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推荐信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推荐信的时候需要使用一些基本的标准。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推荐信呢?下面是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优秀7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 篇一
尊敬的上海交通大学老师:
你好!
我是长沙市雅礼中学20xx届xx班的班**,经历了近三年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我对班上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作为高三年级的班**,我希望能把我的优秀学生推荐给优秀大学。彭奕龙同学是20xx年本校初中部直升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他阳光快乐、开朗自信,沉稳不乏活泼、聪颖不乏勤奋,是我们班秀的学生之一,其优秀潜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品德端正,积极乐观。他踏实认真,积极向上,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了为**崛起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进入高中不久就由本人申请班级投票推荐进入雅礼青年*校学习,连年获得三好学生等光荣称号,是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他能够迅速调整心态、乐观面对、坦然处之,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发展潜能。
二是热心公益,充满爱心。20xx年南方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冰灾,在学校无法上课的情况下,他不顾天寒地滑毅然走进社区和大家一起打冰扫雪;课余闲暇之时多次和同学一道深入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长沙创建文明城市之际,他带领同学走上街道清扫卫生,当义务宣传员。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了良好的思想情操和服务意识。
三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彭奕龙同学学习稳定成绩优异,他属于学习方法得当、花时不多、效率较高的学生,课上紧跟老师的思路,课后认真复习轻松完成作业,面对问题往往能多角度思考、多方式解题,思维开阔具有创新意识。在遇到难题时,他还能与同学互相探讨互相学**同进步。
四是团结合作,兴趣广泛。在高中三年期间,彭奕龙能和每一位同学友好相处,在学**生活上给同学无私的帮助,得到同学们的信赖;在接受学校和班级的工作后,能够和大家共同合作圆满完成任务,是一个善于**善于合作的学生。同时他还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吉他、篮球、羽毛球是他课余时间娱乐锻炼的喜爱项目,在校园电视台他是电脑编辑,在社团节活动中能看见他作为摄像师的身影,每一时刻他都能找到自己的精彩。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自古以来就是才俊辈出之地,有了湖湘文化的浸润,有了雅礼的启蒙,经过贵校的培养,我相信彭奕龙同学将能成为优秀乃至杰出人才。因此,我郑重向贵校推荐,希望贵校给他以机会,让他充分展示才华,也衷心祝愿他能顺利通过贵校的选拔,进入理想的大学学习。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X月XX日
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 篇二
12月1日,南开大学宣布2012年自主招生将自行命题、自行考试。第二天,复旦大学公布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招生方案,对除江苏、浙江、上海之外地区的自主招生采用新的“推优直选”办法。这意味着,两校退出了“北约”自主招生联考。
另一方面,“华约”成员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则宣布加入清华大学推出的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新百年计划”中的“自强计划”,组成了“联盟中的联盟”。
一年前,北京大学联合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香港大学等13所高校组成自主招生考试联盟,各校将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该联盟因北京大学牵头,而被俗称为“北约”。
与此前后,2009年,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校首次联合开展自主招生,次年又有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加盟其中,组成所谓“华约”。
2010年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八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决定在2011年自主招生选拔录取中实行联考,此为“卓越联盟”。
随着三大联盟的组建,自主招生考试也被戏称进入了“三国杀”阶段。
联盟成立以来,围绕着联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多元选择和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教育界意见不一,争议的焦点在于,大范围的捆绑招生,是否将异变为“二次高考”。2011年初,一度出现“教育部酝酿解散自主招生联考”的传言。
11月22日,教育部《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通知》,明确表示,由试点高校自主负责学校考核等各项管理工作,“部分试点高校将继续探索完善自主考核中的笔试部分联考”。
但是,随着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的退出,自主招生联考的未来再次充满不确定性,亦引发三大联盟是否会走向解体的猜测。
此外,三大联盟之间的竞争也呈现短兵相接之势,在已经确定的2012年联考日程中,“北约”“华约”都将考试时间定为2月11日,“卓越联盟”则安排在2月12日,这意味着考生只能在各联盟中任选一家。
2001年起,中国实施以深化改革、扩大高校自为出发点的自主招生改革,试图建立多元化的录取机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克服“一考定终身”之弊。
此后十年间,各高校展开了包括成立考试联盟等一系列尝试。但在现行高考制度未获得根本改革,高校自受限的现实下,自主招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可能异化为高校争抢生源的另一手段。
“鸟笼”中的自主招生
2001年,为了改变现有高校录取模式,教育部推出自主招生政策,并在江苏省展开试点。次年,教育部扩大自主招生试点范围,授权22所重点高校在全国范围内自主招生。此后,试点逐步扩大,如今已有80所高校可进行自主招生。
不过,这一政策并非对高考和集中录取制度的替代。除了并未对所有高校放开之外,还有一系列措施对自主招生的自主性做了限制。一方面体现在招生人数上,起初,教育部限定自主招生人数只能在计划招生人数的5%以内。2008年,教育部将此比例放宽至10%。
