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说屏教案(优秀5篇)7-14-17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本文是高考家长帮小编帮大家收集的5篇说屏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说屏教案 篇一

说屏教案(优秀5篇)7-14-17

“也许使用手机干扰器的管理者认为这种短时间的使用,对人的健康并无大碍。但是,一场考试至少两个小时以上,这样连续对一间教室里的考生进行强微波的辐射,对所有人的大脑都有负面影响,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从2004至今,每逢高考,手机屏蔽器的发明人、软媒安全技术研究院创始人及总工程师唐泰都会在个人博客上发出强烈呼吁:不要在高考中使用手机屏蔽器。

2006年5月24日,唐泰“手机屏蔽器会干扰考生正常思考”的观点被多家媒体报道,手机屏蔽器对人体有害的说法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北京、上海等地考试管理机构纷纷表示此次高考将不使用手机屏蔽器。就在各地谈“器”色变之时,据北京娱乐信报记者报道,教育部于5月31日正式表态:手机屏蔽器有害的说法缺乏科学根据,手机屏蔽器是目前有效防止大面积作弊的最好手段。

备受争议的手机屏蔽器

一个手机屏蔽器,在高考前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而这次波澜的诱因,皆因手机作弊:2004年,河南濮阳县三中政教处副主任等十余名教师策划,收取考生20多万元好处费,以手机彩信、数码相机拍摄等手段将题目传出考场,有专门答题小组作出答案,再用手机短信形式回传给交钱学生。此案轰动全国,以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进行高考舞弊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此后,在2005年的高考中,湖北等省也相继查出手机舞弊案。除此之外,这种作弊方式在中考、外语资格考试中也屡有发现。从2005年开始,手机屏蔽器开始在部分省市高考中投入使用。

与传统的夹带、代考等方式相比,手机作弊似乎成为一种主流,手机的各项功能也在传递考试信息中得以充分利用,彩信、短信、蓝牙、语音信息、快捷拨号,不断发展的手机技术为考试作弊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方式。

然而,用于防范手机作弊的手机屏蔽器,目前正处于矛盾焦点。该机器的工作原理并不是将手机信号隔绝在某个区域外,而是发射同频道的噪声波,将正常的手机和基站的通信信号淹没在噪声中。唐泰在他的博客上介绍:“在实验室测试中,大多数人都会在这种强度的微波照射下,产生轻微的偏头痛、心情烦躁、无法集中精力的状况。”而这种论断又被教育部否定了。

“现在我对于手机屏蔽器究竟是否有害真是难以作判断。”一位考生家长表示:“也许是教育部要稳定人心,也许是手机屏蔽器真的无害?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如果这个仪器要用于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中,考试管理部门应该非常慎重。”

据有关人士介绍,手机屏蔽器供率小于2瓦,基本上与手机的功率差不多,所以应该是安全的。并且,北京100余家影院都安装了手机屏蔽器,未发生覆盖地区人体不适的情况。

逐步布署的电子巡查系统

面对备受争议的手机屏蔽器,北京将在今年高考中推出教育考试远程电子巡查系统。此系统由电子监控平台和考场电子实时摄像监控系统组成,将对考场进行实时监控,并可以通过系统对各考点进行应急指挥。据北京市海淀区招生考试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海淀区已经建成了考试中心巡查系统监控大厅,高招负责人可以通过20个监视屏在40秒内看到海淀区任意考场情况。海淀是北京市7个远程电子巡查系统建设试点区县之一,按计划到2008年,电子巡查系统将在北京全部部署到位。

说屏教案 篇二

第一招:一波三折,自找门路

案例1:在教学“角的度量”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猜猜,下面的角可能是多少度?”

1.角的一条边指向右边的20度、30度、50度,另一边不给出,学生猜测20度、30度、50度后,教师出示另一边正对着零刻度线,学生成功通过。

2.角的一条边指着60度,另一条边暂时不给出,学生猜测60度后,教师出示另一条边(指反方向),学生连呼上当。

3.角的一条边指着70度,另一条边暂时不给出,学生冷静猜测:这个角可能是70度,也可能是110度,教师出示:角的另一条边不是指向零刻度线,学生再呼上当。

思考:这位老师在教学中不怕学生出错,设计每一个问题时应该说都蕴涵着丰富的思考价值,直指本课所学新知:如何准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学生在一波三折的思维波澜中不断经历着认知结构的失衡与平衡,“角的度量”的认知难点被成功突破,思维能力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第二招:巧借测试,追根究底

案例2:在学生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后,接着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于是教师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小测试(教师事先在带来的教具图书箱的两侧分别写上班级和生产教具的单位,使图书箱摆放的位置正好只能两边的同学发现这个秘密,而中间的同学不能发现)。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不过身体要坐正,头不能左右晃动,听清楚老师的问题,知道答案先不说,举手告诉老师行吗?

