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榜样 阅读答案精选8篇4-11-11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是爱岗的小编老李给大伙儿找到的榜样 阅读答案精选8篇,欢迎阅读。

榜样阅读答案 篇一

榜样 阅读答案精选8篇4-11-11

关键词:亲子共读;阅读教学法;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6-0059-04

亲子共读即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这是一种类似游戏的活动。它不是简单地给孩子书读、让孩子读书、读书给孩子听,亲子共读的关键在于亲子互动的阅读方法。这将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 ,确立远大理想的有效途径。要想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就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做保障。

一、创设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

欧美社会从18世纪以来就有一种传统:一家人晚间在灯下,彼此朗读一段书给家人听。犹太孩子更是从小生活在周围都是书的环境里,他们的客厅没有大的电视机,而是放满了书架,孩子很自然地养成读书的习惯。而家庭阅读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几千年不曾断裂,这与家庭阅读的传承不无关系。

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是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前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读书环境的营造

家庭读书环境很重要,客厅卧室摆满书架,在充满书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读书的兴趣和能力就会提前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房间不仅是卧室,还应是书房,一定要有独立的书架供孩子摆放书籍,用书籍装饰孩子的生活空间。如果家里没有独立的儿童房,也要尽量开辟一块属于孩子自己的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空间,可以在一个相对独立、光线充足、安静而又舒适的温馨的一角,布置一个小书架。

在准备好读书空间后,要及时帮孩子摆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经常买书送给孩子,或者借阅书籍。还要和孩子一起保护好买来或借来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亲子共同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

图书的选择有几个原则: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选择;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图书;选孩子感兴趣的书;选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开始可以先从经典书籍中选择,这些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好书,也可以参考权威推荐。

阅读内容的选择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性和孩子的主体性,在家长的引导之下,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三)父母的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父母爱阅读的行为会感染到孩子,家长要在平时多读书、看报、多讨论与书籍有关的话题,让孩子从小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在亲子共读中家长还要提前阅读,至少要与孩子保持同步,保证共读效果。

二、阅读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在创造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和阅读氛围之后,应寻找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亲子共读是成人与儿童的共同阅读活动,这就需要发挥家长的主动性,教师可通过家长会、QQ群等平台,加强对家长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导读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导读法是教师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诱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自读能力,养成自读习惯的教学法。”[1]导读法重点在于引导、启发、辅助,这一教学法应用到亲子阅读中,家长主要起到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引导作用以及对孩子读书过程的辅助作用。

对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培养。幼儿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对于直观的图画材料、生动有趣的故事、有韵律的诗歌都会产生兴趣。他们还会不断地重复阅读同一本书或同一个故事,这也是幼儿阅读的特点。家长就要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根据孩子的需要为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这样的朗读看似家长在读,孩子在听,实则是为孩子的主动阅读埋下种子,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参与到读书之中,有时他会重复反复出现的句子,有时会与家长分角色读,有时会尝试独立阅读。而此时的儿童阅读大多是在调动父母阅读时记忆内容的再现而非真正的读。

对于有一定识字量和独立阅读能力有限的儿童,家长也可以利用孩子乐于接受的视听资料,激发孩子对阅读内容感兴趣,如一段简短的视频、生动的图画、内容纲要、内容片段讲读甚至是影视作品。在阅读过程中,父母要与孩子不断地交流,做到平等、自由,还要在读书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乐趣,这包括阅读本身的乐趣和其知识的增加、自信心的增强、自我的成长、他人的认可所带来的乐趣。

还要辅助孩子完成独立阅读,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书,熟练运用字典、词典,学会到图书馆、使用网络查找资料。

不管是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是一个阅读榜样,其次给孩子读的书一定要提前阅读。提前阅读是为了选择更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和更好地发挥主导性。

(二)设疑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2]

单纯的读书或讲故事不难,难的是把书本上的内容与读者自身和外界联系起来,这需要不断的思考与交流,尤其要以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为桥梁。这就像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教学法,只是在设疑、引导质疑和指导解疑的过程中要更加的生活化、具体化和情感化。

