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外语教学的主流发展趋势与启示优秀7篇4-13-37

教师应该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的类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收集的7篇外语教学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

外语教学 篇一

外语教学的主流发展趋势与启示优秀7篇4-13-37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王初明的“外语能力模式”,讨论了在外语教学中如何优化各种因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提高他们实际运用外语的水平。

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涉及多个因素。本文介绍“外语能力模式”并探讨这个模式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外语学习诸因素

根据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有关外语学习模式的基础上,王初明在其专著《应用心理语言学》中提出了“外语能力模式”(王初明1990:194—201),如下图所示,(为节省篇幅,在此转述该模式的具体说明时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模式以“输入”为起点。输入指语言信息的接触,主要指正规的课堂学习。“输入”会受到“社会环境”,即学习外语的社会气氛的影响。掌握外语的用途的大小决定着“输入”程度的强弱。用途大则“输入”得到增加,学生愿意接触。反之,用途不大,则“输入”会衰减。“输入”能否被学生吸收,一方面取决于输入材料的难易度,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动机、自信心、移情、焦虑,语言能力倾向以及学习策略等内在因素。

“态度”指学生如何看待外语学习。“动机”指为什么要学外语。动机和态度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态度和动机是学习外语的动力所在。只有那些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学生,才能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坚韧不拔地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并最终掌握所学的外语。

自信、移情和焦虑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外语学习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是“自信”,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外语,他们就绝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进行外语学习。“移情”指学习者克服抑制心理的能力。外语学习者在母语习得体验中会逐步建立起一种具有保护性能的心理屏障,这种屏障影响外语学习。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语言信息就越难于吸收。“焦虑”指“预期对个人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人的焦虑水平可以作为其动机的激发或唤醒水平的标志,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学习成绩”(邵瑞珍1990:283)。

“语言能力倾向”是学好外语的潜在能力,反映学生的认知素质。Carroll把外语才能分为四种:语音编码解码的能力、语法敏感性、学习的归纳能力以及强记能力(桂诗春1985:232)。

“学习策略”,指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某种思维方式去获取外语知识,提高语言技能。不同的学生往往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这个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外语学习的主要目标。其中所有的因素都与能力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随着这两种能力的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外语学习能力的看法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自我形象”。它受能力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态度、动机、自信、移情以及焦虑。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积极的自我形象可以增强动机,有利于消除心理屏障,促进外语学习。

获得语言和交际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前提,但能力和运用并非相等。能力向运用转化,需要专门操练,直到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使用,它是检验语言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外语学习的最终归宿,也是衡量外语学习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语言运用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又反过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语言运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馈。而反馈能够促使学习者的语言运用不断得到进步和完善。另外,语言运用能改变学习者的自我形象,顺利的语言运用会给学习者一种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外语的愿望。

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输入

输入是外语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要想使学生掌握外语,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适当的输入(何家宁2002)。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且能够被学生所吸收的外语输入。同时鼓励学生课后大量地视、听、读外语材料。

2.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与国外的交往十分频繁,中国已经加入wro,学习外语有很大的前途。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外语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抓住时机搞好外语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

3.态度与动机

Gardner和Lambert把学习动机区分为两种:参加社团的学习动力和工具主义的学习动力。I.am—betr认为,前一种学习动力比后一种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桂诗春1985:227)。在中国,多数学生学外语的动机属于后者,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尽力使学生具有更远大的学习动力。让他们知道,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一次考试,或者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而已,而是为了进行国际交往,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4.自信、移情、焦虑

在外语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产生适当的焦虑感。既不能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自由,使他们的焦虑感太低;但也不能对他们要求太多,导致他们的焦虑感过高。需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度,使焦虑因素有助于外语学习。另外,还应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积极引导,使他们具有健康、自信的心理,从而克服抑制的心理。

5.语言能力倾向

尽管学能是潜在的,但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我们可以激活学习者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外语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应对那些与学生外语学习有关的基本能力进行适当地训练。例如,可以通过背诵英语课文(何家宁1997a;l997b),去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6.学(www.kaoyantv.com)习策略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同时,还应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外语学习方法。

7.自我形象

保护好学生的自我形象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容忍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所犯的语言错误。不应因学生出错而责怪他们。在练习时也不应有错必纠。同时,即使学生取得一点进步,也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采取适当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8.语言与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和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核心目标。Canale&Swain把交际能力细分为:语法能力、社交能力、语言策略和话语能力(黄国文1993:18)。我们应该采用交际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能力培养,才能使他们真正具有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9.语言运用

学生语言和交际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语言运用的实际训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多地提供语言使用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因为“错误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减少”(亓鲁霞1988:197)。在语言实践中学习外语,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外语教学 篇二

