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国殇教案 国殇课文教案优秀10篇9-4-85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文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国殇课文教案优秀10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殇读后感 篇一

《国殇》是一本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纪实书籍。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心被一股悲壮、激动的情感撞击着,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当时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老的中国在西方的绥靖政策中逆流而上,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一个国家。在这一时期里全世界只有古老、贫弱的中国在顽强地抗击着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此,我激动着,也感叹着!

数年后,当纳粹德国不到六个月便征服了世界军事强国法兰西时,当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军节节败退时,当日本在远东地区横扫英美联军时,西方要员这才意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中国军队用顽强意志,不屈的精神打消了日本企图三天占大同,一周占太原,三周占山西,一月占华北,三月亡中国的野心。还是那位身残志坚的美利坚总统说的好:“想一想吧!如果把在中国上百万的日本军队放出来,那该是多大的灾难!”

百万战士兮死战场,保种卫家兮国有殇…

高中语文国殇知识点 篇二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国殇》教学课件 篇三

《国殇》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并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

(2)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屈原其人其事及其诗的影响,培养信息整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深沉而激昂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死而不已的执着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描绘的场面,体会英雄形象及精神。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本诗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每当端午时节,当我们想起赛龙舟,当我们去品味那香气四溢的粽子,就会想起值得我们缅怀的爱国诗人——屈原,想起他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寂寞,想到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执着 今天,让我们通过他的《国殇》来感受他那颗深沉而痛苦、抑郁又激昂的灵魂。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信息交流,认识屈原,了解背景

(1)了解作者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 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由于张仪由秦至楚收买内奸,使屈原的齐楚联盟失败怀王二十四年,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被逐出郢都,到了汉 北怀王三十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乡土气息,极富表现力。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根据自己了解的资料,师生从任意角度评价自己眼中的屈原。

师1:《租借世界》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和《人间喜剧》比起来,凯旋门算得了什么?和《命运交响曲》比起来,柏林墙算得了什么?和《离骚》比起来,郢都算得了什么?和《红楼梦》比起来,贾府算得了什么?”由此可见《离骚》将代表着屈原精神的永恒。

师2:从屈原的死来看,众口不一,有人认为他应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为后人留下更多的作品而我认为屈原以政治家的姿态拥抱了死亡,但同时也成就了一位伟大诗人的新生。

5.带着对屈原的了解再读此诗(齐读)。

6.分析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 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耀的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殇》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崇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全诗可分两 大部分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 野 ”为第一部分,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宝剑干将、镆铘就出在吴国犀甲,是犀牛皮制作的铠甲《周礼&8226;冬官考工记&8226;函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作者笔锋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景的描写“车错毂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情景“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 接的战斗“车错毂兮短兵接”,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李华《吊古战场文》)一场多么惊心动魄的厮杀呵!

但是,毕竟敌我力量悬殊楚国的将士渐渐力不能支了“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垮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国的将士们将剩余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尽管古代军事家孙子认为这种战术“未足恃也”(《孙子&8226;九地》),但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他们必死的决心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们的尸体横陈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部分,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但是,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词组,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满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句,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织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 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己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试与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唐燕国公张说所写的《吊国殇文》相较:见马血兮夜燃,闻殇魂兮雨哭君王按金鼓而气愤,抚珠 铃而泪滋横万里兮抽恨,吊群山而写悲……殪原野兮奈何?违君亲兮不见 于戏,何天命之奄忽,俾仁义之礼兵,为蛮夷之俘骨虽然***也有“横万里”“吊群山”等气 象苍莽的词句,但作者只是用来形容“悲”“恨”的深广无穷而已,决不能产生鼓舞斗志的力量至于梁简文帝萧纲的《祭战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赏班荷元勋,苏逢漏网校尉霑荣,属国蒙奖独念断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身没,讵辨名传”(《艺文类聚》卷三十八)则只不过是悲叹身死国事而不蒙恩赏、声名不传而已,那就更不足道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殇》是一首悲壮的爱国主义的赞歌,是千年祭文之绝调!

