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挑山工教学设计(优秀8篇)10-3-15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挑山工教学设计(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挑山工》教案设计 篇一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二组第5课

二、设计思路

课文篇幅较长,文章结构比较特殊,因此,在经过反复研读教材,深刻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温度、重度和厚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我决定对教材进行合理剪裁,大胆取舍,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与话中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准备

折尺、挑山工视频片段、阅读卡片

六、教学流程

(一)结尾导入、设置疑问

1、利用谈话导入,展示一幅画,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这幅画中得到了那些信息?并总结出挑山工的定义。

2、告诉学生这幅画就是作家冯骥才从泰山回来画的一幅画。引导学生用心读最后一段。

3、利用多媒体出示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引导学生提出:作者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设置疑问,预留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板书:三:(7)归来作画

1 (二)求疑阅读,探究文章

1、自读文章第一段,思考:挑山工登山路线? (折尺形路线)

2、提问:什么是折尺形路线?

指名读并观看一段挑山工视频片段,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挑山工走的路线。

3、追问: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好处:会使扁担前面的东西不碰到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缺点:会使路程加长,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利用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

4、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一个奇怪的现象: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板书:一:(1、2)走折尺形路线,但却常常领先。

(三)再次探究,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思考:作者与同一位挑山工有几次见面?在哪里见的?看见挑山工正在干什么?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回答。

2、通过合作填写表格引出作者的不解之谜。

(四)合作探究,抓住重点

1、教师带着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挑山工的理儿。

2、引导学生理解你们与我们的走法

你们(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我们(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地往前走。

3、分析作者听完挑山工的话后的反应,让学生再次朗读挑山工说的话并与学生合作探讨挑山工话中蕴含的哲理。

4、教师总结

哲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板书:二(3、4、5、6)山中相遇,交谈解谜。

(五)重现问题,领悟哲理

1、指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作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2、学生领悟到作者需要的是挑山工这种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六)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并写在阅读卡片上。

2 (七)感情升华,赠送话语

教师赠送学生一段励志的话。

(八)作业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实际写一篇小作文。

《挑山工》教案设计 篇二

设计理念

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心,真正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自读与导读结合,感知文章脉络,凸现重难点

在新课初始,教师设计这样的自学题让学生阅读、思考;

1倍镣ㄈ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生字、新词。

2闭页鎏羯焦ず陀稳耸窃跹登山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你的疑问与作者一样吗?并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3鼻氚烟羯焦そ驳幕盎出来,再认真读读最后一段,想一想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全文表达顺序是什么?

4蔽恼掠心男┠愣敛欢的地方,请做上记号。

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自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始终要关注、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学讨论能深入下去,重视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

二、直奔重点语段,品析语言文字,感悟文章事理

首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朗读描写挑山工与游人登山的语段,讨论并画出挑山工与游人登山路线对比的简易图。在全班交流时,选几组进行展示,每组还要派一个代表解说该组的图示、阅读该段的体会。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再造想像的训练,既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又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

其次,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说的话。挑山工说了哪几句朴素的话,你从这些话里体会到了什么?

方法一:教师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在自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会句子的蕴涵的意思。

思考题设计:联系上下文,领悟重点词语,联系平时生活实际谈感想,用自疑解答等学习方式,体会挑山工的话中蕴涵的意思,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方法二:请阅读理解挑山工说的话,完成下面练习:

(一)读了挑山工的话,我们懂得了:

1庇稳说巧绞保之所以比挑山工,是因为。请找出文中写游人“玩玩闹闹”,“总停下来”的语句读一读。

2碧羯焦さ巧街所以能,是因为。

(二)从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时的不同表现,我们悟到了哪些道理?你能结合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例子说说吗?