摘?要:外语研究有四难,究其原因,除了体制、文化传统、教育纲目、评价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以外,学者个人素质与学者人格也应负一定的

责任。

关键词:外语教学;研究;问题论述;责任

外语教学与研究中有四难:一是科研论文中重复劳动压倒理论创新;二是解决两张皮问题前途不明;三是外语教学 投入多,收效少的问题久拖不决;四是轻视非功利的语言理论。究其因,体制、文化传统、教育纲目、评价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虽然重要,而尚未拿上桌面讨论的学者人格更为难办。本文不讨论体制与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只涉及四难背后深层原因中的一个:学者个人素质与学者人格对这四难应负什么样的责任?这个问题再不公开讨论恐怕是不行的了。

一、简短回忆我对相关问题论述的缺陷

在”向世界贡献原本没有的东西:外语研究创新略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中,作者指出:我国外语研究现状:引用新材料、提供新视角者多,理论创新少,中青年学者的理论体系创新几乎为零。阻碍创新的几个因素:文化传统中的中庸之道,催生了不容创新的人文舆论,滋生了墨守成规的基础教育;文化传统中的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妨碍了外语研究中的理性创造与精神追求;两个心理障碍是:很难在非母语研究上创新;学人为争身前之名急功

近利。

1.外语学者回归母语研究做出重大建树的规律是,他们在无障碍利用外文文献之中,在不同语言的价值观的冲突中才能质疑语言本身,由此探明真象。这就是所谓比较与双吸收效应。

2.无障碍利用对方语种文献对汉语界与外语界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回归汉语研究的外语学者,最有条件成为无障碍利用外文文献的汉语研究者。其优势是短时间之内对母语研究作出创造性贡献。

3.两张皮源于我们的语言学培养体制造就了并容忍了瘸腿子、一只眼式的个人素质。作者从培养体制上提出了两张皮合为一张皮的解决办法。作者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21世纪语言学研讨会 所做的报告 21世纪的语言学:外语界做什么?中,重点针对研究的缺陷分析了引进中的夹生饭 ,不愿超越二传手 ,两界学人互不介入,外语教学过度在形式分解上折磨学生,功利性倾向。以上论述,涉及到四难的体制与文化传统上的原因,却回避了一个重要方面:学者人格、个人的素质应对这四难负什么责任?事实上,学者人格、个人素质不同程度上涉及并决定了四难。

二、学者素质应对四难负什么责任

1.重复劳动压倒理论创新。学者个人方面的原因是:由于评定职称与工资、住房挂钩,为了抢时间尽快评上职称,重复别人劳动当然是方便得多。见地独到的灵感来到之前必须是专注的、深入的甚至是痛苦的思考,智慧必须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结晶出来。这样,理论创造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较长或很长的时间跨度。为了尽快(问题就出在这个 尽快 上)弄上住房与提升工资(涉及正当个人利益的事,本文作者都赞成,下不再赘),当然首选重复别人的劳动。这还是好的。坏的是种种侵权行为时时发生。

2.解决两张皮问题前途不明。过去老以为是理论问题不清楚,并挖空心思找理论方面的原因。我曾经赞同这样的的观点,系统的结构或者配置很少能自显自明(self-evident) (Bertalanffy,L.1973),这个断言往前走一步,便是:系统的结构或者配置不能自我作证,不能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所以,一个语言研究人员必须同时对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深入研究(将两张皮合成一张皮),才能产出真正有所发现的成果。这是因为,一个运行起来的系统不可能怀疑自己,不可能对自己进行价值判断。现在看来,即使是原因找对头了,也未必能解决问题。不少教师认为,又要学外语,又要学汉语,又要两者精通,哪来这么多时间?哪来这么多精力?有无时间与精力是一回事,更重要的事是,愿意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

3.外语教学 投入多,收效少 的问题久拖不决。除教学纲目不当、评价体系有问题、教学方法上还未找到科学的、优化的方案以外,不少教师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花在外语市场上挣钱也是一个原因。一个教师,除了六节正式课以外,还上十几节到二十几节的挣钱课(广东叫 炒更 ),试问,还有精力备课、辅导、改作业、研究教学效果、研究语言理论吗?有人反问:不挣钱拿什么买房子?事实上,买下了房子的教师,仍然把心思与精力花在挣钱、做生意、炒股及其他赚钱事上。若说这还不是教师人格被物质异化,恐怕不能令人信服。

三、轻视非功利的语言理论

国家重视功利性的理论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国计民生需要。问题在于轻视非功利性的理论就不正常了。最令人伤心的是我们教授轻视理论,质问搞那些抽象的理论,对专业对经济建设有什么用途。我曾这样反问了三个问题:

