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优秀9篇】1-19-12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语录吧,语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是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语录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语录是什么样的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优秀9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校本课程范文 篇一

【关键词】 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建设;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 22-0112-03

作为基础教育新课改产物的校本课程,近年来,在以生为本、特色发展的旗帜下,可谓生机勃勃、方兴未艾。毋庸置疑,那些基于学生发展而设计的校本课程,迎合了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尊重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为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然而当下,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的确确也存在着不少的乱象和误区,背离了开设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扰乱了课程执行过程中的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仅未能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反而加重了师生的教学负担。

谈到校本课程,我们首先必须厘清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两者的关系。从课程开发的主体看,课程可以分为共性的国家课程以及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也有人认为应该还包括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课程。但地方课程如果课程使用的范围较广,就明显具备了共性特征,其实施的路径也与国家课程相似,如果地方课程使用的范围较窄,那就可以与独具个性的校本课程为伍。所以总体上讲我们也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个层级。然而具备共性特点的国家课程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呈现许多不同的特质,并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出许多新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个拓展和延伸,这一部分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可以将其划入校本课程的范畴。在课程体系中,还有一部是纯校本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并非基于国家课程,而是完全基于学生兴趣爱好、未来发展需要、社区及学校自身资源等因数,这些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包括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的一个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校本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纯校本课程两大块。

基于以上认识,在学校课程执行与开发过程中,国家课程无疑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课程,国家之所以要规定学校必须统一开设的国家课程,而且规定所占据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绝对多数比分(一般占到三分之二左右),都是经过周密而科学的考虑与论证的,所以对于国家课程,我们必须开齐开足,不折不扣加以执行。在国家课程开设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满足学生对规定知识内容学习的共性化需求之外,想方设法去进一步满足学生在这些国家规定知识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要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比如有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相当感兴趣,而且也有志于未来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开设专门的物理学方面的拓展课程,对国家课程物理学进行校本化的二度开发。因此,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做好做精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两篇大文章的前提下,才是去考虑那些对学生发展尤其是未来发展的确有好处的所谓纯校本化的课程开设。

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部分学校在课程开设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在国家课程的执行方面往往丢三落四,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面也鲜有多大作为,反而在那些纯校本化课程上下足了工夫、动足了脑筋。往往整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是十多门国家规定课程加上好几十门甚至上百门纯校本课程。这些名目繁多的纯校本课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表面上看似乎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校本课程群,不少学生反而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因为对学生来说,那些国家规定的课程有中高考的刚性要求,所以必须去学,但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对于有升学压力的学生而言,校本课程的价值功能必须首先定位于有助于国家课程的学习,因为学生只有学好这些国家课程,才能拿到进入名校、高校大门的入场券,其次才是有助于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及可持续发展,更何况那些统一规定的国家课程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校本课程的主要开发的方向应该是也必须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要在如何真正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这篇大文章方面花足工夫、下大力气。事实上中学生首选的校本课程往往也是那些校本化的国家课程。至于那些只是纯粹与学生兴趣爱好等相关的纯校本课程,可以有一些,但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负担,必须在数量上加以严格控制,而且还必须认真考量其实际的功能价值,确保对学生的成长有正面的导向作用。比如有学校开设的“沟通力的培养”、“礼仪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纯校本课程,就是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而开设的,是许多学生本身所十分欠缺的且是对其未来发展十分必须的。学校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精品化的课程,将其打造成学校的校本课程特色品牌。曾看到有一所学校,开设了一门《三字经》选修课,老师除了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外,别无其它作为。《三字经》中所宣扬的东西在现在社会全都适用吗?其中内容都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显然,如此开设《三字经》选修课程肯定是有后患的,显然是不妥当的。学校在开设课程时要分清主次,要学会“弹钢琴”,千万不能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名义下把校本课程盲目扩大,一味贪大求全,甚至认为多多益善,尤其不能不知轻重缓急,甚至出现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好坏不辨,良莠不分的现象。

论及校本课程的开设,不得不提一下与此相关联的学校特色建设和走班制的课堂组织形式。关于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系,有这么一句话可以概括:学校有什么样的校本特色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因此,不少在学校特色建设方面颇有建树的学校,如北京的SY学校、上海的JP中学等,都把自己的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为办学的特色亮点予以渲染。必须承认,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群的确是展示其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的一块金字招牌。但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刚性评价与学校特色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下,校本课程尤其是那些纯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为特色建设的一个方面能否与中高考评价体制相融相生,如何避免它们之间的相抵相克,这还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们去剖析一些先进典型学校所谓的办学经验,实际上也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破解之策。所以有学者有些过分地认为,在应试教育体制尚未真正改变的情形下,所谓学校特色建设都是作秀而已。这里,我不敢评价那些全国名校的校本课程开设究竟有没有或者有多少作秀成分,但从表面上看,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设有没有作秀成分,回答是肯定的,一定有而且真的还不小。所以,如何把校本课程的开设真正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抓出特色,抓出实效,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校本课程的课堂组织形态,就是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走班制。北京SY学校的走班制引来了无数基础教育人关注的目光,到实地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但回到自己学校依葫芦画瓢的结果往往只能是东施效颦,怎一个“乱”字了得!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我认为主要在于不少学校不具备实行走班制的一些硬件条件,比如各具特色的功能场馆和教室。具备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往往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而不同类别的校本课程对教室及场馆的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艺术类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其对场馆教室的要求就有明显区别。而且这些特色教室场馆与原来的行政班级教室是分开的,一般不要兼用,也不适合兼用。再有,投资一个功能化的特色教室与场馆所需的经费一般也不菲。试问目前有几个学校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在不具备相关硬件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推行走班制,这必然会破坏原来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混乱不堪的局面,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的不便和麻烦。我们看到,许多学校每到选修课开设的时候,学生的逃课旷课现象十分严重,整个学校乱成了一锅粥。所以,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同时,学校必须要加快与校本课程开设相匹配的有关硬件建设,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地、甚至一刀切地搞所谓的走班制,其带来的教学低效率完全可以想见。