生:行。

师:测试一,这个图书箱,你知道是哪个班的吗?

生:六(6)班的。(左侧同学回答非常快)

师:是吗?(这时师请坐在右侧的同学到图书箱的左侧验证,得到生的认可)

师:测试二,你知道这个图书箱是哪个厂生产的吗?

生:金狮教具厂生产的。(右侧同学回答非常快)

师:(故意走到坐在中间位置的同学面前)怎么回事?不举手?(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非常踊跃)

生1:(迫不及待地)因为我们坐在这里看不见两边。

生2:老师这个测试有点不公平,我们坐在中间根本看不到。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呢?

接着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思考: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巧妙利用小测试,一方面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气氛,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新课的探索和学习,很自然地去追根究底,这点尤其体现了老师故意装糊涂问中间同学“怎么回事?你们怎么了?怎么举手的那么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学习情绪高涨。自然而贴切地进入了新知的教学。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也是每位教师倾心追求的。

第三招:故意诱错,唤醒思维

案例3:在《观察物体》一课最后,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和一个猜猜看的小游戏。

练习1: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个正方体,回答:

(1)出示一个正方体从正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看,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2)出示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横着拼)。

指名学生演示,屏幕上同时出示图。

师:从正面、上面、侧面看一看摆成的物体,和同桌说说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个形状。

(3)出示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竖着拼)。

指名学生演示,屏幕上同时出示图。

师:从正面、上面、侧面看一看摆成的物体,和同桌说说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个形状。

(4)出示四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竖着拼)。

指名学生演示,屏幕上同时出示图。

师:从正面、上面、侧面看一看摆成的物体,和同桌说说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个图形。

思考:在完成练习3时,教师故意设置了一个“美丽”的“陷阱”,在学生正确选择正面和侧面图形之后,师:“那我知道了侧面肯定选2,同意老师看法的举手。”(生一开始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近90%的同学赞同老师的观点)停顿几秒后,其他未举手的同学发现“上当”了,纷纷“抗议”和老师争论了起来,最后通过拼搭验证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师又提了一个问题:怎样拼侧面看就是选2呢?这样的设计妙在学生不经意间掉进老师设置的“陷阱”,进一步集中了注意,唤醒了思维。有力地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不上“想当然”的当。

第四招:自相矛盾,辨清事实

案例4:教学“轴对称图形”

师:想不想知道以前学过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打开信封,拿出表格与图形,通过折图形完成表格内的填空。(老师设计的表格里内容涉及“图形名称”“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三项内容)

结果,各小组在汇报的过程中,对于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另一种认为不是。

师:谁是谁非,大家来个辩论赛吧!认为是的是正方,认为不是的为反方,现在,两方选代表上台陈述理由吧。

生:(正方)大家请看,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证明三角形确实是轴对称图形。

生:(反方)同学们看好了,我们组的三角形折来折去,折痕两边就是不重合,说明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不信,你试试!(反方发出了挑战)

此时很多学生都发现了问题纷纷举手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发现,老师放在信封中的三角形是不一样的,原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而非等腰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说屏教案 篇三

很多人认,与现代、西方家居风格的简约、舒适相比,中式家居才是在享受生活,特别是遵循风水理论装饰的中式家居,天人合一,才可谓是真正意义上心灵憩息的家园。

作中华文明的精髓,易学理论与时偕行,从各个方面影响和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家居风水中的天人合一,就是易学理论的体现。

而屏风这一陈设,让家居装饰中的中式味道十足。

屏风作一件优雅的装饰品,在美化家居的同时也可用来改变风水格局,是中式风格家居装饰中较流行的摆设。

屏风具有灵活变动的物性,可改变房子里气的多寡和流动的方向,具有活化气场的作用。

风水学理论认,客厅屏风是从室外进入客厅的必经之路,是进入客厅的缓冲区。它让进入者静气敛神,同时也是引气入室的必经之道。客厅的屏风除了有防泄、挡煞的风水作用之外,还有家居装饰上的美化作用,因此它设置的好坏,可直接影响住宅内主人的运气。

