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编辑燕子帮大家分享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精选1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校长教学管理论文 篇一
1.小学校长注重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小学是普及教学基础知识,从小塑造人才,为今后社会输送人才打造良好基础的地方。小学生进入校园重要的是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因此教学始终是小学学校工作的重心,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也是评价一所小学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小学校园工作开展中,作为小学校长应当将学生管理重心放在教学管理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作为管理学校全局工作的小学校长,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小学校长的分内工作。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的教学质量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校长学校管理的难以程度,同时也是现代化教育进程中提升学校品牌,增强学校竞争力的良好表现。因此可以说,小学校长注重教学管理不仅是学校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校长自身的要求。
2.校长进行学校教学管理开展模式探讨
2.1抓紧教学改革思路,适应教学改革
校长要善于将上级的决策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安排好全校的工作。传达上级的指示或文件精神时不要照本宣科,可以将几级领导讲话的精神吃透,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一次讲清,并且要有本校落实要求的安排。作为校长,主持学校工作的头绪很多,外面的会议较多。接待任务很重,上级统一部署限期完成的任务也很重,但是,无论如何校长都要抓住办学的大事。学校的诸多工作既然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就是学校的大事之一,所以校长必须抓好教学。
校长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核心人物,在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管理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校长要十分重视信息管理,对新课程改革的信息应有高度的敏锐性,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本校的、本地区的、全国的以及国外的有关课程改革的新信息。经过分析和筛选,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内传播。同时还要发动全校教师收集新课程改革的信息,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信息研讨会”。会上,校长应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引导全体教师各抒已见,探索研究,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以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营造出一种师师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收集、交流、研讨,可以使校长和教师广泛地接触新鲜事物,开扩眼界,活跃思路,从而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顺利地向前发展。
2.2进行教学研修,做好带头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业务上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可见校长他的第一身份应该是老师,然后才是校长。从这一层面上看:做好校长的关键之一是在教学业务方面成为专家,成为教学的'引领者,学科的教学成绩要走在老师的前列,要成为教学业务的骨干。从校长的专业水平讲,校长应当是学校教学的领头羊,在把握全局教学管理的同时,在自己的教学专业上更应当起到模范作用。作为小学校长,一定要在教学上进行研究学习,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对教学起到带头作用,在进行教学工作总结的时候,校长要能够通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给予意见,特别是在进行教学探讨中,校长更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对于旧有的教学方式,应当摒弃,并提出新的教学观点,以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让校长在日常管理中多抽出时间去进修,去学习,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只有做到这样,在教学工作上不落后,善于创新的校长,才是与时俱进的,才可以在教学中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教师的赞赏,增加自身的感染力和魅力,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敢于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标准正在发生着变化。在当前局势下,旧有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作为小学教育,其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学习水平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再教育,因此,做好教学统筹工作,进行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创新是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中面临的艰巨问题,进行小学教育创新将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小学校长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小学校长工作的首要选择。
总的来说,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进行教育创新,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优势,提高小学校长在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素养十分必要。那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校长只有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学校管理上不断的学习与探索,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校管理团队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氛围的建设,最终才能确保学校的和谐与创新发展,才能建设出具有现代教育水平的小学。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J]。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刘渊平。浅谈小学校长教学管理[J]。科学之友(B版),,(02)
[3]康宏鹏。浅谈农村小学校长管理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08,(06)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 篇二
一、推动职教期刊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办刊意识
期刊的竞争不是单纯的编辑之间、栏目之间的竞争。职教期刊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就要树立正确的办刊理念。
(1)明确办刊宗旨。
当前,全国已出版的职教期刊从办刊主体来分,分为各级政府职教主管部门主办、地区或行业的职教学会(或研究会)主办、社会团体或院校主办三类。从受众群体来分,可分为面向全国、面向地区、面向本行业三类。从办刊性质来分,分为综合型和专业性两类。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分类,职教期刊都应把为职教改革和发展服务作为根本的办刊宗旨,树立并加强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广大职教工作者服务,为繁荣职教科研事业服务的意识;
(2)加强服务意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职教期刊只有增强服务意识,始终把读者放在首位,才能赢得市场,提升职教期刊存在的价值。职教期刊要把握读者的需求,把市场调研作为编辑的重要工作内容,了解各类读者群关注的焦点,对职教研究的动态及时反映报道,传播和宣传各级职教机构和职业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的优秀实践经验,使刊物既能成为领导的好参谋,又能成为职教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从而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占据优势。
(二)、找准刊物的特色定位
特色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特色的形成也是期刊成熟的标志,一旦期刊的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同,就具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在市场经济中就能够获得价值。作为职教期刊,要做出自己的特色。首先,要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潜力,发现新领域,找到新视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职教期刊的定位上,明确它有别于纯理论性的学术刊物,也不是普及性的教育刊物,职教期刊应该立足行业,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和业务指导性。目前,我国较有影响的职教期刊都有各具特色,《中国职业教育》侧重宣传国家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评述职教发展趋势,其政策指导性和学术理论性较强;《职教论坛》在办刊中重视创新,其指导性、言论性和开放性较浓;《教育与职业》以教育性、统战性和民间性为其特色;《职教通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突出理论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其次,品牌栏目设置在期刊特色定位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办刊宗旨明确的前提下,最能体现刊物特色的形式莫过于栏目的设置,优秀的栏目设置不仅能鲜明地突出期刊内容,充分表现编辑思路和操作的风格和特色,同时,也有助于强化栏目编辑责任制、提高刊物质量。品牌栏目是期刊的框架,最能反映出期刊的整体风格,因此,期刊要办出特色,一定要在品牌栏目的创办上下功夫,积极约稿组稿,认真编校,保证栏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并通过品牌栏目的影响提高期刊的知名度。
(三)、全面提高编辑素质
职教期刊要发展、要创新,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作为后盾。职教期刊编辑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思想认识。
对于公开发行的职教期刊,其编辑在思想上应该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把握力,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刊思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严把政治关和学术关,不断追踪学术前沿,倡导学术争鸣,努力把期刊办成职教学术创新的阵地;
(2)、恪守职业道德。作为一名编辑,要始终树立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意识,在保证刊物质量的前提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认真审读每篇来稿,对每位作者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一切以刊物的质量为前提;
(3)、做好选题策划,形成特色栏目。
职教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应该重视策划选题,树立精品意识,重点在期刊的内容和特色上下功夫,积极策划特色栏目,组织优秀稿件,吸引读者的关注和对期刊的依赖;
(4)、重视业务学习。
在实际工作中,职教期刊编辑面临行业竞争、职业困惑、专业发展等多方面问题,因此,编辑应积极参加相关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掌握有关出版编辑、技术设计和现代出版经营管理等相关的理论和实务知识,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得到及时优化,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编辑岗位发展,提升自身在编辑岗位上的专业化程度;
(5)、加强编辑实务能力。
职教期刊编辑要时刻关注出版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趋势,并在编辑工作中不断应用,如利用网络数据库组稿,使组稿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方便快捷;利用数据库的检索功能,保证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并有效地防止一稿多投,保证了期刊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结语
总之,面对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期刊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每一位办刊人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勇于创新,不断摸索提高期刊质量的新路子和新方法,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三
教育问题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教育行业的长足发展关乎国家的人才储备。虽然我国近些年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但是相对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和中国本身的人口基数来说,还有很多不足。本文着重从我国的职业教育入手,将职业教育视角下的中国国际金融教学制度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国际金融教学制度加以对比,分析这种教学制度的差异,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一、国际金融职业教育现状对比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单轨制教育,虽然正在逐步完善、模糊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界限,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促进教育平等的举措,但是仅限于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国的职业教育就显得较为“窘迫”,被人们视为“工人的摇篮”“失败者的聚集地”,在中国,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于本科的存在,因此,国际金融职业教育在中国也就四处碰壁。与此同时,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金融行业的实践性人才较少,从业人员在工作前期的培养问题成为制约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而实践性较强的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却往往因为学历因素被金融企业拒之门外。我国的国际金融职业教育陷入了一个随大溜的误区,和普通本科一样,职业院校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甚至比一些“211”“985”名校设置的专业还要齐全,有些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干脆直接照抄本科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设置,甚至出现了聘请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兼职代课的乱象,办学模式趋同,造成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学不精。而且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设置根本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高职招收渠道,用高考模式招收教师,结果高职院校学不到本科教育的精髓,同时也丧失了自身的特色,结果造成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成了四不像。