校本课程教案 篇二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22―01

学校要凸显办学特色、充实文化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强化文化辐射力、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就要牢牢抓住在学校生态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课程建设环节,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应基于学校办学宗旨和发展愿景进行规划,并按照规划方案开展各项课程开发活动,这是课程实施的前置条件和首要步骤。本文就校本课程的规划谈几点认识。

一、校本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

1. 政策保障。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校本课程规划必须置身于国家制定的课程政策框架内,在地方课程政策的指导下开展。

2. 专业保障。课程建设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课程政策的执行者即学校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的课程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规划的适当性和专业水准,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规划时必须寻求专业支持。

二、校本课程规划的影响因素

1. 课程意识。主要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意识、学校管理团队的课程意识和教师的课程意识。

2. 课程能力,特别是教师群体和学校管理者的课程能力。学校管理团队的课程能力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能力的强弱和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的课程能力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水平。

三、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

1. 阐明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根据一定程序获得的研究成果,对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予以分析和阐明。

2. 确定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学校愿景和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指导思想的核心要素。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沉淀出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特质”。学校愿景则是“学校对于课程所形成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它既反映了学校对课程发展的认识程度,又能引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对学校课程的规划起着重要作用” 。

3. 拟定校本课程发展目标。学校教育目标是为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而具体呈现的教育意图。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包括一般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它与整个教育系统的哲学或价值观基础密切相关”。学校教育目标的落实遵循如下线路:学校教育目标―学校课程编制―年度教学计划―各学科、各活动的指导。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应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4. 确定校本课程结构。必须对拟设置的课程做出详细的规定,教师据此从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因此,课程结构的编定与设置是校本课程规划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规则。

5. 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一是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问题。二是校本课程的规范管理。校本课程一经设立,就应排进学校总的课程规划和课程结构,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体系,在课堂规范、评价等方面接受学校教务处等行政部门的督导、检查等。

三、校本课程规划的方法步骤

1. 成立组织。进行校本课程规划,必须有明确的规划工作责任主体,建立组织的目的就是要确定进行课程规划的实施者和领导者。该组织是学校中有关课程建设领域的核心组织和权威机构,承担着学校当中有关课程事物的规划、决策、协调、建议、服务等职责。

2. 现状调查。学校课程领导组织建立后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现状调查。现状调查主要包括需求调查和资源调查两部分。需求调查包括学生需求、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学校发展需求、家长期望、社区对学校功能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等内容。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学校硬件资源调查、学校软件资源调查、教师资源现状调查和社区与环境资源调查等4个维度,可根据不同维度进行分解细化,作出详实的分析报告,提出学校课程设置的可能性。

3. 综合评估。在现状调查完成之后,学校课程领导组织需要对形成的调查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综合评估是学校课程领导组织最重要、也是最具专业特征的工作,只有经过科学、严谨的综合评估,才能为校本课程规划指明方向,为课程的设置提出对策与建议。

4. 制订方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学校课程规划工作的主要目的和核心工作,是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思路的描述。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文本应对课程的实施现状、发展目标、指导思想、组织保障以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进行详细阐述和规划,并在课程的讨论、实施及反思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5. 方案的讨论与调适。校本课程规划方案需经过规定流程后方可颁布实施。课程领导组织对草稿进行讨论修订,形成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初稿,提交校务委员会审议,提交全校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最终形成正式方案。在此流程中,要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对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以满足各方需要、切合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范文 篇三

如何划分校本课程的开发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分类有许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开发主体、开发范围与开发程序这三个维度。

如果按开发主体来划分,则有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现阶段我们主要倡导教师小组、与校外合作这两种。

如果按开发范围来划分,则有单门课程、一类课程和所有课程的开发,现在我们主要倡导一类课程的开发。

如果按开发程序来划分,则因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在这几种方式中,课程开发主体的参与程度由低到高,开发的范围从小到大,开发的程度也由易到难。课程选择是参与程度最低的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只是行使了课程选择权,是从几种备择的课程中选择一种。课程改编、整合是在备择的课程中通过增减和重组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加工。课程补充、拓展是对原有课程进行补充性、拓展性的加工。课程新编是参与程度最高的校本课程开发类型,意味着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技术创生一门崭新的课程。

校本课程有哪些具体的开发形式

综上所述,开发程序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维度,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具体形式。

课程选择。主要是指在备择的几种课程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需要的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刚起步时或课程开发能力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经常采用这种适宜的方式。如当学校确定要开一门书法课,在既没有经验又没有合适的教师的情况下,看看别的学校有没有可借鉴的或类似的课程,如有,就可以移植或选用,以后再逐步建设。当然,课程选择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力,同时还要有可供选择的课程。

课程改编。主要是指学校和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它也包括某些学校引进国外的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课程改编一般涉及五个方面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修订,即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与课程资源的修订。

课程整合。主要是指按照某个重要的主题将两门及以上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一门新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可以弥补以分科为主开发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校本课程引进最新的主题元素,如可以以灾后心理辅导、汶水新城规划、奥运志愿者、太湖水污染治理等这样的主题开发跨学科或超学科的校本课程。