1.Howwillthefuturityregardus?后人怎么看我们?后人又记住我们什么?后人绝不会记住某某某生前是什么职称,在学会里坐第几把交椅,开会上了主席台没有。后人能记住的只是他有什么不同于前人的理论,他提出了什么概念,他发现了什么范畴与思维模式。什么是学术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新概念与新范畴,形成新的系统,就是高层次的、成功的学术研究。在学术界(不包括技术界),如果没有独创的理论,没有独创的概念,没有独创的范畴,后人就根本不会知道有某某这样一个人。不要说一百年、两百年以后,人一死,就会将生前有许多 虚光 的人忘得干干净净。绝对是人走茶凉。我们希望现世注意我们的浮名,事情却是相反:后人却只是记住了智者的理论与新技术。浮名短命,理论长青。

2.任何人,不要说学者了,做事都在遵循出虚入实这一规律。虚是什么?就是abstract,idea,theory。一个头脑里有了抽象概括,有了深刻理论,有了深刻思想的人,才有可能产出不凡的 实。同样一个题目,有 虚 或者有大虚 的人,出手的 实 ,就是高出一筹。学者干的事就是出虚入实的事。教授必须从事理论研究。不从事理论研究的教师,在德国不能当教授,只能当讲师。可是,我们的外语界的教师半数讨厌理论,在国际学术界还能有我们的席位吗?

外语教学法 篇三

【关键词】外语教学方法 辨析 比较

为了使外语教师能自觉主动地驾驭各种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旨在向同行们介绍一下各种教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及其评价,目的在于提高对教学法理论的认识和加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一、翻译法

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法体系是近一百年的事。中世纪,希腊语和拉丁语在欧洲盛行,拉丁语是当时欧洲文化教育、著书立说的国际语言及教会和官方语言,当时的教学方法就是翻译法。到18、19世纪,英语、法语兴起,学校开始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由于找不到新的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就自然地沿用教授希腊、拉丁语等古典语的翻译法。翻译法,也有称它为语法翻译法,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例如,老师说“apple”,学生马上说出“苹果”。

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它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它在外语教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创建了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2)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注意磨练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3)主张通过阅读外语名著学习外语,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

翻译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1)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2)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3)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阅读课文。(4)依靠母语,把翻译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译法教学的教师,不必有流畅的外语口语,一般只要按照课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用母语解释清楚所学语言的准确意思即可。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好控制,选择对学生的测试方法也比较容易。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弱点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弱,语音语调较差。虽学了大量语法规则,一旦用于实践,如写作、口头交谈,便会频频出现错误。

不难看出翻译法的缺点是:(1)未能恰当地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语法、词汇与课文的阅读教学脱节。(2)过分强调用翻译法进行教学,容易养成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3)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翻译法的优点是:(1)在外语教学里利用文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2)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学生智能的锻炼。(3)使用方便。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外语。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4)在外语教学里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对建立外语教学法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19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19世纪语音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直接法提供了语音教学的科学基础,直接法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的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因此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区别的语言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外语教学家弗里斯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批判了语法翻译法,倡导了口语法(Oral Approach),也有的教学法家称之为听说法。弗里斯,严格区别method和approach的概念。他认为method是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而approach则是指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路子和理论。由此可见,听说法或口语法是一种目的在于掌握口语的教学法体系。听说法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教材用会话形式表述,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听说法把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具有科学的依据。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和进步。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

四、视听法

视听法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视听法首先由古布里纳于1954年提出,视听法主张广泛利用幻灯、电影等电化教学设备组织听说操练,把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视听法主张听说训练必须同一定情景结合,在某一情景基础上进行,因此,这种教学法又被叫作情景法。

五、结语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有一定的规律又有相当的灵活性,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但不要完全照搬。总结我国外语教学长期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学生、适合各层次外语教学的新路子。总之,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柴宝芬。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法和直接教学法 [J].才智,2011,(24).