更为关键的限制在于,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仍需参加高考。高考成绩仍是最关键的录取指标,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学生只是获得高考降分录取的资格,也就是预录取资格。降分比例开始一般在30分以内,近年来渐有突破,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最高降分已达60分。但降分录取的前提是,考生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该高校在当地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只有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并且专业服从调剂,自主招生的优惠条件才能使用。
2005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所规格、规模相当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始试行自主招生笔试联考。这是最早出现的自主招生联考形式,但直到“北约”“华约”“卓越联盟”的组建才使联考方式备受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各校推出自主招生联考,是针对此前高校各自举行笔试导致学生赶考成本大、负担沉重而推出。但是并没有改变自主招生与高考、集中录取嫁接在一起的本质。“按照这样的程序,所谓自主招生,其实就是高考录取优惠,学生的选择权并没有扩大。不管是联考还是学校的自主测试,都是实质上的‘小高考’”。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指出,按照传统的录取方式,每一个学生填报志愿是受到限制的。如果第一批次的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而其他志愿院校又已录满,则该生就可能被降到第二批次录取,“他可能考北大就差了1分,却无法被与北大相当的院校录取。”
招生联盟内争
由于自主招生实质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运行,改革在操作中变成了高校争夺优秀生源的一种手段。
深圳中学2011届高三学生石潘瑾欣参加了2011年的“北约”自主招生。他告诉《财经》记者,自主招生的流程为:向高校递交申请――高校初审――审核通过者参加笔试――笔试通过参加面试――面试通过可以获得高考降分录取的机会,也就是预录取。
其中,第一步的申请环节分为学校推荐和自我推荐两种。“自荐”需达到所报学校的条件,“校荐”则是中学组织一次考试,根据分数高低确定推荐资格。石潘瑾欣申请了“北约”中两所最热门的学校,通过并以“自荐”形式获得了北大笔试资格,通过“校荐”获得了复旦的笔试资格。
联考过程中,虽然学生可以选择两所到三所学校,并无先后之分,但在“北清神话”作用下,一般在“校荐”环节,中学都把分数最高的学生推荐给北大或清华,这样一来,复旦自然处于劣势。而如果复旦单独招考,则有可能获得分数更高的生源。
对于今年为何退出“北约”,复旦招生办人士解释说,近年全国各高校联考平均预录取率为10%左右,但去年复旦参加联考的实际预录取率低于2%。“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联考时报考复旦的学生都没有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政策。”
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该校湖北招生组成员冯玮介绍,在形成联盟和联考之前,上海地区,北大、清华一直实行“零志愿”录取,即在复旦、交大等一本录取之前,北大、清华就先行录取。这引起了复旦和上海交大的不满,要求取消“零志愿”录取。“教育部就给了复旦和上海交大一个特殊政策,可以提前预录取。比如复旦在上海要招1000名,通过提前预录取了500名,这500名是锁定的,预录取之后就不能再走了,相当于‘零零志愿’”。而自主招生联考后,由于优秀生主要由校方推荐,从而使复旦和交大的“零零志愿”优势形同虚设。
冯玮直言,“联盟事实上对北大、清华有利,对其他学校不利。事实上,复旦三个月之前就酝酿退出了,只是一直没公布。”
对于复旦和南开退出联盟,熊丙奇认为,联盟是一种松散的关系,有学校退出很正常。在他看来,复旦的退出也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只是出于竞争的需要。
“掐尖”大战
自主招生联盟成立之初,各高校皆称,联盟除了节约学校和学生的考试成本,避免学生在不同城市、不同高校间来回奔波,还可增加双方的选择机会。
石潘瑾欣说,2011年的联考,广东地区的“北约”考点设在中山大学、“华约”的考点在广州六中,的确免去了考生的奔波之苦。然而,对于是否增加了选择机会,则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这是因为,每位考生可在联盟内选择两所到三所高校,似乎选择机会足够充分。但同时,三大联盟的考试时间相互冲突,使得考生只能选择一个联盟,而不得不放弃选择其他联盟学校的机会。
实际上,各联盟相互排斥的趋势亦十分明显,2011年,“北约”和“华约”的笔试时间为前后一天;2012年,甚至 “不约而同”安排在同一天――2月11日,“卓越联盟”则安排在2月12日。
在冯玮看来,这种安排更显出联盟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
近年来,高考统一录取的过程中,各大名校争抢优质考生的“掐尖”大战愈演愈烈。大战中,北大、清华占尽优势。
现实中,有多少考生考上“北清”两校,甚至已成为地方教育官员和中学校长政绩的衡量标准。据冯玮透露,2010年,湖北一考生本想报复旦,可在前来签约的路上,接到当地副县长五个电话,考生最后只能选择了清华。
目前,2012年的高校招生已经开始启动,各校纷纷推出名目繁多的各种自主招生政策。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12月6日正式推出“光华自主招生计划”,这也是北大首次新增的学院单独自主招生。
10月18日,清华大学招办推出2012年自主招生“新百年计划”。该计划针对寒门子弟、天才偏才和全面领军人才,分为“自强计划”“拔尖计划”和“领军计划”三种不同的招生办法。清华大学根据各中学近年考入清华大学学生的质量、数量及在校综合表现,确定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名单和推荐人数。而“华约”联盟成员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亦加入了清华的“自强计划”,组成了“联盟中的联盟”。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拟在自主招生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前者由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后者面向全国50所县及县以下地区中学,也由校长实名推荐。被推荐的考生只需通过人大的面试,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份一本录取线即可被录取。
“‘百年计划’,‘领军计划’,都是为了‘掐尖’。”冯玮说。他也坦言,复旦退出“北约”,亦无非是争取在生源大战中的有利地位。他认为,在录取方式没有进行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自主招生和自主招生联盟几乎必然成为高校争抢生源的牺牲品。
在熊丙奇看来,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五花八门,只是概念不同,其实并无二致,“无非就是学校推荐,录取优惠,大同小异”。“过去几年中,中国大学自主招生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政策、新计划,让考生和家长陷入政策焦虑中,这不是一项影响广泛的民生政策应该有的状态。总是随意调整、变化的政策,只能让人无所适从。”熊丙奇说。
联考沦为“小高考”?
