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桃花源记 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5篇)5-13-66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是可爱的小编Waner为大伙儿找到的《桃花源记》教案(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桃花源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教学难点:

1.透过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了解文言词语,尤其是本课中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七年级时学过的《饮酒》这首诗歌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歌背一遍。

师生齐背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师:好,那还记得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吗?

生:陶渊明……

师:对,陶渊明,哪个朝代的人呢?

生:东晋。

师: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诗人。相传陶渊明在40多岁时在朋友的劝告和帮助下,曾第二次担任彭泽县令,在他上任81天时,刚好郡里的一个督邮下来视察工作,这个督邮是一个极度贪婪的家伙,他经常以视察作为借口,要下面的县令给他送礼,如果有谁不送或者送的不够的话,他就会栽赃陷害这个县令。有属下对陶渊明建议要他“束带迎之”,也就是要穿戴的整整齐齐的,准备一份厚礼去参见这个督邮。没想到陶渊明一听居然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就挂冠而去,辞职回家了,从此以后,他再没有出来做官,一边读书,一边耕作,过着清贫的日子。人们都感慨于陶渊明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精神,尤其是后世的知识分子,更是将这种精神奉为道德行为的楷模,成为千古佳话。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请大家打开课文25课,把这篇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课文)

二、赏析内容

师:先来看课文的题目“桃花源记”,大家说说看“源”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源头/水的源头……

师:“源”指水流起头的地方或者事物的来源,读过课文我们就知道,课文中的“源”很明显是指水流起头的地方。那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大家能否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生:(讲述一个渔人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一个渔人捕鱼时无意间闯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受到了桃花源村民的热情款待。出了桃花源后,想带其他人重新去寻找桃花源,却再也找不着了。

师:好,复述课文的故事要简要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及结果。那大家能否说说看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开头第一段。

师:哦,仅仅是开头第一段吗?开头第一段结束时渔人就发现了桃花源吗?

生:还没有发现。直到第二段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才发现了桃花源。

师:对了,第一段只是说渔人对发现的情况感到奇怪,想要去探索一下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起了好奇心,还没有发现桃花源。直到第二部分的“豁然开朗”才可以说真正发现了桃花源。那请大家把渔人发现桃花源这部分内容齐读一下。

生:(齐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师:好,渔人发现了桃花源,那他所见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对,大家很聪明,马上就从课文中找到了。但文言句子听起来有些拗口,大家能否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渔人眼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

生:房屋布局严整、环境优美、勤劳善良、衣着独特、悠闲舒适……

师:很好,从大家刚才所说的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非常清幽、闲适而且环境优美的地方。文中哪一句指出了桃花源里的人与渔人所在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呢?

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哦,对了,“悉如外人”一句道出了桃花源里的人与渔人所在世界是不同的。那这句中的“外人”一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外面世界的人/桃花源外面的人/东晋朝代以外的人……

师:“外人”在这里应该要从渔人的角度来理解,指桃花源里的人都不同于渔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那对于渔人来说,他是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对于桃花源里的人来说,渔人的到来就像是一个外星人一样。那对于渔人的到来,他们有什么反应呢?

生:大吃一惊/感到非常吃惊……

师: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见渔人,乃大惊……

师:对,一个“惊”字写出了桃花源里的人对渔人到来感到非常吃惊的态度。那吃惊过后,他们又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呢?把他捉起来还是用扫把赶出去呢?

生:都不是,是热情的招待渔人。

师:哦,大家认为都不是,说是热情的招待。那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热情的招待呢?

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对,“设酒杀鸡”可看出渔人得到了桃花源里的人热情的招待。从中也可看出桃花源里的人还具有怎样的品格呀?

生:善良、好客、热情……

师:对,很好客,很热情。对于一个陌生人都能热情招待,可以看出来他们是多么好客。一番盛情款待后,渔人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的交谈起来了。我想问一下同学们,桃花源里的人可能是穿着哪个朝代的衣服,以哪个朝代的礼节来跟渔人交谈呢?大家知道吗?

