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颐和园》教学设计(最新11篇)8-10-63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编辑为大家分享的11篇《颐和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颐和园教案 篇一

《颐和园》教学设计(最新11篇)8-10-63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读词语纠正错误。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思考:为什么要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中3—9段段首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这几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领略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的独特之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皇家园林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三、四段文字,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2.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3.配合由此段文字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做导游介绍长廊。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比赛。

4.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5.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抓重点词语体会万寿山的美丽。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6—9段),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以及生动的比喻。

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说颐和园“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结合课文和你所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2.你还可以说( )的颐和园?

五、拓展作业。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在读书笔记上,积累背诵。

六、板书设计

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按顺序、

颐和园

颐和园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指导读书。

6、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2、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

(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

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

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4、作业:

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颐和园》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第2自然段讲长廊的景色。

第3自然段讲在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景色。

第4自然段讲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

第5自然段讲在昆明湖畔看到的景色。

第1自然段讲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6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四)试着给课文分段,讨论。

讨论结果:3、4自然段都是写在万寿山看到的景色,可以合并为一段。

(五)。总结全文共分5段。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

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指名读或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小结:本课时从预习入手,着重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有6个自然段,又用同并异分的方法将课文分为5段。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课件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游戏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游了颐和园,你觉得那里美吗?为什么?

1、指名回答。

2,猜图游戏。

3、这些都是颐和园的景色,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4、指名答,师板书。

二、学习“长廊”,掌握学法

师:作者首先来到了长廊,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去长廊看看吧。

1、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长廊“长”的?画出有关词语。“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的长。数字不好理解,可引导学生同自己的教室或操场的长度相比,增强感性认识。

3、长廊不仅很长,而且很美,课文是怎样写长廊的“美”的?

4.指导朗读。

三、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有些什么雄伟的建筑呢?(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图片,从屏幕上看图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2,学生默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佛香阁、排云殿)

3、“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知道的?

“排云殿”又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体会到的?)

4、指导朗读

5、出示填空题。

四、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师: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请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

2、出示佳句,品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比较滑和划)

3、昆明湖是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再走近些看看水面上的湖周围有哪些景物?

⑴女生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边听边找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⑵指名学生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狮子多)

⑶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十七孔桥的诗意美。

4、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5、顺理成章(句子重组)

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随着镜头再次走进颐和园。

1.播放图片。

2、畅所欲言。

3、这么美的园子,你能不能向大家推介她,帮她设计一条广告语呢?

4、出示广告词。

六.作业超市

1、背一背: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写一写: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3.画一画:颐和园很美,我要把她画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附: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钻研、虚心请教、及时充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陷,少一些遗憾。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对于颐和园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学习兴趣比较高。

教学构想

教学中,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后,再深入到描写每一景点的部分,通过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到祖国的美丽。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陶冶爱美情趣。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四)总结全文共分5段。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出示投影。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四、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默读第1段。思考: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美)

(二)指名读第2段。

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儿的?

2、长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三个意思)

(l)长是从哪儿看出?从整体和外部介绍。(出示投影片)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一句用翔实的数字,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长(一眼望不到头),具体数字700多米,273间(说明很长。)

(2)从内部介绍长廊,横槛上五彩的画。

(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学生体会长廊彩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展开讨论。(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齐读第三段。思考:

1、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哪些特色?(出示图)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黄色琉璃瓦。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耸立。

2、耸立说明什么?(排云殿高)一排排说明什么?(占地面积大)

3、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重点讲了昆明湖景色及特点。(出示投影片)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让学生体会:这句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名读第4段。

1、这段都介绍了什么景物?长长的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

2、重点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出示投影片)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句让学生体会:句子是抓住桥洞多、石柱多、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的特点来描述十七孔桥。再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齐读第5段。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师生讨论,畅所欲言。(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与第1段相呼应。)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听录音

六。总结全文

(一)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指板书)

(二)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三)文中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爱的句子。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特点:(长、美)(建筑美)(静、绿) 桥洞多

石柱多

小石狮子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课文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会领会表达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听写,检查生字词。

3、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领会表达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回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出示投影片: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先读一读句子,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1)作者用具体翔实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的多的特点。

(2)作者从万寿山脚下,取仰视佛香阁的角度,用“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等词语,生动描写了佛香阁的高大、富丽和壮观。

(3)作者抓住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用“镜子”“碧玉”做比喻,把昆明湖水静和绿的特点,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再联系下文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动态描写,反衬昆明湖的静。

2、引导体会写作顺序及每个景点段之间的联系。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扩展练习,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课文,重在方法指导。

2、检查背诵情况(2---4自然段)。

四、全文总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助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长廊的造型、位置、结构三个方面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朗读理解长廊建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忆联想,激趣引入:

1、你知道北京有哪些名胜古迹吗?