练习(一)重点让学生自学、朗读感悟;

练习(二)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再反馈,使人人都能有发言表现的机会,同时,努力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选择性练习,深化独特认识,拓展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需要,教师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学生从以下三题中选两题完成。

练习:

1鼻肽惆盐闹凶钕不兜挠锒握抄下来。

2比绻见到挑山工,你想对他说什么?请写下来。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并学习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具:

文字、图象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3分钟)

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奔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靠着自己的一副肩膀和两条腿给别人挑货上山,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生答挑山工,师板书课题)

师:有见过或听说过挑山工吗?说说你知道的挑山工的情况(指名)。

师:作家冯骥才在泰山游览时就曾经见过这么一个挑山工,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挑山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相信读完课文我们会对挑山工有更多的认识。请大家读课题。(生读)

二、初知(5分钟)

师:首先一起来读读课文,翻书92页,以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会读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试几次,还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明白的孩子请坐直。好,现在开始。(生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有困难的孩子读书)

师:读得真认真啊。那么在刚才的读书中你都遇到了课文中的哪些人物呢?(生集体答议)而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____(生答登山)。

三、精读

(一)探究挑山工和游客登山的不同,感知挑山工形象

1、寻找不同点(5分钟)

师:同样是登山,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同。(生读书,思考)

师: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建议选择写字快的孩子进行书写(生拿课前发的表格,讨论填表,等大多数孩子填好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简单评价)

师:讨论挺热烈的,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呢?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吧。(指名上台借助投影仪展示表格内容并讲述)

师:还有补充吗?(指名补充)

3、体会两大不同点(7分钟)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孩子们说到了这样一点----挑山工背负重物登山,走的路线是-----折尺行路线。折尺形是怎样的形状呢?想一想然后在书上画一画。(指名画)关于这一点,课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研究研究。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个段落呢?(生集体答议后课件展示一自然段内容)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请孩子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情景。(师生合作读)

师:读完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最佳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师:关于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你们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在登上泰山的整个过程中挑山工几次赶上了作者呢?分别是在哪些地方?(集体答议)

4、体会两大不同点的原因(10分钟)

师:怪了,走的路程多速度却并不慢,这可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板书词语集体读词,指名说意思)。读读书,看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揭示谜底的段落和句子。(生读书找句)这些句子在哪儿呀?

师:一起读读这些句子,想想知道了什么?(生读后指名说,最后引导找出最能说明谜底的句子----一个劲儿往前走)

师:“一个劲儿往前走”,(板书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说给同桌听。(生互相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师引导理解“往前”就是往山顶,这其实也就是挑山工的目标,一个劲儿就是不停下来,一直向前)

师: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捆绑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指名)

师:正是这样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挑山工最后超过游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登上了极顶(板书登上极顶)。其实做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一起来认识他们。(师展示并读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像挑山工,居里夫人和徐霞客一样的人?(指名)从这些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指名)是的,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师:挑山工这段朴素的话包蕴着多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啊!(引导理解包蕴就是包含,意味深长就是含义深刻)冯骥才爷爷也体会到了这样的哲理,所以听完以后他“心悦诚服地点着头”(师板书,生读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呢?(指名)

(二)探究作者受到的启示,深化挑山工形象(8分钟)

师:冯骥才爷爷不仅诚心诚意地佩服这些话,还深受启示,所以从泰山回来,他画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这样的(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指名一生读)他的读书让老师听出来了。谁能让我们听出更多的东西?(再指名读,引导评议,引导读出山的陡直和挑山工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全班齐读这句。

师:接下来冯骥才爷爷继续写到(边指课件上的句子边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生再次齐读画的内容)

师:你们已然把这幅画挂在了心里,所以当你们热爱某种事物的时候,或者决心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老师想你们也会象挑山工那样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去研究它,做好它!是吗?

四、结语(2分钟)

师:课文读完了,相信每个孩子对挑山工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现在在你的印象里,挑山工是怎样的人?(指名)

师:挑山工的确是这样一种人。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让我们一步步了解挑山工的呢?(指名,相机引导课文思路和描写方法)

师:以后如果我们遇到象挑山工这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会怎么让别人来了解他,或者说你会怎么写呢?(指名,相机总结写人的方法)

师:课后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就用你们的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吧,好吗?老师等着认识他们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孩子们。

板书:

一个劲儿往前走登上极顶

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获得成功

《挑山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一、设计理念: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2. 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其中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反映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不是说一堂课就能看出学生的什么精神来。人文精神是渐进的,沉淀的,学生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语文学科重在对学生“熏陶”,如何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去感悟流露在语言文字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更添诗意,是平时的课堂教学所要努力做到的。

二、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三、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我不知道    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你们看这幅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 师出示课文插图)

生: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上山的人。

生:挑山工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顶。

生:挑山工被肩头的担子压弯了腰。

师:对!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的人。

师:孩子们,看看图上的这条山道,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

生:这是一条崎岖的山道。

师:用“弯弯曲曲、崎岖”这样的词语很准确。

生:这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山道。

师:你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生:我想到挑山工很辛苦。

师:你是个感觉敏锐的孩子!