非实质性改革的另一重后果是使自主招生尤其是考试联盟沦为“小高考”。
在一位教育界人士看来,高校自主招生的初衷之一即在于招录综合素质较强或具有特长的学生,但通过联考实践,其实际效果上似与此相悖。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学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推荐,然而在社会诚信丧失的情况下,对于学校而言,只能采用最保险的做法――根据成绩排名来决定推荐谁。
“推荐的如果是一个平民子弟还好,如果是官员的孩子,就会受到怀疑是不是其中有猫腻儿。”冯玮说。于是,各中学在推荐之前均会举行一次校内考试,以确定推荐资格。
石潘瑾欣说,这种校内考试的题目形式和内容与自主招生考试很相似,是学校参考往年的自主招生出题,考试分上午下午两场,总时长不超过四个小时。
校内考试之后便是自主招生考试。石潘瑾欣对这次考试印象深刻,“一整天都在考”:上午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起来考试,一共三四个小时,期间不休息,学生必须合理分配时间写完三张答卷。下午是物理和化学,分开考试,各一个小时。晚上则是历史和政治科目,各一小时。
除了疲劳之外,石潘瑾欣说,联考的最大问题就是命题“高考化”。
在2011年的联考中,“华约”和“卓越联盟”均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而“北约”由各个高校联合命题。备考时,石潘瑾欣参照过往年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题目,他的感受是,在未实行联考时,“各个高校自主发挥的地方更多”。
对于学生而言,联考带来的实惠似乎并不多。石潘瑾欣所在的班级大约有十余人参与了自主招生考试,超过全班四分之一。石潘瑾欣说,同学中报考清华、北大、复旦的全部都没有获得预录取资格,其中的大部分是没有通过笔试。“准备高考就很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必要去准备自主招生”。
南开大学退出“北约”亦是出于此种考虑,该校分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长杨克欣坦言,南开单独组织考试承担了很大风险和压力,包括命题怎样体现“南开标准”,告别联考后如何提高对生源的吸引力等。但杨克欣称,为招到适合南开的学生,这种冒险是值得的。
期待高校真自主
在多位教育界人士看来,自主招生和考试联盟的实质意义在于增加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权,而如今却成了异化为通过录取优惠,争夺优质生源的一种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自主招生和联考仍与集中录取相嫁接。
熊丙奇是自主招生联考的倡议者之一,但他设想中的联考与当下的联考有本质不同。在他看来:“首先联考应该是社会化考试,是由社会机构组织、大学自主认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而不是学校间结盟。其次是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与当前高考相似的按学科考试。”
熊丙奇认为,要将异化的联考制度拉回到正轨,具体的方式有两个:一是参加联考获得学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要求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按照这种方式,一名学生可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就实现了高校的真正自主招生;另一种办法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依据,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此后大学自主进行录取,这样,一名学生也可同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无论哪一种方式,关键需要进一步落实学校招生自、扩大学生选择权”。
对于扩大学校的自,一个普遍的担忧是,学校的录取能否保持招生的公正,避免暗箱操作。中国人民大学一位熟悉招生的教授透露,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幕后交易”,“有领导打招呼下来,要照顾一个子女或亲戚,学校难以拒绝”。但是,在这位教授看来,近年来,随着程序的规范化,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在减少。“比如面试环节,由多位教授共同参与评分,一方面教授有其独立性,另一方面各方面监督也越来越严密,评委也会珍惜自己的声誉。”他认为,改革方向不是否定自主招生,而是进一步推进改革,“比如将评委们的信息都公开”。
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 篇三
英国遭遇百年一遇暴雨
日前,连续不断的暴雨造成英国西北部洪水暴发,其中英格兰的坎布里亚郡和苏格兰南部的4个郡受灾严重,20所学校被迫关闭,共有12人下落不明,1名警察在救灾过程中不幸殉职。英国气象局发表公告说,这是英国境内上百年来的最大水患。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北京大学招生办正式对外公布了《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后,引起各方热议。该方案将在即将进行的北大2010年自主招生中试行,考生凭着一份校长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
足坛黑金1万亿
中国足坛的反赌风暴如火如荼,调查范围不断扩大,隐藏于背后的利益线也逐渐显露出来。北京大学中国公益事业研究所执行所长王薛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国内非法的赌资,如果按照正常的比例计算,可能高达1万亿元左右。”
早在2002年,中国足坛就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反”行业自查,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让这场运动最终不了了之。
法国第一夫人拍卖失败
近日,法国第一夫人布吕尼的黑白拍卖失败。布吕尼的这张性感在巴黎德鲁奥拍卖行开价4000欧元,但叫价达5800欧元后便无人问津。拍卖行说,的德国卖家因照片未达心目中的价格而决定收回珍藏。
发榜
2008~2009十大环保事件
1 美国国会通过可再生能源贷款
2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
3 离岸钻探争论
4 “沃纳・利伯曼法案”立法失败
5 冻结煤电项目的新规出台
6 乙醇泡沫破灭
7 北极熊被列入濒危动物名单
8 印尼有意避免滥伐森林
9 首次二氧化碳拍卖
10 “超里程”当选年度关键词
评论:奥巴马制定了关于可替代能源投资的一个促进项目,如果他能成功实现目标,他将成为美国第一位真正的环保总统
发榜机构:《时代》周刊
发榜日期:2009年11月
造榜理由:在其后变化越发引人关注之际,《时代》开始平盘点环保大事件。
2009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1 奥巴马(美国总统)
2 (中国国家主席)
3 普京(俄罗斯总理)
4 伯南克(美联储主席)
5 布林・佩奇(Google创始人)
6 卡洛斯(墨西哥电信业巨头)
7 默多克(新闻集团总裁)
8 迈克尔(沃尔玛首席执行官)
9 阿卜杜拉(沙特阿拉伯国王)
10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评论:今年共有67人上榜、因为全球约有67亿人口《福布斯》倡导“亿里挑一”。
发榜机构:《福布斯》
发榜日期:2009年11月
造榜理由:榜单“十强”是依据他们影响力所及人数、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力以及积极施展能力的程度。
2000~2009十大畅销书
1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2 《我父亲的梦想》
3 《达芬奇密码》
4 《怪才的荒诞与忧伤》
5 《上帝的错觉》
6 《成为乔丹》
7 《荒野侦探》
8 《白牙》
9 《赎罪》
10 《龙文身的女孩》
评论:英国人的榜单上,哈利波特不出意料地排名第一
发榜机构:英国《每日电讯报》
发榜日期:2009年11月
造榜理由:盘点过去10年在全球范围内销量最多的10本图书。
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 篇四
北京大学每一次微小的改革,都会引来公众的热议,这一次也不例外。
在2010年高考来临之前,北京大学赋予了全国39所中学校长一项实名推荐的权力,这些在北大眼中中国最优秀的中学,其校长们的推荐信,在大一统的高考中,价值30分。这不过是北大争夺优秀生源的一项举措,却招致了公众的激烈批评。
事实上,北大之外,包括清华、南开、复旦、同济等在内的大部分中国名校都在施行着各种各样的推荐制,这些不过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一小部分。从2003年到今天,短短6年间,已经有80所中国高校拥有了自主招生的权力,规模普遍超过招生总数的10%,人们心目中大一统的高考模式,早已发生了改变。
对于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而言,他们进入优秀大学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这无疑将会弥补高考制度的缺陷,提高选拔创新型人才的效率。但在公众眼里,与高考相比,自主招生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权贵阶层的子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一条捷径,这才是最重要的。