2、

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园林,其中一处保存最完整,就是举世罕见的颐和园,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就是长廊,今天我们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细读课文。

2、放录音,对照课文朗读,纠正自己的读音,识记生字。

3、小组合作认识生字。

4、检查本课生字的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四字成语。

三、朗读评比:

1、好朋友合作朗读课文。

2、邀请同学上台合作朗读课文。

3、评价朗读情况。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观察这些字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2、重点指导其中一些字的书写:

“置”下面的“直”里面有三横。

“寿”的字头不能写成“春”字头。

3、学生上台范写,学生自由评价。

4、展示学生写字作业。

五、课堂小结:

这一课抓住了长廊的特点来写,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长廊的资料与图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复习生字。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哪些自然段写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哪些自然段写了绘画艺术的美。

2、指名读2-5自然段,找出长廊建筑的“三绝”。

3、自读6-8自然段。长廊的画有多少幅,来历及类型各有哪些?

4、想象长廊上的画有哪些内容。

三、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段进行朗读。

2、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重点引读“三绝”部分。

四、展示资料:

1、展示自己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读读信息窗,介绍颐和园。

五、课堂小结:

颐和园的廊和画举世闻名,集中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技艺。

六、作业设计:

1、张贴搜集的资料。

2、搜集其他世界文化遗产资料。

板书设计:

造型绝数量多

建筑位置绝绘画有由来

结构绝类型多

举世罕见艺术杰作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 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 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 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 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 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

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 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 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 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 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婚姻爱情 (原)

春天随想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板书课题,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1、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字音和带生字的词要多读几遍。

2、把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课件出示词语。长廓、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姿态不一、隐隐约约、神情气爽、金碧辉煌。

4、检查自学生词情况:(1)指名朗读词语、(2)齐读、(3)联系前后文内容解释带点词语、(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5、摘录课文的首尾句。课件出示: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都是写颐和园美丽的。

我发现这两句话是课文的起始句和总结句。

师小结:开头结尾互相照应,让我们感受到文章结构的严谨,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

师:景色表现了颐和园美丽?

生:作者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景色,三写昆明湖景色。三处景观都突出了《颐和园》的大、美的特点。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几处景物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能看出来?一边勾画一边用箭头标出游览的示意图。

师:课件演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师:作者用了那些动词,把各处写物的连接起来的?

生: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这些叙述游览过程的动词,过渡连接景物的。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是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析。读一读,感受一下。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师:我们就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先领略一下长廊的美。

师:播放课件,师范读。

师: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从哪体会出长廊的哪美?

生:(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长,间数多。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堪称是艺术珍品。

(4)长廊周围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了长廊解花盛开时的美。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非常舒畅。

师小结: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设计精致美观,表现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精湛的技术,我们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悟到长廊的美。

播放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师:走完长廊来到了万寿山,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

生:佛香阁、排云殿。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耸立”一词感受到佛香阁高;“一排排”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红、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

指导朗读;

师:我们从这些词领略到“万寿山”的景观壮丽。在万寿山上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昆明湖美在哪?

生:又静又绿。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作者为什么没用“划船”的“划”,而用滑冰的“滑”?

生: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所以用“滑”比“划”好。

生: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来吧,读一读感悟它的妙处。

师过渡: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美丽的什么?

生:美丽的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师: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师: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丽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五、师总结: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光辉成就以极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六、作业链接:

1、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2、小练笔: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九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7个生字:颐、耸、阁、舫、眺、堤、态;会写11个生字: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能自如地运用多音字几。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 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四、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六、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颐和园教案 篇十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

三、突出特点:

(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四结合"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电子简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颐和园教案 篇十一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学习难点】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一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 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 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⑴ 明地点。⑵ 看景色。⑶ 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1、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听课文录音,练习:

① 用“ ”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 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⑵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⑶ 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① 体会颜色美:

A 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 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② 体会形态美:

A 掩映是什么意思?

B 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 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③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⑷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 ”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 )、( )、( )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1、用“隐隐约约”造句:

⑴ 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⑵ 齐读课文例句。

⑶ 补充句子完整:

① 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 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 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⑷ 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⑸ 口头造句。

2、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1、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全文板书】

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