[2]郑声衡。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外语教学 篇四

关键词:体势语 外语教学 作用 应用

前言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流方式日益多元化和便利化,但最基本也最常用的交流工具仍然是语言,作为语言交流的辅助形式,体势语在人类的交流中往往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家挥动有力的手臂慷慨激昂的演说、不懂事的婴儿用求助的眼神看着妈妈、运动员成功后的手舞足蹈等无不强烈而清晰地表达着他们的思想。体势语(body language)是身体语言的简称,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通过体语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专门研究体语沟通的领域是身体语言学。体势语的研究近年来已推广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界也正日益受到重视。课堂教学中体态语的恰当运用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本文就课堂教学中教师体语的应用进行讨论,希望对提高外语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双边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体势语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活动,除了要使学生掌握足够的词汇、句式、语法等基本内容外,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顺利地进行交流是外语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语作为辅助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外语文化背景、影响学生在使用外语表达时的体态和神情、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外语课堂中常用的体势语包括肢体动作、姿态、目光、表情、是否接触、体距等方面。

2.体势语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是指教师通过移动四肢及躯干的不同空间位置而形成的动作姿态,它可以反映一个人当时的情绪、心态等内容,是与交流者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肢体动作会让学生对课堂气氛产生较大的影响,手势在身体运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发言者增强语言感染力,使语言简练明确。例如,摊手表示无可奈何,争执的时候通常用手指指点点。又如,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明了“V”手势,此后逐渐成了世界上广为运用的代表胜利的手势语。每当人们在为一件事努力奋斗时,看到它总能增强自信心。在外语教学中,恰当运用手势对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教与学的默契具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在讲授相关教学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身体动作的意义和应用对学生以后更好地利用所学语言进行沟通具有较好的作用,如汉族人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而印度人、阿尔巴尼亚人则相反,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肢体动作辅助交流体现了语言的得体性和现实性。

2.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实现精细沟通的身体语言途径。同目光一样,表情可以有效地表达肯定或否定、接纳与拒绝、积极与消极,强烈与轻微等各种维度的情感。这里,不妨以鲁迅先生《故乡》中的两小段文字来说明。小说中的杨二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我们可以从“鄙夷”、“嗤笑”及“冷笑”看到老年杨二嫂的刻薄与尖酸,强烈地表达了角色的感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配以适当的面部表情会为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理解产生极大的帮助。例如,一位外籍教师在给学生讲到crab一词时,他竖起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模仿螃蟹横着走路的动作,同时全身有节奏地颤动着,引起全班学生开怀大笑,不仅对crab一词终身难忘,而且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外语教师适时地通过生动的表情调节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3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心理学家爱尔施等人发现,目光接触是最为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许多其他身体语言沟通,也常常与目光接触有关。如一个人斜靠在墙上,在没有目光接触时,这个姿势可能意味着休息,而如果与某一个特定的人保持某种目光接触,可能意味着轻视对方。我们可以从已故的台湾女作家三毛《我的少年》一文中得到一点启示:“初二的时候,由于我的数学学不好,老师上课看我时,眼光非常冷淡。我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哪个老师喜欢我多一点,我的那门功课就会特别好。数学老师的那种冷淡,使我的数学成绩始终好不起来。每次她上课我就头昏脑胀,什么也听不进去,因为我感到她的眼睛像小刀子一样随时会飞来杀我。”相反,当一位教师面带微笑,带着一种真挚热情的目光走上讲台时,学生自然会觉得这节课将会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当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老师那赞赏和鼓励的目光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见解是那么的正确和深刻,从而增强了信心。总起来说,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应做到勿倦、勿呆、勿傲、勿冷、勿凶,多一些真挚和热情、信任和鼓励,并经常环顾,不要冷落后进生。

2.4体距与触摸

一节课始终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会让学生觉得这位教师过于严肃,不易亲近。为什么呢?据研究,人的体距主要分四种类别,一是亲密距离,大约在45cm左右,第二种是私人间的距离,45cm-80cm,第三种是社交距离,1.3m-2m,第四种是公共距离,2m以上。体距的不同会让交流者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外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与学生合适的体距。据调查,有71%的学生喜欢教师以动态进行教学,其中有52%的学生认为教师应以讲台为中心,根据需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只有4%的学生希望教师一直在讲台后面不动。因此,教师在讲课中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时地走下讲台,边讲边在学生中走来走去,则会完全改变严肃、疏远的感觉,如果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回答结束后拍拍他的肩膀请他坐下,相信这位学生会觉得此刻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整个课堂会成为一个融洽的整体,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值得注意的是,体势语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得当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课堂气氛,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作用。然而它毕竟只是语言的辅助手段,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应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体距等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一味强求,矫揉造作只能适得其反,自毁形象。因此,通过深入学习外语文化背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体势语的意义才能够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陈晨。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J].外语教学,2007年第32期,253.