被放弃的推荐权
一年一度的高考热,事实上是从上一年的11月份就开始的。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计划往往11月初公布,然后就是派招生组老师到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去拜访校长、看望学生、拉拢生源。
11月17日,记者来到河南郑州一中采访时,几所大学的招生人员都已经在学校里了,校长朱丹需要一个―个接待,在河南这个因为人口压力而高考竞争最为残酷的省份,郑州一中是名副其实的名校,多年来的高考成绩一直首屈一指,朱丹也是此次北大赋予推荐权的39个校长之一。但对他来说,这项权力却像个烫手山芋。
“我当然想推荐符合我的教育理想的学生去读最优秀的大学,但是,现实不允许我这样做。”朱丹说,在高校招生领域,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样的状况下,推荐人选还是应该更多体现学校党委集体的意志,而非校长个人偏好。
所以,在北大公布名单的第三天,学校就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了《校长实名推荐人选的产生办法》,规定获得推荐学生学业成绩应居年级前3%或者有突出特长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而校长推荐的人选则需要报党委会、行政会讨论通过。
朱丹也坦言,这份红头文件对于他来说,也是对抗人情关系的一项武器。作为这样一所中学的校长,不要说面临这30分的诱惑,每年即使是想进入这所中学读书,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来走后门、托关系。被北大赋予了这项推荐权以后,朱丹的手机上接到了无数的祝贺短信,有同行的、有学生家长的,也有教育部门官员的,各类媒体的采访报道纷至沓来,在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河南,这项推荐权足以让教育界躁动不安。
对一个怀抱教育理想的人来说,这是一件让他感到悲哀的事情。“真正的名校不在于有多高的升学率,学生拿了多少竞赛金牌。”朱丹说,现在区区一个推荐名额就引起了全社会的集体炒作,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思想已经多么功利化了。
最终,拥有3个推荐名额的朱丹只推荐了一名学生,而且是多次模拟考试的年级前几名,按照往年的成绩,这个被推荐的女孩不需要这30分,同样有能力考入北京大学。这样的状况,在全国其他30所中学最终的推荐人选中几乎是个普遍现象。那些知名的中学校长们,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推荐所谓的偏才怪才,考试分数仍然是最大的标准。这也让北大这项看起来颇具勇气的改革仅仅剩下了抢夺优秀生源的意义。
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北大对其所选择的中学校长品质的信任。但是,公众的不信任让这些校长们大多逃避了这项责任。放弃了两个推荐名额的朱丹毫不讳言:“教育的行政化和官僚化,在中学校园也越来越明显,很多人是把校长,尤其是名校校长当作官员来做,而不是大教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宁可选择放弃。摆脱行政干预,回归教育家办学,任何高考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一基础。
除成绩之外,已经产生的推荐生中,学生干部是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3名推荐生,除了一个年级第一外,其他两个分别是校学生会正副主席。这样的状况同样在其他30多所中学的推荐生中具有普遍意义。
湖南长沙的雅礼中学也是此次北大圈定的39所中学之一。跟郑州一中一样,这也是一所名冠湖南的精英中学。其高三学生王宣(化名)告诉记者:“对于理科生还好,每年的数理化全国竞赛,是最有力的资本。但是,对于文科生而言,湖南省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学生干部,这些相对较软的资历也就是最直接的资本了。”
不单北大的校长推荐,在最近5年来的高校自主招生中,这些“履历”也都是大学招生组最看重的素质。高校招生永远都是中学教育最有效的指挥棒,很难想象,这些变革将会给中学教育带来什么?西式的招生理念遭遇行政化积弊甚深的中国校园时,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也许用不了三五年,就会呈现在公众面前。
高招新时代
在11月份的郑州教育界,与北大的“校长推荐制”一样被热议的还有另外一件事:在郑州下辖的县级新密市,实验高中一个叫李金川的高三学生自杀身亡。记者来到这所中学,原本是希望了解高校自主招生在这些大部分由农村学生构成的县城中学是怎样的状况,但李金川的自杀和他留下的反映学校不正之风的遗书让整个学校笼罩在丑闻之中。
尽管这已经是这个县级市最好的中学了,但每年高考,能够升入那些中国名校的学生,仍然寥寥无几。每年,各大名校的自主招生,各种各样的推荐、保送与这些农村学生基本无缘,不会有多少大学的招生组来学校提前看学生,抢生源。
李金川的遗书中,让人们看到了这个中学诸多的不正之风,而他的自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因为没有交189元考试费,以致缺考两门,被分到“慢班”,在这所普通的县城中学,进入“慢班”也就意味着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最好的学生也只能考上大专。这个有才华有思想,好学上进,对社会未来充满了美好希望的农村少年最终在这样压抑而看不到求学希望的环境中选择了服毒自杀。
北大圈定的39所中学,大都集中在省会等大城市,李金川所在的学校,大约永远都不会获得这样的机会。即使通过高考,他们进入名校的机会也只会越来越少,因为中国高校的招生制度正在面临着急剧的变革。
2008年,教育部取消了自主招生占总招生人数5%的限制,而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也从当初的22所迅速增长到了现在的80所。创建一流大学,选拔创新人才,需要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但由此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重点大学生源城市化、上层化的趋势。
对于高校而言,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如果把诸如校长推荐之类的权力给予那些地
处偏远、不那么优质的中学,看起来更加不可靠,无论是媒体的发达程度、公众监督的力度、吏治的情况,大部分中国县级行政区域的各种机构都比大城市更加无法让公众放心。
北大的“校长推荐制”公布后,国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给予了适时的支持,认为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的有益尝试,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回应记者关于推荐制是否有违“教育均衡发展”的质疑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说:“均衡这个概念只在义务教育阶段来提,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包括高中、高校,还是以选拔人才为主,所以在这个阶段从来不提均衡发展。”
在高等教育改革层面,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呼吁政府能够给予高校办学自,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而自的下放,有几个层面,最高层面是大学校长的自主选举,最低层面则是招生权力的下放。招生权力下放不涉及意识形态的敏感,对于决策者来说,将会是最容易突破的层面,也因此,有国家机器的明确支持,有高校自身抢夺生源的冲动,在未来几年,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一定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迎来重大变革。
多年来,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从小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让那些偏远地区的农家子弟无论是在大一统的高考模式,还是更加灵活、且注重琴棋书画、创造发明等等多样素质的自主招生面前,都越来越无法获得优势,他们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途径越来越狭窄。而在大学教育这个阶段,优质的高教资源被强势阶层所攫取,这几乎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009年初,国务院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曾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总理的感慨让人们看到了高等教育的阶层性失衡,但是,没有谁有能力来改变这个趋势。