课程补充。主要是指对原有课程的不足而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充,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补充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如英语会话、作文写作指导等,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补充;可以是矫正性的,也可以是补救性的。

课程拓展。主要是指对原有课程的优势而进行拓展,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拓展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如数学思想、唐诗欣赏等,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拓展,如国际象棋Ⅰ、国际象棋Ⅱ等;可以是内容的广度拓宽,也可以是内容的深度加深。

校本课程范文 篇四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在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引领下,广东碧桂园学校校本体育课程独有特色。

关键词 国家课程标准 校本体育课程

自国家实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各领。广东碧桂园学校作为一所全寄宿的民办学校,资金充裕,生源充足,师资队伍强大,在体育教学改革上始终走在同行前列。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广东碧桂园学校已经创建了较完备的校本体育课程体系,并出台了《广东碧桂园学校体育课程校本化大纲(初稿)》。当初,由于国家新的课程标准刚刚颁布,新旧课程标准正处于转变期,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和编写校本化体育课程大纲及教材内容,既因经验明显不足,又因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确实具有挑战性,难度可想而知。为此,体育学科组在学校领导和学校教科所的大力协助下,迎难而上,齐心协力,认真领会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模式,深入研究国家新的课程标准精神,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局部阶段性试验,经过反复论证,确认可行,最后定案。《大纲》的出台,凝聚了学校领导的智慧和各位体育教师的大量心血,从实行校本体育课程的效果来看,无疑是成功的,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一、学校体育现状

(一)组织结构

学校领导始终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组织结构完整,由副校长监管学校体育工作,成立体艺中心,由主任负责主持全校体育工作,主任下面设体育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教研员、项目训练组长;管理制度齐全,管理措施规范;定位高,目标高,要求高,投入大。

(二)体育课程结构

我校校本体育课程的基本组成:理论层面的有《广东碧桂园学校体育课程校本化大纲(初稿)》、《广东碧桂园学校校本体育课程标准》、《广东碧桂园学校晨练指导手册》、《广东碧桂园学校小学晚上活动课程核心知识》、《广东碧桂园学校校本体育课程(篮球、游泳、排球、武术、跆拳道)评价标准》、《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细则》、《体育专业教师管理方案》等;操作层面的有:全校性的晨练、大课间体育活动、富有特色的校本体育课和国际部MYP中学体育课程、全校性学生体育兴趣特长课、校专业队训练、对外比赛、小学晚间活动、富有凝聚力的体育俱乐部、一年一次的大型体育节等。

(三)专业齐全的教师队伍,完善的硬件设施,充足的体育器材

我校寄宿学生4000多名,为了配合校本课程的开展,目前共有来自全国各地优秀体育专业教师25名,涉及篮球、排球、田径、武术、跆拳道、体操、游泳、足球、乒乓球九个专业;近几年学校投入逾千万元资金,对原有体育场馆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并新建许多场地,目前运动场地总面积约54000m?,全部场地均为PU材质:全校共21个标准篮球场,8个灯光篮球场,篮板总数93块;13个排球场,其中7个灯光球场;室外灯光网球场1个;乒乓球室1个,乒乓球台26张;200米塑胶田径场1个,400米塑胶田径场1个,11人制标准人造草足球场1个,7人制标准人造草足球场2个;器械场地3块;室内25米恒温游泳池1个;室外50米标准游泳池1个;室内配有2个带电子记分系统的篮球场和排球场综合馆1个;武术和跆拳道训练室3个;学校每学期投入购买体育器材的经费均在2万元左右。正是由于有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我校校本体育课程才得以顺利实施。

二、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

(一)学生晨练和大课间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为了加强在校学生的晨练工作,体育学科组制定了《广东碧桂园学校晨练指导手册》,内容包括:晨练的作用和意义、晨练注意事项、晨练实施原则、晨练出现问题及处理、晨练的组织安排、晨练的检查评价和反馈、晨练内容总汇以及晨练游戏参考案例几大方面。并对全校教师进行晨练培训,我校每位非体育教师都能指导学生进行晨练,目前学校晨练开展得有序、有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声有色,已经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学生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球类、跳绳、健身操、武术操等,学生受益良多。

(二)校本课程开设特色突出

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我校办学优势,制定校本课程标准,精选校本项目,规范授课内容,将“游泳、篮球、排球、武术和跆拳道”列为我校校本体育课程项目,并力求办出特色,并在课时安排和教师配备上予以倾斜。我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授游泳、武术和跆拳道课程,并向社会承诺凡入读我校的学生毕业后将100%学会游泳;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增加篮球项目;从初中开始增加排球项目,所以从我校配备的篮球场和篮板数量以及排球场数量即可看出,这两大球在我校的普及程度,每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所有场地人满为患、热火朝天、斗志昂扬。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五大项目的发展,体育学科组依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广东碧桂园学校校本体育课程(篮球、游泳、排球、武术、跆拳道)评价标准》。