外语教学法 篇五

现代外语教学是从十七世纪后才开始的,西欧几个主要国家的民族语言和文字是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后才基本定型的,成为欧洲的所谓“现代语言”(Modern Languages),如英语、法语、德语等。于是产生了现代语言教学,以区别以前的古典语言(如希腊语和拉丁语)教学。现代外语教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发展,促使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化,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不同,便产生了多种教学方法。

二、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思想的演变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法思想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1)十九世纪末以前在西欧,十九世纪末以前的外语教学,翻译法占统治地位。漫长的中世纪,拉丁语始终是欧洲唯一的标准语言和文字。拉丁语教学以背诵语法和范文为其特点。十七世纪德国教育家WolfgangRatichius最早提出了外语教学依靠本族语的原则,主张上课时先用本族语讲解大意,然后对外语进行词汇、语法分析和母语对比。十七、十八世纪的外语教学法家遵循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语言,各种语言基本都是相同的,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这一观点,把本族语逐词译成外语,或把外语逐词译成本族语的原则作为外语教学法的基础,这就为翻译法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

(2)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十九世纪末欧洲出现的外语教学改革浪潮,其争论焦点是解决外语教学教什么(what to teach)的问题。例如,是把教口语放在首位还是把书面语放在首位?要不要教语法?教外语要不要通过与母语的对比翻译等。这一时期语言科学已从书面文献的研究转向注意到活的语言,这个时期强调口语教学,即主张直接法的人都把语音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外语教学以听说法最为盛行。它实际上是在直接法,特别在Palmer的口语教学法体系基础上,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相结合而形成的。教学初期以句型操练为主,避开书面材料,尽量从听入手,听说领先。这一时期需要解决怎么教(How toteach)的问题。关于这一时期听说法的教学思想,可以用美国普林士敦大学教授Moulton在他的着作《欧美语言学动向》(Trends in Europeanand American Lingus-tics, 1961)一书中提出的五点听说法原则来表述: 1.语言是说的话,不是写下来的文字; 2.语言是一套习惯; 3.教语言本身,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 4.语言是使用这种语言国家的人实际所说的话,而不是某个人认为他们应该怎么说的话。

(4)七十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思想,主要解决教学对象的问题(Whom to teach)。即强调外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因素起着很大作用,强调了解学生的重要性。外语教学不能就方法而谈方法,教学方法的概念应该扩大到对教学大纲和学生如何学的研究上去。教学思想的变化重心转移到研究学习者的问题。

三、中国外语教学对翻译法的认识

(一)翻译法(theTranslationMethod)的优势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深远,至今“仍然方兴未艾,大量使用而且相当成功”(朱纯, 1994: 64)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学者麦丁格(JohannValentinMEidinger)和费克(Johann Christian Fick)。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机械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二)翻译法(theTranslationMethod)的局限性

在中国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尽管翻译法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指责,但直到今天,在某些学校外语课上使用翻译法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在教师英语水平不高,缺乏专业训练的一些学校更是如此。根据当代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看来,翻译法存在不少缺点,因此,也是比较落后的。它的缺点是: 1.忽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学生口语能力得不到培养; 2.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这样容易养成学生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过分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语法讲解从定义出发,根据定义给例句,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的语法规则却不能运用; 4.学习的语言材料都是一些文学作品片断,词汇陌生,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5.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不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语

外语教学 篇六

关键词 外来词 对外汉语教学 造词法 意译词 音节语素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Loanwords of Foreign Chinese Teaching

GAO Yan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foreig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Loanwords from foreign or domestic means other ethnic languages or even the soundtrack justice even-belt justice absorb over words. This article from sources and foreign coinage law term perspectives are analyzed and pointed out the syllables of the same word in different morpheme translation and other phenomena, and a variety of teaching situation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Key words loanwords; foreign Chinese studies; coinage law; paraphrase the words; syllable morpheme

外来词是指从外国或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连音带义或连形带义吸收过来的词,也叫音译词、借词。汉语从两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及至唐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借入了大量的外来词。

来自匈奴的外来词:骆驼 琵琶 ;来自西域的外来词:葡萄 玻璃 石榴 ;来自梵语的佛教外来词:佛、塔、刹那、袈裟;来自蒙语的外来词:站(车站)、马头琴;来自满语的外来词:萨其马 ;来自藏语的外来词:喇嘛、糌粑、哈达;来自英语的外来词:沙发、咖啡、克隆、托福、马达、基因 ;来自法语的外来词:模特、沙龙、卡介苗;来自俄语的外来词:布尔什维克、杜马、布拉吉;来自德语的外来词:纳粹;来自阿拉伯语的外来词:木乃伊;

关于汉语外来词的范围,应该明确外来概念词不是外来词。外来概念词是受到外来概念影响,用汉语固有的语素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出来的词,包括以下几类:

(1)类比词。将域外事物与本土事物加以比照,意译时冠以外域的标记“胡”、“番”、“旗”、“洋”、“海”等,如:

