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最后一分钟》的教学反思优秀7篇8-1-18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7篇《最后一分钟》的教学反思,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一

《最后一分钟》的教学反思优秀7篇8-1-18

《最后姿势》评课稿

《最后姿势》评课稿1

听了陈老师所教学的《最后的姿势》一课,我的收获很多。陈老师教学风格沉稳,胸有成竹,课堂重点突出,收放自如,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她的课堂上没有华丽的语言,学生们得到的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课文中有三处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陈老师不但让学生勾画出,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关键词句的朗读、想象、体验,唤醒了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画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地震的突如其来和可怕。有效的情境创设,训练了学生读中想象的能力,使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大爱无私的形象更加清晰、高大。

<>本节课陈老师重点在对学生进行侧面描写烘托的指导上。又通过两篇文章的训练阅读,再次感受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品质的'作用。

<>通过反复朗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让学生不但将谭老师的形象与精神印在心中,而且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航向。

《最后姿势》评课稿2

昨天参加了学校六年级同课异构活动课,六年级的郭老师与麦老师上的《最后的姿势》,让我看到了两位不同风格的老师的教学风采。

两位教师都能认真地研读教材,认真地备课,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两位教师都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一张张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烘托出了地震的可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灾难的无情,凸显了人间的真情,谭老师的大爱无私。两位教师都注重朗读,通过朗读重点语句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麦老师注重学生个体的朗读感悟,而郭老师则注重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两位老师都能运用自身的语言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都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同一堂课,同一个教学内容,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教材处理,折射的是教师本人的教学风采。

针于这两堂课我有两点思考:1、为什么不同的班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的语气、语调差异这么大。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从哪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应怎样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应怎样引导学生才能形成自身良好的语感?2、这课书让我们感受到了谭老师舍身救人的高尚品质,我们敬佩他、怀念他,逝者已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能否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身边为了学生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能否引导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我们的老师,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呢?

《最后姿势》评课稿3

按照学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担了对张老师执教的《最后的姿势》的评课任务。

首先,我在听课之前解读了教材。《最后的姿势》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xxxx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在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思考很多:

<>

张老师大胆尝试,长文短教,紧紧围绕“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组织教学,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

1.情境创设到位,奠定了课堂的感情基调。

课前的真心话大冒险让学生说出真实的反应及选择。面对危险时,我们必然会做出选择,这时的选择也许不理性,也许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体现。看似不经意的游戏为学生理解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做了情感铺垫。而后播放地震视频,将学生带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围中去,已深深触动了学生的神经。这比老师任何语言都具有表现力。

2.品词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中,张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进行圈点批注。抓环境描写,抓侧面烘托,引导学生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人格,深刻领悟“最后的姿势”对“爱与责任”的生动诠释。

3.读写结合,大量阅读,落实“语文主题学习”。

紧紧承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接着又进行拓展阅读《懒爸爸》《顶碗少年》,领会侧面描写的写法。最后落实读写结合——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位熟悉的人。

<>

1.语文主题学习落实“一课一得”,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思想内容(写了什么),一是表达方法(怎么写的)。但我们更侧重于思想内容,轻视了表达方法。

2.拓展内容的选择处理。拓展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拓展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一课一得”的训练点;拓展内容的选择,应与课文内容从思想内容上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便于融会贯通。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二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我把握住这几个要点进行教学设计。

说实话,选择这样一首诗歌进行公开课,是对自己的挑战。学生缺乏体验,其教学的难度,我也考虑到了。可自己教学完本课后,觉得非常不尽人意,暴露出了自己准备不充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好,前松后紧,对于第四小节的处理有些简单。拓展阅读《香港回归诗歌》已经没有时间来处理。课后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导入新课时,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看来采取的方式不好,应该用歌曲或是其他的,这是自己的失误。学生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朗读的指导,我几乎没有做,我觉着学生可以体会到,我不想统一一个模式,读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学生自己读的较多,但是展示的机会较少,主要是自己感觉时间紧张。总之,自己的教学仍有不少弱点,以后要注意。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三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最后教学反思 篇四