文史中的屏风

屏风,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之家具,所谓“屏其风也”。屏风开始是专门设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称“斧钺”。经过漫长的发展,屏风普及到民间,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之所以对屏风情有独钟。除了屏风的工艺雕刻精美之外,还因赋予了屏风特殊的文化内涵。

史传,唐太宗就曾将他的治国之道书之屏风,以自勉警人之意;也曾有人把功名赫赫的帝王将相或极具清名的节妇烈女的事迹画在屏风上,有歌颂传扬、说教警诫的作用;更有崇尚艺术者,将绘画诗词刻于屏风上,这种风尚在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有明显体现,画中绘有大幅的屏风,而屏风上绘有山水的图案。

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屏蔽、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融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

古今风水中的屏风

说到屏风的风水作用,不能不提到“影壁墙”。

中国古代的四合院建筑中,大门内外往往会有“影壁墙”。

影壁墙是针对“气”的冲煞而设置的,风水学中,无论河流还是马路,都忌讳直来直去,《水龙经》云:“直来直去损人丁”,一语道破天机。

有了影壁墙,气流要绕着影壁而行,减缓了气流速度,气缓则不散,符合“曲则有情”的原理。北京故宫中,几乎每一院每一宫都设有影壁墙,所不同的只是材质而已:或砖砌,或木制,或玉石。

影壁使得进气的气流速度减缓,不仅起到聚气的作用,还使得气流减速接近了人体气血运行速度,让人产生舒适感,对居住者的健康和事业都大有裨益。

这个原理应用到居室设计中,就体现屏风的运用了。

据《史记•孟尝君传》记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屏风就有屏蔽之功用;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以“气化论”核心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的时期,屏风作同时代的产物,绝对不会忽视“气”的作用。

《荀子•大略》则有:“天子外屏,请候内屏”的说法。

如果换个角度来说,主人是不是将记录人员和大臣们视“冲煞”,而将屏风视避邪的工具呢?

如今,世界各地风水之说盛行。很多地方,特别是港台、东南亚等地的不少商界人士在商战中也运用了风水术。这其中,屏风就发挥了不少作用。比如,在会客厅中巧妙地使用屏风,将会客厅割成聚气的若干小气场,调整了“生气”的来路,使自己处于“生气”、“延年”、“天医”等好气场之中,而将那些“五鬼”、“六煞”、“绝命”等坏气场留给谈判对手。

就风水的角度而言,屏风具有挡煞,纳福,聚气,隐蔽等作用。而且其上吉祥的图案还可以提升居住者的运势,显示居住者的素养等等。

其实说来,屏风在所有挡煞化煞的物品中,其风水作用是很显著的。

屏风现在用做装饰点缀的风水地位日渐突出,营造着居室吉祥运道的情调,屏风位置如果摆放得当,其风水意义对日常起居生活和工作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

玄关屏风多和门煞有关,现代家居风水的玄关屏风多有这方面的作用的体现。

有的家居和马路相邻,有的邻近工厂、建筑工地、垃圾厂、医院、寺庙、殡仪馆等等。这样的风水场,自然影响门户的吉运,玄关屏风的挡煞之功就可凸显了。

屏风的选择

一、家居屏风的选择,首选水顷的。

家居屏风最好是选用木质的。竹屏风和纸屏风,都属术质屏风。塑料和金属材质的屏风效果则比较差,尤其是金属的屏风,其本身的磁场不稳定,而且也会干扰到人体的磁场。

如果命理喜木,火的主人,家中布置木质屏风。更能起到助运的作用。

二、其次要看屏风的图案、工艺、没计。

屏风上的图案各种各样,花鸟虫鱼、人物风景,字画传说,都可人画。而屏风图案的内容、设计工艺是否典雅大方、雕刻绘画工艺是否精致都显示了主人的情趣和品味。

有人打了个比喻,说在家中摆放一个典雅的屏风,就好像给美丽的女子蒙上面纱,平添了几分幽雅、神秘。

而屏风的图案、色彩的吉祥寓意,对居家风水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三、屏风的位置大有讲究。

屏风是室内的重要家具,常放在显眼的位置上。一般根据其不同作用,而放置于不同的位置。

如果是了分割空间,制造出隔而不离的效果的话,屏风可位于客厅和餐厅之间,既达到了功能分区的目的,又保持了二者之间的一种联系;屏风还可放在居室入口处,起到玄关的作用,在风水上有遮挡外界煞气的作用。