(三)富有创意的学生兴趣特长训练和成效显著的专业队训练

从2009年开始,我校对下午学生课外活动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规范安排,创造性地提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体育兴趣特长生训练,并纳入课表加以执行。以一学年为周期,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篮球、排球、游泳、武术、跆拳道、田径、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九大项,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进行选择,指导教师全部为专业体育教师,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同时也便于发现特长人才,有利于我校各专业队的训练和人才的培养,目前我校有上述九大专业校队,多年来在体育学科组各位专业体育教师的辛勤耕耘下,田径、篮球、游泳、武术、跆拳道、排球、乒乓球和足球等项目参加省、市、区、镇和国际联盟学校比赛,硕果累累,捧回一个又一个奖杯,享誉珠三角,这就是我校校本体育课程下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同时,学生群体体质健康水平稳步增强,运动能力大幅提高。通过我校校本体育课程的实施,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完全超过了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规定的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的要求。可以大胆地说,我校实行的体育兴趣特长课无疑又走在了同行们的前面,这正是因为我校领导具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同时凝聚了所有体育教师的集体智慧。

(四)精彩纷呈的体育节,我校一张响亮的名片

校本课程 篇五

自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以来,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正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验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拟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以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作一探讨,以期对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①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同样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会得以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提。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②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1.教师课程意识的变化

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是教师在长期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课程本质的深刻认识。教师有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教学实践形式。教师的课程意识总在无形中对课程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建国后,我国为了尽快恢复教育,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完全模仿了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大体上说,这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其教学理论体系只有关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方面,导致了我国教育体系缺乏“课程”的结构性。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广大教师课程意识淡薄。他们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对于他们来说教学就是给学生复现固定的知识,认为“课程即教材”。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要求教师从既定课程的解释者与实施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2.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获得

课程知识是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就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它的主要内容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③(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来,进而开发出更合理的课程系统。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国家本位的课程政策,因此教师不可能具有多少课程意识和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更无从谈起。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样,教师已经从国家标准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定者了。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不仅给教师创造了秀大的课程设计空间,同时,客观上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课程开发的能力。因为“只有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有关信念、教学风格,以及有关的材料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有关的技能,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④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对自己课程开发实践的反思,通过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学生的探究等,逐渐积累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3.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活动。⑤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促使教师必须打破过去僵化的、模式化的、习惯的教学方式,要求他们介入课程开发,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他人分享,与他人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而“校本课程开发”运动为教师参与意识的培养,参与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课程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广泛参与,要求教师与教师及教师与课程开发的其他参与人员密切合作。然而,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individualism)”。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的能力去处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外界之间在学术上缺乏沟通与合作,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这种特性使教师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人员、教师与课程专家的专业对话,沟通协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在合作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行动研究能力的培养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学者柯利尔和勒温首先提出行动研究,它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加以应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的探索活动。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囿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它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求教师从课程的使用者转化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从而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师为了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认识,就需要对课程开发过程不断地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就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教育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只有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理念、能力与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发展。

(三)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给学生留下自已的空间、注重差异性的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一致。

1.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除与课程研究专家、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还要参与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这就是说,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因而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以学科为中心,也不是以成人(学科专家、教师)为中心,而是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⑥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

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自由的空间也就没有发展。我国在只有单一国家课程存在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新基础课程应“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⑦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一个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可以让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它自动消失。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将来发展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个别化课程,为自己的发展开拓一片空间。

3.差异性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但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可持续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驾驭知识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注意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

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影响教师参与的因素。比如,从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来看,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还不是很强。从课程管理模式来看,学校没有分享到足够的课程决策权。从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来看,偏向于技术的取向,缺乏文化的重逢。另外,教学任务重、时间有限也是制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瓶颈,难以保证其参与的质量。如何创设有效的条件和途径,进而实现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教师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主要针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缺乏的知识与能力。它是指学校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学校为培训基地,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开展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注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行教师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时间支持

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教学变革,避免以增加教师负担的方式进行。学校应做出整体安排,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而成为教师乐意而为的一项工作。

3.学校文化建构

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这种新文化的特征应该是注重创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⑧可见,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多种因素的互动,而一个具有共同合作的学校文化则是至关重要的。

4.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只有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既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5.赋权予教师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应把教学视为专业的职业”⑨之后,教师专业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TheSecondWaveofEducation-reform)”。这“第二次浪潮”更加注重学校系统内部对教育质量的提高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通过提升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实现学校教育的改进,引起了人们对“赋权予教师(empoweringteacher)”的普遍关注,“赋权予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设专业化的学校环境,并给教师以相当的专业自,包括课程的决策权。⑩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们的课程程度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指令,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只有给教师赋权增能,肯定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实施才能成功。

总之,在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惟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取得重大突破。而教师也需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和空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教师参与新课程:理念、效果与局限[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3]任友群,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J],上海:外国教育资料,2000(5)。

[4]马云鹏,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0(4)。

[5]转引自周晓燕,“教师参与课程”合理性探析[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2(6)。

[6]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7)。

[7]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8]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研究,2001(9)。

校本课程范文 篇六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程改革,实践价值

Abstract: with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school shall establish "to the school for this" teaching research system, encourage teachers in teaching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to the school for this" for research base in school, with teachers as a main body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eachers met in the real problem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study, it is a kind of system, is also a kind of way. Through the 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goa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is is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course system, and also the need of the new course system security, but also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ffective way of learning school.