公平有多重要?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看到,未来很多年,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都将不可避免地呈现这样一种面目:自主招生与大一统的高考并驾齐驱,前者成为强势阶层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捷径,而后者则保留给弱势阶层竞争的渠道。
选材效率与社会公正之间的矛盾,在高等教育的历史上似乎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以英国为例,最近几年来,英国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他们的改革目标与我们看起来正好相反,政府一直要求大学开辟通道,让弱势阶层的子女有机会进入剑桥、牛津这样的精英大学,但是,反复的改革从未获得成功。
在前些日子剑桥大学800周年的校庆上,其女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就此问题回应公众:剑桥大学的入学资格完全建立在学生智力的基础上,不会去关心他们的社会背景,大学不是社会正义的引擎,也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它有自己的目的。
对于中国公众而言,如果北大、清华之类的精英学校呈现出这样一种高高在上、不顾社会正义的姿态,一定会招致更加激烈的抨击。在这样一个高招新时代,对于国家机器和大学领导者而言,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是改革最直接而迫切的诉求,但对于公众而言,最敏感的一定是社会公正,在这个领域,不公平是足以摧毁一切改革举动的最大理由,与不公平相比,人们宁可忍受高考制度的僵化、低效率。
打着追求效率的名义,来改革现行的制度,最终改革并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变成了权贵阶层获取优质资源的捷径,这样的轨迹,30年来,已经在诸多领域重复了一次又一次,而教育是一个承受不起如此摧残的领域。
谈及此问题,曾任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校长的徐显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办学的民主性。而民主办学就要求从招生到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制度设计就不应该由少数精英意志所决定。”
30年来,中国社会已经习惯了享受精英统治的高效带来的好处,而高等教育的招生改革似乎也正在走上同一条道路。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丁学良,多年来,对内地大学改革投入了大量精力来研究。在他看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内地仍然是极其稀缺的产品,对于这些资源的分配,就必须接受公众的有效监管。“成立家长联合会、专门盯住教育公平的NGO,这些都是公众监督的有效手段,在推出改革伊始,就应该有这些配套措施,而不是走一步说一步。”丁学良说,“中国的很多改革,都是纸面上看起来很美好,但做到最后往往会被革得一塌糊涂,招致埋怨和失败。”
招生领域的推荐制在过往的中国教育中早已有过诸多实践,远的有“”时期的工农兵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后,也有中国科技大学等学校的“少年班”、“天才班”等各种各样的特殊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那些曾经的教育实践究竟产生了多少人才?过往的改革经验,从来没有被认真地总结过,对其经验和教训,缺乏具备科学价值的评估。”丁学良说,“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至少是应该建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应该比上一轮的改革更加严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改革态度。”
而这一轮大幕已开的高校招生大改革,各个高校基本是出于争夺优秀生源的直接利益驱动,对于社会公平的考量、人才观的革新、中国校园行政化的现实流弊等等制约改革的因素显然缺乏统筹考虑,更谈不上对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
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 篇五
尊敬的xxxx大学老师:
你好!
我是xx市xx中学xxxx届xx班的班**,经历了近三年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我对班上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作为高三年级的班**,我希望能把我的优秀学生推荐给优秀大学。xxx同学是xxxx年本校初中部直升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他阳光快乐、开朗自信,沉稳不乏活泼、聪颖不乏勤奋,是我们班秀的学生之一,其优秀潜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品德端正,积极乐观。他踏实认真,积极向上,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了为**崛起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进入高中不久就由本人申请班级投票推荐进入雅礼青年*校学习,连年获得三好学生等光荣称号,是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他能够迅速调整心态、乐观面对、坦然处之,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发展潜能。
二、是热心公益,充满爱心。xxxx年南方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冰灾,在学校无法上课的情况下,他不顾天寒地滑毅然走进社区和大家一起打冰扫雪;课余闲暇之时多次和同学一道深入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长沙创建文明城市之际,他带领同学走上街道清扫卫生,当义务宣传员。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了良好的思想情操和服务意识。
三、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xxx同学学习稳定成绩优异,他属于学习方法得当、花时不多、效率较高的学生,课上紧跟老师的思路,课后认真复习轻松完成作业,面对问题往往能多角度思考、多方式解题,思维开阔具有创新意识。在遇到难题时,他还能与同学互相探讨互相学**同进步。
四、是团结合作,兴趣广泛。在高中三年期间,xxx能和每一位同学友好相处,在学**生活上给同学无私的帮助,得到同学们的信赖;在接受学校和班级的工作后,能够和大家共同合作圆满完成任务,是一个善于**善于合作的学生。同时他还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吉他、篮球、羽毛球是他课余时间娱乐锻炼的喜爱项目,在校园电视台他是电脑编辑,在社团节活动中能看见他作为摄像师的身影,每一时刻他都能找到自己的精彩。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自古以来就是才俊辈出之地,有了湖湘文化的浸润,有了雅礼的启蒙,经过贵校的培养,我相信xxx同学将能成为优秀乃至杰出人才。因此,我郑重向贵校推荐,希望贵校给他以机会,让他充分展示才华,也衷心祝愿他能顺利通过贵校的选拔,进入理想的大学学习。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 篇六
2009这一年,来自民间的、官方的、高校的,大大小小的涉及高考的改革方案络绎不绝,各方都在为高考改革建言献策。综合比较不同版本的方案,改革的核心似乎都指向一点: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实行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
遗憾的是,这一年,尽管高考改革的热度不断升温,来自不同方面的政策与声音不断涌现,但是依然延续过去的路数,并缺少亮点。
民间方案:
有理念,可操作性不强
民间对高考的议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不满意者,把现行的高考制度批得体无完肤,甚至强烈呼吁取消高考,取消教育部;也有不满意却认可现实者,认为按照中国现阶段国情,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各方对高考改革的建议多,却无整体方案。
2009年6月,继2007年给出一个初步的高考改革方案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了一个更详尽的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这个民间方案有两个宗旨,一要“以学生为本”,二要促进教育公平。
与其他民间高考改革建议不同,这套方案的设计者希望突出可操作性,但实际上,方案依然过于理想化:它希望打破现有的高考利益集团的平衡,而这个平衡却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可以决定的。
比如,民间方案明确提出降低英语分数的权重,提高对母语的要求。但它的执行难度相当大。一位曾经参加过某省自主命题的老师说,有一年,教育考试部门曾经有过降低英语权重的想法,并拿出方案讨论,最后因反对声音太大,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靠英语吃饭的人太多了,谁愿意丢掉这个大饭碗呢?
