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www.kaoyantv.com编辑给大家找到的13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简析:
天山,我心中一片纯洁的净土,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冰山、雪峰、溪流、野花、羊群和牧羊女,饮马溪边,策马奔腾,大气而不乏精致,粗犷而不失娴静,好一派奇异的北国风光。《七月的天山》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月底教学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主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次,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互相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准备:
1、天山风景的图片,《天山景物记》序的音像材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思维小游戏,(板书:新疆)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我也一样,一说起山,我就会想起这样一座山,板书“天山”,自然,我就会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播放录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今天我们随同作家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2、出示: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齐读)
3、这是全文的开场白,简洁明了,却又总领全文,想一想,你感觉到了什么?
4、出示有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设计意图】在学生情绪刚刚调动起来的时候,适时插入一些图文并茂的对天山的介绍,则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投入的在课文中去感受去感受天山的美。
5、难怪作家碧野说:(生接读……)那就赶紧骑马上天山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放松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6、汇报。出示句子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原来,上天山不是登上天山的顶峰,而是骑在马背上,从天山之外走到天山深处,记下一路上所看到的独特的风景,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吗?(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游记”。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就是作者游览的行踪。)
7、骑在马背上,从进入天山,一直到到天山深处,一路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课文。用恰当的词语分别给2、3、4自然段拟一个简洁的小标题,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概括的词语。(归纳板书)
三、品读感悟,欣赏景点
1、每一道风景都在我们心头留下了独特的印象。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抓住某个景点,多读几遍。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 师相机引导品读,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这些句子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4)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设计意图】:品与读结合,在反复读中品,在品的基础上进行好朗读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来回报交流,讨论对语句的理解,交流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形象感知,感情朗读课文。
1、一路上,我们跟随作家碧野,从字里行间里领略了天山的风景,现在,想不想看一看这些美丽的风光呢?(播放图片)
2、归纳小结,形成板书
五、拓展延伸,积累优美语句。
1、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天山景区的小导游。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2、先在小组内自由练习,再展示。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④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a案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复习词语卡
b案
●朗读──感悟天山之夏的美景
①谈话揭示课题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②指名分节朗读;
③师生同读、引读;
④配乐齐读、享受美感。
●交流──体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①让学生读读、画画、圈圈点点,了解天山之夏的特点。
②想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赞美天山的?他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
③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对话过程中时时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悟大自然的美,去体验作者的赞美之情)
●积累──内化吸收优美词句,增加文化积淀
①背背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抄录一些优美词句。
●运用──在语文实践中增强语文能力
学习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写一处景物,要求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
●作业:复习词语卡
作业 篇三
1.朗读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
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
(五)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六)指导背诵。
第一组选择喜欢的一段话背诵。
第二、三组选择喜欢的两段话背诵。
第四组背背诵2、3、4段。
(七)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八)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第一组写三句以上描写景物的句子。
第二、三组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第四组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九)板书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美)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的移步换景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只局限在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描写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些缺陷,但总体还是完成得很好。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属于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读起来不会很流畅,因此,要加强指导。 学生不仅仅会读,更要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积累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教法与学法:自能读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读法与写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设计意图:从课题解析入手,让学生明白天山的位置,以至产生迫切学习的愿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
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林、花三方面的景色。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抓过渡,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 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设计意图:每个景点抓住具体生动的语句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四、积淀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板书设计
4* 七月的天山
雪峰 像白缎
初进天山 水 雪水 像银链 白莲
小溪 清澈鱼欢
移步换景往里走 树 像巨伞 幽静
像 锦缎
走进天山深处 花 五彩缤纷像 霞光
像 彩虹
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七月的天山》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一划相关句子。
三、明确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默读课文上面的阅读提示,看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总结归纳:
1、抓住景物特点。
2、体会作者写法。
3、积累优美语句。
四、根据要求学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⑴ 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⑵ 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2、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
3、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五、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4 七月的天山》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每当我们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想到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在我国的西北边疆,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那就是地域广袤,景物丰美的天山。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碧野一同走进 《七月的天山》。
(板书课题)
读课题,介绍天山: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二、明确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默读课文上面的阅读提示,看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总结归纳:
1、抓住景物特点。2、体会作者写法。3、积累优美语句。
三、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四、再读课文,解决字词
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五、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时间的先后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地点变换(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六、汇报交流 ,升华情感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边游边想想 “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读了第二自然段,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物? 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得如此令人陶醉? 它有什么特点?