我们将目光聚集到其他国家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以英国为例,要研究其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现状,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的高职教育制度以及选拔方式,英国是明显的双轨制教育国家,在英国,国家资格证书框架(NQF)是由教学大纲及学历管理委员会(QCA)制定的,能够与英国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FHEQ)对应。简而言之,英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和同等级的高等教育完全画上等号,具有同样的含金量。例如,在资格证书与学分框架体系(QDF)中获得职业证书文凭八级和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与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中的博士学位完全相等,七级QDF和五级NQF相加等同于硕士学位,六级QDF和四级NQF等同于大学本科学历,并且可以类推到普通中学教育乃至以前的完全式双轨制教育。
英国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了同等地位,职业教育培养实践性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性人才,并且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理论促进实践不断发展。也就是说,英国高等教育所承认的FHEQ学历和英国高职教育所对照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可以完全等同,受用于英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英国的职业教育已经相当完备,职业证书到了八等级的时候可以等同于博士学位。除了英国的双轨制教育制度以外,英国的职业国际金融教育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呈良性发展态势。
二、由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反观我国同领域的不足
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双轨制教育是教权一轨、国家权力一轨,而后国家权力高于教权,沿袭双轨制,变成了贵族一轨、平民一轨,最终发展为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终,由于近代金融知识总量成指数爆炸,渐渐出现了银行、证券、原油、贵重金属、股票等概念,进而分离出了实践和理论两轨道并沿用至今。犹如大树的两个分支,理论与实践平等且茁壮成长,由于历史积淀,西方完善的高职院校林立,双轨制教育制度极其完备。通过颁发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大量的人提供直接就业的可能性,造就了大批优秀的金融方面的实践家和资本大亨。而且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十分偏向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例如,教授学生炒股技巧、大盘走势的解读和分析,分析具体的企业金融融资问题等。而中国强调的产、学、研相结合,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一直都以这一思路实践着,高职学校和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密切的来往。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以及汇丰银行等都与高职学校联系紧密,学校培养的优秀的金融高职学生,可以与这些银行乃至证券公司直接对接,立即上手工作,因为每个高职学生都是金融行业的熟练手。通过学校和金融公司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接触到的每一个例子都是真实的工作案例,解决的是工作中真正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让高职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方式,既完成了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难题,也解决了在英国国际金融行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针对我国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社会观念落后是导致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困难的原因;单轨制的教育制度,加之国人观念里的重理论、轻实践,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增加了难度。想要效仿双轨制的英国金融教学,却没有施展的空间;我国的金融企业不认可金融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的实践往来也就无从谈起;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出现了本科生、研究生兼职代课的情况;国家财政拨款较少,造成软硬件双重缺失。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呈现出了封闭的状态,造成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实践乏力,只能照抄本科课程的设计方案,照本宣科、因循守旧。而最主要的是,长此以往,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将会出现学习乏力的情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主观上
三、认清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制度与西方的差异并实施改正措施
通过分析英国的高职金融教育,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其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再加之与金融企业对接实习实践,这是英国大多数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中,国家可以采取强制性命令手段,保障高职学生的实习操作对接,长期坚持下来,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实践性强、上手快的金融能手和实践专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透彻地分析,综合分析我国大的经济环境,授人以渔,总结性地分析案例,并在实践中再次联系相关知识,教给高职学生归纳总结同类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国家要积极地实践并完善双轨制教育制度,广泛地学习英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机构认定制度,同时广泛汲取德国的双轨制,日本的短期大学、专门学校等其他国家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双轨制教育制度,使广大学生受益。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不断学习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双轨制教育制度,反思自身制度存在的不足并且不断前行,那么我国的国际金融教学制度就会逐步趋于完善,从而培养出大量的金融人才。
职业教育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平等问题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国家通过各种制度为职业教J育的发展提供规范。国家制度在制定时表面上所存在的一视同仁与公平运作可能掩盖了隐匿的不公平。这些制度大致可以分为教育内部制度和教育外部制度。但在近几年,社会制度的影响也在加剧。因此,通过探寻制约职业教育平等的各种制度问题,可以为促进职业教育平等提供思路。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平等;制度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国家通过各种制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规范。国家制度在制定时表面上所存在的一视同仁与公平运作可能掩盖了隐匿的不公平。为此,我们研究国家制度中所蕴含的职业教育不平等的因素,目的就在于为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 教育内部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教育制度对职业教育平等的影响;教育外部制度主要指外在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科技制度对职业教育平等的影响;社会制度指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平等的制度。
一、教育内部制度的影响
在我国,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政府有权通过制定各种教育制度对教育进行监管。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制度的制定离不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但政府制定的一些重要的教育制度,如教育分流制度、对口升学制度、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招生政策、职业教育实习制度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制度等人为地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不平等。
(一)教育分流制度
教育分流的目的就是为公众提供多种教育的自主选择权利,通过分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性向和心理特征选择自己想要接受的教育类型,分流的结果也可以促使受教育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并为社会培养各种所需的人才。但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之礁”(不以职业教育为荣,但以职业教育为耻)的思想,使学生在观念上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分流的“收容所”。
客观地说,这样的教育分流制度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和优势,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而是以升学教育为轴心的被动分流;这一分流制度不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不注重学生的潜在智力发展,其服务的目的不是立足学生,而是面对少数优势阶层。在这样的分流制度之下,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丧失了原有的信心和动力。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由于怕亲友笑话从此不再和同窗好友联络,还有一些学生经常逃课,感觉未来发展前景暗淡。年少的心灵就烙下了灰暗的阴影,不能不说是教育分流制度带来的结果。
(二)对口升学制度
对口升学制度建立之初是为了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其后为渴望继续升学的职校学生带来了一线希望,也使职业教育的层次提高到了本科水平。但国家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口升学体系:首先是规定了对口升学的比例为5%,这无形中加大了对口生的学习负担;其次是没有一个从中等到专科再到本科的相互衔接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系统。可以说,对口升学制度在带给学生希望的同时,又把学生挤上另一种形式的“独木桥”。
其实,对口升学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可以自由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而我国对口升学制度实行到今天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从现实来看,这种制度已经完全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意愿:学生升人大学之后,因其文化课基础不强而需要附加一年的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生活负担。
从目前对口生接受的教育来看,不仅与普通教育无异,反而造成对口生在理论上不如普高生、在实践操作上不如技校生的尴尬局面。
(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身份建立了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形成了由不同身份组成的职业教育系统。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是:中等专业学校主要由行业举办,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则主要由行业和企业办学,劳动部门实施综合管理。教育部门管理的学校大部分属于事业编制学校,因此办学经费能基本得到保障,师资队伍相对比较稳定。但相对而言,教育部门管理的学校,其“双师型”教师、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基础条件较差。劳动部门管理的学校具有较强的行业或企业背景,许多学校与(行)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实训条件及师资队伍方面,技工学校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也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风险,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办学规模小而分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行业、企业在转制改革中,要求学校资源剥离,学校面临自主办学和自筹资金发展困难的局面,客观上造成了职业学校办学效益低下、发展后劲不足的危机。
(四)职业教育招生政策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国家对职业学校的作出了明文规定。这种规定的初衷是为了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范围,增加职业学校的生源。但“扩大”和“缩小”是相对的,有时候规定的东西看似是政策上的优惠,其实是“缩小”了职业学校的招生范围,并在政策上显示了职业学校的弱势地位。从政策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国家规定职业学校接受的一般都是“学业失败者”,这些学生与其他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混合在一起,并且其家庭条件也基本上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
二、教育外部制度的影响
教育外部制度对职业教育平等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但却是重要的。教育外部制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科技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平等的实现。