Keywords: school-based research, curriculum reform, the pract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校本教研的内涵及实践价值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新的课程体系在中小学的实施,一些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创造性实施新课程,这对于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为教学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校本教研对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途效途径。从所周知,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在专业上获得发展的土壤,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保障了教师在实践中成长的权力,为教师成长营造一种氛围,在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氛围中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交流,从而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那么,校本教研与原来的教研活动有什么关系呢?校本教研有什么特点呢?应该说校本教研并非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它是在原来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诞生的。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原来的教研活动。首先,它致力于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都是学校或教师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外部强加的。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靠学校的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校本教研的研究主体是学校的教师,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教师的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研究,是在实践中对实践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不是为了构建宏观教育理论,而是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最后,这种研究是教师全员参与的,不是个别教师研究,不是特级教师或者骨干教师的专利。新课程的顺利推进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每一个教师的热情投入,而不仅是少数骨干教师的事。这就是需要每位教师都能把校本教研看作是自己的职责,为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而主动进行教学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实践价值

随着校本教研的推进,学校的教研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出校本教研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的实践价值。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教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更趋多样化。在新课程实施前,学校教研关注教师如何“教”比较多,关注的是对教法、对备课的研究,以及教师基本功的培训,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点的落实等等。往往采用以学科组、年级组研究讨论的形式居多。在新课程实施后,教研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在形式上也打破了过去的固定模式,这说明研究内容从外部指定主题走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主题。第二,教研活动的视野和研究群体发生了变化。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发展,关注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行为跟进。教研活动的主体从单一走向集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第三,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活动效果从形式走向实质,在校本教研开展的过程中,全部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问题出发,与同伴互动交流,寻求问题实质、梳理求解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自己并获得智慧的分享。

鉴于其独特的实践价值,校本教研日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的教师反映,学校每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原来是主任、组长安排教师参加,现在主动要求上研究课的中青年教师多起来了,出现了连续上二、三节研究课,一周多个教师上教研课的现象。还有的教师反映,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后,教师在听课、评课更注重交互研讨,更关注学生的快乐程度以及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合作学习;而且,校本教研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师组织专题研讨,学习交流,进行个案研究,讲述发生在教师身边的故事,写反思日记等。校本教研的实践价值并不是它本身,而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新的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校本教研有其独特的实践价值,那么校本教研在学校中怎么实施?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呢?

(一)加强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抓校本教研校长应是第一责任人,“以校为本”的各种教学研究制度和管理制度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管理到位”三到位。要建立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研究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整合学校的教研资源;教务主任要做好校本教研的管理工作以及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资料收集、考核工作;教研组长要做好具体组织管理工作,要建立校本教研网络;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校际间相互切磋、协调、交流合作、共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提高。

校长、主任、组长要深入课堂,认真上课与听课,发现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与难题,研究问题不要脱离实际,否则空调无物。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而不研则浅,是说教师如果不搞教学研究,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就无法提高。所以,教学研究要“以校为本”面向教师、面向课堂、面向实践,为学校营造宽松和偕的教学研究环境。“要形成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办公室是教研室,教师是教研者的新理念。”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没有不好的教师,只有不好的领导,校长要带头与老师们平等探讨问题,平等交流、研讨和点评,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课改热情,激励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超越自我,使校本教研更具主动性、针对性和实验性。使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学校,研究型学校。

(二)抓校本教研,要形成反思习惯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经验十反思”,反思,顾名思义,就是反过来思考,它包含着对自己经历的回顾,对已有认识过的事物重新认识,可以说,它是一种自我观照,自我放弃,自我确认和自我追求。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呈现方式,将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于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教学效果重新进行评估和批判性思考,以此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行为,形成对教学现象、现实问题的独到见解,从而不断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是一种不断对自己检查、评估、反馈、调控和调节的能力。”自我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在校本教研中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校本教研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们专业发展,但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现在每个教师们的压力都很大,职业怠倦感都很强,刚刚参加工作还有一份热情和好奇心,久而久之教学工作变成简单重复的机械工作,从而滋生出严重的职业倦怠。一个做自己喜爱工作的人是幸福的人,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当做终身的事业去热爱去追求,那么,这样发自内心的快乐会给他的工作带来动力和热情。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反思、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在教学理论、教学行为、教学观念等问题。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在反思中消除职业怠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反思型教师。

在校本教研中,首先要做好课前反思,有效提高教师的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要做好课中反思,能即时的、及时主动的在行为过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再次,教师需积极进行课后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和行为进行分析,理性分析教学的成与败、得与失,孔子说:“静坐常思己过”说的就是反思的重要性和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校本教研活动要有研究意识,使研究与反思成为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活动,关键是教师要养成研究问题习惯,真正使反思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使教师找到工作本身的乐趣,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推动课程的改革。

(三)建立校本教研集体研究制度

校本教研要从单一走向互动,要研究教研活动视野和研究群体发生的变化。现在很多学校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形式也千变万化。在校本教研究活动中,教师应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与同伴互动交流,寻求问题实质,从单一活动走向集体活动,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关注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如何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自己并获得智慧的分享。

教师集体合作研究是校本教学的标志和灵魂。注重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同伴互助,在个人发展的前提下,建立教师团队的学校文化,加强教师之间的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军奋战的倾向。同时,要加强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在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中,专业引领是关键。“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里所说的专家,既包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也包括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员。”首先,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采用结对子、研讨等形式给普通教师以帮助和指导,因为这些教师们经历,对普通教师来说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努力与他们取得合作,积极争取利用学校外部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专业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改变书斋式研究,关注实践,深入课程,切实给教师提供有效指导,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在学校内,构建一种研究文化,形成一种教师全面发展机制,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

三、校本教研的现实问题与思考

校本教研在学校中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学校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及困惑,制约着校本教研的开展,也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教师负担太重,已不堪重负

教师负担太重已经成为制约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首要因素。目前教师负担较重,工作量大,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加压往往效果不佳。升学压力剥夺了教师很多的精力,可以说这是个普遍观象,他们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钻研教材,更没有时间去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现在老师太辛苦,人们把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升重点高中当作是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唯一途径,而分数又是唯一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各中小学一味追求分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教师前途与学生的分数息息相关,教师已不堪重负。

