性优生学)与正优生学(或演进性优生学)的概念。前者主要研究降低人类群体中有害基因的频率,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后者则研究优良基因的繁衍,如何出生优良的后代。

我国在解放后受苏联影响,也曾对优生学有误解,直到1979年在第一次全国人类和医学学术论文报告会上,才又开始重新提出优生学,开始认识到优生学对提高我国人口质量的作用。

遗传学论文 篇十一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 目前,分子与细胞的相关知识已� 按照现代医学对于人体认知的“社会–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这一逐级探索模式,分子与细胞是最为基本和� 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医学生,掌握扎实的分子与细胞基本理论知识对于理解或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理解/执行或创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对已有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在器官系统层次上进行课程和知识整合,这已成为目前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国内多个医学院校也纷纷学习、引进、改良和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分子与细胞层次上的相关课程整合,主要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四门密切相关的生物学主干课程的整合。国内各医学院校虽有探索,但基于国内外医学教育在生物学相关课程教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前学过较多的生物学课程,但国内医学生则从高中直接入学),故而目前在上述四门课程的整合上尚无一个成熟的模式。根据笔者前期调研掌握的国内医学院校的情况来看,中国医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对生物学学科相关课程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两所学校均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整合,还分别出版了专门的教材《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的化学与生物学》[6-7]。此外,中国医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还尝试将《医学遗传学》与《组织胚胎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8]。通过调研和梳理,笔者发现,上述国内医学院校的生物学相关课程整合中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医学遗传学》的相关内容在课程整合中没有与相关生物课程进行较好的融合。众所周知,《医学遗传学》在早期发展阶段,与胚胎发育研究密切相关,但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其整体内容已迥异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和胚胎发育研究,反而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医学遗传学》更应该与《生物化学》等生物学主干课程进行系统、合理的整合;而《组织胚胎学》则适合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与其他医学类课程进行整合。然而,对包括《医学遗传学》在内的这四门密切相关的生物学主干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的做法尚未见报道,很有必要进行尝试和探索[6-9]。

2分子与细胞整合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2.1整合思路与教学内容

2012年初,作为我校启动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重大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分子和细胞为主线,将传统以学科设置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四门课程进行有机精简整合,形成了一门新的整合课程《分子与细胞》[10-12]。如表1所示,整合后的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八个层层递进的知识模块,按照由“动”至“静”,由“分子”至“细胞”,由“简单”至“综合”的原理进行设置。整合后的内容更为合理,更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实施,全部教学内容又分为两大部分,依次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即《分子与细胞I》,为基础阶段:主要讲解分子与细胞相关的基础知识,该部分内容是将原有四门课程的核心基本知识进行重新精简整合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传递及调控和细胞的运行机制五个密切关联并层层递进的模块。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子与细胞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尝试初步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理解相关的医学问题。实验教学方面,主要设置基本实验,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质含量、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胰酶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影响酶作用的因素、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血糖浓度的测定、转氨基作用(纸层析)、转氨酶活性的测定、DNA/RNA的原位显示及细胞膜通透性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及细胞器的观察、酸性蛋白/碱性蛋白及过氧化物酶的原位显示共计10个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第二阶段,即《分子与细胞II》,为提升阶段,主要将原有四门课程中的前沿进展性内容、医学相关内容如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干细胞、细胞工程、医学遗传学等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分子与细胞操作专题、医学遗传学专题和专题综合讨论三部分。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及其应用、分子医学研究前沿与进展,并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分子与细胞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医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验教学方面,包括人类皮肤纹理的观察与分析、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分析和人类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三个经典验证实验,另外设置一个基因克隆综合大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与原有的四门课程相比,新的整合课程重点解决了如下四个问题。首先,该整合课程很好地解决了前述的《医学遗传学》与其他三门生物学课程的系统整合问题。其次,该整合课程很好地解决和避免了原有四门课程中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的问题,如细胞信号转导、遗传信息传递与调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等,新整合课程教学学时数也比原四门课程总学时数减少了12个学时。再次,该整合课程将原有四门课程中一些密切相关交叉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以专题形式讲授。譬如,将原《医学遗传学》中的“肿瘤遗传”、原《分子生物学》中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周期与肿瘤”等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分子肿瘤学专题讨论式教学;还将原《医学遗传学》中的“生化遗传病”与原《生物化学》中的代谢病、分子病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分子与疾病专题讨论式教学。最后,该课程整合是在分子与细胞层次上,与所在单位的在器官系统层次上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紧密配合,实现了整个医学院校生物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譬如,将原有《生物化学》课程中的“肝的生物化学”和“血液生物化学”章节分别调整入后续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中的“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教学单元。针对上述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教学团队编写了教学大纲和一个简明的教学讲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要以自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讲义开展教学和学习,同时辅助参考整合前的三本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10-12]。