胡~:胡椒、胡瓜、胡麻、胡琴、胡桃、胡杨;番~:番茄、番薯、番瓜、番客、番菜、番椒;旗~:旗袍、旗民、旗人、旗妇、旗官 、旗兵;洋~:洋枪、洋油、洋火、洋行、洋烟、洋人;海~:海棠、海枣。

(2)意译词(括号内为早期音译形式,后被意译替代。)

电话(德律风)—telephone;灵感(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科学(赛因斯)—science;民主(德谟克拉西)—democracy;青霉素(盘尼西林)—penicillin;资产阶级(布尔乔亚)—bourgeois。

(3)仿译词。将源出形式按意义分成几个部分,用汉语语素对译,结构关系不变。

蓝牙—blue tooth;热狗—hot dog;超人—superman;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超市—supermarket;软件—soft ware;冷战 —cold war;绿卡—green card;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 蜜月—honeymoon;禽流感—bird flu;瓶颈—bottleneck;空难—air disaster;热钱—hot money;快餐—fast food;第一夫人—first lady;白宫—The White House;牛市—bull market;马力—horsepower;常识—common knowledge;千年虫—millennium bug;黑马—dark horse。

外来词有各种不同的造词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外来词的小类,但不管哪一类,建议教学时都要给出外来词所对应的外语词,这对学习者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这些外语词往往是世界范围内通行的国际词,“知名度”高。同时,针对不同的小类,做相应不同的处理。

(1)纯粹音译。将外语词的读音用汉语近似地标写出来,如:扑克—poker;咖啡—coffee;模特儿—model;克隆—clone;歇斯底里—hysteria;秀—show;酷—cool;沙发—sofa。

对于此种类型,要提醒学习者书写形式及其排列顺序的不可变性,除了强化记忆别无良方。

(2)半音译半意译。将外语词分作两部分,一部分音译,一部分意译,如:剑桥—Cambridge冰淇淋—ice cream新西兰—New Zealand华尔街—Wall Street。

此种类型有了理据成分,即意译的部分,为识记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3)音译加注。将外语词音译后,另加上一个表示意义类属的成分,如:啤酒—beer;酒吧—bar;艾滋病—AIDS;加农炮—cannon;来复枪—rifle。

此种类型尽管也含有表义成分,但与上述种类不同:该种类型的表义成分是后加上去的,外语词中无对应形式。

(4)音意兼译。音译的同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意义。

基因—gene;休克—shock;苦力—coolie;声呐—sonar;芒果—mango;引得—index;引擎—engine;香波—shampoo;乌托邦—Utopia;可乐—Cola;绷带—bandage;托福—TOEFL;爱斯不难读(世界语)—Esperanto。

此种类型含有更多的表义成分,兼顾语音和词义与外语词的双重对应,是汉化程度最高的类型,但与词义未必完全切合,通过联想可建立起意义上的关联。

(5)借形。所谓借形,意即从书写形式上借用。从大的方面说,借形词包括以下两种:

①拉丁字母借形词。将拉丁字母书写的词原封不动借用过来,或加上汉语成分,如:CEO;DNA;APEC;BBC;WTO;TV UFO;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扫描;B超;IP卡。

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汉语拼音缩写的缩略词不是外来词,因为它所从出的原形是汉语固有词语,如“GB”是“guojia biaozhun(国家标准)”的拼写缩略,RMB是“renminbi(人民币)”的拼写缩略,HSK是“Hanyu Shuiping Kaoshi(汉语水平考试)”的拼写缩略,等等。

此种类型,学习者大多比较了解,即使不清楚,教学者可将字母借形词的原初形式呈现出来,稍作解释,学习者即可领会。

②日文汉字借形词。将日语汉字书写形式的词借用过来的外来词,如:革命、文明、具体、宪法、乐观、演绎、景气、金融、引渡、干部、取缔、客观、积极。两种借形词的区别在于拉丁字母借形词,借形借义又借音;日文汉字借形词,借形借义不借音。

此种类型的借形词,形式上与汉语固有词几乎无法分辨。其中部分词的构词法较难分析,可整体化教学,不进行内部结构的分析,作简化处理。

有些外来词在汉语中深入发展,使用频率高,往往以首音节替代整词,从而实现了语素化,与汉语固有成分融合构成新词。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地名音节语素化,如以“英”代替英国,以“美”代替“美国”,“中美”、“英美”一类的说法很常见。②人名音节语素化,如“习奥会”中“奥”代替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③普通名词音节语素化,如“大巴”、“中巴”,“面的”、“打的”中的“巴”和“的”分别是外来词“巴士”和“的士”的语素化。④双音节外来计量单位词语素化,如 “欧”是“欧姆”的语素化,“伏”是“伏特”的语素化,“安”是“安培”的语素化。