7.总结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 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还有“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句“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 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读“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8.作业

思考与讨论二:

补充说明你认为在你所知道的历史人物中谁还能称为“鬼雄”,并对他的精神与产生的影响进行描述阐释。

国殇读后感 篇四

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出现的创一代文风的伟大诗人,是屈原。他写的《国殇》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描绘战争酷烈,抒发爱国深情的杰出诗作。

热爱祖国的深情,贯串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但如果说,他直抒胸臆的恢宏巨制《离骚》是通过自身高尚灵魂的苦闷追求,倾吐忧国心志,他借题抒怀的精制组曲《九歌》,是适应民间祭神的格调与需求,流露纯美情愫;那么这一首《国殇》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离骚》的激扬澎湃、忧愤深广,又有别于《九歌》同一系列其他各节的清新宛转,幽渺缠绵。它以其质朴凝重、刚健悲壮,在屈原诸多焕发着浪漫色彩的瑰丽篇章之中,独具特色,别有神韵。

这是所写内容的庄严神圣,写时心情的沉痛崇敬决定了的。它为祭奠英勇牺牲的卫国战士而作,所以无需凭借虚幻的神话境界,甚至不必多用托物的比兴手法,只是正面纪实叙事,直接表意抒情,显得更加庄重深沉。

《国殇》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文笔朴素、情致纯浓、真切如画、激越如歌。它把保卫祖殊死搏斗的壮烈图景,惊心动魄地活现在人们眼前;把悼念忠魂的满腔热忱化为英雄乐章,回肠荡气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胸怀。

作品开篇只两句,一下子便把人逼近到激战的最前沿:白刃相接,车轴交错,格斗进入炽热状态,拼杀已达生死关头。随后两句,焦点拉开,给读者展示了战场全景。敌众我寡,形势危急,但就在这旌旗蔽日、飞矢如雨的险境之中,犹如特写镜头一般,凸现了我方战士豪迈的身影――他们临危不惧,冒死迎敌,奋勇争先,冲上前去。

接着,作品跨上第二层次,诗人不再客观描述,而是将自己同时把读者带进我方战士的主观世界;敌众冲散我方阵列,我的战马一死一伤;在这大势已去、身陷重围的决死时刻,我毅然系马固车,决不动摇后退。于是,仿佛电影的定格,诗人让读者看到:一名孤胆英雄奋力猛击战鼓,壮士都已牺牲,荒野悲凉肃穆,而鼓声却似乎轰鸣不绝,倾诉着天地的怨恨,发泄着鬼神的忿怒,张扬着卫国将士宁死不屈的威武气概。

至此,作品升入第三层次,诗人激情迸发,放声歌颂,从外貌雕塑到内心刻画,对烈士进行了热诚的礼赞。他们背井离乡,奔赴疆场,以身报国,义无反顾。他们头颅虽断,弓剑未丢,纵死不悔,斗志犹生。他们忠勇刚强,坚不可摧,英勇永在,浩气长存。这就是千古以来世代相传炎黄子孙禀赋崇尚的爱国精神。

是啊,这么久了,这道题还在被教育界翻来覆去的用,就像这么几千年了,人们还在纪念屈原一样,我感觉到,那些为人颂扬的精神可以超越时空,永恒于世,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这样。

屈原,他爱国,他担心国家安危,所以他嫉恶如仇,他与他们坚决斗争。他无情地揭露那些“党人”贪婪嫉妒,争权夺利,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他对那些曾经支持过他的正确主张的同僚,他亲手热心培养的人才而后来又变节从俗的人们,他在痛心之余,也给予了严正的批判;他对于国君的昏庸糊涂,同样也没有忘记给予谴责。

屈原,他爱国,他要抚壮而弃秽,所以他上下求索,寻找效忠的机会。在苦苦求索中,他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皇舆之败绩,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以及他九死未悔、宁溘死以流亡的舍生取义精神,实在是感人肺腑,透彻心扉的。

由此,我想到前几年,韩国人要申请端午节作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听起来是如此荒谬却又不得不怀恨起中国人的不争气――沉迷于西方的节日却忘掉了自己的传统!圣诞节我们可以过,但是,我们为何忘却自己的节日呢?我们的七夕是多么浪漫的一天,我们有我们的浪漫的传说,可是,我们却去过那个对我们来说如此陌生的2月14日。我在担忧着,哪天,我们是否,也会忘却我们的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是春节???

