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高考家长帮整理了10篇贞观之治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制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影视剧《武则天》片断。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4)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
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通过投影,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
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篇三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三、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小黑板。
简易含图片的演示文稿。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等基本知识。
采用自学互论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唐朝的建立:
1、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第1课的知识,讨论唐朝建立的背景。
如:⑴隋炀帝好大喜功,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修建东都……劳民伤财,人民不堪重负;
⑵人民揭竿而起。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说说有哪些王朝曾在长安建都。
如:以长安为都城的有:西周、西汉、西晋、秦朝。
4、讲解农民起义的任用,指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希望学生能够休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领会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5、唐朝建立后,又实施了怎样的统治?引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观看唐太宗画像,讲述玄武门之变,太宗继位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问:唐太宗为什么实行开明的政策呢?
学生思考、回答:唐太宗是吸取隋亡教训,决心实行开明的政策以巩固统治。
3、布置学生讨论,唐太宗实行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老师归纳: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作用贤良、虚怀纳谏;
②经济上轻徭薄赋、重视生产4、指导学生阅读关于魏征直谏的故事,体会其不畏强权、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一切的优秀品质。
5、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提问:“贞观之治”的表现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治世局面的形成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之间的联系。
学生:“贞观之治”的表现是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学生: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国家才有可能发展经济,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也才可能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6、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们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课后小结
通过比较隋朝与秦朝,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都在政治上创立了新的制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都有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通大运河;统治时间都很短(都历经二帝),都因暴政而亡国,都被农民起义所推翻。通过比较陈后主昏庸无道和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的道理。
课后习题
A、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
B、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C、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篇六
贞观之治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唐朝建立的基本史实,以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
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通过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
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教学重点
1.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2.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
恰当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一、春的故事(幼年)
相传有一年春天,一位父亲带着他年幼的儿子外出春游,遇见一
位相士,相士看了看年幼的孩子对他的父亲说到,这个孩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说完就不见了,回 家以后,父亲就把儿子的名字定为——李世民!
师:(设计意图)由故事引出本课核心人物李世民,从而导入新课。
生:怀着极大地兴趣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夏的激荡(青年)
师:故事中孩子的父亲叫李渊,他是何人?
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是唐朝的第一位皇帝,也就是唐高祖。
师:(设问)那么,在整个反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谁立下了汗马功劳呢?
生:李世民。 师:对,是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战功显赫、功勋卓著的`“秦王”李世民。弟弟的显赫却引起了哥哥(也就是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兄弟之间矛盾逐渐尖
锐,最终在公元626年的夏天爆发了一场激烈动荡的——玄武门之变。
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选派代表生动讲述玄武门之变。
师:适时播放影视资料,渲染气氛,表现这场“夏的激荡”。
三、秋的丰硕(中年)
师:(过渡语)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秦王”,两个月之后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第二
位皇帝,也就是唐太宗。
生:观看唐太宗的画像,感受一代帝王的风范。
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文P8,思考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生:迅速阅读课文,快速找出答案。
生1: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生2: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生3: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不同意见。
师:一言概括之,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师:唐太宗将皇帝比作舟,将百姓比作水,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太宗皇帝说道做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8—P9,
搜索太宗皇帝的“治国之策”。
生:仔细阅读课文,独立认真思考,
小组成员热烈讨论,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生1:减轻赋税
生2:戒奢从简
生3:合并州县
生4:善于用人
师: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两个方面解读太宗皇帝的“治国之策”。
《贞观之治》教案 篇七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3、①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②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③贞观之治。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自学——问题——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
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教学纲要:
一、玄武门之变: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导学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作业:
1、(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2、唐太宗的名字叫( ),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 ),他是发动( )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 )。他重用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
5、唐初沿用( )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 )、( )和( );六部是指( )( )( )( )( )( )。六部隶属于三省中( )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 )和( )。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 )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贞观之治》说课稿 篇八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唐朝的建立
_____年,隋朝灭亡。李渊进入_________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后传位________,即唐太宗,年号_________。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的统治政策措施
①经济上:重视发展__________,减轻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
②政治上:合并_________,革除_________;注意任用_________和虚心____________。
2、“房谋杜断”:房谋是___________,杜断是_____ ______,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_________。
3、“贞观之治”:政治比较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_______,国力_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______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______。
2、武则天统治政策:
①重视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破格选拔_____________,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它的统治“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一: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唐太宗和汉文帝的共同之处: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活动二: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当堂检测】
1、下列人物中,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D、姚崇
2、今天的西安(长安)曾被许多统治者选择作为都城,她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朝代属于这六朝的有①西汉 ②东汉 ③隋朝 ④唐朝(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龄 ②姚崇 ③魏征 ④宋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6、在唐太宗时期,以敢于犯颜直谏而流芳青史的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7、“贞观之治”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不同表现是( )。
A.重视农业生产 B.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
C.重用酷吏 D.国力不断强盛
《贞观之治》教案 篇九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课后小结
通过比较隋朝与秦朝,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都在政治上创立了新的制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都有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通大运河;统治时间都很短(都历经二帝),都因暴政而亡国,都被农民起义所推翻。通过比较陈后主昏庸无道和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的道理。
课后习题
A、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
B、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C、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贞观之治-教案 篇十
贞观之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她提拔的,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 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附:板书设计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4、“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10篇贞观之治教案是由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理的贞观之治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