生:我觉得挑山工很不容易,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还要走那么陡峭的山路。

师:你真棒!你的语言里充满了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你一定是个体贴他人的人。

师: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吗?

生:他穿着红背心,黑色裤子,裤脚卷到了大腿,他的皮肤黑黑的,挑着担子,弯着腰,低着头。

师:如果你的描述再注意一下顺序就好了。

生: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师:“黝黑”这个词用在这位挑山工身上很贴切。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

生:第七段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第七段

师:谁还想读?

生2:读

师: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读得有力,速度慢一点,我觉得这种处理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挑山工挑着重物,走起来应该是吃力的,不会很快。

生: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应该慢点读。

师:你真细心,会学习!下面大家来试试,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文

师: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吗?

全班齐读第七段

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

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出示填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2.(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大家很聪明,能不能根据第一段课文的内容用别的关联词来说说你读第一段的收获呢?

生:如果挑山工不走折尺形的线路,就无法担着重物上山。

生:既然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那他登山走的路程就肯定比游人要远。

师:关联词的使用使我们的逻辑更严密,大家对第一段的理解很到位。

师: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为什么?

生:因为感叹号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

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

生:挑山工很艰辛。

生:挑山工很辛苦!

生:对挑山工的同情!

生:对挑山工的敬佩!

师:你们的理解都不错。孩子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一定比不上游人吧?

一生回答:是!(众生笑齐答不是)

师:课文中的作者有一个疑问在那一段表达出来了?

生:课文第五段说了这个问题。

师:哪一小组愿意来读一读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呢?

(各小组争先恐后举手。师指名一组读。)

师:课文哪儿又这个谜揭开了?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

生轻声读课文

生:给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是“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

师:为什么这句话给你印象很深?

生:它告诉我一步一步走,还要抓紧时间,我平时经常边做作业边玩,浪费时间。

师:敢于说出自己的缺点,你有勇气,我也看到了你改正的决心了,好!

生:“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

师:你的理解真棒!

师:课文第五段把游人登山和挑山工登山进行了比较。谁能用简洁的词句来概括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书)

师:(分两行板书游人/挑山工,一位学生上黑板在“游人”后写道: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又一学生补充: 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位学生在“挑山工”后面写道:踩实、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

师:咱们黑板上有的句子长了,能不能改改或者换个词呢?

生:“高兴怎么就怎么”和前面的“随便”是一个意思,可以不要。

师:同意他说的意见吗?

(众生表示同意,师擦去后一句。)

生:“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可以换成“坚持不懈”。

师:学以致用,好。你能来写吗?

(生上台写)

生:“踩实”让我想到了学习要踏实,能不能再写个“踏实”呢?

师:好!你来写吧!

生:我想可以补充一个词:抓紧时间。

师:好!上来写吧!

生:挑山工面对陡峭的山路,没有害怕,还“一个劲儿往前走”,我觉得他很勇敢。

师:真棒!你想写上“勇敢”是吗?

(生点头上台写)

师:你们从挑山工几句实实在在的话语中明白了这么多,真不错!下面大家看作者的表现。读!

(生齐读第六段第一句)

师: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生:“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还有“意味深长”?

师:谁来帮助他解答这个疑惑?

生:“心悦诚服”是指真的打心里服气或佩服。“意味深长”大概是说意思很丰富。

师(面向刚才提问的学生):明白了吗?能勇敢提问的孩子也是值得表扬的。

师:关于这句话,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包蕴”就是包含的意思。

生:也就是说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好象包含着很多道理。

生:我想“意味深长的哲理”指的应该是挑山工的特点: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和勇敢。

师:你真是聪明的孩子!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第七段,想想,课文最后的这个“它”指的是什么?

生:是指这幅画。

生:不对,是指挑山工的精神。

生:我认为是指画中挑山工表现出来的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和勇敢。

师:现在有a、b、c三中答案了,大家认为哪个最完整?

生(笑齐答):c!

师: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众生思考,静无声。

师:请大家想想,写在课文插图的下面。

生动笔写。

(两分钟后)师:谁来读读自己的座右铭?