想想我们的爱国之士屈原,我们是否会重视我们的爱国之情?当我们追崇超女的时候,是否也要来回忆我们的骄傲我们的偶像屈原?

屈原国殇读后感 篇五

人活着是为了争气,争气就是不能给脸上抹黑只能给脸上贴金,贴金是为了使自己的形象光辉,形象的光辉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做人的尊严,以此得到群体的认可,更希望得到群体的敬仰。因此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拼命的力争完美,成功了引以自豪,失败了髻丫谏ァ5弊鹧鲜艿酵胁并面临难以忍受的耻辱时就要拼命。拼命有俩种原因,一是因无颜见人的羞辱感,二是无法忍受的屈辱感,所以就豁出来拼个鱼死网破。当一个民族危亡时,群起而抗击,残酷的杀死对方,并且自己也不怕被杀死。在这舍身成仁中产生的英雄,是公认的光辉形象,甚至使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与敬仰。可当别人害了你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抢了你的老婆,使你做人的尊严受到无法挽回的侮辱时,你奋起杀了人,而且只是杀了一个仇人时,就会被认为你不值,当然也没有人为你的英雄行为歌功颂德。虽然为国和为家杀人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做人的尊严,而得到的评价却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同样因义愤杀人的不同结果,是由于群体生存秩序的干扰制约的。群起而攻的不是个体的直接仇人,双方只不过都是些无故的工具。因为英雄的称号,都把幕后指挥者的敌人当作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互相杀的红了眼,不但要别人的命,同时也心甘情愿的搭上自己的命。而战争中死的都是些人体工具,真正发动战争的人却安然无恙。人体工具即使胜利了也只不过暂时冠以英雄的称号,而发动战争者得到的是至高无上的王权。

国殇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篇六

这首诗祭祀的是楚国阵亡战士。前十一句记述了一次战争的壮烈失败的经过。后一段八句是对阵亡者热烈的礼赞歌颂之辞,歌颂他们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国殇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赏析,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3、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

1、诗歌第一段战斗的壮烈场面。

2、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2、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耀的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

二、介绍:

1.作者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生平资料,比较可信的仅有《史记》中一篇传记。这篇传记似乎存在错乱,有些地方不易读明白。现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叙,和研究者中较流行的看法,姑且对他的生平描绘大致轮廓。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①。参见闻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诗云:“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还保存着端午节祭东君的习俗。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计作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作的注释。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可知对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

2、题解。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三、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四、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1、赏析内容

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

手拿着长戈啊,身穿着铠甲,战车轮毂交错啊,短兵器相拼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多如云,箭矢交互坠落啊,战士冲向前。

敌侵我阵地啊,践踏我队形,驾辕左马死啊,右马又受伤。

战车两轮陷阿,战马被羁绊,战士举鼓槌啊,击鼓声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众神皆愤怒,战士被杀尽啊,尸体弃荒原。

英雄们此去啊,不再盼回还,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遥远。

佩带着长剑啊,夹持着秦弓,身首已分离啊,忠心永不变。

战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刚强彻始终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身虽死啊,精神永世存,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称英雄。

2、分析结构

全诗可分两大段。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五、小结: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

二、艺术手法:

1.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

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2.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3.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

三、课外阅读

那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人民的美丽的传说是真的么?

——当你诞生的那个早晨伴随着你的第一声哭号播散出一片芳香

在你出生的院落的上空凝结着一朵彩云

那么,为什么通过遥远的时空

我们看到的是在荒野中踽踽独行的身影?我们听到的是充满痛苦和悲愤的歌声?

为什么,在只能供你洗脚的浊流中,结束了你的一生?

是历史的悲剧还是你的悲剧呢?

你把荷叶裁成衣裳你啜饮清露和菊霜

——在只膜拜权势的人群中谁欣赏你的高洁,你的清白?

为了风雨中的祖国你奉献出满腔赤诚

——在黑雾弥漫的朝廷里谁理解你的正直,你的忠贞?

