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关于太阳的诗句最新5篇3-13-88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关于太阳的诗句最新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太阳的诗句 篇一

关键词:思夫;孤独;怨恨;寂寞

正文:

君子于役①,不知其期。曷至哉②?鸡栖于埘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④!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⑤。曷其有⑥?鸡栖于桀⑦,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⑧。君子于役,苟无饥渴⑨!

译文:

丈夫到遥远的地方去服役,不知道期限有多久。何时才能回归家门?那鸡儿还知晓栖在窝里,太阳已经落下去了,牛羊也已下山把家回。丈夫到遥远的地方去服役,怎能不让我牵挂思念?

丈夫到遥远的地方去服役,没日没月地没有期限。何时才能夫妻团圆全家相会?那鸡儿还知晓卧在架上,太阳已经落下去了,牛羊也已回家聚在圈里。丈夫到遥远的地方去服役,疲于奔命的他暂时不会挨饥受饿吧?

整首诗的结构及写作手法:

在结构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例如,整首诗两节中只有三句不大相同,首节第二句是“不知其期”,第二节为“不日不月”;首节第三句是“曷至哉?”第二节为“曷其有?”,首节末句为“如之何勿思!” 第二节是“苟无饥渴? 其它句子不是完全一样就是仅改一字。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使整首诗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使诗歌蕴含的感情也更为真挚。

在写法上使用“赋”和“兴”的手法。

“赋者”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通俗地说,就是平铺直叙”。这首诗的两节都运用了“赋”的手法。鸡回巢,太阳下山,牛羊回圈栖息都为农家生活平铺直叙。作了极为生动而细致的描写。同时,还运用了“兴”的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同样是那几句:“鸡回巢,太阳下山,牛羊回圈栖息。” 不仅是直接写景,是“赋”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诗歌通过这几句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刻画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整首诗语言简练,朴素。表达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及思夫之情。

赏析:

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中有一部分诗歌反映的是丈夫去服那遥无归期的兵役或徭役后,妻子在家默默地痛苦思念。《君子于役》正是这样内容的一首诗,它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重役之下人民生活的巨大痛苦,而且表明统治者无休无止的重役给人民婚姻造成的危害,间接地反射出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张,主要表达其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中主人公称丈夫为“君子”,体现出主人公对丈夫的热爱和尊敬。及夫妻之间和睦的亲情关系。丈夫服役在外,既不知道他的归期,又不知道他的地点。使得妻子更加思念丈夫。而且,在首张当中也体现出了悲苦的徭役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思妇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深刻的表达出了思妇的怀念之情以及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

第二章,进一步抒发思夫之情。这一章写得更加深刻、具体、感情真挚。对丈夫思念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章中主人公由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愿望变为希望丈夫在外不会受饥受渴。这种思念上的进步,希望上的退却,表明她在丈夫远离自己不能归期回来的情况下思妇对丈夫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想念。隐含了思妇无限的忧愁和无尽的思念。流露出他对丈夫的真挚情感。

这两节诗情景交融,写情写景,使得景愈鲜明而情愈真切。写出在黄昏时分时思妇的一腔愁绪。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表达其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丈夫的热爱和想念、深切的表达丈夫早日归来的情感。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重叠,有很少的变化。每张开头都是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描写。(“不知其期”,“不日不月”)表明丈夫归来的日子没有定期。每天都抱着希望等待丈夫的归来,但结果每天都是失望。正是这样的心理,女主人公叹息:(“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同时,这首诗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景:“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山间村落。鸡回巢了,牛羊归圈了。一个孤零零的站在门前,眺望着远方,等待丈夫的归来。作者有意的把她的思夫归之情跟归禽,归畜联系在一起。触景伤情,思念益深。在思念中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情景交融,思意绵绵。正当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淫风很盛的情况下,夫妻感情却显得弥足珍贵了。

并且,熟悉农村生活的人应该都知道,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黄昏来临之际,一切都归于平和。大家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幅景象,男主人公刚从田地里回来,忙着洗脸洗脚,妻子在布置饭菜,儿女在一旁嬉笑。有几只鸡、鸭在院子里悠闲地觅食。饭好后,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开开心心的吃饭。这应该是农村每家每户所过的生活吧。而本诗中的女主人公,每到黄昏时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门前,眺望着蜿蜒的山路,心里默想着:“丈夫何时才能回来?”鸡回窝了,牛羊下山了,仍不见丈夫归来。暮色越来越暗,她却依然眺望着那弯弯的山路。等待丈夫的归来。

总结;

《君子于役》是一首抒情诗,它抒发了妻子对许久未回家的丈夫的怀念和愁思。感情纯朴、真切,艺术表现手法也成功。最突出的特色是它将这首诗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全诗上下两章都侧重写了农村傍晚时分的景色,使其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画面。在黄昏时分,一位劳动妇女站在门口张望着,等待丈夫的归来。然而,她看到的是下山的牛羊和进窝的鸡儿,这使她感到忧愁和怅惘。这里作者采用素描手法,三笔两笔就勾勒出傍晚时分的田园生活,极富有生活气息。在农村傍晚时分,正是家畜进圈,农夫从田间回家,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正是思念远方亲人最殷切的时光。作者把女主人公――思妇置入画面之中,通过气氛的渲染,环境的衬托,极为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孤独凄苦的,思念丈夫的情状。这种以情绘景、情景交融的的写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可以从这幅图画中可以感受到由于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这首情诗道出了思妇的悲愁和对丈夫的爱恋。思意深深,情真意切,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农家妇女的思夫之情。(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辽宁;沈阳;110034)

注解:

①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君子,此指丈夫对女子的敬称。”“于,往”

② 毛传:“凿墙而栖曰埘。”郑笺:“曷,何也。”“至:回家,。”

③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埘(shí 时):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

④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⑤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不日不月:指归期没有日子。”

⑥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有:又”“(yòu huó 又活):相会。”

⑦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桀:鸡栖的木柱。”

⑧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括:《毛传》:‘括,至也。’即回家”

⑨ 毛传:“估,会也。鸡栖于代为桀。括,至也。”郑笺:“苟,且也。”按代,即小木 桩。

参考文献:

[1] 李中华:《诗经主题辨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2] 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汉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关于太阳的诗句 篇二

关键词:儿童诗 《太阳船》 比喻 情感

一、教学实录及反思

师 同学们好!先请大家写个比喻句,描绘太阳。

(学生动笔写。教师观察,请几名同学将比喻句抄写在黑板上。)

师 先看第一个比喻句:“红彤彤的太阳像苹果一样,满怀着希望。”为什么要把太阳比作苹果呢?