2.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模式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除了采用常用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外,我们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小组讨论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确保每20个学时进行一次小组讨论式教学。具体实施方案为:首先,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病例讨论(如糖尿病病例、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病例)或相关生物医学讨论主题与问题(如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等),将全班(35~40人)随机分为5~8组(每组5~8人),布置讨论任务;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分析,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PPT形式口头汇报,口头汇报时各组之间相互提问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小组书面报告、口头汇报和讨论参与度等对学生打分,组内学生也根据贡献、参与度等互相打分。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讲授教学相比,小组讨论式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沟通、查阅资料、口头表达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医学问题的能力。

2.3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改变单一的期末集中一次性终结考试的方法,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全程性考核,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从以知识学 在具体实施中,考核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总分为100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各占50%。综合考虑形成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多次修改调整后的评价方案参见表2。

2.4教学团队与管理

在生物学一级学科层次上跨科室组建的教学团队,主要由来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的资深和年轻优秀教师组成,实行多学科跨科室联组教学。团队管理采用课程负责人制,同时设立教学秘书,协助处理教学相关具体事务。在每学期开学前、期中和期末,均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和教学讨论会,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对授课方案、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期末考核具体方案、学期教学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讨论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3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

本整合课程已经初步在我校2011级至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卓越医学教育试点班)实施,学生人数每个年级约40人。学生反映良好,也受到了学校专家组的认可。四门课程整合后,相关生物学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地精简整合,学生普遍反映这更有利于系统地掌握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融汇贯通相关理论知识。粗略分析其期末考试成绩发现,该试点班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其他普通班相比,其期末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教学体系下的学生均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要点。但与普通班相比,通过大量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和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该试点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其合作沟通、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这可以通过在期末考试中试点班同学能够很好地回答一些灵活性问题方面得以部分体现。然而,在实施过程也发现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首先,关于整合课程的教材建设,如前所述,本整合课程的教师和学生仍使用自编讲义进行教学和学习,辅助参考原未整合课程的教材,因此亟需编写一本高质量的整合课程教材。目前,该整合教材的编写已获立项并已经启动,预计将于2016年出版并投入使用。其次,由于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招生量较大,该整合课程的教学体系目前仅限于小班教学,如果要进一步推广至大班教学,则在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最近,笔者所在单位开始启动“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全面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涉及学生总数约300人。为能确保该整合课程在该“5+3”培养模式中顺利实施,我们拟将该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为两个独立的子课程。两个课程分别在第三和第四学期进行连续贯通教学,分别独立考核。这样既保证了整个教学内容一体化和连贯性,也降低了实施难度。最后,关于实施效果的客观、定量评价问题,目前我们尚未能提出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实际上,这也是我校器官系统教学改革乃至当前国内此类改革的一个共性问题。且我校卓越医学教育试点班的学生遴选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相对优秀的学生,这更增加了其与普通班对比评价的难度。因此,在进一步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合理设置作为对照评价的平行教学班,而且也亟需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包括成绩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学生综合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