外来语素在词中的作用同于固有语素,所构之词不难理解,也不难解释。外来单音节语素是外来词汉化的高级形态,与汉语固有语素可构成系列合成词,构词能力强,因此教学时可进行组词练习,有利于词汇量的扩大。

关于外来词,同词不同译的现象值得关注,主要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1)一个外族词在汉语中有音译和意译两种形式,这又有两种情况:①音译和意译完全同义,为等义词关系,如“guitar”音译为“吉他”,意译为“六弦琴”,两者等义;“vitamin”音译为“维他命”,意译为“维生素”,两者等义;“SARS”音译为“萨斯”,意译为“非典”,两者等义,等等。②音译和意译不构成等义关系,两者在词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如“modern”音译为“摩登”,义为“式样合乎时兴的,时髦”;意译为“现代”,而“现代”指“现在这个时代”。又如“motor”音译为“马达”,义为“电动机”,意译为“装有内燃发动机的两轮车或三轮车。也叫摩托车”;又如“romantic”音译为“罗曼蒂克”,为形容词,意思是“浪漫的”;意译为“浪漫”,而“浪漫”除了具有与“罗曼蒂克”相同的意义以外,还另有他义:“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常指男女关系而言)”,等等。

这种一词音译、意译并存的现象,教学时可向学习者加以说明。

(2)同一外族词的汉语音译书写形式不同,有的是早期译写在形成规范之前的各种形式,如“Karl·Marx”曾被译写成“麦喀士”、“马陆科斯”、“马尔克”、“马可思”、“马尔格时”、“马克斯”、“马克思”,经过24年才统一为“马克思”。有的是当下仍有不同的译写形式,如“chocolate”一般译写为“巧克力”,但偶有写成“朱古力”的;“ice cream”一般译写为“冰淇淋”,但也偶有写成“冰激凌”的,等等。此种情况一般不必向学习者介绍。

(3)同一外族词港台与大陆译名不同,如“laser”在大陆意译为“激光”,在台湾音译作“镭射”;“New Zealand”在大陆译作“新西兰”,在台湾音译为“纽西兰”;巴勒斯坦前领袖“Arafat”,大陆译为“阿拉法特”,台湾译作“阿拉法”;美国前总统Ronald Reagan大陆译为“里根”,台湾则译作“雷根”,香港译为“列根”;另一位美国前总统Bush大陆译为“布什”,台湾译为“布希”,香港译为“布殊”;现任美国总统Barack Obama,大陆译为“奥巴马”,台湾译作“欧巴马”。

此种情况针对那些对港台译名有所了解的学习者可加以比较说明,使其明白这是汉语不同社区的外来词异名同指现象。

参考文献

[1] 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外语教学 篇七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本质应用

语言学是全新的学科。平时教学过程当中,要为学生做好提纲、复习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制定出对于学习外语的新方法,用准确且有效的方法检查教学活动的结果,这是应用语言学的中心内容。而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结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去研究外语教学,去研究应用语言学。

一、我国学习外语的现状

自从新世纪以来,外语从小学生就开始学起,尤其是英语,英语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国很早就认识到这一重要性,所以从小就培养学生学习外语。可是对于自己不了解的语言来说,学习英语对于一些学生造成了困难,其中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甚至极个别的同学以学不好外语为荣。由此可见,我们的老师更加要提高学习外语的重视程度,不然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学习英语,在成绩不好的时候也不会反思自己身上的原因,从而使成绩越来越差。其实,与我们的母语相比,英语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不是那么的复杂。作为全世界最难学习的汉语来说,我国人民没有一个学不好、说不好的,可见我们学生是有学习好外语的资质的,只是这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的不懈努力,要制定好相关的学习外语计划,提升学生们的兴趣,这在现阶段来说真是非常的重要。而在我们的高校,一部分学生往往可以考到很高的分数,但是口语表达就非常的差,说出来的英语外国人不明白什么意思,可见要想学好外语也是需要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了解他们口语和正式语之间的区别,所以这对于我们老师的考验也是非常的大。老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不然外语教学的效率提不上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二、应用语言学的涵义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说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应用语言学勇于和传统的语言文学做挑战,而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分支之一。运用语言学的知识来解决其他领域所遇到的问题是由库尔德内提出的“应用语言学”最初的概念,但是最后形成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了狭义和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作为本民族以及第二语言教学所做出的研究,是对于语言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不是相当于数学、物理这种学科的应用科学;而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所有关于语言的问题所做出的研究,所以在外语教学上,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狭义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应用语言学是怎么帮助到外语教学的呢?一篇文章是由词语、句子、格式构成的,人类进行的各种语言活动,其目的都是要进行更好的语言交流,而在我们新时期的外语教学当中,势必是要运用到应用语言学的,应用语言学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的基础,这正是我们现代外学习当中所需要的。