生 太阳是红的,苹果也是红的。苹果还代表收获,让人看到了希望。

师 作比喻,大家都会寻找事物间的相似点,而且最先想到的通常都是颜色。另外,你从苹果想到了收获和希望,这个联想特别好。再来看个比喻句:“太阳是个火炉,每当清晨来临,它就会愈发地红。”你把它比作火炉,是怎么想的呢?

生 火是红色的,而且温度还很高。

师 你也想到颜色,不谋而合。你还说太阳像火炉一样,很热,这不仅是颜色像,而且什么方面也相像呢?

生 温度。

师 可是,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生 清晨。

师 清晨的太阳像火炉吗?不太恰当吧?比喻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而联想和想象也要合情合理。我们再看这样一个比喻——太阳船。猜猜看,“太阳船”可能是太阳呢,还是船?

生 小船一般是“弯弯两头尖”,所以不可能是太阳。

师 是啊,我们通常把月亮比作船。那么,船跟太阳又有什么关联呢?就让一首小诗给大家揭开这个谜底吧!大家把书翻到第127页,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小诗。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及齐读。)

师 回到刚才的那个疑问——它到底是太阳,还是船呢?有答案了吗?哦,有人认为它是船?那就请这位同学说说,小诗哪里让你感觉是在逼真地描写船呢?

生 开(www.kaoyantv.com)头有“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

师 哪个词语跟船有关联?

生 航线。

师 还有吗?

生 “划来”。

师 这位同学不但能够看到“航线”这样与船紧密联系的事物,还能够发现船的——

生 动作。

师 嗯,动态。还有描写船动态的词语吗?

生 驶过,穿越,停靠,卸下……

师 “卸下”特别逼真,是不是?

生 是的,船是运输工具,需要载货、卸货。

生 “驰向另一个港湾”的“驰”字。

师 “驰”字跟刚才讲到的哪个词语很像?

生 和“驶”字像,速度更快。还有“沉没”。

师 “沉没”也是船只独特的动态表现。感谢你,为大家找到“划来”这个好词,启发我们看诗人如何描绘船的动态。你刚才还找到像“航线”这样的事物,那么,还有哪些事物跟船的形象密切关联呢?

生 帆,海岸,白银……

师 白银是写什么的?

生 海浪滔滔的样子。

师 说到船,我们就会想到“帆”“海岸”“浪涛”“航线”……像这样,从一个事物想到与它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就叫作“联想”。除了能够联想到与船密切相关的事物,同学们还找到了与船航行的动态相关的动词。这位同学说“太阳船”是一艘船,好像更多的同学认为它是“太阳”。即使它真的是一艘船,我想它肯定不是一艘普通的船,大家一定不可能见过这样的船,因为这是作者——

生想象出来的。

师 有趣的是,诗人是怎样把“太阳”与“船”通过想象联系到一起的呢?我们看到诗人笔下的船,能不能想象出太阳的身影呢?哦,我们首先要寻找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谁来找一下呢?

生 船和太阳都是按照一个规定的线路移动的。

师 哪个词语紧紧扣住了船和太阳共同的规律?

生 航线。

师 船的“航线”就对应了太阳的“运动轨迹”。太阳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呢?

生 东升,西落,中午到“子午线”——太阳的最高点。

师 其实每一个与船密切相关的景物,我们都能在它身上发现太阳的影子。大家就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寻找,还有没有景物是与船、与太阳紧密联系的呢?

生 “它驶近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却溅起了银星千颗。”“黑暗”就是快要黑夜了,“大火”就是黄昏时候的火烧云。

师 傍晚的晚霞就像焚起的大火,你能想象出那个画面,特别好。

生 “沉没于灰色的浪涛”,太阳差不多已经落下,天边只有淡淡的灰色,等它彻底下去了,“银星”也就慢慢地出现了。

师 提醒同学们,“银星”前面,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 “溅”。

师 “溅”字会让你有什么联想呢?

生 船沉没,溅起了水花。

师 这里到底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大家读懂了吗?

生 溅起的水花就像银星,而这个银星就是太阳落山之后满天的繁星。

师 “溅起”“银星”四个字一下子就把太阳与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生 因为太阳有时候会被云遮挡住,就像船停靠在海岸,我们就看不到船了一样。云就像是太阳的“海岸”。

师 对,也可以是它的“港湾”。还有一个景物——帆,与船联系更是紧密。“帆”和太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先找到与之相关的诗句——

生(齐读)“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

生 船把帆扯下了,说明船停止前进了,停在了子午线——天空的最高处。

师 帆落下了,一点儿遮挡也没有,你会觉得怎样呢?

生 非常明亮,就像正午时候的太阳最耀眼。

师 有了这一系列相关的联想和想象,诗人所写的虽然是太阳,但闭上眼睛,气派非凡的巨船便出现在

我们脑海。见识了诗人的想象力,再回头看当初我们作的比喻,比较一下,诗人的比喻和你的比喻,有哪些不同呢?

