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优秀8篇)8-18-63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8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一

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优秀8篇)8-18-6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点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

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

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暂时:短时间。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忘怀:忘记。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进攻或逃跑。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同归于尽:一同死亡和消灭。

金达莱:朝鲜常见的一种花。在我国称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代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质和精力。课文中指朝鲜大嫂为了帮助志愿军而失去了双腿。

血泊:大滩的血。

片刻:一会儿,时间很短。  打糕: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耗,指坏的音信或消息。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情谊:互相关怀、爱护的感情与友谊。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刚强(坚强)战役(战争)温暖(暖和)

代价(价值)看守(看管)侦察(探查)

(2)反义词

温暖(寒冷)刚强(软弱)崎岖(平坦)

片刻(长久)唯一(众多)噩耗(喜讯)

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区别形近字,指出相同和相异之处,然后理解字义组词。

嫂(嫂子)谣(歌谣)硝(硝烟)

艘(一艘)摇(摇摆)消(消灭)

阻(阻止)泊(停泊)崎(崎岖)

祖(祖国)伯(伯父)骑(骑马)

棍(棍棒)渐(渐渐)耗(噩耗)

混(混合)暂(暂时)耕(耕地)

唯(唯一)洒(洒水)役(战役)

准(准备)酒(白酒)设(建设)

6.理解“暂时”“雪中送炭”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指导学生讨论词义,及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然后造句。

暂时——电视机买来了,但今天停电,所以暂时还不能看。

雪中送炭——妈妈送我一本字典,正是我需要的,真是雪中送炭。

(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结构比较清楚。通过朗读,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因此,课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同大娘告别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叙述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叙述同大嫂告别的情景。

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也可以把全文六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讲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这里按照四段的分法进行学习。

(四)朗读全文,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

(五)作业:

1.了解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历史。

2.抄写生字、词。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要求: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凯歌声中话友谊》。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崔 峦】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教学环节要简〗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诸如,《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由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的。破“课堂为中心”,语文应是与自然、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不是封闭、僵化的小语文,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在学习方式上,不同于数学,循着科学体系展开理性学习,语文学习更多地体现在感性学习上:整体感悟,培养语感,加强情感体验,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等等。

坚冰已经打破,课程改革的航程不可逆转,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应当满怀信心,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到一轮实验结束时,一定会满怀喜悦盘点语文课程改革的成绩与收获。

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结构由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材提供教与学的内容。学生为什么要学?是因为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知识的、认知的、情感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和师生对话,解决上述矛盾,通过对语言的习得,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

这里着重说说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大嫂冒着危险去挖野菜,是因为志愿军长期吃不上蔬菜……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迁移与运用。

此外,需要强调的,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朗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评价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长课文和浏览“综合性学习”的“阅读材料“中培养快速阅读、粗知大意的能力,都是高年级教师要着力训练的。

【广西自治区柳州市南环小学 邱梅婵】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之我见·抓住领题,明确重点〗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的导语上做精心的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

新课的导语设计的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常采用的方法有: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彭 玲】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学习的反思·“提问”消融“价值”〗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性,更富诗意,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见多样。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精心设计的提问能真正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形成一个探索问题的情境,以便引导学生思考,激起联想,化难为易,求得答案,而提问失法则会掩蔽或干扰思考线索,反而会给理解课文增加难度,甚至导向歧途。目前我们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这种无效提问甚至干扰提问比比皆是。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教师在上课伊始时就发问:“‘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没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时给出的只是猜测,他们说出的答案也是与正确答案相距甚远的,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志愿军对阿妈妮说的。”有的学生说:“这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在学生此起彼伏的争吵声中,课堂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以至教师在此环节耽误时间过多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每一问都应是精心设计的,同时要注意有层次性、新颖性,启发性、普遍性。教师通过一个个有价值、有梯度、有深度的设问诱导学生,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浙江省兰溪市鹏利希望小学 徐国良】

〖加强训练的科学性,提高课堂效率·要有科学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但仍存在课堂教学费时多,收效微,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情况,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如何通过课堂四十分钟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笔者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文章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告别的感人情景,在结构上,课文先以请求的口吻开头,再用反问句式引出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子这两件事例,最后又用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课文的二、三部分结构上同第一部分完全相同,因此,可采用举一反三法,先重点指导学习“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总结学法:抓中心句—理解典型事例—体会感情。“志愿军与小金花告别”“志愿军与大嫂告别”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拨。

这样实行举一引路,反三实践,学生能力逐步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官渡口长江小学 刘兆红】