(一)政治制度
一国的教育从来都受制于本国的国家政治制度、体制以及具体的行政机制。我国在政体上属于统一和集中领导的形式,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上的权责下放到了地方,但教育事业上的发展与改革由中央统一领导的性质并没有也不会从本质上发生变化。我国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纵观其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发展历程,都离不开国家的统一决策与领导。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集权管理彰显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近几年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增加,都离不开中央的统一领导。但中央集权下的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战略发展模式等,往往不利于地方灵活性的发挥。尤其是在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落后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并没有经过严格意义上论证的情况下,如何发展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统一指挥。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
在目前的现实中,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仍然被人为分割成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而劳动力市场又被分割成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互相之间流动极为困难,延伸到教育上就是造成职普分流成为进入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分界线,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分层的起点。在一些高待遇的行业或企业中,往往看重的是高学历或较好的社会关系,接受职业教育的弱势群体很容易被排除在外。在人员待遇上,那些拥有博士、硕士头衔的佼佼者是相对稳定的“在编人员”,不仅享有工资、福利、医疗、退休等方面的优厚待遇,而且办公、住宿条件一流,工作时间固定,还有不同程度的带薪休假。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多数只能作为这些企业的“临时工”,时刻面临被解雇的危险,工作环境艰苦,住房简陋,从不享受任何程度的福利待遇,请假就等于自动走人,甚至拿不到任何工资。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职业教育不可能成为大众的自觉选择。
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不仅难以使农村和城镇弱势群体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来改变自身生存状况,反而使职业教育有可能成为“阶级再制”的工具。人们对职业教育丧失信心后,反过来又会把希望寄托在普通教育身上,这样会进一步加剧已趋病态的“文凭热”,造成教育过度与浪费,给受教育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机会成本。因此,市场分割不但对职业教育本身造成了歧视,而且还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与效率。
(三)科技制度
狭义上的科技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独立的、不同方面的内容。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们进行生活或其他活动的专长、手段、技能和装备。广义概念上的科技是把科学与技术作为一体来看待,不对其加以区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中,科学与技术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已越来越难以分清。然而,在现代科技制度中,人们人为地把科学和技术进行剥离,把普通教育作为科学人才的摇篮,把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工人的产地。科技的高端性与复杂性往往与职业教育无关,职业教育只教授给学生简单的基础知识,只有普通教育才能与科学相随行。科技制度中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使其丧失了发展的动力。
三、社会制度的影响
社会制度对职业教育平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社会分层制度、劳动准入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对职业教育施加影响,其核心是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平等就业。
(一)社会分层制度
在社会分层理论下,拥有强势经济资本的人群可以获得较好的教育结果,并通过经济资本的强化轻而易举地积累社会资本并进而转化为文化资本。
对于文化资本而言,它是许多人借以实现职业变迁和自身社会价值的工具,从而造成许多社会成员对此“一往情深”地追逐与获取,而这种工具在现时的社会体制中往往以文凭或学业成绩来表达。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无论是经济资本还是社会资本都比较欠缺,在学业成绩上也存在不足,因此往往追逐不到文化资本。虽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巴罗夫就断言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但在目前的社会分层体系下,通过职业教育能否实现其价值变迁,也是目前不可预料的事情。
(二)劳动准入制度
在目前职业教育不景气的状况下,加大劳动准人制度实施力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劳动准入制度中,最主要的是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有一个特点,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无权颁发资格证书。而目前社会上也存在着诸多的职业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以学制短、收费低、见效快而享有优势。如果要实施劳动准入制度,三年一贯制的职业学校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另外,劳动准入制度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一纸证书来决定劳动就业是有缺陷性的,对于能否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也是未知数。
(三)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修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国际劳工组织在1942年出版的文献中指出:社会保障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者治疗疾病,失业时给予资助并帮助其寻找工作”。在社会保障中,最基本、最传统的就是劳动保险制度。我国目前在人才市场上普遍实行“三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在众多职校毕业生充斥的劳务市场上,这种较为优厚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少见,而且由于劳务市场中的流动性较大,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起来也较为困难,直接造成了职校毕业生在就业结果上的不平等。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五
论文摘要: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导向来组织教学,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追求的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六步法教学,即分析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计划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反思评价阶段。文章以电工电子专业《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中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为例阐述了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 课堂教学 工作过程 应用
当今职业教育中越来越重视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学生的行动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是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对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德国经过多年改革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组织教学的模式,而采用了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科体系来组织的教学模式其学习内容是被人为分割开的,而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工作过程结构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内容,它追求的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
一、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步聚
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一切教学活动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师是咨询师,而不是整个活动的宣讲者,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计划、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评价、自主监控的过程。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以一个真实的职业行动情境或业务流程为导向,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行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角的六步法教学。同时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在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步:分析阶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前先设定一个工作任务。通过分析任务,让学生知道工作任务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目的是什么?这个阶段,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行动卡片法、头脑风暴法、闪电法等。
第二步:信息收集阶段。在该阶段学生首先要明确起始条件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需要哪些信息、工具?然后再凭借手中的资料和媒介自己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信息收集整理。
第三步:计划决策阶段。在该阶段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交流对工作任务的认识,讨论工作任务,共同决定采用哪个解决途径?怎么分配任务?采用什么方式展示与汇报?选择什么样的工艺、工具、材料?具体的实施步骤是什么?这种学生独立或与小组成员共同对任务进行规划的方式可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培养学生分析性思维的能力。
第四步: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看解决工作任务的所有工具与材料是否齐全?是否按时完成?是否按照方案实施?实施中若出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同时要对结果进行文字归档与展示汇报。在实施阶段学生会逐渐学会用刚学到的新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
第五步:检查阶段。任务完成后,学生应独立地检查自己是否正确地、专业地解决了任务,如果结果不理想,应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去解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工作的控制力和修正力。这个阶段,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市场法、多米诺法等。
第六步:反思评价阶段。反思评价阶段是让学生进行评价:采用的行动方式是否有效?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是否需要改进?对于出现的问题是否很好地进行了解决?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学生自已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整个过程中有什么不足之处等等。这个阶段,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打点民意调查法、伙伴访谈法、滚珠轴承法等。
其实各种教学方法无优劣之分,只有适用范围的不同,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引导性强的教学方法,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教师多采用学生自主性强的教学方法。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一是取决于课程的内容,看这个方法是否适合促进要实现的能力、是否能够传授这个专业特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是取决于教师课堂的组织水平,看这个方法是否适合教师本人;
三是取决于学生的水平,看这个方法是否能促进独立自主的学习或合作式学习、是否能促进思维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发展;四是取决于实验、实训设备。
二、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应用
现以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中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为例来具体阐述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项目任务:一用户想找一个能控制电机正反转的电路,电机型号为Y112M-4,4kW,380V,8.8A,要求正转与反转各有开关来控制,能实现过载、短路、欠压保护,能实现紧急停车,并完成其安装及调试。
分析阶段:首先让学生以“个人工作”的方式对任务进行分析,思考要完成这个任务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工具、仪表、器材、电路原理图、安装图、工艺等。然后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师生之间的交流。
信息收集阶段:采用“小组拼图法”的方式完成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元器件的作用、符号、选择;过载、短路、欠压等保护方式的器件及选择;工具及仪表的使用;电机的接线方式;正转控制电路接线图;电路调试方法。各小组应在教材上、参考书或网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汇总,并在“海报”上展示结果,每组派代表“演讲”,其他学生观察并给予反馈。
计划决策阶段:本阶段以“小组合作”(四人小组)为组织形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完成各步的任务,把教学内容一步步向前推进。
问题一:若实现电动机的反转,电路如何改进?