生 我们的比喻比较直白,而诗人的比喻需要细细品味。

生 我们只抓住事物的一个特点进行比喻,而诗人则从温度、颜色、形状等多角度进行比喻,把太阳的很多特点都展现出来了。

生 诗人写太阳的时候,进行了动态的描写,而我们只有静态的描写。

师 我们感觉诗人的想象力好丰富啊!进一步思考:他的想象好在哪里呢?总结一下发现:诗人进行比喻的角度很多,而且是对事物进行动态的描摹。除此之外,老师还想补充一点:联想和想象中总会蕴含着某种情思。精彩的联想和想象,其中一定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比如说:“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学生齐读《春》里的选段。)

师 读了这样的句子,你是否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情感呢?

生 作者特别期待桃树、杏树、梨树结出果实。

师 这份期待之情,就是通过作者的想象、联想表现出来的。在《太阳船》的想象中,你能否隐隐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思呢?咱们再读小诗,边读边体会。

(学生齐读小诗。)

师 这艘行驶的巨轮在你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生 非常宏伟,镀了金的那种。

师 把太阳描绘得如此大气磅礴,诗人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 敬佩,赞美,敬畏。

师 对大自然神力的赞叹和敬畏——周而复始地坚持自己的航线,这是怎样一股神奇的力量推动着太阳呢?提醒注意小诗的第一句,大家来齐读一下——

生 “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

师 大家会对哪个词感兴趣呢?

生神秘。

师 大自然神秘莫测,自然界的很多规律更让人觉得神奇。太阳每天坚持同一条“航线”,东升西落,然而它每天会不会遇到

乌云,会遇到几朵乌云,又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每天轨迹相同,但是每天都会有未知发生,所以我们会有——

生期待,好奇……

师 太阳船启发了大家的联想和想象。我们也尝试进行一个小创作:用几个相关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云朵或水花的动态和变化。如果能表达出独特的情思,那就更棒了!

(教师投影写作要求,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 我会选择写“水花”,把它比作喜怒无常的小孩。

生 我会从云朵联想到飞机。

……

师 提醒大家,我们想象的画面是动态变化的。比如把“水花”想象成“花”,“花”的绽放过程是怎样的呢?再由此联想到水花迸溅的过程。再如云朵,除了形状的变化,还可以有颜色的变化,从这个角度,大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希望通过这节课告诉大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双翅膀可以带着我们在语文世界里遨游,这双翅膀就是——

生 (齐)联想和想象。

师 下课。

第一次读吴望尧的小诗《太阳船》,感觉就是四个字:天马行空。诗人的想象突破了常规维度,将时间和空间压缩于一幅动态的画面中,瑰丽神奇,富有视觉冲击力。而恰因如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障碍:或无法在脑海里形成完整的画面,或将意象的理解流于“贴标签”。毕竟,联想和想象这个教学点,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于是,从学生最惯常的想象活动——比喻入手,让学生在本体、喻体之间真正搭建起思维的桥梁,从而深化他们的审美体验。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自拟的比喻虽然简单、平面甚至套路化,但以此为起点,学生还是能比较顺利而自然地建立起“太阳”与“船”两个事物之间的诸多联系的。在此基础上,他们突破了诗意理解上的诸多难点,体会到诗人想象的张力,并能反观自拟的比喻,得到启发,有意识提升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品质。

整个教学流程完成之后,一个缺憾和一个困惑,摆在了面前。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动笔创作,要求学生选择云朵或者水花作为描写对象,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出它们的动态变化。实际来看,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反思这一教学设计,觉得自己还是忽视了基本的教学规律,指望能用40分钟的时间就改善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在是过于理想化了,在短短七八分钟之内,就要求学生由太阳的想象立刻跳跃到对云朵或者水花的想象,另起炉灶,有所生发,这显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其实,大可不必急于拓展,还是踏踏实实地立足于小诗本身,让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太阳船生发开去,可以假设学生就在这艘太阳船上,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船上所见到的绮丽景致。这样的设计,应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情感的把握应该是读诗的必要一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中总会蕴含着某种情思——课本课前“预习”中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这首小诗有其特别之处,全诗没有一处直接抒情议论的语句,通篇是描述性的语言,所以想要引导学生完全从字里行间去体味作者情思,实在是个难点。试图让学生抓住“神秘”这个词来品读情感,实际上学生的理解是很勉强的,最终还是由教师之口道出了个人的理解。教学已经结束,反观教学设计,再读文本,仍然寻找不到突破口。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人联想和想象中的情思呢?实在是个困惑,期待大家指点。

二、教学评析

日升日落,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往往引发时不我待的感伤,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吴望尧先生不然,他笔下的太阳是壮丽的,是充满生机的。如果太阳可以比作一种交通工具,那么比作车的显然更多,比如:“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马致远《双调·夜行船》)吴望尧先生又不然,他将太阳比作船,而且是一艘“镀金的巨船”。他为什么会这样比呢?我想,因为这是首儿童诗吧。儿童的世界是敞亮的,所以不该有消沉;儿童的世界又是烂漫的,船比车似乎更引人遐思:所以他写下了这首《太阳船》。这首小诗不仅描绘了“金轮”在茫茫天海航行的奇观,还说明了地球视角所观得的日行现象;不仅富有文学性,还带点科学味;既能激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感,又能普及简单的科学知识。诗虽短小,内蕴颇丰。

那么,诗人是怎么想到把太阳比作船的呢?太阳船又有哪些神奇之处呢?诗人当然是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构建这个奇妙的比喻的。而让这个比喻充满神奇色彩的,是将太阳由内而外的“船”化。太阳的躯体是一艘“巨轮”,能扬“帆”远航;它的行为也是船的行为,一系列动词“划”“驶”“扯”“停靠”“卸”“沉没”“溅”,都是形容船的动态的;它周围的事物也应该是与船有关的,“航线”“海岸”“港湾”“浪涛”,都是围绕“太阳船”的比喻。有了这样的比喻,这幅独特而瑰丽的图画变得立体了,这首小诗也就“站”起来了。