雪峰 作者用了 比喻 衬托了雪峰 高耸、巨大的特点
雪水 (1)作者 用词准确 “飞泻”体会到了雪水流动时的磅礴气势
(2)作者用了 比喻 写出了雪水动人的姿色
溪流 作者写溪水中的石子和鱼群 衬托溪水的清澈
3、看到这高耸巨大的雪峰、飞泻而下的雪水、清澈见底、五彩斑斓的溪水,你想做些什么?(拍照留念、写诗赞美……)马上要离开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依依不舍)看了这些美景,我们将要再往里走,去欣赏下一处风景,此时的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下一处风景会是什么呢?美不美……)
学习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这写得最美的是什么景物?(板书:野花)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野花的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1)“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绵缎……像……彩霞那么耀眼……像彩虹那么绚烂”──绘其色艳。(板书:色艳)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得如此令人陶醉?(采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么美好的溪流两岸,想策马观赏的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吗?齐读片段。
(2)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了野花的美?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板书:多)“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板书:高)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马,这么美的天山你想骑马到花海中去走一走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3、游玩了天山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板书:美)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赞美天山的。
学习第五自然段
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赞美天山?
体会作者用关联词 “虽然……但是……” 以及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表示了不是春天胜似春天的意思,赞美了夏日天山的的美。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清晰的写作顺序和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课后仿照《七月的天山》,写一篇游记,来表达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认读生字
2、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
2、感情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三、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课件,直接揭题
谈谈你对新疆的认识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作业:
朗读课文,复习词语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遵循了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引导学生围绕“哪写的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想象力,无法想象和理解到七月天山的美,但是从学生对句子的感悟情况来看,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资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2.师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出示天山课件。
二、明确任务,阅读课文。
1.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课件
2.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1)天山留下的印象是神奇的、美丽的……
(2)按照移步换景来描写景物。
三、品读文字,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
交流预设:
这一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例如,用衬托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蓝天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以溪流、鱼儿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用比喻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成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的白;把融化的雪水比喻成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见景象多么壮观、美丽。这样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
(4)总结学习方法:
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点。
(5)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围绕着“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自学45段,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6)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白皑皑的群峰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盛;“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花瓣儿赛过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文中几个比喻句:像……织锦、彩霞、长虹,无不描绘出天山花朵的艳丽,“赛过八寸的玛瑙盘”显示花之大,“人浮在花海上”显示花之多。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十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进入情境
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燎原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你到过什么地方,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自己游玩过的地方)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4课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新疆,骑马上天山。在出发之前,我想先请收集到有关资料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情况。(学生介绍有关新疆和天山的情况)
3.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新疆和天山的风景图片,想看看吗?那就让我们先睹为快!(播放图片或影片)
4.师:美吗?七月的天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共同去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师:课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字你认识了吗?我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读生字卡片: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读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词组:
戈壁滩 炎暑 白缎 高悬的山河 飞泻 闪耀的银链
洄水窝 饮马 俯视 五彩斑斓 白皑皑 重重叠叠
马蹄 溅起 萦绕 五彩缤纷 绵延 矫健
4.师:通过刚才的初读,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文中你看了些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发表看法,提出问题。
5.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初读的感受,也提出了一些不理解的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1.师:同学再读课文,在读中注意抓住作者观察点的变化,可以用笔把这样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2.师:谁出来把你勾的词句读一读?(明确作者的三个观察点:进入天山——在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师:在天山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也是各不相同的,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细细地读一读,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组合成学习小组,一起学习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
学生提示: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4.分小组汇报学习体会,在学生汇报时师适时进行点拨。
根据学习提示,先说说自己学习部分作者描写了哪些?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5.进入天山——描写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景物。 感受: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感受:仿佛走进幽静的密林。
走进天山深处——描写了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 感受:犹如走入了春天的花园。
6.师: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
2、通过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五彩斑斓、五彩缤纷、)积累优美词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使学生体会天山景物的美及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重点景物,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媒体使用分析:教师主要运用电子白板展示课时内容,其中结合使用了视频资料、音乐、图片等相关数字化资源,学生主要运用白板的书写、圈画及拖拽等功能,进行相关活动。
教学流程:
一、回顾单元训练重点,走进《天山》。
1、寻找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第一单元的课文马上就要学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本单元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以写景为主)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写景的文章,它就是——七月的天山(板书,齐读课题)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训练的重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生:阅读下面的课文,与作者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去感受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明悟:《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我们以前积累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试着自己读懂并欣赏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运用智能笔标注出单元训练重点,在明晰单元训练重点之后,围绕训练重点进行学 】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画出游览顺序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作者的游览顺序,并用“——”画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智能笔)
2、师生共同自由朗读
3、相互交流,理清顺序。(指名学生在白板中批注)
教师及时板书:
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天山深处。
师:这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是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移步换景,用简练而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天山景物。快速浏览一下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2、3、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3、4自然段,也就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段。请同学们来看自读提示。(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2、3、4自然段,独立思考,每段重点写了哪种景物?