问题二:若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电路需如何改进?
问题三:确定电动机正反转的电路图,并绘制在工作页上。
问题四:元器件及仪表的选择,并将所用的元器件写在工作页上。
问题五:确定安装图,并绘制在工作页上。
问题六:确定安装步骤及调试方法。
对于上面的每一个问题,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根据巡视情况进行点评。在学生确定电动机正反转的电路图后,教师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通过可视的、启发提问的方式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同时每个小组要将估算的工作时间记录下来,准备实施工作计划。
实施阶段:教师首先采用“角色分配法”对小组每个成员赋予不同的角色:安全员、任务监督者、时间控制者、音量控制者、材料准备者等。然后小组成员按照安装步骤现场安装配电盘,同时每位成员要认真完成自己的角色扮演。
检查阶段:学生仍以“小组形式”进行自我检查,包括通电前的安全检查和通电试车,若出现故障小组自行排故。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也可以采用“互查”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加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对实施和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要求学生在工作页中记录。
评价反思阶段:工作任务结束时各小组总结评价,要反思整个学习流程,要评价自己及小组成员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优缺点。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互评能力及反思能力采用了“伙伴访谈”、“打点民意调查”的方法。在此阶段教师根据每组的结果进行成绩评定。
三、结束语
在进行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和行动能力的培养,应更多地扮演学习咨询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成长空间。学生在行为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中,要逐渐学习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知识的分析整合能力等,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UlrikeErfmann,ThomasHug.学习领域课程下行动导向教学培训资料。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 篇六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职业教育应通过开设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抓好备课环节。所有课程都应该是某种职业能力的立体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每一个专业都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图,不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只有这样,从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妥善安排教学时间,把握好学与练的比例,将专业技能训�
2、通过改革传统模式,大胆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明确以强化动手能力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与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的案例分析和课程实训作为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案例分析、课堂实训、模拟操作。同时,也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有效地配合了教学活动。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为了使实训与课堂教学相互协调,又自成体系,我们首先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对整个外贸合同的所有环节进行了优化设计,然后根据课程的要求及学生的外语水平等条件,共安排了十个章节的实训活动,同时按照教材中的各类合同、票据样本设计了相应模拟题目与票据样本,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避免了盲目性,使实训活动与课堂教学既切合实际,又有章可循。
(一)课堂讲授的互动化
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方都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对后者积极性的调动。特别是以往实务课程的教学,一贯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自有它一定的优势,但易于束缚学生的思想,难以启发其主动思维,使学生仅满足于书本内容,缺乏激情引动下的创新精神,视野局限,因而违背了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为此,就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我们作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主要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法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方法,讲究的是通过“引、动、导、探”教学机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教学方法。首先是以设计的探究化教学内容为引领。例如,在学习外汇核算时,提问学生采用不同的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原因,诱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从已知到未知发展学习、探究能力,启发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碰撞,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这样的学习效果比较好。然后是在授课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谐,即改变教师的中心角色为引导性,通过实施探究性提问、探究性讨论等手段,带动学生的思路。例如,在交易磋商一节中,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分组模拟谈判,用英语起草电传等,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非常高。第三是教师的适度引导,体现为有目的的“引”和“导”,教师有意识地以导向性信息创设探究环境,引领学生思维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例如,在学习数量条款一章时,先安排学生自学,最后由教师指导分析案例中的漏洞。
(二)实践课程设计的系统化
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课堂实训的连贯性与多样化。
要牢牢抓住“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根本,就是要在每个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及时安排相关的实训内容进行强化巩固,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必然联系,使教材内容形成完整的体系。进出口业务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活动,进出口合同中的各个条款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进行实训就是牢牢抓住课程的主要环节,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计好各环节进行实训的内容与方法,做到实训的内容有针对性,实训的方法多样化,例如,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随时布置学生进行标志设计、条款翻译,或者在各章结束后安排学生把汉语条款翻译成专业英语、查找条款中的错误等等,可以让学生及时地得到训练,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案例分析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要搜集许多取材于真实的经营环境的相关案例,采用到课堂教学中,用于训练学生的战略、政策观点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做到:(1)情景引发,实施任务驱动策略,创设情景引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引发探究兴趣、动机。例如,在第二章的贸易术语中,我先由开篇案例开始,让学生了解了案例后产生兴趣,带着兴趣与好奇参与教学活动;(2)活动探索,实施以教学事件引起学生活动的教学策略,学生与情景、材料、经验、体验、实验等互动获得信息及联系,从而积累直接经验和事物的特征,教师适时引导和指导,如各章课后的案例分析大多以小组讨论为主,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3)研究发现,实施启发诱导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获得的直接经验进行推理、抽象、概括,发现获得结论。此类案例分析方法主要运用于谈判磋商交易等章节时的教学,由学生把各种资料归纳起来,分组进行模拟谈判前的准备工作,做到了然于心,有备而来。
3、双语教学与计算机模拟操作的辅助性。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专业英语的运用。在所有的条款学习中,我们都采用了汉语、英语的名称,作业与实训课也都要求以英语为主。通过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熟练识别专业英语术语,了解了术语的标准英语格式,初步具备了以专业英语术语填制相关单据的能力。计算机模拟操作是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的商业和企业中复杂的信息流和市场变化进行模拟,做出相应的决策,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结算一章的学习中,我们采取了计算机模拟操作的方式,要求学生上机操作,对预先设计的单据进行核算实习。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有目的的安排学生课后登陆外贸管理机关和外贸企业的网站,从中了解具体政策与业务情况。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改革:开卷考试、分阶段考试。
1、由于本课程内容繁杂,凭一次只有不到两小时的考试不足以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就尝试分阶段进行二至三次考试,然后把各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平均。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学过以后及时复习,进一步加深印象,也能使期末考试的负担得以减轻。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把合同条款分成三部分进行考核,即贸易术语、运输与保险、结算。
2、在出题时还要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对学生的要求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考核内容应注重操作而减少理论部分。每次考试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以合同条款的填制为主,有的以计算数据为主,有的以上机操作为主。
3、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就是变闭卷为开卷,允许学生查看资料。这需要教师预先对考试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把各考试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例如,在考核合同条款的前几部分时,只出一个外贸案例,在看似简单的一道题中包含着几章的内容,既考核条款、术语,也考核计算方法与国际惯例的掌握情况。不仅要求学生用英语填写模拟合同,还要在计算相关数据后,一并填写附带的各类表格,极大程度上注重了知识的衔接,真正做到了环环相扣。学生普遍感觉其难度并不比闭卷小,考出高分极不容易。
总之,通过实行上述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打破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为他们展示了大量书本中接触不到的案例、单据,通过讨论、计算、填单、模拟谈判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
教学管理论文 篇七
摘要:性需要各界的支持,其中转变观念是关键。本文试从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学生转变学习理念,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高校热情呼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被引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的开设,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课程,而首先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研究性学习,社会各界也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一、教师改变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研究性学习对普通高中教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据调查,9月,国内有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从笔者接触到的情况看,课程改革实验省市学校的校长、教师基本上还不了解这门课程,更不知怎么实施”。1而一年后,“学校进行的第三次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教师以为得到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7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最快,92.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变化。”2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给广大教师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1.变革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她)将同时成为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师道尊严”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形式的。由于研究性学习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这样,教师就要重新定位、树立“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的教学理念。