关于太阳的诗句 篇三

1989年3月26日,那个相貌平凡却满腔才气的天才诗人,我的英雄――海子,一夜之间溘然长逝。

泪眼婆娑中,仿佛看到山海关的铁轨上,海子捧着厚厚的《圣经》,一遍一遍地读着,当字迹在泪水中模糊,他便躺在冰冷的铁轨上,长眠不起,连尸体也跟着灵魂支离破碎……

火车隆隆碾过的那一瞬间,英雄,你用溅起的鲜血为80年代的终结谱写了最后一首无言的诗歌。太阳升起来了,一束耀眼的光照在冰冷的铁轨上,照亮你血淋淋的尸体,照亮你心中每一行崇高的诗句。

“我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你说这句话时,我便知道,是这个世界太小,容不下你伟岸的灵魂。不论大海,五月里的麦地,不论那住着母亲和儿女的村庄,或是你说的,白色的船。

“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我寂寞地等,我阴沉地等。”你看着消融的雨雪,泪水在初春的黎明,等待着新生的曙光,等待着初升的太阳。可是,20余年后的我,一个渺小但始终追随着你的小女子,诉说着你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诉说着生命没有尽头。

我依旧用纤纤素手握住你溅血的诗歌,“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花香,站在山岗上。”看啊,这样美丽而深刻的诗句,我的英雄,你叫我怎能不潸然泪下?怎能不用最虔诚的心来祭拜你的灵魂呢?

哦!我的英雄,你是想变成让万物生长的太阳吗?“苍凉大地承受着更加荒凉的天空,我空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难道你也不忍心看着这样荒凉的天空吗?你也怕站在太阳刺眼的光芒下吗?

于是,你请求熄灭,“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选择了死去,在诗歌的文字里为自己挖一个坟墓,然后住在里面,变成了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太阳。

看啊,我的太阳!命运,纷乱在你的坟上,而你却睡着了。麦田里梦着自己复活的神话时,可有芳草绽放在你的坟前,可有诗歌的光芒在你的周围闪烁……

关于太阳的诗句 篇四

这部诗集以“飞鸟”的名字命名,因为这部诗集是自由的完美体现。它带给人轻松愉悦之感,阅读过后,仿佛脑海中真的有一群群展翅翱翔的飞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飞鸟集最新读书心得及体会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飞鸟集最新读书心得及体会1寥寥数字、区区几句,看上去或是描写风景,或是描写人物、或是在记叙着某一个事情,看上去并不起眼,但细细读上几遍,却感觉句句经典,字字珠玑,那一句句话语后面偶隐含着一个个大道理,真理,阅读着也真是快乐啊!

飞鸟集这本书的确很值得推敲,一句话的道理也实在不是读三两遍就能读懂的,每读一遍,都会得到新的感悟,一本书的文字,一本书的道理,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那三句。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也难怪,文辞优美,饱含哲理,也真是一句话便让人受益匪浅啊!也是,活着的时候不就应该像一朵花儿迎风绽放、竞展风华吗?不就应该像雨后彩虹般绚烂多姿吗?生活本来就应该是美丽的、绚烂的,我们的生活就应该如夏花多姿多彩,死亡应该是个令人悲伤的话题,秋叶却是那样从容,缓缓地落下,甘为大地的养料,人死不也应该如此吗?静美、从容、奉献、死亡若是这样又何来悲伤呢?

“他把他的刀剑当做他的上帝,当刀剑胜利的时候他自己却失败了。”初读还似感觉有些绕口,但细细品味却恍然大悟啊!刀剑,顾名思义,就是武力,虽然武力可以打败别人,但永远征服不了他们的心,最终也只能失败,被心灵的美征服,武力永远不是成功的依靠,用心感化别人才成功的关键。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是啊,如果你因为失去一次机遇而哭泣,而停滞不前,那么之后的机遇也终将一一失去,所以,我们不应该为一次失败而气馁和悲伤,而应该吸取教训,努力寻找下一次机遇,并牢牢抓住机遇,你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阅读《飞鸟集》,阅读文字,认识人生的真理,懂得人生的诠释。

飞鸟集最新读书心得及体会2是谁陪我观看前庭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是谁伴我走过春华秋实,日落东升?又是谁帮我识别阴晴冷暖,善恶美丑?是你,如歌的书籍!

秋风渐瘦。秋天的飞鸟,落在我的肩膀上,我静静地沉浸在恬静的世界里。

九月的枫叶正红,此时读书兴趣正浓。我手里随时捧着本书,到车站搭车,却遇到交通堵塞,之后车又久等不来。我心里感到急躁,这漫长的等待该如何度过?就在此时,我瞥见手里这本印度作家泰戈尔的诗集,便随手翻开,旁若无人。

《飞鸟集》就使我在拥挤喧闹的公共汽车上拥有一个较为安祥的世界。在森林公园有成群的鸟的欢快地嬉戏,有的在低吟浅唱着,有的在窃窃私语着。看想它们,我想:小鸟们在属于各自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快乐,谁说人不能读懂小鸟的心情?想着想着,我的目光拉了回来,便停留在那页被风掀起的书页“当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海水呀,你说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问。天空呀,你回答的话是什么?是永恒的浑”······突然,一股灵动而隽永的细流缓缓流过我的心田。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我忘记了烦躁,忘记了来这的目的,忘记了周围的喧闹······等我抬头,发现人群渐散,而我也错过了好几趟车,不这这已不再重要了。

掩卷。回家。

午后的阳光缓缓流动,我独坐窗台,一只玲珑的鸟正落在窗棂上。我想鸟的翅膀是用来飞翔的,那人的翅膀呢?我想应该是有的,只不过人为了美观,拥有的是隐形的翅膀。

展卷。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原来这就是书香啊!午后的风拂过书页,我听到了遥远的理想国度里伟大的诗人那激情高亢的声音: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之静美。”这是我们应该努力达到的人生境界;

“河岸对河流说道:我不能留住你的波浪,那让我保存你的足迹的在我心里吧!”这是我们对过往人事的真情流露。

轻盈地翻过又一页书页,秋天的黄叶正随风飘落,它们飞动着双翼,飞向远方,那些声音在我耳边回响着。

我静悄悄地聆听书中美妙的声音!