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是这套方案的重心。方案提出,要实行多轨道、分层次的统一考试,将高考科目分为多种组合,包括普通文科、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等,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层次的考试。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考试科目。
方案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人往高处走。无论是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进最好的学校学习,他们不会仅仅把自己定位在普通本科院校,或者说,把自己定位为工程技术类就不考理科或者生物医学方向。他们都希望有更多的选择。按照这个方案,学生的考试成本会大大增加。
方案也提出院校录取方式的多元化,设计了“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统一学科知识考试+集中录取”模式、自主考试等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院校可采取不同的录取模式,放大了高校的选拔录取权。
这个主意不算新。在2008年年底,浙江省提出自己的新课改高考方案中,就有类似的制度设计:对报考一本、二本和专科院校的学生,在三门主科相同的背景下,设置不同的附加科目的选择方案。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带着一个团队,从宪法的角度去考虑大学招生制度。他认为,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广义上国家的任何公权力机构不得对公民给予没有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但是现行的招生指标体系违反了宪法平等的原则。最简单的事实是,各个高校在决定各省的生源比例时,都在为照顾本地考生提出一个可以接受的站得住的理由。
“中国各地的高校招生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囚徒困境’。”张千帆说。他认为,在普遍歧视、人人自危的现实环境下,任何放弃自我保护、实行地域平等的省市显然都是“傻瓜”。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部属院校,除了没有太多人关心的民办大学之外,每一所高校的招生方案都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翻本。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曾经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并在2006年提出“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这样响亮的口号,建议根据各地人口的多少来配置高校在各地的生源数量,但是当年,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的招生数量也只是略有减少。
在张千帆看来,招生体制改革需要中央出手。这听起来有些不“与时俱进”:就高考而言,中央逐渐放权给地方,自主命题的省份越来越多,高校自己确定每年的招生人数。中央所做的,主要是确定当年全国的招生人数并进行总量控制。
依然是民间高考方案的理想状态:让更有力的部门来打破已经形成的高考利益平衡。当高考已经集中了太多的关注,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在年终总结时,都把高考当作自己的一项政绩的时候,一旦这种平衡要被打破,被损害的利益群体,比如说,减少北京、上海这些高教资源集中的城市的招生名额,当地如何安抚利益受损的本地考生?
官方方案:保守地前行
2004年,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四省区率先开始高考新课改实验。2007年,四省区执行了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底,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也相继公布自己的方案,至此,全国有15个省市区公布了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
纵观这些实行新课改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其宗旨与民间改革方案基本一致:改变一考定终身,实行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
2007年,广东、海南等4个省区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奠定了以后改革方案的基础。在这一年,从科目设计而言,宁夏的科目设置是“3+小综合”,山东是“3+X+1”,海南是“3+3+基础会考”;宁夏、广东和海南都把综合素质评价列入参考行列。海南则规定,基础会考的成绩有10%计入总分。
这个基础会考,在以后各省市区的方案中基本都被称为学业水平测试。在2008年江苏的方案中,学业水平测试均按等级划分,分ABCD 4个等级。4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C级以上才能参加高考,两门选修科目必须达到B级以上才能报考本科。
这套方案在江苏引起轩然大波。据媒体报道,从江苏省来说,2008年参加高考人数为50.8万人,一本招生人数4.1万名,二本6万多人。全省达到二本要求的2B资格考生共有183594人,占总考生人数的36%,也就是说,64%的考生因为在选测科目中失利,直接被拦在了二本之外。
在进入录取阶段,新方案就遇到了麻烦。录取进行到一半时,江苏省教育厅紧急修改录取方案,规定1A、1C的考生只要进入投档线就可以投档,只要总分达到了学校最低录取线,学校必须无条件录取。为了解决一部分A、C型考生,教育部紧急追加了近5000个录取名额,才解决了改革带来的问题。
随后,实行新课改的各地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时,都吸取了江苏的教训,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进行不同的规定,一般都是分级以后,达到一定级别就可以报考相应的高校,而不是像江苏那样复杂的计算。
各地在小心翼翼地进行着高考改革的创新:2008年,福建在提出下一年的改革方案时,把省属“211高校”也纳入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高职高专则也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招生。这一年浙江的方案则把一本、二本和专科的录取标准进行区分,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主课及综合素质评价都是一样的之外,一本和二本都要求考文综或理综,专科则是技术类,一本还增加了一个自选科目。
纵观2009年五省市新公布的方案,基本是前三年10省市区方案经验的累积和延续,并无创新之处――所有的科目设置都是一种类型:“3+文综或理综+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而最能体现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的综合素质评价部分,各省基本都采用了相同的做法:不记分,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黑龙江省对重点高校有放权,允许他们在高考基础上,以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的自主考试做参考,自主招生的学校可自行规定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陕西的做法是高校可以对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有自己的要求,但是在招生中必须说明。黑龙江、北京和湖南则都对高职招生进行改革。湖南效仿福建的做法,把自主招生的范围,从部属高校扩展到省属“211高校”。此外,湖南今年实行平行志愿。
有人评价,高考改革并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上述改革的所谓“三位一体”录取,仍是将原来的高考科目拆分与重组,但集中录取制并没有变,学生与高中仍以分数为最高奋斗目标。
高校方案:基本与农村考生无关
高校能在高考改革中有作为的余地不大。实际上,现在对高考改革有发言权的,主要还是76所拥有自主招生特权的一本院校。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80所,教育部又新增了云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和苏州大学4所大学的特权。