如果是了屏蔽家中的零星杂物,则可因地而异摆放屏风,使得居室更加美观。

办公场所的屏风,对老板来说是必要的,有利的;而对员工来说,如果和老板之间用屏风隔开,就有可能拉远你和老板的距离,不利于你的升职加薪。

四、屏风的高度不可太高。

说屏教案范文 篇四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里,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被肯定和大力扶持。早前的庐江,虽然还只是个小城镇,却已不断感受到隐约的春意。而当正式并入“大合肥”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校万校新媒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展神速,终于在2012年的夏天,我校进入了这个“大家庭”,而我也成为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管理维护人员之一。在跟设备的一次次接触中,我也渐渐积攒了零碎的经验和一些朴素的工作感悟。

我的工作对象主体是机器,它们跟我朝夕相处。机器,它是被人类制造出来的装置,用来减轻或完全替代人类的劳动,提升劳动效率。可是,人类制造了机器,机器往往却制造麻烦,它们会不定期出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集中注意力,通过敏锐的观察,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通过连贯合理的推理和层层排查,最终锁定故障位置!再利用手中的工具解决问题,从而让机器重新工作。而这一系列的过程,正如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那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所以我总认为,在很多时候,我们设备管理员就是一个个穿行在机器世界里的“大侦探福尔摩斯”。

试举一例。

[时间地点]

中电DLP背投进驻学校不久,五年级某班有“情况”,“邀请”我去“破案”。

[故障现象]

笔记本连接背投后大屏幕不显示图像。

初步了解到的情况是:上堂课背投运行正常,这堂课换了笔记本连接到背投,大屏幕却不显示笔记本画面。这样的话背投就成了空壳摆设,没办法用笔记本所显示的内容上课了。

[分析及故障解除]

这情况以前我也遇到过,一般是没有选择好信号源。于是,我先确定了一下背投已经正常开机,然后,自信满满地开始选择信号源。奇怪的事发生了,无论我怎么选,屏幕还是没变化,所有的信号源都尝试过了,无果。难道是用于信号连接的VGA数据线松了?于是,我把数据线的两个端口都重新插拔后,再选择信号源,无果。那么,是线坏了?换了根好线再重插,情况还是没有改观。我陷入了沉思。

一边是背投,上堂课才用过,硬件突然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边是笔记本,可以正常使用;连接它们的数据线也是好的,说明硬件几乎没问题。只能从软件设置上找原因了,还是看看笔记本的“屏幕属性”吧。在翻查到“通用即插即用监视器”的选项卡时,我看到屏幕刷新频率为“50Hz”,突然想起来,虽然液晶显示器对刷新频率没什么要求,但以前的电子管CRT显示器选择不同档的刷新频率却有很大不同(比如选择75Hz以下,眼睛都会很明显地感觉闪烁影响观感),那么这个DLP背投是不是对此也很“讲究”呢?想到就试!于是我把笔记本屏幕的刷新频率从“50Hz”改成了“60Hz”,重选信号源后,果然,熟悉的画面又回来了,“案子”成功“告破”。

[回顾与反思]

离开“案发现场”,我重新翻阅中电DLP背投的电子说明书,查到这台机器“可接受的输入信号:计算机刷新频率最佳应在60~75Hz”。看来,不怪机器太“狡猾”,还是我经验不足、学艺不精啊。

回顾刚才的“侦破”过程是:

①硬件没问题②选择好信号源③检查信号连接情况(VGA数据线)④笔记本的屏幕刷新频率是否合理⑤解决。

当然,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篇幅原因,不多赘述。

我的管理员时光就这样在跟机器打交道中悄然而逝。有人说,他看到的是索然无味,而我要说这完全是“傲慢与偏见”。他不知道的是,在这一次次“速度与激情”的付出里,消解过多少个“潜伏”,谱写了多少段“西游・降魔篇”,这是怎样的快意!与此同时,我也将从“盲探”一步步迈向“大侦探福尔摩斯”。我要说,能成为“穿行游走在机器世界里的福尔摩斯”,这是怎样的一种畅快和惬意!

在管理员的路上,我将继续坦然行走,以此“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1]栾富海。班级电教设备的管理、使用与维护[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0).

[2]连钦兴。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系统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2014.