〖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在课堂阅读中进行语感训练〗

现代的语文教学其根本任务实际上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借助对词汇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语感。一般的阅读训练,往往注重检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再见了,亲人》课文中 “雪中送炭”一词,让学生理解词的本义是给在冰雪中挨冻的人送去炭火,比喻意义是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及时有效的帮助。到这儿,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词”的理解,还应该根据具体的“词句”联系起来:“是您(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志愿军)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在这个语句中,“炭”就不仅仅比喻大娘送去的打糕,给志愿军以“吃”这一方面的帮助,而应包含大娘(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无限深情。由此可见,通过对重点、关键词语的分析,体会作品的内蕴,学生的语感自然就形成了。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崔昌玉】

〖谈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在共鸣中掀起情感之波〗

“人文主义教育”即主张教育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教学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阅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同时,用激qing感染学生、用理性启迪学生,便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深受人文主义教育。

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借助阅读材料以充沛的情感感召学生,使课堂形成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近作者、解读作者继而理解课文,使老师、学生和作者围绕课文产生激qing共振。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作为战地记者亲临了抗美援朝战争,无数次感受军民一家的情怀,体会过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恋。因此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教师在导读时除介绍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外要给学生传情感染,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阅读后不仅收获语言文字的积累,更受志愿军战士英雄行为的感动,还深受国际主义教育及人间真情的感染。

【湖北省宜昌市隆中路小学 周俐敏】

〖自学存疑,培养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让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 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湖北省十堰外国语学校 胡利民】

〖突出重点,优化过程──浅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精导一段,拨通全文〗

阅读教学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为此,近几年来我坚决摈弃了逐段串讲串门的模式,集中精力探索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篇课文,一位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结构,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各段则需略加指点即可弄通。

《再见了,亲人》一课,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学时,我只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记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然后朗读几遍。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万寿桥小学 石惠芬 贺 玲】

〖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灵魂·激活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注重情感体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情感是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审美感受、激发创造的不竭动力。那么何谓情感教育呢?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这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而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因此,教师在重视知识信息的同时,要重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环境里学习,让他们的心理自由的发展而不会有任何压抑感,这样才能释放出他们的创新潜能。

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运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特定的情景,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情感体验。而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又成了情感体验的新举措。它不仅是一种媒体,本身也是极重要的信息窗口。如学生学习课文时,由于年代久远,有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使视听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课文,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学时,展示分别时相依相拥、泪水涟连的生动画面的同时,辅以解说,“多么可敬的大嫂啊,还有那慈母般的大娘,纯真可爱的小金花,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她们付出了血的代价。她们是多么伟大的女性啊!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还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八年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亲如母子,情同手足。可是分别的时刻,面对朝鲜的亲人,志愿军怎么忍心与她们分别呢?最后,在配上汽笛声和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顿时,学生如临其境,个个热泪盈眶,激起了感情上的共鸣,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感已融为一体,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微萍】

〖走向有效的语文小练笔·模仿迁移,读写结合〗

语文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项有效练习活动,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它不面面俱到,围绕一个重点,既降低了难度,又将将训练落实到实处,可谓简单实用。怎样才能提高小练笔的实效呢?这确实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小练笔的目的是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练笔的机会。”读写结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形式,借鉴课文中的典型片断,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特级教师余永正老师上的一堂《再见了亲人》的小练笔设计十分巧妙。

《再见了,亲人》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归国前夕同朝鲜人民在车站热情话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前三自然段按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自成段落分别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于老师在教学了《再见了亲人》前三段后,启发学生:“送别志愿军的不止这三人,如果你是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中的其中一员,你想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可以仿照这三段的结构说一说。”学生练习好了后,教师又提出来,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是和志愿军在对话,应运用好过渡句,请设计一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练习。最后请写得好的三名学生分别读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话,其余同学读志愿军的话。这样通过写话、对话,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与培养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可谓别出心裁。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福建省宁华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邱衍霖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时要披文入境,以情动人,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一、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

1、“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

2、志愿军战士怀着怎么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

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通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审题,理出课文的两桥头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

二、认识“亲人”救助的感人事例

首先从“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的问题导入,启发学生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的牺牲。

进而引导学生按“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这一思路具体认识各位“亲人”,并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品读,理解重点词语。