这个“特权”涉及的群体不大,按照规定,自主招生的比例不应该超过高校每年本科招生人数的5%。这个改革如同官方和民间的改革方案一样,也是在给多元化人才选拔模式探路。
2009年年底,这个探索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各出奇招延揽人才,名校对尖子学生的争夺提前开始了。
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北京大学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的校长推荐制每到一个阶段,都会引来舆论的关注,公众要看看这个实名推荐到底推荐了什么人?名单结果出来后,引来一声叹息:中学校长们小心翼翼,学习成绩依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标杆,最后仍然以推优为主。
有统计说,随着自主招生高校不断增多,自主招生名额在各高校招生计划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跨入大学门槛的考生也在6年间翻了6番。
全国有近2000所高校。自主招生所占的名额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制度从执行之初,倾向性就很明显:这个政策基本与农村学校无缘,与农村考生无缘。
从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开始,各个高校谨慎地选择参与自主招生的中学。最保险的,当然莫过于直接选择那些一直是生源大户的高中,而这些中学在各地基本都是城市的重点中学。当年,中国政法大学要求,选拔对象必须出自省级以上重点中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把范围缩得更小,指定了若干所中学。实际上,为了慎重起见,当年几乎所有的试点高校在生源上都是一种选择――由指定的重点高中推荐。
2006年这种推荐到达“极致”:复旦大学的举动被称为创高校自主招生的“破冰之旅”,符合条件的上海学生可以自行报名,只要通过专家组的面试,就可以成为复旦的学生,尽管他们必须参加高考,但是成绩对他们的录取没有影响。
这一年的结果是,复旦大学录取的298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上海各重点高中,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同样进行自主招生的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300名幸运儿中,无一人不是重点高中学生。
为了彰显公平,很多学校都纷纷表示,中学生还可以选择自我推荐或者老师推荐的途径。问题是,这个看似公平的政策对农村学生却毫无意义:这套在城市里尚显时髦的推荐制,农村地区如何学得来呢?就算老师推荐,重点高校会认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没有名气的老师的推荐信吗?自主招生也是要算经济成本的。在推荐信之外,入选的学生还要到各地去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要准备路费、食宿费。对农村学生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位资深教育记者感慨:这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成本。
几位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表示:2009年高考方案这么多,却让人失望,大家不过是在重复过去的老话题。他们希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尽快出台,能从国家层面给高考改革更多的制度支持,早日让有才者通过各种渠道彰显才能,让高考不再成为百姓的负担。
评论
高考改革为何总走回头路
新年前夕,2010年广东高考报名工作结束。尽管还未举行,但这次高考注定要在高考史上留下一笔:2010年,广东将实行新的高考方案。实行了11年的X科考试,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广东的师生,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一变化,更无从知晓这意味着什么。但只要翻翻高考恢复32年来的改革历程,就会明白,广东这次调整高考科目,实质上是宣告了被教育界寄予厚望的“3+X”科目设置改革的终结,高考基本上又回到了文理科各考6门的“大文大理”时代。
当然,教育部门不会作出这样的宣告,甚至还会否认这一结论,称现在的高考还是“3+X”模式。现在各地普遍实行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高考模式的确还挂着“3+X”的外衣,但其实质早已背离了“3+X”科目设置改革的宗旨。
1999年2月,教育部推出“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当年先在广东试行,之后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2年起在全国普遍实行。本着“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三项原则而推进的这项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X”科目。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这样解释“X”科目:“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
有人评价,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高校和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但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省份都选择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所谓综合,不过只是3门课程的拼盘而已。
只有广东和河南采用过改革设计者最推崇的“3+大综合+1”的方案,但河南只实行了3年便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据媒体当时的报道说,虽然教育部门和教师都认为“大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生偏科,但客观上加重了学生负担,9门课程都要考,各科老师都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时间。
此后,改革先锋广东一直孤独地扛着“3+X”的大旗,但2007年,该省也最终放弃了“大综合”,改为“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随着2009年高考的结束,在一片批评声中,被认为最能突出个性的“X”科走到了终点。
现在35岁以上参加过高考的人可能都还记得当年的高考科目,文科考6门,理科考7门,除了文理科都必考的数学、语文、外语和政治外,文科还要考历史和地理,理科要考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一模式从1977年恢复高考一直沿用到1992年。如今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这一模式貌似不同,但对于考生而言并无太大区别,文科综合是历史、地理和政治共用一份试卷,理科综合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共用一份试卷。
至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考科目改来改去,又回到了老路上。
其实,高考恢复32年来,高考改革没少走这样的回头路。2007年,在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的时候,众多媒体和一些研究者曾经对此做过梳理。
比如,肩负着“打破一考定终身”使命的春季高考,2000年开始在北京和安徽试点时,曾经备受关注和期待,可走过10个年头之后,春季高考已经无声无息。当年参与试点的省份,只有上海还在坚守。前不久,上海媒体报道说,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招生计划数为580名,比2009年又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再创新低。而2009年春季高考,考生实际报到率只有 22.22%。
标准分制度,也是在广东率先实行。在当时的国家教委极力推广下,全国有不少省份也逐渐采用了这一制度。但由于换算复杂,家长和考生意见较大,这些省份又陆续改回了原始分。2007年,先行者广东也走了回头路,改回原始分。目前,全国只有海南一省还在使用标准分制度。