说屏教案 篇五

关键词:加涅;学习层级说;逐级向上,教学设计

1加涅教学理论

罗伯特•M•加涅博士(Robert M. Gagne 1916- 2002)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在教学系统设计领域是一位真正的巨匠[1]。

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的子概念、子技能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以他们的思想为基础进行教学进程设计时,教师首先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知识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直至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2]。

2教学设计

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知第一次课的重要性。第一次课既要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基本的了解,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找出本门课程与其已经学习过的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各高校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由于该课程是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所以,教师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程序设计的思想、如何结合其他各门课程的知识、如何通过第一次的讲解使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性质、任务有概要性了解,从而达到快速入门的目的。笔者在多年讲授此门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加涅的学习层级说的基本思想,为C语言的第一次课设计了几个案例式的教学过程,并将它们应用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案例1:输出信息

(1) 提出问题。

在屏幕上输出“Hello!”信息。

(2) 基本的子概念。

写出如下程序:

#include /* 这是C程序包含的标准输入输出头文件 */

void main(void) /* 这是C程序主函数的函数头 */

{ /* 一对大括号之间是C主函数的函数体 */

printf("Hello!"); /* 这是C语言的输出函数 */

}

在VC环境下展示这个程序的运行结果后,重点介绍其中printf函数的功能,其可以将双引号中的信息在屏幕上原样显示,并强调函数的结构是由函数头和函数体组成。

(3) 逐级向上。

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在屏幕上显示"Welcome to Beijing!",学生自然会想到将双引号中的信息Hello!替换为Welcome to Beijing!,正如学生所预测的那样,屏幕上输出了相应的信息,这样的结果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之后,教师继续提出新问题,并在屏幕上显示"北京欢迎您!",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自然会提出切换到中文方式输入信息。

(4) 最终的教学目标。

经过两次逐级向上,进而抛出一个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在屏幕上输出任意的信息,学生自然可以掌握printf函数输出信息的功能,从而达到这个案例的教学目标。布置作业:在屏幕上输出“新年快乐!”的信息,以强化掌握的知识,并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已能力的机会。

案例2:算术四则运算

(1) 提出问题。

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加法的计算。

(2) 基本的子概念。

首先从数学出发,提出加法运算的4个要素:加数、被加数、和、加。其中加数和被加数是待加工的原始数据,加是实施加工的操作,和是加工的结果。

写出如下程序:

#include

void main(void)

{

short int x,y,z;/* 说明3个数据 */

x=24; /* 输入2个原始数据 */

y=12;

z=x+y;/* 利用2个原始数据进行加法运算,得到结果交给z */

printf("z=%d",z); /* 将结果z输出在屏幕上 */

}

在VC环境下展示这个程序的运行结果后,重点介绍数据的加工流程,即说明数据、输入数据、加工数据、输出数据。本题的输入数据是x和y,加工过程是“+”,输出数据是z,并强调输入在先,加工在输入之后,输出一般在后的处理流程;而printf函数中的“%d”可暂时不讲,只是告诉学生这是一个C语言必需的格式符。

(3) 逐级向上。

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减法的计算?启发学生分析减法与加法同样具备4个要素,只是具体的操作是减,其他过程应该与加法一致,学生自然会让教师将程序中的“+” 修改为“-”,运行后达到了减法的目的。

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乘法的计算?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即“w”,这个符号如何解决,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用“*”代替,这样很自然地解决了乘法问题。进而在24和12的后面加3个0,将数据24和12改为2个较大的数据,请学生设想结果。学生一般都会按照已知的数学知识报出答案,接着运行程序却得出了负数,这个答案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有的。此时方解释“short int x,y,z;”这条语句的作用是说明3个短整型数据,而系统则为这3个短整型数据分配2个字节的存储单元,而2个字节的存储单元所能存放的数据是有范围的,当数据的大小超过了这个范围时,则出现了上述问题。此时当学生正在思考数据的范围问题时,将语句“short int x,y,z;”中的“short”删除,运行程序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再解释“int x,y,z;”语句,系统为这3个一般整型数据分配4个字节的存储单元,尽管4个字节的存储单元所能存放的数据是有范围的,但此范围比2个字节的应大一些,此时只需要强调数据范围的概念,而这是计算机中的数据与数学中的数据的不同。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即数据类型不同其性质也不同。而数据的类型极其相关的问题在后续课程中解释,为以后的内容留一些悬念。