2.审视自我、变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和运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会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具体地说:第一,教师要掌握技术,在网络中寻找资料,利用网络建立起交互学习指导方式,通过网上专家,让学生有更多的请教对象。教师还要掌握常见的机软件应用技术。例如,用Excel省时省力,处理数据;用PowerPoint多姿多彩,演示研究内容;用Access,做好管家。第二,教师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法、比较法、经验法等最基本的教育科研,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教师应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做出正确判断, 因此,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审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必须终身地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有兴趣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渗透,紧跟,不断进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
3.学会欣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珍惜学生的每一种思想火花。看到学生的进步,学会欣赏学生。
二、学生转变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
1.转变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定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由于课程是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很大的转变。具体地说,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行动式的。
2.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所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索性,这就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发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任务,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呼唤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呼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向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就是呼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研究性学习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3.重视团队精神。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无时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团队精神无处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合作伙伴的长处,不固执己见、有商有量,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群策群力,都是必须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随着心理的发展,人们发现学习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学生的毅力、自信心,不怕艰难,勇往直前及勤奋、细致、踏实等性格特征。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研究性学习每一个环节中,非智力因素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重视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性的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的态度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前途会产生很大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中得以实施。一方面要开展教师培训。同时,地方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积极引导,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上发挥作用。另外,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间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积极推动。同样,家长们的态度也很重要,它将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程。如果家长们不能理解或认同研究性学习对孩子今后的重要性,若他们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一些旧观念而一味追求“死”的知识和分数,研究性学习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要更新观念,作出积极反应,为研究性学习做好积极的配合。
四、高等院校热烈呼应──研究性学习的加油站
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9月起在我国10个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实施,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这一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实施和推广,不是终结,而是开始,作为部分高中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下一站──高校,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延续场所,而不是研究性学习终结地。而,我国高校对研究性学习反应平淡,除了师范院校的部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法研究的)在积极努力外,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知道研究性学习,就更谈不上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兴趣了。而研究性学 如果,高等院校积极倡导并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无疑会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和速度,给研究性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并以此深化我国教育改革,进而推动教育走向开放,最终使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相关文献:
[1]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11).
[2]嵇永宁,苗长广.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广西教育出版社,.192.8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八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
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研究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可以弥补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缺陷,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教育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对于改革与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育信息化指引下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目标错位。现行的高职《经济法》教育理念对高职《经济法》课程缺乏准确的定位,从而导致教学目标错位。有些高职院校尤其是财经类院� 可见,对于高职《经济法》教学,目前高职院校尚缺乏准确地定位,以至于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分歧,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法》教学理念的陈旧。具体表现在目前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要么以满足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的轰炸,确保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目标;要么以满足对学生进行纯粹理论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通过自学考试或本科课程考试为目标。无论哪一种教育理念,都忽视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初衷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意愿,完全是以应试为目的,未免背本趋末。
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一般。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 《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
(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
(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
(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DD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 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制度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任务。在考试前,教师要首先出试卷、印试卷、装订试卷、分装试卷,考完试以后还要辛苦地阅卷、核分、填写成绩单,可谓事倍而功半。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实现无纸化的作业与考试,节约教学资源。第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当场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自动批改,结果会传到教师计算机上,由教师根据结果再进行重点讲解。第二,教师在考试前只编写并在网络上按照规定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间都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学生考试在机房进行,直接进行上机考试,在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不仅杜绝了学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在考试完毕后由计算机立即统计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务系统,无须教师再辛苦地阅卷,更不会出现核分和登陆成绩时不小心出错的情况。这样,在网络条件下,最终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的无纸化,节约了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现了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反思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经济法》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改革,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教育的要求,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进路。
参考文献:
[1]罗忠。《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教学手段与方法应用的探讨[J].价值工程,,(29):171.
[2]王宝娜。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07):134.
[3]黄盼,何仁生。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09):91.
[4]杨晓燕,曾霞霞,陈辉。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01):207.
[5]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99教材99教法,,(08):27.