飞鸟集最新读书心得及体会3“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兽类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喧闹着的。但是人类却兼有海洋的沉默,陆地的喧闹与天空的音乐。”当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心里是满满的感动,暖洋洋的感觉萦绕新间。我不想弄清泰戈尔想表达的是什么,是人类拥有的比其他动物多的也好,或者什么其他更深入的思想也好,在那一瞬间都是没有意义的。读诗需要的就是那一瞬。在那一瞬,我看见泰戈尔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景色,夜风轻轻拂面,窗外灯火辉煌。所有的人都是那样专注于自己的生活。

善感的泰戈尔停留在了那一个动人的画面里,于是有了这句诗。许多的动人画面就凑成了这本诗集。我用自己最感性的一面去面对这些令人情不自禁地陷入其中的诗句。享受着与心站得最近的分分秒秒,人类真的拥有太多了,多得不得不新存感激,感谢生活。当我读着这些诗句,把自己从那些琐事中拔出来的时候,我对生活的态度完全变了。

我安静地陷入了幻想阿訇泰戈尔的那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有时甚至会有想流泪的感觉,泪水会蕴藏着无声无息的复杂情绪滔滔而下,心中会流淌着那些柔软温和的歌声,所有的喧闹与烦躁都飞到了遥远的天边。时光在每个人的身上留下了这样那样的记忆。我忘记了许多许多,许多自己认为应该铭记的都忘了,然而那一个个心中完美的瞬间却幸存了下来。有时候,我闭上眼睛后,甚至会感觉到自己回到了那一刻,画面里的一切都好象重现了,所有的话语又在耳边响起,没个人的表情与动作,都那么清晰。我喜欢泰戈尔的诗,因为他让我拥有了许多的完美瞬间!

飞鸟集最新读书心得及体会4生如夏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反复品读泰戈尔的这句名言,除了对文学巨匠文采的钦佩,更多的是对这种生命感悟的赞叹与向往。

这是对生命的态度,既有一种对生命奇迹的赞美与感激,也有一种对死亡的豁达与淡然。反应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就是我们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富有活力与朝气,要学会赤诚的对待生活,生活才能给我们真实的反馈,而生活本身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这样,岁月带给我们的不是苍老,而是心灵的宁静,光阴增加的不是我们的年龄,而是我们对生命的感悟,就像一块平静的湖水,看似平静无波,但水下生机勃勃,生命生生不息。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我们这一生看似漫长,而又崎岖坎坷,但相对于浩瀚的宇宙,不过是刹那间的一指流砂,踟蹰于得失,似一叶障目,浮云蔽日,必然会失去更多。所以,我们必须要用这有限的光阴,去领略更多的风景,去体悟更多的美妙,比如康德的星空,比如黑格尔的灵魂的高贵,比如苏格拉底的那条河……

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而我们就是要怀着生命的赠予与神奇,去追求我们人性的饱满,我们内心的宁静。如果把每个人的一生都比做一本书的话,这本书里应该有着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足迹,真实的爱憎,真实的眼泪,真实的失去与得到……因为真实,所以生动,至少必然是可以感动我们自己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如果我们是一本书,我们也要做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这样纵使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平静的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是我已飞过!

飞鸟集最新读书心得及体会5自然的诗歌是怎样的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泰戈尔的《飞鸟集》一定是最清新的自然诗集!随便翻开这本书的任意一页,随时都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自然的词语,比如说:“瀑布”、“鸟儿”、“云”、“太阳”等等。不过,虽然写的都是大自然的事物,但隐喻的却是各种各样人生的哲理。

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泰戈尔闻名世界。《飞鸟集》是他的代表的诗集之一。他在诗中写到“假如你为了思念太阳而落泪,难道你没有错过群星吗?”是啊,其实太阳跟群星一样,其实都是宇宙之中的一颗星星,但由于太阳直接给人类带来光明,而星星只会在夜晚的天空里眨眨眼睛,于是在我们眼里,太阳发光发热,而群星的闪耀连月亮的光辉都比不上。于是我们注重了太阳,忽视了群星,注重了伟大,忽视了渺小——但实际上呢?我们已经错过了太阳,难道还要放弃星星的美丽吗。何况很多星星其实比太阳还要大许多了!

“鸟儿但愿它是一朵云,云儿但愿它是一只鸟”。我读到此句会心一笑,其实它们何必各自“但愿”呢?人们总认为别人的东西才是好的,自己的东西总不如别人,但借来一用却往往发现,其实别人的东西也不过如此,或者说还不如自己——不知道有多少你的“厌倦”,别人还在“但愿”呢?

“上帝期待,人能重拾童年的智慧。”那么处在童年的我们有怎样的智慧能让上帝也念念不忘呢?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会丢掉多少美德呢!是可爱,是单纯、还是成人难有的真诚。长大后的我,能保留儿时的美好,不让上帝失望吗?

“人类自设障碍,对付自己”中国也有成语叫做自作自受。人类造出武器,相互攻打的也是人类自己。在这句诗歌写后的若干年,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物种消失,核电危机,哪一样不是“人类自设障碍,对付自己”呢?