1.问题的设置源于生活,提出问题的时间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适合交流的时刻,如在回家的路上、餐桌上或者休息时,提出的问题也要具体化,比如就生活的某一见闻提出问题,“你看马路两旁的山坡上一面有积雪,一面没有积雪,这是为什么呢?”家长只提出问题,引起他的兴趣,让孩子有查阅书籍的好奇心,这很重要。

对低龄儿童包括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们只需要把书读给他们听或讲一个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就可以了,问题须是孩子所熟悉的,便于亲子自由对话,即自由自在的聊天,通过聊天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熟悉人物特点,并展开想象。

2.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要让人拥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设疑是为了刺激孩子读书的好奇心,让孩子发现更多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他真的不懂还是想和家长共同交流,因为只有孩子认真读了书,进行了思考才会提出问题。因此家长要经常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高年级孩子在读书时就要带着批判的精神去读,这样才能提出更有逻辑性的问题。

在孩子提出问题后,更重要的是亲子沟通,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思考,或者通过查阅资料、反复阅读找到答案。这类似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启发原则。

整个共读过程重点在于沟通与交流,而不是正确答案。讨论不拘于某一主题或固定形式,而是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提问、思考、讨论自由进行,在不断的交流中,孩子的倾听能力、判断思考能力和说服能力都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沟通过程也是思想交流和情感的交流。

(三)情境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在阅读教学中,情景教学法是指充分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再现教材中的形象,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理解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3]这一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比在课堂阅读中更有可实现性,生活中会有更多的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和更轻松的氛围帮助实现情境再现。家庭阅读的优势使情境再现内容受局限较少,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文化现象等都可真实体验,对画面、音乐和实物情境再现也有更便利的条件,使孩子对阅读内容有形象深刻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在亲子共读中,亲子表演情境再现促进了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的发展,还可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培养。

三、阅读方法在亲子共读中的渗透

现代社会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文字信息,在真实的阅读中往往需要调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亲子共读中不单单要关注内容,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多种阅读方法。而这种渗透要基于孩子的年龄段特点。

在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教学目标中,对阅读方法的学习做了要求:一二年级,提出“默读”要求;三四年级在此基础上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五六年级进一步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方法,扩大阅读范围”[4]

很多阅读方法都是在学会默读之后才能很好地联系运用,如略读、浏览、速读、跳读等,这些阅读方法在现实阅读中运用较多,但在学校学习中练习较少,这就可以在家庭亲子共读中、在大量课外阅读中加以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能力。

四、重视亲子共读中和谐亲子关系的建构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种关系,亲子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人最大的幸福也来自于家庭的幸福。亲子共读开启了一扇亲子交流、家庭幸福的大门。在亲子共读中要重视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

1.亲子共读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共读质量。父母如果只是和孩子在一个空间里,监督孩子阅读,同时做自己的事情,就没有阅读讨论中有意义的话题,这并不是亲子共读。读书、交流、讨论的过程不能看作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对阅读内容的讨论让父母和孩子不断在感情上真诚地交流,产生同感和共鸣,孩子才会对家长从心里产生信赖。

2. 2011版新课标反复强调“交流”,“交流与对话的阅读理念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5] 在共读谈话中父母比孩子说话还多,这不是交流,孩子 交流更不是指示、命令和训诫,让孩子感觉到压迫和专制,孩子便会以反抗作为回应。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并与之分享感受,才能在交流时传递真挚的情感并充满幸福感。幸福是在展示幸福的场景时形成的,如果孩子在和父母共读交流时能感到幸福,就可以营造出幸福的场景。

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围绕本书交流对话,充分建构和谐亲子关系,这样不但能让孩子沉浸在幸福之中,同时也能促进孩子多种能力的提高和大脑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钱 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戴宝云。新程小学语文使用教程90法[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榜样阅读答案 篇二

一、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可逐渐过渡到纯文字读物。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1.故事诱导激趣,引发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浓厚兴趣 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学生都会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直竖,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嘎然而止,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知更多精彩情节,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2.榜样激励,书中体验,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和精神力量。学生被吸引了,就会热情地去阅读。然后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引荐一些适合孩子口味的书,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读物、诗歌,甚至名家名篇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指点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