群鸦聒噪而白鹤孤立

野草丛生而香花凋零

你,纯真的诗人呵决不肯唯唯诺诺以保平安

在冷漠、诬陷、迫害交织成的罗网中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你苦谏、你呼号、你抗击狂风暴雨呵,吹打吧

炸雷急电呵,轰击吧你慨然地面对

沉重的命运你被投掷于大荒披发抚剑开始了无尽的漂流

独立在苍茫的暮色里仰天长啸

穿行于荒草蓬蓬的湖畔低头苦吟

在你走过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流下了血迹

在你唱出的歌声中每一句都掺和着泪痕

不是哀叹自己的流落个人的安危、荣辱何所计

使你痛苦的是危急的祖国和受难的苍生

你遥望被焚毁的故都

那熊熊的大火也煎熬着你的心……

置身在阴暗的深渊中你的灵魂飞跃出深谷

上下求索地翱翔你叩问宇宙的奥秘你寻求理想的乐土你探索生活的真谛

你渴望照路的明灯……举目四望

茫茫大地哪里是归宿?栖隐山林吧

心已和山河一道破碎

哪有闲情去陪伴野鹤,欣赏浮云混迹江湖吗?

世道浑浊,众人皆醉 苟活是比死更可悲的生

你庄严地选择了你的道路像一颗流星陨落于大海

一声爆裂,一阵青烟

你在滚滚的江流中熄灭了自己的生命

你去了,但未随波消逝悲剧的阴影

只是在你用泪、用血、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诗篇上加重和烘托了色彩

你的忠言没有被采用来拯救你的祖国你的正直、你的清白、你的坚贞你的火

一样的爱国热情 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民滚滚的浊流,淹没不了你生命的火焰

一道眩目的霞光 从汨罗江上腾空而起 穿过漫漫的长空 永远在人民心中闪耀

在历史的波涛起伏的长河上划过多少纪念你的龙舟有多少旗幡为你招魂

曾经多少次我感慨万端地低吟着你的诗篇思索着你的和无数古往的诗人的命运我坚信

历史的悲剧的大幕是永远落下了

我珍惜新时代歌者的幸福:不是用苦难和悲愤哺育自己沐浴着辉煌的阳光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他们自由地倾吐出

幸福,欢乐,而且满怀希望的歌声!

四、小结:

《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疡》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戴震《屈原赋注》:“‘殤’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国殇教案 篇七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①饣髅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车错毂兮短兵接( gǔ ) 凌余阵兮躐余行( liè )

左骖殪兮右刃伤( yì ) 霾两轮兮絷四马( zhí )

援玉①饣髅鼓( fú ) 天时怼兮威灵怒( duì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操吴戈兮被犀甲 凌余阵兮躐余行

天时怼兮威灵怒 诚既勇兮又以武

(1)持 (2)侵犯 (3)怨恨 (4)诚然,确实

3、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名平, 字 原 , 战国 时期楚国人,是我国最早的

爱国 诗人,代表作有《 离骚 》《 九章 》《 九歌 》《天问 》等

你所知道的屈原诗歌名句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可以把全诗分成几节?用简要语言概述层意

全诗可分两大段

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5、请概括本诗主旨

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旌蔽日兮敌若云”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句话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此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国殇》的优秀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介绍屈原及《楚辞》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

(3)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可参考《教参》。)学习“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两句时,可结合已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一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让学生对照诗句学习,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吊古战场文》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使学生更体会到精练诗句中的丰富内蕴。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让我们结合这句诗再来读读《邓稼先》这篇课文中引用的一首诗歌吧。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教师可给出下列词:不仅……更重要……激励、同仇敌忾、振兴等等。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评论

整体把握问题设计:《国殇》为什么要描写战斗的全过程,最后两句对全诗起了什么主要作用?