关于太阳的诗句 篇五

[关键词] 盛唐;宫廷诗;风格;新变

开元前期,宫廷一度处于诗坛的中心,为时人所瞩目,影响很大。盛唐时期的宫廷诗歌活动超过60次,保留下来的宫廷诗数量有400多首。这在文学史上是重要的文学现象,值得关注。然而,盛唐宫廷诗的研究却颇受冷落。

初唐宫廷诗近百年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正如殷在《河岳英灵集》序中所论:“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1]初唐宫廷诗总体上未能摆脱浓丽纤巧、柔靡绮艳的风格。而盛唐宫廷诗风却呈现出与之不同的面貌。这种差异明显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娱乐性的消退

武后、中宗朝的宫廷诗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2]在这里,诗人写诗具有竞赛取乐的意味。中宗时,宫廷诗变成了谄媚娱情的工具。《新唐书・李适传》云:“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疠;夏宴蒲萄园,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礼法,惟以文华取幸”。[3]“上又尝宴侍臣,使各为《回波辞》。众皆为谄语,或自求荣禄。谏议大夫李景伯曰:‘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上不悦。”。[4]应制诗成了向皇帝献媚的手段,大臣出于责任进谏,却令皇帝不悦。正如葛晓音所指出的,“中宗宫廷诗的娱乐性质使贞观时的箴规体诗遭到彻底摒弃”。[5]

中宗沉溺于奢华酒宴和柔靡的宫廷唱和,沦丧了君臣礼法,消磨了意志,最终酿成杀身之祸。这对玄宗君臣自然有警示作用,因此玄宗稍事娱乐,身边诤臣马上就进谏。开元元年十月,玄宗渭川畋猎,魏知古随行,献十韵诗以讽。当时,玄宗手制褒之。开元二年正月,玄宗“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又教宫女使习之。又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礼部侍郎张廷、酸枣尉袁楚客皆上疏,以为:‘上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尚朴素,深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4]玄宗的态度是,“虽不能用,欲开言路,咸嘉赏之”。[4]显然,玄宗当时明了张廷、袁楚客的用意,这反映出玄宗君臣对娱乐性活动持有理性态度。

开元初,君臣之间偶尔即事为诗,诗风往往庄重谨严。开元五年,“夏,蔡孚为起居舍人,作《偃松篇》,玄宗令臣下和之。时张说在荆州,亦有和作”。[6]蔡孚原作已不存,张说《遥同蔡起居偃松篇》云:“清都众木总荣芬,传道孤松最出群。名接天庭长景色,气连宫阙借氛氲。悬池的的停华露,偃盖重重拂瑞云。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桢干捧明君。莫比冥灵楚南树,朽老江边代不闻”。唐汝询《唐诗解》卷三九云:“此咏松而借以美蔡起居也。言京都乔木虽繁而孤松特秀,其高逼天,又与阙庭相接。至于沾露拂云,而其被泽深矣。能不效流膏桢干之用以答天子乎?本言蔡以逸群之材而为近侍,既蒙恩宠,则宜尽忠于君也”。[7] 诗中虽有赞美,却非阿谀,立足点在于勉励身处庙堂之上,受到皇帝重视的蔡孚能够尽忠报君。

开元九年以后,宫廷诗创作日渐频繁,诗风总体上呈现出理性的节制。开元十一年(723),玄宗幸凤泉温汤,作《幸凤泉汤》。诗歌先描述在骊山温泉宫的闲适生活,最后归结为“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希望能与天下苍生,一同分享温泉水这天赐的恩泽。又如玄宗《观拔河俗戏》,“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声势浩大的拔河比赛热闹壮观,人们都沉浸在拔河的愉悦兴奋中,而玄宗却期待通过拔河比赛,预祝来年丰收,政通人和。

其他人的诗歌亦常常流露出居安思危的思想。贺知章《奉和圣制春台望》诗云:“自昔秦奢汉穷武,万馀宫百数。旗回五丈殿千门,连绵南出西垣。广画螓蛾夸窈窕,罗生玳瑁象昆仑。乃眷天晴兴隐恤,古来土木良非一。荆临章观赵丛台,何如尧阶将禹室。层栏窈窕下龙舆,清管逶迤半绮疏。一听南风引鸾舞,长谣北极仰鹑居”。诗人对历史上朝代兴亡的描述,寓有深刻的反思。“荆临章观赵丛台,何如尧阶将禹室”,既是赞美古圣尧、舜,也是在向玄宗规劝,希望玄宗能够向尧和舜学习。张九龄《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诗云:“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要想江山巩固,国家长治久安,就需广布德政,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非仰仗险要的地势。

当然,盛唐宫廷诗娱乐性的消退,是相对于初唐宫廷诗而言的,这与开元时期玄宗自我约束,励精图治紧密相关。

二、风骨的追求

“风骨”向来是诗人追求的美学风格。刘勰《文心雕龙》中已有“风骨篇”,钟嵘也早就提出了“风力”的概念,魏征等更是强调“气质”。武后时代,陈子昂已经明确提出了“兴寄”与“风骨”的诗歌创作主张,认为理想中的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8]

王运熙在谈到“风骨”的涵义时说,“它(风骨)的涵义究竟指什么,在前几年的讨论中,大家的意见十分分歧。经过讨论,目下看法渐趋接近,大多数同志认为它是指明朗刚健的文风。我也持这种看法”。[9]“风骨”作为一种文学风格,指的是诗歌情感充沛,在厚重有所寄托的内容基础上,整体上所呈现出的刚健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初唐宫廷诗人因为拘泥于宫廷园囿,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视野狭窄,其诗歌往往一味地迎合皇帝的口味,绮媚轻艳有余而气骨不足。贞观六年(632),唐太宗幸武功庆善宫之时,太宗有《过旧宅》二首,上官仪、许敬宗有和作《奉和过旧宅应制》。上官仪诗云:“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珠雨,仙吹响飞流。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又许敬宗诗云:“飞云临紫极,出震表青光。自尔家寰海,今兹返帝乡。情深感代国,乐甚宴谯方。白水浮佳气,黄星聚太常。岐凤鸣层阁,酆雀贺雕梁。桂山犹总翠,蘅薄尚流芳。攀鳞有遗皓,沐德称觞”。太宗《过旧宅》二首,抒写时过境迁,重归故里的身世之感,颇为豪气。而上官仪、许敬宗二人仅仅是在遣词造句上用力。上官仪诗中“晚夏”与“早秋”,“珠雨”和“飞流”,“神”跟“仙”,“翠梧”同“滋兰”,刻意追求对偶。许敬宗亦有意典雅,“飞云临紫极,出震表青光”,以“紫极”喻宫殿,用“出震”表皇帝登基。但是这些概念化的抽象语言很难传达出真实的内心感受。二人之诗流露出明显的“为文造情”的痕迹,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更谈不上“风骨”。