对第1自然段(大娘的故事),引导学生弄清志愿军战士和大娘话别时主要追述了哪两件事。大娘在“我们空着肚子”战斗,正需要食物时及时送来打糕(理解 “雪中送炭”),而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护伤员,丢下自己仅有的一个亲人小孙孙,而孩子被炸弹炸死了(理解“唯一”)。这样就能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同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第2、第3自然段(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在第2自然段中,小金花与她的妈妈救出了老王,而小金花却等来了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理解“同归于尽”、“噩耗”)。在第3自然段中,大嫂为给我们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双腿(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教师小结: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他们都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还重,她们都是志愿军战士最亲的“亲人”。

三、领会告别“亲人”的惜别感情

在上述对具体事例的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亲如骨肉的亲人,今天就要分别了。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面3个自然段中道别的抒情语句。然后教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引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即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如下“引语”: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饱含感情的“引语”,感染了学生,引导他们把领悟到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通过朗读心情抒发。

四、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并思考: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聚成伟大友谊”的中心得以显现。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选择中心思想”的练习;结合课后 “思考·练习”第五题,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让学生从课文前3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

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

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

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划出来。

板书:

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

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4、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 (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①改陈述句。

②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

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5、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 (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①改陈述句。

②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

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 篇五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 万凤林

《再见了,亲人》记叙了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时的感人情景。课文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字里行间洋溢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真挚的强烈的爱。教学这篇课文,在讲读完全文后,我运用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逐段引读总结全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引读课题。

师:(语言叙述,创设情境)就是这些待我们亲如骨肉的亲人,我们今天就要与她们分别了。这怎么不叫人依依难舍呢?让我们满怀深情,一声又一声地向她们告别吧——

生:(接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

2.引读前三节。

前三节分别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依依惜别,引读时可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三节每节首尾部分。

师:(引读第一节)瞧!那曾为我们送过打糕,曾为救护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小孙孙的大娘来送行了。快,让我们去向她道别——

生:(接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师:(引读第二节)呀!小金花也来了!那次她与妈妈救出老王后,妈妈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知道后没有流泪,可现在她哭得泪人似的——

生:(接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

师:(引读第三节)快看!大嫂也拄着双拐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她那双腿就是上次为我们挖野菜时被敌人的炸弹炸伤的呀,让我们快去扶一扶她——

生:(接读)大嫂,请回去吧!……

3.引读最后三节。

师:“呜——”列车启动了,亲人们紧追着列车,流着泪,挥着手,我们把头伸出车窗,也流着泪,挥着手,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

生:(接读)再见了,亲人!……

全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教学时,这样逐段进行巧妙引读,在引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达到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感情真挚强烈。

教学目标阐明: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在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真情。

2、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3、小组合作学习与全班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对象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已有一定的认识,易和课文情感产生共鸣,并且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已掌握很多种,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喜欢朗读表现情感。

教学设计理念:

1、精读课文的教学很重要,虽然语文教学倡导自学、自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读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思想情感。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举一反三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3、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策略:以读为本,重视读的实践过程。采用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qing导课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再见了,亲人。

生:全班齐背4~6自然段。

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课文1~3自然段,好吗?

生:好。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

师:请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生: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生:枪林弹雨送打糕;

生:为救亲人失孙儿;

生:为救亲人勇献身;

生:为了亲人失双腿。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

生:我认为这句话写的好: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生:我认为“冒”、“穿”、“顶”、“送”等动词写出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

生: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我还有个问题:谁能帮我说出“雪中送炭”这个词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文中是指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为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送打糕。

师:回答的真好,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我知道,这句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请大家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师: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象,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幻灯片展示)

生: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请把你们讨论的重点句子说出来大家一起体会。

生:“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师:你为什么要读这一句话。

生:我们从“同归于尽”这个词体会到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生:“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知道了,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师: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但意思不能变。

生: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虽然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但反问句感情更强烈一些,表达效果胜过了陈述句。以后的作文中同学们也可以尝试反问句的好处。

师: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讨论交流。

生:都用第二人称,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还要补充一下,前三个自然段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请大家记住这些特点吧!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师: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相继读1~3自然段。

师: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象,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师:出示媒体图片。

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师:请你先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生: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__________胜似__________。

师: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生:(男生)背诵4-6段。(女生)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师: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五、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 篇七

课时目标:

1. 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 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 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 学习第一节。

(一) 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 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 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 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 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 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

——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 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 仿佛看到了什么?

3. 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 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5.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 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 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 写其他部分。

1. 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 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 引读其他部分。

4. 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 分组学习第2、3节。

1、 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同桌讨论:

3、 大堂交流

△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6. 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 引读第4-6节

1、 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 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教学重点: 篇八

学习课文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