1.类推式 教材例子,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可以采用读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推荐大量与教材类似的材料供学生阅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由于类似的文章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2.查找式 像《太阳》这样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往往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是学生最想了解的。那就该提醒学生去查找有关的资料寻求答案,学生在查找、收集、阅读、辨别、思考、交际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获得了许多知识。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3.整理归集式 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感受深刻的,有特点的或者知识性强的内容摘录下来,并整理归集在一起,供自己或其他同学今后阅读、查阅。学生在归集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又拓展了学习内容,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榜样阅读答案 篇三

首先要了解高考语文探究题到底考什么。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结合2013年湖北省高考语文第19题来探讨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探究技巧。2013年湖北省高考语文第19题的题目为“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下面是五位考生的答案:(1)要不抱偏见地认识并接纳一个人的优点,罗曼・罗兰并没有因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德国人而憎恶他们,相反,他沉浸于他们的艺术之中。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可能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们要公正地看到他们的长处并接纳他们;(2)在我们成功的路途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心中的英雄作为成长的目标,但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拜、学习英雄,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这样才能成功;(3)受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影响,罗兰对音乐有了认识;他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瓦格纳等英雄人物,更重要的是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正是这些英雄的影响才成就了罗兰的一切,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4)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榜样的激励,一个人从小便要找到自己的“英雄”。罗曼・罗兰从小就在莫扎特、贝多芬的影响下成长,帮助他调节和舒缓了心中的情绪。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选择,选择真正对自己人生具有指导意义的榜样,并学习他的长处。罗曼・罗兰学习了托尔斯泰对下一代的关怀,也更加照顾青年人,关注他们的成长。我的理想是成为警察,任长霞就是我的榜样。因此我学会了关心别人,学会了见义勇为挺身而出;(5)一个“真正好”的偶像是我们人生的名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偶像的优点并发扬光大。自己要有顽强学习的毅力。罗兰的成功离不开贝多芬等人的帮助,而托尔斯泰更是让他走上一条“关注人类”的大爱之路,罗兰并将此传递下去。现代社会中追星一族人数剧增,但大多是以娱乐明星为偶像,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为人类做出真正贡献、传递人生正能量的人,我们要善于学习偶像的长处,并非只关注一副外表。

通过比较会发现,答案(1)探究脱离文本,答案与文本内容不符。很多考生的探究脱离题干要求,探究的内容与“成功离不开英雄”的核心观点毫无联系。答案(2)和(3)忽视题干中的“结合原文”和“联系现实”的要求,有的只简单列出启示要点而没有探究分析;有的列出要点后,分析时只联系现实而不结合文本相关内容,或只结合文本内容而不联系现实。答案(4)和(5)应该给满分。

笔者归纳出如下探究技巧:

一、紧扣文本,寻找依据

个性阅读,也要尊重文本。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在紧扣文本,寻找依据过程中可以运用“神聚形散”法。所谓“神聚”,就是紧扣住题干要求的几个关键词来思考。所谓“形散”,要求我们抓住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含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语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语句、与题干关系密切的句子,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接下来依据题目的要求,选好角度,精准定位相关的信息。例如2013年湖北卷第19题,“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要求探究的核心是英雄与一个人取得成功之间有哪些关系。文章具体描述了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瓦格纳、托尔斯泰等“英雄”在罗兰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的不同影响。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二、顺藤摸瓜,由表及里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某种思想,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材料。解答探究题要求我们能够透过材料的表层,把握作者的意图。这些材料就是解开作者意图的钥匙。我们要善于顺着材料的“藤”摸出作者思想意图之“瓜”。例如,2013年湖北卷的19题“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罗兰与“英雄”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这些“英雄”各有所长,能从不同的层面带给罗兰影响,伴随着罗兰的成长,罗兰对“英雄”的选择也在发生变化,可见,受益多师对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其次,这些“英雄”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但他们又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都是所在时代的佼佼者,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一个目标远大的人要不断向那些历史和现实中最优秀的人看齐。

三、尊重事理,辩证探究

探究应建立在对事理的尊重,对规律的肯定的前提下,文本往往是客观事实的浓缩,它表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之所以要探究,是因为对事实规律的认知可能存在不全面、不科学的地方,这要求我们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地探究,坚持对立统一地探究,坚持用适度原则探究等。例如,从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来看,罗兰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引导,更在于自已的坚持,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受种种精神的苦痛后,这世界才逐步认识与接受他的天才,信念坚定、孤独远怀、坚持不懈,这是罗兰最终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四、深入慎出,融入自我