三、外语教学引入应用语言学对教学的影响

1.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英语的听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体的构造有差别生活的环境,每个国家的国情等因素,学生不能真正的听清楚外国人的发腔,使得一些短语和句子链接起来就不明白什么意思了,虽然汉语和英语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但是如果我们注意方式方法的话,那对于我们的英语的提高是有很大的提升的,大部分学生由于惯性思维,很容易就把听到的英语句子混淆,使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意思,从而使英语题目做错,如果很好地掌握听力的话,是离不开应用语言学的介入的,可以很好地帮助到学生听力的提高。2.对英语口语的影响。在英语学习的当中,口语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学生旺旺可以考的很高的分数,但是一遇到口语就不行了,这是一部分考的高分的学生的苦恼,很多的学生不敢开口讲话,就是会听,会写,但是不能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学习经历都放在考取高分数上面,而忽略了口语的表达,而我们不仅要进行英语单词的掌握,也要对语法进行掌握,更要对外国人的俗语进行掌握,他们的语言和汉语一样,有正式语和平时俗语之分,可能正式语用到的句子,俗语是不会讲的,所以这更加造就了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我们平时见面都会问“吃饭了吗”;“干吗去啊”而在英语当中就绝对不会这样的讲的,因为他们是对于自己的隐私相当注重的,他们会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从而会讨厌上你,所以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国情和别的国家是不一样所造就的,如果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课堂当中积极地培养英语的说话方式,了解国外的历史,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学习的改进。3.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在我们做英语翻译成汉语的题目时,不能只按照字面上的意思进行翻译,具体要考虑当时的情景,国外的文化进行翻译,切记不可以机械式的,一字一句的进行翻译,要进行自己主观形态和外国人的说话方式等情况具体的考虑的,如果只是翻译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意思的话,会造成翻译出来的文字,不通顺,不知道表达了什么意思,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要结合外国的文化,场景进行合理的翻译,其实如果想要真正的翻译好,那也是相当困难的,这离不开我们平时的多读多看,由上述可见,应用语言学对于外语翻译来讲产生的重大影响。4.对作文的影响。一般我们做英语试卷的时候,最后一题就是要写上一篇上好的文章的,而在写作文时是对上述这几点事项综合的考量,如果明白了上述说的事情,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不仅通顺而且用词优美,充满内涵,这是取得高分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法的运用,并且要在语言表达习惯和应用习惯的基础上,把外国的文化融入进去,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其中的表达方式,那么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说文化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法习惯,使学生可以更好更快的掌握外语文化。

四、应用语言学在在外语教学当中的运用

应用语言学在我国外语教学当中刚刚是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还是占据了主流教学方式,在我国英语教学当中,面临了学生多,教师少,基础设备跟不上等问题,使得在探索应用语言学的过程当中,只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不能符合自己国家,自己学校的情况,对于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是不利的,而我们要加强语言学的逐步运用是要靠着我们老师的不断指引的。在一篇外语课文中,确定是否是符合我们平时写作的要求,可以运用应用语言学进行分析,为了提高我们学生的辨别能力,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加入一些富有挑战的词汇,使得学生运用应用语言学来找出哪里不正确,通过该课程不仅可以使老师的水平越来越高,还可以让学生逐步的提升学习能力,增加他们学习思考的兴趣,这对于我们教师平时的教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对学生提高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五、应用语言学导入外语教学当中具体的分析

1.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作为应用语言学导入的重心,要注重学生的想法,并且要确保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具体的设计不同的方案,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有爱的学习环境当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注重外语的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们的效率,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并且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的提升,毕竟兴趣是做好所有事情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势必要提升起学生的兴趣,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英语语言学的实践,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达到我们提升学习成绩的目的。2.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首先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规模,一只年轻的队伍会更加的有冲劲,会勇于去进行改革,接受新鲜的事物,教师要在实践当中把应用语言学渗透进我们的外语课程当中,从而培养我们学生的综合能力,再有我们的教育部门也要对外语教学提高起重视程度,加强外语老师的培训工作,对老师进行必要的考核,从而可以创建一只优秀的教师部队。采取实践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应用语言学的方法上,提高自身的外语能力,要积极鼓励学生投入到各项开展的活动当中,从而对学会的语言应用能力带来训练,给学生更加丰富的文化教学,使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体会到应用语言学给他们带来的改变,从而推动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