(二)教师兴趣不足,问题意识有待提高

不同教师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不同,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持提高。校本教研原本是为了推动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希望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教师的自己问题。因此,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如何调动教师自主研究,激活教师潜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的教师问题意识不强,发现不了问题,也分不清问题的轻重,没有问题校本教研从何谈起。

(三)学校所受干扰太多

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气氛很浓,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但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各级各类各个部门的检查、验收、评比等干扰牵涉到学校大量的精力,影响校本教研工作进行。地方升学体制制约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各类知识性竞赛活动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把家长、教师导向到应付竞赛的境地。

(四)校本教研专业引领不够

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强烈呼吁希望得到专业人员更多的指导。他们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专家高层次的指导。毕竟教师的视野、见地和研究水平是很有限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能到基层学校给予指导帮助。在校本教研时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现象。还有的统得过多过死,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教师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五)校本教研要形成“大校本”的格局

校本教研固然以“校”为“本”,但是,并不是固守本校,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校际间的合作,也要走出去、请进来,形成“大校本”的格局,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

校本课程范文 篇七

关键词:高职;校本课程;背景;特征;整合

一、校本课程的背景分析

校本课程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构建.还是作为一种实践形态,都是当前课程研究领域持续的热点课题。作为一种典型的泊来品,对它的本土化改造,融人高等职业教育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智慧与热情。菲吕马克等人在1973年7月于英国召开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CERI)国际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并立即成为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之后很快成为盛行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实态。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它的目的是要整合和尽可能的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直接面对鲜活的学校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1.我国课程现状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课程处于强力主宰的地位。随着校本课程的渗入,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开始受到冲击,各地方和学校课程也在不断的为获得一定的课程决策的权利付出努力。同时在转型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正在逐步成为当前各级各类教育的主流追求。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00年正式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从此我国一种全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开始出现。从此种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的行政范畴,而这一范畴的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前段时期探讨校本课程的理论文章出现在各种教育理论刊物上,而校本课程的开发特别是高职校本课程的整合则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显得步履艰难,导致理论的繁荣与实践的尴尬。

课程作为—种文化现象,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脉搏而跳动的。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趋向,导致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样地方和学校获得了更多的课程决策自主权,校本课程因此获得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空间发展,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近年来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相当的基础。1986年,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制度开始由国家制改为审定制,实行编、审分开,提倡“一纲多本”。单一的中央统一课程计划开始向中央、课程计划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现在凡是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经审批同意后都可以编写教材;编写出来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课程专家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可供全国选用;经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查通过的,可供地方选用。一些地区,如上海等地在课程计划中给学校预留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几乎有1/3的课程需要学校自己安排决定。从全国来看日前义务教育的教材亦有多个版本,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课程专家密切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实践正在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我国课程与教材内容改革形势对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课程是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所以课程改革也是持续不断的。近年来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利日渐增大,责任日渐加重,地位日渐显出,课程的多样化趋势也日渐明显。今后在保证中央规定统一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多样化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更适合我国现实国情,适合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校长、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这种强劲的发展趋势非常迫切地要求中央统一的课程体系向转移,尤其是迫切需要对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2.高职校本课程在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长期中央集权的课程体制和传统课程思想的惯性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中央统一的单一课程体制,这种自上而下的课程体制至今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虽然义务教育的责任和权利下放到地方政府,但仍然套用中央统一的管理模式,只不过是从中央移植到地方而已。尤其是这种体制所隐含的思想与校本课程的观念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要实现高职校本课程计划所要求的由专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的转移,必然受到这种中央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及其思想惯性自觉和不自觉的抵制。一方面课程管理部门专家把课程当作自己的“白留地”,轻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更反对学校和教师从课程向课程中心的转移,目前“一纲多本”的课程政策远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又都过分拘泥于统编教科书。这对高职校本课程的发展带来的阻力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建立有利于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课程制度创新更是充满艰难险阻。

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因为长期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学校与教师对参与课程开发缺乏一定的创造热情。加上受传统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我国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论专题研究与训练。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仍然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那些致力于课程革新的学校和教师也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高职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

校本课程开发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学校与行业、企业的需要,往往会忽视学科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核心,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抵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深受学生欢迎的科目,就越容易被学生选中,但由于教师和学校条件的限制,这些科目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科目则可能显得门庭冷落。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看,学校和教师开发的课程和教材在品质上与专业学科领域的发展有可能不相适应,隐藏在学科领域中的大量有价值的材料有可能被忽视。

课程专家的缺乏是短期内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对于课程的轻视,造成了对高职课程专家培养的忽视。目前课程专家的数量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专门的课程教材研究机构。即使这为数不多的高职的课程专家也多半是学科专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整体结构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目前更多需要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随着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大范围启动,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一个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这无疑给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

高职校本课程自身的局限。由于学校条件和教师水平的限制,高职校本课程可能降低质量标准,产生平庸和折衷;增加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职校本课程的实施可能加剧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单纯由学校所策划的教育有可能偏离国家教育方针,助长地方化倾向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实施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

二、高职校本课程特征阐释

1.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是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它实质上是指学校为达成学校教育目标或解决学校独特的教育问题,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与成果,即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行业、企业人士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的过程,要求体现出参与、合作、民主和多样性原则,需要与政府和其他有助于课程开发的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协调而进行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高职校本课程开发决不是学校自我封闭、学校乃至企业、行业间相互割据的手段。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开发“如果只局限在学校本身的活动,而不把眼光放远到学校与其他学校和机构的互动关系,实属短视。”