武后时,陈子昂倡导“兴寄”、“风骨”来反对由“文章四友”及沈、宋等为代表的宫廷形式主义文风。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阐释了自己的诗歌理想: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一作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一作映)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8]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表明了当时诗歌创作中“兴寄”、“风骨”的缺失,其批判的对象当然也包括宫廷诗人的作品。然而陈子昂的远见卓识却没能撼动久已成疾的宫廷诗风。

盛唐宫廷诗一改此前宫廷诗歌富丽典雅,矫揉造作的面貌,变得笔锋凌厉,富有气势。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云:“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浩浩荡荡的队伍渡过黄河,在徐缓的音乐声中登上太行山。举着火把的队伍像一条火龙穿行在只有鸟儿才能飞渡的险峻陡峭的山间小道中,战马在曲折的羊肠小道间攀援。这样的场景描写本身就蕴含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则将山中清晨的景物刻画得生动形象。山谷中弥漫着浓浓的白雾,太阳初升,绯红的朝霞似乎增加了太阳的光芒。泉水中还留有昨夜所结的冰,山林中树木上还披着未消失的霜露。老人们住在茅草屋,打柴人穿着粗衣麻布。由景物及人,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淳朴山民的形象。最后转向抒怀言志,追缅古贤圣王。诗风爽朗,颇有气骨。张嘉贞的《奉和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亦颇有风骨,“山南平对巩,山北远通燕,瞻彼冈峦峻,凭兹士马妍。九圻行若砥,万谷辗如川”,在近乎白描的语言中,写出了太行山的复杂地貌,在崇山峻岭与广袤的平原对照中,见出壮丽之美。

这种具有风骨之美的作品并非是盛唐宫廷诗中的特例。张说《破阵乐词二首》其一云:“汉兵出顿金微,照日光明铁衣。百里火幡焰焰,千行云骑霏霏。蹙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阳光照射在将士明晃晃的铠甲上,红旗像火焰一样绵延百里,千军万马如云密布,气势如虹,可踏平辽河水,使之枯竭,千军万马的呐喊声可把燕山吹飞,风骨凌厉,慷慨悲壮。

再如玄宗的《平胡》,更是体现出了盛唐人所特有的昂扬愤激之情,诗云:“杂虏忽猖狂,无何敢乱常。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据傅少磊先生考证“这组君臣唱和诗的创作时间是开元十年二月至开元十一年正月。当时, 唐朝在北部边境所取得的重要的军事胜利是开元十年九月张说平定康愿子的叛乱”。[10]如果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不指出“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来表明帝王身份的话,很难想象它是出自玄宗之手。首二句写胡虏侵犯,调兵遣将的文书频传,烽火连城,来表现军情紧急。中四句写战争的悲壮场面,将军抱着必死的决心奔赴战场,士兵因置之死地而义无反顾地顽强战斗。“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写出了战士同仇敌忾,冲锋陷阵的勇猛。“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则展示了将士们保家卫国,流血牺牲的精神。其《旋师喜捷》诗亦表现出昂扬的乐观精神。“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龙蛇开阵法,貔虎振军威。诈虏脑涂地,征夫血染衣。今朝书奏入,明日凯歌归”。这种慷慨激昂的战斗精神和盛唐边塞诗中所体现的壮烈情怀已没有什么分别。朱利民先生不无讽刺地说:“正是在唐明皇‘大征四夷’政策的刺激下,当时以战争为题材的边塞诗大量涌现,而唐明皇鼓吹战争的诗歌也就成了诗坛的号角”。[11]本意是说玄宗“大征四夷”的政策拓展了边塞诗这种诗歌题材,却也客观上指出了玄宗描写战争的这些诗与盛唐边塞诗风格上的相同特质。

玄宗等人的创作中的“风骨”之貌已经距离盛唐诗越来越近,甚至已然为盛唐诗,这是初唐百年宫廷诗风向盛唐诗风演进的一大进步。

三、意境的浑融

在初唐的宫廷诗创作中,诗人常常运用“三部式”的诗歌结构。宇文所安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这一要求表现在三部式上。首先是开头部分,通常用两句诗介绍事件。接着是可延伸的中间部分,由描写对偶句组成。最后部分是诗篇的‘旨意’,或是个人愿望、感情的插入,或是巧妙的注意,或是某种使前面的描写顿生光彩的结论。有时结尾两句仅描写事件的结束”。[12] 这种写作方式将一首诗人为地割裂开。情、景、事三者各自独立,不成一体,损害了诗意的表达。苏《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云:“主第山门起灞川,宸游风景入初年。凤凰楼下交天仗,乌鹊桥头敞御筵。往往花间逢彩石,时时竹里见红泉。今朝扈跸平阳馆,不羡乘槎云汉边”。首句叙天子之游,中间则写庄园景色,最后一句写随皇帝游乐之幸。句子之间仍然呈现出明显的断裂,未能使诗歌融为一体。阎朝隐《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诗云:“金台隐隐陵黄道,玉辇亭亭下绛。千种冈峦千种树,一重岩壑一重云。花落风吹红的历,藤垂日晃绿。五百里内贤人聚,愿陪阊阖侍天文”。语句虽精心刻画,较为工整。然而句与句之间缺少联系,每句形成一个孤立的片段。