生:生活就是奋斗,坚持不懈的奋斗!

掌声起

生:人生是一场攀登,只有抓紧时间的人才能赢得胜利!

掌声起

生:面对坎坷的人生路,勇敢无畏才是大英雄!

掌声起

生:水弱吗?不!它的坚持不懈是我学习的榜样!

师:大家写得真好!回去用纸工工整整地写在纸上贴在床头或书桌上,好吗?

生齐答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下课!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挑重物,而且看似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在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学构想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教学时应有意识的联系例话中讲的一般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读中体会挑山工的精神,理解挑山工所说的意味深长的话,然后进一步体会作者为什么画挑山工的画,再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学生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他们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游人的前面去。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式去读,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喜欢跟读哪一自然段就跟读哪一自然段。

3、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学生互相质疑。

饱览题句诵读包蕴意味深长腾云驾雾心悦诚服攀谈不解之谜哲理

三、师生合作学习

1、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挑山工的样子,谁愿意读一读,让同学们加深对挑山工的印象。

2、读完这一自然段后,同学们对挑山工有什么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认识: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3)挑山工登山为什么要走折尺形的路线?

(4)挑山工登山走折尺形的路线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3、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描写挑山工?请你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1)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时间却并不多。)

(2)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奇怪?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挑山工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疑虑,那么,挑山工是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作业设计

1、自己回家读感受最深的自然段,体会感情。

2、想一想自己今后该怎样做?

板书设计

特点:折尺形路线

4、挑山工

奇怪:路程长一倍,时间却不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重点指导感情朗读,要求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挑山工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疑虑,那么,挑山工是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的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

1、分组练读课文,思考讨论:

(1)在登山的途中,作者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3次)

(2)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山下、回马岭陡直的山道边、半山腰的五松亭)

(3)这几次相遇都有什么共同点?(开始“我们”超过他,后来发现他走在前面,到达相遇点。)

(4)作者为什么和挑山工攀谈?(为解开心中的不解之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一段话,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多遍朗读。)

(5)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做回答。)

(6)为什么要画它?(引导学生谈精神: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2、学生互相质疑,教师点拨。

三、联系实际谈感想,练习口语交际能力。

1、学了这一课后,你最深的感想是什么?

2、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交流。(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3、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和老师听听吗?

四、教师评价总结,课外延伸

1、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评价。

2、希望同学们回家把今天的感想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或者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1、今天的感想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或者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2、预习第五课。

板书设计

负荷重

特点路程长生疑

速度快|

3、挑山工相遇——攀谈——解疑

画画————明理

课后小记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本论坛欢迎广大教科版小学语文教师加入交流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五、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六、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七、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八、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九、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挑山工》教学反思

教了高年级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题的能力却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课前,总会布置孩子一个质疑的作业,但发现这个作业的完成水平是相当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问出,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某某地方现在在哪里?等等问题,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点词句深刻含义理解的问题少之又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了吗?

仔细想想,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似乎就是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答对了就是聪明的孩子,答错了说明理解有偏差。学生观察老师表情和理解老师暗示的本事越来越好,但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别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都会被伤害。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唤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已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课中主要采用让孩子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我启发孩子抓住重点句,再揪住重点字词提问。如“它是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为什么要‘一直’将他挂在书桌前?”引导孩子与之前的提问对比,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句式上看:有“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别?”“有什么区别”;从问的内容上看,可以从字词意义,句式顺序,句子内涵等多方面问。

《挑山工》教案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渲染、主题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

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

二、交流资料,链接文本

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生汇报)

三、初读感知,自主质疑

1、让学生带着任务,充分地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打开智慧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2、组织交流: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觉得自己说不好,也可以说一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或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各小组选择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几个:①“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②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③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什么?……)

四、布置作业,熟读延伸

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能够读流利为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朗读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

二、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按处理的次序出示上节课提炼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见前)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各自默读思考,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异的部分。

对比结果:

(2)在小组内分析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设计思路: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到:游人轻装上山走直线,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线。游人上山是玩赏,挑山工则是工作。]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对比结果”部分。

(1)放手让学生自学。

(2)组织交流评议。

(3)通过朗读,你觉得在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鼓励学生读出挑山工的精神。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三、再读深思,学习表达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2、组织交流,形成共识,指导习作。