2.高职校本课程旨在尊重学校与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与国家课程开发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的特点相比较,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由于学校是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即教师广泛参与课程决策,学校的纵向与横向课程中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特定的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它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中央到的实质性转移,证明学校可以也应该成为具备不断生长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开放组织系统。进行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形成渠道畅通的校内外交流,从而成为对教师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

3.高职校本课程反映了教育制度内权利与资源的重新配置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泛执行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到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因为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种中央高度集中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开发——推广策略,一是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于社会变革,尤其是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当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时效性差;二是课程设计定位缺乏课程系统的整体把握,导致单一狭隘的专家型课程目标和决策渠道,缺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制和能力;三是“中央”、“”之间,亦即开发课程的学科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紧密联系,课程专家与学校及教师是“两张皮”,否定并闲置广大教师独立判断以及参与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了课程革新对学校教育的实际影响,致使课程改革不能在教学质量上取得预期的成果,出现所谓“革而不新”或“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权利的过度集中造成教育资源的惊人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严重下降,尤其是教育变革能力的严重萎缩。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出现正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挑战,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来提高教育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4.高职校本课程是对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质的重新认识与揭示

相对于广大的教育人口和地区差异而言,国家课程开发的代表性是狭窄的,或者说它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与统一性。这在社会发展比较平稳和缓慢的时候以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适宜的,但在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和变化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今时代,其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应运而生,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其中校本师资培训、学校自我评价、学校整体反思以及行动研究等单项实践与研究探索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专业自主意识与能力得到加强。特别是高职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和普及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包括促进变革逻辑起点,教师不仅仅是实践者而同时是革新者的理念;教师和学校是课程开发的贡献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实际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学校可以成为设计课程革新基地,高职校本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充分地赋予教师相应的课程权力,避免把教师视为课程的“被动消费者”和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

5.高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

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中,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表达了一种普遍性。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以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地方课程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和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高职校本课程强调的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行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由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免带来普遍适用性和较长的周期性,所以难以反映学校的特殊性,也不能及时吸纳新信息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不相适应性,一直是学校教育力图克服的—个难题,而高职校本课程在这方面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

1.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符合教育规律

从三级课程管理来理解,国家和地方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然而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考试、普通高中学生高考、初中生中考(3+2)、社会上有一定学历的待业青年等来到高职院学习,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造成依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而这些发展需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产业产生,如IT业的兴起,产生了网络课堂,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提升;经济建设的多元化产生了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新的电子商务、证券投资、物流产业产生和发展,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紧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利用校本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二级课堂管理政策赋予了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力,因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是教师。学校教师之外的其他机构和人员,可以参与协助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但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工作。

高职教师要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首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即不但要有其深厚的专业功底,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缩短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丰富对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有助于增进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理解,从而更加富有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3.高职校本课程开发要善于整合课程资源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课程素材性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创新、问题、闲惑、活动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课程条件性资源有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高职校本课程开发要更加善于利用当地社区、联办企业和学校师生中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反映学生实际生活。

校本课程资源整体整合中,要特别强调文理渗透,加大人文课程的整合,将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等课程整合到工科类专业,将天体运动学、生物学、材料学、运动学等整合到文科类专业,使其互相融洽,相得益彰。

4.校本课程与实训课、选修课的关系

“课”、“学科”只是“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我们不能说“课程”就是“课”和“学科”,但“课程”要落到实处,确实离不开“课”或“学科”等形式。如果要促使“课”和“学科”具有“课程”意义,就必须确定“课”、“学科”对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确定这些“课”、“学科”自身的合理结构以及与其他“课”、“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校本实训课程和选修课程一定要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首先必须合理的论证和设计,这样才能归人校本课程,同时我们也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精神层、制度层、器物层共同发挥作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校本隐性课程。

5.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日标和内容都有其特殊性,其开发过程中必须广泛吸纳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家长、政府部门人员、企业行业专家及管理者等参与。首先成立校本课程委员会,此为必要的组织保证,也是提供支持和服务,增进交流对话;同时要进行现状分析,包括需求评估、资源调查和问题反思等环节,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拟定目标,把校本课程与学校目标紧密结合;然后编制校本课程方案,学校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置于学校课程计划之中来规划,最后将校本课程付诸实施并不断评价修改完善。

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有助于扩大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和学校发展水平之间、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使高职教育变成—个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和集思广益的过程,而不是将高职教育过程窄化为仅仅只有教学,甚至只有课堂教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吕达.《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背景、构想、进程与趋势》《世界教育发展与中国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186页

[2]崔允氵郭.