开放性较大的探究题题型是:……谈谈你的看法;

……对你有何启示;……请赏析一下;……请分析一下等等。这种题目要求考生将文本与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合起来思考,所以,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必须既“深入慎出”,又要“融入自我”。所谓“深入慎出”,就是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可以进行适当的个人解读。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所谓“融入自我”,就是运用阅读文本所得和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冷静而准确地找到与文本相近或是相反的例子进行论证便可以了。例如,2013年湖北卷的19题满分答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榜样的激励,一个人从小便要找到自己的“英雄”。罗曼・罗兰从小就在莫扎特、贝多芬的影响下成长,帮助他调节和舒缓了心中的情绪。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选择,选择真正对自己人生具有指导意义的榜样,并学习他的长处。罗曼・罗兰学习了托尔斯泰对下一代的关怀,也更加照顾青年人,关注他们的成长。我的理想是成为警察,任长霞就是我的榜样。因此我学会了关心别人,学会了见义勇为挺身而出。”

综上所述,高考探究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题目,是引导我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导向性题型。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阅读不再是“无我无思”的阅读,不再是仅仅按照命题人的解读去选择或者再表述的阅读,而是要“有我有思”,必须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必须有思维创新的成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改变我们平时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需探究,“有我有思”地去阅读。

分析满分答案,我们还应该注意探究题答题的基本格式。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应题,表明观点;结合论据,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①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③联系现实结合自身进一步分析;④总结自己的观点;⑤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尤其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答题不超出范围。

考生要把握住探究题的探究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探究题的认识,做到规范答题,努力提高语文能力。

榜样阅读答案 篇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指导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品尝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好习惯,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上和学习潜能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要巧设带有悬念的故事情节及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孩子们被激化了,被渲染了,故事情节把孩子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有惊险、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结局之际,戛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之处,欲知后事如何,请你自读原文。此时,教师向学生推荐读物,孩子们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原文中,还不时地用笔勾画出文中的精美词语及好词佳句,并随着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原文中找到了答案,从而主动地进行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同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革命导师列宁狱中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油吃、毛主席闹市中安然看书的故事给学生一种心灵的撞击。同时,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榜样作用。

二、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减少学生的书面作业,减少学生机械重复的劳动,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家中、学校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学生早上一到学校就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而不是到校后忙着抄作业、对答案。一周中有二个中午,教师让学生去阅览室看书,充分享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可以在柔和的音乐声中,也可以在蓝天白云下的操场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同时,教师还提倡学生在起床后、睡觉前、等车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让课外阅读真正得以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想。

三、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引导学生阅读方向

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书籍十分重要。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向学生推荐好书。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阅读现状和阅读兴趣,在每学期的开始,老师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调查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这项调查可 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同时,还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

(一)根据课文内容,引出相关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对学习课文的需要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秋天的雨》一文时,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找出体现秋雨特点的重点句子,学生兴趣盎然,阅读之后还动手画出了秋天的美景图,布置了教室,接着便向学生出示了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秋景诗《山行》,学习诗人以乐观的情绪描写深秋时节寒山、枫林的美景,表达了对晚秋风光的喜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美好情感。又比如,学习了《新型玻璃》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有关创造文明之类的故事,培养孩子的好奇心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根据著名作家,介绍系列作品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便及时地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所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到课外中去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例如,学生在学习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便向他们介绍了《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面。

(三)与时俱进,点燃学生阅读激情

好的作品是经久不衰的,是具有魅力的,同样也是适合大家阅读的。当《窗边的小豆豆》� 当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走进学生心里时,学生们是那样的激动、关注。有的学生两天就看完了这本书。同时,在晨会五分钟里,学生们交流着自己最喜欢的章节,一个个竭力倾吐着自己的肺腑之言。在一年的时间里,笔者陆续向学生推荐过许多著名儿童作家的作品,有秦文君的作品《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有曹文轩的《草房子》、杨红缨的《马小跳》、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小船,小船》等,相信这些作品一定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共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榜样阅读答案 篇五

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但是,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人却有不同的感觉。乞丐得到一顿饱饭,心情会很舒畅,感到幸福的降临;不说一顿饱饭,就是一桌山珍海味,在大款大腕那里,大概也激不起一点快乐的心情吧。作家史铁生的境遇,很让我们同情,他不幸患有尿毒症,但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并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身体还算健康的人,能体验到不发烧也是一种幸福吗?会把幸福的底线放得这样低吗?