即便是沈期、宋之问,也常常拙于浑融意境的构造。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诗云:“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首句交待侍宴的地点,紧接着写园中所见景致,描写细腻,最后一句,由景物的描写,转到傍晚归途的场景,转折似显突兀。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一七云:“五言自王、杨、卢、骆,又进而为沈、宋二公,沈、宋才力既大,造诣始纯,故其体尽整栗,语多雄丽,而气象风格大备,为律诗正宗。或问:‘以入录观沈宋五言律,制作实工,而后人独推盛唐,何耶?’曰:‘盛唐五言律入圣者,虽人止数篇,然化机流行,在在而是。沈宋制作虽工,而化机尚浅,此升堂、入室之分也’”。[13]一语道破沈、宋之弊病。尚定指出:“沈、宋的大部分近体诗并未能做到‘韵与调合’,或称‘韵合情高’,即昂扬的情感基调与优美韵律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更多地依赖时代所提供的文化氛围了”。[14]这些在宫廷诗歌圈中成长起来的诗人无法超越宫廷诗歌传统的制约和束缚。要想真正实现突破,必须要有新的环境。而这个任务则落在了玄宗君臣身上。

玄宗等人的一些诗已经呈现出盛唐诗歌中所具有的浑融意境。开元十一年(723)二月,玄宗自并州南归,经蒲津关作《早度蒲津关》,诗云:“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所希常道泰,非复候同”。此诗叙事、写景过渡自然,用典晓畅。写春日晓景,无刻画之痕。融情入景,清丽自然,意境浑融。沈德潜云:“王介甫选唐诗以此篇压卷”。[15]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其列于卷首,并在序言中交代了其选诗的初衷:“吾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出其家藏唐诗百余编,诿余择其精者……,欲知唐诗者观此足矣”。[16]言下之意,所选之诗皆为唐诗代表,玄宗此诗能当此殊荣,其艺术水准可见一斑。黄生评此诗云:“首四句,起虚笼,承正写入秦中,已过蒲关矣。中四句赋蒲关所见。后以马色、鸡声作转,意在希‘道泰’;用终军弃襦事,言今关门无阻,宁复侯裂襦为信而后行哉。收到‘度’字,结构谨严。排律用三解六韵,此正局也。前一解,起承四句,与五律同;中一解,乃从起承之后,转合之前,从中插入,与承转不相干犯,又要一气无痕;后一解,亦与五律同。此诗无中间一解,已是绝妙一首律诗,今插入四句,亦不为赘,排律之法见矣”。[17]纪昀评此诗云:“字句犹带初体,气格已纯是盛唐,此风气初成之体也”。[18]

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玄宗于东封泰山后作《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诗云:“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诗中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将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的孔子的一生形象地表现出来。喻守真分析此诗云:“在‘使事’或‘用典’方面,最好就本地风光,切贴‘人’‘地’‘事’各项来措词。本诗就完全运用孔子自身的故事来铺叙,而以一个‘叹’字来做柱意。这个‘叹’字含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叹惜的,一种是叹美的。分析的讲,一二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又是叹惜,七八句又是叹美。将‘叹’字的神情完全托出。再用‘嗟’‘怨’二字,实写‘叹’字。……句句切合题目,一二句写‘孔子’,三四句写‘经鲁’,五六句写‘叹’字,七八句写‘祭’字。从此又可见到古人作诗并非随便胡诌,就是立一题目,也得处处和诗句相关联”。[19]前后句之间紧密联系正反映出玄宗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到利用句子之间语意的配合,来实现整篇作品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苏的《兴庆池侍宴应制》诗也是这方面的佳作,“降鹤池前回步辇,栖鸾树杪出行宫。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图中。皇欢未使恩波极,日暮楼船更起风”。黄生评此诗云:“起二句叙过,中四句赋景,三、四摹写,五六拓开;三、四分写山川,五、六分写仰观俯察。结写感恩,打转‘池’字。三、四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分写中,两两相含,妙甚。五天水相连,六宫室倒映。是日侍宴,必在楼船之中,前面不点,至末句补出,加一‘更’字,见章法之妙”。[17]可见诗人已经注意到诗中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情景事理之间的融合,正是有了这种观念上的提高,才使得诗歌的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王夫之更是评价此诗:“巧不伤雅。即象外、即圜中,应制中唯此擅场”。[20]

此外,玄宗的《经河上公》、《过老子庙》、《过王墓》,张说《三月二十日诏宴乐游园赋得风字》、《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扈从南出雀鼠谷》等诗大都能在叙事摹景中,形成自然浑融的意境。这说明意境之浑融已成为宫廷诗人们自觉的美学追求。

结语

开元前期玄宗君臣通过不懈的努力开创了较为清明开放、相对自由活泼的政治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宫廷诗创作,在较大程度上突破了前代的写作传统,体现出开元盛世的新气象。

他们的某些诗篇或以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意蕴取胜,或以凌厉的风骨和浓郁的情感见重。有些诗篇甚至做到了情景事理完美融合,意境浑融,自然天成。它们已经堪比盛唐诗,或者已然盛唐诗。这为盛唐时代的诗歌创作起了示范和开风气的作用。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文治时代的开启。

参考文献:

[1]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葛晓音。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1990(4).

[6]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7]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8]彭定求。曹寅等编。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王运熙。望海楼笔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10]傅少磊。墓志证唐诗本事一例[J].江海学刊,2010(4).

[11]朱利民。唐代文化散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12]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初唐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13]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辨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4]尚定。走向盛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5]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王安石编集。黄永年。陈枫校点。王荆公唐百家诗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7]黄生等撰。唐诗评三种[M].合肥:黄山书社,1995.

[18]方回选评。李庆甲汇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9]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1982.