生:……/穿着秦朝的衣服,用秦朝以前的礼节跟渔人交谈。

师:哦,有同学说穿的是秦朝以前的衣服,行的可能是秦朝以前的礼节,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又没有告诉我们。

生:文中有写到“自云先世为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师:哦,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能否说说看?(提问学生翻译这句)

生:自己说先祖为了躲避秦朝末年的战乱,率领妻子及邻里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联系了……

师:这里的“妻子”、“绝境”是什么意思呀?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一样吗?(视学生翻译情况分析这个句子)

生:不一样/……

师:对,不一样,这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的词。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女”、“绝境”指“与世隔绝的地方”。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告诉我们桃花源的由来/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会来到桃花源这个地方。

师:对了,从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为了躲避秦末的战乱才来这里的,来了之后再没有出去过。由这里可以看出,大家刚才说他们穿的可能是秦朝时候的衣服,行的可能是秦朝时候的礼节,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一段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一句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

生:可以知道桃花源里的人从来没有跟外界的人联系/一点都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师:对了,外面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朝代变迁,桃花源里的。人完全不知情,也许他们以为现在外面还是秦末那个时候呢。那面对着渔人介绍的外面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桃花源里的人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玩一玩呢?他们动心了吗?

生:不想/没有……

师:怎么说不想呀?与世隔绝了这么久,怎么会不想呢?能否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生: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哦,“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就是说桃花源里的人在渔人离开时还特意叮嘱他不要跟外面的人说这件事呀!看来桃花源的人的确不想跟外面的世界有什么联系。到这里为止,渔人在桃花源中渡过的美好的几天已经过去了。请大家把二三两段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二、三两段)

师:渔人离开了桃花源,大家想想看,如果是你来到了桃花源,你舍得离开这里吗?

生:不舍得/舍得……

师:这里环境优美,而且又舒适,人又好客,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不舍得的离开。所以渔人的想法也一样,不舍得离开这里。但他又不得不离开,那他怎么做呀?

生:在路上到处做记号。

师:哦,处处做记号,文中写到“扶向路,处处志之”,他做记号想干嘛呢?

生:再来桃花源……

师:对,他想再来桃花源,而且不只是想自己来,还想带更多的人来,他一回到州里就怎样做呢?

生:报告给太守,让太守派人跟他一起去找桃花源……

师:对,他一回到州里,可能饭都顾上吃,就马不停蹄的跑去太守府报告这件奇特的事。如果你是太守,听说自己的管辖地竟有这么一个地方,你会觉得怎样呢?

生:非常吃惊/很高兴/很好奇/立马想去找这个地方……

师:对了,大家跟太守想的一样,都可以当那时候的太守了。太守一听有这样的事,立马就派人跟渔人去找桃花源,那结果如何呢?找到了吗?

生:找不到了,他们迷路了……

师:对,他们找不到了。文中写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而且除了太守想去外,还有谁也想去呀?

生:刘子骥……

师:对,南阳刘子骥,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也想去找桃花源,结果也没找到。桃花源就这么平空消失了。渔人无意间发现了桃花源,特意做记号想再去一次却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让我们感觉桃花源里的人好像是神仙一样,见首不见尾,就像后人诗中所写的那样“窃怪当日仙人,独思渔父。遍寻此中村落,不见桃花。”

师:到这里为止,课文内容我们基本上已经有个大致的印象了。而课文最后是写别人包括渔人都再也无法找到桃花源了。那我们假设如果渔人等人顺着记号再次来到了桃花源,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一段假如渔人发现了桃花源之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请大家动笔写,看看大家谁的想象最奇特。

生:(扩写想像的内容)

三、本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内容做了分析,这篇文章的故事很神奇,除了刚才的练习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发挥想象:比如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时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渔人回到郡里时会怎样跟太守回报?如果你是桃花源里的人,听了渔人的描述之后你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篇课文有这么大的想象空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写写看,小说、戏剧等都行,这也是对文本的一种理解,一种再创造。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加深大家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大家背诵课文。剩下时间请大家齐读全文,会背诵的可以合上课本齐背一遍。

生:(齐读全文)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

五、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花林——异

进入桃花源——惊

离开桃花源——不舍

再寻桃花源——不见

《桃花源记》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

1、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

(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

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以村民的方式回答)

五、合作探究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请到文中找出根据。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六、总结全文。结合现在社会安宁的局面,适当点结束。

《桃花源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疏通了文义,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这个美妙的世外桃源,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互相通达),鸡犬相闻。

2、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3、不足(不值得)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

5、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缤纷。

提示: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2)翻译句子(提示:注意补出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

桃花源记教案 篇四

一、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笫烙泻艽蟮挠跋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3、提问并订正;

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

⑴释“韵”与“误”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d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四、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xxx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解答问题。

桃花源记教案 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先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二)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三)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五)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乐”“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