[6]张九洲。论高校网络化教学[J].科教文汇,2008,(02):25.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九
[论文摘要]据对笔者所在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入校后不知道或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要学什么知识、毕业前应考取何种相应证书的学生比例非常高,在此比例中尤其以来自县城和农村的学生居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明确其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告知学生社会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及要求,并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技能,积极主动地去考取相应的证书,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营造浓郁的校园学习氛围都是十分有利的。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就业教育;教学
一、广西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
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快速改变了全球原有的经济格局以及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电子商务在催生新经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中所表现出的巨大能量,以及使其成为评价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广西属于西部落后地区,选择怎样的一种适合自己区情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乃是众多人关注的焦点。首先,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资源稀缺,特别是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更突显了这一矛盾。广西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诸多劣势因素,对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就必然导致人才的匮乏和流失。其次,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商务观念和信息意识依然薄弱。广西许多企业的管理尚处于主管随意的经济管理阶段,而管理程序化、科学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中国电子商务是有主导信息技术的IT业界推动的,在发展之初就带有浓厚的技术倾向,“重技术、轻商务”的现象比比皆是,广西的商务观念和信息意识尤其薄弱。这显然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极为不利。
二、以职教�
(一)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看。在职业学校学习技术技能,以博得企业的青睐,获得职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职业教育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二)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职业教育应该面向实际、面向社会,适应具体职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
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三)从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来看。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成绩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虽然这些家庭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由于历史的与现实的原因,家庭的境况和子女学习状态、健康状况或出于某种无奈等种种因素,大多数能比较理智地选择职业学校,通过求学,进而就业,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我们以职业教育� 学校要与市场保持零距离,要高度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就业市场的变化,相关政策的调整,及时研究应对措施,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绩评估等,把学校改革发展成受社会欢迎的中等职业学校。
三、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思想观念
(一)转变学生观念
我们要积极地面对学生现状,由于生源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和整体素质的下降,教师所面对的一部分学生学习现状:1.文化基础薄弱又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2.渴望一技之长又缺乏刻苦精神。3.兴趣爱好广泛又表现消极、懒散的堕性。4.乐于接受信息又厌倦踏实学习。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反差。
润物细无声的教师,首先要懂得学生的真正需要,要理解学生。并且在教学中要关注和正视学生间存在的认知差异,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潜在兴趣、学习态度,乃至道德水平的差异,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与教务、学生等管理部门一起实施有效的管教管导,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咨询,给予学生不同的启发、诱导和教化,使学生转变错误的价值观念,纠正不良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我们要开展学生观的研究,要把教育的基点放在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上,将职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树立每一个学生未来都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佼佼者的观念。
(二)转变教学观念
1.就业教育与人生规划教育相结合
如果我们把就业教育看成是帮助学生实现“短期目标”,那么人生规划教育就是意在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开展就业教育有利于通过让学生明确就业取向,认识社会用人要求,从而激励学生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为实现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就业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
就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工作和任务,各个科任老师也应该主动参与到就业教育当中来。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到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今后找工作的时候,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能在工作当中更好地运用所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提升自己。
3.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教师面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城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的改革变化,要加强在教学理念、教育心理等等的教学思想准备,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强化中职电子商业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是突出中职学生电子商务核心能力的必然要求 ;
(2)适应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特点,也应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
(3)要提高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也应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
四、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教学改革
(一)体现中职特点,实现教学改革
1.制度创新。树立服务意识,探索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
2.专业开发。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从实现学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出发,优化具有岗位性和灵活性的专业设置。
3.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适应社会人才的培养需求,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4.探索文化基础教育的能力培养。文化基础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文化基础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突出专业特点,强调技能培训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首先,我们要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其次,我们要明确教学的定位,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瞄准行业企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改革学校教学的课程、改革教材及改革教学实施过程,实现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勾,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再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而是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学校职业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
1.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生到企业实习,有利于学生技能发展和实现就业。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与试行:
(1)课堂实训与专业教学相适应。
(2)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
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用综合作业、学科课堂教学实训、调查报告、实习报告、模拟招聘等方法,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论文 篇十
一、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人才的质量并不高,需要在学历教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职业教育培训既要有一定数量和速度的发展,又要注重质量的提高,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重知识轻技能
职业学校教师所界定的职业教育培训是“技术应用”,在理论上所遵循的原则是“必须、够用”,不仅偏简单,还比较片面,教学上的学术性不强,研究方面也是如此,理论与实际脱节,任课教师对社会实际的了解不够全面,不具备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交通行业教育培训的课程结构不科学、不合理,专业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小,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三)照抄照搬普教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职业培训工作也是直接产自于普通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全日制教育模式和各种形式主义的束缚较为严重,因而职业教育培训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同时,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这种状况难以培养出“入世”及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四)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多方办学、多头管理,这就导致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现状,使得职业学校的布局不科学、不合理。各学校、各企业、各部门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办学,入学门槛在不断降低,盲目争抢生源,专业的设置也不合理,教学管理落后,造成毕业生过剩;而一些急需人才却没有相应的专业培养,导致学校的规模效益不能得到提高,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二、解决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学历教育,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
要想使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就是要主动出击寻求突破口,实现办学的多样化,丰富学历教育。办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是不断运动而非静止的。但它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短期培训的实用性特点,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特点,决定了短期培训教师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具有解决生产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师资的“一体化”和“双师型”是学院短期培训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改革培训形式,注重技术技能的实践
职业教育培训是面向经济活动的,它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培训,应当以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提高为目的。鉴于此,职业学院必须在传统的培训形式上做出改变,实现校园空间的突破,把学生交通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实践搬到课堂上,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调查研究、专题研讨和案例分析活动,使培训形式与学生的成长需要、职业特征、心理特点等相适应,与学生技术技能实践的内容相统一,把课堂设在最贴近实践的地方。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变换课堂形式,将“案例”模拟教学搬到现场去,使学生身临其境,成为真正的实践者。
(三)变换培训模式,合理配置管理人员结构
组建一支有一定素质的培训队伍,培训市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这样的个性:心态要年轻,思想要张扬(面对培训市场,培训对手,培训对象,一味地“讷讷底调”,老是一副老太龙钟的姿态,带着“三分稳重,七分颓废”的心态,肯定无意于工作);做事要激情,研究要固执(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精神要靠激情去支撑。人没有了激情,也不可能有憧憬,自然也不会有干劲。但又必须是“有度”的。做事情一定要认真,有自己的想法,同时能为自己的想法去研究,思考);为人要规矩,才能要实用(市场化缺乏约束力,容易出问题,在用人上应特别注意品质,自律能力;人才的才能必须与我们的工作实际有关联,有帮助,起促进作用)。要有对工作不断取得成就的理想,不断地焕发出工作的激情,去催生梦想,激发成长的欲望、激发创造力,达到“德技双优”。
(四)强化教师队伍,注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要解决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就要加强教育培训实体与劳动力管理使用部门以及劳动力人才市场的联系,使经济生产活动对劳动力需求的信息能够有效影响教育目标与培训方向的确立。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现有职教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也不够高,还不能适应未来的职教事业。
因此,为使交通行业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从企业中选择技术性人员到校任职、让专业教师进入有关单位深造,实践、在职业学校内建立,完善实验研究与开发中心。邀请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研发项目,职业学校应调整好专业设置,及时变更相应培训机制,提高对专业技术的适应能力;认真的分析相关企业提出的研究课题,对学校的课程以及教材进行针对性的改变,,通过不断的创新工艺、技术与知识点,建立出具有强烈的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同时对学生传授综合性较强的案例,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创新、交际、合作能力,以促进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很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三、结语
在新时期,我们应当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是交通行业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需要我们广大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者不断进取、共同努力,追求我国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春天。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 篇十一
一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这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传统的德育一般是以说教为主,这种方法因为其本身的理论性太强,使教学内容很难生动、形象,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德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形成学生的正确思想观,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也就是其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应用性,这就使得传统的说教教学效果是有限的,是很难达到其目的的。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往活动教学方法切换,笔者就谈谈对教学方法的看法。
一、少量的知识教育和宣讲
作为最基础的部分,课堂知识教育其实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堂知识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基本的认� 当然,这其中也讲究方式方法。在课堂知识教学中穿插故事、案例是非常好的。因为德育知识略显枯燥乏味,如果加上其他内容可以一改以往的课堂死气沉沉的状态,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能体会到德育知识的真谛和意义,
二、情景再现教育法
教育是自我的要求,只有在意识上觉悟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实现生命的自我塑造,才有成功的教育。那么,如何做到意识到行动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思想是很难促动其灵魂的,如果将现实的场景应用于教学,让其身临其境,这势必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比如,在教学就职品德时,我让学生模拟情景:一个应聘者,一个面试者,然后互换,这样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换位,让大家来体会,一个应聘者应具备的品质及技巧,如果这种品质和技巧缺失,会产生什么结果。这样比单纯理论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清明节到了,我组织大家参观革命烈士陵园,让大家重温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让大家体会美好新中国和美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绿色的祭奠方式(如鲜花或者网络祭奠的引用)也将“低碳”生活方式引入。
三、模范教育法