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

幸福,没有榜样。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行风行风,能行雨行雨;能运筹帷幄,可当经理;有一身力气,蹬起三轮车也有歌声相伴。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自己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你感觉到了,你便拥有幸福,这和他人的评论毫不相干。

幸福,完全在于自己。自己有个真实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尽力了、负责了,对得起社会、对得起父母与妻子儿女,就是充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心存快乐,就是幸福。

幸福,在自己的心中;幸福,没有榜样,也无需榜样。

(摘自《天津老年时报》2005年7月22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举“乞丐”、“大款大腕”吃饭的例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幸福观是模糊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通过作者的一位远房侄女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你会对幸福有更深的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现在的你对幸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梁实秋、孟德斯鸠等名人关于幸福的论述。你能另外写出一条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榜样阅读答案 篇六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指导;阅读兴趣

一、将课文学习与课外阅读联结起来

小语中有的阅读课文,学生对那个时生的事情没有什么体验,教学这类课文必须联系时代背景。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搜集关于课文时代背景的课外阅读材料,使之服务于阅读教学。同时,课外阅读所得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要点句子的含义,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而这一切有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中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使之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指导,从而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课后运用阅读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能力及读书方法去举一反三,独立读懂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即把阅读教学后的学法运用体现在课外阅读中,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例如我在教毛泽东的《咏梅》词时,学生从词中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作风。然后,我又布置学生课外再读读毛泽东的其它诗词,看看还能不能从中体会到毛主席的为人为文的这一特点。利用班会活动时间有声有色地开展小组竞赛活动,保证了这一课外读书活动的真正落实。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阅读方法优劣直接影响着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习惯,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强化指导,使课内课外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1.加强配套读物的阅读指导

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时,先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查字典辨音解词,其次设计一些需动脑筋的小问题自己细读,在书上面找出答案或另行写下答案,最后,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如名著课程中的《空城计》是配合《草船借箭》一文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后请学生联系教材中的《草船借箭》一文说说自己的感想,对于文中叙述深刻或不懂的地方,要及时标出,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这样,配套读物阅读不仅起到了触类旁通和扩展延伸的作用,还强化了语文课文之中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因此,配套读物的阅读指导就是显得很必要,不可忽视。

2.加强推荐读物的阅读指导

由于学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其阅读能力也参差不齐。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寓言、卡通等趣味故事;而中高年级学生则对历史故事、科幻小说、人物传记等都感兴趣。因此,我们一方面通过“图书导读”向学生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如上完《猴王出世》这课后,我又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另一方面,对这类书籍的阅读加强指导,提出要求,规定每周阅读的篇目,并要求学生在填充式的读书记录卡中做好记载,并按时做笔记,对完成阅读数量多的学生及时表扬。

读书记录卡

班级 学生姓名

①读书时间 年 月 日

②书名

③作者

④学会的生字

⑤学会的词语

⑥摘录的句子

⑦主要内容

⑧读后的感想

如此阅读,要求明确,有的放矢,学生读有收获,效果颇佳。随着我们的教学进度,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

三、注重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童心 ,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实际引导中,首先,我根据儿童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告诉他们:这些内容书里都有,只要自己读书,书中故事无穷无尽,从而把孩子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课外书。其次,我还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利用二十分钟的练习课时间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读《亲近母语》中的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章节,那生动有趣的故事,曲折有致的情节,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产生了多么大的感染力和诱惑力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读书树“榜样”,后来,我又让一部分学生先走一步,引导他们先去看《亲近母语》,然后让他们朗读,讲故事,让他们带领其他学生读书。

这一过程把课外阅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培养,课外阅读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期盼感,为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保证。