四、情境交融,心灵互动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www.kaoyantv.com〗,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出示画面《与挑山工“面对面”》)

五、赏读品味,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最喜欢的,请你富有激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理由。如果你心里的想法一下子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就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行吗?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并学习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具文字图象等课件

程序设计

一、引入(3分钟)

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奔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靠着自己的一副肩膀和两条腿给别人挑货上山,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生答挑山工,师板书课题)

师:有见过或听说过挑山工吗?说说你知道的挑山工的情况(指名)。

师:作家冯骥才在泰山游览时就曾经见过这么一个挑山工,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挑山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相信读完课文我们会对挑山工有更多的认识。请大家读课题。(生读)

二、初知(5分钟)

师:首先一起来读读课文,翻书92页,以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会读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试几次,还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明白的孩子请坐直。好,现在开始。(生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有困难的孩子读书)

师:读得真认真啊。那么在刚才的读书中你都遇到了课文中的哪些人物呢?(生集体答议)而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生答登山)。

三、精读

(一)探究挑山工和游客登山的不同,感知挑山工形象

1、寻找不同点(5分钟)

师:同样是登山,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同。(生读书,思考)

师: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建议选择写字快的孩子进行书写(生拿课前发的表格,讨论填表,等大多数孩子填好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简单评价)

师:讨论挺热烈的,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呢?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吧。(指名上台借助投影仪展示表格内容并讲述)

师:还有补充吗?(指名补充)

3、体会两大不同点(7分钟)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孩子们说到了这样一点----挑山工背负重物登山,走的路线是-----折尺行路线。折尺形是怎样的形状呢?想一想然后在书上画一画。(指名画)关于这一点,课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研究研究。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个段落呢?(生集体答议后课件展示一自然段内容)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请孩子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情景。(师生合作读)

师:读完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最佳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师:关于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你们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在登上泰山的整个过程中挑山工几次赶上了作者呢?分别是在哪些地方?(集体答议)

4、体会两大不同点的原因(10分钟)

师:怪了,走的路程多速度却并不慢,这可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板书词语集体读词,指名说意思)。读读书,看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揭示谜底的段落和句子。(生读书找句)这些句子在哪儿呀?

师:一起读读这些句子,想想知道了什么?(生读后指名说,最后引导找出最能说明谜底的句子----一个劲儿往前走)

师:“一个劲儿往前走”,(板书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说给同桌听。(生互相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师引导理解“往前”就是往山顶,这其实也就是挑山工的目标,一个劲儿就是不停下来,一直向前)

师: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捆绑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指名)

师:正是这样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挑山工最后超过游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登上了极顶(板书登上极顶)。其实做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一起来认识他们。(师展示并读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像挑山工,居里夫人和徐霞客一样的人?(指名)从这些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指名)是的,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师:挑山工这段朴素的话包蕴着多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啊!(引导理解包蕴就是包含,意味深长就是含义深刻)冯骥才爷爷也体会到了这样的哲理,所以听完以后他“心悦诚服地点着头”(师板书,生读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呢?(指名)

(二)探究作者受到的启示,深化挑山工形象(8分钟)

师:冯骥才爷爷不仅诚心诚意地佩服这些话,还深受启示,所以从泰山回来,他画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这样的(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指名一生读)他的读书让老师听出来了。谁能让我们听出更多的东西?(再指名读,引导评议,引导读出山的陡直和挑山工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全班齐读这句

师:接下来冯骥才爷爷继续写到(边指课件上的句子边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生质疑,同桌合作交流解疑,全班汇报,引导理解“它”的含义。小结:原来这个“它”表面看是指这幅画,其实更指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生再次齐读画的内容)

师:你们已然把这幅画挂在了心里,所以当你们热爱某种事物的时候,或者决心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老师想你们也会象挑山工那样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去研究它,做好它!是吗?

四、结语(2分钟)

师:课文读完了,相信每个孩子对挑山工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现在在你的印象里,挑山工是怎样的人?(指名)

师:挑山工的确是这样一种人。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让我们一步步了解挑山工的呢?(指名,相机引导课文思路和描写方法)

师:以后如果我们遇到象挑山工这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会怎么让别人来了解他,或者说你会怎么写呢?(指名,相机总结写人的方法)

师:课后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就用你们的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吧,好吗?老师等着认识他们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