高考英语增加听力测试也是1999年发起的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中学英语教学重视听说能力培养。广东也是最先试点,2003年在全国普及,但因为听力测试实施过程中事故频出,所以2005年起出现了部分省区取消或淡化高考英语听力的现象。
这种从终点又绕回原点的改革还有保送生制度、广西的二次高考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在回顾高考恢复后的改革进程时曾总结道:和技术相关的改革,大部分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制度性的改革往往历经反复,走的是比较曲折的路。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高考改革时不时要射出回头箭,难免伤及自身。
江苏被认为是高考改革最频繁的省份之一,从该省考出来的江江和刘璐都戏称自己是拿来做实验的“小白鼠”,并认为高考套路的变化影响了自己的高考成绩。
而处于高考这座独木桥两端的中学和大学对于高考改革也是怨声载道。譬如,在“3+X”改革前,有段时间高考科目设置是“3+2”模式,文科不再考地理,理科不再考生物。在指挥棒的引导下,中学自然把地理生物打入冷宫,这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只能赋闲。“3+X”实施后,很多中学一时间难觅教师,又急慌慌去师范院校对口专业找人。而生物在高考中的缺席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物系的招生和生命科学的持久发展,以至于1996年8月,7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呼吁务必重视生命科学,提出“必须立即恢复理科高考中生物学应有的地位”。
高考改革为何如此曲折反复?2007年,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的中青特刊曾经刊文分析说:掌握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和由民间呼声构成的大众力量都在推动高考改革的试验,但“‘呼声’常常只代表某一个利益阶层的愿望,它不太可能有完整的系统性考虑,在‘呼声’推动下的改革,比较容易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决策偶然,上马仓促,轰轰烈烈推出,撑不了几年,悄无声息结束”。
2009年,要求改革高考的呼声仍不绝于耳,各种版本的民间改革方案也纷纷出笼,据说,正在起草的《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看来,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又将启程,在此,有必要提醒改革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好好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不要反复折腾。比如,现在全社会都在讨论“高中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事实上,在推行“3+大综合+1”高考模式的时候,广东和河南都取消了文理分科,但最终没能成功。个中原因,社会大众可以不探寻,但改革者必须深究。
正如中国青年报2007年的报道所指出的:“对国家和考生来说,需要的是思路清晰、目标和路径对位的改革,而不是为了改而改。”(李丽萍)
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 篇七
尊敬的大学**:
你们好!
很高兴能够以这样的形式向你们推荐我最优秀的学生——xx同学。作为一名看着xx同学一步步成长的高中老师,我觉得把最优秀的学生推荐给最优秀的大学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我的这封推荐信能够帮你们更多更好地了解xx同学,一方面帮你们招进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也能够使xx同学进入她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
认识xx同学,是在05年的夏天,当时她刚刚考入高中,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如今,已是才女初长成,隐隐有大家气象,实在是令人欣慰。回想这三年的经历,岁月把一个简单明快的女孩打造成了意志坚强、底蕴深厚、成熟内敛、秀外慧中、热爱生活,有爱心、同情心、上进心,具备优秀的思维品格、超强的学习能力,独具魅力的**才能,完善的个性特点,较大发展空间和较强发展潜质的优秀人才。
她才华横溢,思想深刻。中原自古多才俊。在炎黄故里这块火热的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一名钟灵毓秀的才女。她用五彩笔写作心灵的云卷云舒,也描绘校园生活的酸甜苦辣;她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旋律或渔舟唱晚或平湖秋月,打动过多少年轻的灵魂;她朗诵、辩论、演出,学校的舞台始终活跃着她靓丽的身影。她的才华也许天赋,但更因为她热爱读书,读文学、读历史、读哲学,李白杜甫曹雪芹甚至康德叔本华钱钟书冯友兰,因为博览,所以全面,因为厚积,所以有发。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但我不得不说,她是我学生中的异类,是应试教育的奇迹。在**能力**能力方面她是同龄人中的翘楚,同时,她还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她长期担任班长和学生会的职务,**了小到班级的班会、家长会,大到学校的读书节、辩论赛等大型活动。07年10月,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先生来我校,面对全校师生,李静和李阳用英语侃侃而谈,李静之才华,之从容可见一斑。
其实,在她身上,最打动人的不是傲视群芳的才情,不是优秀的成绩,甚至不是出色的**能力,而是爱心,是对生活,未来,世界,他人甚至一草一木的热爱。在日益注重利益的今天,她坚守着人类灵魂中最闪光的一方净土。
她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充满信心、希望和勇气。在她的眼中,世界是美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幸福的。她享受春花的美丽,秋月的温馨,夏雨的激情,冬雪的坚韧。她感受快乐,也传达快乐。她用一颗**、细腻而多情的心,让身边的人像自己一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她不断伸出双手给不幸者带来希望,她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告诉给每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她为弱者流泪,为强者欢呼,她与人为善,相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她以饱满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她的爱心使她身边的世界温暖、快乐、平和。
我们认识很久了,她一直都是一个很谦和的人。她的优秀,她出众的才能,她的光环,她优秀的学业似乎并没有改变这个从容淡定的女孩,她仍然习惯淡淡的微笑,习惯在最合适的时候拿出最优秀的自己在生活中自在的行走。偶尔我们会一起看夕阳,看花开花落。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生命个体的成长,看到年轻生命蓬勃的生机、热烈的色彩,她像一个美丽的蝴蝶在我身边破茧而出,那夺目的光华令我眩晕、颤栗和感动。于是知道,作为她的老师,我是幸福的,幸运的。三年教书生涯,她成了我身边最美的风景。
她的志向是xx大学。****,我也曾经对那所大学充满了向往,韶华不再,想起不过唏嘘。而现在,因为有她,那熄灭的火重新燃起,我希望她帮我完成在未了的心愿。更多的是,以她这样的资质,不上xx大学,岂不可惜。大学,大师之谓也。但大学,同样需要有优秀的学生加入,才能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李静不读xx大学,似乎也是xx大学的损失。
写着这封信,伤感是有的,因为我知道几个月后,xx同学将离开。但我更知道,以xx同学的能力,继续留在高中,是对她的伤害。三个年头,近千个日子里,作为老师的我,不正是一直执著的等待她展翅高飞,寻找更适合她的未来?她需要更广阔的天空,更开放的学习氛围,更多优秀老师的指导。而贵校,无疑是她最好的选择。
在这里,我只能以自己的人格担保,我向贵校推荐的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一个杰出的人才,她不会让贵校失望。我衷心的祝愿她能够通过贵校的选拔,也希望贵校能给她一次机会。我相信,她会用自己的实力给贵校更多惊喜。
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