中午午休随意地翻了翻微信朋友圈,想看看朋友的近况,突然,我惊诧了,我看到了大学同学的学生思考记录,她在昆山也教六年级,现在也在上同样的一篇课文《最后的姿势》,他们在探讨这篇课文的真假,竟然是假的?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随即我就发信息问她为什么回想到这篇课文是伪造的,意义又是什么?她告诉语文课上的道德渗透也很必要,她们学校现在就在搞这个活动,让道德感走进课堂。

我回顾了我这篇这课文的流程和重难点,我非常中规中矩的。带着孩子们找到听反复朗读了环境描写的句子,同学们也说出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接着进一步走进谭老师,抓住正侧面描写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品质,一步不差的紧随考试的要点,这节课,我也能感受到学生对谭千秋老师的敬佩之情,师生互动很成功,我以为很成功了。但没想到,看完大学同学的记录后,我忽然发现原来忽略了那么多。忽略的她所说的道德渗透,忽略了孩子对书本质问的勇气,忽略了他们敢想敢猜测的好奇心。

利用下午的午辅导,我又继续了第三课时,给他们讲讲那些捏造的但是又很感人的新闻,我找了一篇我一读就会哭的《母亲的短信》,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只要我读到“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便会眼含热泪,我轻轻地读着,然而我读到中间,我已无法坚持,便课代表代我读下去,然而结局令我诧异,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哭了,他们竟然……笑了!!怎么办,我忍痛继续讲着,我含着泪讲着爱的伟大,记者编造美丽谎言的意图。我真的不敢相信,孩子们竟然会笑!!!!我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我化解不了这种无奈。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五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接受上节上节课的教训,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视频,并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查找关于“虎门硝烟”以及《南京条约》的签定等历史知识,去过香港的同学找当时的图片。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1、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轻松驾驭。有了历史资料和写作背景的铺垫,学生课上学习兴趣浓厚,对诗歌中理解感悟轻松又有激情。特别去过香港的同学,对香港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从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能感受到。

2、以读为主,让生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读完一个小节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采用多种手段,令学生情感升华。通过交接仪式视频、中英谈判图片及历史资料,让学生感受祖国飞速发展以及民族强大的自豪,提升学生感情。

在情感升华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划,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鼓励他们背下来。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六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好处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完美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资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个性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必须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必须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潜质的培养。明白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透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潜质。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用心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构成自学潜质、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明白文章资料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情绪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明白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用心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资料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带给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搞笑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回归进行状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明白。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后教学反思 篇七

失去的东西就是值得留恋,即将离去的就是倍加可爱。且不说神圣的领土、主权,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严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单是日常的工作、学习,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往往让人追悔莫及、肝肠欲断。可通常情况是“今朝有乐今朝乐”,世人对待拥有总是抱着一种满不在乎、可有可无、随便无所谓的态度,而一旦拥有的成为既定的消逝时,才蟠然醒悟。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让我们感受那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外,我以为最切实际的一点触发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最后一课意识”。

我设计如下几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最后一课意识”:

话题是“当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时,心里想些什么?

1、要求深情读出“最后一课意识”:

语气低沉,语速缓慢,情感富有变化,声音抑扬顿挫。

2、要求真切说出“最后一课意识”:

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体说说有哪些情感?

(后悔,自责,惋惜,痛恨,尊敬,决心,学有所感的新奇与乐趣)

3、仔细揣摩探究“最后一课意识”:

文中写到小弗郎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你认为是韩麦尔先生备课仔细了,讲解细致了的原因吗?你觉得小弗郎士容易懂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什么?

4、唤醒燃起自己的“最后一课意识”:

你平时是怎样对待上课的?请实话实说。

学生自由发言后,不妨引导他们:我们真的有很多时候也这样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不过是一堂课而已,明天还不是照样上?少上多上有什么区别?先让自己轻松一下吧。平时的散漫、随意、怠惰埋下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肤浅、各项能力欠佳的恶果。其实,每一天,每一堂,都是最后一课!珍惜幸福生活,珍惜美好校园,珍惜学习机会,应从每一个最后一课开始,如果我们时刻牢记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也许,不!你就是小弗郎士!那“无趣、无味、难懂、厌学”的课都变成了亲切、可爱、难忘的最后一课!为了体验这种奇妙的成就感,我们何不在心中点燃“最后一课”的。希望明灯呢?

有名家说:“语言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存有无限丰富的人类精神资源,可以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因为,人毕竟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根据这样的理解,那么这“最后一课”也许就成了学生精神世界里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