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除法的计算?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即“÷”,这个符号如何解决,同样,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用“/”代替,这样很自然解决了24除以12的问题。进而将24和12 互换位置,请学生设想结果,学生一般都会按照已知的数学知识报出答案0.5,而程序运行的结果又一次出乎学生的意料,此时再次解释“int x,y,z;”这条语句的另一层意义是说明3个整型数据,即不使用小数,从而不可能得到小数的值,及时提出问题:如何才能获得小数的值呢?当学生在思考时,将“int”改为“float”,“%d”改为 “%f”,再一次运行程序达到了小数的值,解释“float”的含义是浮点数据,即保留一定的小数位,通过这个问题再一次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即数据类型不同其范围不同、性质不同、格式符也不同。

逐级向上,继续抛出新的问题:计算2个数的平均数。提出问题将语句“z=x+y;” 改为“z=x+y/2;”可否实现,根据已知的数学知识,学生自然会提醒你将“x+y”加括号以区分它们的优先级。

(4) 最终的教学目标。

经过一次又一次问题的逐级向上,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并了解了数据类型。布置作业:编写程序计算同寝室4个学生的平均年龄和平均身高,同时告知学生已经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了,下面只是要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能力。

案例3:找出2个数中的最大数

(1) 提出问题。

利用C语言程序找出2个数中的最大数。

(2) 基本的子概念。

首先从数学出发,提出找出2个数中的最大数的4个要素:2个数、确定2个数中谁最大、输出最大数。与四则运算相同的是2个原始数据,1个结果,不同的是加工过程。而2个数中的最大数有2种可能:前者最大或后者最大,将这2种可能转化为语句描述如下:如果(if)前者大于后者,则前者最大;否则(else)后者最大。

写出如下程序:

#include

void main(void)

{

int x,y,z; /* 说明3个数据 */

x=24;/* 输入2个原始数据 */

y=12;

if(x>y)

z=x; /*前者大于后者,则前者最大*/

else

z=y; /*后者大于前者,则后者最大*/

printf("z=%d",z);/* 将结果z输出在屏幕上 */

}

解释x>y可理解为数学中的不等式,if和else的含义与英语相同,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种描述形式。

(3) 逐级向上。

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找出2个数中的最小数。学生当然会积极的参与,提出将“x>y”改为“xy”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启发学生将“if(x>y) z= x; elsez= y;”改为 “if(x>y) z= y; elsez= x;”一样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又提出了问题的多种解法,同时又强化了逻辑的概念。

反复运行这个程序,而每一次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启发学生发现本程序的弱点,其原始数据是固定的,因而其答案也是固定的。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可否实现任意2个数的大小问题,而不是固定2个数的大小问题?显然应该在“x=24; y=12;”这2条语句上想办法。将此2句修改如下:

printf("please enter 2 data: ");/* 提示输入2个数据 */

scanf("%d%d",&x,&y);/* 输入2个原始数据 */

运行程序,请学生给出2个数据,验证程序得到正确结果,提示学生还需输入其他的不同的测试数据,如:前者大于后者、前者小于后者、前者等于后者,只有输入各种测试数据方能测试程序的多种可能。在学生对语句“scanf("%d%d",&x,&y);”有了直观的认识后解释此语句的作用,至于格式符、地址符可留在以后解释,此时只强调语句的功能,而应淡化语法。

(4) 最终的教学目标。

经过一次又一次问题的逐级向上,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对分支程序有了一点了解,并了解了数据类型。布置作业:由键盘任意输入3个数据,输出其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给学生一些提示,如果比较2次将如何?

经过3个案例的逐级向上的讲解,达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程序,其与数学、英语有着较大的联系,而这2种知识他们已经研习了数年;二是达到了快速入门的目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在基本内容上盘带过多的缺点;三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类型使用不当会带来一定的问题,而问题本身则由后续的内容解决;四是让学生熟悉了数据加工的一般流程,即说明、输入、加工、输出;五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这正是学习每一门课程的关键。

3结语

教学设计所研究的是如何设计教学以及怎样确保效果好、效率高、富有吸引力的教学的实施,以帮助学习者达到教学目标[2]。教学设计理论就是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明确指导去改进和优化教与学的全过程和结果的理论[2]。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如一门课程、一个单元,甚至一节课。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仔细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案例。同时应尽可能做到所选案例可以调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强烈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进行强化,并给予学生鼓励[3]。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设计理论,具体结合加涅的学习层级说,即按照知识的层次结构,从基本的子概念子技能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直到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的第一次课使用的案例。按照这种教学模式,经过多次的使用和改进,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和课堂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次课即达到了快速入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M]. 5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明。 斯金纳教学理论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4):75-76.

Applications of Theory of Learning Hierarchy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XUAN Shan-li, LI Ming, LENG Jin-li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