《国殇》是追悼为国捐躯英勇将士的祭歌。屈原从战争敌胜我败着笔,选材气势恢宏,场面庞大,情绪悲壮激昂,振聋发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多么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多么浩气长空的英雄气概!寥寥数句,让我们体味到了古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血腥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士宁死不屈,人虽败精神不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选材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军将士无限崇仰的真挚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战士的集体群像。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上阵,与敌交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重,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从写法上,作者采用了三个结合: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把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屈原大多数作品的语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词藻华美,花团锦簇,而在《国殇》这篇诗中,由于题材的肃穆感,屈原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国殇课文教案 篇九

国殇课文教案

国殇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意境的分析来把握诗歌内涵 。

态度价值观: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重点:诗歌第一段战斗的激烈场面。

难点: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烁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一、介绍《楚辞》和屈原的常识

1、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东汉王逸注,全书一屈原的作品为主,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他各篇大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如宋玉,贾谊等。

因为它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词》

2、屈原,名平,早年得楚怀王信任,官左徒,不久,因受到贵族政治集团的诋毁,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顷襄王又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当他走到湘水附近的汨罗江时就自沉而死。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典范。《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而改编的组诗,共11首。

3、背景介绍(课文导读)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秦楚交战,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国殇》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二、学生散读,齐读诗歌,并解释基本诗意和关键字词。

三、分析诗歌内容

(一)、全诗可以分几层?(赞叙结合的手法)

叙述:1--10句

赞颂:11--18句

(二)、叙述了什么内容?赞颂的又是什么?

叙述:激战的过程。

赞颂:对阵亡将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赞颂他们的英勇刚强、爱国主义精神。

(三)、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战前、战中、战后)

1、分析“战中”部分

①找出描写楚军将士行为的词或句子。(士争先、)

②楚军将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士争先”的?

提示:敌我悬殊、“箭雨”

③楚军将士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援玉稃兮击鸣鼓”的?

提示:战阵被冲乱,行列被冲垮,驾车的`战马或死火或伤。

④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作用: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2、分析“战前”部分

作者在这里借用“吴戈”、“犀甲”二词,是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

提示:是为了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牺牲之壮烈达基础。

3、分析“战后”部分

作者对牺牲将士的赞扬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的?

①将士出发前的雄心壮志--“出不入”、“往不反”

间接抒情

②将士牺牲后的姿势--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

直抒胸臆

①的作用: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返顾的英雄形象。

②的作用:将士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壮气氛。

作者是怎样颂扬楚国将士的?

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

(《九歌》中大多祭山神、河神等自然神祗,唯独这篇用来祭悼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四、文章主旨概括

全文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附:《楚辞》的特征:①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有强烈的地域性)

②常用兮、若、纷等字(主要的形式特征)

③最后一般用“乱曰”、“辞曰”(诗的总结)

④大量神话传说(神巫性、浪漫性)

骚体诗:打破《诗经》四言的形式,而代之以从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并多用“兮”来助语势,后人把具有这种特点并富有浪漫气息的抒情诗称为“骚体诗”。

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国殇优秀读后感 篇十

《三国殇》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丞相去世后,魏国的变动,以及魏是怎样灭蜀的,当然里面也有讲刘禅的昏庸等的事情。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呢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爱国家,甘愿为国家肝脑涂地之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的人以及阴险狡诈之人。在里面,司马迁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在很多人的眼里,他是一个阴谋家,但在我的眼里,司马迁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坏。因为一个国家掌权者多少也是要有点“阴谋”的,如果真得那么憨厚、正直的话,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司马迁还不是一个皇帝,他想要做皇帝,那更加要留多个心眼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皇帝。比如,李世民他不也是从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并逼他的父皇让位才获得皇位的吗?更何况他还是二皇子,为什么人们只赞扬李世民,而不去赞扬司马迁呢?这是我读《三国殇》时的一个疑问。

作者在《三国殇》写了许多刘备的时代的一些英雄人物的后代,虽然我不知道这些是否是真的,但我知道有几个肯定是真的:刘禅(刘备之子,“大名鼎鼎”的昏君有谁不知道)、诸葛瞻(诸葛丞相之子,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本中《诫子书》证实了诸葛瞻的真实存在)。

说实话,里面的刘禅还真是昏庸无能,整天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整天躲在后宫里玩耍,连魏军攻打自己国家了都不闻不问,不过他也不算彻底没救,至少他曾多次得到此消息时都要去挽救,可这时又有一个该死的宦官蹦了出来阻止,说什么没事的,他打不败我们的,结果蜀国就因此灭亡了。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真心希望能有多点人去看这本书,我所说的,不过沧海一角,、真正的精彩之处尚未表达出来,还需要大家自己去探寻。最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