最近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就是很好的案例。我会让他们时刻关注活动开展的情况,让学生看看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们是如何做的,如何在平凡的岗位和生活中作为不平凡的行为和业绩。可以说这样的活动是很成功的,在看完这样的道德模范活动后,大家反响强烈,积极讨论,有的现场现编诗歌予以歌颂,有的现编歌词唱出心中喜悦,有的甚至还留下了“幸福”的泪水。同时我也给他们布置了课后作业,让他们写出其观后感和从道德模范身上学到的值得学习的地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让我“大吃一惊”,可以说写得相当有意义,对大家的身心造成很大的触动作用,起到了设计之初应有的作用。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之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20xx年3月5日正值第52个“雷锋纪念日”,在这天我安排学生去“享受”了一番,去电影院看励志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该电影我之前看过,可以说对我的触动很大,我相信这样的活动也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果不其然,效果出其不意。可以这么说,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有的甚至对雷锋是何其人也都不得而知,但大家在现场形成了共鸣,纷纷提出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其精髓,学习其做人,从而对他们进行了很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当然,这样的。活动我会一直持续下去。
四、个人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德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是学习之所,而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所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非常重要。我会定期在学校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来学校了解其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指出学生的心理波动和不稳定状态,同时对家长进行德育重要性的讲解,让学生家长重视起来,回到家后也可以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学校和家里双管齐下来开展教育活动,
当然,中职学生德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如何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是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方程式”,解法可能有很多种,方式方法也有很多种,以上的几点看法是笔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效果可以说还是不错的,望对教育同行们有借鉴之用,同时也作为“抛砖”之言,望能引出“引玉”之论。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浅析论文 篇十二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浅析论文
一、艺术教学管理要切忌流于教条主义
现今,为了防止教师和学生上课的随意性,有些艺术学院把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得很“条理规范”,甚至把讲课、备课的要求方式和时间、作业尺寸、绘画形式、作业标准、评分标准都制定得很详细,要求教师按规定进行教学。教学督导处在检查各个班级的教学时也是以同样的标准,检查是否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这种教条式管理,扼杀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探索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师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这种艺术教学管理方法亟需改革,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使艺术教学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学,才更符合当今艺术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
二、艺术教学要注重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艺术形式和风格潮起潮落。艺术教学为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需要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要求以及宽松、灵活的教育教学空间。现代教学的研究讨论型、双向交流型教学机制介入势在必行。教师与学生只有在宽松、灵活的教育教学空间内,才会更好地进入艺术学习与理解的状态。在自由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容易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而学生也能更自主地找到学习研究的方向,并且迸发出智慧,以克服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因此,教学管理要给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工作学习空间,让教师和学生有宽松、放松的状态,以激发他们的主动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追求他们的真“爱”。这样才会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三、艺术教学管理需要尊重师生的个性
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相比于其他的群体,往往更具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由于长期个性化的工作特点而养成的职业习惯。艺术学习和创作常常是个体独立完成的事,尤其在美术创作方面更是如此。艺术生往往不想被别人左右,更不愿走别人给他设计好的路,他们更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工作和学习,越是有才气的画家和学子,越具独立性和个性。由于每个人艺术修养、艺术追求、艺术水平的不同,艺术呈现也各不相同。因此,艺术教师和学生的这种个性感,用统一的教学管理是极不适用的。艺术需要百花齐放,艺术的风格流派正是由于艺术家追求个性的精神才相继产生的,这也是艺术教学和管理应提倡和保护的。
四、艺术院校要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方式和创造的自由。教学环境的民主、开放和自由,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应具备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所选择的个性化表达方式,这有利于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探索的积极性,调动主客观因素进行试验、发现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对于新观念的接受度和使用欲望,从而使知识不断更新,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艺术院校应实行多元化教学形式
当今时代,相对狭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已经不适应教学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和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因此艺术院校在艺术教学管理中需建构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笔者认为,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应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追求和喜好,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尽可能给学生一定研究和表现的空间,避免“一刀切”。其次,学习内容也不该限于课本,可广泛拓宽和吸取知识,甚至打破专业壁垒,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建构自己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此外,应引入多种教学形式,比如构成教学、意象教学、超现实教学等,丰富教学形式,进行欣赏教学和演示教学,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空间。艺术教学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营造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如色彩课,课程打破材料界线,学生可根据需要,使用油画颜料、水粉颜料、水彩颜料,丙烯颜料等,甚至多种材料穿插重新组合。创作题材不局限在单一的对象,静物、人物、风景、花卉等都可 课堂也不受空间环境限制,有时在校园、有时在博物馆。打破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学校教学管理设计制订大的框架不应事无巨细,应该便于教师和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六、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使艺术教学管理确实为艺术教学服务,是当今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课题。艺术教学管理应以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为主,创设适应教师和学生双向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氛围。艺术教学管理必须注意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尊重艺术专业师生的个性与艺术本身的规律,实行多元化教学形式,注重管理模式的多样化,采取适应办学特点与目的的新方法。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十三
浅谈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我国职业教育也在日趋完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会造成阻碍。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策略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的前期发展和积累,目前,职业教育已经由规模扩张进入到了精神发展的阶段,但是就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有很多职业院校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确保职业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物质水平的提升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进行设备操作,职业教育恰好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这一需求。此外,通过职业教育还可以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使其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上由很多的劳动者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劳动技能,最终只能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而且报酬也较少的行业。但是,通过职业教育可以使很多普通的劳动者掌握一门甚至多门技术,进而去从事相对复杂的工作,获得相对较高的劳动报酬,提高生活质量和成就感。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就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针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研究较少,且起步较晚,大部分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都是来自西方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未经系统研究和实践的理论,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实践。此外。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关于职业教育应当包含的内容等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认识。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环境当中缺乏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等的分析缺乏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过程,没有这个分析过程,整个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重视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当中的案例分析。其次,对于职业教育相关的很多基本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很多人还会将职业教育当作一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此外,很多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结论都是理论研究者提出的,很多的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对于职业教育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职业教育
在目前的传统教育观念当中,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的重点是理论教育,而且教育的内容覆盖面广,缺乏针对性,与实际的工作情况严重脱节。职业教育正是基于正这样一种情况而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以实际操作为基础的教育。事实上,在职业教育当中依旧存在侧重理论教育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职业教育与原有的目标发生偏离,进而使职业教育失去其实际意义。在教育大环境中,职业教育常常会也受到很多歧视与排挤,得不到正确的看待,这与大众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比传统就业要更加面向实际就业,因此,在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上要更加注重其合理性。但是,在实际的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当中,很多课程设计都存在盲目跟风或停滞不前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院校的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进而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事实上,市场环境在逐渐变化,职业教育的核心与生存命脉正是与市场就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不可盲目跟风,也不能止步不前,这样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广泛推广。
(四)现代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定位存在误区
职业教育面向职场的实战型教育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模式和优势,但是,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职业教育成为了他们提前进入社会的一种培训式教学。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依然和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有关,但是,生源质量较差只能说明这些学生在前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或者是在默写科目的学习领域不够擅长,而不能够据此确定这个学生就是一个无法接受继续教育和培养的差生。这些学生在传统的理论学习阶段自信心往往受到很大的挫折,因此在进入职业院校之后会呈现出厌学等逆反心理,这时,学校不能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约束性管制,而是要循循善诱,从心理上解开学生的心结,帮助他发现自己的有点,重新建立起自信,在职业教育当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为以后进入职场打下基础。
(五)现代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不足
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培养适合于职场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当中,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还是以全日制学生为主,通过对这些学生的招募,实施一种与传统全日制教育直接对接的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要实现其社会价值还要进一步面向社会,向更多的社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就业机会。在新的政策导向下,职业教育应当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完善教育体�
三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策略探析
(一)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市场,其教学目标是要为市场输送符合职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前要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市场发展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并 基于这一目标,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面向全国建立针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团队,对现代职业教育展开科学的研究和探讨。同时还要将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理论转化成实践成果,应用于实际的职业教育当中,构�
(二)摆正现代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的位置
在广泛的教育层面上,职业教育给大众的印象是比传统教育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课程的相关教育。在以现代市场发展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背景下,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坚实的文化课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会职业教育的相关技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职业院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是利于后期发展的文化课程,使职业教育和文化课程之间建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未来的职场发展当中,学生所面临的将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职场环境,学生能否在这个环境当中得到长远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前期的职业教育,更决定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摆正职业教育和文化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树立专业技能实用的思想观念
传统理论知识教育对大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对于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所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大众往往抱有偏见。这种情况会导致职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受阻,在一些教育资源面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些情况对于职业教育的展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职业教育是区别于传统教育,更侧重于职场实际操作的一种教育模式,要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良好的氛围,推动职业院校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针对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读,社会上要建立针对职业教育的正面形象,树立起专业技能实用的正确观念,为拓展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接受度奠定基础。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基于扶持,相关的合作行业也应当提高对职业人才的重视程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薪资水平,为职业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支持。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水平也在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全社会一同参与,建立共识,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也要依据市场环境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与市场接轨,真正为市场输送符合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3.