《课程意识与创造精神》[J]《教育参考》 1998年第5期

[3]黄显华.《强迫普及学校教育:制度与课程》[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9页

校本课程范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校本课程;原版电影;学英语

一、“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二、选择开设该校本课程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把英语当成是一门高考课程来学,整天埋头做笔头作业,却很少练习英语的听说。很多学生英语考试的成绩很好,但是口语的表达能力不行,学的是哑巴英语。我作为一名重点高中的英语任课教师,深刻体会到一个班级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寥寥无几。听说能力提高后,对读写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上海新东方学校听力口语培训部主任,电影教学专家邱政政认为,看外文原版电影才能把外国人的思维、文化和语言一起"泡"来吃。于是,我尝试了校本课程“看电影学英语”,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学校定于每个周六下午开设一节该课程,由高二年级的学生自由报名。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很多学生都报了名。正式上课时,一个班级都坐不下了,学生从旁边班级搬来了凳子,实在没有凳子的两个学生合坐,教室里挤满了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电影感兴趣,学起来就容易接受,效果也会比较好,可以说这门校本课程从一开始就向成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三、开设该课程的具体做法

(一)电影的选择

现在的欧美电影不计其数,电影的选择看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看电影的是学生,所以我首先要找适合高中学生看的健康向上的电影,最好是选择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电影。这样的话,看完一部电影,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还陶冶了情操,一举两得。其次,要注意电影的语言含量是否大,发音是否清晰地道。最后,要看电影的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喜欢。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看一部好电影,学生能够从中收益匪浅,胜过上一堂语法课。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我选择了《肖申克的救赎》、《幸福终点站》、《天生一对》、《休旅任务》等电影。其中,《肖申克的救赎》、《幸福终点站》都很有教育意义,教给学生“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自助者天助”等道理。《天生一对》中的两个小女主角人见人爱,给人印象非常深刻。在一个暑假长达八星期的夏令营中,来自美国加州的荷莉与英国伦敦的安妮戏剧性地相遇了,她们惊奇地发现她们是双胞胎,通过她们的努力,最终使一个原本破裂的家庭重新复合。电影中出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差异,如同给学生上了一堂多元文化课程。台词中那种对英语异常熟练的驾驭,不断涌现的轻松幽默的谈吐以及演员精湛的演出,让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大幅度提升。《休旅任务》展现了一个温馨家庭的房车之旅,使学生在幽默的气氛中,从夸张与搞笑的情节中感受地道的英语。

(二)教给学生看电影的方法

我在让学生看第一部电影前,先教给学生看电影的方法。首先要目的明确。学生看电影的目的是学英语,和到电影院去看炒得很热的大片不同。现在的大片往往制作时注重追求视觉等感官刺激,而忽视语言的锤炼。看这样的影片,看的是热闹,学不到多少知识。所以学生看电影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而不是情节上。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第一遍看电影。看电影前先看懂它的介绍,并且对其情节有一定的掌握。

第二步:看电影时,抓住关键字词。如果学生的词汇量不是很大,那么要记住对理解电影起重要作用的是出现在影片中的人名,地名,形容人或事件的形容词,动词或短语等。

第三步:精彩片段回顾。电影中的有些对话看起来很费劲,里面充斥着习惯用法和美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要多看多听,才能适应它。

第四步:反复精听电影中的对话片段并且做笔记。争取听懂每一个单词,采取听写的方法记录下经常错过的,听不懂的或者常用的句子词组,然后和我提供的原稿做校对,找出自己听写中出现的错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旦坚持下去,从量变到质变,肯定会有收获。

(三)注重对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学习

电影中的很多台词语言地道,可以运用到日常口语交流中。可以让学生边看电影边记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背诵。平时有了一定的语言输入,学生就会敢于尝试日常的英语交流。在词汇学习上,我注意将词汇的用法做详尽的分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对词汇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就词论词"上。例如《阿甘正传》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自己可以吃下"一百五十万块巧克力",I could eat a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 "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我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介绍了美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经常用夸张的语气表示数量多的现象,使对电影词汇的学习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

另外,我注意让学生背诵一些经典的台词。比如电影《肖申克救赎》中就有很多经典的台词:

1.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2.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3.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校本课程 篇九

关键词:校本课堂;参与;决策

1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新的理解。因而校长有责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角色,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从一个课程的消费者变成一个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研究者。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意识转化问题,更具有现实价值的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教师们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年长者)对课程开发还采取排斥的态度。年轻的教师虽容易接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因而校长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以便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长应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发展课程开发的能力,最后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

2 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

尽管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但它受到来自校内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来自国家课程机构的观点、地方政府的需要、课程组织的压力,地方工商业、各种专业协会、大专院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校长也理所当然负有综合协调这些因素的责任。从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校长主要有3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是协调好学校与地方政府、上级行政部门的关系;二是协调好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关系;三是协调好学校与科研部门的关系。

3 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一个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是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身教育哲学的产物,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是全校人员合作的结果,这样就必然要求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呈民主开放状态才可能保证交流渠道的广泛和畅通。此外,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教师们真正接受领导的依据是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和课程选择权,这就要求对权力进行再分配,否则就难以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当然,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需要全校人员的协同努力,其中,校长是健全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的主要责任人。

4 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就是说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因此各种人员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说,校长必须考虑给教师与课程专家沟通的机会;给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的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要非常审慎地考虑和计划沟通与内容(例如可以采用中心布告栏的形式或简报的形式不断通报学校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情况),让参与者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沟通的优先权必须审慎地设置,分享信息的各种方法也应仔细考虑(如可以设一个校长开放日,让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人员都有机会与校长直接沟通)等等。总之,要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让参与人员都能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

5 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强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就是说这些人都有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校长应该设法让这些人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始方面拥有哪些权力,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力。

首先,学生层面。学生在家长和社区的帮助下确定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学习项目。

其次,教师层面。教师在分析学生需求的前提下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希望开发的课程的具体项目,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纲要的编写,最后交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审查。这里教师有权决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课程评估的标准与手段。

最后,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层面。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提交的课程纲要进行评估与审查,并交由教师和学生自行选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与发展。

6 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

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并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开发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这样学校就不仅仅是课程计划的执行机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课程的开发机构。无疑,这会给校长增加一些新的职责。具体地说,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下,校长至少应承担如下一些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