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从流浪者到军阀首领,再到北洋政府的元首,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张作霖是个怎样的人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档案解密张作霖相关信息简介,欢迎参考阅读。
张作霖的死亡原因 篇一
1928年开始,张作霖的奉系军队就一直受到压制,形势十分严峻。就在这紧要关头,蒋介石与日本侵略者达成协议,联合冯玉祥、阎锡山还有李宗仁等一起发动北伐战争。张作霖的奉军节节败退,只能退回东北。接下来我们开始讲张作霖怎么死的,因为关于张作霖怎么死的这个问题与1928年的时代背景有着很深的联系。
张作霖退回东北后,日军驻东北的代表想要与张作霖签订在东北修建第五条铁路借钱的条约,这个条约里日军提出了条件十分苛刻,于是张作霖便没有答应。接着日军又以张宗昌刺杀日侨一事向张作霖发难,但是张作霖依然没有屈服,并狠狠地对日本代表说:“妈拉个巴子的。岂有此理!我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也不能做这种叫咱们子子孙孙抬不起头来的事情。”然后就愤然地离开了。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从中南海的火车站返回沈阳。张作霖一行人所坐的八节车厢位于整辆火车的中间。专车到达山海关之后,吴俊升代表东北各界前来迎接张作霖,于是也进入了这辆火车。6月4日,专车到达了皇姑屯站,外面有张景惠、刘尚清等人在外迎接。于是张作霖让张景惠也做专车回沈阳。因此在皇姑屯站的时候,那八节车厢就只有张作霖、张景惠、吴俊升和温守善。
当这辆车开到三洞桥时,忽然一声巨响“轰隆”,飞沙走石,整个车厢都被炸碎了。吴俊升当场死亡,张作霖只是喉咙处有一个窟窿,人还没有死。于是马上被抬到汽车上,-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 火速赶往沈阳进行医治。回到小青楼不久后,张作霖就因抢救无效去世了。事后查明,这火车上的炸药就是日本人放的,想要将阻碍他们的张作霖除掉。
历史上真实的张作霖 篇二
张作霖是北洋军阀时期奉系军阀的首领,也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对张作霖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
在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少帅》中,孙亮扮演的张作霖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身形瘦小,但是一口流利的东北普通话说起话来却是气势十足,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霸气,让手下敬畏不已。真实的张作霖也是一个很有气势的军人,一般能找到的相片中的张作霖都是不苟言笑的,再加上其清秀的面貌,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一丝不苟忧国忧民的丞相角色。但事实上张作霖有东北人的豪爽,对待朋友性格非常好,平常也是笑脸迎人,而忧国忧民这一点有是有,但不是最主要的。
从小饱受贫寒之苦的张作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便在一个土匪头子那入了伙,他之后在军事上的野性也是受到这段绿林经历的影响,对待敌人绝对是凶残之至,而对待朋友又是绝对的义薄云天,即使自己的结拜兄弟想要反了自己,他也是不计前嫌尽己所能得想要和他们冰释前嫌。而在张作霖得势后,他最先想到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和兄弟们,可以说,在背后推动张作霖野心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和兄弟们了,国家和人民遭受怎样的压迫倒是其次,他最想要的是自己不被压迫。
真实的张作霖不能说是民族英雄,虽然他的行为是为统一祖国大业做了铺垫,但这也是他在为自己做打算的同时为国家带来的一些甜头,张作霖最看重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张作霖的生平简介 篇三
张作霖,字雨亭,1875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888年,张作霖的父亲被赌徒打死,张作霖与兄长一起报仇,失手枪杀了人,其兄长被逮捕,张作霖则和母亲、妹妹外逃,此后一直流落在外,1894年,投身中日甲午战争。
张作霖从战场上回来后,成为土匪,势力壮大被清朝招安,协助清朝剿灭杜立三,从此名声大噪。1911年,武昌起义,带兵镇压革命党人,因镇压有功被封为外练兵大臣,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张作霖于1915年,被招入京,袁世凯称帝,张作霖被封为奉天督军。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又授予张作霖奉天督军兼省长,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五四运动爆发,号称“东北王”,是曹锟与段祺瑞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时帮助曹锟对抗段祺瑞。但1923年,直奉战争失败后,宣布东北三省独立,1924年张作霖再次与直系军阀曹锟一战,胜利后,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
1925年,是张作霖势力的顶峰期,次年张作霖被十五省推为总司令。1927年,张作霖为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行使民国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多次拒绝和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1928年因战事不利,张作霖打算退守东北,在返回的途中遭日军预埋的炸弹炸成重伤,当日身亡,享年53岁。
对张作霖的评价也有两面,一方认为张作霖是民族英雄,另一方则说他是卖国求荣的大军阀,两种评价都没有离开他和日本的关系,张作霖作为一个位居东北三省的军阀不可避免的和日军发生关系,那我们该如何客观的去看待张作霖呢?
张作霖作为军阀首领,他是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我们不得不得佩服张作霖统治时,东北三省的经济快速的发展。张作霖作为边疆的军阀,身处日本和苏联两大强国之间,竭力的周旋,其实也是一种本事。张作霖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条件下,满足日本的要求并不是张作霖的本意,他是一种权衡,是一种两者权衡取其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