[2]孙丽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前景展望[J]。职业教育,2015.
[3]赵会琴。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陕西水利,2013.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十四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未来职校生走出校门将承担起实现中国工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重大转型的重任,在中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校生需要精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文从职业中等教育电类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中职院校专业课作为中职院校学生今后就业发展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面广,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且概念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难度。但是专业课直接决定学生今后的就业前途,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在中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与以往相比并没有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并没有实质进展。
一、中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发展遇到的问题
1.电类专业课与实训课配合不紧密
中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专业课加实训课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实操训练,但是也存在实训课与专业课内容联系不紧密,两者教学内容脱节的情况。许多院校实训课内容或者偏离专业课,或者与专业课教学进度相差较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难以通过有效的实训来进行强化。这样会使学生很快忘记所学内容,或者对所学知识浅尝辄止,停留在知识表面,难以有更深入的突破。
2.电类专业教材编写对学生程度估计过高
中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初兴趣盎然,对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勉强能够理解,基本可以做到专心听讲。但是,当遇到数学公式推导和证明时,就会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开始抵触新知识,进而导致厌学。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被打消,本来燃起的一点学习兴趣也被浇灭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会感觉课本知识点越来越难,渐渐地他会发现看课本犹如看天书,完全摸不到头脑。
3.校园文化建设与电类专业课教学结合不紧密
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对校园文化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等现象。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些积极因素在专业课教学中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专业课教学具有很大帮助。
二、改善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措施
1.电类专业课与实训课相互配合,教学进度紧密结合
专业课不能脱离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现象和原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后,辅以内容紧密结合的实训教学,及时通过实训教学来强化这一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迁移。专业课与实训课两者相辅相成,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弱化电类专业课数学知识的使用
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专业课兴趣的丧失,来源于课本中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中职学生本身数学知识薄弱,在面对课本中繁杂的数学推导时就会犯怵,严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弱化专业课中数学公式推导,抛开以往通过数学推导来证明公式的繁杂过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授知识。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新知识。
3.强化多媒体在电类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又可以弥补课本教学的不足。它通常以精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动画为特点,通过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知识脉络。多媒体课件制作重点突出,结构分明,使学生更加容易领会老师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灵魂所在。当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时,他们也会了解学校并不一定是枯燥乏味的,还有可能是生动活泼的、多姿多彩的。让学生接触一些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课余时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兴趣。我们既可以聘请本专业的成功人士来校讲座,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人生信条,还可以建立起优秀毕业生信息库,请一些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与学生代表交流经验,鼓励在校学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
5.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目前,各类中职院校都十分重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所开课程都是丰富多彩,花样繁多。学校可以借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兴趣,增加与专业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从本专业有趣的实验现象着手,积极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探索真理。
综上所述,针对中职院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对待学习有始无终的特点。教师要从学生自身兴趣入手,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校园文化,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明白对待知识不要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坚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会有所收获。未来我国制造行业的振兴之路,全部寄托在这批年轻人身上。只有他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十五
1研究背景
德国在全球制造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特别是机床制造业的顶尖国家,其发布该计划对于我国大而不强的机床制造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xx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xx》,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新一轮的制造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与职业教育有着互动互融、互促互进、调适调整的深层关系,职业教育应在不断适应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更新理念、创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2新趋势下机械制造行业的新特征
工业4.0时代,产品和服务将借助于互联网和其他网络服务,通过软件、电子及环境的结合,生产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完全不同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智能制造模式。
(1)产品需求的个性化趋势。在工业4.0时代,用户至上是核心思维,用户对资源配置、产品设计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今后的终端客户可以更加直接地参与产品工程及设计,产品甚至可以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
(2)生产平台的标准化要求。工业4.0战略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必须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开发出一套单一的共同标准,不同公司间的网络连接和集成才 工业4.0的标准化不仅涉及硬件标准的统一,还有诸多软件的制定,要求机械、加工制造、自动化工程和软件领域的企业协作并统一标准。
(3)生产方式的模块化策略。为了能有效地管控产品的多样性,企业特别需要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生产,提高效率、减低成本。只有通过将产品个性化需求进行分类,以满足最关键的共性需求,设置更小的生产单元,才能更经济地满足个性化需要。德国目前有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共同开发新一代生产线,构成这种生产线的设备实现了模块化,可以根据生产的产品种类自由更换设备模块,而且设备模块更换后可立即投入使用,以此推动产品设计的标准化和模块化。
3新趋势下机械制造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面对工业4.0与中国制造强国战略,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对接产业、协同创新,是新时期赋予职业教育的命题。工业4.0的人才标准。基于新的生产系统和工业模式,工业4.0需要新的人才以及人才新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这对社会和教育系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人才种类来看,工业4.0时代任何产品中包含了软件和无线网络的领域都明显地缺乏优秀的机械、电子和计算机工匠。从人才的规格构成上看,普遍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以理解和掌握在智能制造时代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
以从业人员的品质要求来看,将更加关注人的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一是更强调人的能动性。随着智能化生产,不仅熟练工种逐渐减少,能动性岗位会变多,而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动性的人,才可以研发最好的产业产品、创造合适的生产机制,并可以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和全局的眼光独立、快速并正确地作出决定,这是推动工业4.0的关键。二是更强调跨学科能力和全局意识。目前企业使用的人,都是已经具有跨学科经验,或者是曾挑选做过这样的交替性工作。三是更强调自我组织和情绪管理能力。工业4.0工作模型的设计需要结合个人责任和分散领导下的自治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让员工有更多的自由做决定,更多地参与和调节自己的工作负载,而同时也能够灵活地安排工作。
4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为了达到顺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应该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能力培�
(2)创新理论教学。对接产业,产教结合、科教融合,重建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要注重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机械制图、公差、机械原理等基础学科的奠基教育,利用选修课的形式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选修,打造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要与行业技术前沿接轨,引入激光焊接、3D打印、现代加工中心以及其他智能化机械加工设备与生产链。
(3)创新实践教学。围绕“能力强”的规格定位,着力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围绕行业技能,增设产品、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技能实训,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围绕执业能力,顶岗实习、加强实习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实习质量。要建立一线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技术攻关,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工业4.0以及制造强国,需要机械制造行业从业人员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应该以工作过程、行为为导向,选择具有针对性、实践性、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