榜样阅读答案 篇七

一、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同时要引导学生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拓展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获得阅读的快乐,比如在1~3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而在4~6高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们故事的开始,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主动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为学生树立阅读的学习榜样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因此在他们心里树立阅读的榜样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跟他们多讲解古今中外的名家阅读典故,无论是朱熹说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孙敬的“头悬梁,锥刺股”,还是杜甫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都可

三、知道学生阅读到位

读书的方法很多,大体可以分为朗读,默读和背诵。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基本功,朗读是理解文章最重要的手段,它可以让读者的情感得到传递,获得思想熏陶,小学生不仅要养成朗读的习惯,还要进一步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每字每句进行字斟句酌的理解,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关键的情感字重点突出,以便更加理解作者的意图。默读是学习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也是适用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能体现终身学习的需要,它跟朗读的最大区别是它更加注重读者对于内容的理解上,因此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而作为教师要在学生默读的同时加强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提高默读的能力。背诵是指不看原文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记忆读出原文的方法,著名的革命家董必武先生曾经在一封教导他女儿的信中说,“语言课本至少读十遍,有些课文还要背诵”,而中国古代更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研究证明,勤于背诵不仅可以让学生记忆力增强,更可以让学生的文学知识库日益丰厚。

四、课堂内外相结合

语文阅读的教学不应该只在封闭的物理空间中进行,课外阅读应该是室内阅读教学环境的延伸,创造开放的课外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优美外部环境或者生活的阅读中真实体验,积累素材。如在变幻的四季中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关于季节的篇章,用心感受作者对环境的情感抒发,让学生体会真实的细雨如丝与大雨滂沱。另外,可以在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探讨会,让学生在放松的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加真实与成功的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训练学生边读边想

自读、自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根据故事的环境或是周围的情境判定当时的状态,以获得更深的理解体验,鼓励学生在平面的故事情节中展开立体的想象,获得思想启迪,让意境清晰化。具体到实践过程,当学生阅读时要求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反复阅读,同时做到手、口、脑并用,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积极在阅读中探索答案。

六、多做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尤其是摘抄名人名言,好词佳句都对学生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写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久而久之,对于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此外老师还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边读边批注的习惯,阅读不能走马观花,要激励学生学会在不懂或者不解的地方做批注,并主动地交流探讨。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搜集阅读资料,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甄别是非善恶。

榜样阅读答案 篇八

针对这种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试图给考生提供一些较使用的方法,现在谈出来,以就教于同仁,并为广大考生提供点较实用的解题方法。

一、按分设点

高中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解题方法,但对现代散文的阅读,在考试做题时还会产生一些茫然之感。怎么答,答什么,不好把握。我认为在作题时,学生们应该首先进行整体阅读,开始逐题作答时,要读完题干并且要看完该小题后边的分值,该题的赋分是该题对考生知识能力检测的一个客观尺度。赋分多少,直接反映出了该题内容的含量。一般说来大阅读的小题分,基本上可以按分分为一分或二分一个答题要点来设置,所以应按照该小题得分数,设计对应的答题要点。一般说来,现代文大阅读总是按两分一个要点作答。列举类的题,如“有哪些”“几个方面”等是按一分一个要点作答,然后根据该题的要点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做答区域,概括出相应的作答要点即可作答。这样就可以避免多答或漏答,提高做题准确率。

二、分类作答

高考现代散文的题型比较规范,要提高作答的准确率,要有一定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方法。据平时的训练来看“分类作答”的方法比较好掌握,有一定的实效。

根据考纲和历年的高考现代散文的命题,可以梳理归类,把试题类型分为含义类试题,求因类试题,作用类试题和寓意主旨类试题。每一类题型又有一定的作答规律可循,细述如下:

句子(词语)含义类试题。如08年全国卷第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最近几年的语文高考都有此类试题。作答此类试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去做,首先看句式,偏正复句要注意句意的着重点,再看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一般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词语,找出本体即是其含义,接着注意含义丰富的词语,结合语境理解它的含义,最后是在理解句子(词语)的字面意义以后,注意结合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来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如09年全国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4分)”。第一小题中的“精神榜样”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语,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就是“胡杨树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第二小题注意关联词后强调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就可以得出答案。08年全国卷第15题“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一句含义,使用了比喻手法,结合上下文整合句意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起先的戈壁滩的反差巨大,使作者突然产生惊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