(2)同桌交流: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说出理由。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第一个阅读提示的要求进行学习。
4、学生默读并找出所写景物
5、相互交流
师:找到答案了吗?现在谁来给大家汇报?
生:我认为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有:雪峰、雪水、溪流……
师:接着说
生:我认为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还有:原始森林、野花。
师:无论是雪峰、雪水还是溪流,它们都是写出了天山的什么呀(水)?正是因为水的清澈明亮,才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水、树、花)
教师小结:天山的景物很多,碧野先生却重点抓住了天山的水、树、花这三种景物来具体描写,而且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运用智能笔标注出单元训练重点,在明晰单元训练重点之后,围绕训练重点进行学 】
三、品读感悟优美语句,再现天山美景。(完成阅读提示2的要求)
(1)视听录音,画出优美语句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2、3、4自然段,用“——”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再来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和同桌交流。(插入音频)
(2)学生自读课文,做好批注
(3)读悟结合,品析优美的语言文字(依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指导)
预设:
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学生批注)
生1:我喜欢的句在课文第2自然段: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我喜欢它是因为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峰云影的美。
师:你是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的,就这一句,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2:高耸,巨大,写出了山峰的高长、雄伟。
师:你是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的。
指导朗读:能通过朗读来体现雪峰的特点吗?(突出多种形式的读)
师:在这一段中还有你喜欢的语句吗?
B:在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聚光灯)
生1:我喜欢的语句是:在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师:质疑,能用一个词语说出水的特点吗?(清澈)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清澈?(石子、鳞光)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好吗?
引导:对这句话,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C: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喜从天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学生批注交流)
生:我喜欢的语句在第3自然段: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a、是因为蜿蜒无尽写出了树的多,密密的、重重叠叠……写出了树的茂密……
师:鼓励学生积累叠词
师:指导朗读。(依据学生实际随机指导)
D: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插入图片深入体会五彩缤纷的野花)
生1:从修辞角度(排比、比喻)去欣赏。
生2:抓住野花的特点来欣赏。
生3: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如:解读“五彩缤纷”一词的引导)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五彩缤纷……)
描写颜色的词语还有哪些?
生:五颜六色、五彩斑斓……
师:描写一种颜色的词语还有哪些?比如说洁白的……
生:蓝蓝的、嫩绿的、通红的……
师:这么多颜色汇聚在一起,就叫做五彩缤纷。
学生闭眼想象野花的五彩缤纷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个别读——齐读)
5、总结,读悟第5自然段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作者会慨叹(齐读第5自然段),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时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学生批注与教师圈画有机结合,通过聚光灯显现重点语句,插入形象图片等方法,将第2、3、4自然段作为学生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在合作中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既从内容、写法、用词等方面深入地阅读课文,又以读悟情,品味了天山美景。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理解和独特体验,同时又落实了单元训练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真正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体现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
四、视频观看,回味天山美景。
视频播放天山美景,将美景与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融为一体。(插入视频文件)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品读了优美的语言文字,感悟到天山的美景之后,插入视频播放天山美景,让语言与美景有机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境界,使其如临其境,真正激发学生饱览天山美景的欲望。】
五、课终总结,深化拓展。
1、总结深化:
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了重点景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具体描写,表达了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如果有机会,希望你们也能在七月骑马上天山。
2、拓展运用:
摘抄:将课文中你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在采集本上。
背诵:尝试背诵课文2、3、4自然段。
学写:学习运用优美词句,描述你喜欢的一个季节,表达自己的热爱、欣赏之情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摘抄、背诵优美词句丰富自身语汇,然后尝试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体现“学语文、用语文”的理念。】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水 清澈……
再往里走 树 多、茂盛……
天山深处 花 五彩缤纷……
《七月的天山》教案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